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昭公十三年

十有三年,春,叔弓帅师围费。费音秘。

夏,四月,楚公子比自晋归于楚,弑其君虔于干溪。干溪,楚地。○溪,苦奚反。

[疏] 「于干溪」。

○释曰:《左氏》以为田猎于干溪,《公羊》以为「作干溪台,三年不成」。范云「干溪,楚地」,则从《左氏》也。

自晋,晋有奉焉尔。归而弑,不言归,言归,非弑也。传例曰:「归为善,自某归次之。」然则弑君不得言归,比不弑之一验也。

[疏] 「自晋」至「焉尔」。

○释曰:重发传者,楚比之归,归实非杀,嫌自亦非晋力,故复明之。

归一事也,弑一事也,而遂言之,以比之归弑,比不弑也。归、弑其事各异,自宜别书之,而今连言之,是比之归,遇君弑尔,比不弑之二验也。

[疏] 注「自宜别书之」。

○释曰:「齐小白入于齐」,「齐人取子纠杀之」,「齐阳生人于齐。齐陈乞弑其君荼」,彼各异书,明知此亦宜别书之。

弑君者日,不日,比不弑也。据文元年「丁未,楚世子商臣弑其君?」日,此不日,比不弑之三验也。○?,苦门反。

[疏] 「弑君者」。

○释曰:弑君日,不辨嫡庶者,中国死者正则日,不正不日,是楚不关中国之例,故范注引商臣为证也。

楚公子弃疾杀公子比。当上之辞也。当上之辞者,谓不称人以杀,乃以君杀之也。称人以杀,谓若「卫人杀祝吁于濮」是也。今比实不弑,故以君杀大夫之辞言之。○吁,香于反。濮音卜。

[疏] 「当上之辞也」。

○释曰:谓不称人以杀,而云「公子弃疾杀公子比」,如「王札子杀召伯毛伯」也。

讨贼以当上之辞,杀非弑也。实有弑君之罪,则人人皆欲杀,宜称人以杀之。今言「楚公子弃疾杀公子比」,明弃疾所杀,非弑君之人,比之不弑四验也。比之不弑有四,上四事。取国者称国以弑,若比欲取国而杀君者,当直云楚比弑其君虔,不应言公子也。若「卫祝吁弑其君完」、「齐无知弑其君诸儿」之类是也。楚公子弃疾杀公子比,比不嫌也。今弃疾杀之,又言杀公子比,不言弑其君,是比无欲为君之嫌。《春秋》不以嫌代嫌,不以乱治乱之义。弃疾主其事,故嫌也。比实无弑君之罪,而主杀之者,是弃疾欲为君之嫌。

[疏] 「比不」至「故嫌也」。

○释曰:比归称公子,今弃疾杀之,亦云公子,不言弑其君,是比无欲为君之嫌,异于无知、祝吁之类也。然无知、祝吁有嫌,此亦不称君。未逾年之主,例不得称君,以称公子,则异于祝吁之类。齐公子商人弑舍,虽未逾年,欲成商人之罪而称君。若成弃疾之罪,亦应称君,故范决其不言弑其君也。「《春秋》不以嫌代嫌」者,谓比归而遇弑,虽则无嫌,弃疾之意,亦以比欲为君之嫌而杀之,是弃疾以比为嫌,弃疾杀比而自立,亦是嫌也。今弃疾不以国氏者,不以嫌代嫌故也。若以嫌代嫌,而当云楚弃疾杀公子比也。但由不以嫌代嫌,故存弃疾之氏耳。弃疾主其事,故嫌也。传言此者,弃疾杀比,理实有嫌,但为不以嫌代嫌,故经无其事,传以弃疾经无嫌文,故云「弃疾主其事,故嫌也」。主其事者,主杀比之事也。

秋,公会刘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平丘。平丘,地也。

八月甲戌,同盟于平丘,公不与盟。公以再如晋,不得入,故不肯与盟。○与音豫。同者,有同也,同外楚也。公不与盟者,可以与而不与,讥在公也。其日,善是盟也。公不与盟,当从外盟不日,今日之,善其会盟,因楚有难,而反陈蔡之君。○有难,乃旦反。

[疏] 注「当从外盟不日」。

○释云:外盟不日者,隐八年传曰「外盟不日,此其日,何也?诸侯之参盟于是始,故谨而日之」,是非始则不日也。

晋人执季孙意如以归。以公不与盟故。

公至自会。

蔡侯庐归于蔡。

陈侯吴归于陈。八年楚灭陈,十一年楚灭蔡,诸侯会而复之,故言归。善其成之会而归之,故谨而日之。二国获复,此盟之功也,故于其归,追述前盟谨日之意,以美诸侯存亡继绝,非谨陈、蔡归国之日也。于盟则发谨日之美,于归则论致美之义。

[疏] 注「于盟」至「之义」。

○释曰:注言此者,解传称「谨而日之」意也。「于盟则发谨而日之美」者,谓传称其日,善是盟是也。「于归论致美之义」者,谓传云「善其成之会而归之,故谨而日之」是也。

此未尝有国也,使如失国辞然者,不与楚灭也。

[疏] 「使如」至「灭也」。

○释曰:传言此者,据其称爵言归,同于旧有国之例也。「不与楚灭也」,谓不与楚灭,故以失国辞言之。不言复归者,虽同失国之辞,实未尝有国,故不得言复归也。《公羊传》云:「此灭国也,其言归何?不与诸侯专封也。」其意不与诸侯专封,故使若有国目归者。《谷梁》以此会刘子在焉,楚以无道灭二国诸侯,王命存之,不得云不与诸侯专封也,故以为「善其成之会而归之」,状同旧有国然,且又不与楚灭故也。

冬,十月,葬蔡灵公。变之不葬有三:变之,谓改常礼。《春秋》之常,小国夷狄不葬。

[疏] 注「变之」至「不葬」。

○释曰:彼不赴,我不会,及小国与夷狄,不书葬者也,旧史之常也。言变之言不葬者,谓旧合书葬有故,而仲尼改之也。小国不葬,曹、许之书葬者,小国谓附庸之属,非曹、许也。

失德不葬,无君道。弑君不葬,谓不讨贼,如无臣子。灭国不葬。无臣子也。然且葬之,不与楚灭,且成诸侯之事也。蔡灵公弑逆无道,以至身死国灭,不宜书葬。书葬者,不令夷狄加乎中国,且成诸侯兴灭继绝之善,故葬之。○令,力呈反。

[疏] 「失德」至「事也」。

○释曰:此言「失德不葬」,宋其书葬者,由贤伯姬,故书其葬也。「弑君不葬」,《春秋》所以有弑君书葬者,弑君贼不讨之不书葬,是正也。其书葬者,皆意有所见也。蔡景不忍使父失民于子,陈灵公明外之讨贼,蔡昭以盗名不见,若杀微人,不足可录。其卫桓、齐襄二人并讨贼,故皆书葬也。灭国无臣子不葬,是其正也;书之者,亦意有所见。此见不与楚,灭蔡且成诸侯之事。八年陈哀公书葬者,亦见不与楚灭,闵陈而存之也。

公如晋,至河乃复。

吴灭州来。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