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卷二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河水。
河水又东迳宜梁县故城南《水经》
五原西南六十里,世谓之石崖城郦注,梁废丰州。东有宜 县故城
,又东迳稒阳城南《水经》
。
东部都尉治,迳河阴县故城北,又东迳九原县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汉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也。西北接对一城,葢五原县之故城也。郦注即稒阳城。 稒阳塞,在稒阳县西北。后汉永元初,窦宪出鸡鹿塞,邓鸿出稒阳塞,即此城。河阴,汉属五原郡。《元和志》:敬本古城,在中受降城北四十里。郑䖍《军録》曰:时人以张仁愿河外筑三城,自古未有敬本城,周一万八百七十二步,壕堑深峻,亦古之坚守。贾耽《古今述》曰:以地理求之前代九原郡城也。
又东过临沃县南,又东枝津出焉,又东流,石门水南注之。《水经》。
水出石门山,《地理志》曰:北出石门鄣,即此山也。自鄣东南流,迳临沃城东,东南注于河郦注在临沃,属五原当 稒阳县西
,又东迳稒阳县故城南《水经》
。
地理志曰:自县北出石门,鄣河水决其西南隅,又东南枝津注焉。水上承大河,于临沃县东流七十里,北溉田,南北二十里,注于河。郦注:林五原东部都尉治在榆 卫,废胜州西南。《汉志》:稒阳县北出石门鄣,得光禄城。太初三年,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筑亭障西北至卢朐山,谓之光禄塞,即此。按中受降城,本秦九原郡地,唐置天徳军。《元和志》云:武川城在军北三百里,后魏六镇,从西第三镇也。自北出石门障,即光禄城,古入匈奴大路。
又东迳塞泉城南而东注,又东过云中桢陵县南,又东过沙南县北,从县东屈,南过沙陵县,西河水屈而流,白渠水注之,南入桢陵县西北。水经。
縁胡山歴沙南县东北两山二县之间,南出余,以太和中为尚书郎,从髙祖北巡亲所迳。涉县在山南,北去云中城一百二十里。县南六十许里,有东、西大山,山西枕河,河水南流,脉水寻经,殊乖川去之次。郦注: 塞泉城在今废胜州界。桢陵即废东胜州也。其故城在山西平虏卫西北、河东岸,沙南故城在西岸。沙陵,汉属云中郡。縁胡山在今平卤卫西北,黄河西来,折而南流处榆林塞外,唐为胜州地。经文当云:又南迳云中桢陵县西,又南迳沙南县东,则与郦道元所见者符矣。
又南过赤城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河水于二县之间,济有君子之名。《水经》。
定襄郡,汉髙六年置。桓帝十一年,西幸榆中,东行代地洛阳大贾赍金赀随帝后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长曰:「子封送之渡河」。贾人卒死,津长埋之。其子寻求父䘮,发冢举尸,资费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予之,津长不受。事闻于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为君子济。济在云中城西南二百馀里郦注:西,今山西平卤卫 ,有君子济」。
。又东南,左合一水《水经》
。
水出契吴东山西,迳故里南而北,俗谓之契吴亭,其水又西流注于河。郦《注》
又南,树颓水注之《水经》:
水出东山,西南流,迳沃阳县,左合中陵川,乱流西南,与一水合,北俗谓之树颓水郦《注》:「尉沃阳,汉雁门。西部都 治,在今平卤卫东南。
又南,太罗水注之《水经》
水源,上承树颓河,南流,西转迳武州县故城南。《十三州志》曰:武州县在善无城西南百五十里,北俗谓之太罗城,水亦藉称焉。又西南流注于河郦注:繁武县故城在今 峙县界。
又左得湳水口《水经》
。
水出西河郡美稷县东南流,羌人因水以氏之。汉冲帝时,羌湳狐奴归化,葢其渠帅也。又西流,歴于吕、梁之山而为吕梁洪。其岩层岫衍涧,曲崖深巨,石崇竦壁,立千仞,河流激荡,涛涌波襄,雷渀云泄,震天动地。昔吕梁未辟,河出孟门之上,葢大禹所辟以通河也」。司马彪曰:「吕梁在离石县西,今于县西歴山寻河,乃无遏岨,至是乃为河之巨险,即吕梁矣。在离石北以东可二百馀里郦注:「今平卤卫西有吕梁山,湳水口当在 太原府河曲县西北天桥峡也」。
。
又南过西河圁阳县东《水经》
西河郡。汉武帝元朔四年置圁水,出上郡白土县圁谷,东迳其县南,又东迳圁阴县北,东桑谷水注之。圁水又东迳圁阴南,东流注于河。郦注,圁今米脂县西北有 阴故城。圁阳当在其东北。圁,音银。《史记》,晋文公攘戎翟,居于圁洛之间,即此水。
又东,端水入焉。《水经》
水西出,号山《山。海经》曰:「其山朩多漆棕,其草多芎穷。是多冷石,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郦注
。又南诸次之水入焉《水经》
。
水出上郡诸次山,《山海经》曰:「诸次之山」,诸次水出是山,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众蛇。其水东迳榆林塞,世又谓之榆林山,即《汉书》所谓榆溪旧塞者也。自溪西去,悉榆林之薮矣。郦注:州上郡即今陜西延安府绥徳, 榆林塞在废胜州南界
。又南,汤水注之。《水经》
。
《山海经》曰:水出上申之,山上无草朩而多硌石,下多榛楛,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郦《注》:
又南迳离石县西,奢延水注之。《水经》:
水西出奢延县西南赤沙阜,东北流,又东,黑水入焉,又东走,马水注之。水出西南长城北桥山。昔二世,赐䝉恬死于此,山上有黄帝冢,帝崩,唯弓剑存焉,故世称黄帝仙矣。其水东流。昔段熲追羌出桥门,至走马水,闻羌在奢延泽,即此䖏也。门即桥山之长城门也。其水东北流入长城,又东北注奢延水,又东入于河。郦《注》:故离石县,今永宁州奢延。 城在废夏州西南。
又南陵水注之。《水经》。
水出陵川北溪,南迳其川,西转入河郦注
又南得离石水口《水经》
。
离石北山南流,迳离石县故城西,又南出,西转迳隰城县故城南,西流注于河。郦注,今隰城县故城在 孝义县界。
又南过中阳县西。《水经》
。
中阳县故城在东。东翼汾水,隔越重山,不滨于河也。郦注:孝中阳县即今 义县界。
又过土军县西《水经》
。
吐京郡治故城,即土军县之故城也。胡汉译言皆讹伪变矣郦注有今汾州府石楼县 土军县故城
,又南合契水《水经》
。
傍溪东入,穷谷其源也。郦注
又南得大蛇水《水经》
发源溪首,西流入河,郦注。
又南,右纳辱水。《水经》:
《山海经》曰:辱水出于鸟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阴多铁,阳多玉,其水东流注于河,俗谓之秀延水。郦注。
又南过上郡髙奴县东。《水经》
。
县有洧水,肥可㸐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郦注:府,今延安 肤施县北百里有金明城,即汉髙奴县也。
又南,蒲川、石楼山,南迳蒲城东《水经》。
即重耳所奔之处也。又南歴蒲子县故城西,今大魏之汾州治徐广,《晋纪》称刘渊自离石南移蒲子者也。阚駰曰:蒲城在西北,汉武帝置,郦注:在蒲子县故城。 ,今隰州。
又南过河,东北屈县西。《水经》。
河水南迳北屈县故城,西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髙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谓黄河之巨厄。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魂,其水崩浪万寻县流千丈,浑洪贔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又有燕完水注之异源,合舍西流注河郦注有今吉州北二十里 ,北屈故县
。又南得鲤鱼《水经》
。
歴涧东,入穷溪首,便其源也。《尔雅曰:鳝,鲔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㸃额而还,非夫往还之㑹,何能便有兹称乎郦注
?」又南羊求水入焉《水经》
。
东出羊求川,西迳北屈县故城南,城即夷吾所奔邑也。郦《注》
又南为采桑津《水经》
。《春秋》僖公八年,晋里克败狄于采桑是也郦注
。又南过皮氏县西《水经》
。
赤水出西北罢谷川东,谓之赤石川,东入于河郦注「 今平阳府河津县西,有皮氏故城
,又南合蒲水《水经》
。
西则两源并发,俱导一山,出西河阴山县,又东北与北溪㑹,同为一川,东北注河。郦注:阳阴山县,今平 府界。
又南迳丹水西南《水经》
。
丹阳山东北迳冶东,俗谓之丹阳城,城之左右犹有遗铜矣。其水东北㑹白水口,水出丹山东而西北注之。丹水又东,东北入河。郦注
又南黒水注之《水经》
。
西出丹山东,而东北入于河郦注
,又南至崿谷傍《水经》
。
东北穷涧,水源所导也,西南流注于河郦注
。又南,洛水自猎山枝分,东派东南注于河水经
。昔魏文侯筑馆洛,阴指谓是水也。皮氏县故城在龙门东南,不得延迳。皮氏,方届龙门也。郦注
。以今舆地言之,河自大积石山东北流,迳陜西西宁卫西南塞外,至河州西七十里入塞,卫在行都司东南七百馀里。黄河西自塞外流入经卫之东南,与和州分水州,在临洮府西一百八十里,西至生番界七十里,有小积石山,两崖如削河,流其中,西南去大积石山千馀里
。又东北迳州北合漓水,又东北合洮水。二水已见上文
,又东北迳兰州西南,湟水合浩亹水自西来注之,州在临洮府北二百十里。黄河去州二里,阚駰所谓金城河也。湟水自州西一百八十里入河。唐书吐蕃传:湟水出蒙谷,扺龙泉与河合。河之上流,由洪济梁西南行二千里,世举谓西戎地曰河湟。
又东北迳州北,夹河有滩,宜播五榖引河灌溉,甚为民利。
又东北迳金县北,县在兰州东九十里,黄河去县六十里。
又东北迳靖逺卫北,旧名靖虏,属陜西都司,本汉鸇阴县地。后汉建初中,赵冲追击叛羌,扵鸇阴河,即此卫。北有韦精山。黄河自金县乱山中来至卫西南百里。乌兰关,汉祖厉县地也。唐置乌兰县,属㑹州。有黄河堰,刺史安敬宗所筑,以捍河流。
又东北迳宁夏中卫南,卫属陜西都司。黄河去卫十五里,地势稍平,河流益盛。卫东南一百五十里有鸣沙城,西枕黄河,人马行经此沙,随路有声,故号鸣沙。
又东北迳灵州所北,所在宁夏卫南少西九十里,本汉灵州富平二县地。旧志云:黄河千里一曲,自浇河至故眴巻县,率东北流,至富平始曲而北流,亦谓之河曲。
折而北,迳宁夏卫东南,卫属陜西都司,宋为懐逺镇,乾兴二年李徳明城此为兴州以居。景佑中,元昊升为兴庆府卫,西至贺兰山邉界六十里,北至镇逺闗邉界二百里,东至榆林卫界三百五十里。黄河去卫四十里。元和志:保静县西南至灵州六十里,本汉富平县地。贺兰山在县西五十三里,东望云山,形势相接,迤逦向北,经灵武县,又西北迳保静县西,又北经懐逺县西,又北迳定逺城西,又东北扺河。其扺河之处亦名乞伏山,在黄河西,从首至尾,有像月形,南北约长五百馀里,真邉城之巨防,山之东,河之西有平田数千顷,可引水灌溉,如尽收地利足以赡给军储也。顾景范云:自宁夏以上,民多穿渠溉田,而宁夏之利尤博,盖上流势少缓,无溢决之患,且泥沙未甚,故引河为宜也。
又北迳平罗所东,旧名:平虏在宁夏卫东北一百二十里,河去所十五里。贺兰山在所西六十里,镇逺闗在所北六十里。
又北迳榆林卫西,出塞,迳废丰州西,卫本汉上郡龟兹县地,金元为米脂县地,名榆林庄。明正统二年筑榆林城,天顺七年置榆林卫治焉,北至邉墙十里。其外皆战国时云中九原地也。黄河自灵州所横城堡西折而北,迳宁夏、平罗入卫界,废丰州城在卫西北塞外七百里,本汉朔方郡之广牧县,后魏为懐朔镇,隋始置丰州,治九原县,明初废。杜佑曰:丰州西至黄河百三十里,北至黄河四十里,东北至黄河八十里。
折而东,迳三受降城南。元和志三:受降城景云三年,朔方总管张仁愿置。先是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将入冦,必先诣祠祭酹求福,因牧马料兵而后渡河。时突厥黙啜尽众西击突骑,施婆葛,仁愿奏请乘虗夺取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絶其南冦之路。从之。六旬而三城俱就,以拂云祠为中城,与东西两城相去各四百馀里,遥相应接,北拓三百馀里,于牛头牟那山北置烽堠一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无复冦掠,减镇兵数万人。顾景范云:中城在废夏州北八百里,西城在废丰州北八十里,东城在废胜州东北二百里。今按东城本汉定襄郡之盛乐县,后魏尝都此。唐置振武军,元和六年,以韩重华为振武营田和籴水陆运使,重华请募人为十五屯,屯置百三十人,而种百顷令各就髙为堡,东起振武,转而西过云中,界极于中受降城出入河山之际六百馀里,屯堡相望,冦来不能为暴,人得肆耕其中,少可以罢漕挽之费。朝廷从其议,秋果倍收岁,省度支钱千三百万,见韩愈送重华归所治序。
折而南,迳废胜州东入塞,其东岸则平卤卫,废胜州城,在榆林卫东北四百五十里,本汉云中、五原二郡地,隋置胜州,治榆林县。元和志云:北近榆林,即汉之榆林塞。云中故城在县东北四十里,东受降城在县东北八里。榆林闗在县东三十里,东北临河,自夏州朔方县流入。又经河濵县东十五步,阔一里,不通船楫,即河濵闗渡处,名君子津。杜佑曰:胜州东至黄河四十里,北至黄河五里,西北至黄河二十里。平卤卫在山西大同府西少南二百四十里。明置本汉雁门郡之武州县,隋、唐以后为朔州地。元和志:黄河在朔州鄯阳县西三百里,辽自河西移置胜州于此,曰东胜州,其故城在今卫西北。元志云:唐徙东受降城于绥逺烽南,即今州治也。明洪武初,改建左、右二卫,兵民皆耕牧河套中,冦益稀少。二十六年,城东胜,永乐初,移就延绥,其地遂墟。今按自废丰州,西至废胜州东黄河三面围绕之,地周数千里,谓之河套,周曰朔方,秦曰新秦,汉为朔方郡地,隋、唐为丰、胜二州地,明为榆林卫北境。自国初舍受降而卫东胜,已失二面之险。其后又撤东胜以就延绥,则外险尽失,冦来莫御。天顺六年,元孽摩罗欢、阿拉善、博罗齐三部始入居河套,屡为邉患。隆庆中,济纳以谙达内附,亦来款塞,因而羁縻之。 本朝属理藩院榆林。新志曰:河套之地南扺邉墙,北濵黄河,逺者八九百里六七百里,近者亦一二百里。唯黄甫川之南焦家坪及娘娘滩、羊圈渡口为最近云。
又南迳府谷县东,其东岸则河曲县、保徳州府谷在陜西葭州东少北三百四十里。黄河南流,迳黄甫川东九里入县界,又南迳县东,去县百步。河曲在山西太原府西北五百二十八里。黄河在县西北。府志云:自县东北故东胜州境,转而西南流八十里至县西北平泉村,复转西流九十里至天桥峡,又南流入保徳州界。偏头闗在县东北一百十里,东接鸦角山,西逼黄河,其地东仰西伏,因名偏头。保徳,在府西北五百里。黄河在州西北一里。
迤西迳神木县南,又南迳葭州东,其东岸则兴县。神朩在葭州东北一百二十一里。黄河去县十里。葭州在延安府东北五百八十里。黄河去州一里。兴县在太原府岢岚州西一百五十里。黄河在县西五十里。元和志,岚州合河县。黄河在县西二里。按今兴县西北五十里有合河故城,旧志云:山西自河曲至蒲津千五百里,俱邻陜西。河最狭,而于神朩渡河为尤易。
又南迳吴堡县东,又南迳绥徳州东,其东岸则临县、永宁州宁乡县,吴堡在葭州南八十里,黄河去县一里。绥徳在延安府东北三百六十里。黄河去州一百二十里。无定河在州城东,即古奢延水,以溃沙急流,深浅不定,故名。临县在山西汾州府西北三百里。黄河在县西八十里。永宁州在府西少北一百二十里。宁乡在州西南五十里,黄河并在其西。元和志:石州平夷县黄河西去县一百四十五里定胡县。黄河去县西二百步。按平夷故城即今宁乡县,治定胡当在永宁州界。永宁本石州,明隆庆三年更名。
又南迳清涧县东,又南迳延川县东,又南迳延长县东,其东岸则石楼县、永和县、大宁县。清涧在延安府东北二百三十五里。黄河去县百里,延川在府东北二百里,黄河去县四十五里。延长在府东少南百五十里。黄河去县三十五里。元和志:延州延水县黄河在县东八里门山县。黄河在县东三十五里。按延水故城在今府东北一百十里,门山故城在府东南一百八十里。石楼在汾州府西少南二百六十里。黄河在县西九十里,永和在山西。平阳府隰州西九十里。黄河在县西六十里,大宁在州西南九十五里。黄河在县西六十八里。孟门山在县西南八十里,与吉州分山。
又南迳宜川县东,其东岸则吉州乡宁县。宜川在延安府东南二百八十里。黄河去县八十里。元和志:丹州汾川县西南至州七十里。黄河在县北七里,河岸顿狭,状似槽形,乡人呼为石槽,盖禹治水凿石导河之处。石槽长千步,阔三十步,悬水奔流,鼋鼍鱼鳖所不能游。汾川故城在今宜川县东七十里。孟门山在县东南二十里,黄河西岸,山势绵延,与吉州孟门山参差相接,即文成故县西南三十六里河中之石槽山也。吉州在平阳府西二百四十里。黄河在州西六十里。壶口山在州西南七十里,乡宁在州东南六十里。黄河在县西七十九里。
又南至韩城县东北,龙门山在焉,其东岸则河津县,韩城在西安府同州东北二百里。黄河去县十五里。龙门山在县北五十里。河津在平阳府蒲州东北二百里。黄河在县西。元和志云:去县二十五里,即龙门口。三秦记曰:河津一名龙门水,陆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故曰曝鳃龙门。
此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所经也。禹贡锥指徼辽史:龙门山石壁对峙,髙数百尺,望之若门, 外诸河及沙漠潦水,皆于此趋海。雨则俄顷水逾千仞,晴则清浅可涉。传寰宇记:龙门山北有河口,略似龙门而不能通,相 鲧所凿,绩用弗成,今名错开河。
南至于华阴《禹贡》
河,自龙门南流至华山北而东行,孔氏传
河,自积石东北流至龙门,则折而南流,至于华阴,则折而东流,龙门之南,华阴之南北,即所谓龙门、西河是也,华阴者,华山之北,此山跨梁、豫二州之间,其北扺西河南,则曰华阴也,而说者乃谓河之折而东流,其两河之旁有二华,故张平子西京赋曰:缀以二华巨灵,屭贔髙堂逺跖以流,河曲,厥迹,犹存,其意,盖谓河流至于此,华山横其前,巨灵擘石分为二华,使河流出于其间,此盖好事者为之也,据经但言南至于华阴,则是河之所经,惟在华山之北而已,安得出于二华之间乎?巨灵之说,怪妄甚矣!孔子之所不语者,为此也夫!尚书全解。
易氏曰:河至龙门县,又南流二百里至陜州,陜州之西北对河为华州。华阴县,本汉旧县,属京兆尹。太华山在县南八里,河经太华之北,故曰华阴,地接潼闗,故桃林塞,河在闗内,冲激关山,故名潼关。王天与尚书纂传。
龙门县,今之河津也。北三十里有𤓰谷山堰,贞观十年筑,东南二十三里有十石垆渠,二十三年,县令长孙恕凿溉田良沃𤱔收十石,西二十一里有马鞍坞渠亦恕所凿。有龙门仓,开元二年置,所以贮渠田入转般至京,以省闗东之漕者也。此即汉时河东太守番系之策。史记河渠书所谓河移徙渠不利田者,不能偿种,而唐人当日行之竟获利,是以知天下无难举之功,存乎其人而已。谓后人之事必不能过,前人不亦诬乎!顾炎武日知録。
河水自皮氏县西
,又南出龙门口,汾水从东来注之。水经。
昔者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即经所谓龙门矣。魏土地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郦注汾汾水篇: 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东南,过晋阳县东,晋水从县东南流注之。又南,洞涡水从东来注之,又南过大陵县东,又南过平陶县东,文水从西来流注之。又南过冦爵津,又南入河东界,又南过永安县西,又南过杨县东西,南过髙梁邑西,又南过平阳县东,又南过临汾县东,又屈从县南西流,又西过长修县南,又西过皮氏县南,又西至汾阴县北,西注于河。
又南,右合畼谷水,又南迳梁山原东,水经:
水自溪东南流,迳夏阳县西北,东南注于河。又南自原山东南出至河,晋之望也,在冯翊夏阳县之西北,临于河上,山崩壅河,三日不流。晋侯以此问伯宗,即是处也。春秋榖梁传曰:成公五年,梁山崩,遏河水,三日不流,召伯尊遇,辇者不避,使车右鞭之。辇者曰:所以鞭我者,其取道逺矣。伯尊因问之,辇者曰:君亲缟素,率群臣哭之,斯流矣。如其言而河流,郦注:今夏阳县即 韩城县地。
又南,崌谷水注之《水经》
。水出梁山东南,注于河。昔韩信之袭魏王豹也,以朩罂自此渡郦《注》
。
又南,右合陶渠水,《水经》:
水出西北梁山,东南流,又南迳髙门南,又东南迳华池南。池在夏阳城西北四里许髙门东,去华池三里,又东南迳司马子长墓。太史公自叙》曰:「迁生于龙门,是其坟墟所在矣。昔魏文侯与吴起浮河而下,美河山之固即于此也。郦《注》。
又西,徐水注之《水经》
。水出西北梁山,东南流,迳子夏陵北,东入河郦注
又南迳子夏石室《水经》
。
东南北有二石室,临侧河崖,即子夏庙室也。郦注:安今西府合阳县东有子夏石室。
又南过汾阴县西,水经:
河水东际汾阴。魏土地记曰:河东郡北八十里有汾阴城,北去汾水三里,城西北隅曰睢丘,上有后土祠,封禅书曰:元鼎四年,始立后土祠于汾阴睢丘是也。又有万歳宫神爵,元年幸万歳宫,东济大河,而神鱼舞水矣!昔赵简子、沈栾激于此曰:「吾好声色,而是子致之,吾好士六年不进,一人是过而㸃吾善君子以为能谴矣」。郦注:北今平阳府荥河县, 有汾阴故城。
又迳合阳城东。《水经》。
故有莘邑为太姒之国。《诗》云:「在合之阳。城北有北瀵水。城南又有瀵水,东流东注于河者,即合水也。又南,瀵水入焉。水出汾阴县南四十里,西去河三里,平地开源,濆泉上涌,大几如轮,深则不测,俗呼之为瀵魁。古人壅其流以为陂水,种稻与合阳、瀵水夹河中渚上又有一瀵水,皆相潜通。《尔雅》异出同流,为瀵水。其水西南流,歴蒲坂,西流注于河。郦注:东今西安府合阳县。 四十里有合阳故城。
。
又南迳陶城西,《水经》
舜陶、河濵,皇甫、士安以为定陶也。然陶城在蒲坂城北,城即舜所都,南去歴山不逺,或耕或陶,所在则可,何必定陶方得为陶也!孟津有陶河之称,盖从此始之南对蒲津关,郦注里。元和志》:陶城在临晋县北四十 ,即今平阳府之临晋县也。
又南过蒲阪县西。《水经》。
《地理志》:县故蒲也。秦始皇东巡,见有长阪,故加阪也。皇甫谧曰:「舜所都也郦注蒲,今蒲州东南有 阪故城
。又南,迳雷首山西《水经》
。
山临大河,北去蒲阪三十里,《尚书》所谓壶口雷首者,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尧城。阚駰曰蒲阪,尧都,事有似而非非,而似千载眇藐,非所详耳郦《注》
」。又南,洓水注之《水经》
。
水出河北县雷首山,县北与蒲阪分山,有夷齐庙,山南有古冢陵,柏蔚然,攅茂丘阜,俗谓之夷齐墓,其水亦曰雷水也。西南流。洓水又西南流注于河,《春秋左传》谓之洓川者也。郦注山洓水篇》:洓水出河东间喜县东 黍葭谷,又西过周阳邑南,又西南过其县南,又西南过安邑县西,又南过解县东,又西南注于张阳池。注云:洓水又西南迳张阳城东,又西南属于陂,陂分为二,东陂,世谓之晋兴泽。西陂即张泽也,西北去蒲阪一十五里。
又南至华阴潼关,渭水从西来注之,歴船司空,与渭水㑹。水经》。
汉书地理志曰:旧京兆郡之属县也。左丘明。国语云:「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踏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华岩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灌水注之,水出松果之上,北流迳通谷,世亦谓之通谷水,东北注于河,述征记所谓潼谷水者也。郦,注名。元和志云:闗西一里有潼水,因以 闗。渭水篇: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䑕山,又北过襄武县北,又东过獂道县南,又东过冀县北,又东过上邽县,又东过陈仓县西,又东迳武功县北,又东,芒水从南来流注之。渭水又东过槐里县南,又东,涝水从南来注之。渭水又东北迳黄山宫南,就水注之。渭水又东合田溪水,渭水又东迳槐里县故城南,又东合甘水,又东,丰水从南来注之。渭水又东北与镐水合。渭水又东北迳渭城南,而沉水注之,又东过长安县北,渭水又东与沉水、枝津合。渭水又迳长安城北,又东过郑县北,又东过华阴县北,又东过霸陵县北,霸水从县西北流注之,东入于河。注云:春秋之渭汭也。水㑹,即船司空所在矣。地理志》:渭水东至船司空入河。今华阴县东北五十里有船司空故城。
黄河自盐泽西来暨达潼闗,其面势所向,凡四大折,或与北狄分境,或当北狄来路,其初一折由积石而迳湟中,则鄯、兰也,是一折也。及至灵州西南,遂转北而行,凡千馀里,比河西岸即为凉、肃、甘、沙四郡,是又一折也,迨其北流,千里而遥至九原、丰州,则又转而东流,故丰州北面正拄大河,是又一折也。丰州之东为榆林北境,固抵大河,而河从此州之东,又转而南,故胜州北东两面皆抵大河也,自此而往,直至潼闗,皆是河南矣,此又一折也程大昌北邉备对
以今舆地言之,河自韩城县龙门山南流,与汾水合,县志云:河自龙门而南,距合阳不百里,河壖多客土,遇潦輙溃。
又南迳合阳县东,其东岸则荥河县临晋县,合阳在陜西,同州东北一百十里,黄河去县四十里,荥河在山西,蒲州东北一百二十里。黄河旧在县西五里,明时渐徙而东,正徳二年遂至城下,今去县仅七十步,临晋在州东北七十里,黄河在县西三十里。
又南迳朝邑县东,又南至华阴县,东北,与渭水合,其东岸则蒲州,朝邑在同州东三十里,黄河去县二十八里,有临晋闗。华阴在华州东七十里。黄河去县九十里。蒲州在平阳府西南四百五十里。黄河旧在州西蒲津门外,明万歴八年,河决,东啮城闉,甃石岸以障之,今渐徙而西,去城十馀里有蒲津闗,与临晋闗夹河相对。
又南迳雷首山,西至潼闗卫北,卫在陜西都司东,明析华阴地置,西至华阴县界一里,黄河在卫北一里,潼闗故城在卫东南四里,左传所谓桃林之塞。元和志云:自灵寳县以西至潼闗皆是。
折而东,是为河曲。春秋文公十二年,秦、晋战于河曲,即此地。
此河水南至华阴之所经雍州文所称龙门西河者也。禹贡锥指。
行水金鉴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