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卷八十九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运河水
荆及衡阳惟荆州。 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禹贡》
。
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逾越也。河在冀州南,东流,故越洛而至南河孔氏《传》
。
此州北界至荆山之北,故言据也。南及衡山之阳,其境过衡山也,以衡是大山,其南无复有名山大川,可以为记,故言阳见其南至山南也。浮此四水,乃得至洛,孔氏疏:西荆山在今湖广襄阳府南漳县 北八十里,本汉临沮地。
荆山、襄阳、南漳县、衡山,即南岳也。荆州之贡,由江沱、潜汉者,各从所便,至豫州境,陆行逾洛,乃至于河,曰南河者,在冀州南,犹其西为西河也。书古文训:在荆山有三:一 雍域褱德北条之荆,大禹铸鼎处也。一在荆、豫界,临沮南条之荆卞,和得玉处也,一在豫域。唐志:虢州湖城县有覆釡山,一名荆山湖城,元省入阌乡县,山在今县南三十五里。韩愈诗曰:荆山已去华山来,日照潼闗四扇开」。李商隐诗曰:杨仆移闗三百里,可能全。是为荆山,即此山也。而豫之荆山,与禹贡》无涉。湖广通志云:衡山在衡山县西三十里,岷山之脉,尽于洞庭之西,其山周环八百里,为五岳之一,南方之干也。上应玑衡,故言衡山罗列七十二峰曰祝融峰,高九千七百八十丈,为七十二峰最高䖏。曰回雁峰,相传雁不过衡阳,至此而回。或曰:峰形如雁之回南,南岳回雁为首,岳麓为足。云曰:岣嵝峰大,禹尝登之,上有岣嵝碑曰巨庇,峰高数百,仞顶有池曰天池,冬夏不涸。相传,夜有火灯,烛之曰紫盖,峰在祝融峰下,高四千五百丈,形如紫盖,诸峰皆拱向祝融。此独南向曰天。柱峰即双柱峰也。两山端耸,其形如柱曰石。廪峰与紫盖相接,形如仓廪,有二户,一开一合。湘中记曰:闭则岁丰,开则岁俭,曰芙蓉峰。荆州记云:衡山三峰极秀一,紫盖一,石廪一,芙蓉,非晴不见曰赤帝。峰一名炼玉峰曰朱明峰,相传与罗浮。朱明洞通,曰烟霞,曰轸宿,曰华盖,曰莲花,曰金简,曰石囷,曰崱屴,曰雷祖,曰巾紫,不可悉数金简峰相传禹梦水使者,于此获金简玉书,知治水之要。
《禹贡》有两荆山导、岍及岐,至于荆山,孔氏云:「在雍州导嶓冢,至于荆山,孔氏云在荆州,惟此二山皆名荆,故班孟坚有二条之说,谓南条荆山在南郡临沮县东北,此则荆州之荆山也。谓北条荆山在冯翊懐德县南,此则雍州之荆山也。以此二荆山名相乱,苏氏谓自南条荆山至于衡山之阳,谓荆州自北条荆山至于河为豫州者,其意盖谓荆州之言荆者南荆也。豫州之言荆者北荆也,虽以此二山分配二州,然而以地理志考之,其实不然,此荆与河相去不甚逺,茍以荆州为北荆之荆,则豫州之境界不应如是之狭也。曾氏曰:临沮之荆其阴为豫州,其阳为荆州,此说是也。盖荆之与豫,亦犹岱之分青徐也。 浮于江、沱、潜、汉浮舟于此四水也。江沱、潜汉其相通之始末,不可得而见矣。逾于洛,至于南河。苏氏曰:江无逹河之道,舍舟行陆,以达于洛,故曰逾于洛。自洛则达于河矣。河在冀州之南,故曰南河。曾氏以为汉与洛不相通,故曰逾于洛。自洛以至豫州之河,故曰「至于南河」。此二说皆相合,然而苏氏谓自江而逾洛,曾氏谓自汉而逾洛,此盖为差异。然而以文势考之,当从曾氏之说《尚书全解》。
荆州北界荆山,南逾衡山,尚书家谓之南条,荆山、扬纪、阳鸟、荆界至衡阳,今衡岳南峰为回雁峰,其号名犹有然欤?贡道独言沱潜则不及东境,独言江、汉则不及西境,故兼称之荆州。初,水运溯江、汉而上,乃舍舟陆运,出汝、叶,至洛阳,西逾洛,不复渡河,至孟津而止,故曰:「至于南河,不复冒砥柱之险也。东南贡道入河者,皆不过砥柱《尚书说》。
《尔雅》曰:水自江出为沱,自汉出为潜江,汉源发梁州,流经荆州,故梁、荆皆有沱潜。此则荆州、江、汉之出者也。江、沱、潜、汉,其水道出入不可详,大势则自江沱而入潜汉也。程氏曰:不径浮江,汉兼浮沱,潜者随其贡物所出之便,或由经流,或循支派也。《书纂》言
。《汉志》云:周改禹、徐、梁二州,合之于雍,青颜《注》谓省徐以入青,并梁以合雍。诸儒皆从其说,而林少颍独疑之曰:职方氏于青州,其山镇曰沂山,其川淮、泗,其浸沂、沭,则徐合于青,无足疑者。若夫雍州其山镇曰岳山,其泽薮曰弦蒲、其川,泾汭其浸,渭、洛、梁州之山川无一存者,果何所据而谓梁合于雍乎?荆州其川江汉,据江汉之水发源于梁,由荆而东至扬,然后入于海。今以江汉为荆之川,则《禹贡》之梁州,其无合于职方氏之荆州乎?按林氏此言,发前人所未发。 荆州之建国春秋时可考者,楚夔耼权䢵与郧同
州《左传》:「桓十一年,州蓼伐楚。师」杜注云:「州国在南郡华容县东南,今为监利县地」。
、罗、贰、轸凡九国。战国时属楚,而韩、秦亦少得其地。秦并天下置南郡,黔中、长沙、南阳东境是
,汉复置荆州领郡国八
,后汉、魏、晋并因之晋领郡十九
,唐为山南东道之江陵荆州
、竟陵复
、富水郢
、齐安黄
、汉阳沔
、夷陵峡
、巴东归
等郡,江南西道之江夏鄂
、巴陵岳
、长沙潭
、衡阳衡
、零陵永
、江、华道
、桂阳郴
、邵阳邵
、武陵朗
、澧阳澧
等郡。黔中道之黔中黔
、宁夷思
、涪川费
、卢溪辰
、卢阳锦
、灵溪溪
、潭阳巫
、清江施
、播川播
、夜郎珍
、义泉夷
、龙标业
、溱溪溱
等郡。又淮南道之安陆安
、义阳申
及岭南道之连山连
等郡。按以上通典所列连山郡当出隶古南越,骑田岭北为桂阳,岭南为连山,连山亦古南越地,不当入荆域
。黔中、宁夷、涪川、播川、夜郎、义泉、溱溪七郡,皆梁南徼外蛮夷,非古黔中地不在九州之限,元和志云:黔州本汉涪陵县理,晋永嘉后,地没蛮夷,经二百五十六年,至周保定四年,涪陵蛮帅田恩鹤以地内附,因置奉州。建德三年,改为黔州。大业三年,又改为黔安郡,因周、隋州郡之名,遂与秦、汉、黔中地犬牙难辨。其秦黔中郡所理,在今辰州西二十里黔中故郡城是。汉改黔中为武陵郡,移理义陵,即今辰州叙浦县是。后魏移治陵沅,即今州。是今辰、锦、叙、奬、溪、澧、朗、施等州,实秦、汉、黔中之地,而今黔中及夷、费、思、播隔越峻岭,东有沅江水及诸溪并合,东注洞庭湖,西有延江水,一名涪陵,江自牂牱,北歴播、费、思、黔等州,北注岷江。以山川言之,巴郡之涪陵与黔中故地炳然分矣。然则此五州及珍、臻二州皆梁南徼外蛮夷,今叙、泸、重夔之江南诸县及遵义府是也。其东有峻岭为限荆,不当越此而西,斗入六七百里,総因黔中名乱,岭东、岭西诸州混而为一道,杜氏遂有此误。叙州即巫州,奬州即业州也。
又有当来属者,豫域、襄阳之南漳,汉东之光化及南越始安郡全义县,岭北之地是也。全义今为兴安县,属广西桂林府。文献通考云:自荔浦以北为楚,以南为越,今静江有中州清淑之气,荔浦相距才百馀里,遂入瘴乡,是天所以限楚越也。此盖就当时风气言之,近志遂以桂林、平乐二府为禹贡荆州之域,恐未必然。杜氏以始安平乐属古南越为是,唯全义县岭北之地当入荆域。
以今舆地言之,湖广武昌、汉阳、安陆、荆州,岳州长沙、衡州常德,辰州寳庆、永州十一府,郴、靖二州,施州卫,其襄阳府则唯南漳县,德安府则安陆、云梦、孝感、应城、应山及随州之南境废光化县地,黄州府则黄冈、麻城、黄陂、黄安,四川则夔州府之建始,广西则桂林府之全州,本汉零陵县属零陵郡,隋改置湘源县,唐属永州,五代晋改曰清湘,于县置全州,明省县入,又改属桂林。
及兴安县岭北之地,县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越城岭在县北三里。
皆古荆州域也。 荆之北界判,自南漳县之荆山,山在县西北八十里,漳水所出,其西为逺。安兴山北与梁接界,荆山之西百馀里为景山。水经:沮水出汉中房陵县。注云:出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故淮南子曰沮出荆山。元和志云:沮水出房州永清县西南景山。永清,本汉房陵县地也。县南一百一十三里有建鼓、马鬃二山,并髙峻。又竹山县西南三十五里有白马塞山,孟达叹为金城千里,盖皆景山之馀脉矣。南漳以东为荆门、锺祥、京山,元和志:大洪山在京山县西北二百里,孤秀为众山之杰。
及随州之南境,废光化县地。光化故城,在今随州东南三十馀里,唐随州管县四。通典云:唯光化为荆域,馀皆属豫。
又东为应山县,县北有义阳三关,见齐书州郡志:义阳,唐申州治也。
一曰平靖关,元和志云:在安州应山县北六十五里,北至申州九十里,东至百雁关一百六十里。申州,今汝宁州之信阳州也。
一曰黄岘关,又名百雁关。元和志云:在应山县北九十里,北至申州九十里,东至澧山关一百里。
一曰武阳关,又名澧山闗。元和志云:在应山县东北一百三十里,北至申州一百五十里。
即古之大隧直辕冥厄也。左传:定四年,吴伐楚,自淮涉汉、楚左司马戍请还塞大隧,直辕冥厄,自后击之。大隧即武阳直辕,即黄岘。𠖇厄即平靖也。三闗又总名曰城口,楚史皇所谓塞城口而入」也。「𠖇」,亦作「黾」,又作「鄳」,皆读若盲。
又东为黄安县,有大活闗、白沙关,本唐黄冈、麻城、黄陂三县地,明嘉靖四十二年,析置黄安县。元和志云:大活闗在黄州黄陂县北二百里,东北至光州二百八里,西至安州澧山闗一百里。白沙闗西至大活闗六十里,在州北二百四十里,北至光州界二十五里。
又东为麻城县有穆陵关阴山闗,元和志:穆陵关西至白沙关八十里,在麻城县西北一百里,北至光州一百四十九里。阴山关,西至穆陵闗一百里,在县东北一百一里,北至光州殷城县二百里。按穆陵闗在穆陵山上,或曰齐之四履南至穆陵,即此也。定四年,吴、楚战于柏举,亦在县界。
诸关依山为阻,与荆山东西准望相直,皆荆、豫接界处。 荆之南界,越衡山之阳,大抵及岭而止。史记曰:秦有五岭之戍。晋地理志曰:自北徂南,入越之道,必由岭峤,时有五处,故曰五岭。据水经志,五岭大庾最东为第一岭,在扬域,馀皆属荆。第二骑。田岭在郴州南,即黄岑山,亦名黄箱山,今谓之腊岭,郴水所出,高千馀丈,南接广东阳山县界,北寒南燠,气候顿殊。
第三都庞岭,在衡州府蓝山县南,亦称都庞峤,即黄檗山。庞,音龙。水经注作部龙,南接广东连州界。邓德明谓都庞在九真大谬。
第四:萌渚岭在永州府江华县南,亦称萌渚峤,即古临贺岭,又名白芒岭,今名桂岭,高三千馀丈,南接广西平乐府贺富川二县界。
第五越城岭在桂林府兴安县北,五岭之最西岭也,亦称越城峤,又名始安峤。
岭北一百三十里,接寳庆府城步县界,经曰衡阳,未知所极。然郦氏有言:古人云:五岭者,天地以隔内外。韩退之曰:衡之南八九百里,地益高,山益峻,水清而益驶,其最高而横絶南北者,岭中州清淑之气于是焉穷,藉此表界差为近理耳。 荆之东界,准扬约略言之,盖自麻城黄冈逾江而南,为武昌县,又西南为通山、咸宁、崇阳、通城。又南为浏阳、醴陵、攸县、茶陵,又东南为兴宁、桂东、桂阳,又西南为宜章,皆与扬分界处也。 荆之西界,经无可见,今据战国时巴、楚分地约略言之:盖自巴东逾江而南,为建始、施州、麻阳、沅州,又东南为黔阳、靖州通道,以讫于兴安与贵州广西接界。 汉水北距洛水六七百里,欲自汉逾洛,则必溯山源而上,其惟丹水乎!汉志:𢎞农郡丹水县,下云:水出上雒冢领山东,至析入钧,师古曰:钧,亦水名。按今南阳府内乡县西南百二十里有丹水故城,南去丹水二百步。县西有淅阳故城,本汉析县也。
上雒县,下云「禹贡雒水,出冢领山,东北至巩入河」。今陜西西安府商州治,即汉上洛县也。洛南县亦上洛地。巩县今属河南府。
水经注:丹水出京兆上洛县西北冢领山,商州志:秦岭在州西八十里,其地有涧曰息邪涧,丹水所出。
东南流,与清池水合,水出东北清池山。
又东南迳其县南,楚水注之。水出县西南楚山,昔四皓隠于此。
丹水自仓野又东歴菟和山,左传:哀四年,楚人谋北方司马起丰析以临上洛。左师军于莬和,右师军于仓野。杜预曰:上洛县东有菟和山,今商州南百四十里有仓野聚。
又东南迳商县南,歴少习出武关,应劭曰:秦之南关也,通南阳郡。左传哀四年,楚左司马使谓晋阴地。大夫曰将,通于少习以听命。京相璠曰:楚通上洛厄道也。汉祖下析郦攻武闗。文颖曰:武闗在析县西一百七十里。按今商州东有商洛废县,即汉商县也。商南、山阳、镇安三县,亦商县地。武闗在州东一百八十里。
又东南流入臼口,歴其戍下,又东南,淅水注之,水出析县西北卢氏县大蒿山,南流迳修阳故城北,又东迳析县故城北,春秋之白羽也。又歴其县,东南流至丹水县,注于丹水。
又东南迳三户城,又迳丹水县故城西南,县有宻阳乡,古商密之地,楚申息之师所戌,春秋之三户也。今内乡县西南有三户城。
又东南流至其县南,水南有丹崖山、頳壁霞举。
又南迳南乡县故城东北,城在今南阳县西南百里,本汉析县地。
又东歴于中之北,所谓商于者也。张仪说楚絶齐许以商于之地六百里即此。裴駰曰:有商城在于中,故曰商于。杜佑曰:今内乡西七里有于村,亦曰于中。
丹水又南合汋水,汋,音市。若切,盖「汮」字之误。汮,与均同。
谓之淅口,均水注云:均水出卢氏县熊耳山,东南流,迳其县下,南迳南乡县,又南与丹水合,又南迳顺阳县,西有石山,南临汋水。汋水又南流,注于沔水,谓之汋口。按今南阳府淅川县东北三十里有顺阳故城,本汉淅县之顺阳乡也。此注「汮」亦误为「汋」。
按沔水注云:沔水自武当县城东城即今襄阳府均州治。
又东南迳涉都县东北,本筑阳县之涉都乡。
均水于此入沔,谓之均口,在今谷城县界。均、「钧」同,或从「水」作「汮」,韵㑹「均」字。下云隋置均州,取汮水名之。是均即汮也。史承水经之误曰汋口,晋桓温伐秦,水军自襄阳入汋口至南乡是也。或又曰汋均口,齐陈显达攻魏马圈军入汋均口是也。楚通少习,汉入武关,皆在丹水之旁,而南朝北伐,其舟师必由均口而进,可见为南北水陆之孔道。商州西北诸山皆秦岭也,冢领亦秦岭之别名,丹水出其东南,洛水出其东北,中隔一岭,陆行当不甚逺。禹贡逾洛之道,计无便于此者。以今舆地言之,浮汉水至榖城县东北,入均口,溯丹水而上,经淅川、南阳、内乡,抵商州导源之处,越冢领而北,浮洛水,经卢氏、永宁、冝阳、洛阳、偃师至巩县以达于南河,此荆州之贡道也。 自汉逾洛之道,黄文叔云:「舍舟陆运出汝叶」。金吉甫云:「自汉入丹河,白水河即逾山路入洛」。今按陆行出汝叶,则必更天息、女几、嵩少、轘辕诸山,中﨑岖二三百里,贡道必不由此,丹河即丹水、白水河,盖谓淯水是两道。淯水出卢氏县熊耳山,溯此水而上,亦可逾于洛。然洛水在县南五里淯源北,去县百五十里,宋元嘉中伐魏,龎季明、柳元景皆从山谷中度军出卢氏,不闻有水道,淯洛之间,陆运百五十里,殊费民力,唯丹水为自楚入秦之㨗径,水多陆少,逾洛从此无疑,《唐书》:崔湜建言山南可引丹水通漕至商州,自商才山出石门,北抵蓝田,可通挽道,以湜充使,开大昌闗,役徒数万,竟不通。按此亦用丹水,而欲凿山为挽道,直抵蓝田,即令其道得通,而伤财害民,与逾洛之事大不侔矣。
或问砥柱:三门之险,古今所同患,荆、豫及兖、青、徐、扬与冀之东北境,贡入帝都,必由南河经砥柱。将若之何?曰:唐裴耀卿于三门东西置仓,开山十八里为陆运,以避其险,疑禹时亦用此法,贡物轻约易赍,与漕榖不同,避险从陆,而改舟以达平阳,无难也。然砥柱初析,阏流之害除,或不若后世之险,絶亦未可知《禹贡锥指》
。
荆河惟豫州。 浮于洛,达于河《禹贡》
。豫州南荆山,北界河贡道,由洛入河书古文训
。此州界,南至于荆山,荆山之南则荆州也,北距河水、河水之北,则冀州也。豫州去帝都甚近,浮舟于洛则达于河,达于河则达于帝都矣《尚书全解》
。豫州居天下之中,四方道理适均汤之亳。今河南偃师,成王之洛邑,今河南洛阳县其地,北距河,南抵荆山,东抵徐,西抵雍、梁,今为河南府、虢、陜、郑、汝、陈、蔡、唐、邓、汴、宋等州之地熊禾书说》
。
《传》曰:「西南至荆山,北距河水」。曾氏曰:「临沮之荆山,其阴为豫州,其阳为荆州渭」。按荆山已见荆州河南、河也。后同,其不言南者,蒙上至于南河,省文而可知也。荆山主南言,《传》不当兼西,亦犹青之岱主,南言不当兼西也。 豫州有古太皥、祝融之虚,及帝喾、成汤所都虞舜后即少康所奔
,戈、邳、封、葛、三、鬷诸国皆在焉。春秋时,可考者管、蔡、郜、曹、郑、东虢、西虢,凡蒋祭、把宋、焦、申、许、蓼《左传》哀十七年,楚子谷曰:武王克州」。「蓼」,即此一作「廖」。《汉志》,南阳县,故廖国
,密随厉唐,戴沈息房《周语内史过》曰:「昭王娶于房,《后汉志》,汝南吴房县,故房国,楚灵王所灭。
、滑、郐、鄀、榖、邓、赖、项顿、胡江、黄道,柏州来绞蛮、陆浑,凡四十一国。战国时属宋、魏、韩而秦、楚亦兼得其地。秦并天下,置三川、砀郡、颍川、南阳东境北境是
、南郡北境是
。汉复置豫州领郡国五,其今河南府陜郡𢎞农之地,则属司隶陈留、济阴之地,则属兖州
。后汉为司隶治河阳
、豫州治谯领郡国六
,魏因之。晋分置司州领郡十一,豫州领郡国十
。唐为都畿之河南府洛州
、陜郡陜南境
、临汝汝
、荥阳郑
等郡、河南、道之陈留汴
、睢阳宋
、济阴曹
、谯郡亳
、颍川许
、淮阳陈
、汝、颍颍
、汝南豫
等郡。山南东道之淮安唐
、南阳邓
、襄阳襄
、汉东随
、武当均
等郡及河东道之𢎞农郡虢
。按以上通典所列,济阴之乘氏,当往属兖襄阳之南漳,汉东之光化,当往属荆。又有当来属者,兖域、灵昌之匡城、梁域,上洛之上津东境,废长利县地是也。以今舆地言之,河南则河南、开封、归德、南阳、汝寜五府及汝州直𨽻,则大名府之东明长垣,山东兖州府之定陶、曹县、城、武、单县,江南则凤阳府之颍州,颍上、太和、亳州、蒙城、湖广则襄阳府之襄阳、光化、宜城、枣阳、榖城、均州,郧阳府之郧县,保康及郧西之东境,德安府随州之北境,皆古豫州域也。 豫之南界亦判自南漳县之荆山西起保康,歴宜城、枣阳及随州之北境,故随县地州之南境废光化县地,入荆域。
又东为信阳、罗山,皆与荆接界处。 豫北濵,冀之南河,其西与华阴接界。华阴,雍域也。按职方,豫州山鎭曰华山,通典云:即今华阴郡山连延东出,故属豫州。九域志云:华山四州之际,东北冀,东南豫,西南梁,西北雍十字,分之四隅为四州也。豫之北界由华山而东为阌乡,灵寳,陜州,渑池、新安、洛阳、孟津、巩县、汜水、河阴,荥阳、荥泽,又东北为阳武、延津,皆在南河之南。阳武自元时河从原武决而东南流,始为河北地。
又东北抵浚县大伾山,冀、兖、豫三州之交也。 豫东接兖、徐、扬三州之界,自封丘而东为长垣、长明,又东为考城、定陶、曹县城,武单县,与兖接界。又南为夏邑、永城、亳州、颍州,又东为颍上。䝉城皆在淮北,与徐接界。自颍州以西为商城、息县、真阳,逾淮而南,为信阳,与扬接界。 豫西自阌乡以南为卢氏、郧县及郧西之东境,故郧县地与雍梁接界,豫居中央为辐辏之地,接界者七州,唯青为兖、徐所隔,与豫不相接云。蔡氏曰:豫之东境径自入河,豫之西境则浮于洛而后至河也。 蔡氏此例,诸州略同,但豫东之水,禹时概不通河,先儒以鸿沟为禹迹,故其说如此。然鸿沟禹时实未尝有荥川,始见于《周官》济隧,亦仅见《春秋传𩔖,皆非禹迹,其通河者唯汜水耳,汜水出浮戏山北,流迳虎牢城东,而北注于河,源委颇短,郑地之舟或当由此入河,而宋许陈蔡之郊,自南而北,其浮于汝颍,不可鸿沟未开,汝颍皆不与河通舟行,不知从何处入河?今按郦道元云:汝水出鲁阳县之大盂山,其西即卢氏界也。大盂山在今汝州鲁阳县西南七十里,而伊水出河南卢氏县之峦山,一名闷顿岭者,在县东南百里。伊、汝二源相去甚近,其间必有可逾之地,陆行若千里,浮伊入洛,度亦不多也。然则经遏不书,逾曰贡道,亦纪其大略,州境广逺间有小小絶水处,若欲书逾,何可胜书?且豫之西境无所逾,不得言逾于伊浮于洛,故略而不书,此等当以意㑹也《禹贡锥指》
行水金鉴卷八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