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巻七十五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江水。
又东迳广溪峡水经
,斯乃三峡之首也。其间三十里,頺岩倚朩,厥势殆交,北岸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盐崖,髙可千馀丈,俯临神渊,土人见其髙白,因名之,天旱,燃朩岸上,推其灰烬,下秽渊中,寻则降雨,峡中有瞿塘、黄龙二滩,夏水回复,沿溯所忌,盖自昔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又东出江闗,入南郡界,郦注:山白盐在奉节县东,隔江十里。又东有黄龙滩、虎须滩。后汉岑彭传注:江闗旧在赤甲城,后移在江南岸,对白帝城,在今鱼复县南。
自闗东迳弱闗捍闗水经
捍闗廪,君浮夷水所置也,弱闗在建平、秭归界,昔巴、楚数相攻伐,藉险置闗以相防捍,秦兼天下,置立南郡,自巫山皆其城也,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郦注:秭捍闗在今长阳县南, 归今归州是也。
又东,乌飞水注之,水经。
水在天门郡漊中县界,北流迳巫县南,西北歴山道三百七十里,注于江,谓之乌飞口郦注
,又东迳巫县故城南《水经》
。
县故楚之巫郡也,秦省郡立县,以𨽻南郡。吴孙休分建平郡治巫城城,縁山为墉,南临大江,故谓之夔国郦《注》记,巫县故城在今夔州府巫山县东北。寰宇 云:「晋移今治,在夔州东南七十二里」。
。又东,巫溪水注之。《水经》
。
溪水导源梁州晋兴郡之宣汉县。东又南迳建平郡泰昌县,又迳北井县。西有盐井,井在县北,故县名北井,建平一郡之所资也。盐水下通巫溪溪水,是兼盐水之称矣。盐水又南,屈迳巫县。东有圣泉,下注溪水溪水,又南入于大江。郦注。
又东迳巫峡《水经》
。
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郦注陵《四川总志》:巫峡在巫治东三十里,即巫山也。与西 峡、归峡并称三峡,连山七百里,略无断处。有十二峰,曰望霞、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浄坛上、升起云、飞凤,登龙圣泉,沿峡首尾一百六十里。
歴峡东,迳新崩滩水经。
此山,汉永元十三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馀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如屋,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頺岩所馀,比之诸岭,尚为竦桀。其下十馀里,有大巫山,非唯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首尾一百六十里,谓之巫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隠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絶,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緑潭回清,倒影絶巘,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荥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髙猿长啸,屡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絶。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注。
又东迳石门滩,《水经》:
滩北岸有山山上合,下开洞达,东西缘江,步路所由,昭烈为陆逊所破,是迳此门,遂𤼵愤而薨矣。郦《注》:广今湖荆州府巴东县东北有石门山。
又东过秭归县南,《水经》:
县故归乡。《地理志》曰:归,子国也。袁崧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寛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即《离骚》,所谓女嬃、婵媛以詈余也。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縻漫,犹保屈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郦注即今荆州府归州治 秭归故城。
又东迳城北,《水经》。
其城凭岭作固,夹溪临谷,据山枕江,北对丹阳城,南枕大江,险峭壁立,信天固也。楚子熊绎始封丹阳之所都郦注:丹,今归州东有 阳城。
又东南迳夔城南《水经》
。
跨据川阜,西北皆枕深谷,东带乡溪,南侧大江。熊摰始治巫城,后疾移。此盖夔徙也。《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楚令尹子玉城夔者也。服䖍曰:「在巫之阳,秭归归乡矣。郦《注》:有今归州东南 夔城
,又东迳归乡县故城北《水经》
。
袁崧曰:父老传言,原既流放,忽然暂归,乡人喜恱,因名归乡。郦注:南今归州东南大江, 岸有故城。
又东迳信陵县南。《水经》。
临大江,东傍深溪溪,源北𤼵梁州上庸县界,南流迳县下而注大江郦注,信今归州东。有 陵废县
,又东过夷陵县南《水经》
。
江水自建平至空泠峡,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郦《注》: 夷陵,汉南郡都尉治空泠峡,在归州东南三十里。
歴峡,东迳宜昌县之埵灶下,《水经》:
江之左岸絶岸,壁立数百丈,飞鸟所不能栖。有一火炉,埵在崖间。父老传言:昔洪水时,人薄舟崖侧,以馀烬埵之岩侧,至今犹存。郦注一洽闻记》云:空冷峡絶壁,有 火,烬长数尺,名曰「插灶」。相传尧时洪水行者泊舟崖侧,炊㸑以馀烬插之。郑常盖亦据此注耳。 记称郑常据此注郑,不知是何人也。
又东流头滩《水经》
其水并峻激奔暴,鱼龞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袁崧曰:「自蜀至此五千馀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郦《注》:今流头滩在 夷陵州界。
又东迳宜昌县北《水经》
,分夷道狼山所立也。县治江之南岸,北枕大江,与夷陵对界郦注,宜今夷陵,州西有 昌故城
,又东迳狼尾滩而歴人滩《水经》
。袁崧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人滩也郦注
。又东迳黄牛山《水经》
。
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髙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此。岩既高,加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謡曰:「朝𤼵黄牛,暮宿黄牛」。言水路行深,回望如一矣。郦注山,黄牛,在彝陵州西。
又东迳西陵峡,《水经》
《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一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髙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絶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𩔖。林朩髙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絶,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崧言「峡中叠崿秀峰,竒构异形,固难以词叙。林朩、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歴,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竒,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已于千古矣。郦注:州西陵峡在夷陵 西北二十里。
歴禹断江《水经》。
南峡北有北谷村,两山间有水,清深潭而不流。耆旧传言「昔是大江,及禹治水」,此江小不足㵼,水禹更开。今峡口水势并冲,此江遂絶于今,谓之断江也。郦注: 夷陵州西南有断江山。
出峡东南流,迳故城洲《水经》
洲附北岸,上有步阐故城,方圆称洲,周回略满、吴,西陵督步隲所筑也,郦注州今为夷陵 治。
又东迳故城北。《水经》。
所谓陆抗城也。城即山为墉,四面大险,江南岸有山孤,秀从江中仰望壁,立峻絶。袁崧为郡,尝登之,瞩望焉。郦《注》:南故城在夷陵州东 大江南岸。
又东迳白鹿岩,又东歴荆门、虎牙之间。《水经》:
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𩔖牙形,并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水势急峻,故郭景纯《江赋》曰:虎牙桀𥪡以屹崒,荆门鬬竦而盘薄,图渊九回以悬腾溢,流雷呴而电激者也。郦《注》里夷陵《新志》云:虎牙山在州东南五十 矶,石大小,蹲踞隐见,正如虎,牙㦸列,舟人望而避之,乃由荆门而上,是虎牙更险于荆门也。
又东南过夷道县北,夷水从佷山县南东北注之。《水经》:
汉武帝伐西南夷,路由此出,故曰夷道。郦《注》:城夷道县,故 在今宜都县西,佷山故城在今长杨县西。《夷水篇》云:夷水出巴郡鱼复县东南,过佷山县南,又东过夷道县北,东入于江。夷水首出鱼复江尾,入宜都江,行五百馀里,是亦荆州之沱也。古时自巴入楚,避三峡之险,皆由此路。
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之所经,以今舆地言之,江水出四川松潘卫徼外,岷山流迳卫北,卫,本禹贡梁州之域,后为氐、羌地。汉置湔氐道,属蜀郡,唐为嘉诚县,松州治。明置松潘卫,属四川都司,在成都城西北七百六十里。
。又东南迳叠溪营西,营在茂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夲,汉属郡。蚕陵县,唐为翼州。元和志:大江经翼州城西,又迳翼水县西二百步,今废翼州在营西。翼水废县在营南。
又东南迳茂州西,茂州在成都俯西北四百十五里,本汉汶江县,后周改汶山县,唐为茂州治。元和志:汶江北自翼州流,迳汶山县西二里。
又西南迳威州西,玉轮江注之,威州在府西北四百五十里,本汉广柔县,唐为薛城县,维州治其故城,在今州北髙碉山上,亦曰姜维城。州西北有滴博岭,玉轮江即汶水。
又西南迳保县西,保县在茂州西南四十里,本汉绵虒县,后周为汶川县。江源记:岷江南入溢村,迳石纽至汶川,转银岭合草坡河,至蚕崖入灌口。括地志:石纽山在汶川县西七十三里。
又东南迳灌县西,沱水出焉。灌县在成都府西少北一百五十二里,唐为导江县。元和志:大江西自茂州界流入,迳青城县北二里。寰宇记:大皂江自灌口流,迳青城县北,入温江县界。青城废县在今灌县西南。玉垒山在县西北,离堆在县西南,或曰即灌口山。宋河渠志:皂江支流迤北曰都江口,置大堰,疏北流为三,东曰外应口,溉导江、新繁、新都,达于金堂。东北曰三石洞口,溉导江、崇宁、九陇、蒙阳,达于汉之洛。东南曰马骑口,溉导江崇宁、郫、温江、成都、华阳、灌县。旧志大江经县西三十三里,分为二派:其一东南经崇庆州至新津者,今谓之南江。其一东循灌城者,今谓之北江。北江又分为三派:其一东南迳温江,过府城南入新津,合大江者为流江。其一自县寳瓶口直东入五斗口,东北经郫、新,繁过府城,北折而南,合流江者,谓之郫江。其一自宝瓶口东北穿三泊洞,又东北经新繁、新都至汉州入雒者为湔水。参考诸说,大皂江即𨞪水,实岷江之正流,有元和、寰宇九域等书,可证。郫江即禹贡梁州之沱流江乃李冰所穿,与郫、江为二江者。郫江号北江,唯东合湔洛,又东南至江阳入江者,为禹贡之江沱,馀皆后人所穿凿。或以郫江创自李冰,且指流江为岷江之正道,大误。
江水又东南迳温江县西崇庆州东,温江在府西少南五十里,本汉郫、江原二县地。元和志:大江俗谓之温江,南流经县西一里。寰宇记:𨞪江一名皂里水,自青城县南流,经温江县入江源县界。成都新志云:大皂江本岷江正流,自离堆凿后,乃以流江为正流,而以此为南江。崇庆州在府西南九十里,本汉江原县。
又东南迳新津县东北,流江注之。新津在崇庆州东南七十里,本汉武阳县地。
又东南迳眉州东,眉州本汉武阳县。元和志:大江亦名导江,在彭山县东七里。又经通义,青神二县东皆去县三里。今州北有武阳故城,隋改武阳曰通义。唐为眉州,治彭山,故城在州北,青神故城在州南。 ,本朝康熈六年并入。
又南迳嘉定州东,嘉定本汉南安县地,后周分置平羌县,隋改曰青衣,又改曰龙㳺,为嘉州治。寰宇记:导江水在平羌县西二十步。又云:大江自平羌流入龙游县界。平羌即今峨眉县,在州西六十里。
又东南迳犍为县北,犍为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亦汉南安县地。寰宇记:导江水在玊津县西五里,又在犍为县东二十步。玉津,唐属嘉州,其废址在今县北。
又东南迳宜宾县东北,合马湖江,宜宾为叙州府治,本汉僰道县,犍为郡治。元和志:汶江流迳僰道县东北,去县十步。马湖戌在县西二十一里。按马湖江在县南门外,即若水下流,亦曰泸水,自马湖戌东北流入,至城西南一里为蛮津口,又东合于大江。
又东南迳南溪县南,南溪在府东南一百二十里,本汉僰道县地。
又东迳江安县北,江安在泸州西南,本汉江阳县地。
又东迳纳溪县北,纳溪在州西南四十里,亦汉江阳县地。
又东北迳泸州东南沱水合湔雒诸水,从西北来注之。泸州,夲汉江阳县,今州治即其故城,隋改县曰泸川,唐为泸州治。华阳国志:江阳,江中有大阙小阙,季春黄龙堆,没阙即平。元和志:汶江,水经泸川县南三十步,寰宇记谓之泸江。按雒江在州北,亦曰湔水,亦曰绵水,互受通称。汉志云:湔水出玉垒山东南,至江阳入江。水经注云:雒水与绵水合,又与湔水合,亦谓之郫江。郫江即沱水也。
沱水自灌县西南首受大江,东迳郫县北,郫县在成都府西四十五里。汉志:蜀郡郫县。禹贡:江沱在西,东入大江。元和志:郫江一名成都江,经郫县北三十一里。
又东迳新繁县南,新繁在府西北五十六里。夲汉繁县。括地志:县有繁江,首受郫江,即禹贡江沱也。元和志:郫江在新繁县南十一里。九域志:新繁有都江,即成都江也。
又东迳成都县北,汉旧县,蜀郡治,今为四川。成都府治。括地志:郫江一名成都江,一名市桥江,一名永平江,亦曰中江,亦曰内江,西北自新繁界来。
又东迳新都县南,新都在府北五十里,汉旧县。
又东迳金堂县南,金堂在府东北七十里,本汉新都、牛鞞二县地。郫江至县东南合湔水,亦曰五城水。郦道元云:湔水东絶绵雒,迳五城界,至广都北岸,南入于江,谓之五城水口。此涪水枝津自五城县界西合湔郫,又西至成都城东南入流江也。
又东南迳简州北,简州在府东一百五十里,本汉牛鞞县。
又东南迳资阳县西,资阳在州东南六十里,本汉资中县地。
又南迳资县西,资县,在府东三百里,本汉资中县。
又南迳富顺县东,富顺在叙州府东北一百八十里,本汉江阳县地。
又东南迳泸州北,又东南与江水会。郦道元云:绵水至江阳县方山下入江,谓之绵水口。盖自五城以下湔郫,绵、洛互受,通称绵水口,即沱水口。
江水又东迳合江县北,合江在泸州东一百二十里,本汉符县。
又东北迳江津县北,江津在重庆府南一百八十里,本汉江州县地。
又东北迳巴县东南,西汉羌、白涪、巴渝诸水自北来注之。巴县为重庆府。治本汉江州县,后周改曰巴县,唐为渝州治。按自渝上合州者谓之内江,庾仲邕所云涪内水是也。自渝戎、泸上蜀者谓之外江,庾仲邕所云蜀外水是也。
又东北迳长寿县南,长寿在府东三百三十里,本隋巴县地。
又东迳涪州北,涪陵,江水自南来注之,涪州在府东四百五十里,本汉枳县,隋改置涪陵县。唐为涪州,治大江,在州北。方舆胜览谓之蜀江。自成都登舟十二程至此,合黔江,即涪陵江。
又东北迳酆都县南,酆都在忠州西二百里,本汉枳县地。
又东北迳忠州南,忠州在府东一千里,本汉临江县。
又东北迳万县南,万县,在夔州府西四百五十里,本汉朐忍县。
又东北迳云阳县南。云阳在府西一百七十里,本汉朐忍县,后周改曰云安。寰宇记:蜀江在云安县南三十步。
又东迳奉节县南,夷水故道出焉。奉节,夔州,府治本汉鱼复县,唐改曰奉节。瞿塘峡在县东,即古广溪峡也。寰宇记云:滟滪堆周围二十丈,在夔州西南二百步。蜀江中心瞿塘峡口,冬水浅,屹然露百馀丈,夏水涨没数十丈,亦曰犹豫,言舟子取途不决水脉也。范成大吴船录云:峡中两岸髙岩峻壁,斧凿之痕皴皴然,有黒石滩,最号险恶。按夷水一名清江。
又东迳巫山县南,巫山在府东一百三十里,本汉巫县巫峡在县东四十里。吴船录云:自巫县下巫峡滩泷稠险,湍流洄洑,其危又过夔峡三十五里,至神女庙庙前,滩尤汹怒。
又东迳巴东县北,巴东在湖广归州西九十里,本汉巫县地,梁为归乡县。
又东迳归州南,归州在荆州府西五百二十五里夲,汉秭归县。
又东迳夷陵州南,夷陵在荆州府西少南二百里,本汉夷陵县。
又东迳宜都县北,与夷水合,宜都在州东南九十里,本汉夷道县。
夷水本首受奉节县之大江,今建始县北,建始在夔州府东南,本汉巫县地,晋分置建始县,属建平郡,唐属施州县,南至州一百三十里。夷水故道自巫山县南流入县界。
其故道皆巳堙塞,唯从县南受施州卫开蛮界水,东迳巴东长阳,长阳在夷陵州西南八十里。本汉佷山县,属武陵郡,隋更名长杨,唐改杨为阳,其故城即今治县南七十里废巴山县,即古捍闗。
至宜都县北,又东入于江。经所谓「东别为沱」者,禹所导一为梁州之沱,今郫江是也。一为荆州之沱,古夷水是也。禹贡锥指。
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禹贡书:澧,音礼。《史记汉 「 」俱作「醴」。
澧水名东陵,地名,孔氏传:西水经澧水篇:澧水出武陵充县, 歴山东,过其县南,又东过零阳县之北,又东过作唐县北,又东至长沙下嶲县西北,东入于江。充县即今九溪。永宁二卫属湖广岳州府。
九江之水,禹前先有其处。禹今导江过歴,九江之处非是。别有九江之水孔氏疏
。
九江即荆州,所谓「九江,孔、殷是也。此九江发源山泽,分支别派以入于江,而江则过之也。江水既过九江,又至于东陵也《尚书全解》
。
东陵巴陵,今岳州巴陵县也。地志在庐江西北者,非是《书经集注》
。
孔传云:江于此州分为九道。正义曰:「传以江是。此水大名,谓大江分而为九,犹大河分为九河也。浔阳记有九江之名,虽名起近代,义或当然。陆氏释文曰:九江寻阳地记云:一曰乌白江,二曰蜯江,三曰乌江,四曰嘉靡江,五曰畎江,六曰源江,七曰廪江,八曰提江,九曰箘江。张须元縁江图云:一曰三里江,二曰五州江,三曰嘉靡江,四曰乌土江,五曰白蚌江,六曰白乌江,七曰箘江,八曰沙堤江,九曰廪江。参差随水长短,或百里,或五十里,始于鄂陵,终于江口,会于桑落州。太康地记曰:九江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入彭蠡泽也。湖汉水东至彭泽入江。又鄱阳县有鄱水,馀汗县有馀水。艾县有修水,南城县有盱水建城,县有蜀水,宜春县有南水,南野县有彭水,又长沙国安成县有卢水,皆入湖汉水。
渭按秦始皇灭楚,以其都寿春置九江郡。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淮南子曰:禹凿江而通九路。地里志:庐江寻阳县下云:禹贡九江在南,皆东合为大江。王莽改豫章曰九江郡,柴桑县曰九江亭。应劭曰:江自寻阳分为九。郭璞江赋曰流九派乎?寻阳自西汉以迄东晋,皆言大江至寻阳,分为九江禹之所疏凿,而寻阳记、縁江图又备列其名。元和志云:江州寻阳郡,《禹贡扬、荆二州之境。扬州云彭蠡既潴,今州南五十二里彭蠡湖是也。荆州云九江孔殷,今州西北二十五里九江是也。彭蠡以东为扬州界,九江以西为荆州界,此亦遵旧说。九江,孔、郑异义,而不言其处所,诸家皆谓在浔阳,其以洞庭为九江者,自宋初胡旦始,而晁以道、曾彦和皆从之。朱子《九江辨》曰:九江若曰派别为九,则江流上下洲渚不一,今所计以为九者,若必首尾短长,均布如一,则横断一节,纵别为九,一水之间,当有一洲,九江之间,沙水相间,乃为十有七道于地,将无所容。若曰参差取之不必齐一,则又不知断,自何许而数其九也。况洲渚出没,其势不常,江陵先有九十九洲,后乃复生一洲,是岂可以为地理之定名乎?此不可通之妄说也。若曰旁计横入小江之数,则自岷山以东入于海处,不知其当为㡬千百江矣,此又不可通之妄说也。且经文言九江孔殷,正以见其吐吞壮盛,浩无津涯之势,决非寻常分派小江之可当,又继此而后及。夫沱潜云梦,则又见其决非今日江州甚逺之下流,此又可以证前二说者为不可通之妄说也。九江即洞庭既有山水二经为根据,而又得朱子,此辨其不在浔阳亦明矣。 曽氏说九江一曰沅出牂牁且兰县,东北注洞庭湖入江
,二曰渐一名澹水,出武陵索县东,入沅
,三曰无出牂牁且兰县东南入沅。按说文无本,古舞字,故无水,或加水作。潕又作㵲
。四曰辰出武陵辰阳县东入沅
,五曰叙一作序出武陵义陵县西北入沅
,六曰酉出武陵充县东南入沅
,七曰湘出零陵始安县东北入沅
,八曰资一作澬,出零陵都梁县东北入沅
,九曰澧出武陵充县东北注洞庭湖入江
。朱子考定九江,去无、澧二水而易以潇蒸,一曰潇江亦名营水,出营阳冷道县留山,北流注湘水
,二曰湘江,三曰蒸江汉志作承后汉作烝,出邵陵县界至陵承县北东注于湘
,四曰澬江,五曰沅江,六曰渐江,七曰叙江,八曰辰江,九曰酉江。按朱子据导江文江,先合澧而后过九江,故不数澧。然澧实会南江以东注洞庭,非上流自入江也,安得而不数,无字误作元朱子以为亡是水,故置之古无潇水。郦道元云,潇者水清深也。湘中记》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砥石如樗蒲,是纳潇湘之名矣。然则潇湘犹言清湘,非别有潇源,隋、唐以后,始谓潇水出九疑山,北合湘水,是曰潇湘耳。武陵、零陵、长沙之水皆入沅、湘,如蒸水者颇多。金吉甫云郴水亦入湘,旧不列九江,未知与渐叙二水大小若何?然则朱子所更定,亦未有以见其为必然也。善乎林少颖之言曰,九江之名与其地势久逺,不可强通,然各自别源而下流入江,则可以意晓也。斯真通人之见。傅同叔云:九江不必求,其有九,如太湖一湖而得名五,湖昭、馀祁一泽而得名,九泽皆不可以数求也。此说本程泰之恐。又不然,当时必实有九水㑹同,故以为名。但水道通塞离合,古今不常,自战国时,唯知有湘沅资㣲澧而名之五渚矣,况后世乎?与其出此入彼,不若阙疑之为得耳《禹贡锥指》
。
江水自夷道县北
,又东迳上明城北水经
江水,自夷道县北合夷水。
又东过枝江县南,沮水从北来注之。晋太元中,苻坚㓂荆州,刺史桓冲徙渡江南,使刘波筑之,移州治城也。其地夷敞,北据大江,江沱枝分,东入大江,县治洲上,故以枝江为称。地理志曰:江沱出西南,东入江是也。盛𢎞之曰县,旧治沮中,后移出百里洲,西去郡一百六十里,县左右有数十洲,盘布江中,其百里洲最为大也。其中桑田、甘果、映江、依洲,自县西至上明,东及江津,有九十九洲,郦注:松上明城在今 滋县界。今枝江县东有枝江故城,百里洲在县东北六十里。寰宇记引荆州图曰:百里洲其上寛广,土沃人丰洲首派别南为外江,北为内江。嘉靖初为江水冲,断今为上百里洲。下百里洲。沮水篇:沮水出汉中房陵县,东南流,经沮阳县东南,又东南迳汶阳郡北,又东南迳当阳县北,又南迳麦城西,又东南过枝江县东南,入于江。
又东㑹沮口《水经》
,楚昭所谓江、汉、沮、漳,楚之望也。郦注。
又南,过江陵县南《水经》
。
县江有洲号曰枚回洲,江水自此两分而为南、北江也。郦注:西枚回洲,在江陵县 南六十里。
又东迳燕尾洲。《水经。
北合灵溪水,水无泉源,上承散水,合成大溪,南流注江。郦注
东得马牧口《水经》
江水断洲通㑹,郦注
,又东迳江陵县故城南《水经》
故楚也。今城楚船,官地也,春秋之渚宫矣。秦置南郡,汉景帝改为江陵县,北对大岸,谓之江津口,故洲亦取名焉,江大自此始也。《家语》曰:江水至江津,非方舟避风,不可渉也。故郭景纯云:济江津以起涨。言其深广也。郦注:回江陵故城即今荆州府治江,自枚 洲分流至此,复合势益大。
又东迳郢城南。《水经》。
《地理志》曰:「楚别邑,故郢矣。郦注三:今江陵县东北 里有郢城。
又东得豫章口《水经》
。
夏水所通也,西北有豫章冈,盖因冈而得名矣郦注
。又东至华容县西,夏水出焉《水经》
。江水左迤为中夏水,右则中郎浦出焉。江浦右迤南派曲,而极水曲之地势,世谓之「江曲」者也郦注《郡汉志》:「南 华容县,夏水首受江东入沔,行五百里。华容故城,在今监利县界」。《水经》:「夏水出江,流于江陵县东南注之」。江津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屈原所谓「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也」。龙门即郢城之东门也。
又东南当华容县南,涌水出焉,又东涌水注之。《水经》:
水自夏水南通于江,谓之涌口,《春秋》所谓「阎敖游涌而逸于二水之间」者也。郦《注》:利涌水在今监 县南。
又迳南平郡孱陵县之乐乡城北,又东南,油水从东南来注之。又东,右合油口,《水经》:松乐乡城在今 滋县东。
又东迳公安县北,左㑹髙口《水经》
江浦也,对黄州郦注:五。今公安县东北五十 里有公安故城。
又东,得故市口。《水经》。
水与髙水通也郦注
。又右迳杨岐山北《水经》
。山枕大江,山东有城故华容县尉旧治郦注
,又东,左合子夏口《水经》
。
江水左迤北出,通于夏水,故曰子夏口也郦注
。又东,左得侯台水《口水经》
。
江浦也郦注
右得龙穴水口。《水经》
。江浦,右迤也,北对虎洲,又洲北有龙巢,地名也。昔禹南济江,黄龙夹舟,舟人五色无主,禹笑曰:「吾受命于天,竭力养民,生死命也,何忧龙哉!」于是二龙弭鳞掉尾而去,故水地取名矣。郦注。
自龙巢而东,俞口《水经》
夏水泛盛,则有冬无之江,水北岸上有小城,故监利县尉治也郦注
。
又东得清扬、土坞二口《水经》
江浦也。郦《注》
右迳石首山北,又东迳赭要《水经》
。赭要洲名,在大江中郦注:「宗石首山在今石首县西北。孙 鉴》曰:「自竟陵南至大江,并无㐀陵之阻。渡江至石首,始有浅山石首者,石自此而首也
,左得饭筐上口《水经》
。
秋夏水通,下口间,相距三十馀里。赭要下即杨子洲,在大江中,二洲之间,常苦蛟害。昔荆佽飞济此,遇两蛟斩之,自后罕有所患矣。江之右岸,则沟水口口上即钱官也。水自牛皮山东北通江,北对清水洲洲,下接生江洲,南即生江口水,南通澧浦江水右㑹饭筐上口,江浦所入也。郦注
又右得上檀浦》《水经》
江溠也。郦注在溠,音诈,水名说。文水 ,汉南荆州浸。
行水金鉴巻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