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一

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巻一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河水。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禹贡。释水云:河千里,一曲一直,则河从积石北行,又东乃南行,至于龙门。汉书西域传云: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盐泽,又云: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河源出焉。去玉门阳闗三百馀里,广袤三百里,其水停居,冬夏不増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孔颖达尚书疏

汉孔氏曰:施功发于积石,或凿山或穿地,或通流。此说不然,使自积石而下,龙门而上,果有凿山穿地之迹,则经无縁略而不载也。林之竒尚书全解:禹不言河源,惟记积石吾第论其所记,不必求其所不言也。龙门而上,积石而下,地髙而水不为患,禹功所不加,故不言也。傅寅禹贡集解导者循行之谓,先儒皆以为施功,故其说多误。洪水为帝都切近之灾,龙门未辟而先从事于积石,舍近图逺,无是理也。汉志:金城郡河关县下云积石山在西南羌中,河水行塞外,东北入塞内,汉河关县在今陜西西宁卫西南塞外。西域传云:盐泽水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后汉县属陇西郡。志云:积石山在西南,河水出,此禹贡之积石也。段熲𫝊自张掖追西羌,且鬬且行,四十馀日至河首积石山,出塞二千馀里。唐书侯君集等追吐谷浑王伏允至星宿川,又达柏海,北望积石山,观河源之所出,是皆河关县西南羌中之积石。自隋大业二年平吐谷浑,于赤水城置河源郡,以境有积石山名。唐仪凤二年,改置河源军,在鄯州西百二十里。鄯州即西平郡,治湟水县,今为西宁卫治。又于浇河故城置积石军,在廓州西南百五十里,廓州治化城县,其故城在今西宁卫南百八十里。唐元和志云:积石军西临大涧,北据黄河,即隋浇河郡所治。而积石之名遂移于塞内。杜氏通典云:积石山在今西平郡龙支县南,即禹贡导河积石。蔡传承其误曰:地志积石在金城郡河关县西南。羌中,今鄯州龙支县界也。阎百诗为之辩曰:汉河关县,宣帝神爵二年置。后凉吕光龙飞,二年克河关,凡四百五十七年为郡县。后没入吐谷浑,遂不复。况积石又在其西南,羌中乎?当在汉西海郡之外,是真当日大禹导河处。龙支县,近在今西宁卫东南八十里,本汉金城、允吾音铅牙县地,后汉为龙耆音支城。元和志:积石山在龙支县西九十八里,南与河州枹音孚罕县分界枹罕,今临洮府之河州积石山在州西北七十里,积石关则又在西北百二十里,所谓两山如削河流经其中,是较禹所导之积石河隔千有馀里,岂在其县界者乎!县界之积石乃小积石山,即郦注之唐述山耳。大小积石之名,莫明辨于唐人。魏王泰曰:大积石山在吐谷浑界,小积石山在枹罕县西北。张守节曰:河自盐泽潜行入吐谷浑,界大积石山,又东北流至小积石山。李吉甫曰:河出积石山西南羌中,今人目彼为大积石,此为小积石。然则蔡传当云何曰:引地志下当云今鄯州西南塞外山也。汉在羌中,唐在吐谷浑界,今河州枹罕县鄯州龙支县界有积石山,虽河所经,非禹所导者。按吐谷浑本辽东鲜卑种也,东晋初徙居枹罕。宋景平中,其子孙有阿豺者,升西疆山观垫江源,则其地南至西倾矣。又数传为夸吕,始自号可汗。治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据有甘松之南,洮水之西南,极于白兰,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千馀里。党项羌在北析支之地,汉时烧当羌亦尝居之。白兰者,羌之别种也,其地皆与吐谷浑接。吐谷浑在河、湟之间,即先零烧当诸羌故地,积石在其西南,南枕赐支河曲,禹导河自此始。渭按应劭云:析支东去河关千馀里,河首积石,南枕析支,则县距此山亦千馀里,可知矣。自东晋后,县为吐谷浑所据,遂以枹罕为华戎之界,故唐初太子贤注后汉书误认龙支之积石为禹贡之积石。后汉桓帝纪:延熹二年,烧当等八种羌叛,冦陇右䕶羌校尉段熲追击于罗亭,破之。注云:东观记曰:追到积石山,即与罗亭相近。今鄯州三年烧当羌叛,段熲追击于积石,大破之。注云,积石山在今鄯州龙支县南,即禹贡导河积石是也。而中叶巳知其非,独杜佑不审耳。宋咸平四年,真宗指甘、沙、伊、凉等州图,谓辅臣曰:此图载黄河所出之山,乃在积石外,与禹贡所述异,葢亦以龙支之积石为禹迹也。蔡氏承误以释经学者宗之,故元都实穷河源,仍以廓州西南之积石州为积石。州即唐积石军。而至正中修。宋史河渠志亦云黄河自贵徳、西宁之境至积石经河州,昔郭景纯注山海经曰:名实相乱,莫矫其失,习非胜,是终古不悟,此之谓矣。汉志冯翊夏阳县下云:禹贡龙门山在北。刘昭注补郡国志云:太史公曰:迁生龙门,韦昭谓在县北也。水经注引魏土地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后魏志夏阳县有龙门山,隋改县曰韩城。今陜西西安府韩城县也。故括地志云:龙门山在韩城县北五十里,此河西之山东,与壶口隔水相望。通典云:同州韩城、绛州龙门二县有龙门山,即禹所凿,是河东亦有龙门山矣。然经所谓龙门在雍域,不在冀域,孔疏谓积石在龙支,又据释水之文,故云至龙门三千馀里,然其实不止于此,约计有四千三百馀里,若禹贡之积石,更在龙支县西南塞外一千二百馀里,则自积石至于龙门当有五千五百馀里也。龙门以下,记河行方向甚详,而其上絶不言方向,蔡传云:「荒逺其所略也」。今按龙门以上,禹功所不加,故数千里之河总括为一句,河自积石东北流至宁夏折而北至废丰州折而东,至东受降,城折而南,方向不一,难于属辞,故略之,非为荒逺也。河自积石至于龙门,所行皆雍州之域,不可谓荒逺。宋人见朔方、西凉不入其版图,遂以荒逺目之,胡渭禹贡锥指。河水东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水经:河自蒲昌有隠沦之证,重源出于积石之山。山海经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万物莫不有,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也。山在西羌之中。司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滨于河首,左、右居也。河水屈而东北流,径于析支之地,是为河曲矣。应劭曰:《禹贡:析支属雍州,在河关之西,东去河关千馀里,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也。东北迳歴敦煌、酒泉、张掖南。地理风俗记曰:敦煌、酒泉,其水甘若酒味故也。张掖言张国臂掖以威羌狄,郦注:里敦煌,今肃州西八百 废沙州。卫酒泉,今肃州卫。张掖,今甘州卫。

又自河曲东迳西海郡南《水经》汉平帝时,王莽秉政,欲耀威徳以服逺方,讽羌献西海之地置西海郡,筑五县周海亭,燧相望莽,篡政纷乱,郡亦弃废。郦《注》盐《汉志》:金城临羌县西北塞外有仙海 。池,古音西,与仙同。仙海,即西海也,一名卑禾羌海,亦曰青海,又曰鲜水海。赵充国请治湟陿以西道桥,令可至鲜水,左右王莽诱塞外羌献鲜水海、允谷、盐池是也。郡治龙夷城,在临羌新县西三百十里。元和志云:鄯州西至西海三百七十里。龙夷城即今西北三百五十里威戎城也,今为西宁卫西塞外地。临羌故城在卫西二百八十里。浩亹河南见锥指后仿此。

又东迳允川,而歴大榆、小榆谷北《水经羌迷,唐锺存所居也。永元五年,贯友代聂尚为䕶羌校尉,攻迷唐,斩获八百馀级,收其熟麦数万斛,于逢留河上,筑城以盛麦,其作大船,于河峡作桥,渡兵,迷唐遂逺依河曲。永元八年,迷唐复与锺存东冦而还。十年,谒者王信、耿谭西击迷唐,降之,诏听还大、小榆谷。迷唐种人以汉造河桥,兵来无时,故地不可居,复叛居河曲,与羌为雠,种人与官兵击之,允川去迷唐数十里营止,遣轻兵挑战,因引还,迷唐追之至营,因战,迷唐败走,于是西海及大小榆无复聚落隃糜,相曹凤上言:「建武以来,西戎数犯法,常从烧当种起,所以然者,以其居大小榆谷,土地肥美,又近塞内,与诸种相傍,南得锺存以广其众,北阻大河,因以为固,又有西海鱼盐之利,縁山滨水以广田畜,故能强大常雄诸种,今党援壊沮,亲属离叛,其馀胜兵不过数百,宜及此时建复西海郡县,规固二榆,广设屯田,隔塞羌胡交关之路,殖榖富邉,省输转之役」。上拜凤为金城西部都尉,遂开田二十七部夹河,与建威相首尾,后羌反,遂罢郦注:即允川在西宁卫西南塞外,大小榆谷 ,唐之九曲也。东去积石军三百里,水甘草,良宜畜牧。睿宗时,杨矩为鄯州都督,奏请黄河九曲之地,以为金城公主汤沐之所,吐蕃既得顿兵畜牧,又与唐境接近,自是复叛。天宝中,哥舒翰为陇右节度使,复收九曲,置浇河、洮阳二郡,髙适作九曲词,以美其功。

又东过陇西河关县北,洮水从东南来流注之《水经》今陇西临洮府。河关县在今河州西

河水又迳沙州北,段国曰浇河。段国沙州记》云:洮水与垫江水俱出嵹台山,而此注说浇水,知「洮」字乃传冩之,误耳。西南一百七十里有黄沙沙,南北一百二十里,东西七十里。都不生草朩,周回数百里,沙州于是取号焉。《地理志》曰:汉宣帝神爵二年,置河关县,盖取河之关塞也。郦《注》:又东北流入西平,「经」,误作「卑」。郡界左合二川,南流入河,又东北济川水注之。《水经》。

水,西南出滥渎,东北流入大谷,谓之大谷水,北迳浇河城西,南北流注于河。郦注:羌,后汉建安中,析金城郡临 等县置西平郡,治西都县,后魏置鄯州,隋改县曰湟水,其故城即今西宁卫治。《元和志》云:湟水县本汉破羌县地。东又迳浇河故城北。《水经》。

有二城:东西角掎东北,去西平二百二十里。郦注:秃南凉髪乌孤,以河南地为浇河郡,治此城,唐于此复置浇河郡,其东为积石军。又东迳石城南,左合北谷水。《水经》:昔段熲击羌于石城,投河坠坑而死者八百馀人,即于此也。郦《注》:治后魏石城县,废帝改化隆,唐改化城,廓州 焉。《元和志》云:黄河在县南八十里。又东北迳黄河城南。《水经》。

西北去西平二百一十七里,郦注在黄河、广违二城,俱 廓州境内。又东北迳广违城北,又合乌头川水,《水经》:水发逺川,引纳支津,北迳城东而北,流注于河。郦注:又东迳邯川城南《水经。

城之左右歴谷,有三水,导自北山南迳邯亭,注于河,郦注:髪废廓州,城东南有邯川城,秃 傉檀所置邯川䕶军也。又东临津溪水,注之。《水经》。

水自南山北迳临津城西而北流,注于河,郦注:又东迳临津城北、白土城南。《水经》。《十三州志》曰:左南津西六十里,白土城城,在大河之北,而为縁河济度之处。北魏凉州刺史郭淮,破羌遮寒,《魏志》作「塞」。于白土即此处矣。郦注:一临津城在今河州西北, 百二十里,隋曰临津关,大业五年,自将伐吐谷浑,出临津关,渡黄河至西平,即此城也。白土城在今西宁卫南。又东,左㑹白土川水,《水经》。

水出白土城西北下,东南流,迳白土城北,又东南注于河。郦《注》

又东北㑹两川,右合二水《水经》:参差,夹岸连壤,负险相望,河北有层山,山甚灵秀,山峰之上,立石数百丈,亭亭桀竖,竞势争,髙逺望嵾嵾,若攒图之托霄上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阶,县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巻矣,而世士罕有津逮者,因谓之积书岩岩堂之内,毎时见神人往还矣,葢鸿衣羽裳之士,练精饵食之夫耳,俗人不悟其仙者,乃谓之神鬼,彼羌目鬼曰唐,述复因名之。唐述山下崖有水导,自是山溪水,南注河,谓之唐述水,郦注:东西宁卫 南八十里有龙支故城,本汉允吾县地,后汉置龙耆城,和帝以曹凤为金城西部都尉,屯龙耆是也。后魏于此置北金城县,西魏改曰龙支。元和志》:积石,一名唐述山,今名小积石山,在鄯州龙支县西九十八里。河州枹罕县北七十里。黄河在龙支县西南六十里枹罕县北五十里。又东得野亭南《水经》

又东北流,得研川,谓之研川水,又东北注于河,谓之野城口郦《注》

又东歴凤林北《水经》凤林山名,五峦俱峙。《秦州记》曰:枹罕原北名凤林川,川中则黄河东流也。郦《注》:县凤林在今河州北。《隋志》,枹罕 有凤林山。《元和志》云:在县北三十五里。

又东与漓水合,《水经》:水导源塞外羌中,又东北迳石门口,山髙险,絶对㟁。若门,疑即皋兰山门也。汉武帝元狩三年,骠骑霍去病出陇西,至皋兰,应谓是山之关塞也。又东迳白石县故城南,又东迳白石山,又东迳枹罕县故城南,又东北出峡北流注于河。《地理志》曰:漓水出白石县西塞外,东至枹罕入河。郦《注》二《元和志》:石门山在凤林县北, 十八里漓水西,去县二百步。枹罕故城即今河州,治白石故城在州西。又迳左南城南,《水经》。

《十三州志》曰:石城西一百四十里,有左、南城郦注:城左南,今在西宁卫东南。

又东迳赤岸北《水经》即河夹岸也。《秦州记》曰:枹罕有河夹岸岸,广四十丈,义熙中,乞佛于此河上作飞桥桥,髙五十丈,三年乃就。郦注:州河夹岸即今临洮府河 西北赤岸戍是。又东洮水注之。水经》。

地理志曰:水出塞外羌中。《沙州记》曰:洮水与垫江水俱出嵹台山,山南即垫江源,山东则洮水源也。嵹台,西倾之异名也。洮水东北流,吐谷浑中吐谷浑者,始是东燕慕容之枝庶,因氏其字以为首𩔖之种号也。洮水又东北流,迳曽城北,又东迳临洮县故城北,又西北迳降狄道故城东,有滥水。马援为陇西太守,为狄道开渠,引水种秔稻,而郡中乐业即此水也。滥水又西北流,迳注于洮水、洮水,右合二水,右㑹大夏川水,水出西山二源,合舍而乱,又东迳大夏县故城南,又东北出山,注于洮水。又北翼带三水乱流北入河。《地理志》曰:洮水北至枹罕东入河是也。郦注:潭曽城即临 ,故城在今洮州卫西南七十里。元和志云:城东北二面并枕洮水。临洮县故城即今岷州。卫治降狄道,故城即今临洮府西南,狄道故城也。元和志》:大夏县西北至河州七十里。大夏川水经县南,去县十步。近志云:大夏河即漓水,谬也。

又东过金城、允吾县北水经金城郡治也。南有湟水,出塞外,东南流,迳龙夷城,故西零之地也。又东南迳卑禾羌海,世谓之青海。东去西平二百五十里。湟水东流,迳湟中城北,故小月氐之地也。又东迳临羌县故城北,又东迳临羌新县故城南,又迳西平城北,又东迳乐都城南,东流,又合来谷、乞斤流二水,左㑹阳非、流溪、细谷三水,东迳破羌县故城南,又东与合门河合,即浩亹河也。又东迳允吾县北,又东迳允街县故城南,又东迳枝阳县,逆水注之。逆水又东迳枝阳县故城南,东南入于湟水。地理志曰:逆水、允吾东至枝阳入湟河,又东流,注于金城河,即积石之黄河也。郦注:一金城汉县,即今兰州州。西 百二十里有允吾故城。《元和志》:湟水名湟河,亦谓之乐都水,出青海东北乱山中,东南流,至兰州西南入黄河。今兰州本汉金城县。允街、枝阳,今皆在兰州境。又东迳石城南水经。

谓之石城津。阚駰曰:在金城西北矣,又东南迳金城县故城北。《十三州志》曰:大河在金城北门,东流,有梁泉注之郦注:县石城在今兰州西金城 故城即今兰州治又东过榆中县北《水经》

昔䝉恬为秦,北逐戎人,开榆中之地。《地理志》曰:金城郡之属县也。郦《注》:榆中在今兰州东北。又东过天水北界。《水经》:

菀川水出勇士县之子城南山,东北流,歴此城川,世谓之子城川,又北迳牧师菀,故汉牧菀之地也,有东、西二菀城,相去七里,西城即乞佛所都也,又北入于河也。郦注:流,今靖逺卫西有菀川城。黄河自兰州界东北 越乱山中二百馀里入卫界,始㵼落巨川,如瀑布然。土人沿山引水灌田甚广,卫西二百里有勇士县故城。又北过武威媪围县东北,水经:河水迳其界,东北流。县西南有泉源,东迳其县南,又东北入河。郦注:河,今宁夏中卫西南有温围水,下流入黄 。《通鉴》:晋咸宁五年,马隆讨凉州鲜卑,度温围水。胡三省曰:汉武威郡有媪围县,此水或因以名媪讹温也。又庄浪所本汉武威郡地,宋元嘉十六年,魏主焘议伐凉州,李顺等请自温围水以西至姑臧,则此水当出媪围县界,县在河西庄浪之东南,中卫之西南也。

又东北过天水勇士县北《水经》《地理志》曰:「蒲,福也,属国都尉治「蒲福」当作「满福」。《前汉地志》勇士县注云「属国都尉治满福」。水出县山,世谓之二十八渡水,东北流,溪涧萦曲,途出其中,迳二十八渡行者勤于溯涉,故因名焉。北迳其县而下注河郦《注》

又东北过安定,北界麦田山。河水东北流,迳安定、祖厉县故城西北《水经》

汉武帝元鼎五年,幸雍,遂逾陇登空。同西临祖厉祖厉,音嗟赖河而还,即于此也。又东北,祖厉川水注之,水出祖厉南山,北流,迳祖厉县而西北流,注于河。郦注:故祖厉城,在今靖逺卫西南一百三十里。。又东北迳麦田城西,又北与麦田泉水合《水经》:水出城西北,西南流,注于河郦《注》:靖麦田城在今 逺卫北。又东北迳麦田山西《水经》

在安定西北六百四十里,郦注又东北迳于黑城北,又东北髙平川水注之,水经即若水也。水出髙平大垄山若水谷。建武八年,世祖征隗嚣汉,从髙平第一城,若水谷入,即是谷也,东北流,迳髙平县故城东,又北出秦长城,又北迳廉城东,又北迳三水县西,西南去安定郡三百四十里,髙平川水又北入于河。郦注:里元和志:秦长城在髙平县北十 ,今平凉府庄浪县西二十里有若水川,自靖宁州流入,又北入镇原县界为髙平川。髙平故城在今平凉府固原州西二里。又东北迳眴巻县故城西。水经地理志曰:河水别出为河沟,东至富平北入河,河水于此有上河之名也。郦注:中眴,巻音旬箘。故城在今宁夏 卫东。唐为灵州鸣沙县地。

又北过北地富平县西《水经》河,侧有两山,相对水出其间,即上河峡,世谓之为青山河。水歴峡北注,枝分东出郦注:地富平县即今灵州所 。上河峡即宁夏卫西南一百四十里峡口山是,又北迳富平县故城西《水经》。秦置北地都尉,治县城郦注:富今灵州所。西南有 平县故城,又北薄骨律镇城《水经》

城在河渚上,赫连果城也,桑果馀林仍列洲上。郦注: 薄骨镇城在今兰州所境,唐朔方节度治所。《元和志》:灵州理回乐县,本汉富平县,县枕黄河。后魏刁雍为薄骨律镇将,上表请开富平西三十里艾山旧渠,通河水,溉公私田四万馀顷,人大获其利。又薄骨律渠在县南六十里,溉田千馀顷。灵武县东南至灵州十八里。黄河自回乐县界流入汉渠,在县南五十里,从汉渠北流四十馀里,始为千金大陂。其左右又有胡渠、御史百家等八渠,溉田五百馀顷。按五代唐长兴中,朔方帅张希崇亦引河渠兴屯田,以省漕运,民夷爱之。今灵州所境,田多沃饶,恒无暵涸之患,赖黄河之灌溉也

又迳典农城东,又迳北典农城东。《水经》:都二城皆上河。典农 尉,冯参所治也,在今灵州所界。

又东北迳廉县故城东《水经》当廉县,汉属北地郡。其故城 在今灵州所西南,又北与枝津合《水经》

水受大河,东北迳富平城,所在分裂,以溉田圃,北流入河,今无水郦《注》

又东北迳浑懐鄣西《水经》《地理志》曰:浑懐,都尉治塞外者也。太和初,三齐平徙,歴下民居,此遂有歴地之名矣。郦注灵元和志》:懐逺县在 州东北,隔河一百二十里。废灵武城在县东北,隔河一百里。其城本䝉恬所筑,古谓之浑懐鄣。又东北,歴石崖山西《水经》。

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战马之状,亦谓之画石山郦注:「平石崖山,在今 罗所东。又北过朔方临戎县西,又北迳临戎县故城西《水经》河水东北迳三封县故城东。《十三州志》曰:在临戎县西一百三十里临戎县,旧朔方郡治。郦注:「郡三封属朔方 ,其故城在今榆林卫界,废夏州西南长泽县北二十里。。又北有枝渠,东出,谓之铜口,东迳沃野故城南《水经》枝渠东注以灌田,所谓智通在我矣。郦注故元和志》:沃野 城在天徳军城北六十里,即后魏六镇从西第一镇也。刁雍上表云:「臣镇去沃野镇八百里,道多深沙,轻车往来,犹以为难」。

又北,屈为南河出焉。又北迤,西溢于窳浑县故城东《水经》。西部都尉治。有道,自县西北出鸡鹿塞,郦注年汉甘露三 ,董忠送韩邪单于出鸡鹿塞。后汉永元初,窦宪出鸡北,鹿塞伐匈奴是也。窳浑县故城,今在,废夏州西。又屈而东流为北河,《水经》:河,汉元朔二年,卫青絶梓岭梁北 。杜佑曰:河经灵武郡西南便北流,凡千馀里,过九原郡乃东流,汉人谓之西河。自九原以东,汉人谓之北河,然北河之名秦已有之。《史记》,惠文王后五年,游北河昭襄王十八年,又之上郡、北河是也。东迳髙阙南。《水经》

史记:赵武灵王自代并阴山,下至髙阙为塞,山下有长城,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䨇阙,善能云气,望若阙焉,节状表目,故有髙阙之名。自阙北出荒中,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髙阙戍,上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汉元朔四年,卫青将十万人败右贤王于髙阙,即此处也。又东迳临河县故城北,郦注: 髙阙,在废丰州城西黄河外。刘昫曰:髙阙北距大碛口三百里,临河故城在今榆林卫西北。自临河县东迳阳山南,《水经》。

汉书注,阳山在河北,指此山也,南屈迳河目县左北,假地名。自髙阙以东,夹山带河,阳山以西,皆北假也。《史记》:秦使䝉恬将十万人北击胡度河,所髙阙据阳山北假中是也。北河又南合南河,上承西河,东迳临戎县故城北,又东迳临河县南,又东迳广牧县故城北,流二百许里,东流入河,郦注:西临河故城在今榆林卫 北阳山,即阴山也。山在中国之极北,故名阴山。水北曰阳山,在河水之北,故亦谓之阳山。徐广云:阴山在河南,阳山在河北,非也。《汉书》侯应曰:北邉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西千馀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依阻其中,治作弓矢,求出为冦,是其苑囿也。孝武出师征伐,斥夺此地,攘之于幕北,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列屯戌以守之,然后邉境得用少安。计阴山绵亘千馀里,直扺辽东,非河南所能容,益信徐说之谬。括地志云:五原郡河目县故城在北,假中、北假在河北,属胜州银城县。汉书王莽传》云:五原北假,膏壤殖榖。临戎县见前广牧县,故城在榆林卫地界。

又东迳马阴山西《水经》《史记音义》曰:五原安阳县北有马阴山。郦注:今安阳县在 山西蔚州界。

又东南迳朔方县故城东北。《水经》诗所谓「城彼朔方」也。汉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取河南地为朔方郡,使校尉苏建筑朔方城,即此。郦注,方汉朔郡治。《元和志》,什贲故城在夏州朔方县。理北即朔方县之故城,自汉至今,常为闗中根植。什贲之号,葢蕃语也。

自朔方东转,迳渠搜县故城北《水经》《地理志》曰:朔方有渠搜县,中部都尉治,又迳西安阳故城,又东迳田辟城南。郦《注》,州朔方中部都尉治在废夏 北,此非《禹贡》之渠。搜安阳故城,在废丰州东北。《汉志》:五原郡成宜县,下云中部都尉,治原亭。西部都尉治田辟。辟,读曰壁。原亭、田、辟,葢皆县界之地名。

又东迳成宜县故城南《水经》宜废。丰州界有成 县故城,又东迳原亭城南《水经》

《十三州志》曰:中部都尉治。郦注

行水金鉴》巻一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