二十有六年,春,公伐戎。
夏,公至自伐戎。
曹杀其大夫。何以不名?据莒小于曹,杀公子意恢名。
○解云:即上六年注云「公独出用兵,不得意致伐」者,即此是也。
○解云:知莒小于曹者,正以《春秋》上下,曹伯恒叙于莒上故也。其莒杀公子意恢名者,即昭十四年「冬,莒杀其公子意恢」是也。
众也。曷为众杀之?据杀三郄名。
○解云:即成十七年「晋杀其大夫郄锜、郄州、郄至」是也。言晋杀三郄,亦是众杀之,而皆书名。此曷为众杀而复不称其名乎?
不死于曹君者也。曹诸大夫与君皆敌戎战,曹伯为戎所杀,诸大夫不伏节死义,独退求生,后嗣子立而诛之。《春秋》以为得其罪,故众略之不名。凡书君杀大夫,大夫有罪,以专杀书,他皆以罪举。
○解云:《春秋》之义,诸侯之君不得专杀大夫,若杀有罪大夫,《春秋》书之者,责君专杀矣。其他无罪,君枉杀之,而书之者,欲以罪君之故而举之。其罪君者,即去其君之葬是也。
君死乎位曰灭,曷为不言其灭?据胡子髡灭。○髡,苦门反。
○解云:即昭二十三年云「胡子髡、沈子楹灭」云云是也。此注不言沈子楹者,省文故也。
为曹羁讳也。此盖战也。何以不言战?如上语知为战。○为曹,于伪反,下同。
○解云:即上谓「不死于曹君」是也。为曹羁讳也。讳者,上出奔,嫌辟难,欲起其贤,又所谏者战也,故为去战灭之文,所以致其意也。曹无大夫,书杀大夫者,起当诛也。○避难,乃旦反。为去,于伪反;下起吕反。
○解云:谓曹羁之意,唯恐其灭,欲其不战,是故讳其战灭之文,所以使若谏得其君然也。
○解云:上二十四年传文。
○解云:言大夫之义,理合死于君。今不死君,当合诛讨,是以经书「杀其大夫」,欲起其合诛矣。
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
冬,十有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异与上日食略同。
○解云:上二十五年日食之下,注云「是后夫人遂不制,通于二叔,杀二嗣子也」。今此日食之异,亦为此事,故云异与上日食之说相似,是以不复指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