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巻八十二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济水。
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禹贡》
。再成为陶丘,李巡曰「再成,其形再重也」。郭璞云:今济阴定陶城中有陶丘。《地理志》云:定陶县西南有陶丘亭孔氏疏西,今山东兖州府定陶县 ,南有定陶故城
。出者言在平地自下面而涌,非有上流,如某水至某处之至《书纂言》
」。
菏即菏泽,谓之至者济阴县自有菏、派、济流至其地尔。陈栎书集传纂疏定地理志济阴郡,下云:禹贡菏泽在定陶东,唐省 陶入济阴,故通典济阴县。下云:菏泽在县东北九十里。
溢者无上源,亦无下流,颇与阿井相似。出者源在地中,流在地上,如趵突泉之流而为泺水,济自此不更伏矣《禹贡锥指》
。
济水又东过定陶县南,又东北,菏水东出焉。又东迳秦相魏冉冢南,又东北迳定陶恭王陵南。《水经》
冉秦,宣太后弟也。定陶恭王,汉哀帝父也。郦《注》云:《日知録》 ,今曹县有冉堌,为秦相。穰侯。魏冉之冢。《史记》,穰侯卒于陶,因葬焉。
又东北迳定陶县故城南。《水经》:
周武王封弟叔振铎之邑也,故曹国,汉宣帝甘露二年,更济阴为定陶国。战国之世,范蠡既雪㑹稽之耻,乃变姓名,寓之于陶,为朱公以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之所交易也。治产致千金,富行好德,子孙修业,遂致巨万,故言富者皆曰「陶,朱公也」。郦注。
又屈从县东北流,《水经》:
又东迳陶丘北,墨子以为釡丘《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㑹王于釡丘者也,《尚书》所谓「导河水自陶丘北,谓此也。郦《注》当《汉志》,陶丘在定陶县西南,则济水 先迳陶丘而后至故城,此《经》不合,恐是错简,又东北迳定陶县故城南十字,当在引《竹书语》之下。
按自荥口至陶丘,皆后世荥渎之所经,非禹迹也。今曹州定陶界中并有济水故道,禹时则济水伏流涌自陶丘之北,而东注于菏泽,无上源也。陶丘,《汉志》云:在定陶县西南,而郭璞言在城中,盖其时郡徙西南包陶丘而为城耳。今县则又徙于东北,故陶丘与汉城皆在西南也。 菏泽在陶丘之东北,相去不逺,济水伏流至陶丘北上,奋驰波跳沫,东北汇于菏泽,又东北絶钜野至琅槐入海者为济渎,其一枝东南流至湖陵入泗者,后人目之曰菏水」。《汉志》湖陵县下云「菏水在南」者,是湖陵今为鱼台县地也。许慎云:「菏泽水在湖陵,谓泽之下流入泗者亦未为误。自孔传袭,其文曰:「菏泽在湖陵而遗一水字,则在湖陵者为泽矣」。释「此,至于菏又増一「水」字曰:「菏泽之水,则定陶之菏泽与湖陵之菏水无别矣。郦道元时,孔《传》巳盛行故宗。其说言《尚书》有导菏泽之说,自陶丘北东至于菏水,又以湖陵入泗为泽水所锺,而不知此特菏泽之下流,其所锺则在定陶也。且豫州导菏泽被孟猪,乃导泽水之馀波,南入于孟猪,非谓东南至湖陵入泗之菏水。郦乃混而为一,种种纰缪,皆为孔《传》所误。说《禹贡》者当以《汉志》为正经文三菏字,皆以泽言在定陶,与湖陵无涉也。 菏之为泽也,济贯其中,大半是济水所汇,郦注云即泲水之所包注以成湖泽是也,然亦必有旁源。郦注云:济水自定陶故城南,又东北,右合菏水,水上承济水于济阳县东,世谓之五丈沟,又东北出定陶县北,屈左合汜水。汜水西分济渎,东北迳济阴郡南,又东合于菏,又东北迳定陶县南,又东北,右合黄水枝渠而北注济渎。是汜水与五丈沟之㑹于泽者,亦皆济水之分流也。《寰宇记》云:菏水亦名南济水,近志以北清河为北济,南清河为南济,误由于此。
俗谓之五丈河,西自考城县界来。程大昌曰:乐史寰宇书》云:济阴有山,是为菏山。菏水西自考城来,考城在济阴西,济之正流未尝经考城,可见菏水自为一派,而济来㑹之甚明也。《水经》以此水为五丈沟,即近世命为五丈河者,此正菏水首末也。渭按《曹州志》,菏山在州东南三十里,以近菏泽而言。盖泽本名菏,后人因泽以名其山也。说者谓菏水出菏山,非是。据郦《注》菏水分济于定陶东北,此即经所谓济水,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南为菏水、北为济渎者也。乘氏故城在今钜野县西南,汉置。然曹州之东境,亦兼得乘氏地州东南,与定陶接界,菏泽在焉。《注》所谓定陶东北,即经所谓乘氏县西也,但不言菏泽为疏漏耳。菏水只自菏泽分流,郦以济阳所出之五丈沟为菏水,盖杂采他说而有此缪。元和《志》因目鱼台之菏水曰五丈沟,而程氏据以为菏水之首末,正当如此,皆非地志。《水经》之菏水起乘氏,讫湖陵之本意也。 济水有三伏三见之说,或谓出于近世之俗学,殊不可信。王纲振云:如时以东流为济,溢为荥为见,则瀁东流为汉汇,为彭蠡亦可为见乎?又若以入于河为伏,则渭入于河,洛入于河亦可为伏乎?况经明言浮于济漯达于河,河济本通,而此曰流、曰溢、曰入、曰出、曰至、曰㑹,亦并无间断,不知三伏三见何据,但沿袭既乆,为之曲解,非本注也。渭按伏见之说,二孔无之,然有所自来。泰泽一伏东丘一见本,水经注武德入河,再伏荥阳轶出,再见本。地理志,荥东又洑为三伏,出曹、濮间为三,见本唐书许敬宗传,此岂创自近世,但以入河为伏,义有未安耳。荥泽自周以前,已导为荥川,与陶丘复出之济相接,故汉志于轶出荥阳地中下,即继之曰又东至琅槐入海,而定陶县下亦止云禹贡陶丘在西南,不引东出之文,盖三见之迹不可得见乆矣。鸿沟既开,荥渎为浊河所乱,陶丘之窦日就填淤,而荥泽之澄泓如故,其后荥泽亦塞,则河南由是无济水,而再见之迹亦亡。《水经以河济合流分入荥渎者为济水,京相璠谓之出河之济,郦道元宗之,而班固之所谓轶出地中者,絶口不谈矣。孔安国以为河中截流而过蔡沈以为河砥穴地而来,孔颖达以为河济相乱,南出还清,程大昌以为适㑹河满,溢出南岸,各持所见,终非定论。余窃谓河南之济,即奋自河南之地中未必与入河之济为一脉,譬如人之鼻息,总出丹田气,海中呼者,岂必其吸者之复出邪?沈括云:厯下凡发地,皆是流水。世传济水经过其下,东阿之井乃济水所为。曽巩云:泰山诸谷之水,自渴马崖潜流地中,至厯城西,复出为趵突旁,溢十数泉。蔡传引以证济之。伏见重源显发,所在多有。元和志云:郑州管城县,京水出县南平地新郑县,溱水出县西北三十里平地二处并在河南,密迩荥泽,尤为明验。盖济、渎所经之地,其下皆有伏流,遇空窦即便涌出,故一见于荥泽再见于陶丘,不必以入河之济为上源,亦不必并泰泽东丘数之为三伏三见也。草庐之说,虽圣人复作,无以易之矣《禹贡锥指》
。
又东北㑹于汶《禹贡》
。
济与汶合,孔氏传
。地理志云: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西南入济,孔氏疏水经:汶水出太山莱芜县原山西南,过嬴县南,又东南流过奉髙县北,屈从县西南流,过博县西北,又西南过蛇丘县南,又西南过冈县北,又西南过平章县南,又西南过无盐县南,又西南过寿张县北,又西南至安民亭入于济。
济水自定陶县东北
又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水经》
《春秋左传》:僖三十一年,分曹地东傅于济济水,自是东北流出巨泽。郦《注》
南为菏水,北为济渎《水经》
。其一水东南流,其一水从县东北流入钜野泽。郦注: 北济自荥泽东迳卷县之武修亭,又东迳阳武县故城北,又东迳酸枣县之乌巢泽北,又东迳平丘县南,又东迳济阳县故城北。
又东北迳寃朐县故城北《水经》
,又东北迳吕都县故城南,又东北迳定陶县故城北。郦《注》
。
又东北与濮水㑹,《水经》:
濮水,上承济水于封丘县。阚駰曰:首受别济,即北济也。其故渎自东北流,左迤为髙梁陂,濮水又东迳匡城北,孔子去卫适陈,遇难于匡者也。又东北,左会别濮水,受河于酸枣县,故杜预曰:濮水出酸枣县,首受河竹。《书纪年》曰:魏襄王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风,河水溢酸。枣郛,汉世塞之。故班固曰:大堙,酸枣也。今无水,其故渎东北迳南、北二棣城间酸枣,以棘名邦,故曰酸枣也。《汉官仪》曰:旧河堤谒者居之。濮水又东,与句渎首受濮水枝渠于句阳县东南,迳句阳县故城南,春秋之縠上也,《左传》以为句渎之止矣。又东入乘氏县,左会濮水,与济同入钜野。故《地理志》曰:濮水自濮阳南入钜野,亦经所谓济水,自乘氏县南分东北入于钜野也。郦注。
济水故渎又北,右合洪水《水经》
,上承钜野嶭、训渚、厯泽西北渚,又北迳阚乡城西,又北济渎,合自渚迄于北口一百二十里,名曰洪水。桓温以太和四年率众北入,掘渠通济。至义熙十三年,刘武帝西入长安,又广其功,自洪口已上,又谓之桓公渎,济自是北注也郦《注》
。
又东北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南,汶水从东北来注之《水经》
。
济水又北,汶水注之,戴延之所谓清口也。郭縁生《述征记》曰:清河首受洪水,北流济,或谓清则济也。《禹贡》:「济东北会于汶」,今枯渠注巨泽,巨泽北则清水清水与汶会也。郦注:寿今东平州西南有寿张故城西北去,今 张县五十里,州西南十里有安山镇,即古安民亭。齐乘云:东平城西即安山闸,闸下泥河口,有亭子店,即安民亭遗址,济汶合处。
济水自菏泽东北流,絶钜野泽而北合洪水以至安民亭南者,禹之旧迹也。其后不知何年,改从泽西之清水,而绕泽北以㑹汶,谓之清口,其泽中之道,自洪口至清口者则无水,故《水经谓之故渎,《述征记》谓之枯渠。汉元光中,河决瓠子,东南注于钜野。济水改道,疑当在此时。
今会通河迳钜野县东北七十里,去故城巳逺,并清水㑹汶之故道,亦湮没而不可考,况禹之旧迹乎! 以今舆地言之,汶水自莱芜、厯、泰安、肥城、寜阳至东平入济合流以注于海,此禹迹也。迨元人引汶絶济,为会通河,明永乐中,又筑戴村坝,遏汶水,尽出南旺以资运,而安山入济之故道,填淤乆矣《禹贡》:锥指
又北东入于海《禹贡》
。
北折而东,孔氏《传》
济水自寿张县西合汶水
,又北迳梁山东。袁宏《北征赋》曰:「背梁山,截汶波」,即此处也。郦注南《括地志》:梁山在郓州寿张县 二十五里,今在东平州西南五十里,接汶上县界。梁山泺在今寿张县东梁山之南,济、汶既合东北汇而成泺。《日知録》云:《宋史》宦者传:梁山泺古钜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鱼之利。《金史食货志》:黄河已移故道,梁山泺水退,地甚广,遣使安置屯田。自此以后,钜野、寿张诸邑,古时潴水之地,无尺寸不耕,而忘其昔日之为川浸矣。
又北,迳须朐城西《水经》
城临侧济水,故须国风姓也。《春秋》僖公二十一年,子鱼曰:任宿、须朐,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皥与有济之祀」。《地理志》曰:寿张县西北有朐城者是也。济水西有安民亭,亭北对安民山,东临济水,水东即无盐县界也郦注:西东平州,本汉无盐县州, 南有须朐故城。
,又迳微乡东《水经》
。
《春秋》庄公二十八年,《经》书「冬筑郿」。《公羊传》谓之「微在东平寿张县西北三十里,有故微乡、鲁邑也」。杜预曰:「有微子冢。济水又北分为二水,其枝津西北出,谓之马颊水郦《注》
。
又北过须昌县西《水经》
京。相璠曰:「须朐一国二城,两名,盖迁都须昌朐是其本,秦以为县,济水于县,赵沟水注之郦注有今东平州西 须昌故城。《元和志》:须昌县济水在县西二里」。
又北迳鱼山东,左合马颊水《水经》
水首受济,西北流厯安民山北,又西流,赵沟出焉,东北注于济。马颊水又迳桃城东,又东北流,迳鱼山南山即吾山,汉武帝瓠子歌》所谓「吾山平」者也。其水又东注于清济,谓之马颊口郦注:东元和志》,「鱼山在东阿县 南二十里」。《近志》云:「在县西,以宋初县治东移故也。山东通志:吾山,一名鱼山,在东阿县西八里,大清河西岸」。《五代史》:梁太祖与兖郓兵大战于此」。
济水自鱼山北迳清亭东《水经》
《春秋》:隠公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清京,相璠曰:「今济北东阿县东北四十里有故清亭,即《春秋》所谓清也,是济水通得清之目焉,亦水色清深,用兼厥称矣。是故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即此水也。郦注公《春秋》庄三十年, 及齐侯遇于鲁济。杜预曰:济水、厯齐、鲁界在齐界,为齐。济在鲁界,为鲁济济水。自清亭又北,则为榖城齐地矣。济之为齐为鲁,当分于此间。
又北过榖城县西《水经》
。济水侧岸有尹帽垒,南去鱼山四十馀里,是榖城县界,春秋之小榖城也。县有榖城山、阳榖之地。《春秋》齐侯、宋公会于阳榖」者也郦注县,后汉分东阿置榖城 今为东阿县治
,又北迳周首亭西《水经》
。
《春秋左丘明云:「襄公二年,王子成父获长狄侨如弟荣,如薶其首于周首之北门」,即是邑也。今世谓之卢子城,济北,郡治也郦《注》
。
又北过临邑县东,《水经》:
《地理志》曰:县有济水祠也。水有石门,故济水之门也。《春秋》隠五年,齐、郑会于石门。郑车偾济,即于此也。京相璠曰:石门,齐地。今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六十里有故石门,去水三百步。盖水渎流移,故侧岸也。郦《注》:故临邑城在今茌平县。
又北迳平阴城西《水经》
春秋》襄十八年,晋侯沈玉济河,㑹于鲁济,寻湨梁之盟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者也。京相璠曰:「平阴齐地在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十里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齐侯堑防门即此。巫山在平阴东北,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济水右迤过为湄湖,方四十馀里,郦注:今平阴即 平阴县。卢县故城在今长清县西南二十五里。
又东北至垣苗城西《水经》。
故洛当城也。伏韬《北征记》曰:济水又与清河合流,至洛当者也。河水自泗渎口东北流而为蒲。《魏土地记》曰:盟津河别流十里,与清水合,乱流而东,迳洛当城北,黒白异流,泾、渭殊别而东南流注也。郦《注》:今垣苗城在 长清县西南。《元和志》:长清县济水在北,去县十里,即今大清河也。对岸则齐河县大清桥跨其上,为南、北通衢。
又东北过卢县北冰经》。
济水东北与湄沟合,水上承湄湖,北流注济。郦注:隠左传》,三年,齐、郑寻卢之盟即此。
又迳卢县故城北《水经》
济北郡治也郦注里。《元和志》:卢县济水在县东二十七 临邑县济水西,去县四十里」。
。又东北与中川水合。《水经》
水东南出山茌县之分水岭,溪一源,两分泉流,半解亦谓之分流。交半水南出太山入汶。半水出山茌县,西北流,东迳太原郡南。郡治山茌西,北与汉宾谷水合。水出南格马山,汉宾溪,北迳卢县故城北、陈敦戍南,西北流与中川合,谓之格马口。其水又北,迳卢县故城东,而北流入济,俗谓之为沙沟水郦注在山茌故城, 今长清县东北。元和志,丰齐县,济水东去县二十六里。丰齐属齐州,故山茌,天寳二年改名
又东北,右会玉水《水经》
。
导源太山、朗公谷,西北迳猎山东,又西北枕祝阿县故城东野井亭西,俗谓是水,为祝阿涧水,北流注于济郦注:长祝阿故城亦在 清县东北」。
又东北,泺水出焉《水经》
。 泺,音洛。
泺水出厯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春秋桓十八年,「公㑹齐侯于泺」是也,俗谓之为娥姜水也。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其水北为大明湖,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浄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极望,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湖水引渎东入西廓,东至厯城西,而侧城北注湖水,上承东城厯祠下,泉源竞发,其水北流迳厯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柸池,州僚宾燕公私多萃其上,分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迳厯城北,西北为陂,谓之厯水,与泺水㑹。自水枝津合水,首受厯水于厯城东,东北迳东城西而北出郭,又北注泺水,又北,听水出焉。泺水又北流,注于济,谓之泺口也。郦注节寰宇记:泺水在厯城西南二百步。元和志:全 县济水在县北四十里。今济南府治厯城县,东有东平陵故城汉县,唐贞观中改名全节,属齐州。曽巩齐州二堂记曰:泰山之北与齐东南诸谷之水,西北合于黒水之湾,又西北㑹于柏崖之湾,而至于渴马之崖,盖水之来也,众其北折而西也,悍疾尤甚,及至于崖下,则泊然而止,而自崖以北至于厯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齐人皆谓尝有弃糠于黒水之湾者而见之于此。盖泉自渴马之崖潜流地中而至,此复出也。其注而北,则谓之泺水,达于清河,以入于海,舟之通于济者,皆于是乎达也。齐多甘泉,其显名者十数,而色味皆同,以余验之,盖皆泺水之旁出者也。齐乘曰:今府城西平地泉源觱涌,声如隠雷,旁合马跑、金线诸泉,周可数亩北出,又合密脂、五龙、众泉,并城北流,屈而东至城北。水门,大明湖水出注也。又曰济南名泉碑论七十二泉,逺至中宫灵岩,诸泉具载,而华不注之华泉,明水镇之明泉皆失不取,况其名亦未雅称,盖残金俗笔也。
又东北迳华不注山水经
单椒秀泽,不縁丘陵以自髙,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㸃黛,山下有华泉,故京相璠曰:「春秋土地名曰华泉,华不注山,下泉水也。《左传》:成二年,齐顷公与晋郄克战于鞍,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即华水也。北絶听渎二十里,注于济郦注一《元和志》,华不注 。 名华山,在厯城县东北十五里」。不读如字」。
。又东北过台县北《水经》
。巨合水南出鸡山,西北迳巨合故城,又北合关卢水关。卢水导源马耳山北,迳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陆城,与武原水合。水北迳谭城东,又北迳巨合城东,合关卢水而出,注巨合水,西北迳台县故城南,西北流,白野泉水注之。又北,听水注之水,上承泺水,东流北屈,又东北流,注于巨合水,乱流又北入于济。郦注城,今厯县东北,有台县故城。
又东北,合芹沟水《水经》
水出台县故城东南,西北流,迳台城东,又西北入于济水。郦注。
又东北过菅县南。《水经》
济水东迳县故城南,纳百脉水,水出土鼓县故城西,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水。其水西北流,注于济。郦,注属。今章丘县西北有菅县故城,隋改置临济,唐 齐州。《元和志》:临济县,济水在县南二十里章丘县。济水在县西,去县十七里。旧志云:小清河在章丘县北三十里。土鼓县,汉属济南郡,与梁邹菅县相毗,在今章丘、邹平之间,其故城不知所在。
又东过梁邹县北《水经》。
泷水南出长城中,北流至般阳县故城,西南,与般水㑹。泷水又西北至梁邹,东南,与鱼子沟水合。泷水即古袁水也,故京相璠曰「济南梁邹县有袁水者也。泷水又西北迳梁邹县故城南,又北屈迳其城西而北注,济其城之东北,又有时水西北注焉。郦注《阳元和志》:济 县。济水在县南长山县。济水在西北,去县三十五里。邹平县,济水在北,去县三十五里。梁邹故城,唐置济阳县,属淄州,今为邹平县治。其唐之邹平县城,则割入今齐东县界。《金志》,长山、新城二县西北并有小清河。新城本汉高苑,其故城在今县东。
又东北过临济县南,《水经》:
县,故狄邑也,汉永初二年,改名临济。晏谟《齐记》曰:有南、北二城,隔济水。郦《注》:和,今髙苑城西南,冇临济故城。元 《志》:髙苑县济水在北,去县七十步。
又东北迤为渊渚,谓之平州《水经》
。《地理志》:千乘郡有平安县,侯国也。应劭曰:博昌县西南三十里有安平亭,故县也,世尚存平州之名矣。济水又东北迳髙昌县故城西,又经薄姑城。北城在临灾县西北五十里,近济水,又东北迳狼牙固西。郦注: 今髙苑县东南十里有麻大泊,一名鱼龙湾,周五六十里,盖即古济水所汇之平州也。高昌县故城,在今博兴县西南。薄姑城在今博兴县东北蒲姑城是也。狼牙固无考。
又东北过利县西。《水经》。
王莽之利治也,晏谟曰:县在济城北五十里。郦《注》:「兴」,今博县。东有利县故城。
又东北迳乐安县故城南,《水经》
班固曰:千乘郡有东安县。应劭曰:取休令之名矣。郦《注》: 乐安故城,在今博兴县东北,隋改乐安曰博昌,五代唐改曰博兴。《元和志》:博昌县济水在北,去县百步。此经旧在髙昌下,今据薄姑利县俱南直临淄,而乐安故城在博昌县东北,则此经乃错简,故移置于此。
又东北过甲下邑。《水经》:
济水东北至甲下邑南,东厯琅槐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博昌东北八十里有琅槐乡,故县也。《山海经》曰:济水絶钜野,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者也。又东北,河水枝津注之,《水经》以为入河,非也。斯乃河水注济,非济入河,郦注:冇,今青州府乐安县东北一百十里。 琅槐故城,汉县,属千乘郡。
又东北入海。《水经》。
郭景纯曰:济自荥阳至乐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济水,仍流不絶,经言入河,二说并失。然河水于济漯之北别流注海,今所辍流者唯漯水耳。郭或以为济注之事实非也,寻经脉水不如山经之为密矣。郦注:今渤海在 乐安县东北一百三十里,东接寿光县界,北接利津县界。乐安,本汉广饶、钜定二县,属齐郡,其故城并在今县东北,后汉省琅槐人、博昌,故杜预、郭璞皆言济水至博昌入海。
以今舆地言之,自东平㑹汶以下,东阿、平阴并属山东兖州府。
、长清、齐河、厯城、章丘、邹平、长山、新城并属济南府。
髙苑、博兴、乐安并属青州府。
诸县界中,皆《禹贡济水入海之所经也。 济水自东平以下,唐人谓之清河,按战国策,燕王谓苏代曰:齐有清济、浊河以为固,郭縁生曰清河,首受洪水北流济,或谓清则济也。郦道元曰:济水通得清之目,此清河之名所自来也。至宋又有南北清河之名。河渠志云:熙寜十年,河决澶州,徙而南东汇于梁山张泽泺,分为二派,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合北清河入于海。南清河即泗水,北清河即济渎也。南渡后,北清河又有大小之分,盖自刘豫导泺东行,始齐乘以大清河为古济水,小清河为豫所创,志家皆沿其说,黄子鸿非之曰:以水经注、元和志、寰宇记诸书考之,济水最南,漯水在中,河水最北。今者小清所经,自厯城以东,如章丘、邹平、长山、新城、髙苑、博兴、乐安诸县,皆古济水所行,而大清所经,自厯城以上至东阿,固皆济水故道,而自厯城东北如济阳、齐东、青城诸县,则皆古漯水所行,蒲台以北则故河水所经,盖宋时河尝行漯渎,及河去则大清兼行,河、漯二渎其小清所行则断为济水故道也。渭按子鸿此言,正三百馀年积传之谬,盖清河所行本济渎,不知何时从厯城东北决,而北入济阳县界,与漯水合,而清河之名遂被于漯。据水经漯水迳著县故城南,著即今济阳,而县南有大清河,是知大清即漯,其水自厯城入济阳,乃近世之所决,非唐清河入海之故道也。济阳之流日盛,则章丘之流日微,故刘豫堰泺水使东以益之,齐乘云:大清河自齐河县,又北经厯城上泺桥,北泺水分响河入焉,又东北迳华不注山阴,又东迳下泺堰泺水旧入济处,堰南即小清河。按响河即听水也,此大清河犹是济之故渎
其所行者,实济水故道而志家反以济阳之大清河为古济,舛错殊甚,不有子鸿,其谁正之?然大清自厯城入济阳及滨州以东入海之道,不知决于何年?意者宋熙寜时,河尝合北清河入海,始开此道,其后金明昌五年,河复由此入海,乆而后去,流益深广,此大清之所以浩浩,而小清之所以屡浚屡塞也与! 水经叙济水自荥阳以下原委甚悉。杜预春秋释例曰:济自荥阳巻县东经陈留至济阴,北经高平,东经济北,东北经济,南至乐安、博昌县入海。郭璞注山海经略同,郦道元依水经以立注,出河之济又加详焉。是由东汉以迄后,魏济未尝一日絶也。唐人则据司马彪之言,以为自王莽后,河南不复有济水。太子贤注后汉循吏传曰:济水东流迳温县入河度河,东南入郑州,又东入滑、曹、郓、济、靑等州入海。王莽末旱,则枯涸,但入河内而巳。杜佑通典曰:济水因王莽末旱,渠涸,不复截河过。今东平、济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于海,谓之清河,实菏泽、汶水合流而曰济河,盖因旧名,非本济水也。元和郡县志曰:济水自王莽末入河,同流于海,知河南之地无济水矣。自后所说皆袭旧名,如郓州之须昌,济州之长清、卢县,齐州之临邑、丰齐、全节、临济、章丘,淄川之济阳、长山、邹平、高苑,青州之博昌诸县界中并有济水,其后则不经博昌而改从棣州之蒲台入海,是皆袭旧名而实非济也。渭按鸿沟既开,河水与荥济相乱,及荥泽塞为平地,则河南无涓滴之济矣。水经之所谓济者,皆荥阳下所引之河水也,而杜预、京相璠、郭璞、郦道元辈皆莫能辨,唐人始知之,所见逺过于前,但以为河南之济,由王莽末旱枯而絶,则非以余考之旱枯之事,郡国志系河内温下,郦注,亦于温县济水故渎下言之,其所云枯,后复通津渠势改者,谓济水自温县入河,不复东至武德耳。而「荥阳」以下絶无一字道及,殆与河南之济无涉。释例自巻县博昌而外略举郡名,故与水经》不同。孔颖达以为水流之道,今古或殊,杜据当时所见,言之与水经乖异,非也。晋时济水之道,实与汉世不殊,文有详略,非枯后复通津渠势改也。若夫唐之清河,自须昌以下所受,唯菏汶,则又有其故矣。盖天宝后,汴水堙废,济渠亦无所受。菏泽以西,竞成断港,故元和志云济自须昌始。而通典云:济河实菏、汶之合流。其所谓菏者,即五丈沟之水西自考城来者也。迨元人开㑹通河,引汶絶济以资运道。明永乐中,又于古四汶口之地筑戴村坝,遏汶使西南流,汶水自是尽出于汶上,西南至南旺入漕四分南流出上闸,接沂、泗六分,北流出下闸抵漳卫。
惟小盐河一线,泄入清河,小盐河在今东阿县西南二十里,即运河所泄汶水支流也。
清河赖诸山泉沟泽以成其川,并无菏、汶之可言矣。而志家犹执清河,以为禹贡之济水,不亦过乎?或又云山左诸泉实皆济水溢为大小,清河济虽絶而不絶也,然此等指为济水则可,以是为荥泽、陶丘之遗迹可乎哉?东汉后,河南无济水,斯为定论,纷纷笔舌,徒滋来学之惑无为也。 济渎之水,自周以来,凡数变初为济,及导荥为川,则荥与济合,鸿沟既开,荥渎为河所乱,及荥泽又塞,则所行者惟河水矣。汴渠不通,则钜野以北,所行惟菏汶、戴村巳筑,则东阿以下所行唯山泉、沟泽之水,其号为济者,袭旧名而已济、渎入海之道,自唐以来亦数变。初经髙苑县北,又东北至博昌入海,其后则不由博昌。通典云:旧济合在今博昌县界,今无。元和志:蒲台县下云海在县东一百四十里,海畔有一沙阜,俗呼为鬬口。淀是济水入河处,海潮与济相触,故名。盖其时济水改道,从蒲台东北与河浑涛而入海也。宋南渡后,刘豫导泺水东行,入济水故道,为小清河,仍经高苑县北,至乐安县入海。及金皇统中,县令髙通改由县南长沙沟至博兴合时水,又东北至乐安,由马车渎入海。渎在县东北五十里,今为高家港
。其后小清之上流堙塞,邹平、长清、新城界中故渎,皆为漯河所行,漯河即杨渚沟水,寰宇记所称獭河者也。厯城新志云:小清河自明永乐后渐至堙塞,成化九年尝浚治之,嘉靖十二年又塞,乃复浚。博兴以西达于厯城几三百里,乆之复淤。盖小清惟恃泺水为源,堰东有阻,则泺水仍自华不注,东北入大清河,屡浚屡塞,职是故也。水经所叙,渎同而水异水异,故李𢎞宪云:河南无济,水渎同。故黄文叔云:禹迹赖此而犹存。言非一端,各有所当。今与人论济水,茍以为无,则群指七十二泉,大小清河以相难。若以为有,则又据杜佑之说,诋水经不当袭旧名为济明道,谓与公言如扶醉人,扶得一边起,又倒却一边,真可笑,又可憎也禹贡锥指》
。
有问济水枯而复通毕,竟在何时?予曰:考王景传曰:初,平帝时,河、汴决壊,未及得修,建武十年,阳武令张汜上言,河决积乆日月,侵毁济渠,所漂数十许县。逮后三十五年,汴渠成,明帝巡行,下诏曰:河、汴分流,复其旧迹,陶丘之北,渐就壤坟。此汴壊而济,亦壊汴治而济亦治之徵也。又考晋书傅祇传,武帝时为荥阳太守,自魏黄初大水后,河济泛滥,邓艾常著济河论,开石门而通之,至是复侵壊,祇乃造沈菜堰,兖豫无水,患郄超传。太和中,桓温将伐慕容氏,引军自济入河,超谏曰:清水入河,无通运理。毛穆之传,温使穆之凿钜野百馀里,引汶㑹于济,此岂竟枯絶者哉?大抵王莽世,天灾虽甚,然皆不逺而复如王横言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寖数百里,九河地巳为海所渐矣,今九河故迹,故具在。郦氏言,济当王莽之世,川渎枯竭,后水流迳通,予谓此。班氏注于垣县云,王屋山,沇水出东南,至武德入河,轶出荥阳北地中,又东至琅槐入海,过郡九,行千八百四十里,盖以目验者言也。祇縁司马彪下语太重若改遂枯,絶为曽枯,絶则是矣。 大清一统志:大清河在厯城县北,自齐河县流入,又东北入济阳县界,其上流即古济水也。小清河在厯城县北,即古泺水也。臣按自汉至隋、唐惟有济水,杜佑始有清河之名,宋南渡后,始有大小清河之分。今者小清所经,自厯城以东,如章丘、邹平、长山、新城、高苑、博兴、乐安诸县,皆古济水所行。而大清所经,自厯城以上至东阿,固皆济水故道,而自厯城东北如济阳、齐东、青城诸县,则皆古漯水所行。蒲台以北,则古河水所经,盖唐、宋时河行泺川。其后大清兼行河、漯、二川,其小清所行,则断为济水故道也。潜丘札记。
行水金鉴巻八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