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六十

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巻六十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河水。

桃源县荟蕞云:桃源县在淮安府西北一百六十里,黄河在治北百十馀步,由淮达海,徐、邳、泗河之下流治。西六十里有白洋河,上通汴河,下达黄河镇,东属桃源镇,西属宿迁。有黄坝新河,万厯二十四年,分黄导淮开,挑自三义镇上起,由毛家沟等处达灌口下海。黄河南岸,上自宿迁县交界白洋河起,下至清河县交界骆家营,止计程八十八里北岸。上自宿迁县交界古城起,下至清河县交界骆家营,止计程八十二里,设有桃源河务同知管辖。其汛四:南岸曰烟墩汛,龙窝汛北岸曰九里冈,汛矶觜汛。

烟墩汛临河堤,上自宿迁县交界白洋河钞闗口起,下至旧缕堤,止长一千四十一丈。康熙十九年,创筑白洋河旧缕堤,自宿迁县界起,至临河堤头止,长七百六十丈。康熙十七年筑,今废。

自临河堤头起,至烟墩旧险工,东头止缕堤,长七千二百九丈六尺。康熙十七年创筑,内四千四百二十六丈六尺,三十六年加幇。

自半边店起至熊家庄止缕堤,长八百三十丈,康熙四十年,修筑半边店,一名野饭店。河防杂说云:自宿迁以至白洋河四十里之间,两岸堤工离河俱不甚逺,加以萧家渡、徐家湾、杨家庄、三大工埽台𦂳,贴河、边东水太急,若下流再不稍为寛纵,则必有疏失之虞,是以白洋河迤下南岸堤工不筑于近河,而直兴筑于离河七八里之外也。但筑堤之处,其地髙低不等,内有谢家洼、野饭店等洼,区数十丈,最危最险。二十二年,已经全钉排桩,本年伏秋异涨,赖此桩工䕶土不特,堤无损伤,而堤外洼滩俱淤髙三四五六尺不等,业巳改险为平,此又皆遥堤之功也。

烟墩歳修险工,旧长二百五十八丈,康熙四十一年,东头新生险工一百五丈,此工近来对岸沙觜日长,逼溜南射,以致加险。四十一年闰六月间,大水暴至,旧埽冲尽,堤土坍卸亦几无馀,臣督率河员,昼夜抢筑,不数日而戗堤成,以次下埽毕,复幇筑埽台,长三百六十丈,又于对岸开引河,长五百九十二丈,以杀水势。又烟墩迤东旧有䕶城堤,长五百七十丈,今加幇髙,厚又接筑六百一丈,共长一千一百七十一丈,为烟墩之月堤,以资防御以上俱张文端治河书,烟墩险工于康熙四十二年。

皇上亲阅在于大王庙东,指示建筑挑水坝一,座长十五丈三尺五寸,寛五丈,发帑遣官建筑桃源㕔治河事宜册龙窝汛,自烟墩旧险工,东头起至骆家营、清河县交界止缕堤,长七千七百四丈八尺,康熙九年创筑,内自烟墩旧险工,东头起至髙家湾止,三十八年加幇卑薄处,自髙家湾起至骆家营止,四十年,加幇卑薄处。

张家庄歳修险工,旧长四百三十丈,康熙四十一年,又新生险工五十四丈,此工于三十五年七月间漫缺三百五十二丈。是年堵塞,四十一年闰六月间,异涨之水,复于张家庄之下颜家庄漫缺八十馀丈,至十月间堵塞张文端《治河书》

龙窝张家庄险工,于康熙四十二年皇上亲阅。

指示建筑挑水坝一座,坝台长二十七丈三尺,坝身出水长十丈,寛八尺,发帑遣官建筑。桃源㕔治河事宜册

张家庄北岸顾家湾引河,长九百二十丈,康熙四十年开挖。

谈家庄歳修险工,旧长二百七十丈。康熙四十一年,又新生险工五十丈。康熙四十年,置铁犀一座以镇水。四十一年,创筑月堤,长六百一十六丈,又加幇埽工尾缕堤长一百二十丈。

九里冈汛,自宿迁县交界起,至河北镇止缕堤,长八千一十二丈五尺。康熙三十六年修筑。 歳修险工长三百三十三丈三尺,埽台长三百二十八丈,康熙三十八年加修张文端《治河书》。九里冈险,工于康熙四十二年,皇上亲阅在于大王庙东,指示建筑挑水坝一,座长九丈八尺,寛四丈,发帑遣官建筑,又于四十四年。

圣驾南巡,回銮

指示旧龙门处建坝二座:第一座长十四丈,寛五丈,第二座长十三丈,寛五丈桃源㕔治河事宜册。崔镇石坝一座,康熙三十二年闭塞。

徐升石坝一座,康熙二十五年闭塞上渡口,歳修险工,长六十丈。坝台长二十八丈四尺。康熙三十八年加修。

矶觜坝汛自河北镇起,至清河县交界,止缕堤长六千八百二十九丈一尺。康熙三十六年修筑内马家庄一段,长四百四十丈。三十八年,又加幇七里。沟矶觜坝歳修险工,长五十七丈。支河石坝一座,康熙三十二年闭塞新庄口排桩工长一百四十丈。康熙二十七年建筑三义石坝一座。康熙三十二年闭塞。

三岔歳修险工,旧长一百一十九丈,康熙四十一年,又新生险工,长二十丈。

三岔险工坝台,长二十四丈,康熙三十八年加修张文端治《河书》

半路刘险工于康熙四十二年皇上南巡,在于上水头顶冲处,指示建筑挑水坝一,座长五丈,寛八丈,上下雁翅各长八丈,发帑建筑,桃源㕔治河事宜册险,靳文襄公治河书云:桃源南岸大 工三:曰烟墩、曰龙窝、曰李家口。北岸险工五:曰九里冈、曰上渡口、曰七里沟、鸡觜坝,曰新庄口,曰三岔。 河防杂说云:桃源县南岸李家口一工向来溜走堤工,祗因北岸七里沟、新庄口、杨家庄等工相继溃决,大溜北泻,是以不为修防。今河归故道,此工险倍,平时若挑引河一道,并筑挑水坝一座,相机修守,自可永保无虞矣。清河县荟蕞云:清河县在淮安府西五十里,河去县一里,县西三十里有三汊河口,泗水至此分为大、小二清河。大清河经县治东北入淮,俗称老黄河,今湮。其小清河于县治西南入淮,即今之清口也。但旧以泗流清于淮,故名清河。至𢎞治初,黄河从徐、邳入本河,而水愈浊,遂为黄河矣。黄河北岸上自桃源县交界骆家营起,下至山阳县交界泗铺沟,止南岸,上自桃源县交界呉城,荟蕞云:吴城去清河县治南三十里,在大河之涯,东西有二城,相隔五里。宋绍兴三年罢楚州呉城县为镇,自此城废。起,下至山阳县交界季家浅止山阳县,荟蕞云:山阳县即淮安府治,东北至草湾黄河二十五里,北至老坝口黄河三十馀里,西北至清口六十里,东至海口二百三十里。黄河自汴至徐,经邳宿、桃源三义镇入口,由毛家沟抵清河县后,谓之大河口,㑹淮流,过渔沟达安东,下云梯闗入海,谓之老黄河。明嘉靖初,三义口塞,南从清河县前亦与淮合,谓之小清口,径清江浦至草湾,转西南过淮安新城,北达安东。万厯四年,兵备副使舒应龙开草湾河成,分为两道,各四十馀里,复合过安东总下云梯闗入海。十六年,勘河给事中常居敬因淮侵陵寝,抵扵强黄而不能泄鋭,意欲复老黄河故道,知府张允济力持不可,乃止。黄河南岸上自季家浅清河县交界起,下至海口止北岸,上自泗铺沟、清河县交界起至安东县,荟蕞云:安东县在淮安府东北九十里,淮水在治南百馀步,经云梯闗东北入海,盖自清口至此,皆古淮水为黄河所夺也。县志:过县南东流五十里,又东北过云梯闗,折旋入海。云梯闗在县东北一百里,又东北一百二十里为海岸墩台,又东北六十里为大海。阎百诗先生曰:云梯闗海口阔处㡬十四五里或七八里,安东而上大约二三里,此即禹贡以来淮水入海之道也。王宗沭曰:海州东海口在州东一十五里,黄淮之正流于此入海。安东县张纲海口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黄淮之支流于此入海,诸说不同,未知孰是。淮南水利考曰:海道自兖而北以至于蓟,自扬而南以至于广,其海口内外皆有山有岛,唯淮口独有沙,潮落微露,其形潮来则翻腾而上,势若排天也。河防一览云:议者因海壅河髙,致决堤四溢,遂以浚海为上策,不知涨沙当海口之中,潮退则见,潮长则没,无可施工之处,纵乘潮退施工,而一没之后,浊流淤泥,随复如故矣。故海无可浚之理,唯当导河以归之海,缮治河堤,俾无旁决,则合流势勇,沙随水去,海口自不虞淤,若堤日缮而决,日闻非痹薄不能支,即迫近不能容与,杂以浮沙而不能乆耳。诚多筑缕堤以束之,又为遥堤,使水有所游,荡筑必以真土,则复何患哉?如上流听其旁决,下流复岐而分之,水势益分则其力益弱,安能导积沙以达之海乎?支河一开,正河必塞,近事良可鉴也。交界颜家河止下,又自安东县交界云梯闗起,至海口止安东县,上自北岸颜家河、山阳县交界起,下至云梯闗、山阳县交界,止三县黄河南岸,共计程二百六十馀里,北岸共计程二百四十馀里,分属山清、外河、山安河务,两同知管辖。

山清外河同知所辖黄河北岸,自骆家营起,至泗铺沟止,南岸自呉城起,至陈家社迤下止。其汛五:在北岸,曰清河,北岸汛在南岸,曰清河南岸汛。山阳外河汛。山阳、上河汛。山阳下河汛。

清河北岸汛,自骆家营、桃源县交界起,至中河口西岸止缕堤长二千三百四十丈五尺。自中河口东岸起至泗铺沟、山阳县交界,止缕堤长六千四百六十三丈一尺。康熙三十八年修筑。三十九年,加幇地势洼下堤身卑薄处龙王庙黑鱼汪一带五百七十六丈,及前工未竣,王家营至泗铺沟八百六十三丈五尺。四十一年,又加幇自䕶县堤头起,至玉皇阁埽工止二百二十一丈五尺。又玉皇阁险工卑薄处四百八十五丈。

石人沟歳修险工,长五百丈,玉皇阁歳修险工,长六百九丈。《河防杂说》云:清河县北岸玉皇阁一工,紧贴县治,计长二百二十五丈,二十二年,大溜侵堤,而河髙地洼,危险非常,虽严督下埽,不时蛰䧟,此清河之第一险工也。

陶家庄堤外引河长七百八十丈,康熙三十八年,圣驾南巡,亲阅水势,恐黄流逼近清口,淮水不得畅出。诏开引河,引黄北注,乃屡挖屡淀。至四十年,臣复。 题请开挖寛深已经告成」。

䕶县堤在县治后,自娘娘庙起至龙王庙,止长一千四十二丈八尺。康熙二十六年,前河臣靳辅开凿中河筑堤,以䕶县治。四十一年,陶庄引河告成,水势附近县东缕堤,恐致侵害,创筑撑堤,于县治东䕶县堤之内,自缕堤起至䕶县堤,止长二百八十四丈,又加幇䕶县堤,于撑堤之外,自撑堤头起至缕堤,止长一百九十丈,以为县治重门之障。

王家营迤西缕堤上旧有减水坝,歴久圮废,康熙四十年,重建土坝口寛三十丈,坝内挑引河以泄黄水异涨,由盐河入海。河防杂说云:清河北岸西王家营大减水石坝一座,泄水之地计长一百丈,此系创建之功,更当加筑三合土,并添建矶心以资启闭,又中减水坝寛十二丈六尺,东减水坝寛十二丈六尺,俱系创建之系,尚须添置木枋。清河南岸汛自吴城桃源县交界起,至张福口横堤头止缕堤,长三千五百一十丈。康熙三十八年修筑,未竟四十年重修。

张福口横堤自缕堤起,至清口西坝止,长四百九十二丈。康熙三十七年筑清口两岸东西两坝,俱三十七年建。

陈家庄东挑水新坝一座,康熙三十八年,圣驾南巡,驻跸于此相度河势,亲定方所,命筑坝,挑黄水北入陶庄引河,不致逼向运口,今土人俱称。

御坝四十年建设雁翅一道,又清口西坝亦添筑雁翅,又自挑水坝至西坝筑顺堤,长四百八十丈五尺。今河溜全趋北岸,淮流畅出四十一年异涨之水,清黄俱顺轨而东,絶无壅抑之虞矣。

自挑水坝尾起,至缕堤止,撑堤长三百四十六丈。康熙四十一年创筑。

自陈家庄至挑水坝顺水小堰一道,系民筑清口东甘罗城堤,自甘罗城西南角迤西里河交界起,至卞家汪工头,止长一百三十一丈。旧桩埽工,康熙三十八年修筑,内接卞家汪长五十五丈抢修,荟蕞云:甘罗城旧传秦甘罗筑徐节孝,以为即淮阴故城。水经注:淮水东北经淮阴故城,即此相近。有韩信城,即韩侯旧钓处也。烟波淼然,孤城西枕渡者,从城隅接流而过,片㠶一叶,捷如鳬荡波中,豪客骚人,每多歌咏。寰宇记云:信封侯筑五河防。杂说云:清河南岸廿罗城桩埽工二百一十 丈,当黄、淮交㑹之冲,防守最宜严宻。

卞家汪堤,自甘罗城北起,至天妃坝石工头止,长八十四丈,旧抢修桩埽工今。 题准改建石工,康熙四十年,置铁犀一座以镇水以上俱张文端治河书。康熙五十一年奉。

上谕:「今年清水小黄水、大黄河大溜过西坝,直向卞家汪激成回溜,以致倒灌清口。迨后清水畅出,刷通清口,船行无阻。今欲于天妃坝以上,卞家汪以下相度,形势彷照。

御坝规模建坝一座,内蓄清水之势,外御黄水回溜,谕总河赵世显勘明形势,酌妥即行具奏。再将陶庄引河,䟽浚深通,务必导流,仍由北岸而行,清口自无倒灌之虞,遂遵。

㫖估计题,请发帑在于卞家汪建坝一座挑溜,仍由北岸至陶庄引河遵奉。

皇上指示再加疏浚,亦估计加挑寛深,黄流畅行。现今成河外河㕔河工事宜册

天妃坝石工三百四十七丈,康熙二十九年建砌。三十一年,添设鸡觜坝一座,长十丈,抢修河防杂说》云:清河南岸天妃坝砖石工三百三十馀丈,此工当黄、淮交㑹之下,内运外黄,最为险要,厯年既久,工程不堪,每逢大涨,则黄水漫过,每漫砖石之上所赖迤里尾土,必须加髙数尺,卷埽挡溜,以为经久之计也。惠济祠后旧埽工,自天妃坝尾起,至龎家湾止,长一百六十二丈,康熙三十九年。 题准改建石工张文端治河书

康熙三十八年十月,内前部院于疏称:「清河县惠济祠后,一工乃黄、淮交汇埽湾之处,一线孤堤,每遇风浪撞击,危险堪虞奉。

上谕将惠济祠后。 题请改建石工。 又康熙四十四年四月内恭逢。

皇上南巡,指授方略,于惠济祠前后建筑挑水坝二座,并卞家汪旧挑水坝,亦加寛厚,前河院张 题请发帑建筑,挑溜开行,以保运道外河㕔河工事宜册。自龎家湾起至季家浅山阳县界,止缕堤长四百六丈五尺,康熙三十八年修筑。

山阳外河汛,自季家浅起至三岔止,缕堤长一万一百九十五丈,康熙三十八年修筑,内自上张庄至三岔一千四百八丈,四十年又加髙二尺,王公堤石工。靳文襄公《治河书云:此堤一线石工,内捍运河,外抵黄、淮二渎之冲,为数百万鱼,国储咽喉地,一有所失,不特其上烟火,万家举为 鳖,而自清江浦,以至髙宝一带,遂无运道,清水潭,必至再决下河,周围千里,必尽陆沈,是时即更费数百万金钱,竭数年之民力,恐未易竣,然此一堤最难保䕶,若开引河,则地形未便,非捐帑四五十万不能,唯有歳修石工,排桩固址,一有坍䧟,便行补葺,而于上流层次筑逼水坝二三重以䕶之,一则□溜以御冲,一则回湍以聚砂,使其日渐壅垫,若石工之外得淤滩二三十丈,则堤址愈固,永无冲决之虞矣。自海神庙至老坝口,长五百九十五丈,明万厯三年,漕督王宗沐捐俸创筑,以御河患,民为立碑庙祀,号曰王公堤」,歳久淤垫,乃筑外越堤,长六百二十丈,三十八年,加幇䕶以桩埽。张文端《治河书石河防杂说》云:山阳县黄河南岸,乃清江浦王公堤 工也,计长五百九十五丈,亦系内运外黄,势属顶冲,其险要情形更甚于天妃坝,康熙十六年之前,黄河淤髙堤外有沙滩数百丈不等,附近居民葢屋于沙滩之上者,不可胜计,且堤顶有仅露石一二层者,有俱埋没沙内者。近年以来,淮黄渐次归还故道,堤外沙滩,尽行洗去,前此居民筑室之处,水且深二三丈矣,大溜直冲,回漩漰湃,年逺未修之工,或裂或缷,不时报险,除十八二十一两年修过之外,其馀不堪旧工,俱应通长加髙,以御异涨也。 上自王公堤石工东尽头起,下至云梯闗止二百里之间,有老坝口、汤董庄、潘家窑、髙家庄、颜家河、上张庄、朱家觜、真武庙、周家渡、唐家堡、小荚陵、大茭陵、何家庄、沈家围、马逻左家口、时家坞等,各险工埽台,竟如林立,皆縁河势南行,是以北岸河滩多系离堤甚逺,而大溜屡屡南侵也,然其间工程,有大有小匆险,匆不险总要,随机度势,加𦂳修防以卫民,生运道耳。康熙三十八年三月初三日。

圣驾南巡,看阅黄河堤岸,上谕王公堤甚属险要,务须加幇修筑坚固,遵即具题加幇。 又于康熙四十二年

圣驾南巡。

上谕:「王公堤闗系运道民生最为紧要,堤岸单薄,桩埽亦渐朽,应再加幇河院张,即估计」。 题请发帑加幇,又于康熙四十四年恭逢。

圣驾南巡。

上谕王公堤建筑挑水坝一,座河院张即估计。 题请发帑,在于王公堤外建筑挑水坝一座,挑溜北向外河㕔河工事宜册》

老坝口歳修险工,长一百四十二丈。小车路口歳修险工,长六十丈。大车路口,岁修险工,长二百五十丈。两车路口月堤,长三百三十丈。康熙三十七年,创筑朱家沟,岁修险工,长一百九十四丈。

洪福庄歳修险工,康熙四十年,长六十丈。四十一年,又新生三十二丈,幇筑里戗堤长二百丈,以资防䕶。自老坝口至洪福庄五险工相连。康熙四十年,置铁犀工,上以镇水。

柴市歳修险工,长一百九十三丈。鸡觜坝一座,康熙二十八年筑。 汤董庄歳修险工,长二百四十二丈。此两险工相连。

上张庄歳修险工长五百一十九丈,自车路口起至上河汛,大茭陵止汰黄堤,长一万二千二百五十九丈八尺。康熙三十八年,修筑山阳上河汛,自三岔起至叶家营止缕堤,长八千八百九十七丈三尺。康熙三十八年修筑未竟。四十年,加幇卑薄处长六千三百八十四丈一尺。尹家庄歳修险工,长二百七十丈。 韩家庄歳修险工,长一百六十五丈,此二工相连。康熙四十一年,筑大月堤一道,长八百八十丈。又加幇韩庄埽台,长八十丈。 尹、韩二工,对岸引河,长六百四十丈。又韩庄东引河,长五百二十丈,一以分尹、韩二工之水势,一以分安东便益门之水势。俱康熙四十年开挖新港,歳修险工,长一百五十丈。

周家渡歳修险工长二百四十丈。唐家堡歳修险工,长六百六十七丈,小茭陵歳修险工,长一百四十四丈。小茭陵格堤自缕堤起,至汰黄堤止,长一百八丈。康熙三十六年创筑。

何家庄歳修险工,长九十丈,大茭陵,歳修险工,长四百二十六丈。以上五险工相连。

山阳下河汛,自叶家营起,至陈家社迤下,山安交界止缕堤长一万三千一十二丈,康熙三十六年修筑。自上河汛土坝头起,至下河汛童家营止,共长三千二百九十三丈。又自马家社起,至时家坞流泉沟止,长一千八百四十一丈。俱康熙三十八年签钉排桩胡家庄岁修险工,长一百六十丈。

童家营歳修险工,长一百七十八丈。此工于康熙三十五年决口,至三十六年堵闭,大溜冲决于外,积水荡漾,于内新堤单弱难恃。康熙四十年,建月堤一道,长六百七十丈,于对岸开引河一道,长六百二十丈。又堤内下埽压土幇戗,以资捍御。

左家口旧险工长一百二十丈,今堤外沙淤停修,荟蕞云:靳文襄公治河书,言山阳之险俱在南岸,险工最多,凡十有二:曰王公堤,曰老坝口,曰草湾汤董庄,曰颜家河上张庄,曰真武庙,曰周家渡,曰唐家堡,曰小茭陵,曰何家庄,曰大茭陵,曰马逻沈家围,曰罗家左家口二十里。今较之张公所载者多寡又不同也。自马家社起至涂州,马头止排桩工长一千八百四十一丈,康熙三十八年修建。

北沙临河堤民修。

陈家社迤下缕堤,其下有泉水迸出,屡筑屡䧟,康熙四十年,于堤外筑两小月堤,以䕶䧟处,又筑大月堤,长四百八十丈,䕶小月堤之外。

山安河务同知所辖黄河北岸,自泗铺沟起,至海口六套止,南岸自陈家社迤下山清外河交界起,至海口陆家社止。其汛五:在北岸,曰安东汛、上河汛、下河汛。北岸汛在南岸,曰南岸汛,南岸自陆家社灶工尾至海,计程五十四里。北岸自六套堤尾至海,计程六十九里。

安东汛,自泗铺沟、山清外河交界起,厯颜家河至安东县东门,止缕堤,长九千一百四十一丈八尺。康熙三十六年修筑,三十九年又加修。

邢家河险工,长六百五十丈,康熙四十年,于埽牛之上加镶丁柴,髙四尺,又压土二尺,以资捍御。郑家马头岁修险工,长一百三十五丈,时家马头险工,歳修新旧,共长二百二十九丈八尺,又抢修三十五丈。此工于康熙三十六年漫缺,周五十馀里,民田庐墓尽没水中,至三十九年堵塞。四十年,又筑矶觜坝一座。

便益门岁修险工长三百一十八丈。康熙四十年,置铁犀工上以镇之。

南东两门,歳修险工,共长二百五十丈。 安东一邑频遭水患,康熙四年,河决茆良口,又小决口数处,漂溺庐舎,人畜无算。九年九月二十六日,风雨大作,城阙冲决,城内水深数丈,溺死男妇甚众。十年,河决邢家、河口二铺口、张、骆二口,至十七年堵塞邢家湖等决口在康熙十年,今郡县志载十五年者误。三十五年七月初二日,中河水溢,由便民塘入城,本年居民自行堵塞。三十六年六月初十日,河决时家马头,以致便民,塘又开。次年六月,居民又自行堵塞前河。臣以此非黄河堤岸,故置弗理。数年来,城中积水地上行舟房屋坍塌,人民迁徙。至四十年,臣设法开放,涸出平陆,民始复业。西北郊外一带汪洋,今皆得而耕种矣。

上河汛,自安东县东门起,至彭家滩止缕堤,长八千九百三十三丈。康熙三十六年修筑,三十九年加幇险要处。

汪家庄抢修险工,长二百五丈。康熙四十年,建筑矶觜坝一座,长十二丈。 二塘抢修险工,长四十丈,汪庄二塘两险工相连,康熙三十九年,水势汹涌,㡬至漫溢。至四十年,汪庄西头建筑矶觜,逼溜开行,两工稍平所以。 题挖汪庄引河业经,奉㫖,允行复。 题停止。 汪、庄二塘月堤长五百九十丈,康熙三十九年创筑。

窑湾抢修险工,康熙三十七年,抢修一百四十二丈。三十九年,抢修一百五十五丈。四十年,河身渐深,水势稍平,止抢修挑水坝二丈七尺。四十一年,异涨之水,抢修一百五十七丈八尺。

下河汛自彭家滩起至云梯闗,山阳县交界止缕堤,长八千七百一十一丈五尺。康熙三十六年修筑,三十九年重修。

龙潭口抢修险工,长五百五十丈。此工内外积水汪洋,风浪荡激,最属险要。康熙四十年,堤外创建排桩镶柴堤里,下埽填土,共资防御。

老堤头歳修险工,长三十四丈。康熙四十年,建筑矶觜坝一座。

佃湖抢修险工,长四十五丈。康熙四十年,建筑矶觜坝一座。

北岸汛自云梯闗起至六套止缕堤长八千一百四十二丈五尺,内有康熙三十六年修筑卑薄之处,又有三十八年捐工人员领工未经兴修之处,三十九年俱重修。 云梯闗乃黄淮入海,故道相传,当年闗下即为海口,所以立闗设营,有守备驻札闗以外舟楫所不及也,潮落沙淤,沧海渐为桑田,南北两岸有港,有套有渠,本无堤岸,前河臣靳辅以一望平滩不分,是河是地,若不为之一东,则虽黄河全归故道,而大溜到此,四散而去,究无入海之路,因筑两岸长堤南岸,地势洼下,多筑二千丈,然沙淤之土,时合时开,是堤保守之难,未可与他处同年而语者,河防杂说》云:云梯闗外以至海口,竟有百馀里之遥,向来原无堤堰,自靳公于大修案内题允,始筑此两岸长堤也,良以一望平滩,不分孰是,河孰是地,若不为之一束,则虽黄淮全归故道,而大溜到此随便四散而去,究竟不能成河,终无入海之路,云梯闗外既无入海之路,则闗内壅遏无归之水,冲决频仍,殆无底止,是以不得不为加筑,此两岸长堤也。然北岸止筑堤至六套,南岸止筑堤至陆家社者,葢河至此处稍稍寛深,可以不至四散。至如北岸之堤短二千馀丈,南岸之堤长二千馀丈者,则因南岸地势洼于北岸,惟恐水到旁泄,是以多为之东,此二千馀丈耳目。今一带河漕俱寛一二百馀丈,深二三丈不等,海口大辟,急溜奔腾而下,较之数年前之形势,实有大不同者,皆两堤之功也。马家港,康熙三十五年,前河臣董安国以海口淤浅,开挖引河,导黄由小河口入海。至三十九年二月间,前河臣于成龙堵塞,是年六月间被水冲开,复筑未就。今大通口寛深,河流顺轨,此港尽淤,四十年置铁犀堤上以镇之。

大通口即旧拦黄坝处。康熙三十八年,议拆拦黄前河臣仅拆其半。至三十九年,臣遵。

㫖尽行拆去。是年

赐名大通口。 淮水由清口经安东,出云梯闗以达于海,此自夏禹至今数千年之故道,黄河自宋神宗时南徙而与淮合,今亦六百馀年,其出海之口,广至数百丈,深至数丈,非人力所能为者,或因上流不治,水缓沙停,以致梗塞,而遂欲别寻一道以达于海,此必无是理,明潘季驯辩之甚详。迩来河臣不察,误筑拦黄坝,欲令河水尽由马家港出,下流既窄,则上流愈益壅遏,东冲西决,将无已时,幸䝉。

皇上宸谟独运

命尽毁拦黄坝。

赐名大通口。又

命广辟清口,淮水悉出㑹黄二渎,合流奔腾东注,积沙尽涤,今河面寛至二百馀丈,即水落亦一百八九十丈,深至四丈五六尺,即水落亦三丈五六尺,自大通口至惠家港八滩入海之处,俱深三四丈不等,自此两河皆复其故,而淮海之间,永庆安澜矣。柳园头新生险工长二百九十五丈六尺,四套险工旧长五十二丈,康熙四十年,水势渐平,止修二十五丈。四十一年,水势更平,停修其 题筑月堤,亦暂停止」。

南岸汛自陈家社、下山、清外河交界起,至陆家社,灶工尾止缕堤长一万二百六十一丈五尺,内有康熙三十六年修筑卑薄之处,又有三十八年捐工人员领工未经兴修之处。三十九年,俱重修歪枝套堤,长二千三十五丈九尺,康熙四十年加幇髙厚。

辛家荡滚水大坝一座,现在兴筑陈家庄新生险工,正在大溜顶冲之处。向年各处堤岸漫缺,水势至此平缓,自康熙四十年清、黄并下,冲刷堤根,遂为危险。

西磡险工,即在陈家庄下水势顶冲,兼以河面窄狭,河中突出,沙觜汹涌愈甚。康熙四十年,加幇外坦堤八十丈,内戗堤三百一十五丈。臣又督令官弁挑挖沙觜,及对面河滩,旧水面仅寛六十丈,今冲刷至一百馀丈矣。

掌家港险工,在西磡之下。康熙四十年七、八月间,陈家庄西磡危急,此犹稍缓。今西磡河面渐寛,大溜直冲,掌家港防䕶,更须加谨矣。以上俱张文端治河书 荟蕞云。按靳文襄公治河书所载险工凡六:曰二铺,曰便益门,曰南门,曰东门,曰茒良口,曰佃河。而今张公所记则又多矣。修防事宜。胜国河臣言之详矣,文端公所记事近而言简,尤可法也。 凡应用埽,个须卷长十丈八丈者,方稳髙一丈者,埽台要寛七丈,方卷得紧,如遇堤顶窄狭者,架木平堤,名曰软埽台,然后卷下,先将柳枝困成埽心拴东,充心绳揪,头绳取芦柴之黄亮者,●打小䌁,总系于埽心之上,每丈下铺滚肚麻绳一条,或不必用麻者,即用芦䌫,又将大芦䌫二条,行绳一条,宻铺于小䌁之上,铺草为筋,以柳为骨,如柳不足,用柴代之均,匀铺平需夫五六十名,如长十丈者共需夫五六百名、八丈者四五百名,用勇健熟谙埽总二名,一名执旗招呼,一名鸣锣,以鼓众力牵拉困卷后,用牮秆戗,推埽,将临岸将小䌁均束,于埽埽岸上每丈钉下留橛二根,将滚肚绳挽于留橛之上,毎楸头绳一根,亦钉留橛一根,看水势之缓急,定楸头绳之多寡,渐次将埽推入水中将橛头滚肚,用活扣结于留橛之上,然后慢慢压土,俟埽将次沈下,然后下桩,每丈用一尺八寸,木一根,若水势湍激,顶冲埽湾,并合龙之埽,须用大木不在一尺八寸之例,每丈用料物细数,照现行工部,则例配用可也卷埽下埽之法,运河同。 凡黄河内埽工,有修防,有救险,有抢险,有新生险,修防工程,于霜降后水势退消,验查旧埽,倾欹者蛰陷者卑,矮者朽烂者,须将旧埽清消平妥,相机补下,层层签钉大桩,照依大汛水涨之痕,仍髙出数尺一律,下成顺埽薄敷以土,俟其蛰定,方可下丁头埽,若埽未蛰,实即下丁头埽前顺埽,一有蛰䧟将,别埽俱为带动矣。其救险工程,将有危䧟埽尚未去,急须临河添压大埽长桩靠堤,急清旧埽,恐为汇崖填之,以软草将两傍安稳之埽,亦须补下大桩,并力救䕶,勿使走动,则工程平稳矣。其抢险乃因旧埽朽烂,或因顶冲急溜,将埽下冲空,旧埽全去,水汇崖岸,旧堤坍卸,岌岌堪虞,当此之际,人皇皇莫知所措抢险工程,事有先后,埽有缓急,若悞下一埽悞钉一桩,反致逆溜湍激,冲刷旧堤,欲去不能,每至偾事,须责令久惯埽手,或熟谙工程人员,殚心料理责任,既专令其度量稳妥,然后急为接下,埽个昼夜抢下,庶旧堤无虞,两旁之埽平稳矣,其新生险工,每于旧险工之上下黄河大溜,一时冲至埽傍,旧堤坦坡坍卸,急须下埽直至开溜之处而止,大率埽料黄河之内,以柳柴为重,次则枯草,桩必长大,绳须坚实,至于压土,非比清水埽个黄水一入埽中,即泥沙停滞,若压土太厚,反恐欹卸,俗云下埽无法,全凭土压者,乃是言清水之埽也。黄河内,下埽之法。 凡黄河初决,且不必急计裹头,亦不必急计堵塞,初开之时,水势汹涌,未可以争,看其出口急溜,若有夺河情形,须建挑水坝以遏其势,上流挑挖引河以挽其流,速运积料物,料物既积矣,犹在得时时可堵矣,裹头旧堤,务必多下,边埽坚固停妥,然后逐渐进埽,埽不可缓缓,恐决口渐深,又不可急急,恐下埽有失埽,必欲其大而长长,大则稳卷埽首重于绳䌫,其揪头滚心滚肚,必须长壮,务使绳胜,埽莫使埽胜绳,埽既下矣,薄用土压,埽将沈于水,方钉签桩,再加套埽,其桩亦必须长大计,埽将到底,方可再进,沈水将次,合龙之际,须查在工料物,除合龙之外,仍多积料物,须防合龙之后,必有一大蛰䧟,每于合龙之后复开决者,率因蛰䧟故也。于合龙之时,昼夜兼工堵塞,遇有毛道过水,或系桩顶不平,或系埽手作弊,故留罅隙,必须急为压土,使其平实于罅隙,用稻草,或红草塞之,务使断流,若涓涓不息,渐至蛰䧟,蛰䧟不急,抢救则溃矣,欲杜桩埽手之弊,惟有恤其勤劳,厚以赏赉,不必按日计值,惟以成工为主,则工易举而成亦速也。至决口初开时,不系顶冲之处,出口势缓,去口平散,亦不必急计堵塞,久之率多挂口淤垫也黄河,塞决之法。 凡黄河迎溜之处,宜建筑挑水坝,又名顺水,又名矶觜,又名马头,其功最大,如清河县境内之运口,每为黄水急溜,直逼卞家汪闗,拦清水不得畅出,以致运口淤垫,陶家庄引河数挑不成,仰遵。

圣谟指示,于运口迤西筑挑水坝一座,将黄水挑逼北徙,清水得以畅出,陶庄引河得以成功,今二渎合流,河工告成者攸赖,于是凡遇有险工之处,照式筑之禆,益非小酌试建筑之法,坝欲其寛,不可甚长,须做雁翅边埽,以顺上流,勿使埽头逆溜有掀揭之虞,若离缕堤逺者,须接筑格堤捍御,以防异涨时黄水溢坝后冲刷之虞建筑挑水坝之法。上谕黄河湾曲之处,俱应挑挖取直,于是挑挖陶家庄引河,工成而淮水畅流,挑挖戚字堡、杨横庄引河,工成而险工遂平仰见。

圣谟精详,黄流取直之明效也。挑引河之法,审势贵于迎溜,而施功宜于深阔。且俟水大涨,乘机开放,则有一泻千里之势。若挑挖太窄,则受水无多,遽难挽溜以入新河。若挑挖太浅,水不全趋,势缓则垫。若挑引河太短,水流不舒,为正河所抑,洄洑漩淤,须挑挖六十丈或四十丈,即窄亦须十馀丈,须长二千丈或千馀丈,即短亦须八九百丈,方趋溜有势而成河。若挑挖引河太直固属节省钱粮,又恐直则平缓而无波澜,湍激之势久亦渐淤也。须随黄河大势开挑,俾其河头迎溜河尾泄水,中间湾处急溜冲刷,渐次河岸倒卸,再于河头筑接水埽坝河尾,筑顺水坝,埽坝对河,筑挑水埽坝,庶引河可成也挑挖引河之法。 凡属河道,必筑堤束水归漕,以防旁溢,无论创筑加幇,总以老土为佳。但黄河两岸率多沙土,恐难尽觅老土,须于堤完后务寻老土,盖顶盖边,栽种草根,以御雨淋冲汕。筑堤之法,毎土六寸行硪,其岐缝处用夯坚筑。其新旧堤交界,又用铁杵力筑,层层夯硪,期于一律坚实,总以签试,不漏为度幇筑堤工之法 《河防志》

行水金鉴》巻六十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