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有三年,春,王正月,叔孙婼如晋。
癸丑,叔鞅卒。
晋人执我行人叔孙婼。
晋人围郊。郊,周邑也。
夏,六月,蔡侯东国卒于楚。不日,在外也。以罪出奔,又奔雠国,故不葬。
○释曰:案诸侯之卒,不日以明庶,不以外为异,传曰「诸侯时卒,恶之」。今东国奔雠,何以书月?解「许男新臣卒」,上言伐楚,下言卒,无明其在楚,庶子而卒,卒而不日,书时,在外文不明故也。蔡侯肸在内而卒,卒不书日,传曰「恶之」。今蔡侯东国,上言东以贬之,下言卒于楚。诸侯之奔,例不书卒。今蔡侯之卒,见奔雠国而死,恶之可知,以在外以明恶,故书月以显之。
○释曰:诸侯奔,死于外国,例不卒。何直不葬?有义而然。诸侯不卒则已,卒宜有葬,葬不书者,义有所见,义不必同,或从失德。今蔡侯不卒,卒于雠国,书卒而不葬。
秋,七月,莒子庚舆来奔。
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甫。鸡甫,楚地。○鸡甫,《左氏》作「鸡父」。
胡子?、沈子盈灭。国虽存,君死曰灭。○?,苦门反。盈本亦作逞。
中国不言败,此其言败,何也?据宣十二年「晋荀林父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不言楚败晋师。
○释曰:释其灭。案经「战于韩,获晋侯」,「战于大棘,宋师败绩,获华元」。「中国不言败」,直言战于鸡甫,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胡子?、沈子盈灭。定以言败?解言「楚人及吴战于长岸」,传曰「进楚子」。然则邲之战,直在楚,以中国不言败?今吴无进,称为夷狄,故不称战。及败绩,以释其灭,足贤胡、沈之君,亦明吴之不进也。
中国不败,胡子?、沈子盈其灭乎?其言败,释其灭也。若师不败,则君无由灭也。贤胡、沈之君死社稷。
获陈夏啮。获者,非与之辞也,贤夏啮,虽获不病,以其得众也。义与华元同。○夏,户雅反。啮,五结反。
○释曰:国书亦然,而无传释,而经文有异,何得称同?解,华元有故而止,文虽不同,明贤之义不别,国书文同而义同也。
上下之称也。君死曰灭,臣得曰获,君臣之称。○之称,尺证反。注「之称」同。
天王居于狄泉。敬王辟子朝。狄泉,周地。○辟音避。
始王也。其曰天王,因其居而王之也。天子逾年即位称王,敬王逾年而出,故曰始王。虽不在国行即位之礼,王者以天下为家,故居于狄泉称王。
○释曰:注云「天子逾年即位称王,敬王逾年而出,故曰始王」,天子之称天王,是常例也,而传云「始王」,注云「逾年」者,未通此传之意解子猛当国,朝亦非正。景王以三十一年夏四月崩,六月葬,刘、单二子以王猛居于皇,复入王城,冬而猛卒。至今敬王逾年而既葬,所继者承景王之崩,不继者承王猛之卒,是年七月敬王立,当逾年既葬之例。此岁尹氏立子朝,将图神器,天下凶惧,其主无虽复常称其所在,着其始王也。
尹氏立王子朝。隐四年「卫人立晋」,传曰「称人以立,得众也」。此言尹氏立,明唯尹氏欲立之。
立者,不宜立者也。朝之不名,何也?据晋之名恶,今朝亦恶,怪不直名而言王子。○恶,乌路反,下同。
别嫌乎尹氏之朝也。若但言尹氏立朝,则嫌朝是尹氏之子,故言王子以别之。○别,彼列反。
○释曰:重发传何?解,卫、晋得众,言立嫌非所宜。此子朝失众,独在尹氏,故言立以着不宜,文同而义异,故复发传,别嫌乎尹氏之朝。
○释曰:夫国之大事,莫善继统。继统之道,勿盛嫡胄。继无承重,宜择立其次,故单子、刘子立猛,文称当国,其次子无命,故独言立,言立彰不宜,明有絪王之意。今周室虽衰,鼎命在上,四方诸侯,知一人之贵继,成康之道灭,典法之文存,祭号大名不可虚置,巍巍圣宝宁得空假?鄫以区区之小,而以外孙为嗣,书其灭亡,以为将来之戒,况天下重任,岂得异姓?尹氏不择天道,不达人事,不自立其子,当有同心之授,不义之罪。御假一朝之势,以集四海之士,此理灼然,而愚夫之所不或,何为孔子书经,游夏为传?经于不疑之中,而疆生疑;于无嫌之义,而巧出嫌。恐朝为尹氏之子,为当有旨,解周室大乱,骨肉乖离,故王猛有絪夺之心,单、刘怀翼戴之志,敬王孤立,猛卒之后,而朝逆尹氏之世卿,婚媾王室,祸乱之基,固可夺之。初自立,或招乘衅之众,集负险之民,坚冰之际,或有无妄之会,经别嫌尹氏,不亦宜乎!衰乱之世,何所不为?鄫立异姓,周亦致疑,疑而须别,别嫌立朝者,此其旨矣。
八月,乙未,地震。
冬,公如晋,至河,公有疾,乃复。疾不志,此其志,何也?释不得入乎晋也。
○释曰:解公之如晋,四不得入,假言有疾,实由季孙之不入。今实有疾,别于无疾而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