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桓公八年

◎桓公起八年,尽十八年

八年,春,正月,已卯,烝。春祭曰祠,荐尚韭卵。夏祭曰禴,荐尚麦鱼。秋祭曰尝,荐尚黍肫。冬祭曰烝,荐尚稻雁。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礼各异也。失礼,祭祀例日。得礼者时,定八年冬「从祀先公」是也。僖八年「秋,七月,禘于大庙」,月者,谨用致夫人耳。禘无违礼。○烝,之承反。曰禴,馀若反,又作礿。黍肫,本又作豚,徒门反。大庙音泰,下同。

[疏] 注「春祭」至「违礼」。

○释曰:所言四时祭名者,《周礼·大宗伯》及《尔雅》并有其事。荐尚韭卵之等,《礼记·王制》之文。何休云:「祠犹食也,犹继嗣也。春物始生,孝子思亲,继嗣而食之也。」礿者「麦始熟可礿也」。尝者「黍先熟,可得荐,故曰尝」。「烝,众也。所荐众多,芬芳备具,故曰烝。」郭璞等注《尔雅》,与何解四时祭名少异,但范之所引者,并与何氏同,故从何说。又云:「天子四祭四荐,诸侯三祭三荐,大夫士再祭再荐。天子诸侯卿大夫牲用太牢,天子元士诸侯卿大夫少牢,诸侯之士特豕。天子之牲角握,诸侯角尺,卿大夫索牛。」此记异闻耳,未知范意与之同否。定八年「冬,卫侯、郑伯盟于曲濮」,下即云「从祀先公」,是时而不月也。得礼例时,引定八年为证,失礼例日,不引其文者,凡烝合在夏之十月,故何休云「祭必于夏之孟月者,取其见新物之月」是也。今正月为之,违月隔年,故传曰:「春兴之,志不时也。」下文「夏,五月,丁丑,烝」,传曰:「志不敬也。」二烝并书曰以见非礼,此文即是非礼例日之证,故不复更引他文。其文二年「丁卯,大事于太庙」,亦是失礼书日也。正月烝,传云「不时」,五月烝,传云「不敬也」者,一失礼尚可,故以「不时」言之,再失礼重,故以「不敬」释之。又注云,言禘无违礼。案《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僖公七月而禘,则是不时,而云「无违」者,周之七月,夏之五月,若值月前节却,则以四月相校不多,比之隔年再烝,失礼尚可,故曰「无违」也。文二年八月,则是夏之六月,而祫尝者,亦是失礼,故书日,表逆祀及失时也。宣八年六月有事于大庙,是得时而书日者,讥宣公卿死不废绎也。

烝,冬事也。春兴之,志不时也。

天王使家父来聘。家父,天子大夫。家,氏。父,字。

[疏] 注「家父」至「父字」。

○释曰:何休云,中大夫,故不称伯仲。范意或然。

夏,五月,丁丑,烝。烝,冬事也。春夏兴之,黩祀也,志不敬也。黩,徒木反。

秋,伐邾。

冬,十月,雨雪。《礼·月令》曰:「孟冬行秋令,则霜雪不时。」○雨,于付反。

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祭公,寰内诸侯,为天子三公者。亲逆例时,不亲逆例月,故《春秋左氏说》曰:「王者至尊无敌,无亲逆之礼。祭公逆王后,未致京师而称后,知天子不行而礼成也。」郑君释之曰:「大姒之家在邰之阳,在渭之涘,文王亲迎于渭,即天子亲迎之明文矣。天子虽尊,其于后犹夫妇。夫妇叛合,礼同一体,所谓无敌,岂施此哉!《礼记·哀公问》曰:「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焉?」』此言亲迎,继先圣之后,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非天子则谁乎?」○祭公,侧界反。寰音县,又音环。亲迎,鱼敬反,注皆同。大姒音似,大姒,文王妃也。合音洽,本又作洽。涘音仕。愀,在九反,又亲小反。之好,呼报反。

[疏] 注「祭公」至「谁乎」。

○释曰:此注之意,言《左氏》天子不合亲,迎故引郑君之释,以明天子合亲迎也。然文王之逆大姒时为世子耳,得证天子之礼者,文王之为世子,而圣贤相配,宜为后王之法。故有「造舟为梁」,又入《大雅》,明天子之法;又且鲁不祭地,而云天地之主,是王者,亲逆之明文也。案《士昏礼》士衣爵弁,是助祭之服,则大夫以上及五等诸侯,冕而亲迎,亦当用助祭之服也。

其不言使焉,何也?据四年「天王使宰渠伯纠」称使。

[疏] 注「据四」至「称使」。

○释曰:此年「天王家父来聘」,五年「天王使任叔之子来聘」,范不据之,而远据四年宰渠伯纠者,彼宰是官,此公亦是官故也。或亦随便而言,无例矣。

不正其以宗庙之大事即谋于我,故弗与使也。时天子命祭公就鲁共卜,择纪女可中后者便逆之,不复反命。○复,扶又反。遂,继事之辞也。其曰遂逆王后,故略之也。以其遂逆无礼,故不书逆女而曰王后。略谓不以礼称之。

[疏] 「遂继事之辞也」。

○释曰:依范氏《略例》,凡有十九「遂」事,传亦有释之者,亦有不释者,此是例之首。又天子大夫嫌与诸侯臣异,故发「继事之辞」。庄十九年公子结言「遂」。传云「以轻事遂乎国重」,「辟要盟也」。理在可知,故省文也。僖二十八年「诸侯遂围许」,会温已讫,中间有事,必恐不相继,故发传以明之。曹伯襄「遂会诸侯围许」,恐彼释而「遂」与常例异,故重发之。僖四年「遂伐楚」,恐华成异,故重发以同之。宣元年「楚子、郑人侵陈,遂侵宋」,嫌尊卑异,故亦发之。宣十八年归父「遂奔齐」,嫌出奔不得同于继事,故发之。襄十二年季孙宿「遂入郓」,嫌不受命,与常例不同,故发之。自馀不发者,并可知故也。

或曰:天子无外,王命之则成矣。四海之滨,莫非王臣。王命纪女为后,则已成王后,不如诸侯入国乃称夫人。或说是。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