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句,其俱反。
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
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升陉,鲁地。
内讳败,举其可道者也。不言其人,以吾败也。不言及之者,为内讳也。为,于伪反。
○释曰:不言其人,以吾败也,谓不言邾之主名也。不言及者,为内讳也,谓不言鲁之主名也。与桓十七年解异者,观经为说,不可执文也。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泓,乌宏反。
宋师败绩,日事遇朔曰朔。《春秋》三十有四战,未有以尊败乎卑,以师败乎人者也。以尊败乎卑,以师败乎人,则骄其敌。襄公以师败乎人,而不骄其敌,何也?责之也。泓之战,以为复雩之耻也。前年,宋公为楚所执。
雩之耻,宋襄公有以自取之。伐齐之丧,执滕子,围曹,为雩之会,不顾其力之不足,而致楚成王,成王怒而执之,故曰:礼人而不答,则反其敬;爱人而不亲,则反其仁;治人而不治,则反其知。过而不改,又之,又,复。○知音智,又如字。复,扶又反。
是谓之过。襄公之谓也。古者被甲婴胄,非以兴国也,则以征无道也,岂曰以报其耻哉!宋公与楚人战于泓水之上,司马子反曰:「楚众我少,鼓险而击之,胜无幸焉。」若要而击之,必可破,非侥幸也。○被,皮既反。胄,而救反。司马子反,《左传》作子鱼。要,于遥反。侥,古尧反。幸音幸。
○释曰:麋信云:「子反当为子夷,未审范意然不?」
○释曰:以小敌大,恐其不若,克之不名徼幸也。
襄公曰:「君子不推人危,不攻人厄,须其出。」须其出险。○推,如字,又它回反。
既出。旌乱于上,陈乱于下。子反曰:「楚众我少,击之,胜无幸焉。」襄公曰:「不鼓不成列。」列,陈。○陈,直觐反。
须其成列而后击之,则众败而身伤焉;七月而死。何休曰:「即宋公身伤,当言公不当言师,成十六年『楚子败绩』是也。又成十六年传曰:『不言师,君重于师也。」即成十六年是,二十二年虚言也。即二十二年是,十六年非也。」郑君释之曰:「传说楚子败绩,曰四体偏断,此则目也。此言君之目与手足有破断者,乃为败矣。今宋襄公身伤耳,当持鼓,军事无所害,而师犹败,故不言宋公败绩也。传所以言『则众败身伤焉』者,疾其信而不道,以取大辱。」
○释曰:此云七月而死,则是身伤。不云宋公败绩者,郑玄云非四体偏断,又非伤目,故依常例称师也。
倍则攻,敌则战,少则守。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道?道之贵者时,其行势也。凯曰:「道有时,事有势,何贵于道?贵合于时。何贵于时?贵顺于势。宋公守匹夫之狷介,徒蒙耻于夷狄,焉识大通之方,至道之术哉!」○攻如字,又音贡。守如字,又手又反。狷音绢。介音界。焉,于虔反。
○释曰:老子至道之人,犹曰「以政治国,以奇用兵」,今宋襄国弱于楚,而行敌战之礼,故传讥其师败身伤,注谓之不识至道之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