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春,王二月,壬子,宋华元帅师及郑公子归生帅师,战于大棘。宋师败绩,获宋华元。大棘,宋地。○华,户化反。
获者,不与之辞也。华元得众甚贤,故不与郑获之。
○释曰:华元得众,故不与郑获之。然则晋侯失民,亦言获者,晋侯虽失众,诸侯无相获之道,故亦不与秦获也。徐邈云:「获是不与之辞,与者当称得也。故定九年『得宝玉、大弓』是也。」然则弓、玉与人不类,徐言非也。何休云:「华元系宋者,明耻辱及国。」案齐国书、陈夏啮皆系国,则是史之常辞,非有异文也。
言尽其众,以救其将也。先言败绩,而后言获,知华元得众心,军败而后见获。晋与秦战于韩,未言败绩而君巳获,知晋侯不得众心明矣。○尽,子忍反。
以三军敌华元,华元虽获,不病矣。何休曰:「书获,皆生获也。如欲不病华元,当有变文。郑君释之曰:将帅见获,师败可知,不当复书师败绩。此两书之者,明宋师惧华元见获,皆竭力以救之。无奈不胜敌耳。华元有贤行,得众如是,虽师败身获,适明其美,不伤贤行。今两书败获,非变文如何?」
秦师伐晋。
夏,晋人、宋人、卫人、陈人侵郑。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穿弑也,穿,赵盾从父昆弟。
盾不弑,而曰盾弑,何也?以罪盾也。其以罪盾何也?曰:灵公朝诸大夫而暴弹之,暴,残暴。○朝,直遥反。弹,徒丹反。又徒旦反。
观其辟丸也。赵盾入谏,不听。出亡,至于郊。礼:三谏不听,则去,待放于竟三年。君赐之环,则还;赐之玦,则往。必三年者,古疑狱三年而后断,《易》曰「继用徽纆,示于丛棘,三岁不得凶」是也。自嫌有罪当诛,故三年不敢去。○辟音避,竟音境。玦,古穴反,杜元凯云:「如环而不连。」断,丁乱反。徽,许归反。纆,亡北反。徽纆皆绳也,三股曰徽,两股曰纆。
○释曰:「三谏不听则去,待放于竟三年」,《公羊传》文。「君赐之环则还,赐之玦则往」,苟卿书有其事。「《易》曰『继用徽纆,示于丛棘,三岁不得,凶』」者,《易·坎卦》上六爻辞,但《易》本「继」作「系」。陆德明云:「寘,置也。」王弼云:「险穞之极,不可升也。法峻整,难可犯也。宜其囚执寘于思过之地三岁,险道之夷也。险终乃反,故三岁不得。自修三岁,乃可以求复,故曰三岁不得凶也。」马融云:「徽纆,索也。」陆得明云:「三纠绳曰徽,二纠绳曰纆。」刘表云:「三股为徽,两股为纆。」
赵穿弑公,而后反赵盾。招使还。
史狐书贼曰:「赵盾弑公。」史,国史,掌书记事。狐,其名。
盾曰:「天乎天乎?予无罪。告天,言己无弑君之罪。
孰为盾而忍弑其君者乎?」回已易他,谁作盾而当忍弑君者乎?○孰为盾,绝句。孰,谁也。
史狐曰:「子为正卿,入谏不听,出亡不远。君弑,反不讨贼,则志同,志同穿也。
志同则书重,非子而谁?」盾是正卿,又贤,故言重。
故书之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者,过在下也。郑嗣曰:成十八年「晋弑其君州蒲」传曰:「称国以弑其君,君恶甚矣。」然则称臣以弑,罪在臣下也。赵盾弑其君,不言罪而曰过者,言非盾亲弑,有不讨贼之过。○恶甚,如字,又乌路反。
曰:于盾也,见忠臣之至;于许世子止,见孝子之至。邵曰:「盾以亡不出竟,反不讨贼,受弑君之罪,忠不至故也。止以病,不知尝药,受弑父之罪,孝不至故也。」○见忠,贤遍反,或如字,下同。
○释曰:赵盾与许止加弑是同,而许君书葬,晋林公不书葬者,许止失尝药之罪轻,故书葬以赦止;赵盾不讨贼之罪重,故不书晋侯葬,明盾罪不可原也。《春秋》必加弑于此二人者,所以见忠孝之至故也。忠孝不至,则加恶名,欲使忠臣睹之,不敢惜力,孝子见之,所以尽心,是将来之远防也。
冬,十月,乙亥,天王崩。匡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