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桓公元年

◎桓公起元年,尽七年

[疏] 《鲁世家》:桓公名允,惠公之子,隐公之弟,以桓王九年即位。《世本》作轨。《谥法》:「辟土服远曰桓。」

元年,春,王正月。桓无王,其曰王,何也?谨始也。诸侯无专立之道,必受国于王。若桓初立,便以见治,故详其即位之始,以明王者之义。

[疏] 「桓无」至「始也」。

○释曰:徐邈云:「桓公篡立,不顾王命,王不能讨,故无王。又且桓公终始十八年,唯元年、二年、十年、十八年有王,自外皆无王,故传据以发问,而曰『桓无王』。又范氏例云:「《春秋》上下无王者,凡一百有八。桓无王者,见不奉王法;余公无王者,为不书正月,不得书王。桓初即位,若已见治,故书王以示义。二年书王,痛与夷之卒,正宋督之弑,宜加诛也。十年有王,正曹伯之卒,使世子来朝,王法所宜治也。十八年有王,取终始治桓也。」是解元年有王为谨始也,馀年无王为不奉王法也。若然,桓为弑君而立,故十四年没其王。文、宣公亦篡位而立,不去王者,桓弑贤兄让国之主,害成立之君,宣篡未逾年之子,又无为臣之义,以轻重既异,故去王亦殊也。杜预注《左氏》桓十四年无王者,「失不班历」也。何休注《公羊》,意与《谷梁》同。唯解有王者别,云:「二年有王者,见始也。十年有王,数之终也。十八年有王,桓之终也。明终始有王,桓公无之耳。」

其曰无王,何也?桓弟弑兄,臣弑君,天子不能定,诸侯不能救,百姓不能去,以为无王之道,遂可以至焉尔。元年有王,所以治桓也。

公即位。杜预曰:「嗣子位定于初丧,而改元必须逾年者,继父之业,成父之志,不忍有变于中年也。诸侯每首岁必有礼于庙,诸遭丧继位者,因此而改元即位,百官以序,故国史亦书即位之事于策。」○去,上声。

[疏] 注「杜预」至「于策」。

○释曰:《尚书·顾命》云:「乙丑,成王崩,俾爰齐侯,吕伋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延入翼室,恤宅宗。」孔安国云:「明室,路寝。外之使居忧,为天下宗主。」天子初崩,嗣子定位,则诸侯亦当然也。其改元必须逾年者,孝子之情,不忍有变于中年也。然嗣子不忍变于中年,故嗣年即位。桓公既无恻痛之情,朝死夕忘,亦于逾年即位者,圣人立法,即位必持逾年,桓虽不仁,未可独当年即位。即位既是逾年,故史官从其实而书之。

继故不言即位,正也。故谓弑也。继故不言即位之为正,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弟不忍即位也。哀痛之至,故不忍行即位之礼。继故而言即位,则是与闻乎弑也。继故而言即位,是为与闻乎弑,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终,已正即位之道而即位,是无恩于先君也。推其无恩则知与弑也,此明统例耳。与弑尚然,况亲弑者。○与闻音豫,下文及注「与弑」皆同。

[疏] 注「推其」至「弑者」。

○释曰:桓是亲弑之主,而传论与弑之事,故知传意本「明统例」尔,故云「与弑尚然,况亲弑者」。

三月,公会郑伯于垂。垂,卫地也。传例曰:「往月,危往也。桓大恶之人,故会皆月以危之。

[疏] 注「垂卫」至「危之」。

○释曰:传例者,定八年传文也。此「三月,公会郑伯于垂」,二年「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是「会皆月以危之」。

会者,外为主焉尔。郑伯所以欲为此会者,为易田故。○为易,于伪反。

[疏] 「会者」至「焉尔」。

○释曰:重发传者,嫌《易》田与直会异故也。

郑伯以璧假许田。假不言以,言以,非假也。实假,则不应言以璧。非假而曰假,讳易地也。礼:天子在上,诸侯不得以地相与也。诸侯受地于天子,不得自专。无田则无许可知矣。不言许,不与许也。但言以璧假许,而不继田,则许属郑也。今言许田,明以许之田与郑,不与许邑也。诸侯有功,则赐田以禄之。若可以借人,此盖不欲以实言。○借,子夜反。许田者,鲁朝宿之邑也。邴者,郑伯之所受命而祭泰山之邑也。用见鲁之不朝于周,而郑之不祭泰山也。朝天子所宿之邑谓之朝宿,泰山非郑竟内,从天王巡守,受命而祭也。擅相换易,则知朝祭并废。○鲁朝,直遥反,下皆同。邴,彼病反,又音丙。见,贤遍反。竟音境。从,在用反。守音狩。擅,市战反。换,一本亦作逭,胡唤反。

[疏] 「许田」至「山也」。

○释曰:经文无邴而传言之者,经讳易天子之地,故以璧假为文。若以地易地,不得云假,故经无邴文。传本鲁郑易田之由,五得不言邴也。先儒解《左氏》者,皆以为郑受天子祊田,为汤沐之邑。后世因立桓公、武公之庙,故谓之泰山之祀。案此传及注意,则以为祭泰山之邑,谓从王巡狩,受命而祭泰山也。《羊》以为「田多邑少称田,邑多田少称邑」。《左氏》无传,或当史异辞。《谷梁》以为言田者,则不德其邑,是三传之说各异也。

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越,卫地也。及者,内为志焉尔。越,盟地之名也。

秋。大水。《礼·月令》曰:「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大水例时。

[疏] 注「大水例时」。

○释曰:庄七年与此皆云「秋,大水」,不书月,是例时也。

高下有水灾曰大水。

冬,十月。无事焉,何以书?不遗时也。《春秋》编年,四时具而后为年。编,录。○编,必连反,《字林》、《声类》、《韵集》皆布于反,《史记音义》甫连反。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