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巻七十二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汉水。
又东为沧浪之水《禹贡》
。张平子《南都赋》云:「流沧浪而为隍,廓方城而为墉」。李善注引《左氏传》,屈完所谓「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则是沧浪即汉水也。盖汉水至于楚地,则其名为沧浪之水也《尚书全解》
。
汉水自兴元南郑县又七十二里至城固县北二里,又三百里至洋州兴道县百步。又经金州之汉阴县南二里,又五百里至金州西城县北百步,又经洵阳县,又经均州之丰利、郧郷二县,又六百八十里至均州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水中有沧浪洲,至此又名沧浪水易祓《尚书》说属武,当汉属南阳郡,今为均州。 湖广襄阳府
传云别流在荆州。《正义》云:《传》言别流,似分为异水。按《经》首尾相连,不是分别,当以名称别流也。按《水经》「夏水」注云「康成注《尚书》沧浪之水言,今谓之夏水来同,故世变名焉」。刘澄之著《永初山水记》云:夏水,古文以为沧浪渔父所歌也。因此言之,水应由沔。今按夏水是江流,沔非沔入夏,假使沔注夏,其势西南,非《尚书》又东之文也。此辨最为明晰。孔《传》实出康成之后,以夏水为沧浪,故曰别流沧浪者,汉水之色也,非因洲而得名。李白《襄阳歌》云:「汉水鸭头绿」,正所谓沧浪。《说卦》震为苍筤竹,汉童謡朩门仓琅根,字虽不同,而音义则一,皆言其色青也。 」《禹贡锥指》
。
汉水自南郑县东南
又东得长柳渡,水经
长柳村名,又东迳胡城南,南对扁鹊城,汉水出于二城之间,右㑹磐余水,水出南山巴岭上,泉流两分,飞清派注,南入蜀水,北注汉津,谓之磐余口。郦注:今胡城在 城固县西四十里。
又左㑹文水水经》:
水,即门水也,出胡城北山石穴中,东南流,迳胡城北,三城竒对隔谷、罗布、深沟、固垒,髙台相距门水,右注汉水,谓之髙桥溪口。郦注。
又东,黑水注之《水经》
。
水出北山,南流入汉。诸葛亮《笺》曰:朝发南郑暮宿,黒水四五十里,谓是水也,道则百里也。郦注:县黒水在城固 西北五里。
又东过城固县南,又东过魏兴安阳县南,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水经》
。
涔水出西南而东北入汉。左谷水出西南,而东北入汉。右谷水出汉北,即聓水也。聓水歴匈奴城、张良渠、樊哙台、大城固、北城、韩信台,东回南转,又迳其城东而南入汉水,谓之三水口也。汉水又东㑹益口水,出北山益谷,东南流,注于汉水。郦注县。《元和志》:汉水迳城固 南,去县二里。今城固县北有城固北城,汉置,即大城固也。匈奴城在今固城县西。大城固北城在今城固县境内。《蔡传》云:安阳,今洋州真符县也。真符在今洋县东六十里,元省入洋州。旱山在今南郑县东南。《汉志》:安阳,鬵谷水出西南,北入汉。师古曰:鬵,音潜,其字亦或从水。涔、鬵,古字通,或以为《禹贡》之潜,非是。郦《注》云:涔水即黄水也,益水在洋县西北二十五里。
又东至灙城南,与洛谷水合。《水经》:
水北出洛谷谷,北通长安,其水南流,右则灙水注之,水发西溪,东南流,合为一水,乱流南出,际其城西,南注汉水。郦,注也。灙城,今洋县东北二十三里兴势故城。是 「 洛」当作「骆灙谷」,在县北,即骆谷之南口。
又东迳小城固南《水经》
州治大城固,移县北,故曰小城固。汉水东歴上涛而迳于龙下,盖伏石惊湍,流屯激怒,故有上下二涛之名。龙,下地名也。自白马迄此,则平川夹势,水丰壤沃,利方三蜀矣。度此溯洄,从汉为山行之始,郦注:治今洋县。 即兴道故城,小城固城在县东。《元和志》:汉水经:兴道县南,去县一百步。《寰宇记》云:汉水自发源至此,屈曲行三百七十里,入金州汉阴县界。
又东迳石门滩《水经》。
山峡也,东㑹酉水,水北出秦岭酉谷,南歴重山,与寒泉合。水东出,寒泉涌山,顶望之交横似若瀑布,颓波激石,散若雨洒,势同厌源风雨之池,其水西流入于酉水。酉水又南注,汉谓之酉口郦注:「五滩在洋县东 十里。
。又东迳妫虚为滩《水经》
。
《世本》曰:「舜居妫汭,在汉中西城县。或言妫虚在西北,舜所居也。后或姓姚,或姓妫、妫。姚之异,事妄未知所从郦《注》
。
又东迳猴经滩《水经》
山,多猴猿,好乘危,缀饮故滩受斯名郦注
,又东迳小大黄金南《水经》
。
山有黄金峭水,北对黄金谷,有黄金戍。旁山依峭险,折七里,氐掠汉中岨,此为戍与铁城相对。郦注:县并在洋 东八十里。
又东合蘧蒢溪口,《水经》:
水北出就谷,在长安西南,其水南流迳阳都坂。东坂自上及下,盘折一十九曲,西连寒泉岭。《汉中记》曰:自西城涉黄金,峭寒泉,岭阳都坂,峻崿百里,絶壁万寻。既造其峰,谓已逾崧、岱,复瞻前岭,又倍过之。言陟羊肠,超烟云之际。顾看向涂,杳然有不测之险。山丰野牛,野羊腾岩,越岭驰走,若飞触突,树朩十围,皆倒山殚艮岨,地穷坎势矣。其水南歴蘧蒢溪而南流,注于汉,谓之「蒢口」。郦注子:阳都坂,蘧蒢水,皆在洋县东北。又有 午道,在县东一百六十里。《元和志》:黄金县有驿,即子午道也。旧道在金州安康县界,梁王神念别开此路。
又东,右会洋水,《水经》。
洋水导源巴山,东北流,迳平阳城,又东北流入汉,谓之城阳水口。郦注:八《隋志》,西乡县有洋水。《元和志经》:县东 里平阳城,在今西乡县南界。
又东歴敖头。《水经》
水陆险凑,魏兴安康县治,有戍,统领流杂。郦注即安康县。 今汉阴县。
又东合直水,《水经》:
水北出子午谷岩岭下,又南枝分,东注旬水。山上有戍,置于崇阜之上,下临深渊张子房,烧絶栈阁,示无还也。又东南歴直谷,迳直城西而南流注汉。郦注:西直城与今石泉县接界。《寰宇记》:汉水在石泉县东百步。
又东迳直城南。《水经》
又东迳千渡而至虾蟆岭,歴汉阳、潕口而屇于彭溪龙灶矣,并溪涧滩碛之名也。郦注:直魏《地形志》,金城郡治 城县,其故城在今汉阴县西。
又东迳晋昌郡之宁都县南,《水经》:
县治松溪口,又东迳魏兴郡广城县,郦《注》:汉宁都故城在 阴县东七十里,晋置,属晋昌郡,唐改汉阴。《寰宇记》:汉水在汉阴县南二里,今在县西。沈约《宋志》,魏兴郡有广城县,其故城在今紫阳县东南,汉水在县南门外。
又东迳鱼脯溪口。《水经》。
旧西城、广城二县,指此谷而分界也郦注
。又东过西城县南《水经》
。
又东迳鳖池,南鲸滩,鲸大也。《蜀都赋》曰:「流汉汤汤惊浪雷奔。望之天回」。即之云昏者也。又东迳岚谷,北口嶂,逺溪深,涧峡险邃,气萧萧,以瑟瑟风飕飕而飀飀,故川谷擅其目矣。郦注
。
又东右得大势《水经》
,势岨急溪,故亦曰急势也。依山为城郦注
,右对月谷口《水经》
。
山有阪,月川于中,黄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饶,水田郦《注》
。
又东迳西城县故城南《水经》
,汉中郡之属县也。汉末为西城郡,魏文帝改为魏兴,郡治。郦注:本汉水自紫阳界折而东北流入兴安州界州。 ,汉西城县,唐为金州治。《元和志》:汉水去州城百歩,水出麸金。
又东为鳝湍水经
洪波渀,荡漰浪云,颓古耆旧。言有鳝鱼,奋鳍溯流,望涛直上,至此则暴鳃失济,故因名湍矣郦注
,又东合旬水《水经》
。
水北出旬山,东南流,注汉谓之旬口。郦《注》:阳旬口在今洵 县东南。《汉志》:汉中旬阳县北山,旬水所出,南入沔。
又东迳朩兰塞南。《水经》
左岸垒石数十,行重叠数十里,为朩兰塞云郦注
又东,左得淯溪《水经》
。
兴晋、旬阳二县分界于是谷汉水,又东注谷甲水口,又东迳上庸郡北,与关柎水合,关柎水,又南入上津,注甲水。甲水又东南流,迳魏兴郡之兴晋县南,又东,右入汉水。郦注「入」《汉志上雒县。甲水出秦岭山,东南至锡 。 沔,当在今白河县界。白河,汉锡县地。晋旬阳二县,在今汉中府境上。庸郡在今郧阳、汉中二府境。
又东迳魏兴郡之锡县故城北《水经阳钖音
为白石滩县,故春秋钖穴地也,故属汉中。王莽之钖治也。县有钖义山,又东迳长利谷南,郦注利汉志:汉中长 县,有郧闗,其故城在今郧西县西南。
又东过堵阳县,堵水出焉,自上粉县北流注之《水经》
。堵水自建平县界故亭谷东,歴新城郡,郡故汉中之房陵县也。房陵故县有粉水,县居其上,故曰上粉县也。堵水又东迳方城亭而东北,歴嵾山下而北迳堵阳县南,北流注于汉,谓之堵口郦注:「堵堵水在今郧县南。 阳县在今郧阳县南界。上粉县在今房县境
。又东过郧阳县南,又东迳郧乡县故城南。《水经》,今郧阳县在 郧阳府境。郧乡,唐属均州。元改郧县。《元和志》:郧乡县汉水,西自丰利县界流入,南去县三里。丰利,今白河也。
又东迳琵琶谷口《水经》
。
梁、益二州分境于此,故谓之琵琶界也。郦注。
又东北流,又屈东南,过武当县东北,水经:阳今为均州,在襄 府西北三百九十里,西去兴安州七百里。
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庾仲邕汉记谓之千龄洲,非也。是世俗语讹音与字变矣。地说曰:水出荆山,东南流,为沧浪之水,是近楚都。故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余按尚书禹贡言导漾水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不言过而言为者,明非他水决入也。盖汉沔水自下有沧浪通称耳,纒络鄢、郢,地连纪郢,咸、楚都矣。郦注浪自均州以至汉阳,皆名沧 之水,故曰是近楚都。
以今舆地言之,汉水自南郑县南,又东迳城固县南,城固在汉中府东少北七十里,水去县四里。旧志云:县东二里有饮马滩,每子午二时潮响如雷,又五里为上涛下涛。龙亭废县在县东龙亭山下,即龙下也。
又东迳洋县南,洋县在府东南一百二十里,水去县二里。
又东迳西乡县东北,西乡,在府东南二百二十里。
又东南迳石泉县南,石泉在兴安州西二百五十里,水去县五十步。
又东迳汉阴县南,汉阴在州西少北一百六十里,水去县八十里。
又东迳紫阳县南。紫阳在州西南一百八十里。州志云:有怯滩,在县西十五里,水陡如鬪。又大力滩在县西八里,两岸夹石左右有两石觜,最为舟楫患。又石梁滩在县西,当任河水口,中宫滩在县东南一里,极髙险,中流有柱石,怒涛之声如雷。长滩在县东四里,近汝河,滩不甚险,商舟停集,渔火络绎,皆汉水所经也。
又东北迳兴安州北,州志云:州境汉江、多滩、麸滩、串滩二郎滩为险,而神滩尤甚。明成化十三年,知州郑福于冱冬时用火烧石,疏凿以杀其势,舟行利焉。州东一里有长春堤,成化八年为水冲壊。十五年,郑福増筑高坚,万厯二十年复加修筑。
又东迳洵阳县南,洵阳在州东一百二十里,水在县南门外。
又东迳白河县北,白河在州东南一百七十里。
又东迳郧西县南,郧西在湖广郧阳府西一百四十里,水去县五十里。
又南迳郧县南,明成化十二年,置郧阳府,治郧县。旧志云:汉江自城西绕城南寳盖、天马诸山,皆错列汉滨。
又东迳均州北,均州在襄阳府西北三百九十里,水去州四十里。
经所谓「又东为沧浪之水」者也。禹贡锥指。
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禹贡》
地说曰:沔水东行过三澨,合流触大别山陂,故马融、郑𤣥、王肃、孔安国等咸以为三澨水名也。许慎言澨者,埤増水邉土人所止也。《春秋左𫝊曰:文公十有六年,楚军次于勾澨,以伐诸庸。宣公四年,楚令尹子越师于漳澨。定公四年,左司马戌败吴师于雍澨。昭公二十三年,司马薳越缢于蓬澨。服䖍或谓之邑,又谓之地。京相璠曰:杜预亦云:水际及邉,地名也。今南阳、淯阳二县之间,淯水之滨有南澨北澨矣,而诸儒之论,水陆相半,又无山源出处之所,津途关路,唯康成及刘澄之言在竟陵县界。经云邔孟康曰:邔音忌」。
县北池然池流多矣,而论者疑焉,而不能辨其所在。郦《注》:池北池之 」,《经》本作「地池」,流「池」字,郦注亦误。
三澨,郑康成说水在竟陵」,司马贞引《水经》以为地名,在邔县北,谓今竟陵。有三参水,俗云三噬,非也。今汉阳汉川有㲼水,自复州景陵县来,东入于汉。《寰宇记》亦名「澨水,疑即三澨之一。然据《左传》,漳澨、薳澨之属,皆其水际,未可强通。今江、汉之水,漫流沱潜,尚不可辨,况所谓三澨乎《书古文训》
。
过者三澨之水,分流别派,至是而始合于汉水也。盖汉水既东流,为沧浪之水矣,于是过三澨水所入之处,于是触大别山以与江合也《尚书全解》
。按《左传》澨有五,睢澨宋地,故郦注不引。今就其所引者论之,不知何者可当《禹贡》三澨之目,蔡传以漳澨、薳澨与㲼水为三澨,而句澨雍澨,其地皆有可考,却不数韩汝节宗之以㲼澨,漳澨、薳澨为三澨㲼澨。古无此名,薳澨不知所在,纷纷推测,终无定论。所可知者,三澨为汉水之三大防,其地当有名川,来入汉上,不越沧浪,下不逾大别,愚意当在淯水入汉处,一在襄城北,即大堤,一在樊城南,一在三洲口东,皆襄阳县地,在邔县之北也。言在竟陵者非是。 邔县。故城在今襄阳府宜城县东北,其北即襄阳县之东境是也。《史记索隐》曰:三澨,地名,在南郡邔县北,盖即《水经》所言今无地以应之。淯水注云:淯水左右旧有二澨,所谓南澨北澨者,水侧之濆。此京相璠云在南阳、淯阳之间者,与邔县无渉若,以为入汉之水名,则二澨不可为三澨。水经》:沔水从襄阳县东,屈西南,淯水从北来注之。注云:襄阳城东有东白沙、白沙。北有三洲,东北有宛口,即淯水所入也。淯水今名唐河,在襄阳县东北。及会白水,一名浊水,一名弱沟水。
又谓之唐白河,而淯水之名遂晦。其入汉处,名三洲口。三国时,吴将朱然攻樊,司马懿救之,追至三洲口,大获而还。又王㫤屯新野,习水军于三洲,谋伐吴水,经邔、北之三澨,岂即此三洲邪?然洲澨不同,水中可居者曰洲埤、増水边,土人所止者曰澨,以洲为澨,吾终不能无疑。 郑、刘皆言三澨在竟陵界,故后世说三澨者多求之此地。索隐曰:今竟陵有三参水俗云:是三澨水。参音去声。蔡传曰:三澨水名。今郢州长寿县磨石山发源东南,流者名澨水,至复州景陵县界,又名汊水。韩汝节云:汊,楚驾反。今按唐沔州有㲼川县。杜佑曰:㲼,音乂。宋避太宗嫌名,改曰汉川。则㲼与义同音可知」。广韵㲼,鱼肺切,水名。蔡传作「汊」,从俗也。元和志云:㲼川水在㲼川县南二里。汉阳府志云:杨子港自景陵县流迳汉川县北,又东入溳水,即㲼水也。
疑即三澨之一。据左传漳澨、薳澨,则为水际,未可晓也。湖广通志曰:沔阳州黄蓬之山,下枕大江,其东南有三澨焉,北为沧浪之水。按山临大江而所称三澨者,又在其东南,与汉水絶无交渉,通志大谬。《承天府志以司马河为一澨,即出磨石山者。
马溪河为一澨,石家河为一澨,自京山合流入景陵界,谓之三汊水,盖即索隐》所称三参水也。参去声读若篡,盖上音由汊转而为参也。
蔡氏谓即三澨之一者,专指司马河而言。 大别山在汉阳府城东北半里,汉水西岸。左传「小别至于大别」。杜预云:「禹贡》,「汉水至大别南入江」。然则此二别在江夏界。水经注:江水东迳鲁山南,古翼际山也。地说曰:「汉与江合于衡北,翼际山傍者也。山上有吴江,夏太守陆涣所治城,盖取二水之名。《地理志曰: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也。旧治安陆,吴乃徙,此山左即沔口矣。沔左有却月城,故曲陵县,后乃沙羡县治也。羡,音夷。
《元和志》:鲁山一名大别山,在汉阳县东北一百歩。其山前枕蜀江,北带汉水,山上有吴将鲁肃神祠。渭按《禹贡》大别山,杜元凯已知在江夏,不在安丰。郦氏亦主杜说,而终不能指鲁山为大别,至唐人始能言之。 左传定四年,吴子伐楚,舎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史皇谓子常必速战,乃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三战,子常知不可欲奔,史皇止之。十一月庚辰,陈于柏举吴师,大败楚师,子常奔郑。孔疏云:「小别当在大别之东」。何则?子常从小别与吴战,退而至大别,明自东而渐西也。今按豫章杜注云:「汉东,江北地,自豫章与楚夹汉,谓吴军,汉东、楚军汉西也。子常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言其师众为长陈,自西及东若此其逺,两军合战,则自大别以东,寻传文无从小,别与吴战退而至大别之事也。小别当在大别之西。孔说正相反,今汉川县东南有甑山,即小别山。元和志》云:小别山在㲼川县东南五十里。唐㲼川县在今汉川县北三十里,故里数不同。
《寰宇记》云:「山形如甑,土谚谓之甑山」。《索隐》云:「大别山土人谓之甑山」,盖承孔疏之误,二别相去一百二十馀里《禹贡锥指》
。
汉水自武当县东北。
又东为佷子潭《水经》
潭,中有石碛。洲长六十丈,广十八丈。世亦以此洲为佷子,葬父于斯。郦《注》
又东南迳武当县故城北《水经》
。又东,平阳川水注之《水经》
水出县北伏亲山,南歴平阳川,迳平阳故城下,又南流,注于沔郦注:今平阳故城在 均州境
,又东南迳县城东《水经》
。
又东,曾水注之。水导源县南武当山,一曰太和山,山形特秀。曾水发源山麓,迳越山阴,东北流注于沔,谓之曾口。郦注
又东迳龙巢山下,《水经》:
山在沔水中,髙十五丈,广员一里二百三十步,山形峻峭。郦注。
又东南迳涉都城东北《水经》
,故乡名也。《郡国志》,筑阳县有涉都乡,均水于县入沔,谓之均口郦注:「南筑,音逐。涉都城在今榖城县界。均水自 阳府淅川县流迳均州,至榖城入汉,今故道已湮」。
。
又东南过酇县之西南,《水经》:
县治故城,南临沔水,谓之酇头。郦《注》:酇,今光化县,北有 县故城。
又南迳谷城东,又南过阴县之西。《水经》:
沔水东迳谷城南而不迳其东矣。城在谷城山上,又东南迳阴县故城西,故下阴也。郦《注》:谷,今谷城县北,有故 城阴县,故城在今光化县东北。
又东南,得洛溪口。《水经》:
水出县西北集池陂,东南流,迳洛阳城北,抗洛溪溪水,东南注沔水也。郦注。
又南过筑阳,东筑水,出自房陵县,东过其县,南流注之《水经》
。
沔水又南,泛水流注之。水出梁州阆阳县泛水,又东迳巴渠北新城、上庸,东迳泛阳县故城南。晋分筑阳立。自县以上,山深水急,枉渚崩湍,水陆径絶。郦注:县房陵即今房县地界。阆阳泛阳,未详所在。
又东迳学城南《水经》
。
梁州,大路所由也。旧说昔有人立学都于此,值世荒乱,生徒罔依,遂共立城以御乱,故城得厥名矣。泛水又东流注于沔,谓之泛口也。沔水又南迳阙林山东,郦注:「城阙林」一作「开林」,在谷 县西北四里。
又南迳筑阳县东《水经》
。
又南,筑水注之,杜预以为彭水也。水出梁州新城郡魏昌县界,东南流,迳筑阳县筑水,又东迳筑阳县故城南,又东注于沔,谓之筑口。又南迳髙亭山东郦注: 今谷城县治,即筑阳故城。筑水在县南。髙亭山在县北。
又东为漆滩。《水经》
。
新野郡山都县与顺阳、筑阳分界,于斯滩矣郦注
又东过山都县东北《水经》
。
沔南有固城城。侧沔川即新野山,都县治也,旧南阳之赤乡矣,秦以为县。沔水又东偏浅,冬月可涉渡,谓之交河。兵戎之交,多自此济郦注有今襄阳县西北 山都故城
,又东迳乐山北《水经》
。
昔诸葛亮好为《梁甫吟,每所登游,故俗以乐山为名郦注里,今襄阳县西北六十 独乐山是也
,又东迳隆中《水经》
。
歴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曰:「先帝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郦注:「里,今襄阳县西三十 隆中山是也
。又东过襄阳县北《水经》
。
又东迳方山北,山上有邹恢碑,鲁宗之所立也。山下潭中有《杜元凯碑》。元凯好尚后,名作两碑,并述《已功》一碑,沈之岘山水中一碑下之于此。潭曰:「百年之后,何知不深谷为陵也。山下水曲之隈,云汉女昔游处」。郦注:「县方山,一名万山。《元和志》:万山一名汉皋山,在襄阳 西十一里,与南阳、邓县分界。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
又东合檀溪水,《水经》:
水出县西柳子山下,东为鸭湖。溪水自湖两分,北渠即溪水所导也,北迳汉阴台西,临流望逺。按眺农圃,情邈灌疏,意寄汉阴,故因名台矣。又北迳檀溪,谓之檀溪水,溪水旁城北注于沔,一水东南出。应劭曰: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是水当即襄水也。城北枕沔水,即襄阳县之故城也。建安十三年,魏武平荆州,分南郡立为襄阳郡,冠盖相望,一都之会也。城南门道东有三碑,一碑是晋太傅羊祜碑》一碑。是征南将军杜预碑一碑,是安南将军刘俨碑,并是学生所立城,北枕沔水水中,常苦蛟害。襄阳太守邓遐负其气,果拔剑入水,蛟绕其足,遐挥剑斩蛟,流血丹水。自后患除,无复蛟难矣。郦注谓今襄阳县治即襄阳故城, 之垒城在郡治之西。
又迳平鲁城南《水经》。
城,鲁宗之所筑也,东对樊。建安中,关侯围于禁于此城。会沔水泛溢三丈有馀,城陷,禁降。郦《注》:三樊城在县北 里。《旧志》:堤防至切者在襄樊二城间,盖二城并峙,中流如峡口。且唐、邓之水从白河南注,横截汉流,以故波涛激射城堤,为害最切。
又从县东,屈西南,淯水从北来注之《水经》
襄阳城东有东白沙、白沙。北有三洲,东北有宛口,即淯水所入也。郦注:「口淯水入汉处,名三洲。 在襄阳县东北。
行水金鉴巻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