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一百七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卷一百七十五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闸坝涵洞彚考。

防水之功,莫大于堤,然水之消长,不时过障之虞,其溢也闸坝以减之,然闸坝之为费也钜,非最要弗建也,次之以涵洞,其减之用㣲矣,然其为减一也。保堤之道,三者略备,他或平畴绣错,河润是需,或下土沮洳,停淤成沃,功亦大矣哉以下俱靳文襄公治河书》、黄河南岸? 砀山县毛城铺减水坝一座,毛城铺减水闸一座。 二闸坝水俱减入小神湖。歴灵芝、孟山等湖。从归仁堤五堡减坝便民闸汇洪泽湖助淮徐州王家山天然减水闸一座,十八里屯天然减水闸二座。 三闸水俱减入马厂湖,经永堌湖归灵芝、孟山等湖,由归仁堤减坝入洪泽湖。助淮睢宁县峰山龙虎山天然减水闸四座。 四闸水俱减入马浅湖,由灵芝、孟山等湖,越归仁堤减坝入洪泽湖助淮。

宿迁县归仁堤便民闸一座,五堡闸一座。 二闸水俱减入洪泽湖助淮。

桃源县龙窝涵洞三座,建以淤洼山阳县柳园头闸一座。 所减水,由运料小河沿缕堤出云梯关掌家港,注黄入海,专为各险工运料而建。

黄河北岸 徐州大谷山减水坝一座,苏家山天然减水坝一座,镇口闸一座。 三坝闸水俱减,由荆山口出彭家河口,㑹入北运河。

邳州羊山寺涵洞十二座,青墩营涵洞十座,直河涵洞二座,张家庄涵洞十座,奶奶庙涵洞十二座。俱建以淤洼。

宿迁县拦马河减水坝六座,朱家堂减水坝一座。此坝系淤洼而设,若萧家渡、杨家庄、七里沟、新庄口诸卑洼处悉淤髙,此坝可以不用。 各坝水俱减入中河。

清河县仲家庄闸一座,王家营大坝一座。 二闸坝水俱减入中河,由平旺河入海。

山阳县武家墩减水坝一座,武家涵洞髙家堰,髙良涧减水坝一座,小王庄涵洞,周桥涵洞,古沟减水坝、一座、茒家围减水坝一座,夏家桥减水坝一座唐埂北减水坝一。座唐埂中减水坝一,座唐埂南减水坝一座。 以上髙堰各闸坝涵洞所减之水,俱从髙、宝等湖出髙、宝各减坝入下河南运河。 清河县太平闸一座,金门寛二丈一尺,所以约全淮之水,止令烂泥浅一水分十之二,由此闸以进运河,今宜移置新闸运道,从草坝出入。 太平闸涵洞。 七里闸一座,与新庄闸南北并行,以备挑浅而平水势。

山阳县凤阳厂减水石坝一,座坝门寛八尺四寸,坝长十八丈,较龙汪闸顶并各堤顶,约低五尺,专为分龙汪闸上流水势,以保清江浦、淮安城而建所减之水,由运料新河歴杨家庙入山阳运河。 状元墩涵洞。 杨家庙单家口涵洞五十座。

宝应县北𢎞济闸一座,南𢎞济闸一座,子婴沟减水坝一,座长十二丈,泄水之地六丈,所减之水由子婴沟入下河。 永平闸坝一座,所减之水俱入下河,髙邮州东岸减水坝一座,泄水之地长四十丈,坝底髙于髙邮城南砖坝底二尺有奇,止以泄异涨所泄之水入下河,每年六月初一日开放。 东岸南关减水砖坝一,座泄水之地,计长四十八丈二尺,其所泄之水,亦入下河,每年六月初一日开放。 东岸五里铺减水石坝一座,泄水之地,寛十一丈,底低于砖坝者二尺有奇,每年四月初一日开放。 东岸八里铺减水石坝一座,泄水之地,计长十丈六尺,底低于砖坝者二尺有奇,每年四月初一日开放。 东岸柏家墩减水砖坝一,座泄水之地,计长五十一丈四尺,每年六月初一日开放。 东岸车逻减水石坝一座,泄水之地,计长十一丈。每年四月初一日,开放江都县东岸鳅鱼减水坝一座,泄水之地,计长十一丈,所泄之水亦入下河。 东岸金湾三闸坝一座,其水减入人字河,归芒稻河入江。

髙、宝诸湖下于洪泽湖,而运河又下于髙、宝诸湖诸湖,西南受滁、泗、天长之水,由下河入海,故东堤旧有闸座涵洞以泄之,而西北周桥六坝泄下之水,亦由诸湖以入下河。故臣复于旧闸坝涵洞之外,增建改建减水坝八座,以向来原有之闸坝涵洞,抵泄运河下注及天泗等处山溪之水,而以新建八坝抵泄周桥六坝之水,而后因入为出,节宣有度,旱不致于涸,运涝不致于伤堤也。

北运河 邳州猫儿窝减水坝一座,减入骆马湖,㑹归中河马庄集、减水坝一座、万家庄减水坝、一座二坝水,俱减入骆马湖㑹归中河。

宿迁县免车头涵洞、张八庄涵洞,晁家沟涵洞皂河,石磡一座。

闸之底深于岸,其寛不过二丈四尺至三丈而止,坝之寛为丈者可以百,而其底则与岸平,若洞之径仅三尺而已,其减水之用,大小不同,而其为减则一也。夫束水莫如堤,然堤有常而水之消长,无常,故堤以束之,又为之闸坝涵洞以减之,而后堤可保也。今使上流河身,其广数里,而下流河身,或为山冈郡邑所逼,限其广也,仅得其半,更或仅得其十之一二,势必滂薄奔驶,怒极而思逞,加以伏秋暴涨,非时霪雨,其不致于败壊城郭、漂淌室庐、溺人民而淹田畆者㡬希矣。今于黄河两岸及运河上下髙堰一带,凡遇河道险隘及水势激荡之处,相度地形建置闸坝涵洞,共若干座,其详分载各考下,务令随地分泄,上旣有以杀之于未溢之先下,复有以消之于将溢之后,故自建闸坝以来,各堤得以保固而无冲决也,乃不知河道者与怀怨,而寻衅者啧有烦言。夫闸坝髙卑,各有规画,原以泄异,涨非以泄平漕,水且以堤御河,以闸坝保堤,诚以河不他溃,则河底日深,河底日深,则河水亦日低行,且置闸坝于不用矣,即黄河土松而水悍,不无损伤修葺之费,然较之堤工涨溃,普面漫溢,败坏城郭,漂荡庐室,溺人民而淹田畆,塞决挑淤,经年累月,为费不赀,其利害之大小何如乎?不唯是也,耕种之区,资减水而得以灌溉,洼下之地藉减黄而得以淤髙,久之而硗瘠,沮洳且悉,变而为沃壤,一事而数利兴,故既有堤堰,必不可无闸坝涵洞也。涵洞之用有三:一减水,二淤洼,三溉田固矣,然神而明之,更以之挡水,以之卫闸,其用微妙,非久于河者不知也。夫闸坝所过之水,大抵伏秋异涨,澎湃之势,旣足以撼闸之基,倾跌之力,又足以䧟闸之底,而我以涵洞之水,透入闸后,使之旋澜涌波,以䕶其基而承其底,则闸反若有所慿以固,而澎湃之势平,倾跌之力衰矣。闸之于坝也亦然,顾置洞必与堤内地面相等,前所建涵洞,正值河身垫髙之时,故所置皆髙。今河底日深,前建涵洞,非夏秋水发之时,希复过水,必须因河底之髙,下而髙下之,方得涵洞之用焉。以上俱靳文襄公治河书

圣祖仁皇帝康熈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三日,准工部咨请,循河工定例,以便遵守,以固河防事内开抢修工程,堤岸闸坝偶被伤损,稍遅则工程渐损,是以该员一面详明,臣衙门一面运料修防,或费帑数两,或数十两或二三百馀两。臣衙门确核造入,岁报册内彚题开销者,谓之抢修,每岁不下一二百件。若亦照岁修之例,一估一销,则每岁应添本章三四百件等语,查从前抢修工程,该督册内止有总数,并未分晰细数,无凭查核,屡次驳查在案。嗣后如有抢修工程五百两以内者,令该督详开各工细数,造册彚销等。因奉㫖依议《淮扬道治河档案》

漕规

宿桃木价 尺一木一钱四分 尺二木一钱八分 尺三木二钱三分 尺四木三钱一分五厘 尺五木四钱零五厘 尺六木四钱五分五厘 尺七木五钱三分 尺八木六钱七分 尺九木八钱三分 二尺木九钱八分邳睢木价 尺三木二钱七分 馀与宿同。以下俱靳文襄公《治河书》。

徐属木价。 尺三木二钱七分 尺五木四钱二分五厘 尺六木四钱七分 馀与宿桃同。

宝应木价。 一尺木九分二厘 尺一木一钱零九厘 尺二木一钱二分六厘 尺三木一钱四分三厘 尺四木一钱六分 尺五木一钱七分七厘 尺六木二钱五分五厘 尺七木三钱三分二厘 尺八木三钱九分一厘 尺九木四钱六分八厘 二尺木五钱四分四厘二尺一木六钱二分二厘 二尺二木七钱二分四厘 二尺三木七钱八分四厘 二尺四木八钱六分八厘 二尺五木九钱五分四厘江都木价 一尺木九分 尺一木一钱零七厘 尺二木一钱二分四厘 尺三木一钱四分一厘 尺四木一钱五分八厘 尺五木一钱七分五厘 尺六木二钱五分三厘 尺七木三钱三分 尺八木三钱八分九厘 尺九木四钱六分六厘 二尺木五钱四分二厘 二尺一木六钱三分一厘 二尺二木七钱一分一厘 二尺三木六钱八分四厘 二尺四木八钱六分八厘 二尺五木九钱五分四厘山清木价 一尺木一钱一分 尺一木一钱四分 尺二木一钱八分 尺三木二钱三分 尺四木二钱七分 尺五木三钱四分尺六木四钱三分 尺七木五钱三分 尺八木六钱七分 尺九木八钱三分 二尺木九钱八分 三尺一木一两二钱一分 二尺二木一两四钱七分。 二尺三木一两七钱三分。 二尺四木二两零二分 二尺五木二两三钱二分 二尺六木二两七钱 二尺七木三两一钱二分 二尺八木三两五钱七分 二尺九木四两五钱三尺木四两五钱六分。 三尺一木五两一钱 三尺二木五两六钱七分 三尺三木六两二钱七分 三尺四木六两九钱 三尺五木七两五钱六分 三尺六木八两二钱五分 三尺七木八两九钱七分 三尺八木九两七钱二分 三尺九木十两五钱 四尺木十一两三钱一分 四尺一木十二两一钱五分 四尺二木十三两零二分 四尺三木十三两九钱二分 四尺四木十四两八钱五分,四尺五木十五两八钱二分。 四尺六木十六两八钱 四尺七木十七两八钱二分 四尺八木十八两八钱七分 四尺九木十九两九钱五分 五尺木二十一两六钱,徐属㕔各色料价。 杂草每束六斤,价银三厘。 苇每束二十斤,价银一分。 ●麻一斤价银一分六厘。草绳每套九斤,价银一分。

邳、睢㕔各色料价。 草每束六斤,价银二厘六毫,馀与徐属同。

扬河㕔各色料价。 红草每束二十五斤,价银一分五厘。 稻草每束二十五斤,价银一分二厘五毫。江柴每束百斤,价银八分。 黄麻每斤价银一分二厘。 白麻每斤价银一分八厘。 石灰每石价银二钱。 糯米每石价银一两。 缆柴,每石价银一钱,稻草䌁每条重五斤,价银二厘五毫。 每砌旧石一丈,工价银三分。 每砌砖百块,工价银三分。 每灰一石,用糯米五升。 每砖一块,用石灰二升。 每砌石一丈,用石灰口口。 钉,每斤价银三分。 煤炭一石价银三钱。 每砖一块,价银一分三厘。 灰筛一面价银二分。 灰箩一只,价银五分。 木匠每名每日食米一升五合石匠同

山盱、山清、山安三㕔各色料价。 埽柴,每束三十斤,价银二分二厘。 红草每束十斤,价银六厘。 缆柴,每束三十斤,价银二分七厘。 ●麻每斤价银一分四厘。 刘淳荡柴山阳产柴,每束三十斤,价银一分七厘。 刘淳采运各工红草,每束十斤,价银三厘,樢樟叶,每百斤价银五钱三分九厘二毫六丝。 石灰每石价银一钱四分四厘。 芬草,每斤价银三厘钉,每斤价银三分。 芦席每片价银一分。 灰筛,每面价银四分。 木掀,每把价银六分。 埽帚每把价银六厘。

宿、桃二㕔,各色料价。 草每束六斤,价银二厘六毫,馀与徐属同。

修造大柳船。 三年,小修银二十两。 五年,大修银三十两。 八年,拆造银五十两。

大浚船。 三年,小修银八两。 五年,大修银十二两。八年,拆造银十八两。

中浚船减十之一五,小浚船减十分之三。 未到年限损坏,著船头赔修。如遇真正,暴风漂没,本船头赔十分之三,通幇赔十分之七。

山盱㕔各减坝。 大河砖每块银一分六厘。 单料面石,每丈银九钱五分。 料半青面石,每丈银一两四钱二分五厘。 石灰每石银一钱四分四厘。 石匠凿锭眼,每个给银五厘。 锔眼每个银三厘。 石匠凿光石连砌,每面石一丈,给银一钱五分。 每石一丈,不论双单料,半牵用石灰一石。 每砖一块,用灰五升。 钉每斤三分。 生铁锭,每斤银一分四厘,熟铁锔,每斤五分。 竹篾,每斤银一分二厘。 黄麻,每斤银二分。 酱,每斤银一分五厘。 硪肘,每副银八分。 煤炭每石银三钱五分。 油灰,每斤银一分。 桐油每斤银五分五厘。 真火灰每石银二钱八分八厘。

山清外河㕔减坝。 杨桃藤每斤银六厘。 做三和土,每方用火灰三十石,黄土一百筐,杨桃藤六十斤,馀料与山盱㕔同。

宿桃大工料价: 双料青面石,每丈银一两八钱,大砖每块银一分二厘。 石灰,每石银一钱六分,熬汁荒柴每石银二分。 生铁锭,每斤银一分二厘,铁锔,每斤银五分。 钉,每斤银三分。 抬石铁绳,每条重十五斤,价银七钱五分。 檀木撬杠,每根银七分。 铁掀,每把银一钱。 木掀,每把银六分。 埽帚每把银一分五厘。 煤炭每石银三钱。 牵鑚皮条银一分。 云硪每架银三钱五分。 锅铁每斤银一分五厘。 黄麻,每斤银二分。 黒煤,每斤银四分矾,红每斤银五分。 水胶每斤银八分。 桩手每工银五分。 竹笆,每片用匠一工。 芦笆,每四片用匠一工。 签桩八根用匠。一工。

髙宝,大工料价。 石灰每石银二钱。 雇船运砖每块银三厘。 雇船运石,每单料一丈,银一钱二分,铁撬每斤银四分。 煤炭每石银四钱。 石匠凿砌石块,不论双单料半,每丈给银八分。 竹杠,每条银二分。 山竹每根银三分。 灰筛,每面银二分。 灰箩,每只银五分。

闸墙髙三丈,用一尺二寸,寛一尺二寸,厚双料石二十五层。 五层用里石七路。 四层六路 四层五路 四层四路 四层三路 四层二路

两墙共长。   用墙石九百丈。 里石,一千九百八十丈俱用一尺二寸,寛一尺二寸厚。 河砖七万九千二百块一尺二寸,长五寸,阔二寸,厚。 顶墙石石,马牙桩一千八百,改用尺五六,木六百株一木三截,每丈用桩三路,每路二十段,后又添一路共四路,顶里石梅花桩三千九百六十段,尺四五,木九百九十株一木四截,每丈用梅花桩十一路,每路十二段。 底石,六百十四丈六尺八寸九寸,厚一尺二寸,寛料半,每丈用梅花桩十八段。 顶底石梅花桩一万一千零六十四段一尺三四,木二千七百六十六株一木四截。 火灰三千四百九十四石六斗八升每石一丈,用灰一石。 糯米二百零九石六斗八升每灰一石,用糯米六升。 熬汁柴六千二百九十束每束三十斤。 前后鎻口,共用三和土二十二方三尺,深三尺寛。 铁锔一千八百个每个重一斤。 铁锭一千八百四十四个每个重四斤。 熟铁条,九根,共六千三百斤每斤四分。 天然闸砂碛一方四钱。 碎石一方九钱五分。 单料一丈五钱。 双料一丈一两。 凿光五面见线石毎丈一钱五分。以上俱靳文襄公治河书。

漕运

凡漕运,先年俱民运淮、徐、临、德四仓军船,接运入京、通二仓,名为支运。永乐末,始令民运赴淮安、𤓰洲补给脚价,兊与军船领运,名为兊运,其四仓仍十之三四,后兊运渐增,又令军船各回附近水,次领兊民,加与过江脚价,视逺近为差。成化十一等年,改四仓米七十万石,令各军径赴水次领兊名为改兊。其兊运中,又分支运米与天津、蓟州、密云、昌平。其正额外,又有预备米贮于临、德二仓,岁运米四百万石,北粮七十五万五千六百石,南粮三百二十四万四千四百石内,兊运三百三十万石,改兊七十万石。除例折外,每年实通运正耗粮五百一十八万九千七百石以下俱明会典》。兊运米。 浙江六十万石: 江西四十万石。 湖广二十五万石内折色三万七千七百三十四石七斗。 应天府一十万石。苏州府,六十五万五千石。 松江府,二十万三千石。常州府,一十七万五千石。 镇江府八万石。 宁国府三万石。 池州府二万五千石。 庐州府一万石。 淮安府二万五千石。 太平府一万七千石。 安庆府六万石。 凤阳府三万石。 扬州、府六万石。 徐州三万石。 山东二十八万石内折色七万石 河南二十七万石内折色七万石

改兊米。 江西一十七万石。 应天府二万八千石。苏州府,四万二千石: 松江府:二万九千九百五十石。广德州八千石。 镇江府一万石。 淮安府一万一百五十石以上旧俱运淮安府常盈仓。 浙江三万石: 扬州府三万七千石。 凤阳府三万三百石。 徐州,一万八千石。镇江府,一万二千石。 淮安府六万九千石以上旧运徐州广运仓 山东二万六百石。 河南五万石以上旧运临清、广积仓。山东七万五千石。 河南六万石以上旧运德州、德州仓支运米六十四万四千八十三石三斗。 天津仓米六万石。 蓟州仓本色米十万石,折色米一十四万石。密云镇米一十五万四千八百一十石八斗。 昌平镇米一十八万九千二百七十二石五斗,以上即上兊运内数。预备米一十九万四千四百石。 临清广积仓,山东五万四百石,河南六万石。 德州德州仓,山东六万石。河南二万石。

凡水次交兊宣德七年,令官军运粮,各于附近府州县水次,江南民运粮,于𤓰洲、淮安二处,交兊河南所属民运粮至大名府小滩,兊与遮洋船官军领运山东粮,于济宁交兊。 正统九年,令江南漕粮于九江水次交兊。成化七年,令𤓰淮水次兊运官军,下年俱过江,就各处水次兊运。 正德元年,议准湖广水次于长沙、汉口交兊。 三年,令移河南、山东兊粮于临清水次。 嘉靖十一年议准遮洋、山东二总岁运,河南粮仍旧在小滩,镇水次交兊。 十二年,议准湖广粮俱赴蕲州汉口城陵矶,三处水次交兊。 十六年,题准江西呉城水次原兊粮,改进贤水次交兊。 万厯元年,题准湖广衡水、荆岳、长沙漕粮原在城陵矶交兊者,改并汉口水次。 十一年,改汉口交兊于千金、沙洲、陈公套水次。以上俱《明会典》。丘文庄曰:「汉、唐建都于关中,汉漕仰于山东,唐漕仰于江、淮,其运道所经,止于河漕一路。宋都、汴梁四冲八逹之地,故其运道所至凡四路。 昔人谓宋人以东南六路之粟载于真、泗、楚三州今仪真、淮安、泗州有转船三仓,江船之人至此而止,无留滞也江南之船,输米至三仓卸纳,即载官盐以归,舟还其郡,卒还其家,汴船诣转船仓漕米输京师,汴船之出至此而发无覆溺也,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江,岂非良法欤?且前代所运之夫,皆是民丁,唯今则以军运,前代所运之粟,皆是转递,唯今则是长运,唐宋之船,江不入汴,汴不入河,河不入渭,今日江湖之船,各逺自岭北、湖南直逹于京师,唐宋之漕卒,犹有番休,今则岁岁不易矣。宋人漕法其劳,船有载盐之利,今之漕卒,比之宋人,其劳百倍,一岁之间,大半在途,无室家之乐有风波之险,洪闸之停留,舳舻之冲激,阴雨则虑浥漏,浅涩则费推移,沿途为将领之科率,上仓为官攅之阻滞,及其回家之日,席未及暖而文移又催以兊粮矣,运粮士卒其艰苦万状有如此者。通漕𩔖编》不荟蕞,云他处 ,知其详,即如吾浙运丁水次受,兊于官给漕截之外强悍,纲司每多需索,无餍且携带,土宜获利不少,而室家团聚于舟中,运道安行而无阻。文庄所言,殆与今日异矣。国朝定鼎燕京,岁输东南漕以充军国之用,有正兊米,改兊米正兊入京仓,改兊入通仓,每岁运四百万石为额,如遇升科荒折,随时增减。以下俱。 大清㑹典岁额正兊米三百三十万石。

江南一百五十万石江宁府一十万石。江苏州府六十五万五千石 松 府二十万三千石。府、常州府一十七万五千石万。镇江府八万石石、淮安 二万五千石 。扬州府六: 石 。徐州三万千。安庆府,六万石万。宁国府,三万石,府、池州,府二万五 石 太平府一, 七千石 庐州 一万石 凤阳府,三万石二以上正兊米内永折灰石米共一十五万 千三百八石六斗三升五合。浙江六十万石杭州府十万石一。嘉兴府二十九万石 湖州府二十 万石 以上正兊米内灰石,折米一万二千六百八十九石二斗。江西四十万石南昌府八万三千四百二十七石七斗四升 。饶州府五万三百五十石二斗二升六。广信府二万三千一百二十石二斗九。南康府,一万 千一百九十石 建昌府,一万六千 ,石一斗一升千。抚州府,三万四千七十七石六,升府临江府四万一 六百三十六石六斗三升 吉安 六万九千九百二十五石八。升府、瑞州府五万五千一百九十八石一斗 贑州 一万六十五石八斗六升,湖广二十五万石武昌府三万二千二百三十二石八斗 汉阳府三千八百四十三石七斗四升四合零一。安陆府一万八千六百石四斗百。德安府六千三百 石八斗 。黄州府四万九千九 四十二石。三斗州,荆州府二万二千二十一石六斗六升九合零 岳 府二万三千七百七十石一斗 长沙府六万四千三百二十石二斗三升零二千四百五十九石三斗五升五合零。 衡州,府二万,永州府一千五百七石六斗七以上正兊米,内永折米三万七千, 百三十四石七斗。山东二十八万石济南府十一万三千八百石府,兖州府六万三千二百石 ,东昌 十万三千石,折以上正兊米内永 米七万石。河南二十七万石开封府八万六千九百石万。归德府一万二千石 彰德府四 一千五百石府,卫辉府二万九千石八。怀庆府四万一千石,改河南 五万一千石 汝州 千六百石 以上原永折米七万石。康熈二十二年全改折色,改兊米七十万石。

江南二十九万四千四百石江宁府二万八千石,松苏州府四万二千石 江府二万九十九百五十石。石镇江府,二万二千石石。淮安府,七万九千一百五十 。扬州府三万七千。徐州一万八千石。米凤阳府,三万三百石万。广德州八千石 以上改兊 ,内永折灰石米共五 一千二百六十一石六斗七升三合

浙江三万石杭州府五千石。湖州府,一万石。 嘉兴府一万五千石,折以上改兊米,内灰石米六百三十四石五斗

江西一十七万石。南昌府五万六千八百四十六石五斗四升 饶州府,一万七千六十一石六斗七升四。广信府,七千四百二十石九斗九升千。南康府,五千 百八十六石一斗九升。 建昌府,五一百三十八石六斗四升万。抚州府,一万九百三十八石二斗一升。 临江府一, 七千九百三十七石六斗六升府。吉安府,二万八千二百二十二石二斗六升百。瑞州 一万七千七百一十七石 贑州府,三千二三十石八斗四升

山东九万五千六百石济南府七万五千石,东昌府二万六百石,河南一十一万石开封府三万六千三百四十七石五斗, 归德府三千三百二十八石五斗百。彰德府九千八百九十二石,万卫辉府一万一千一, 八十七石三斗 懐庆府一 五十七石八斗,河南府三万一千七百二十六石二斗,折汝州七千四百六十石七斗。 以上俱改。凡六省漕粮原额四百万石,除永折灰石米三十九万四千六百二十八石七斗八合,浮粮积荒米三十五万八千五百九十六石一斗四升一勺零。淮扬积淹,停徵米七万七千八百三十六石六斗一升五合八勺,改折河南米三十一万石丈,增升科复熟米三万七千八百五十七石三斗六升三合九勺,实运正兊改兊米二百八十九万六千七百九十五石九斗零康熈二十四年运粮数 以上俱。 大清㑹典》

漕粮除山东、河南二省,庐、凤二府,徐州一州不由南河外,其馀湖广、江西、浙江三省,并江南苏、松、常、镇、宁国、太平、池州、安庆、江宁等府,广德一州,并白粮运艘俱进。𤓰、仪二闸由扬州、淮安渉黄险入清口,由中河入泇河,过济浮卫逹天津,抵潞湾,交纳京庾邉仓,而𤓰仪清口实为运道咽喉焉。南河全考。

行水金鉴巻一百七十五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