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巻一百四十九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运河水
邳州运河,上自山东峄县交界黄林庄起,下至宿迁县交界窑湾口,止计河程一百二十里,属邳、睢河务,同知管辖。河防志十荟蕞云:邳州在江南淮安府北四百五 里,东南至宿迁县石桥界五十里,西北至峄县陶沟界四十二里。西南有磬石山,近沂水。或谓泗濵浮磬,即此州治。旧在峄阳,今迁于艾山。黄河在旧城南,有彭城,歴吕梁,由睢宁界上至五工头,迤东始入邳境,流四十里接皂河,抵宿迁县境,治清水河,即旧黄河南岸,属睢宁北岸属邳州。自顺在 初,塘池坝塞,始由今河,而清水河迄今犹存其迹。旧城䕶城堤南董家堂北源泗河在峄山左,去城八十里,今淤没 龙化河,分 泗河在猫儿窝西南,去城五十里,今淤没 ,西泇河亦淤没。
西堤自猫儿窝起,至窑湾口止,计长四千二百一十三丈八尺。康熙三十六年修筑。 自猫儿窝迤西起,至唐宋山,止格堤一道,长三千五十丈。 东堤自猫儿窝起,至窑湾口止,计长三千九百六十六丈六尺五寸,康熙四十年补修。 东岸猫儿窝迤上滚水大坝一座,康熙二十二年建万家庄石坝一座,马庄集石坝一座,俱康熙十九年建。又上下竹络坝三座,康熙二十七年建。又窑湾竹络坝一座,康熙二十九年建,俱泄运河出岸之水,由隅头湖入骆马湖《河防志》
。漕河即运河,自黄泥庄入邳境,歴泇口镇,经徐塘、猫儿窝、马庄集、万家庄、窑湾口,东流抵宿迁界。 引河去城二十里,出自沂州抱犊堌,经黄石山泇口,考究泉入运。 黄墩河出自南旺湖,由徐州荆山口至全河汴塘,入邳境,歴彭家河,分成子河归沙沟湖,至猫儿窝入运。 曲吕河去城东南四十里,源自坝头入洪河。 沂河出自䝉山,经沂州沂水县南流至受贤乡,分派一支,出卢口西流二里许,复分二支:一经城南㑹武河二十五里入运。一经官湖出徐塘口入运。其本支南流至赵家庄社各沟,亦分二支:一经炮车,绕庙防山归骆马湖,一经龙池隅头归骆湖,二水旧俱由臧家口入运。今运坝筑俱归骆湖入运矣。 武河自山东马旺湖由邳米汤湖出,经艾山西流,绕城南,㑹沂水入运。邳州志。
宿迁运河上,自邳州交界窑湾口起,下至宿迁、张庄、运口、中河头,止计河程四十七里,属宿、虹河务同知管辖。以下俱河防志至荟蕞云:宿迁县在淮安府西二百四十里,北 邳州百三十里,东南至桃源县百二十里。县北二里有马陵山,山前阻河。
西堤自邳州交界窑湾对岸起至皂河石磡止,计长四千八百七十丈九尺。 东堤自邳州交界窑湾口起,至皂河石磡止,计长五千二百七十六丈七尺,俱康熙十八年创筑,三十六年加幇。 自石磡起至张庄运口,止支河北岸堤一道,计长三千四百一十八尺。康熙三十八年修筑支河南岸即黄河北岸缕堤
,宿迁运道,因明之旧,由宿迁西北十馀里董家沟进口,名为董口。自康熙六年董口淤断,遂由骆马湖继骆马湖亦淤,乃另开皂河。康熙二十年七月,黄河大涨,顷刻淤断一千馀丈,不得通舟。前河臣靳辅于皂河迤东挑新河,歴龙冈岔路口至张家庄,长三千馀丈,使清水至张庄出黄河,是为张庄运口。今俗称支河者,即新河也。康熙二十六年,又开中河运艘,竟由中河入新河,而张庄运口不复通黄河矣以上俱河防志
。运河旧在治西二十步,济、汶、沂、泗诸水,流自直河入境,经流小河以㑹黄河,自古城入桃源县界。 小河在治南十里,其源出汴入泗,易以浅狭,故名。 皂河在治北四十里,发源港、头社流入泗水,以土色黑,故名。 白洋河在治南四十里,今涸,故道犹存。 骆马湖在治西北十里,由沟口入泗。 白鹿湖在治南五十里,由小河入泗。 土丘湖在治东五十里,由新沟入泗《宿迁县志》
。
或曰:潘季驯专筑堤以束水,然独宿迁北岸不筑堤,今既欲修遥堤,又筑重堤,不亦异乎?曰:束水归漕,乃季驯终身治河之要㫖,实亦万世不易之至言也。然其言曰:宿迁北岸有马陵山及仓基、侍丘等湖,此皆天然遥堤,故独空之而弗堤,若今日之地形水势则大,不然,黄河之底与黄河之岸,较之,明万厯时既髙数丈,而仓基、侍丘等湖又皆已淤为平陆,无尺寸潴水之地,河水一或出漕漫岸,不有堤防,必建瓴而四决,故臣独以修遥堤而筑重堤为必,不可缓也」。靳文襄公治河书》。
治水之法,大者泄之,小者蓄之,黄河水之至大者也,故祇宜泄,不宜蓄,今又増以骆马湖之水,又焉得而不为害乎?故予谓竹络坝宜闭也,或曰黄河沙重,借湖水以刷之,不然则黄河恐淤矣。予曰:宿迁以上之黄河,果谁为刷之乎?而何以不闻其遂淤也?岂不淤宿迁以上之黄河,而独淤宿迁以下之黄河乎?其不足信也明矣。或曰中河水小,借黄河以济运也,予曰:宿迁以上之中河,初无借于黄河之水,而何以亦足济运也,况宿迁以下之中河,又有骆马湖水以助之乎?岂宿迁以上之中,河不借黄河以济运,而宿迁以下之中,河必借黄河以济运乎?又予之所不能解也。黄河之水,滔滔而来,势不可遏,顾可使骆马湖之水助黄为虐乎?故宜闭之使黄河少此一水即少此一水之害矣!或曰黄河之沙,全借清水以刷,今使清水不入黄河,则宿迁以下二百里之黄河,不虑淤乎?予曰:借清水以刷黄河,理或有之,独是宿迁以下之黄河虑淤,而宿迁以上之黄河独不虑淤乎?宿迁以下之黄河,借湖水以刷之而不淤,宿迁以上之黄河,果谁为刷之而何以卒不闻其淤也?且遥遥数千里之黄河,数百年以来,何以不闻其偶然或淤也?此固不待辨而自明者也。或曰:往时湖水涸时,中河水小,仍借黄水济运,今而闭之,倘中河水小,粮船何以遄行乎?予曰:现有李经邦闸,在倘虑不足以济运,则于此闸之上下再建一闸,使两闸之水并入中河,岂犹不足以济运乎?或曰:湖水大长时,仍由竹络坝口以泄入黄河,今为闭之,倘湖水大长,中河不虞泛滥乎?予曰:于锡成澄泓桥之上下,多开减坝,使由髙山头入盐河下海,又于其下中河两岸,多开涵洞北岸,引水入预备河南岸,将土塘河挖成引水入其中,两岸仍多穿沟渠,使中河南北尽成水田,又于遥堤之下,多建涵洞,使预备河之水有馀,则从涵洞泄出遥堤之外,使入盐河下海,而中河之水自不至于泛滥矣!且将骆马湖边多开引河,使水大之时,由西宁桥河下海,则湖水亦不至甚大矣。居济一得
、郯城县,荟蕞云:郯城县在山东兖州府,沂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古郯子国也
,沭水经其东,沂水经其西,两河之间,又有白马河,发于本县之马陵山,南入于沂,沂河发源于沂水县沂山、狗儿泉,㑹众流,南经淮泗入于海,其沭水源出三泉,歴莒州,㑹北来马耳诸山之水,由穆陵闗等处澎湃而下,直抵马陵山口,旋折而南过沭阳、达海州,各自入海,原不与沂㑹也。及明季,沭忽冲决,直捣郯之北门,西行冲入白马河,合流南下,复与沂㑹三水合,一由直河南注,并入于骆马湖,毎遇水涨,漫山蔽野,室庐田地,尽付汪洋,郯有啮城之尾,旁及沂邳宿迁,咸受淹没之害,考厥所由,原因郯城之东七里许直对马陵山口在昔有台曰钓鱼台,一名逼水台,俗呼为禹王台,相传神禹治水时,沭在马陵山东,不能入海,故凿山而引之使西,复建台而逼之使南,是以歴千百年,郯不罹沭之患。明有邑令黄琮者,视此台为废弃之物,毁台取石以甃城垣,而沭水遂无所御,百馀年来,民受其病于康熙二十八年。
圣驾南巡之时,阅视河道,上谕中河挑浚有益,所闗甚大,下河漕诸臣㑹议,收束散漫之水,拯救被灾之民,使淹没民田,得以涸出,又以中河之水全藉于骆马湖,而骆马湖乃受沂、沭、白马诸水,受水既多,故时常泛溢,于是修土石两坝,为堵截沭水之计,坝之南北各接土堤,而石坝之上建禹王台以存古迹,石坝之外,又挑引河一道,引河之下,又浚子河一道,皆相度形势而为之,由是沭水循行故道,各自入海,不惟中河水势因之少减,而向之被灾田地,俱得播种,至今桑麻徧野,室庐安堵,郯城以南群颂
圣天子之洪恩,于无既也以下俱《河防志》
。禹王台沭河口大土坝一道,长六十三丈。 大坝北头接筑小堤一道,长六十丈。 大坝南头旧接筑小堤一道,长一百四十九丈,因沭水冲逼塌缺。康熙三十三年,筑圈堤一道,长一百七十九丈。 石坝一道,用竹络五层,东面长二十八丈,西面长二十五丈四尺。康熙三十三年,东面加砌坦坡。 石坝北头接筑大土堤一道,长二十九丈七尺五寸,根阔七八丈,顶阔三四丈,髙九尺一丈不等,东面旧下镶边竹络三十一丈。康熙三十三年,加砌坦坡。 大堤北头接筑小长堤一道,长二百六十一丈。 石坝南头接筑大土堤一道,长五十八丈三尺,底阔六七八丈四五尺,顶阔二三四五丈二三尺,髙四五尺三四寸不等。东面旧下镶边竹络十丈五尺。康熙三十三年,加砌石坡。 石坝南头接筑斜雁翅,一道,长七丈四尺。 接大土堤南头,挑出引河,废土筑成一堤,通长二百五十七丈。 石坝南头迤东挑挖引河一道,长三百二十丈四尺,河头口阔一十八丈五尺,河尾口阔一十一丈五尺。 引河身内加挑子河一道,长三百四十三丈四尺。
禹王台一工,为减中河之水势,而设中河之水,全藉于骆马湖,而考湖水之源,则郯城之西之沂,与白马二水合流,济运由来旧矣,初不与沭㑹也,其后三水合一并汇于湖,自毁禹王台始,水多河溢,难以容纳,不无夺河之患,沂、郯、邳、宿并罹昏垫,则台之存废闗系,固何如乎?以上俱《河防志》
。
沭河在沂州东五十里,源出沂山,自莒州西南流入州境,㑹诸涧水,南经马陵山入郯城县,注于泗。《周礼职方氏》:「其浸沂、沭」即此。 沂河在沂州东二里,源出蒙阴县东北南河川,径蒙阴、沂州、郯城,南经邳州,注淮、泗,入于海。《禹贡》:淮、沂,其乂《水经》,沂水出泰山郡盖县艾山即此。 白马河在邹县北三十里,源发九龙山,㑹鳝眼、孟母、陈家沟、白马诸泉,西流入泗水山东通志
白马河之水,原出鲁桥以济南运者也。自河身淤浅,毎逢天旱,则河水阻,断不能出而济运矣,故议大加挑浚,使之寛深,庶河水可出而南运为有赖矣。居济一得。
向者漕艘自清口出黄河,溯流而上,至支河口入运河。康熙二十六年,前河臣靳辅以黄河风涛之险,请自骆马湖凿渠,歴宿桃二邑至清河仲家庄出口,名曰中河,以通行运。三十八年,前河臣于成龙因桃清中河南岸逼近黄河,地势卑下,潴水弥漫,难以筑堤。乃自桃源盛家道口至清河,弃中河下段,改凿六十里,名曰新中河。及次年,臣鹏翮任事,见新中河浅狭,未足行运,且盛家道口河头湾曲重艘挽运,不顺仰遵。
圣谟于三义坝以下,用新中河之半。三,义坝以上,用旧中河之半,合为一河,重加挑浚,一律深通,于是运道始成,而漕艘利涉矣。设有宿桃、中河、安清、中河各通判一员,管理修防。以下俱河防志
、宿、桃、中河通判所辖运河,上自宿迁境内张庄运口起,下至桃清交界三岔止,计程一百四十里零。荟蕞云:桃源县在淮安府西北一百六十里,东至清河县界四源十里,西至宿迁县界七十里,县北三百步许。有泗河出山东,即徐、邳、泗州之下流。又北四十里有崇河,其源西接宿迁刘老涧,东入安东涟河。杜村湖在县东南三十里,通淮仓基湖在县南七里,东流达河入淮。大庄湖在县东南三十五里,通丁家沟入河。
湖西中河上自张庄运口起,下至骆马湖止,长一千二百二十一丈三尺七寸。湖东中河,上自骆马湖起,下至拦马河迤上,止长一千一百三十七丈一尺三寸。
湖西中河北岸堤一道,长一千二百二十三丈三尺七寸。湖东中河北岸积土长一千一百三十七丈。湖东中河头迤南挑挖小越河一道,长三百二十丈,议建石闸一座。
南岸子堤一道,上自拦马河头起,下至桃清交界止,计长二万三千一百二十七丈六尺。康熙三十九年,择险签钉排桩工一千三百丈。康熙四十年,又修筑工三千七百五十九丈二尺。
北岸子堤一道,自拦马河头起至桃清交界止,计长二万二千八百六丈五尺。内康熙三十八年,新筑工长一千八百八十二丈,康熙三十九年,加幇髙厚,又签钉排桩二百四十丈五尺。
拦马河大王庙险工一段,长五十六丈,宿迁县䕶城堤一道,自北山根起,至黄河缕堤止,长八百五丈,䕶城格堤一道,长一百六十丈,康熙三十五年修筑。
北岸遥堤,自张庄运口起,至骆马湖西岸止,长一千一百二丈五尺。又自骆马湖东岸起,至拦马河迤上砂礓觜止,长八百九十六丈。又自髙山头起,至刘老涧旧坝,止长七千五百五丈。又接旧坝起至宿桃交界古城,止长一千五百四十九丈。又自宿桃交界起,至桃清交界止,长一万四千五百六丈。康熙三十二年修筑。
髙山头险工一段,长一百四十二丈,以上俱河防志
宜于髙山头东新建格堤之东中河北岸子堤建涵洞一座,使由格堤土塘河入预备河,至萧家渡建闸一座,穿过遥堤,使水由萧家渡河入海,宿迁县北车路口,中河北岸子堤有石涵洞、一座子堤内,宜挑河一道,引入预备河,亦使由萧家渡入海。 新建格堤之东亦挖成河子堤,亦建小涵洞一座,引中河水,由格堤、土塘河入预备河,顺流而下,则子堤之北,遥堤之南,俱作水田矣。居济一得。
湾兜险工一段,长七十二丈《河防志》
。刘老涧越坝一道,长六十丈,康熙三十四年筑,又减水石坝一座,长二十丈。金门九洞,康熙三十九年建。于坝下开引河一道,泄中河有馀之水,经三尖、北魏、硕项湖,下龙沟、归海《河防志》
。
刘老涧以上预备河数十丈,已经淤平,宜于通中河之处,不必筑堤建滚水坝一道,坝底宜比河底髙八尺,使中河之水常深八尺馀者尽皆泄出,而于刘老涧对过中河北岸子堤宜坚筑蓄水,勿令亦由刘老涧泄出,其由此以上数十丈亦宜多建涵洞,使中河之水泄出预备。河由刘老涧而出,若将西草坝闭塞,再建闸数座,则预备河祗,宜疏浚深通,无需建坝矣。刘老涧以下崔镇正对遥堤处,其遥堤外之河与遥堤相去甚近,此处亦宜建减水闸,以泄预备河之水,使刘老涧以下中河、黄河之水亦由此泄出居济一得
。一、桃源中河一道,自盛家道口起,至桃清交界止,计长七千三百六十一丈五尺,于康熙三十八年四月内前总河于成龙面。 奏中河南岸甚洼,子堤不能久立,水势直至缕堤成溜,冲刷甚险,将北岸改作南岸北岸,另筑北堤,从中相度挑河奉」。
㫖好准改挑,其河身不必挑寛,若有虚松之处,挑挖成河之日,仍下桩等。因钦此随蒙分派人员挑河长七千三百六十一丈,并北岸子堤长七千三百六十一丈五尺,择其迎溜顶冲扫湾之处,签钉排桩,共长五百五十九丈,于康熙四十一年闰六月内,在于钦奉上谕事案内造册详蒙。 题销在案淮徐道属三㕔册
一,骆马湖口竹络石坝一道,长五十五丈。康熙二十八年,奉前总河王新命建设为湖、黄出入之所,宣泄上源、山东诸湖并骆马湖异涨之水。康熙三十五年异涨,冲卸奉前总河董安国。 题修估入㑹,勘案内竹络石坝长五十五丈,骆马湖口东西裹头长六十五丈,嗣因工未报销,已被冲淌。康熙四十年前总河张鹏翮于钦奉。
上谕事案内。 题估兴修,续于康熙四十二年三月十九日蒙前总河张鹏翮饬行。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初二日奉。
上谕中河口门宜留,当经。 题请建筑东竹络长十二丈,西竹络长十丈,各寛三丈。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十九日,前总河张鹏翮于本案内止照做过工程三十二丈。 题销准部覆奉。
㫖依议。淮徐道属三㕔册。
安清中河通判所辖清河县运河,上自桃源县交界三岔起,下至清河县西三里许,黄河口门止计程一十七里。以下俱河防志:桃荟蕞云:清河县在淮安府西五十里,西至 源县界二十五里,南至山阳县九十里。运河,元时故道,由府东入淮,至清口亦称险要,故平江伯改自府西经清江浦入本县七里沟东界,迤南出三里沟,达于淮以溯河。营河在县东北十里胡贤口北,其左右皆军营田故名。康熙十年,河决七里沟,三汊下流沙淀,漕艘回空者,由新河入营河,南经半边店,出西营溯于淮,即此县。西北四十五里有新河,自黄家觜经渔沟、娘子庄、永兴集以东北达安东入海。万厯二十三年为分黄而开,今淤废。永济河在治东南运河之旁,自窑湾、杨家涧歴武家墩至新庄旧闸,接运河四十六里,万厯九年开,以备清浦之险。今久废崇河之源,西接宿迁,经本邑崇河集,南㑹沭河,东通涟河者,今淤。 夏允彛曰:清河县北有老黄河,本沂、泗,东趋合淮入海,故道开。此则河之赴海必勇云梯闗下淤塞,苇场当自荡涤,而海口廓矣。胡朏明驳之曰:此必近世决河入海之故道,非淮水东㑹泗、沂之旧迹也。水经泗水注云:下邳县为沂、泗之㑹。沂水注云:于下邳县北西南入泗,是沂、泗合流入淮也。今沂水挟泇武祊浚诸水,至邳州入黄河,即古沂水入泗处。黄河是泗水故道。邳州本秦下邳县。新志云:沂水旧在州西一里,今为黄流淤塞,改道自郯城入运河矣。此说甚明。愚按:夏允彛所云老黄河者,即万厯二十三年为分黄,而开之,新河朏明,亦未能深知其详也。
南岸子堤上自桃源县交界起,下至广济闸,止长二千七百六十七丈,系旧中河北岸堤。康熙三十八年,改作新中河之南岸堤北岸子堤,上自桃源县交界起,下至旧河边,止长三千四十一丈五尺,系康熙三十八年创筑。其两堤险要处,于康熙三十八年签钉排桩,共长二千二百七十五丈。康熙三十九年,两岸堤工加幇髙厚,又加排桩一千五百六十九丈。清河县河口,康熙四十年。 题建石闸一座,以资蓄泄。
北岸子堤孙家集迤上。 题建小石闸一座,以泄中河暴涨之水。
撑堤一道,自北岸子堤起至遥堤止,长一百八十六丈。堤上双金门石闸一座,小石闸一座,泄水入盐河。盐河一道,自清河县中河北岸盐坝口起歴山阳县朱元庄至安东县迤下平旺河,止计长一万三千四百五十丈。康熙二十六年开浚行盐运料,并泄中河涨溢之水,由南潮河归海。康熙三十六年六月,时家马头决口,黄水尽入中河。臣鹏翮恭奉圣谟,于康熙三十九年十一月堵塞完工,然水退沙停,盐河淤垫一千九百一十丈。康熙四十年 题准挑浚,一律深通,其平旺、河尾、孙家林起至新安镇、卢家沟止共河,长六千四十四丈,内除新冲河上口长三百五十丈,不挑外计,挑河长五千六百九十四丈,引水由北潮河入海。康熙四十一年伏汛异涨之水,冲刷故道,一支由北。卤沟经徐家泓入南潮河,下海一支,由莞渎场经头图口入北潮河下海,是以骆马湖之清水与王营减坝之黄水均得分泄,而工料亦藉兹通行无阻矣。
清河县中河北岸遥堤一段,上自桃源县交界起,下歴山阳县境至安东县交界,止长一万三百三十九丈七尺。康熙三十二三十六,两年修筑安东县中河北岸遥堤一段,上自山阳县交界起,下至平旺河止,计长一万三千五百五十丈。康熙三十六年,时家马头决口。至三十八年,黄水异涨,冲缺塌卸于康熙四十年。 题准修筑完固,荟蕞云:安东县在淮安府东北九十里,东至淮河五十里,西至清河县界五十里,南至山阳县界九十里,北至海州界一百一十七里。海州南至安东县界一百五十里,东至东海一十五里。
安东县中河南岸䕶城堤一道,上自五里墩起,下至平旺河,止长九千四百五十九丈。康熙三十八年修筑,四千九百四十四丈四尺六寸,其馀康熙四十年修筑完工以上河防志
。
一、清河县向无中河,一切漕艘官舫由清口出黄河,歴桃源、宿迁至骆马湖口入运河。康熙二十六年,总河靳辅念漕艘涉黄河数百里之险,毎多漂没之患于二十六年。
圣心爱民已极等事案内 题请动帑开挑中河一道,自骆马湖口起至清河口门止,并于河尾建广济石闸一座,收束水势,以利运行,又于宿桃山、安清五县境内创筑遥堤,以为中河北岸之屏障,并于清河县治西另开河头,自清河县起,由山阳县朱元庄歴安东县经平旺河至潮河归海,挑盐河一道,专运盐柴,斯时漕运商民均受利便,于安东县境内南岸筑䕶城堤一道,又为安邑之保障安清中河㕔册
,百川莫险于黄河,然自南北通运以来,浮黄河而达者凡五百馀里,议者莫不以为治,河即所以治漕,一似乎舍河,别无所谓漕也,虽然水性避髙而就下地为之,不可逆也,运道避险而就安,人为之所虑者,为之或不当耳,有明一代治河,莫善于泇河之绩,然其议倡始于隆庆年间,都御史翁大立而傅希挚断之再歴,舒应龙、刘东星两河臣屡兴屡阻。迨至万厯三十一年,河臣李化龙实始通运卒避黄河三百里之险,至今赖之。嗣后直口塞董口淤骆马湖,又浅涩不行,臣因有开皂河之请,而泇河之尾闾复通,然自清口以达张庄运口,河道尚长二百里,重运溯黄而上,雇觅纤夫艘不下二三十辈,蚁行蚊负,日不过数里,毎艘至,费四五十金,迟者或至两月有奇,方能进口,而漂失沉溺,往往不免,盖风涛激驶,固非人力所能胜也。康熙二十五年。 题覆词臣:「张鸿烈圣心爱民,已极,案内加筑北岸,遥堤后复加筹酌。若于遥缕二堤之内,再挑中河一道,上接张庄运口,并骆马湖之清水,下歴桃清山,安入平旺河,以达于海。而于清口对岸,清河县西仲家庄建大石闸一座,既可以泄山左诸山之水,而运道从此通行。避黄河之险溜,行有纤之稳途,大利也」。乃决计。 题请奉㫖兴工,至二十七年正月而工竣,连年重运,一出清口,即截黄而北,由仲庄闸进中河以入皂河,风涛无阻,牵拽有路,又避黄河之险二百里,抵通之期,较歴年先一月不止,回空船只,永无守冻之忧在? 国家歳免漂失,漕米之患在各运,大则无沉溺之厄,小则省雇夫之费。盖自呉开䢴沟,隋开御河,歴唐、宋、元、明漕东南以济西北者,无不仰藉黄河以为灌输。既欲去其害,又欲收其利,故治河愈难至。
今上康熙二十七年,而运道之利黄河者仅七里矣,或议于中河北岸宿迁境内,建减水坝数座以泄涨者,臣曰:不可,盖中河之水,但患其弱而不患其强,若北岸遥堤减坝,一建则清,水弱而黄,必有内灌之忧,河身立淤矣。今当大工屡兴之后,钱粮未敷,未敢轻议,若工帑稍充,再将遥堤加修髙厚,更于中河之北挑重河一道,即以挑河之土筑成重堤,于西宁、锡成两桥之间,建闸一座,既以分泄东省之异涨,又以灌溉宿桃清等七州县之田亩,即遇黄、淮并涨,亦可分泄入中河,以并出平旺归海,真永赖之策。而臣初议挑中河之举,原拟如是,故有中河之名也。又运艘自清口入仲家庄闸,虽曰截流而北,然逆流而西者居多,若于清河治东陶家庄再建一闸,重运则由陶庄而入,回空则由仲庄而出,则俱顺流矣。且两闸并建,用备不虞,尤为万全,统志之以俟来者。靳文襄公治河书》
康熈三十二年,总河于成龙等于请筑中河子堤等事案内,创筑中河两岸子堤,收束水势。康熙三十八年四月。
圣驾南巡,总河于成龙面奏见前淮徐道属㕔册
。成龙即于钦奉上谕事案内。 题请动帑,康熙三十八年五月内委员,上自桃源、盛家道口起挑,挖成河北岸,另筑北堤一道,内建草坝一座,依期告竣。康熙三十九年,于钦奉上谕事案内总河张鹏翮,以新中河、河头湾曲粮艘径行不顺,三义坝迤上三十一里,河身浅窄,恐湖水散漫,不能容受。旧中河自三义坝至河头三十二里,河身甚深,且三义坝迤下二十五里,河身浅窄,且距黄河甚近,酌议于三义坝以上之旧中河筑拦河坝一道,改入新中河,合为一河。以挑河之土,幇筑南北两岸子堤,于毎年漕船过完将河尾煞坝,使湖水由小石闸入盐河下海回空粮船仍由宿迁县骆马湖口出黄河赴次,新运到时,又行开坝,漕船遄行无阻题奉。
俞允钦遵改挑,至康熙四十年,鹏翮巡行中河,见盐河内被三十六年,黄河时家马头漫缺,将盐河淤垫,盐柴挽运,维艰于谨陈节宣之法等事案内。 题请不动,正帑令盐商损项,曽经挑浚,又于康熙四十二年圣驾南巡,驻跸清口奉。
上谕:「仲庄闸清水出口,逼流使南,恐运口有碍,应于陶家庄以下杨家庄处著挑引河,令中河之水从此出口,于运口有益,虽杨家庄地势低洼,即使倒灌不过一二里,仍然顶出著即相度形势估计具奏,仲庄闸暂停」。遂遵。
㫖:估计将仲庄闸二草坝之上煞筑拦河大坝一道,将双金门闸拆去矶心,改为石裹头,裹头之上,另改河头。又将中河尾于河工底绩可期等事案内动帑估砌石闸一座,移建杨家庄缕堤之上下筑头二、草坝二座,束水敌黄。又于花家庄迤下筑撑堤一道,将盐河头移于撑堤之处,并建盐河石闸一座,迤下盐河一道,济运盐柴。水小则下板闭塞。盐河闸蓄水出口,敌黄济运,水大则开盐河闸分泄。歴今一十八载,粮艘利涉,河道安澜。康熙四十五年黄水泛涨,黄河、老坝口等处各工危险,建造王家营减坝,开放宣泄,奈黄流直射中河,以致中河两岸受险。总河张鹏翮于请。
㫖事题:「请王营减坝迤下疏,建鲍家营旧河故道,由戴范河、张家集、范家河、三岔口,歴硕项湖入武漳河头图口下北潮河,分泄黄流、归海两岸,建堤建坝,如黄水大开,放鲍营河,如清水大开放东草坝,随时启闭,操纵由人堤工得保无恙,而运道民生均赖之矣安清中河㕔册》
。
圣祖仁皇帝康熙六十一年九月二十九日,淮扬道傅泽洪详请料物,以防险工,盐河闸外口起至东草坝,歴朱家湾、髙台子、张家庄等工,至平旺河北,过五丈河直达板浦,谓之旧河,即中河也。又于东草坝少上而北为鲍营引河,北至张家集,逶迤而东亦至五丈河,谓之新河,即西河也。今自鲍营河头而下,久已淤涸,不通舟楫。康熙五十二年间,前中河㕔佟倅详称商人请于旧河济运,查旧河两岸堤工内有朱家湾、髙台子、张家庄等处险要,应修东坝口门,亦应修理。既据该商呈请行走此河,其修防料物有应商人捐备等,因前道据详前院批,如详移咨盐院知照在案,从此中河一带工程,商人毎年捐备料物,自交该㕔及时修防,相沿为例。本年七月间,署中河㕔梁主簿,详称朱家湾、髙台子、张家庄等处堤薄工险,请循例饬商备料贮工等情,前来本道,亲诣各工查勘。第一工朱家湾坐落中河北岸,遥堤长八十丈,内有三小坝,毎坝长七丈,坝形㣲,存䕶岸埽工全无第二工髙,台子坐落中河南岸䕶城堤长一百四十丈。第三工张家庄坐落中河南岸䕶城堤长九十丈,内各有三小坝,并皆坝形㣲存,䕶岸埽工,全无甚属险要。本道询据土人及该汛百队,佥云自康熙五十四年修过之后,歴年俱未动工,又闻有该㕔折收料价官商分肥之弊,当即饬行淮安分司查覆去后。今据该分司详据商人程长泰等呈称,毎年修补工银四千两,俱交歴任中河㕔办料修防。其官商分肥之处,坚执不承。查此项银两,自五十五年起至六十年止,该㕔已收过银二万四千两。既不以之办料修防,其为朋分,不问可知,但官迁吏,故难以深求。现今朱家湾等处及东坝口门急宜上紧下埽修理,若仍责之各商办料加工,是复启其抑勒肥已之故智,究与工程分毫无益相应。饬商将六十一年分应捐银四千两,解交河库,著令该㕔将朱家湾等工应修之处确估造册,请宪批发,办料儧,修工完核销。其原捐之银,倘有羸馀留作,下年工用,庶各商有用之金钱,不致仅供中饱,而于城社民生大有禆益矣。嚼梅、轩偶存
行水金鉴巻一百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