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有三年,春,郑罕达帅师,取宋师于嵒。嵒,五咸反。
取,易辞也。以师而易取,宋病矣。
○释曰:上九年宋皇瑗取郑师,今郑罕达取宋师,其事正反,嫌宋为人所报,非宋之病,故重发以同之。
夏,许男成卒。
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及者,书尊及卑也。黄池,某地。
○释曰:隐二年传云「会者,外为主焉尔」。今言「公会晋侯」,则晋为主,于黄池而公往会之。既以晋侯为主,会无二尊,故言及以卑吴也。则与桓二年范注云「会盟言及,别内外也。尊卑言及,序上下也」亦同。何者?外吴而尊晋,则内外,序上下也。
黄池之会,吴子进乎哉!遂子矣。进遂称子。
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
祝,断也。文身,刻画其身以为文也。必自残毁者,以辟蛟龙之害。○祝,之六反。断音短。辟音避,蛟音交。
○释曰:荆、杨之域,厥土涂泥,人多游永,故刻画其身,以为蛟龙之文,与之同类,以辟其害。
欲因鲁之礼,因晋之权,而请冠端而袭。袭,衣冠。端,玄端。
○释曰:鲁是守文之国,礼仪之乡;晋执中国之权,为诸侯盟主,故吴子欲因之而冠。必欲因之者,以郑伯?原欲从中国,而被杀于鄵,吴子亦恐臣子不肯变从,故因鲁之礼,因晋之权,然后群臣乡化,以鲁礼天下,共依晋权,诸侯所服故也。是以《明堂》说鲁云「天下以为有道之国,天下资礼乐焉」是也。云「请冠端而袭」者,请着玄冠玄端而相袭。
○释曰:吴俗祝发文身,衣皮卉服,不能衣冠相袭。今请加冠于首,身服玄端,则衣冠上下共相掩袭,故云袭衣也。《诗》云:「其军三单。」彼《毛传》云:「三单相袭。」彼谓三军前后为相袭,则此衣冠上下亦为相袭也。玄端者,谓玄端衣,而端幅制之,即诸侯视朝之服也。诸侯视朝之服,缁布衣,素积裳,缁玄一也。
其藉于成周,藉谓贡献。
○释云:贡谓土地所有,以献于成周。若《禹贡》「齿革羽毛」,「纳锡大龟」,「惟金三品」之类,着于藉录,以为常职,故知藉谓贡献也。
以尊天王,吴进矣。吴,东方之大国也。累累致小国以会诸侯,以合乎中国。累累,犹数数也。○累累,如字。数,所角反。
○释云:东方之国,吴为最大。吴举,小国必从,会吴于相、于道、于缯、于池之类,积其善事,故言数。○数致小国,以合乎中国也。
吴能为之,则不臣乎?言其臣也。
吴进矣。王,尊称也。子,卑称也。辞尊称而居卑称,以会乎诸侯,以尊天王。吴王夫差曰:「好冠来!」孔子曰:「大矣哉!夫差未能言冠而欲冠也。」不知冠有差等,唯欲好冠。○尊称,尺证反,下同。夫差音扶,下初隹反。
○释曰:自黄池前,吴常僣号称王,是其尊称。今去僣号而称子,是其卑称也。
○释曰:冕有旒数不同,则冠亦有差等之别。吴为子爵,其冠之饰必不得与公侯同等,但未知若为差等尔。
楚公子申帅师伐陈。
于越入吴。
秋,公至自会。吴进称子,又会晋侯,故致也。
○释曰:襄十年传曰「会夷狄不致」。致会者,一以吴进称子,二又为公会晋侯,以此二事之故致之尔。
晋魏曼多帅师侵卫。
葬许元公。
九月,螽。
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东方。不书所孛之星,而曰东方者,旦方见孛,众星皆没故。○孛音佩。
○释曰:文十四年「有星孛入于北斗」,昭十七年「有星孛于大辰」,彼皆言所佩之星。此不言所孛之星,直言东方者,彼北斗大辰未没之时有,故得言所孛之星;此则旦明之时,方乃见孛,其东方常见之星,并以没尽,故不言所孛之处星也。
盗杀陈夏区夫。传例曰:「微杀大夫谓之盗。」○区夫,乌侯反。
十有二月,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