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七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巻七十七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江水。

汉髙皇后三年夏,江水汉水溢,流民四千馀家《汉书髙后本纪》汉髙皇后八年夏,江水汉水溢,流万馀家。《汉书髙后本纪》, 《四川总志》载,七年江、汉水溢,后五年,江、汉水又溢。即此二年之事。云七年者,三年也。是年,南阳沔水溢。今随州襄阳地理湖《广通志、江书传》:汉上曰沔地。 ,通释汉入 处谓之。《沔志》云「沔水溢」。即《本纪》所云江水、汉水溢也。汉成帝河平三年春二月,犍为地震,山崩。雍江水水逆流雍同「壅」,下同。《汉书成帝本纪》。是年二月,犍为柏江山崩,捐江山崩,皆廱江水,江水逆流壊城,杀十三人《汉书五行志》。汉成帝元延三年春正月,蜀郡岷山崩。雍江三日江水竭《汉书成帝本纪》。是年正月丙寅,岷山崩,壅江、江水逆流,三日乃通《汉书五行志》

汉献帝建安二年九月,汉水溢流害民人。是时天下大乱《后汉书五行志》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八月,汉水溢流,害民人《后汉书》《五行志》。魏曹睿太和四年九月,大雨,汉水溢《三国志》。吴孙权太元元年秋八月朔,大风,江海涌溢,平地水深八尺《宋书五行志》

晋懐帝永嘉三年,江、汉皆竭,可涉《晋书》懐《帝本纪》。晋穆帝永和七年七月甲辰夜,涛水入石头,死者数百人《晋书穆帝本纪》

晋简文帝咸安元年十二月壬午,涛水入石头《晋书五行志》。晋孝武帝太元十三年十二月戊子,涛水入石头,毁大桁,杀人《晋书》孝武帝本纪》

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六月甲寅,涛水入石头,毁大航,漂船舫,有死者。京口西浦亦涛入杀人《晋书五行志》。晋安帝元兴三年二月已丑朔夜,涛水入石头,漂没杀人,大航流败。庚寅夜,涛水入石头。商旅方舟万计,漂败流●,骸胔相望。江左虽频有涛变,未有若斯之甚《晋书五行志》

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二月己未,涛水入石头《晋书五行志》。晋安帝义熙二年十二月已未夜,涛水入石头《晋书五行志》。晋安帝义熙四年十二月戊寅,涛水入石头《晋书五行志》。宋文帝元嘉十八年夏五月,沔水泛溢,遣使循行赈赡《宋书文帝本纪》。是年五月,江水泛溢,没居民,害苗稼《宋书五行志》。宋顺帝升明二年七月丙午,涛水入石头,居民皆漂没《宋书五行志》

齐东昏侯永元元年七月,涛水入石头,漂杀縁淮居民《齐书五行志》

梁武帝天监六年八月,建康大水,涛,上御道七尺。《隋史五行志》。是年,荆州江溢,堤壊,刺史始兴王憺亲率府将吏冒雨赋丈尺筑治之,雨甚水壮,众皆恐。或请憺避焉,憺曰:「王尊尚欲身塞河堤,我独何心以免!」乃刑白马,祭江神。俄而水退堤立,邴州在南㟁数百家,见水长惊走,登屋缘树,憺募人救之,一口赏一万,估客数十人应募救焉,州民乃以免。又分遣行诸郡,遭水死者给棺槥,失田者与粮种。《梁书始兴王憺传》。

天监末,耒阳江水暴涨。《湖广通志》梁武帝普通元年秋七月,江、海并溢。梁书武帝夲纪。唐高祖武徳七年七月,雟州地震,山摧,壅江水噎流。唐书五行志。柬之罢政事,愿还襄州,乃授襄州刺史,㑹汉水涨啮城郭,柬之因垒为堤以遏湍怒,阖境赖之。唐书张东之传 。按宰相表,柬之罢相在神龙元年。景龙三年七月,澧水害稼。湖广通志:唐明皇开元十五年八月八日,沔池县夜有暴雨润,水榖水涨,合毁郭邑百馀家。旧唐书五行志唐代宗大歴七年二月,江州江溢。唐书五行志唐徳宗贞元二年六月,荆南江溢。唐书五行志唐徳宗贞元三年五月,扬州江溢。唐书徳宗夲纪、二江南通志云:贞元 年,扬州江溢。

唐徳宗贞元四年正月,江溢。唐书徳宗夲纪。是月,京师地震,金、房二州尤甚,江溢山裂,屋宇多壊,人皆露处。唐书五行志。唐徳宗贞元十一年十月,朗、蜀二州江溢。唐书五行志。贞元二十一年,朗州江涨,流万馀家。是年夏,朗州水鬬。《湖广通志

唐顺宗永贞元年秋,武陵、龙阳二县江水溢,漂万馀家《晋书五行志》

唐穆宗长庆四年,敬宗即位。夏六月,汉水溢决。唐书敬宗夲纪。是年夏,襄、均、复、郢四州汉水溢决。唐书五行志。唐文宗大和四年夏,舒州江溢。唐书文宗夲纪。是年夏,江水溢,没舒州太湖、宿松、望江三县民田数百户。唐书五行志。唐文宗大和五年六月甲午,𤣥武江涨,髙二丈溢,入梓州罗城。唐书五行志。

唐文宗开成三年夏,江、汉涨溢,壊房、均、荆、襄等州民居及田产殆尽《唐书五行志》

唐武宗㑹昌元年七月壬辰,汉水溢。唐书武宗夲纪是年七月,襄州汉水暴溢,壊州郭,均州亦然。旧唐书五行志。汉水溢,壊城郭,僧孺坐不谨防,下迁太子少保。唐书牛僧孺传。㑹昌中,汉水害襄阳,拜钧山南东道节度使,筑堤六千步以障汉暴。唐书卢钧传。

后周广顺三年,襄州汉水涨溢《湖广通志》。宋太祖建隆二年,襄州汉水涨溢数丈。《宋史五行志》、「元湖」,《广通志》作「年」恐,即此也

宋太祖乾徳二年四月,广陵、扬子等县潮水害民田《宋史五行志》

宋太祖开寳元年六月,江水泛溢,壊民田庐舍。八月,集州江涨,壊民庐舍及城壁公署。《宋史五行志》宋太祖开寳五年六月,忠州江水涨二百尺。《宋史五行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六月,忠州江涨二十五丈。兴州江涨,毁栈道四百馀间。七月,复州、蜀、汉江涨,壊城及民田庐舍。集州江涨,泛嘉川县。《宋史五行志》。是年九月,兴州江水溢。宋史太宗夲纪。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八月,梓州江涨,壊阁、道营舍。《宋史五行志》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七月,复州江水涨,毁民舍、堤塘,皆壊《宋史五行志》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六月,均州溳水、均水、汉江并涨,壊民舍,人畜死者甚众。 汉阳军江水涨五丈。 七月,南剑州江水涨,壊民居舍。《宋史五行志》。 是年秋七月,汉水溢。宋史太宗夲纪。

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七月,江、汉皆溢为患《宋史》太宗夲纪》。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七月,嘉州江水暴涨,壊官署、民舍,溺者千馀人。 雅州江水涨九丈,壊民庐舍。 新州江涨,入南砦壊军营。宋史五行志宋太宗雍熙二年七月,朗江溢,害稼。宋史五行志宋太宗雍熙三年秋七月癸已,阶州福津县有大山飞来,自龙帝峡壅江水逆流,壊民田数百里,宋史太宗夲纪。山崩而壅江水,汉书屡书之,兹曰:「大山飞来」,恐犹是吾浙西湖飞来峰之讹传也。小谷口荟蕞。宋太宗淳化元年六月,吉州江涨,漂壊民田、庐舍,黄梅县江水涨二丈八尺,洪州江涨,壊州城三十堵,民庐舍二千馀区,漂二千馀户。宋史五行志。宋太宗淳化二年七月,嘉州江涨,溢入州城,毁民舍。复州蜀、汉二江水涨,壊民田、庐舍。 八月,藤州江涨十馀丈,入州城,壊官署民田。是秋,荆湖北路江水注溢,漫田𤱔甚众。《宋史五行志》。

宋太宗淳化四年九月,江溢,陷涪州,诏溺死者给敛具铁钱三千《宋史太宗夲纪

宋太宗至道元年五月,䖍州江水涨二丈,九尺壊城,流入深八尺,毁城门《宋史五行志》。宋真宗咸平三年三月,梓州江水涨,壊民田。 七月,洋州汉水溢,民有溺死者。《宋史五行志》宋真宗景徳四年六月,邓州江水暴涨。 八月,横州江涨,壊营舍。宋史五行志》。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六月,吉州、临江军并江水泛溢,害稼《宋史五行志》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七月,洪筠袁州江涨,害民田,壊州城《宋史五行志》。是岁,吉州、临江军江水溢害民田《宗史真宗夲纪》。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九月,利州水漂栈阁万二千八百间《宋史五行志》

宋仁宗天圣三年十一月辛卯,襄州汉水壊民田《宋史五行志》

宋仁宗天圣六年七月壬子,江宁府、扬真、润州江水溢,壊官民庐舍,遣使安抚赈恤。宋史仁宗夲纪。宋仁宗景佑三年六月壬申,䖍吉州水溢,壊城郭、庐舍,赐被溺家钱有差。宋史仁宗夲纪 五行志略同。宋仁宗嘉佑元年四月,大雨,水注安上门门闗折,诸路言江河决溢,河北尤甚。宋史仁宗夲纪、大五行志载:二年,河决自五月 雨不止,水冒安工门门,闗折诸路,江河决溢,河北尤甚,疑即元年之事,夲纪与志纪年月不同,必有一误。姚焕知峡州,大江涨溢,焕前戒民徙储积,迁高阜,及城没,无溺者,因相地形筑子城埽台为朩岸七十丈,缭以长堤,揵以薪石,厥后江涨不为害,民徳之,徙知涪州。宋史姚涣传:孝基通判阆州,阆州江水啮城几没,郡吏多引避,孝基率其下决水归旁谷,城赖以全。宋史李孝基传:沈起知海门县,县负海地卑,间岁海潮,至冒民田舍,民徙以避,弃其业,起为筑堤百里,引江水灌溉其中,田益辟,民相率以归,至立祠以报,御史中丞包拯举为监察御史。宋史沈起𫝊。

宋神宗熙寕八年夏四月壬午,湖南江水溢。《宋史神宗本纪》:是年四月,潭、衡、邵、道诸州江水溢,壊官私庐舍。《宋史五行志》。师孟为度支判官、知洪州,积石为江堤,浚章沟掲北闸,以节水升降,后无水患。歴集贤殿修撰、判都水监。《宋史程师孟传》。宋徽宗大观三年七月,阶州久雨江溢。《宋史五行志》宋徽宗大观四年,蘷州江水溢。《宋史徽宗本纪》绍兴三年五月,武昌江涨,累月不泄。《湖广通志》:陈桷知襄阳府。明年,汉水决溢,漂荡庐舍,躬率兵民捍筑堤㟁,赖以无虞。以疾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江州。《宋史陈桷传》:兴桷知襄阳在绍 十五年。宋高宗绍兴十六年,潼川府东、南江溢,水入城,浸民庐。《宋史五行志》。

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潼川府江溢,浸城内外民庐。《宋史五行志》杨政守汉中十八年,六堰久壊,失灌溉之利,政为修复,汉江水决为害,政筑长堤捍之,凡利于民者,不敢以军旅废也。《宋史杨政传》

宋孝宗淳熙十一年五月,阶州白江水溢,决堤圯城,浸民庐、垒舍、祠庙甚多《宋史五行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荆江溢。《宋史五行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五月丁巳,阶州白江水溢,浸城市民庐。六月辛卯,潼川府东南二江溢,决堤毁桥,浸民庐,涪城、中江、射洪、通泉、郪县没田庐。《宋史五行志》:张孝祥知荆南、湖北路安抚使,筑守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请祠,以疾卒,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宋史张孝祥传。宋光宗绍熙二年五月庚午,利州东江溢,壊堤田庐舍。辛未,潼川府东南江溢,六月戊寅又溢,再壊堤桥水入城,没庐舍七百四十馀家,郪涪射洪通泉县汇田为江者千馀畆。 七月癸亥,嘉陵江暴溢,兴州圯城门、郡狱、官舍凡十七所,漂民居三千四百九十馀,潼川、崇庆府绵果合,金龙、汉州、懐安、石泉、大安军鱼闗皆水。时上流西番界古松州,江水暴溢,龙州败桥阁五百馀区,江油县溺死者众,宋史五行志。

是年七月,襄阳大雨连旬,汉水溢,害稼,壊堤防民舍殆尽。《湖广通志》

宋光宗绍熙三年五月乙未,潼川府东、南江溢,后六日又溢,浸城外民庐,人徙于山。 七月,襄阳、江陵府大雨水,汉江溢,败堤防,圯民庐、没田稼者逾旬,复州、荆门军水亦如之。镇江府三县水,损下地之稼。《宋史五行志》。宋光宗绍熙五年秋,武陵县江溢,圯田庐甚众。《宋史五行志》庆元二年,马湖夷界山崩八十里,江水不通。《四川总志》宋宁宗开禧元年九月丙戌,汉水溢。《宋史五行志》宁宗登位,枢以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江陵濒大江,岁壊为巨浸,民无所托,楚故城楚观在焉,为室庐,徙民居之,以备不虞,种朩数万以为捍蔽,民徳之《宋史袁枢传》宋宁宗嘉定十年,蜀、汉二州江没城郭。《宋史五行志》。宋宁宗嘉定十六年五月,鄂州江湖合涨,城市沈没,累月不泄。 是秋,江溢,圯民庐。《宋史五行志》。宋理宗端平三年,襄、汉江溢,皆大水。《宋史五行志》宋理宗淳佑七年五月,重庆府江水泛溢者三,漂城壁,壊楼橹。《宋史五行志》

宋度宗咸淳六年六月,汉水溢《宋史李庭芝传》宋度宗咸淳七年七月壬午,四川制置使朱祀孙言:「夏五以来,江水凡三泛溢,自嘉而渝,漂荡城壁,楼橹圯壊。《宋史》度宗本纪》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九月辛卯,江水溢没民田《元史世祖本纪》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七月,江水溢,免江夏田租《元史世祖本纪》

元成宗大徳元年六月,和州歴阳县江涨,漂没庐舍万八千五百馀家《元史成宗夲纪》。是年六月,和州歴阳县江水溢,漂庐舍万八千五百区。《元史五行志》。是年十月,庐州路无为州江涨泛溢,漂没庐舍。《元史成宗夲纪元成宗大徳五年七月,江水暴风大溢,高四五丈,连崇明、通、泰、真州、定江之地,漂没庐舍,被灾者三万四千八百馀户《元史五行志》

元成宗大徳九年六月甲午,潼川霖雨,江溢,漂没民居,溺死者众,饬有司给粮一月,免其田租。《元史成宗夲纪。是年六月,潼川郪县雨,绵江中江溢,水决入城。《元史五行志》。是年七月,沔阳玊沙县江溢。《元史五行志》。元成宗大徳。十年二月乙未,道州营道等处暴雨,江溢山裂,漂民庐,溺死者众,复其田租。七月辛巳,平江大风,海溢,漂民庐舍元火成宗本纪。元仁宗延佑二年七月,全州、永州江水溢,害稼《元史五行志》。元英宗至治元年七月,奇尔济苏部江水溢。 八月,安陆府雨七日,江水大溢,被灾者三千五百户。 九月,京山、长寿二县汉水溢。《元史五行志》。是年九月庚子,安陆府汉水溢,壊民田赈之。《元史英宗夲纪元英宗至治二年六月壬午,辰州江水溢,壊民庐舍。元史英宗本纪》。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夏六月,渠州江水溢《元史五行志》。元泰定帝泰定二年六月,潼川府绵江中江水溢入城,深丈馀《元史五行志》

元文宗至顺三年八月,江水溢《元史》文宗本纪》。元顺帝至正八年五月庚子,广西山崩,水涌漓江溢,平地水深二丈馀,屋宇人畜漂没《元史五行志》。元顺帝至正九年五月,蜀江大溢,浸汉阳城,民大饥。秋九月,江、汉溢,漂没民居禾稼《元史》顺帝本纪》。明太祖洪武元年六月戊辰,江西永新县大风雨,蛟出,江水暴溢入城深八尺,民居荡析,男女多溺死者。事闻,上遣使赈之《明太祖实录》

明太祖洪武三年六月戊寅,应天府溧水县奏,久雨江溢,漂民居《明太祖实录》

明太祖洪武四年秋七月壬子,南宁府大雨,江水溢,壊城垣,漂民庐舍。明太祖实录。

明太祖洪武六年七月已酉,叙州南溪县大雨,江水涨,漂公廨民居。 已未徳庆府言:「城临江㟁,毎江水涨溢,城辄頺圯,乞移内地,令兵民并力兴筑」。从之。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三年秋八月,淫雨,汉水暴溢,由郢以西,庐舍人畜漂没无算,州城几陷,五日乃止。湖广通志明太宗永乐元年三月癸未,修扬州府江都县、河东等郷边江圩㟁。 五月辛巳,湖广安陆州言州境及京山县俱临汉江,旧有堤岸倾圯二百馀丈,乞修筑。从之。明太宗实录。

明太宗永乐二年五月戊辰,工部言:「太平府当涂县、慈湖等处,上通宣、歙,东抵丹阳湖,西接芜湖,地多濒江,比雨水浸淫,及海潮涨溢,决堤伤稼,宜遣人相度修筑」。上从之。又谕之曰:「缘江低洼之处,非止当涂,一县霖潦伤稼必多,宜分遣官乘传往视。凡浙江、江西、湖广、安庆、苏松等府,遇湖泊洼下,圩㟁頺圯,亟督有司修筑」。 己已,湖广布政司言:长沙、浏阳、益阳、岳州、安郷、华容、常徳、龙阳、武陵、荆州、石首、监利、江陵诸县霪雨,湖水泛溢,壊民居田稼。命户部遣人驰驿抚视。 十一月辛丑,江宁县民言:「自龙江至三山门,河道窄狭,各处馈运之舟聚集江浒,卒遇风涛多致损壊。乞浚江东门外北河,令深广以纳馈运之舟」。从之。 癸卯,泰兴县言,沿江圩㟁东至新河,西尽丹阳界,长六千六百五十丈,高一丈五尺,顷被江水冲,决为民患,请发民丁修筑。从之。 戊申,直𨽻和州民言,州铜城闸上抵巣湖,下接扬子江圩㟁七十馀处,为江潮冲,决壊禾稼,乞修筑。从之。明太宗实录。明太宗永乐三年十月乙亥,修无为州周兴等郷及鹰扬卿乌江屯缘江圩㟁。明太宗实录。明太宗永乐四年三月丁未,湖广石首县言境内临江万石堤三百七十馀丈,当大江之冲,间为洪水所决,而邻境华容、安郷皆受其患,乞先时修筑,从之。 六月辛酉,工部言湖广蕲州、广济县武家穴等处江㟁,为水冲决,宜发民修筑。从之。 七月辛未,修应天府江浦县沿江堤岸。明太宗实录。

明太宗永乐七年五月戊子,湖广安陆州奏:「渲马滩江溢,决圩岸千六百馀丈,请𤼵民修筑」。从之。十二月已未,扬州府泰兴县耆民言:「县南拦江堤㟁为风涛冲激,沦入于江者三千九百馀丈。又大港北自县河南出大江,淤塞四千五百馀丈,请命浚筑,皇太子遣官相度修治。《明太宗实录》」。

明太宗永乐九年六月,自甲辰至戊申,直𨽻扬州府,通州、泰兴、江都、仪真、海门等县,风雨暴作,江潮泛涨,壊房舍,漂流人畜,事闻,命户部速遣人巡视抚䘏。明太宗实录。明太宗永乐十年六月辛未,湖广荆州、武昌、黄州、常徳、汉阳等府久雨,江水泛涨,没民庐舍田禾,事闻,命户部遣人巡视绥抚。 九月癸未朔,湖广黄梅县耆民言:「县临大江,旧有圩㟁百二十馀里,洪武中尝修筑之。今夏霖雨,江水泛溢,圩㟁坍塌,伤民田千八百二十馀顷。请以阖郡丁夫修筑」。从之。明太宗实录。明太宗永乐十一年七月壬午,户部言:「通州海门县官民田,近被风潮,冲坍入江者,该输粮三千五百八十馀石。命除之。明太宗实录。

明太宗永乐十四年五月,江西南昌等府言:「自四月至五月淫雨,江水泛涨,壊庐舍,没田稼。命户部遣人抚视。明太宗实录。

明太宗永乐二十年十月戊申,湖广、沔阳州奏,今秋霪雨,江水泛涨,渰没田地,溺死人民。命户部遣人抚视《明太宗实录》

明宣宗宣徳元年十月戊午,直𨽻太平府芜湖县奏,「今年五月久雨,江水泛溢,渰官民田一百五十八顷有竒。命行在户部遣人覆视,蠲除租税。 十一月癸卯,湖广衡阳县奏,今年六月初八日大雨,十四日止,江水泛溢,漂民庐,渰没田稼。命行在户部行布政司、按察司督府县优䘏。明宣宗实录。

明宣宗宣徳三年四月乙丑,四川灌县阴阳学训术严亨奏:「本县都江等四十四堰,洪武间,筑以障水,灌溉民田,比因江涨冲决,乞仍发民修筑为便」。上命行在户部移文有司,令农隙用工。 八月庚寅,湖广常徳州奏,龙阳、武陵二县,五月以来,霖雨不止,江湖涨漫,冲决堤㟁,漂流民居,渰没田苗。命布政司委官抚恤。 九月丙子,湖广沔阳州及监利县各奏,今年七月八月久雨,江水泛溢,低田悉渰,无收。上命户部遣人覆视,免秋租。明宣宗实录。

明宣宗宣徳六年十月甲子,湖广石首县典史刘英奏:「夲县旧有三堤,长一千九百四十馀丈,比因江水泛溢,风浪冲激,頺圮其半,近堤之田,连岁被渰,禾稼无收,其堤内民田,与荆州卫军士屯田利害,适均命军民并力筑之」。明宣宗实录

明宣宗宣徳八年七月壬申,巡抚侍郎赵新奏:「江西自六月初旬以来,大雨不止,江水泛涨,南昌、南康、饶州、广信、九江、吉安、建昌、临江等府濒江之处,漂流居民,渰没田榖,请加寛䘏」。上命行在户部,视有灾处蠲其租。明宣宗实录。

明宣宗宣徳九年二月甲戌,巡抚侍郎吴政言:「去秋湖广江水泛溢,冲决江陵、枝江二县,缘江堤㟁三百五十馀丈,民田军屯多被其患,请于农隙发傍近军民,相兼修筑」。从之,仍令政遣廉干官督之。 八月癸酉,四川顺庆府奏:五月初二日至初六日,江水泛溢,浸漫本府仓粮,壊南充县居民房舍,漂溺牛马」。命行在户部遣人巡视,并寛䘏之。明宣宗实录。

行水金鉴巻七十七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