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桓公三年

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无王者,以见桓公无王而行也。二年有王者,见始也。十年有王者,数之终也。十八年有王者,桓公之终也,明终始有王,桓公无之尔。不就元年见始者,未无王也。二月非周之正月,所以复去之者,明《春秋》之道,亦通于三王,非主假周以为汉制而已。○嬴,音盈。以见,贤遍反,下并年末「以见」同。复,扶又反,下同。去,起吕反。

[疏] 注「二年」至「始也」。

○解云:即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是也。

[疏] 注「十年」至「终也」。

○解云:即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终生卒」是。

[疏] 注「十八年」至「终也」。

○解云:即十八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是也。

[疏] 注「不就」至「始者」。

○解云:元年春王正月初即位之时,自知巳篡,战惧畏讨,未敢无王,是以《春秋》于正月之际,不得见始,须臾之后,还复为恶,擅自天子之田,俄然无惮,故至二年正月言王以见始。

[疏] 注「二月」至「三王」。

○解云:即七年「二月,己亥,焚咸丘」,十有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云云,十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来求车」之属是也。

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胥命者何?相命也。胥,相也。时盟不歃血,但以命相誓。○歃,本又作「歃」,所洽反,又所甲反。

[疏] 「胥命者何」。

○解云:《春秋》上下,更无胥命之文,故执不知问。

[疏] 注「时盟」至「相誓」。

○解云:亦相誓敕,但不歃血而已,故谓之盟也。

何言乎相命?据盟亦相命,不道也。近正也。以不言盟也。○近正,附近之近,下及注同。

[疏] 「近正也」。

○解云:古者不盟而言近正,虽不歃血,口虽誓敕,不若古者结言而退,故言近正而已。

此其为近正奈何?古者不盟,结言而退。善其近正,似于古而不相背,故书以拨乱也。○背,音佩。

六月,公会纪侯于盛。○盛,音成。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既者何?尽也。光明灭尽也。是后楚灭谷、邓,上僣称王,故尢甚也。楚灭谷、邓不书者,后治夷狄。

[疏] 「既者何」。

○解云:与例不同,故执不知问。

[疏] 注「是后楚灭邓谷」。

○解云:即下七年「夏,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传云「皆何以名?失地之君也」是也。

[疏] 注「上僣称王」。

○解云:《春秋说》云「桓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其后楚僣号称王,灭谷、邓,政教陵迟」是也。

公子翚如齐逆女。

九月,齐侯送姜氏于讙。何以书?讥。何讥尔?诸侯越竟送女,非礼也。以言姜氏也。礼,送女父母不下堂,姑姊妹不出门。○讙,呼宫反。

[疏] 注「以言姜氏也」。

○解云:讙若齐地,宜言齐侯送孟姜于讙,今言姜氏,故知越竟也。

[疏] 注「礼送」至「出门」。

○解云:时王之礼。

此入国矣,何以不称夫人?据讙鲁地。自我言齐,恕已以及人也。父母之于子,虽为邻国夫人,犹曰吾姜氏。所以崇父子之亲,从父母辞。不言孟姜言姜氏者,从鲁辞,起鲁地。

[疏] 「犹曰吾姜氏」。

○解云:若有言孟姜者,「孟」为衍字也。

[疏] 注「从父」至「鲁地」。

○解云:孟姜者,即《诗》云「彼美孟姜」,正谓此也。「孟」字亦有作「季」字者,误也。

公会齐侯于讙。夫人姜氏至自齐。翚何以不致?据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致。

[疏] 注「据遂」至「齐致」。

○解云:在宣元年。

得见乎公矣。本所以致夫人者,公不亲迎有危也。翚当并致者,翚亲迎重在翚也。上会讙时,夫人以得见公,得礼失礼在公,不复在翚,故不复致。不就讙上致者,妇人危重,故据都城乃致也。月者,为夫人至,例危重之。○迎迎,鱼敬反,下同。为夫,于伪反,下同。

[疏] 注「不就」至「乃致」。

○解云:若就讙致,即乡者至讙之时书之,宜在「公会齐侯于讙」上。

[疏] 注「月者」至「重之」。

○解云:即宣元年「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成十四年「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是也。

冬,齐侯使其弟年来聘。

有年。有年何以书?方分别问大有年,故不但言何以书。○别,彼列反。以喜书也。大有年何以书?亦以喜书也。此其曰「有年何?仅有年也。仅,犹劣也。谓五谷多少皆有,不能大成熟。○仅,其靳反,劣也。

[疏] 注「谓五」至「成熟」。

○解云:旧本如是,其「谷」下云「皆有不能大成熟」,「多少」二字或衍文也。若必存字解之,多谓麦禾,少谓豆之属,是事皆有,但不能大熟也。

彼其曰大有年何?问宣十六年也。大丰年也。谓五谷皆大熟成。仅有年,亦足以当喜乎?恃有年也。恃,赖也。若桓公之行,诸侯所当诛,百姓所当叛,而又元年大水,二年耗减,民人将去,国丧无日,赖得五谷皆有,使百姓安土乐业,故喜而书之,所以见不肖之君为国尢危。又明为国家者,不可不有年。○行,下孟反。耗减,呼报反;下佳斩反。丧,息浪反。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