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僖公二年

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楚丘者何?卫邑也。国而曰城,此邑也,其曰城,何也?据元年「齐师、宋师、曹师城邢」,邢,国也。封卫也。闵二年「狄入卫」,遂灭。则其不言城卫,何也?卫未迁也。其不言卫之迁焉,何也?据元年「邢迁于夷仪」,言迁也。不与齐侯专封也。其言城之者,专辞也。故非天子不得专封诸侯,诸侯不得专封诸侯,虽通其仁,以义而不与也。存卫是桓之仁,故通令城楚丘。义不可以专封,故不言迁卫。○令,力呈反。故曰,仁不胜道。仁谓存亡国,道谓上下之礼。

[疏] 「楚丘」至「胜道」。

○释曰:楚丘何嫌非卫而传言者,以无迁卫之文,故发之也。传知是卫者,以《诗》云「作于楚宫」,故知之也。此云不言迁,不与齐侯专封,而元年城邢,美齐侯之功者,彼邢迁之后始城,则城者修旧之辞,非始立之称,故可以美于齐桓。今卫国已灭,始城楚丘而国未迁,经言先城,后言迁,则是齐桓城而迁之,故不与专封也。然城郑虎牢是邑,知楚丘非邑者,《诗》称「楚宫」,明知非邑也。

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哀姜。

虞师、晋师灭夏阳。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人不得居师上,贵贱之序。○夏阳,户雅反,《左氏》作「下阳」。先,苏荐反,下文及注同。

[疏] 传「非国而曰灭」。

○释曰:此云「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昭十三年「吴灭州来」亦言灭者,虞虢之灭,由于夏阳之亡;州来,楚之大都,而吴灭之,令楚国稍弱,入郢之兆,由灭州来所致,故并书灭。

[疏] 传「虞无师」。

○释曰:小国无师,传三发之者,并是小国,不合言师。燕为败而重众,故得言师。曹言师者,明其是君也。虞言师者,表其先晋也。以其言师不同,各举备文耳。

其先晋,何也?据小不先大。为主乎灭夏阳也。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其地险要,故二国以为塞邑。○塞,苏代反,注同。灭夏阳,而虞、虢举矣。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荀息,晋大夫。屈邑产骏马,垂棘出良璧。○屈,其勿反,又君勿反,地名也。乘,绳证反。骏音俊。借,子夜反,及下「不借」、「而借」皆同。

[疏] 传「虞、虢举矣」。

○释曰:徐邈云:「举犹拔也。言晋灭夏阳,则虞、虢自此而拔也。」

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此谓璧马之属。

[疏] 传「晋国之宝」。

○释曰:玉有美恶,出处不同。周有蓝田,楚有和氏,宋有结绿,晋有垂棘,各是国之贵物,故云国之宝也。

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宫之奇,虞之贤大夫。○厩,音救。奇,其宜反。必不使受之也。」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懦,弱。○懦,乃乱反,又乃卧反。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明达之人,言则举纲领要,不言提其耳,则愚者不悟。○少,诗召反,下同。长,丁丈反。提,徒兮反,本作题,音同。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谏曰:「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语,谚言也。○强,其良反,又其丈反。好,呼报反。知音智,下同。上,时掌反。料,力雕反,又力吊反。使,所吏反。便,婢面反。与音馀。谚音彦。

[疏] 传「中知以下」。

○释曰:《论语》云:「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今虞君中知以下则近愚,故不能远虑也。

挈其妻子以奔曹。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犹是,言如故。○挈,去结反。操,七刀反。加长,丁丈反。

[疏] 「五年而后举虞」。

○释曰:谓僖五年也。

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贯,宋地。○贯,古乱反。贯之盟,不期而至者,江人、黄人也。江人、黄人者,远国之辞也。中国称齐、宋,远国称江、黄,以为诸侯皆来至也。

[疏] 传「以为诸侯皆来至也」。

○释曰:《公羊传》曰:「江人、黄人者何?远国之辞也。远国至矣,则中国曷为独言齐、宋至尔?大国言齐、宋,远国言江、黄,则其馀为莫敢不至也。」何休云:「晋、楚大于宋,不序晋、楚而言序宋者,时实晋、楚之君不至,但君子成人之美,故褒益以为遍至之辞,所以奖大霸功而勉盛德也。」事或然矣。鲁虽复非大,《春秋》以鲁为主,鲁若与会,必书公。但鲁亦不至,故不书之。或以为鲁公亦在,举大以包之,故不得以鲁为主耳。

冬,十月,不雨。不雨者,勤雨也。言不雨,是欲得雨之心勤也。明君之恤民。○勤如字,麋氏音觐,后年同。

楚人侵郑。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