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卷八十七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运河水
济河惟兖州。 浮于济漯,达于河《禹贡》
。东南据济,西北距河,济漯两水名。因水入水曰达孔氏《传》
。
济河惟兖州,以济水、河水之间为兖州也。郑樵《书辨讹》。
浮,水运也。兖州朝贡之道,或浮于济,或浮于漯以入于河而达冀州。不言冀州,举河而冀州可知矣。书,古文训。
舟行,水曰:「浮漯者,河之支流也。兖之贡浮济浮漯以达于河。蔡沈《书传。
济自菏又东北㑹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此兖之东南,与豫、徐、青分界处。河自大伾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此兖之西北与冀分界处。 兖州有古帝、颛顼之虚,杜预曰:东郡●阳县,古帝颛顼之虚,故曰帝丘。
鬲观有穷,昆吾、韦固之封皆在焉。春秋时可考者卫,文公迁于楚丘,成公又迁于帝丘。
郕胙燕南燕姞姓。
凡四国。战国时为卫、魏、宋、齐、赵五国地,秦幷天下置东郡、砀郡东北境是
、齐郡北境是
、钜鹿、上谷二郡东境是
。汉复置兖州领郡国八
后汉、魏、晋并因之。唐为河南道之灵昌滑州
、濮阳濮
、济阳济
、东平郓
等郡,河北道之清河贝州
、魏郡魏
、博平博
、平原德
、乐安棣
、景城沧
等郡。按以上通典所列,有当往属者,东平之须昌、钜野宿城及寿张之东境,此为东原大野之地,须昌、宿城、寿张三县故城并在今东平州界,钜野故城在今钜野县西
,鲁郡之任城、龚丘,任城,今为济宁州及嘉祥县之东境,龚丘今为宁阳县,并在古济水东。
改属徐,济阴之南华在菏泽西,今为东明县
,灵昌之匡城在南华西,今为长垣县
改属豫,济阳之长清今属济南府
及东阿之东境,今东阿县是
平阴之北境,改属青,其南境改属徐也。平阴侧岱跨南北,故分属青徐。
又有当来属者,冀域、信都郡及邺郡之内,黄尧城临河,内黄尧城二县故城并在今内黄县界,临河故城在今滑县北。
汲郡之黎阳、东境,其豫域则济阴之乘氏也。乘氏在菏泽东,今为曹州。
以今舆地言之,河南卫辉府之胙城县胙城本在河南,自金明昌五年,河徙出县南,而县始为河北地。
直隶大名府,唯浚县之西境,当属冀长垣。东明二县当属豫。
及真定、河间二府之东南境,当以汉时漳水故道为界,东南属兖西,北属冀。
山东则东昌府,其兖州府则曹州阳榖、寿张、郓城、济南、青州二府则西北境,当以汉时济水故道为界,西北属兖东,南属豫、徐、青。
皆古兖州域也。东南据济,与豫分界,当自兖州府之曹州始,何以知之!按导水、济入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菏泽在今定陶县境。经系诸豫雷。夏在今曹州境,经系诸兖,故知二泽之间为兖豫之界也。济水至曹州西,分为二:一水东南流为菏水,一水东北流入钜野泽为济渎。春秋僖公三十一年取济西田。左传云:分曹地自洮以南,东傅于济。郦道元云:济水自是东北流出巨泽,即此地也。济水又北过东昌府之濮州范县,东与徐分界。又北为阳榖、茌平,东与青分界,转东为济南府之齐河、济阳、齐东、青城,又东为青州府之高苑、博兴、乐安,乐安县东北一百十里有琅槐故城,汉属千乘郡,古济水入海处也。
南与青分界,今歴城以东有小清河,即济水入海之故道,其北为兖,南为青也。 西北距河,与冀分界河。自今河南卫辉府胙城县北,东至直隶大名府,浚县大伾山,西折而北,经河南彰德府界中,又东北经直隶、广平、顺德、真定、河间四府界中,东入于海。此禹河之故道。曲周以下,即汉时漳水之所行也。 九河济漯入海,并在兖东,徒骇最北八枝次之漯,在鬲津之南,济又在漯之南,其所入皆勃海也。自天津卫直沽口与冀分界,南歴静海县东,又南歴沧州东,又南歴沾化、利津、蒲台县东,折而东,歴乐安县北,以小清河入海处,与青分界。 汉志:东郡东武阳县。下云:禹治漯水,东北至千乘入海。东武阳即今朝城县。应劭曰:在武水之阳。郦道元曰:漯水亦或武水也。其故城在今县西千乘县为千乘郡治。后汉始改郡为乐安国。疏引班志不当加「乐安」二字。
又,平原郡髙唐县,下云:桑钦言漯水所出。今按禹引河自大伾山西折而北,循大陆东畔入海,而漯首受河,自黎阳宿胥口始不起东武阳也。水经注所叙:河水自宿胥口又东,右迳滑台城,故白马县治在今滑县西南。
又东北迳黎阳县南,黎阳故城在今浚县东北。
又东北迳凉城县,在今滑县东北。
又东北迳伍子胥庙南,庙在晋顿丘郡界,今清丰县之西境是。
又东北为长寿津河之故渎出焉。津在凉城,废县东北六十里。
河水又东迳铁丘南,元和志:铁丘在滑州卫南县东南十里。卫南本汉濮阳县地,丘今在开州之西南。
又东北迳濮阳县北,开州西南二十里有濮阳故城。
又东北迳卫国县南,县,故畔观也。其故城在今观城县西,清丰之南境,开州之北境皆得其地。
又东迳鄄城县北,今濮州东二十里有鄄县故城,唐濮州治也。
又东北迳范县之秦亭西,春秋书筑台于秦者也。今范县东南二十里有范县故城。
又东北迳委粟津,寰宇记:观城县东南六十七里有委粟城,盖与津相近。
皆古漯水也。自周定王五年,河徙从宿胥口东行漯川,至长寿津,始与漯别,其津以西漯水之故道悉为河所占,而上游较短矣。然河之故渎不经东武阳,亦不经高唐。迨汉成帝建始末,河决馆陶属魏郡
,由东武阳絶漯水而东北至髙唐,又絶漯水,东北至千乘入海,虽尝塞治而故道犹存。王莽始建国三年,复决于此,莽为元城冢墓,计不堤塞。明帝永平中,王景修之,遂为大河之经流,自是委粟津以西漯水之故道,又为河所占,上游益短矣。漯水一出于武阳,再出于髙唐,据成帝后言之耳。水经注:委粟津河北即东武阳也,漯水出焉。河自此与漯别,东北迳东阿、茌平等县,至千乘入海。
水上承河水于武阳县东南而北,迳武阳新城东,引水自东门石窦北注于堂池水。匝隍堑于城东北,合为一渎,东北出郭,迳阳平县之冈城西,阳平故城,今为莘县治。冈城在县西南七里。通典:莘县,汉阳平县地,有武阳城,无此水矣。元和志:武河在朝城县东十步,盖即漯水也。新志云:故流今湮,惟县城西门外少南三里许有大坡,广十馀里,其势突城而东,与阳榖县西大陂连夏秋积潦,幷成巨浸,相传为古漯河汇流处。
又北絶莘道城之西北,今莘县西十三里有莘亭故城。
,又东北迳乐平县故城东,本汉清县,后汉改名乐平,其故城在今堂邑县东南三十里。
又北迳聊城县故城西,城在今聊城县西十五里。
。又东北迳清河县故城北,城在今清平县南。清平,本汉贝丘县,其西南有贝丘故城。
又东北迳文乡城东南,城亦在清平县南。
又东北迳博平县故城南,城在今博平县西北三十里。
右与黄沟合,沟承聊城郭水,东北出,迳清河城南,又东北迳摄城北,春秋所谓聊摄以东也。又东迳文乡城,又东北出于高唐县东,至漯水。
又东北迳援县故城西,杜预释地曰:济南祝阿县西北有援城,今在禹城县西南,汉志作「瑗」。
又迳髙唐县故城东。左传:哀公十年,赵鞅帅师伐齐,取黎及辕,毁髙唐之郭。杜预曰:辕,即援也。祝阿县西北有高唐城,今在禹城县西四十里。禹城本汉祝阿县。
桑钦地理志曰:漯水出高唐。余按穆天子传称:丁卯,天子自五鹿东征,钓于漯水,以祭淑人。丁已,天子东征,食马于漯水之上,寻其沿歴迳趣,不得近出髙唐。桑氏所言,盖津流出,次于所间去声
也。俗以是水,上承于河,亦谓之源河矣。源河乃漯之再出者。桑钦唯知此而不知起东武阳则疏矣。河既与漯合,复分为二漯,由漯阴故城北河由平原故城东,盖自高唐以西至武阳河在南而漯在北。自高唐以东至海,则漯在南,而河在北矣。今禹城县南有源阳故城,唐县在源河之北,故名
漯水,又东北迳漯阴县故城北,伏琛谓之漯阳城。地理风俗记曰:平原漯阴县,今巨漯亭是也。按临邑县西有漯阴故城。元和志:漯水北去临邑县七里
。又东北迳著县故城南,城在今济阳县西南,著竹庶反
。又东北迳崔氏城北,城在今章丘县西北
。又东北迳东朝阳故城南,城亦在章丘西北。
又东迳汉徵君、伏生墓南,碑碣尚存。
又东迳邹平县故城北,城在今邹平县北,与齐东县接界。
又东北迳东邹城北,今青城县界有东邹故县。
,又东北迳建信县故城北,应劭曰:在临济县西北五十里,今在髙苑县西北。
又东北迳千乘县二城间,伏琛云:千乘城在齐城西北一百五十里,隔会水即漯之别名也。元和志:千乘故城,在淄州高苑县北二十五里。
又东北为马常坈,盖亦在千乘县界。玉篇:坈,音而。勇切,地名。今按下文,里数则坈乃淀泊之𩔖。
坈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乱河枝流而入于海,河水注云:河水自千乘北城北,又东分为二水,枝津东迳甲下城南,东南歴,马常坈注济济水注云:济水自甲下邑南东歴琅槐故城北,又东北河水枝津注之,盖即漯之所乱者。
此自西汉末以迄后魏漯川之原委也。以今舆地言之,浚县、滑县、开州、清丰并属直隶大名府
观城、濮州、范县、朝城、莘县、堂邑、聊城、清平、博平并属山东东昌府
、禹城、临邑、济阳、章丘、邹平、齐东、青城并属济南府。
、高苑属青州府。
诸州县界中,皆古漯水之所经。自宋世河决商胡,朝城流絶,而旧迹之存者鲜矣。 济、漯二水为东南四州贡道之所必由,非独兖也。青承兖曰:「达于济则由济入漯可知矣」。徐承青曰:「达于菏,则由菏入济可知矣」。扬承徐曰:「达于淮、泗,则由淮入泗」。由泗入菏,可知矣。淮通泗,泗通菏、菏、通、济、济、通、漯、漯、通河,四州之贡道,无不由济者,而总与陶丘、荥泽之间无涉,此其所以不言逾也。 禹时济实通漯林。少颖云:案经文无济漯相通之道,非也。但孔疏云从漯入济,自济入河,则必有舍舟行陆之事,是为大谬耳。周希圣更定其文曰:由济而入漯,由漯而入河」。经㫖灼然矣。近惟朱长孺深知此意,其所著禹贡长笺曰:「古时济、漯通流,汉以后遂不相属。孔疏与经文所次水道不合,当是从济入漯,从漯入河。郑端简亦云旧作二道者非是。此适与周氏暗合也。新唐书许敬宗传云:高宗东封泰山,次濮阳,问书称浮于济漯。今济与漯断不相属,何故?敬宗对曰:沇济自温入河,伏地南出为荥泽,又伏而出曹、濮之间,汶水从入之。故书又言浮汶达济,不言合漯者,漯自东武阳至千乘入海也。或据此以驳济与漯通之说。余曰:济、漯本相附近,迨西汉末,河行济漯之间,高唐以西至东武阳二水为河所隔,唐世犹然,故高宗谓济、漯断不相属。敬宗不知古今水道之变迁,而凭臆以对,殊失经㫖,未可以证禹贡也。然则济与漯通当在何处?曰:是不可知。按水经,邓里渠与将渠合,北迳茌平县东,临邑县故城,西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北迳四渎津,注云:河水东分济,亦曰济水,受河也。水经注,「济」或作「泲」,又因泲而讹为沛。今悉改从济。
自河入济,自济入淮,自淮达江,水径周通,故有四渎之名。盖其时济漯之间为河所隔,故云河分济。又云:「济受河在禹时,则固漯分济或济受漯也。汉临邑县在今茌平县东。通典:汉临邑故城在卢县东。按今长清县西南二十五里有卢县故城,西与茌平接界,汉临邑当在此间。今临邑本汉漯阴县,刘宋侨置临邑,非汉县也。
四渎津在临邑故城东北,寰宇记:四口故闗在聊城县东八十里,一名四渎口。
当为古济漯通波处,此亦不敢定以为是。然济与漯通,必在㑹、汶之后,又北将东之际,而临邑适当其地,东北接高唐故城,为漯之所经,枝津径通,理无可疑。 黄文叔云:或浮济,或浮漯,而皆逹于河。愚谓兖之北境,可径浮漯以达河,而其南境则必由济入漯也。准此以推,则青之汶、徐之淮,扬之江、海,荆之江沱,潜、汉、雍之龙门,虽并列于经,而或由或不由,各随其便。唯豫之洛、梁之潜,沔、渭为道,所必由耳《禹贡锥指》
。
海岱惟青州。 浮于汶,达于济《禹贡:
。岱,岱宗也。青州贡道,由汶入济,济、固达于河矣。书,古文训里。岱宗,即㤗山也。山东通志云:㤗山在㤗安州北,五 为东岳岱宗,其山周回一百六十里,屈曲盘道百馀,径南天门东西三天门至絶顶,高四十馀里,上有石表巍然。俗云秦时无字碑,有碧霞祠、东岳庙。封禅坛。其峰曰日观,曰秦观,曰越观,曰丈人,曰独秀,曰鸡笼,曰老鸦,曰狮子,曰莲花,曰悬石。其崖曰百丈,曰舍身,曰马棚,曰鹁鸽。其峪曰石经,曰石壁,曰佛寺,曰鬼儿,曰椒子,曰酆都,曰桃花,曰马蹄,曰溪里。其岭,曰回马,曰雁飞,曰黄岘,曰思乡,曰青峰,曰西横其石,曰牛心,曰龙口,曰试剑,曰龙纹,曰虎阜,其洞,曰迎阳,曰吕公,曰白云,曰遥观,曰蝙蝠,曰鬼仙,曰山廉,其池,曰玉女,曰王母,曰白鹤,曰白龙。又岳顶有东、西神霄山,岳阴有孤山,襁山,鹤山相去俱十里,虽山各异名,皆㤗岳之峰峦也。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秦观者望见长安,越观者望见㑹稽亭亭云云。梁父徂徕诸山,俱在㤗岳东南。
即所谓导沇水,东流为济,东至于菏,又东北㑹于汶是也。谓此州将欲达于帝都,当浮于汶以达于济,然后由济以达于河也。尚书全解。
汶水五源皆出袭庆。奉符县界,至东平中都县,贯钜泽入济。青州贡道由汶入济,由济入河,不言河,兖已见也。尚书说。
地理志云: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西南入济。易氏云:唐兖州乾封县,本汉泰山郡博县,后改为袭庆府。奉符县汶水出县东北原山。盖博与莱芜皆在兖州之西南,故汶水所出之原,山、介两邑间。又有北汶、嬴、汶、柴、汶、牟、汶。《述征记云:泰山郡水皆名汶,今县界有五汶,皆源别而流,同其原山之汶水,西南流,经乾封县治南,去县三里,又西南流九十里,入郓州中都县,孔子为中都宰之地自济之,上流既絶,故汶水入大野陂而不入济。尚书纂传》:川原山在今莱芜县东五十里,连淄 县界,今名岳阳山,淄水出其阴,汶水出其阳,见《一统志》。
孔疏曰:尧时青州越海而有辽东,舜分青州为营州,即辽东也。汉公孙度据辽东,自号青州刺史矣。书纂言
按成王赐太公履曰:东至于海,季札闻齐,音曰表。东海者,其太公乎!齐泯王谓张仪曰:齐僻陋,隠居东海之上,是东据海也。而《传》兼言北楚子谓齐侯曰:君处北海。苏秦说齐王曰:北有渤海,盖自今成山以至乐安者是也,故云东北据海,然自朝鲜以至日照,皆青也,所遗多矣。专言东,则固可该琅邪与朝鲜也。《地理志》:岱山在㤗山郡博县西北,今山东济南府㤗。安州东南有博县故城,山在州北五里,于故城为西北也。《公羊传》曰:越在岱阴齐。苏秦说齐王曰:「南有㤗山」。《史记曰:㤗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岱主南,言与徐分界也。而传兼言西,则岱不足以表其界。盖青西以济为兖界,《齐语》正封疆,西至于济,其眀徵也。北自琅槐以西,亦以济为兖界,故王莽改汉齐郡曰济南,而经不言济者,蒙兖济河之文从可知也。传兼言西,则欲密而反疏。甚矣,说经之难也。 《周礼》:正东曰青州,其疆域与《禹贡》大异。郑注云:青州则徐州地也。盖以其山镇曰沂山,其川淮、泗,其浸沂、沭。知之。《经》曰:海、岱及淮惟徐州。又曰淮、沂,其乂又曰:浮于淮、泗。是知徐幷于青也。贾《疏》云:周之青州,于《禹贡》侵豫州之地,盖以其泽薮曰望诸知之。望诸即孟猪经于豫州曰导菏泽被孟猪,是知侵豫之地也。《疏》又云:周时幽州南侵徐州之地,盖以其泽薮曰豯养知之。《地理志》:琅邪长广县西有奚养泽,琅邪郡属徐州,是知侵徐之地也。渭按长广故城在今登州府莱阳县,东汉属徐州,实古青州域。幽之所侵乃青地,非徐地也,不但此也。其川、河洓,其浸灾时,皆青地为幽所侵,而贾不言何其疏也!盖今青、登、莱三府之地,在青域者,周时皆割入幽,其西又为兖所侵,而损豫之东南境以益之。徐则岱山、大野皆入于兖,是青亦不全得齐也。郑云青州即徐州,亦言其大略而已。 青州有古爽鸠氏之虗,为季崱、有逢、伯陵、蒲姑氏之所因,及斟灌、斟、寻、寒过之封皆在焉,春秋时可考者。《齐纪》,谭州夷介、莱凡七国,战国时为齐、燕二国地。秦幷天下置齐郡、琅邪东境是
,辽东汉复置青州领郡国六
,后汉、魏并因之领郡国五
,晋分置平州青州领郡国六,平州领郡国五
,后改曰幽州。唐为河南道之北海青州
、济南齐
、淄川淄
、高密宻
、东莱莱
、东牟登
等郡,河北道之安东都䕶府。按以上通典所列髙密之莒县及诸城之南境,当往属徐。又有当来属者,兖域、济阳之卢县及东阿之东境后汉榖城县地,在济东者,即今东阿县
,平阴之北境,徐域、鲁郡、乾封、莱芜之北境是也。以今舆地言之,山东登州、莱州二府,其青州府,则益都、临淄、昌乐、安丘、寿光、临朐及诸城,高苑、博兴,乐安之南境,济南府则肥城、长清、歴城、章丘、邹平、长山、新城、淄川及㤗、安、莱芜之北境,兖州府则唯东阿及平阴之北境三府之地,南以齐长城故址与徐分界,西及北,以汉时济水故道,与兖分界
,其东北跨海,为故辽东都司之东境及朝鲜国,皆古青州域也。 青之东境登、莱二府之地,斗入大海中,东西长八九百里,形如吐舌。史记徐世家云:齐自㤗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盖幷登、莱计之也。海水自日照县东与徐分界,日照,本汉海曲县,属琅邪郡,今属青州府,莒州。
北歴诸城县,东折而东北,歴胶州、即墨、莱阳、栖霞、文登诸县南,又东北出而西折歴宁海州及福山、蓬莱二县北。蓬莱,登州府,治海在府城北五里,北与辽东相望。自新开海口而东,北抵辽东金州、卫南之旅顺口三百里而近,有沙门、砣矶、铁山诸岛,可以泊舟避风,一帆径度亦不甚险。汉书:元封二年,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勃海击朝鲜。元和志:大人故城在登州黄县北二十里。司马宣王伐辽东,造此城,运粮船从此入。今新罗百济往还,常由于此。
又西歴招逺登州府
、掖县、昌邑、潍县俱莱州府
,北与兖分界。 青西及北,以济为界。郑渔仲云:「不言济者,以兖州见之也」。按水经注:济水自临邑过平阴卢县,歴城台县,梁邹、临济、安平、乐安、利县至琅槐入海。以今舆地言之,平阴、长清、齐河、歴城界中之大清河及章丘、邹平、常山、新城、高苑、博兴、乐安界中之小清河,即汉时济水㑹汶入海之故道,古青、兖分界处也。青之东北界无可考。疏云:越海而有辽东之地,恐未尽。通典云:青州之界,东跨海,从岱山东歴密州,东北经海曲莱州,越海分辽东、乐浪、三韩之地,西抵辽水。此说近是。然三韩地太逺而𤣥莬不可遗,窃疑汉武所开二郡,皆古嵎夷之地,在青州之域者,而三韩不与焉。盖嵎夷,羲和之所宅,朝鲜、箕子之所封,不应在化外,先儒但云有辽东,非也。汉书言东夷天性柔顺,异于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设浮于海,欲居九夷。后汉书言东夷率皆土著,喜饮酒歌舞,或冠弁衣锦,噐用爼豆,所谓中国失礼,求之四夷」者也。观其土俗,则青之东北界不止于辽东明矣。史记秦始皇本纪云:地东至海暨朝鲜,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朝鲜列传》云:自始全燕时,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燕、秦之所经略,盖禹贡嵎夷之地,唐一行所谓北戒山河抵恒山之右,乃东循塞垣至濊貊、朝鲜以限戎狄者是也。《星传》谓北戒为胡门。 明辽东都指挥使司兼辖汉、辽东、西二郡之地,都司城西四百二十里为广宁卫,本辽东无虑县也。卫西幽州域卫东、营州域都司城东至鸭緑江五百六十里,与髙丽分水。太康地志云:乐浪遂城县有碣石长城所起。通典云:在今高丽旧界,盖即䝉恬所筑起临洮至辽东者也。东汉以来故址湮没都司城北至三万卫三百三十里,古肃慎氏地,卫西有开元城,金置会宁府,号为上京。禹贡:青州之北界当极于此卫,东北距长白山千馀里,其水北流为混同江,南流为鸭緑。江唐书东夷传云:高丽马訾水出韎●之白山,色若鸭头,即此江也。都司城南至旅顺海口七百三十里,去登州不逺,顺风扬帆,信宿可达。明初,辽东士子附山东乡试,后以渡海之艰,改附顺天,犹周之幷营于幽也。 按此经䝉兖之文,曰达于济,则由漯以入河可知矣,其东北境径浮济,不必从汶也。水经注: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莱芜县在齐城西南,原山又在县西南六十许里。从征记曰:汶水出县西南流,自入莱芜谷夹路,连山数百里,水隍多行石涧中。按原山在今莱芜县东北七十里,东接益都,西接章丘,北接淄川,县界高耸,出群山之上,亦名马耳山。魏収志:嬴县有马耳山,汶水出是马耳,即原山矣,今又名岳阳山。
西南迳嬴县故城南,城在今莱芜县西北。
又东南迳奉高县北,今泰安州东有奉高废县。
屈从县西南流与一水合,俗谓之牟汶。水出牟县故城西南阜下,俗谓之胡卢堆,西南迳奉高县故城而西南流注于汶。今莱芜县东有牟县故城。牟汶水在县南门外,西流至㤗安州,东入汶。
又南,右合北汶,水出分水溪,东南流,迳㤗山东,合天门、下溪水,又东南流,迳南明堂下。昔汉武令奉高作明堂,引水为壁,雍世谓之石汶,又左入于汶水。今㤗安州南有泮水,出㤗山分水岭,考其源流,盖即北汶也。
又西南迳徂徕山西,山在州东南四十里。
又南迳博县故城东,城在州东南,汉置,唐改曰乾封。
又西南迳龙乡故城南,又西南迳亭亭山,山在州南三十里。
又南左㑹淄水,世谓之柴汶。水出㤗山梁父县东,西南流迳莬裘城北,又迳梁父故城南,又西南迳柴县故城北,又迳成邑北,春秋齐师围成成人伐齐,饮马于斯水者也。淄水又西迳阳关城南,西流注于汶水。今按州南有废柴县梁父故城西南有阳关城。柴汶水在州东三十五里,俗名司马河。
又南迳钜平县故城东,城在州西南。
又西南迳鲁国汶阳县北,又西迳汶阳县故城北,城在今宁阳县东北。
又西,洸水出焉。吕忱曰:洸水出东平,上承汶水,于冈县西阐亭东。尔雅汶别为阐,其犹洛之有波矣。洸水西南流,迳乘丘县故城东,又东南注于洙水。按乘丘故城在今滋阳县西北。
又西迳蛇丘县南,今肥城县南有蛇丘故城,本鲁蛇渊囿,汉置县。
又西南迳冈县北,县本鲁阐邑,在今宁阳县境。
又西南迳东平章县南,今东平州东有章县故城。
又西南迳桃乡县故城西,城在今汶上县东北四十里。
又西南迳寿张县北,寿张,本寿良,后汉光武更名。
又西南至安民亭,入于济。今州西南十里安山镇即故安民亭。
汶水自桃乡四分当其派别之处,谓之四汶口。即今戴村<div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 max-width: 20px; max-height: 20px; min-width: 20px; min-height: 20px; vertical-align:middle;"><img src="https://ctext.org/getrarecharimg.pl?group=785&highlight=008800"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max-width: 20px; max-height: 20px;" alt="ctextchar:785" /></div>地。
其左二水双流,西南至无盐县之郈乡城南,又西南迳东平陆故城北,又西迳危山南,世谓之龙山。
又西合为一水,西南入茂都淀,即今南旺湖
次一汶,西迳郈亭北,又西至寿张故城东,遂为泽渚。其右一汶,西流迳无盐县故城,城在今东平州东。
又西迳洽乡城南,又西南迳寿张县故城北,城在州西南。
又西入于济。以今舆地言之,汶水自莱芜歴㤗安、肥城、宁阳至东平,以济合流,以至于海,此禹迹也。迨元人引汶絶济为㑹通河,明永乐中,又筑戴村坝,遏汶水尽出南旺以资运,而安山入济之故道填淤久矣。 《元和志》,乾封县界有五汶,源别而流同。五汶者,曰北汶、嬴、汶、柴、汶、牟、汶,其一则经流也四汶口乃下流,岐分处不在五汶之数
。按郦《注》无嬴汶。嬴汶在今莱芜县南三十里,源出宫山之阴流。合牟汶宫山者,新甫之别名也。山在新泰县西北。泮水源出泰山分水岭即北汶州志》谓之堑汶,在今㤗安州南。五汶之外有小汶,在州东南七十里,源出宫山,流迳徂徕山南,又西入汶水,所谓大汶口也。嬴汶流合牟、汶,故郦注不言五汶,以小易嬴,斯为当矣。又有水出莱芜县寨子村,流合牟、汶者,《近志》指为浯汶。据《汉志》,琅邪灵门县有高䂞山,浯水所出,东北入潍。《说文》云:水出灵门山,世谓之浯汶,浯水合东汶入潍,故有此名。
在今莒州界,与莱芜无涉,志妄言耳。东汶出朱虚县小㤗山,北流至淳于县入潍,在今临朐安丘界。《淮南子》曰:汶出弗,其西流入济」。高诱云:弗其,山名,在朱虚县东,是即入潍之东。汶言入济者,淮南之误也。 曾彦和曰:汶水有二:出莱芜县、原山入济者,徐州之汶也,出朱虚县、㤗山入潍者,青州之汶也。渭按原山,北接淄川,延、袤跨青、徐之境,汶虽徐水,其导源处犹为青域,故青之贡道,书浮于汶云。《禹贡:锥指。
行水金鉴巻八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