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巻三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河水。
东至于砥柱《禹贡》作「按砥」。《史记》:「 砥」
。砥柱,山名,在西虢之界。孔氏《传》:柱西虢,今河南府之陜州。砥 在州东四十里黄河中。
。
河自南行至华阴,自华阴东行至砥柱,则东字连华阴而言。禹贡集解。
河水自华阴潼闗
,又东北玉涧水注之,水经:
河水自潼关东北流,水侧有黄巻阪,傍絶涧,涉此阪以升潼关,所谓溯黄巻以济潼闗矣,歴北出东㟓,通谓之函谷,闗闗之直北,隔河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河阳,世谓之风陵,戴延之所谓风塠者也。九域志云:女娲墓在今潼闗口河滩上,屹然介河,有木数株,虽暴涨不漂没也。寰宇记云:河东县三里风陵,是女娲之墓。
南则河濵玉涧水,南出玉溪,北流迳皇天原,西有汉武帝思子台,又北迳阌乡城西,北流注于河。郦注在函谷闗。 ,今河南灵寳县南十一里,黄巻潘岳西,征赋作「黄巷」。
又东迳阌乡城南,东与全鸠涧水合。水经:
水出南山,北迳皇天、原东。述征记曰:全节,地名图经云:全节,即汉书》「全鸠里戾太子死处」。
。其西名桃原,古之桃林。晋太康地记曰:桃林在阌乡南谷中,其水入河,北注于河。河北葢谓河北县也郦注:乡全节在今河南南阳府阌 县东十里鸠涧西
。又东过河北县南《水经
。
县与湖县分河,蓼水出襄山蓼谷,西南流于河郦注:「 河北,今山西平阳府芮城县湖县,今河南南阳府阌乡县
。又东,永乐涧水注之《水经》
。
水北出薄山,南流迳河北县故城西,又南入于河。《封禅书》称:「华山以西名山,七薄山其一焉郦注:「北今芮城县, 有河北故城,薄山在今县北一十五里」。
。河水自河北城南东迳芮城《水经》
。二城之中有段干朩冢,魏文侯过其门,式其庐,所谓徳尊万古芳越来,今矣郦主
。
又㑹盘涧《水经》
。
水出湖县夸父山,北迳汉武帝思子宫,归来望子台东,又北流入于河。郦注》:「乡湖县故城在今阌 县东四十里
,又东迳湖县故城北《水经》
。
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广员三百仞,武王伐纣,天下既定,王及岳濵、放马、华阳、散牛、桃林,即此处也。《山海经》曰:「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其中多马湖水出焉,北流注于河。郦《注》。
又东合柏谷水《水经》
。
水出𢎞农县两石堤山,北流入于河郦注
,又东,右合门水《水经》
。
门水,即洛水之枝流也,东北歴阳华山,《山海经》所谓「阳华之山,门水出焉」者也,又北迳𢎞农县故城东,城即故函谷闗,校尉旧治终军,弃繻于此,又东得七里涧,涧在陜县七里,故名。又东合谯水,二源双导,同注于壑,而西北流注于河,郦注涧元和志》:曹阳墟,俗名七里, 在陜县西南七里。黄河自灵寳界流入,后汉献帝归至陜,议者欲天子浮河东下,太尉杨彪曰:「从此以东有三十六滩,非万乘所当从也」。乃止。
又东过陜县北,又西迳陜县故城南,《水经》:
河,北对茅城津河,南即陜城。昔周、召分伯以此城为东西之别。戴延之云:城南倚山原,北临黄河,县水百馀仞,临之者咸悚惕焉。西北带河,水涌起方数十丈,斯水之所以涛波者,葢《史记》所云魏文侯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所致耳。郦注国,今陜州治,即陜县故城,古焦 也。茅津亦谓之大阳津,与虢山俱在州西北三里。
又东过大阳县南,又东迳大阳县故城南《水经》
。《地理志》曰:「北,虢也」。应劭《记》:「城南,大河之阳也郦《注》:陆今平县东北有大阳县故城
。
又东,沙涧水注之,《水经》
北出虞山,东南迳傅岩。孔安国传》,傅说隠于虞、虢之间即此处,岩东北十馀里即巅軨坂,《春秋左传》所谓「入自巅軨」者也。有东西絶涧,左右幽空,穷深地壑,中则筑以成道,指南北之路,谓之为軨桥也。傅说佣隠止息于此,髙宗求梦得之是矣。又东南,左右合积石、土柱二溪,并北发大阳之山,南流入于河,是山也,亦通谓之为薄山矣。郦《注》。
又东过砥柱间,《水经》:
。砥柱,山名也,山在虢城东北,大阳城东也,郦注:砥《元和志》: 柱山,俗名三门山,在硖石县东北五十里黄河中。硖石,本陜县地。
河之右则崤水注之。《水经》。
出河南盘崤山,歴涧水,东北流,与石崤水合。水出石崤山,山有二陵。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北陵,文王所避风雨矣。又北,左右合西水乱,流注于河郦注
。又东,千崤之水注焉《水经》
。
水南导于千崤之山,北流注于河,河水翼岸,夹山巍峰,岐举群山,叠秀重岭,干霄康成」。按地说:河水东流,贯砥柱,触阏流。今世所谓砥柱者,盖乃阏流也。砥柱当在西河,未详也。余按郑说非是,西河当无山以碍之,自砥柱以下五戸以上,其间一百二十里,河水竦石桀出,势连襄陆,盖亦禹凿以通河,疑此阏流也。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澴波怒溢,合有一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五户滩名也。郦注:东崤在今河南府永宁县北六十里。元和志:自 崤至西崤长三十五里,在秦闗之东,汉闗之西。崤与淆同,今河南府陜州东一百六十里有五户滩,在河中为湍激之处,自此而东,河流稍为寛衍。
河自西华阴,遂折而东流,以至砥柱,亦谓之三门山,山在虢城东北,大阳城东也。按道元谓砥柱是禹之所凿,其说是也。至谓破山以通河,此则过论河之至,砥柱盖旧有可通之道,禹嫌其狭,于是疏而广之,故有三门,非是先凿砥柱山以为三门,然后导河而过之也。汉鸿嘉中,杨焉上言砥柱狭隘,可镌广之。夫禹之治水,未尝不为万世之虑,使砥柱尚有可镌之理,则禹镌之矣,禹所不能镌而焉,欲镌之,何其不思之甚也!盖河自龙门至于华阴,东折以及砥柱,夹于两山之间,其势最为狭隘,故古语云:「龙门之下,河流驶于竹箭」。惟其为髙山所束,其势不得盘还,则其漂悍湍激,覆溺舟船,是乃万世之患也,岂人力之所能胜哉?道元谓水流峻急,势同三峡,破壊舟船,自古所患,此说是也。顷歳建剑大兴役功,凿治众滩,其费不赀,某尝询于舟人,云滩患不减于昔日,以是知天地山川之险,盖有出于势之自然者,未易以人力争也。砥柱舟船之患,虽禹无如之何,而况于杨焉辈乎尚书全解
河不能决于砥柱之上者,河由两山中行也,出砥柱,则平原广野又并受闗东诸山之水,水流益多,水势益大,地形益卑,水势益急,虞夏以前,皆都在砥柱之上,商初都亳,亦在诸山,中书所谓「适于山降凶徳」是也。以后就水利反受其害,以故殷数迁都,至周之衰,井田渐废,侯国争水利者,筑堤以包沃饶之利,避水患者亦筑堤,以邻国为壑堤日多,水日束,日失其性而致怒,决溢之害不小,然决而南,夺淮而行害,郡邑为少,决而北,则无复九河故道,原野被害逺矣郑晓古言
以今舆地言之,河自潼闗卫北折而东,迳阌乡县北,又东迳灵寳县北,其北岸则芮城县,阌乡在河南,陜州西少北一百三十里。黄河南去县七里。灵寳在州西六十里。黄河南去县十里。芮城在山西,解州西南七十里。黄河在县南二十里,芮伯万之故畺也。盖芮城与阌乡分河,二县俱在河之北岸
又东迳陜州北,其北岸则平陆县,又东过砥柱陜州在河南府西三百里,平陆在解州东南九十里。砥柱山在黄河中,西去陜州四十里,西北去平陆五十里。唐赵冬曦三门赋序曰:砥柱之六峰者,皆生河之中流,盖夏后之所开凿,其最北有两柱相对,距崖而立,即所谓三门也。次于其南,有孤峰掲起,峰顶平阔,夏禹之庙在焉。西有孤石数丈,圆如削成复次其南有三峰:东曰金门,中曰三堆,西曰天柱河,水从黄老神前东流,湍激蹙于虾石,折流而南,漱于三门,苞于庙山,乃分为四流,淙于三峰之下,抵于曲隈,㑹流东注,加以两崖夹水,盘纡激射,天下罕比。都穆曰:砥柱在陜州东五十里黄河之中,循河至三门集津三门者,中曰神门,南曰鬼门,北曰人门,水行其间,声激如雷,而鬼门尤为险恶,舟筏一入,鲜有得脱,三门之广约二十丈,其东百五十步即砥柱山,崇约三丈,周数丈。蔡氏书传以三门为砥,柱州志亦谓砥柱即三门山,皆未尝亲履其地,故谬误若此。按此说与赵赋小异,要之诸峰在当时总为一巨石,禹析之以通河三门,亦砥柱也,后人强生分别耳
。此河水东至砥柱之所经也《禹贡锥指》
。
又东至于孟津禹贡
,孟津在洛北都道所凑古,今以为津,孔氏传府:今河南懐庆 孟县西南三十里即孟津,非河南府之孟津县也
。孟地名津是渡处,在洛阳城北孔氏疏
林少颖云:河自华阴至于砥柱、夹两山之间,其流皆湍悍,至于孟津,然后其势稍缓,可以横舟而渡也。渭按大阳县南有茅津,秦穆公封淆尸,自此济河,不待至河阳始可渡,林说非是,大河津济处甚多,唯孟津以都道所凑,四通五达之衢,故其名古今特著禹贡:锥指
河水自砥柱山东五戸滩
,又东过平阴县北,又东至邓清水,从西北来注之。水经:平今孟津县有 阴故城。
。清水出清廉山之西岭,东南流,迳垣县故城北,又东南迳阳壶城东,即垣县之壶丘亭,又东南流注于河郦注:里,今垣曲县西四十 有垣县故城。
又东与教水合。《水经
。
出垣县北教山,南迳平山,其水南流。歴鼓钟上峡,悬洪五丈,飞流注壑,夹岸深髙,壁立直上,经崖秀举,百有馀丈。峰次青松,岩悬赬石,于中歴落,有翠柏生焉,丹青绮分望,若图绣矣。《山海经》曰:「教山教水出焉」。又南流注于河。是水冬乾夏流,实唯乾河也。今世人犹谓之乾涧矣。郦注。
又与畛水合《水经》
水出新安县青要山,北流入于河郦注
,又东合庸、庸之水《水经》
。
水出河南垣县宜苏山,北流,分为二水,一水北入河,一水又东北流,注于河。郦注
又东迳平阴县北《水经》
。
《地理风俗记》曰:河南平阴县,故晋阴地阴,戎之所居。又曰:在平城之南,故曰平阴。三老,董公说髙祖处,魏文帝改曰河阴。郦注
西㑹濝水《水经》
水出垣县王屋西山,濝溪歴轵关,南迳苖亭西亭,东流注于河郦注有今济源县西 濝水
,又东过平阴县北,湛水从北来注之《水经》出《湛水篇》云:「湛水 河内轵县西北山,东南流,当平阴县之东北,南入于河」。今济源县西南有湛水
,又东迳河阳县故城南《水经》
。
春秋经书:天王狩于河阳。郦注:十今懐庆府孟县西南三 里有河阳故城,相传潘安仁种花满县,今其地皆斥卤矣。
又迳临平亭北《水经》。
《帝王世纪》曰:光武𦵏临平亭南,西望平阴者也。郦《注》 。《后汉明帝纪原陵注》云:临平亭南去洛阳十五里」。
又东迳洛阳县北。《水经》
河之南岸有一碑,北面题云洛阳北界,郦注:汉洛阳故城 河南郡治,在今洛阳县东北二十里。
又东迳平县故城北水经
,俗谓之小平也。河北侧岸有二城,相对置北中郎府,河水南对首阳山,春秋所谓首戴也,夷齐之歌所矣。上有夷、齐之庙,河南有钩陈垒,世传武王伐纣,八百诸侯所㑹处河水,至斯有盟津之目。论衡曰: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咸同此盟,故孟津亦曰盟津,尚书所谓「东至于孟津」者也。又曰富平津晋阳秋曰杜预造桥于富平津,所谓造舟为梁也,又谓之陶河。魏尚书仆射杜畿以帝将幸,许试楼船覆于陶河,谓此也。郦注城,汉河南郡有平县,即今孟津县西北小平 也。杜佑曰:在巩县西北,有津曰小平津。
以今舆地言之,河水自陜州又东迳渑池县北,其北岸则垣曲县,渑池在河南河南府西少北一百六十里。垣曲在山西,绛州西南二百十里。黄河在县南五里,与渑池分水。
又东迳新安县北,又东迳洛阳县北,又东迳孟津县北。新安在河南府西北七十里,黄河去县七十里。洛阳河南。府治黄河,去县二十里,绕北邙山之麓。孟津县在府东北五十里。黄河去县五里,有陶渚,其西有峡石、马渚、髙渚、委粟津,皆大河津济处。县西北十五里有罗家滩,又西为杨家滩、柳滩、杏滩及耕子、马坟二滩,皆在大河中。
其北岸则济源县孟县,济源在懐庆府西七十里,黄河在县南七十里,与新安、洛阳分水。孟县在府南少西五十五里。黄河在县南二十里,南对小平津,广二里有南城、北城、中滩城。河阳三城记曰:北城南临大河,长桥架水,南城三面临河,屹立水,濵中滩表里。二城南北相望,黄河两𣲖贯于三城之间,毎秋泛溢,南北二城皆有濡足之患,而中滩屹然如故。
此河水又东至孟津之所经也。 自古论河患者,皆云孟津而下,地平土疏,移徙不常,失禹故道。然吾观孟津以上,亦不能无患。自杜预建浮梁之后,更三百馀年,不闻为水所毁。至唐贞观十一年,河溢,壊中滩城,始见于史,逮宋而其患弥甚,史不絶书。嘉佑八年大水,冯襄中滩之城遂废。推原其故,盖隋、唐以来,砥柱阏流之害倍于曩时,延及孟津,河身亦浅,水暴至不能容故也。宋世北河淤淀,水不通行,今南岸滩渚更多,非止一中滩矣。潘季驯《两河经略疏》曰:黄河经行之地,唯河南之土最松,禹导河入海,一经河南,其水未必如今之浊。今去禹导河之时,复三千馀年,流日久,土日松,土愈松,水愈浊,故平时之水,以斗计之,沙居其六,一入伏秋则居其八矣。以二升之水,载八分之沙,非极湍急,即至停滞,故水分则流缓,流缓则沙停,势所必至也。
其所以不至逺泛滥者,徒以夹河之山脉未尽地,髙土坚耳。然上流之怒不泄,则害必锺于下流。汉明帝诏曰:左堤强则右堤伤,左右皆强则下方伤孟津之堤,所谓左右皆强,则下方伤者也。至荥阳,则左堤强而右堤伤矣。治河者欲使洛汭以东永无溢决,其可置孟津砥柱于度外乎?禹贡锥指》
东过洛、汭,至于大伾《禹贡》
。
洛汭洛入河处,至于大伾北行,孔氏传水水经洛水篇云:洛 出京兆上洛县欢举山,又东户水注之。又东得乳水,又东㑹于龙馀之水,又东门水出焉。又东迳熊耳山北,东北过卢氏县南,迳阳渠闗北,又东迳卢氏县故城南,东与髙门水合。又东,松杨溪水注之,又东,库谷水注之。又东北过蠡城邑之南,父邑之南,又东渠谷。
过阳市邑南,又东北过于,又东北过宜阳县南,又东迳宜阳县故城南,又东北出散闗南,又东枝渎左出焉。又东北过河南县南,又东过洛阳县南,伊水从西来注之。又东过偃师县南,又北,阳渠水注之,又东迳訾城北,又东罗水注之,又东北过巩县东,又北入于河,又东北流入于河。
大伾《汉书音义》以为今黎阳县山临河是孔氏疏:府今大名,浚县东北有黎阳故城,大伾山在县东南二里
。洛既北入河,河之南,洛之北,其两间为汭。汭之为言在洛水之内也。渭水入河之间,亦名渭汭,正其义也程大昌《书谱》
。
自华山东行为嵩山、伊洛、瀍涧,合为一川,北流入于河,是为山川一都㑹,周人卜洛,盖自古以为令居矣,导河南至华阴,折而东行,至大伾,折而北行,所谓千里而一曲也。黄度《尚书说》。
黎阳山,一名黎山。晋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经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之名,取水在其阳以为名也。刘桢《黎阳山赋》曰:南䕃黄河,左覆金城,青坛承祀,髙碑颂灵。《隋志》:黎阳县有大伾山。《括地志》云:大伾山,今名黎阳东山,又名青坛山,山在卫州黎阳县南七里。顾炎武《肇域记》云:《尔雅》:山一成曰伾。孔安国曰:山再成曰伾。今观山形当以安国为是,山上有青坛,汉光武平王郎还,至黎阳,筑坛祭告天地百神。刘桢赋所谓「青坛承祀,髙碑颂灵」者也。《禹贡》:锥指。
河水自平县故城北
,又东过巩县北《水经》
河水于此有五社津,县北有山临城,谓之崟㟶丘,其下有穴,谓之巩穴,直穴有渚,谓之鲔渚。《吕氏春秋》称武王伐纣,至鲔水,纣使胶鬲候周师即是,郦注:府,今河南 巩县北五里有五社津崟。㟶丘在县西北三十里。
洛水从县西北流注之。《水经》
洛水于巩县而东洛汭,北对琅邪渚,入于河,谓之洛口,自县西来,而北流注洛,清浊异流,皦焉殊别,郦注。
又东过成皋县北,济水从北来注之,《水经》:
河水自洛口又东左迳平皋县南,又东迳懐县南。济水,故道之所入,与成皋分河水,郦注,庆平皋废县在今懐 府。温县东懐县故城在今懐庆府武陟县西南。
又迳黄马坂北。《水经》。
谓之黄马关郦注:十今开封府汜水县西, 五里有黄马闗
,又东迳旋门坂北《水经》
。
今成皋西大坂,升陟此坂,东趣成皋,《曹大家东征赋》曰:「望河、洛之交流,㸔成皋之旋门者也。郦《注》:汜,今开封府。 水县西南十里有旋门坂。
东迳成皋、大伾山下《水经》
成皋县故城,萦带伾阜,絶岸峻周髙四十许丈,城张翕险,﨑而不平。《春秋传》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即东虢也。鲁襄公二年,晋成公与诸侯㑹于戚,遂城虎牢,秦以为闗郦注:一大伾山在汜水县西一里,有大涧九曲 ,名九曲,山上有成皋旧城。吕布尝据此山之东,尽于玉门山,为汜水入河处。西去洛口,裁四十里,非《禹贡》之大伾山也。
南对玉门《水经》
。
昔汉祖与滕公潜出,济于是处也,门东对临河郦注
,又东合汜水《水经》
。
水南出浮戏山,世谓之方山,北迳虎牢城东,又北流注于河。郦注:南方山在汜水县 四十里。
又东迳板城北。《水经》
有津谓之板城渚口。郦注:渚,汜水县东北二十里即板城。 ,隋大业初,开通济渠,自板渚引河歴荥阳入汴。
又东过荥阳县,蒗荡渠出焉水经
汉平帝世,河汴决壊,未及得修,永平十二年,议治汴渠,诏王景与将作谒者王昊共筑堤修堨,起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有馀里,阳嘉中,又自汴口以东,縁河积石为堰,通古淮口,咸曰金堤,建宁中,又増修石门以遏淮口,水盛则通注,津耗则辍流,郦注:为古荥阳,今 、荥泽、河阴二县地,蒗荡渠首受河处,即今河阴县西二十里之石门渠是也。河渠书言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亦即其处。班志河南荥阳县下云有浪汤渠,首受泲泲,即可也。汉人谓济水截河而南,故曰首受泲京。相璠所谓出河之济。宋张洎云即鸿沟也。蒗荡渠东南流为荥渎,济水为官度,水为阴沟。汳水浚仪渠,其在大梁城南者为鸿沟,鸿沟南流兼沙水之目,沙水枝津,又为睢水,涡水名称不一,要皆河阴,石门、河水为之委别而源同也。志家不晓系鸿沟,于今荥阳县汉京县地,系蒗荡于荥泽县,系石门渠于河阴县,似各为一水,原委不相贯者,而又以河阴石门与荥口、石门混为一处,故详辨之。若隋炀引板渚口水入汴,则在汜水县东北二十里,汉成皋县地,其非古荥阳引河处亦明矣。 又按:今河阴县西有石门渠,荥渎受河之处,即《禹贡》导荥水之道,亦曰荥口。苏代曰决荥口,魏无大梁,信陵君亦云决荥泽而水大梁,其后秦王贲果断故渠,引水东南灌大梁,亦兼邲之,称晋楚之战,楚军于邲,即此水也。建宁中,于敖城西北垒石为门,以遏浚仪渠口,水门广十馀丈,西去河三里,水盛则通,水耗辍流,即郦注所云是也。魏黄初中,河济泛溢,邓艾议开石门以通之。晋武帝时,复壊傅祗为荥阳太守,造沉菜堰,于是兖豫无水患。桓温伐燕,欲开石门以通水运而不能,既而燕率骑屯石门,断温粮道,刘裕伐秦,遣水军出石门,自汴入河,乃于北十里更凿故渠通之周齐之间,名汴口堰,隋使梁睿増筑汉古堰,遏河入汴,自是又名梁公堰,又开通济渠,自板渚引河,歴荥泽入汴,唐河南尹李杰奏浚梁公堰以通漕,公私便利。未几,洛阳人刘宗器请塞泛水旧汴河,于梁公堰置斗门,通淮汴,明年,新漕填塞,乃命疏凿旧河,旬日而毕。及刘晏为转运使,验视梁公堰、通津渠及李杰新堤,尽得其利,转输无壅。后周浚汴口,导河达于淮江,舟楫始通,复命王朴如河阴,按行河堤,立斗门于汴口,既又令韩令坤导汴入蔡,以通陈頴之漕胡。三省曰:自汉筑荥阳石门而济,与河合流入海,不入荥泽。
又东北迳巻之扈亭北《水经》
。《左传》文公七年,晋赵盾与诸侯盟于扈竹。书纪年,晋出公二十二年,河絶于扈,即于是也郦注地,杜预云:「扈郑 在荥阳巻县西北,今原武县西北有扈亭」。
。又东迳八激堤北《水经》
。
汉永初七年,令谒者太山于岑于石门东,积石八所,皆如小山,以捍冲波,谓之八激堤郦注
,又东迳巻县北《水经》
。
晋、楚之战,晋军争,济舟中之指,可掬楚庄祀河,告成而还,即是处。郦注:有巻县故城在原武县西北七里城东 济隧济水,上承河水于巻县北河南,与出河之济㑹。
又东北迳赤岸固北而东北注之,又东北过武徳县东沁水从之,《水经》云:武徳县故城在今懐庆府武陟县。《沁水篇》: 沁水出上党湼县谒戾山,东南流迳武徳县南,又东南至荥阳县北,东入于河。
东至酸枣县西,濮水东出焉。《水经》:
汉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大发,卒塞之。故班固曰:「文堙枣野,武」作「瓠」歌,谓断此口也。今无水,郦注:故酸枣城在今开封府延津县北十五里。济水《注》云:濮水受河于酸枣县,汉世塞之即此。
河水又东北通,谓之延津《水经》。
是处有灵昌津、昔澹台子羽,赍千金之璧渡河阳,侯波起两蛟挟舟,子羽曰:「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操剑斩蛟,蛟死,波休乃投璧于河,三投而辄跃出,乃毁璧而去,示无吝意。赵建武中造浮桥于津上,采石为中济,石无大小,下辄流去,用功百万,经年不就。石虎亲阅作工,沉璧于河,明日,璧流渚上,波荡上岸,遂斩匠而还。郦注《津元和志》云:滑州灵昌县有延津,即灵昌 ,在县东北二十二里。今滑县西南有灵昌废县,津在白马津之西南。
又东迳燕县故城北,济水自北来注之。《水经》
河水于是有棘津之名,亦谓之济津,故南津也。春秋僖公二十一年,晋将伐曹,曹在县东,假道于卫。卫人不许,还自南河,即此济也。郦注,东今胙城县东有 燕故城。
又东,淇水入焉,又东迳遮害亭南。《水经》
《汉书沟洫志》曰:在淇水口东十八里,有金堤。自淇口东地稍下,堤稍髙,至遮害亭四五丈。又有宿胥口,旧河水北入也。郦注注。《水经》: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 云:淇水南歴枋堰旧淇水南,东流迳黎阳县界,南入河。淇水口亦名清河口,以淇、清二水合流入河,故互受其名也。宿胥口在今大名府浚县西南遮害亭东。
以今舆地言之,河水自孟津县北,又东迳巩县北,洛水入焉,其北岸则温县济水入焉。巩县在河南府东少北一百三十里,黄河南去县十里,洛水旧于此入河,今又东过汜水县,至满家沟入河。温县在懐庆府东南五十里,黄河在县南。新志云:河旧离城二十里,今渐徙而北,逼近城隈矣。济水古于武陟县东入河,后徙流迳温县南,至平皋入河,今故道尽陷河中。
又东迳泛水县北,又东迳荥阳县北,其北岸则武陟县沁水入焉。汜水在开封府郑州西一百一十里。黄河南去县二十五里。武陟在懐庆府东一百里。黄河在县南十五里。沁水在县东一里入河,名南贾口。
又东迳河阴县北,又东迳荥泽县北,其北岸则获嘉县。河阴在郑州西北五十里,荥泽在州北五十里。获嘉在卫辉府西南九十里。
又东迳原武县北。原武,在开封府西一百二十里。
又东迳阳武县北,阳武在府西北九十里。
又东迳延津县北,又东迳胙城县北,其北岸则新乡、汲县。延津在府西北九十里,胙城在卫辉府东南三十五里,新乡在府西南五十里。汲县,卫辉府治。黄河在县东南十七里。
又东北至浚县西南,古宿胥口,大伾山在其东北,其南岸则滑县。浚县在大名府西南一百八十里,滑县在府西南二百里。黄河,旧在浚县东南,滑县西北,自金明昌中河离汲县而浚,滑之流遂絶。
此河水东过洛汭,至于大伾之所经也。 凡二水并行一盛,则一㣲自然之势也。宋元佑初,苏辙上疏有云黄河之性,急则通流,缓则淤淀,既无东西皆急之势,安有两河并行之理?此格言也。盖上流宜合而不宜分,合则流急而沙,去分则流缓而沙停矣。周之衰也,王政不修,水官失职,诸侯各擅其山川以为已利,于是有荥阳下引河为鸿沟者。自是以后,日渐穿通,枝津交络,宋、郑、陈、蔡、曹、卫之郊,无所不达。至定王五年,河遂南徙无他,河水之入鸿沟者多,则经流迟贮,不能冲刷泥沙故也。宿胥之塞,实鸿沟致之。不然,禹功歴千馀歳而不敝,何独至春秋一旦变迁也哉? 河自孟津以下,出险就平,兼㑹济、沁、伊、洛,渐有奔放之势,然南岸巩至荥泽,山脉不断,濒河地形髙卬,河不能决而南,故广武以东无河患,禹但猪荥播而其事毕矣!自鸿沟既开,不惟害及禹河,而豫之东境亦被其灾,汉平帝世,河侵汴渠,歳月逾甚,荥泽塞为平地,陶丘不辨壤坟,后虽修治而决溢,时有邉韶荥口石门碑云:一有决溢,弥原淹野,蚁孔之溃,害起不测,此鸿沟之遗患也。故黄文叔曰:蒗荡出河,断非禹迹,后世之人,妄凿河为渎,或不顺地阞,或附属,不理孙,故其势易决,盖非独蒗荡也。其下濮水通河,而酸枣决瓠水通河,而瓠子决汴渠亦屡决,至王景治汴,凿山开涧十里置门,使水更相回注,紊乱渠脉,而禹迹益壊矣,且所谓通淮泗者,以舟楫之利也,河已通矣,而何更用通蒗荡哉?其曰:禹塞淫水而凿之者,春秋、战国之世,商𣙜功利而忽逺图,并植私徇,欲而不顾,大经策谋之士,托其名于禹而世不察也。河渠书云: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㑹,其在春秋战国之际明矣。伟哉!此论!善发《禹贡》之藴,并可以证徐州达于河之误。昔汉武帝云:河乃大禹之所导也。圣人作事,为万世功,通于神明,恐难改更,唯英主能为是言,周衰列国之君,不明斯义,茍欲便转输资灌溉,则妄引河流,贯注境内,狃于一时之小利,而不顾万世之大害,穿渠之祸,甚于曲防,真夏王之罪人也《禹贡锥指》
行水金鉴》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