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庄公六年

六年,春,王三月,王人子突救卫。王人者何?微者也。子突者何?别何之者,称人序上。又僖八年王人不称字,嫌二人。

[疏] 「王人者何」。

○解云:欲言微者,书其美字;欲言其贵,连人言之,故执不知问。

[疏] 「子突者何」。

○解云:称字尊卑未分,故执不知问。

[疏] 注「别何」至「二人」。

○解云:所以不言王人子突者何,而别何之者,正以称人,序在子突之上。又僖八年「公会王人」以下「于洮」,单称王人,不称字,问者之意,嫌此王人与子突别人,故别何之。然则言嫌二人者,犹言疑二人矣。

贵也。贵子之称。○称,尺证反。贵则其称人何?据王子瑕不称人。本当言王子突,示诸侯亲亲以责之也。

[疏] 注「据王子瑕不称人」。

○解云:即襄三十年夏,「王子瑕奔晋」是也。

[疏] 注「本当」至「之也」。

○解云:言王子则是王之亲亲,所以责诸侯违王命之深。

系诸人也。曷为系诸人?据不以微及大。

[疏] 注「据不以微及大」。

○解云:即定二年传云「然则曷为不言雉门灾及两观?主灾者两观也。主灾者两观,则曷为后言之?不以微及大也」是也。然则彼不以微及大,而此以子突系诸人,故难之。

王人耳。剌王者,朔在岱阴齐时,一使可致,一夫可诛,而缓,令交连五国之兵,伐天子所立。还以自纳,王遣贵子突,卒不能救,遂为天下笑,故为王者讳,使若遣微者弱愈,因为内杀恶。救例时,此月者,嫌实微者,故加录之,以起实贵子突。○使,所吏反。令,力陈反。为王,于伪反,下「因为」、「不为危录」皆同。

[疏] 「王人耳」。

○解云:欲道子突,但是微者矣。

[疏] 注「剌王」至「可诛」。

○解云:即桓十六年冬,「卫侯朔出奔齐」,传曰「卫侯朔何以名?绝。曷为绝之?得罪于天子也。其得罪于天子奈何?见使守卫朔,而不能使卫小众,越在岱阴齐,属负兹舍,不即罪尔」者,是其朔在岱阴齐时之事也。言当尔之时,微弱至甚,一使可摄取,一夫可就诛,故曰一使可致,一夫可诛耳。

[疏] 注「而缓」至「自纳」。

○解云:即上五年「冬,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者,是其交通五国之兵矣。言伐天子所立者,在上三年耳。彼注云「天子新立卫公子留」是也。

[疏] 注「王遣」至「能救」。

○解云:王遣贵子突者,此文是也。卒不能救者,下文朔入卫是也。

[疏] 注「因为内杀恶」。

○解云:谓犯微人之命恶浅,犯贵者之命恶深故也。

[疏] 注「救例时」。

○解云:即僖六年秋,「诸侯遂救许」;僖十八年「夏,师救齐」之属是。

夏,六月,卫侯朔入于卫。卫侯朔何以名?据卫侯入于陈仪不名。

[疏] 注「据卫」至「不名」。

○解云:在襄二十五年秋。

绝。曷为绝之?据俱入也。犯命也。犯天子命尤重。其言入何?据顿子不复书入。○不复,扶又反,下皆同。

[疏] 注「据顿」至「书入」。

○解云:即僖二十五年「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是。而言不复书入者,谓彼经直连围陈而言纳,不复别书入也。今此卫朔之事,去年已书伐卫讫,今复别言入,故如此注。

篡辞也。上辟王不得言纳,故复从篡辞书入也。不直言篡者,事各有本也。杀而立者,不以当国之辞言之。非杀而立者,以当国之辞言之。国人立之曰立,他国立之曰纳,从外曰入。诸侯有属讬力,加自文也。不书公子留出奔者,天子本当绝卫,不当复立公子留,因为天子讳微弱。○杀而,申志反,下皆同。属,音烛。

[疏] 注「上辟」至「言纳」。

○解云:即上五年传云「此伐卫纳朔也,曷为不言纳卫侯朔?辟王也」者是。

[疏] 注「故从」至「入也」。

○解云:正以《公羊》之例,立、纳、入皆为篡辞故也。

[疏] 注「不直」至「本也」。

○解云:欲道《春秋》上下,所以不直言卫晋篡,齐小白篡,卫世子篡,而书其立、入、纳者,事各有本故也。

[疏] 注「杀而」至「言之」。

○解云:即文十四年秋,「齐公子商人弑其君舍」,不去公子是也。所以然者,正以其弑君取国,不嫌非篡故也。

[疏] 注「非杀」至「言之」。

○解云:卫晋言立,蒯聩言纳,小白言入是也。所以然者,以其非杀而立,恐不成篡故也。

[疏] 注「国人立之曰立」。

○解云:隐四年「卫人立晋」是也。

[疏] 注「他国立之曰纳」。

○解云:即哀二年夏,「晋赵鞅纳卫世子于戚」是也。

[疏] 注「从外曰入」。

○解云:即庄九年夏,「齐小白入于齐」是也。

[疏] 注「诸侯」至「文也」。

○解云:即昭元年「秋,莒去疾自齐入于莒」;昭十三年夏,「楚公子比自晋归于楚」之属是也。

[疏] 注「因为」至「微弱」。

○解云:公子留本天子所立故也。其立公子留之事,说在上三年也。

秋,公至自伐卫。曷为或言致会,或言致伐?得意致会,所伐国服,兵解国安,故不复录兵所从来,独重其本会之时。

[疏] 「曷为」至「致会」。

○解云:即襄十一年「公至自会」是也。

[疏] 注「所伐」至「之时」。

○解云:即襄十一年秋,「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以下「伐郑,会于萧鱼。公至自会」是也。

不得意致伐。所伐国不服,兵将复用,国家有危,故重录所从来,此谓公与二国以上也。公与一国及独出用兵,得意不致,不得意致伐。公与二国以上出会盟,得意致会,不得意不致。公与一国出会盟,得意致地,不得意不致,皆例时。

[疏] 注「所伐」至「从来」。

○解云:即襄十一年夏,「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已下「伐郑。秋,七月,己未,同盟于京城北。公至自伐郑」是也。又僖四年春,「公会齐侯、宋公」以下「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秋「八月,公至自伐楚」,传云「楚已服矣,何以致伐楚?叛盟」之属是也。若然,成十六年秋,「公会尹子、晋侯、齐国佐、邾娄人伐郑」,冬十二月,「公至自会」;又成十七年「夏,公会尹子、单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邾娄人伐郑。六月,乙酉,同盟于柯陵。秋,公至自会」;又成十七年「冬,公会单子、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人、邾娄人伐郑。十一月,公至自伐郑」。以此言之,则十六年秋伐郑,十七年夏伐郑,皆是郑人不服而致会者,正以十六年时郑人始叛,晋帅诸侯伐而讨之,当是时实服,明年乃叛,是以致会也。其十七年夏公会单子巳下伐郑者,正以比年用兵不能服,故以得意为文。其十七年冬公会单子已下伐郑,以伐致者至于三,伐事寔当见,故言公至自伐郑矣。若然,桓十六年「夏,四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蔡侯伐郑。秋,七月,公至自伐郑」,从此之后,郑不背叛,何故不致,而致伐者?桓元年「三月,公会郑伯于垂」,彼注云「不致之者,桓弑贤君,篡慈兄」,「与人交接则有危」,「故夺臣子辞,成诛文」。然则桓是恶人,本不合致,而桓十六年注云「致者,善桓公能疾恶同类,比与诸侯行义兵伐郑」也者,是其得致之由。而致伐者,诸侯本意正欲助忽以诛突,突终得国,忽死不还,以其不得伐力,故致伐。

[疏] 注「公与」至「致伐」。

○解云:其独出用兵得意不致者,即隐七年「秋,公伐邾娄」;僖三十三年夏,「公伐邾娄」;哀七年「秋,公伐邾娄」之属,皆不致是也。其与一国用兵不得意致伐者,即僖二十六年冬,「公以楚师伐齐,取谷。公至自伐齐」,传云「此已取谷矣,何以致伐?未得乎取谷也」,「曰患之起,必自此始也」是也。其公独出用兵不得意致伐者,即下二十六年「春,公伐戎。夏,公至自伐戎」是也。其公与一国用兵得意不致,《春秋》之内,偶尔无之。《春秋》既无而知然者,正以用兵得意,兵不复用,何劳致伐乎?不致会者,离不成会故也。其不得意所以致伐者,兵将复用,重录兵所从来故也。

[疏] 注「公与二国」至「不致」。

○解云:其二国以上出会盟得意致会者,即哀十三年夏,「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秋,公至自会」是也。其不得意不致者,即宣七年「冬,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于黑壤」之属是也。其得意致会者,以其成会也。其不得意不致者,无功可言故也。

[疏] 注「公与一国」至「不致」。

○解云:其得意致地者,即桓二年秋,「公及戎盟于唐。冬,公至自唐」之属是也。其不得意不致之者,即隐二年「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之属是也。其得意所以致地者,离不成会故也。其不得意所以不致者,无功可致矣。

[疏] 注「皆例时」。

○解云:谓乡来诸例皆书时,即桓二年「冬,公至自唐」,僖二十六年冬「公至自伐齐」,哀十三年「秋,公至自会」之属是也。其僖四年「八月,公至自伐楚」,彼注云「月者,凡公出满二时,月,危公之久」。然则彼以公正月出会齐侯伐楚,至八月乃反,故云满二时矣。成六年「春,王正月,公至自会」,何氏云「月者,前鲁大夫获齐侯,今亲相见,故危之」是也。而襄十一年「公至自伐郑」,「公至自会」,不满二时而皆在日月下,何氏不注,盖以为不蒙月故也。成十六年「公至自会」,亦不满二时而在日月下,是不蒙月明矣。成十七年十一月「公至自伐郑」,彼注云「月者,方正下壬申,故月之」,然则公至亦不蒙月矣。

卫侯朔入于卫,何以致伐?据得意。不敢胜天子也。与上辟王同义。久不月者,不与伐天子也,故不为危录之。

[疏] 注「与上辟王同义」。

○解云:上五年五国伐卫之时,寔纳卫侯朔,所以不言纳卫侯朔者,辟王者兵,使若伐而去,不留纳朔者,所以正其义,因为内讳也。今此寔得意,所以不致会而致伐者,不敢胜天子,使若更以他事伐卫,不为纳朔然,所以正其义,因为内讳,故曰同义。

[疏] 注「不月」至「录之」。

○解云:僖四年「八月,公至自伐楚」,彼注云「月者,凡公出满二时,月,危公之久」。然则今此兵历四时而不月者,不与伐天子,故不为危录故也。

螟。先是伐卫纳朔,兵历四时,及反民烦扰之所生。○螟,亡丁反。

[疏] 注「兵历四时」。

○解云:谓从五年冬讫于此年之秋故也。

冬,齐人来归卫宝。此卫宝也,则齐人曷为来归之?卫人归之也。以称人共国辞。○卫宝,《左氏》经作「卫俘」。

[疏] 注「以称人共国辞」。

○解云:注言此者,欲决三十一年「齐侯来献戎捷」不言人也。言以称人共国辞者,谓称齐人,可以兼得两国人之辞也。

卫人归之,则其称齐人何?让乎我也。其让乎我奈何?齐侯曰:「此非寡人之力,鲁侯之力也。」时朔得国,后遣人赂齐,齐侯推功归鲁,使卫人持宝来,虽本非义赂,齐当以让除恶,故善起其事。主书者,极恶鲁犯命复贪利也。不为大恶者,纳朔本不以赂行,事毕而见谢尔。宝者,玉物之凡名。○恶,乌路反。

[疏] 注「故善起其事」。

○解云:言《春秋》善齐侯之让,是以不言卫人而称齐人,所以起其让事矣。

[疏] 注「不为」至「谢尔」。

○解云:所传闻之世,内大恶讳之。今此书见,故知不为大恶矣。

[疏] 注「宝者」至「凡名」。

○解云:犹言玉物之总名耳。定八年传云「宝者何?璋判白,弓绣质,龟青纯」是也。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