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春,公会戎于潜。凡年首,月承于时,时承于年,文体相接。《春秋》因书王以配之,所以见王者上奉时承天,而下统正万国之义。然《春秋》记事有例时者,若事在时例,则时而不月;月继事末,则月而不书王。书王必皆上承春,而下属于月。文表年始,事莫之先,所以致恭而不黩者,他皆放此。唯桓有月无王,以见不奉王法尔。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皆底羌之别种。潜,鲁地。会例时。○见王,贤遍反,下同。属,章玉反。黩,徒本反。放,甫往反,后此例不音。底,丁兮反,本又作氐。种,章勇反。
○释曰:《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无王一百有八。桓无王者,以见不奉王法。馀公无王者,为无正月,不得言王。凡书首时者六十有二,若以正月首时者,亦得书王。何者?以时虽无事,年时月皆借,故亦书王,则庄「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十有九年,春,王正月」,皆月下无事而书王是也。若月承于时,时承于年,年下有事,书王配之者,则庄「三年,春,王正月,溺会齐师伐卫」,八年,春,王正月,师次于郎」是也。虽非正月,但月承于时,时承于年,又事系月下,即亦称王,则「三年,春,王二月,乙巳,日有食之」,庄「六年,春,王二月,王人子突救卫」是也。注又云「《春秋》记事有例时者」,谓若朝会侵伐之类。知者「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传曰:「诸侯来朝,时正也。」庄十年「二月,公侵宋」,传曰:「侵时。恶之,故谨而月之。」二十三年「春,公至自齐」,传曰:「往时,正也。故此年「春,公会戎于潜」,五年,「春,公观鱼于棠」,皆不书月是也。其有书月之类,皆有故始书耳。注又云「月继事未,则月而不书王」者,谓年首已有事,下虽有月,亦不得书王。若「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下文「三月,郑伯使宛来归邴」是也。「致恭而不黩者」也。谓恭敬于王,不敢黩慢者也。「会例时」者,四年,「夏,公及宋公遇于清」,九年「冬,公会齐侯于防」是也。若然,十年,「春,王二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十一年「夏,五月,公会郑伯于时来」而书月者,范云:「天言雷雨之异,而不知戒惧,反更数会,故危之。」是有故始书月,明无故例时也。
会者,外为主焉尔。知者虑,察安审危。○知音智。
义者行,临者能断。○断,丁乱反。
仁者守,众之所归,守必坚固。○守如字。
有此三者,然后可以出会。会戎,危公也。
无此三者,不可以会,而况会戎乎!
○释曰:传云「知者虑」,谓卿为司徒,主教民,察民之安危也。「义者行」,谓卿为司马,司马主断制也。「仁者守」,谓卿为司空,司空主守也。人君之行,二卿从,一卿守,然后可会中国之君。相无三臣之策而出会齐侯,身死于外,故重起例时其不可。是以此注云:「无此三臣,不可以会,而况会戎乎!」兼为桓公生此意也。此既危公而不月者,徐邈云:「会戎虽危,有三臣之助,不至于难,故不月也。」理或然焉。
夏,五月,莒人入向。入例时,恶甚则日,次恶则月,他皆放此。○莒音举,向,舒亮反。恶,乌各反,并同。
○释曰:「入例时」者,以侵伐既时,则入亦时也。故五年「秋,卫师入郕」,十年「秋,宋人、卫人入郑」,皆不月是也。「恶甚则日」者,八年「庚寅,我入邴」,传曰:「日入,恶入者也。」十年「,壬午,齐人、郑人入郕」,传曰:「日入,恶入者也。」经书日,传特发云「恶入」也,则书日是大恶之例。书日既为大恶,则书月者次恶,书时有小恶。知书时亦恶者,传云「入者内弗受也」,则称入者亦是恶也。「内不受」,此已发例,下「入极」复言之者,「向」者佗入我,「极」者我入佗,恐内外不同。故两发以同之。或以为书时者无恶,但事自恶耳。
入者,内弗受也。入无小大,苟不以罪,则义皆不可受。
向,我邑也。自鲁而言,故曰我也。
。
无侅帅师入极。二千五百人为师。○侅音该,又户楷反,《左氏》作骇。
入者,内弗受也。极,国也。讳灭同姓,故变灭言入。传例曰:「灭国有三术,中国日,卑国月,夷狄时。」极,盖卑国也。内谓所入之国,非独鲁也。
○释曰:宣十五年、襄六年传文也。
苟焉以入人为志者,人亦入之矣。不称氏者,灭同姓,贬也。
○释曰:《左氏》无骇八年乃赐族,则为无族可称。此传云:「不称氏者,灭同姓,贬也」,则以无侅旧有氏。《公羊》:「无骇者何?展无骇也。何以不氏?贬。曷为贬?疾始灭也。」然则此传贬意虽与《公羊》异,或当先号展氏也。
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传例曰:「及者,内为志焉尔。」唐,鲁地。
九月,纪履緰来逆女。不亲逆则例月,重录之。亲迎则例时。○履緰音须,《左氏》作裂繻,下注同。
○释曰:庄二十四年「夏,公如齐逆女」,书时。此则书月,故云不亲逆例月,亲逆例时也。
逆女,亲者也。亲者谓自逆之也。
使大夫,非正也。以国氏者,为其来交接于我,故君子进之也。传例曰:「当国以国氏,卑者以国氏,进大夫以国氏。」国氏虽同,而义各有当。公子公孙,篡君代位,故去其氏族国氏,以表其无礼,齐无知之徒是也。若庶姓微臣,虽为大夫,不得爵命,无代位之嫌,既不书其氏族,当知某国之臣,故国氏以别之,宋万之伦是也。履緰以名系国,着其奉国重命,来为君逆,得接公行礼,故以国氏重之。成九年,宋不书逆女,以其逆者微。今书履緰,亦足知其非卑者。《公羊传》曰:「《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左氏》舍族之例,或厌以尊君,或贬以着罪。此传隐公去即位以明让,庄公去即位以表继弑,文同而义异者甚众,故不可以一方求之。○为其,于伪反,注「来为」同。有当,于浪反。故去,起吕反,下同。以别,彼列反。美恶,乌路反,又如字。舍族音舍。或厌,于叶反。
○释曰:齐无知、卫祝吁弑君取国,以国氏,齐公子商人、楚公子比亦弑君取国,不以国氏者,商人不欲以嫌代嫌,楚公子比不是弑君之主,故皆称公子,不以国氏也。此云「履緰」,知非卑者,传云「逆之道微」,指言不亲逆,略之不称使,非谓履緰卑也。注广引《公羊》、《左氏》者,以证国氏不同之意,并明褒贬殊致也。「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隐七年《公羊传》文也。滕是小国,爵称侯;齐是大国,亦止称侯,是贵贱不嫌同号。文公继嗣君而称即位,桓公继弑君亦言即位,是美恶不嫌同辞。「或厌以尊君」,成十四年「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宣元年「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是也。「或贬以着罪」,若四年「翚帅师会宋公」云云伐郑,襄二十七年「豹及诸侯之大夫盟于宋」是也。「不可以一方求之」者,言国氏虽同,本意各异,故不可以一方求之,是以广引文同义异以为证也。
冬,十月,伯姬归于纪。伯姬,鲁女。
礼:妇人谓嫁曰归,反曰来归,嫁而曰归,明外属也。反曰来归,明从外至。反谓为夫家所遣。
○释曰:「妇人谓嫁曰归」,此伯姬归于纪是也。「反曰来归」,宣十六年「郯伯姬来归」是也。
从人者也。妇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死从长子,妇人不专行,必有从也。伯姬归于纪,此其如专行之辞,何也?曰:非专行也,吾伯姬归于纪,故志之也。其不言使,何也?怪不言使履緰来逆女。○长,丁丈反。
○释曰:麋信云:「不称使者,似若专行也,谓决鲁夫人至并称逆者,此直云『伯姬归』,故问之。下云『吾伯姬归,故志之也』,明佗逆者不足录,故与内夫人至异也。」
逆之道微,无足道焉尔。言君不亲迎,而大夫来逆,故曰微也。既失其大,不复稍明其细,故不言使履緰也。○迎,鱼敬反。复,扶又反。
○释曰:成八年「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注云:「婚礼不称主人,宋公无主婚者,自命之,故称使。」此纪侯有母,母使履緰,文不称使,正是常事,而云「逆之道微」,故去使者。纳币礼合使卿,宋公身自命之,故云使。逆女非亲不得,故云「逆之道微」,而去「使」文也。以逆女与纳币异,故彼此不同耳。
纪子伯莒子盟于密。密,莒地。○子伯如字,长也,《左氏》作子帛。
或曰,纪子伯莒子而与之盟。纪子以莒子为伯,而与之盟。伯,长也。
或曰,年同爵同,故纪子以伯先也。年爵虽同,纪子自以为伯而先。
○释曰:上文「伯莒子」者,谓纪子推先莒子为伯而与之盟。下文「以伯先」者,谓纪子自以为伯而居先。再言「或曰」者,失其真故也。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夫人薨,例日。夫人曰薨,从夫称。○称,尺证反。
○释曰:《左氏》以子氏为桓公之母;《公羊》以为隐公之母;《谷梁》知是隐公之妻者,以隐推让,据其为君而亦称公,故其妻亦称夫人也。夫既不葬,故其妻亦不葬,以经文上下符合,故为隐妻。而《左氏》桓未为君,其母称夫人,是乱嫡庶也。《公羊》以为隐母,则隐见为君,何以不书葬?若以让不书葬,何为书夫人子氏薨?故谷梁子以为隐妻也。
夫人薨,不地。夫人无出竟之事,薨有常处。○处,昌虑反。
夫人者,隐之妻也。卒而不书葬,夫人之义,从君者也。隐弑,贼未讨,故不书葬。
郑人伐卫。传例曰:「斩树木、壤宫室曰伐。」伐例时。○坏音怪,又户怪反。
○释曰:「传例曰」者,五年传文也。伐既例时,此「伐卫」文承月下者,日月自为鲁夫人薨。故上注云「夫人薨,例日」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