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杜预曰:「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此制作之本旨。」又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巳矣夫。」斯不王之明文矣。夫《关雎》之化,王者之风。《麟之趾》,《关雎》之应也。然则斯麟之来,归于王德者矣。《春秋》之文,广大悉备,义始于隐公,道终于获麟。○狩,手又反。不出,如字,又赤遂反。矣夫音扶。不王,于况反,下「王德」同。雎,七余反。之应,于敬反。
○释曰:《论语》云:「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文王既没,其为文之道,实不在我身乎。」孔子既言「文武之道在我身」,孔子有制作之意。《中庸》云,有其德无其位,不得制作;有其位无其德,而不得制作。孔子虽怀圣德,而道不王,故有制作之志而不为也。
○释曰:凡圣人受命,而必凤鸟至,河出图,洛出书,故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巳矣夫。」言巳无瑞应,道终不王,故云「斯不王之明文矣」。
○释曰:子夏《诗序》云「《关雎》之化,王者之风」,言后妃有《关雎》之德也。
○释曰:《诗序》文。言后妃有《关雎》之德,为王者之风,故感麟来应之,以见其趾。趾,足也。
○释曰:由后妃有《关雎》之化,为王者之风,故致得麟来应之。然则孔子有王之德,故亦感得麟来应之,故斯应麟之来,归于王德者,谓孔子也。
○释曰:其《诗·周南》则始于《关雎》篇,终于《麟趾》,故《春秋》之文,亦义始于隐公之道,终于获麟,乘之以十二,约之以周典。《诗》云「谁将西归,怀之好音」,示有赞于周道,故着西狩获麟,言道备之验也。
引取之也。言引取之,解经言获也。传例曰「诸获者,皆不与也」,故今言获。麟自为孔子来,鲁引而取之,亦不与鲁之辞也。○为,于伪反。
○释曰:宣二年大棘之战,郑公子归生获宋华元,传曰「获者,不与之辞也」。上十一年艾陵之职,吴获齐国书,范云「与华元同义」,是诸获皆不与之辞也。今言获麟者,欲言比麟自为孔子有王者之德而来应之,鲁引而取之,亦不与鲁之辞也。必使鲁引取之者,天意若曰以夫子因《鲁史记》而修《春秋》故也。然则孔子修《春秋》,乃获麟之验也。
狩地不地,不狩也。非狩而曰狩,大获麟,故大其适也。适犹如也,之也。非狩而言狩,大得麟,故以大所如者名之也。且实狩当言冬,不当言春。
○释曰:桓四年春「公狩于郎」,庄四年「冬,公及齐人狩而郜」,是狩皆书地。今不书地,则非狩也。非狩而曰狩者,大得此验,故以大其所如者名之。
○释曰:案桓四年传云「春曰田,夏曰苗,秋曰搜,冬曰狩」是也。
其不言来,不外麟于中国也。其不言有,不使麟不恒于中国也。雍曰:「中国者,盖礼义之乡,圣贤之宅,轨仪表于遐荒,道风扇于不朽。麒麟步郊,不为暂有。鸾凤栖林,非为权来。虽时道丧,犹若不丧。虽麟一降,犹若其常。鹆非鲁之常禽蜚,蜮非祥瑞之嘉虫,故经书其有,以非常有,此所以所贵于中国,《春秋》之意义也。」○道丧,息浪反。音权,又音劬。鹆音欲。蜮音或。
○释曰:昭二十五年经书「有?鹆来巢」,庄二十九年经书「秋,有蜚」,庄十八年经书「秋,有蜮」,传皆曰「一有一亡曰有」是也。
○释曰:麒麟一致,不为暂有,虽时道丧,犹若不丧。如此为文,是所以取贵于中国,而王道颂盛,麟凤常有,此则《春秋》之意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