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桓公十三年

十有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曷为后日?据鞍之战先书日。○鞍,音安。

[疏] 注「据鞍」至「书日」。

○解云:成二年六月癸酉云云,「及齐侯战于鞍」是也。

恃外也。其恃外柰何?得纪侯、郑伯,然后能为日也。得纪侯、郑伯之助,然后乃能结战日以胜。君子不掩人之功,不蔽人之善,故后日以明之。○胜,诗证反。蔽,必婢反。内不言战,此其言战何?据公败宋师于菅。○菅,古颜反。

[疏] 注「据公」至「于菅」。

○解云:在隐十年。

从外也。从外诸侯相与战例。曷为从外?据战于宋,不从外言败绩。

[疏] 注「据战」至「败绩」。

○解云:即上十二年也,于时有郑人不书败绩之文矣。

恃外,故从外也。明当归功于纪、郑,故从纪、郑言战。何以不地?据在下句。

[疏] 注「据在下句」。

○解云:即下云「郎亦近矣,郎何以地」。

近也。恶乎近?近乎围。郎亦近矣,郎何以地?郎犹可以地也。郎虽近,犹尚可言其处。今亲战龙门,兵攻城池,尢危,故耻之。绩,功也。非义不战,故以功言之。不言功者,取其积聚师众,有尊卑上下次第行伍,必出万死而不奔此,故以自败为文,明当坐也。燕战称人,败绩称师者,重败也,战少而败多。言及者,明见我为主,故得汲汲败胜之文。○处,昌虑反。行,户郎反。

[疏] 「郎犹可以地也」。

○解云:即上十年「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是也。。

[疏] 注「郎虽」至「其处」。

○解云:谓郎虽在郊内,仍非攻城,犹可以举其地。

[疏] 注「今亲」至「耻之」。

○解云:《春秋说》云「龙门之战,民死伤者,满沟也」者,主说此经,故知之。

[疏] 注「绩功」至「不战」。

○解云:凡书兵者,正得奉王命伐无礼,乃有战事,故言非义不战。

[疏] 注「必出万死」。

○解云:若武王万民致死而定天下之类。

[疏] 注「燕战」至「败也」。

○解云:盖师不尽战,故言战少;败时悉走,故言败多。而庄二十八年「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传即据此经云「败者称师,卫何以不称师?未得乎师也」,彼注云「未得成列为师也。诈战不言战,言战者,卫未有罪,方欲使卫主齐见直文也」者是。

三月,葬卫宣公。背殡用兵而月,不危之者,卫弱于齐、宋,不从亦有危,故量力不责也。○背殡,音佩,后「背殡」皆放此。

[疏] 注「背殡」至「责也」。

○解云:隐三年传云「当时而不日,正也。当时而日,危不得葬也」。然则卫宣公去年十一月卒,至今年三月,正当五月之际,而又背殡用兵,宜书日以见危,而不日者,正以量力不责故也。

夏,大水。为龙门之战,死伤者众,民悲哀之所致。○为,于伪反。

秋,七月。

冬,十月。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