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卷一百六十四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官司
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熈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佥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帝曰:俞汝往哉舜典
!据舜典有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觐四方诸侯。而考制度,其首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夫其考制度既以律厯为先,则四岳为羲、和四子必矣。有能奋庸熈帝之载者,谓有能奋起其功,以广尧之事见于巳试之效者,将使之宅百揆也。盖舜未即位,凡在位者,所以言事,无非尧之事也。使宅百揆者,将使之居度,百官之任,犹后世之为宰相也。亮采者,辅相之义与寅亮天工之亮同。尔雅曰:亮,左右也。以是知亮有辅相之义,亮采者,辅相朝廷之事,畴如九畴之畴,谓天下之事,各以其类无不顺也。惠畴此盖宰相之职也。载,事也,采亦事也。旣曰熈载,又曰亮采者,盖前之所言,熈尧之事,见于巳试之效也。后之所言,将责之以将来之效以亮舜之事也,于是四岳同辞,荐禹曰:伯禹作司空,盖禹于是时以司空居平,水土之任,巳有成绩矣,故四岳举之,将使舜自司空擢升百揆之任也。薛氏以百揆为司空之职,其说失之矣。俞者,然其所举也既然其所举于是称美,其平水土之功而勉之曰:惟时懋哉,懋勉也!禹拜稽首,尽敬于君也,让于稷契,暨皋陶所谓推贤逊能也俞,然其所推之贤也,汝往哉,不许其让也林之奇《尚书全解事,荟蕞云:蔡传解四岳谓以一人而总四岳诸侯之 。《通考》遂附㑹之曰:四岳所领四方诸侯有在朝者,皆非也。林据孔《传》,谓即上羲和之四子亦未然。愚意四岳即四方诸侯之长,犹周之二伯也。下文十有二牧即十二州牧,则知四岳为四方诸侯长矣。 禹平水土,有成绩,即擢升百揆之任,今之司河者,能尽厥职,亦得入居黄阁,岂得谓古今人遂不相及哉?
季春之月,命司空曰: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月令》
。广平曰:原,国也,邑也。平,野也。沟渎与道路皆不得不通,所以除水潦便民事也。古者沟上有路郑康成注
。夫司空掌土之官,凡此所命,皆土之事故以命焉。时雨应时之雨也,方春物生,需雨泽之时,故其雨谓之时雨。时雨然或过淫,则趋下之水反上腾而为灾,故命以预备之术也。循行则行之有序,周视则视之无遗,修利则修而利之使无害,道达则道而达之使无壅,开通则开而通之使无穷,皆欲其无有障塞而巳。障言蔽显以为隠,塞言窒虚而为实,凡此皆预备水灾之术也方悫礼记解义》闗此经言预备水灾之术,语语与今之河政相 切。月令之命司空乃行,水者之所当遵循而无怠者也。道路即道路之有水者,障塞二字最有味不修,利不道,达不开通,即为水所障塞矣
。
孟秋之月,命百官始收敛,完堤防,谨壅塞以备水潦《月令》
。顺秋气,收敛物也。八月宿値毕毕,好雨,完堤防,谨壅塞,以备八月也郑《注》
。
阳为出,故春主发散阴为入,故秋主收敛聚土而壅之之谓壅,升土而壅之之谓塞堤防大,故欲完而全壅,塞小故欲谨而慎。凡此所以备水潦而巳《礼记解义》
。夏气舒发则修利,堤防无有壅塞,秋气收敛则全堤防谨壅塞。水在天地间,最为流通不可壅之物,而其盛衰消长亦因乎时,夏潦不可堤也,故修利而无壅。秋潦则可,堤矣必壅,塞之唯谨,虽一通一障不同,而其为民御患则一而巳。应镛《礼记纂义》大此经言,百官犹之乎今之 小河官也。八月正秋汛之时,完全堤防,谨慎壅塞,深得行水之精藴矣
。川衡毎大川,下士十有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中川下士六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小川下,士二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川衡掌巡川泽之禁令而平其守,以时舍其守,犯禁者执而诛罚之《周礼》
。川,流水也。《禹贡》曰:「九川涤源,舍其守者。时按视守者于其舎申戒之郑《注》
。
川衡者,平知川之逺近寛狭,及物之所出官及师徒多者,以其川路长逺,巡行劳逸故也。中川小川之等,自若常法,故少差。 水锺曰:「泽泽与川不同官。今川衡兼云泽者泽,与川连者,则川衡兼掌之。谓若济水溢为荥泽、荥泽,则与济连,则管济川者兼荥泽掌之」。如此之类皆是贾公彦疏
。
泽虞毎大泽大薮,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中泽、中薮,如中川之衡,小泽小薮,如小川之衡。 泽虞掌国泽之政令,为之厉禁,使其地之人守其财物《周礼》
。
泽,水所锺也。水希曰薮。《禹贡》曰:「九泽旣陂」,《尔雅》有八薮郑《注》
。
虞亦度也。度,知泽之大小及物之所出,用中士尊于川衡者,以其泽之所出物众多胥徒少者,以其巡行处近故也。中泽小泽巳下,皆如川衡者,自是常法。山、虞、林、衡、川、衡皆不言国,独泽虞云「国泽者又有不同,皆互见贾疏
。
王氏曰:「使其地之人守其财物,则人自为守。所以泽虽大,莫或害其养蕃。 李嘉㑹曰:「泽属乎国,惧民因地以致争。今海之沙岸,潮之波渚,凡利入之厚,无不租扑于官而后渔焉,此之谓也」。王与之《周礼订义,即按经言大泽大薮,如今山东济运之昭阳、蜀山等湖,江南潴水之射阳、汜光等湖,以及山阳、海州奉裁之苇荡营是也。为之厉禁,则小民不得侵占,而容蓄之,水足以济运,守其财物,则苇草不致荒芜,而刈获之后足以供料,岂不大有禆于河工者哉?
掌固上士二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掌修城郭、沟池、树渠之固《周礼》
。树枳棘之属,有刺者也郑《注》
。
掌修城郭沟池者,谓环城及郭皆有沟池,云树渠者,非直沟池有树,兼其馀渠上亦有树也,云之固者,总城郭已下数事,皆是牢固之事也贾疏
刘执中曰:浚沟之土所以为城也,凿池之土所以为郭也,沟池深于外,则城郭固于内,用其深以増髙也,渠又在其外,所以出水,因之设固,植朩其上,守固之材出焉。 郑锷曰:城郭本于筑者,有时而倾沟池,本于凿者,有时而塞树,则所植以为阻塞之朩也,渠则所𨗳,以通不行之水也,渠有时而浅涸,树有时而枯槁,则吾所依以为固者,不足恃矣,故掌固修之,盖治坏之名也。周礼订义字,此经言掌固虽指固守疆圉,然树渠二 ,似与河事相闗渠,水道树种柳渠以通水,树以固堤,亦河上之最要务也,当仿而行之。
司险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四十人。 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设国之五沟五涂而树之林,以为阻固,皆有守禁而达其道路《周礼》
。
周犹徧也。达道路者,山林之阻则开凿之。川泽之阻,则桥梁之五沟,遂沟、洫、浍川也。五涂径畛涂道路也,树之林作藩落也郑注
。
开凿之者,谓若禹凿龙门之类,桥梁之者,若十月舆梁成之类是也贾疏矣,愚按川泽之阻。疏云:则桥梁之固 ,此通达其陆路也。若川泽有壅塞处,则疏浚之水路不亦通乎?二义相兼乃备
。司空公一人本注曰: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韩诗外传》曰:「山陵崩阤,川谷不通,五榖不植,草朩不茂,则责之司空」。
。世祖即位,为大司空。建武二十七年,去大建安十三年,又罢司空,置御史大夫
,属长史一人,千石掾属二十九人《汉官目》录云二十四人
,令史及御属四十二人。 汉承秦,凡山泽陂池之税,名曰「禁钱」,属少府,世祖改属司农,考功转属太仆,都水属郡国。孝武帝初,置水衡都尉,秩比二千石,别主上林苑,有离宫燕休之处,世祖省之,并其职于少府,毎立秋貙刘之日,辄暂置水衡都尉,事讫乃罢之。少府本六丞,省五,又省水衡属官令、长、丞、尉二十馀人。 州郡皆置诸曹掾史《汉官》曰:「监津渠、漕水掾二十五人」。 」。《后汉书百官志》
。初,秦、汉又有都水长、丞,主陂塘灌漑,保守河渠,自太常、少府及三辅等皆有其官。汉武帝以都水官多,乃置左右使者以领之。至汉哀帝,省使者官至东京,凡都水皆罢之,并置河堤谒者。汉有水衡丞五人,亦有都水丞。后汉都水使者有参军二人,盖亦丞之职任。 舟楫署令,汉主爵中尉属官有都船令、丞,水衡都尉有楫棹令、丞《文献通考》
。
水衡都尉,从第五品。 都水使者,从第五品。 河防谒者第六品下 监淮海津都尉从第六品中。 永平二年正月,尚书令髙肇奏:都水台请依旧二使者参军事、谒者并录事、令史,亦随事更立。诏曰:「使者置二,可如所奏。其下属司,唯须充事耳,亦何劳多也。参军、录事并更置一,谒者加二,令史依旧」。肇又奏诸州谘议、记室、户曹、刑狱、田曹、水曹、集曹、士曹参军,悉并省之《魏书官氏志》
。魏尚书郎有水部,晋武帝受命置水部,后又置运漕,凡三十五曹。康穆以后有水部,后又省。 大司农统都水长东、西、南、北部䕶曹掾。及渡江哀帝省并都水,孝武复置。 侍御史有水曹。 都水使者,汉水衡之职也。汉又有都水长丞,主陂池灌溉,保守河渠,属太常。汉东京省都水,置河堤谒者,魏因之。及武帝省水衡,置都水使者一人,以河堤谒者为都水官属及江左省河堤使者,置谒者六人。 诸州置都水从事各一人晋书职官志》
。晋元康中初,都水使者有参军二人,复有水衡都尉,有主簿,为前、后、左、右、中五水衡令悉皆有之。又有船曹吏《文献通考》
。
司空,一人。掌水土事。舜摄帝位,以禹为司空。契之子曰冥,亦为夏司空。殷汤以咎单为司空,周时司空为冬官。汉西京初不置。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字。献帝建安十三年,又罢司空,置御史大夫。魏初又置司空。 魏世
晋景帝为大司空,置掾十人,有水曹一人,无属。 咸熈中,晋文帝为相国,有水曹掾、属各一人。 晋杨骏为太傅掾,属有水曹置,属。 赵王伦为相国,亦置掾、属四十人。其中必有水曹。
宋髙祖为谘议,诸曺有水曹。 初,晋元年,镇东丞相府有运漕,其后又有水曹,髙祖为相曹,则犹二也。 尚书,晋西朝有水部曹,又有运曹。江左有运曹,康穆以来犹有水部曹,后又省。 宋髙祖初,加置水部。 侍御史。晋西朝有水曹,凡十三曹,而置御史九人。 都水使者一人。掌舟航及运部此宋世之事
。秦、汉有都水长丞,主陂池灌漑,保守河渠。属太常。东汉省都水,置河堤谒者,魏因之。汉世水衡都尉主上林苑,魏世主天下水军舟船器械。晋武帝省水衡,置都水使者,而河堤为都水官属。有参军二人,谒者一人,令史减置无常员。晋西朝有参军而无谒者,谒者则江左置也。怀帝永嘉六年,胡入洛阳,都水使者爰浚先出,督运得免。然则武帝置职,便掌运矣。江左省河堤此追叙晋世之事
。 都水使者第四品。 参军,谒者第七品此又宋世之品级也。 《宋书百官志》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冬十一月癸卯,复立都水台,置都水使者官《宋书孝武帝本纪》
。
宋都水使者有参军二人《文献通考》
。凡诸将军、公、督府诸曹有水曹。 都官尚书有水部曹《南齐书》
。
齐有都水台使者一人,有官船、典军。 梁初,亦有都水台使者一人。又有大舟卿,有丞,有主簿。陈因之。后魏、北齐有水部,属都官尚书,掌舟船津梁之事,亦置都水台二,使者有参军。后周有司水大夫、小司水上士,有舟中士《文献通考》
。
隋尚书省有水部郎。 天监七年,以都水使者为大舟卿,是为冬卿,置丞及功曹、主簿。 大舟卿,梁初为都水台,使者一人,参军事二人,河堤谒者八人,七年改焉。位视中书郎,列卿之最末者也。主舟航、堤渠,陈承梁皆循其制《隋书百官志》
。
隋初有水部侍郎,属工部,炀帝除「侍」字。 开皇二年,废都水台入司农,十三年复置。仁寿元年,改台为监,更名使者亦为监。炀帝又改为使者,寻又为监,加置少监,又改监及少监并为令,领舟楫、河渠二署。 都水有丞,舟楫署有令、丞。炀帝置河渠署令、丞各一人《文献通考》
。
唐工部尚书,其属有四:四曰水部,凡津梁道路,治以九月。水部。主事二人。龙朔二年,改水部曰司川。天宝十一载,改水部曰司水水部。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固四人。 水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津济、船舻、渠梁、堤堰、沟洫、渔捕、运漕之事。京畿有渠长、斗门长,诸州堤堰,刺史、县令以时检行,而莅其决筑。有埭,则以下户分牵禁争利者。 都水监:使者二人,正五品上。掌川泽、津梁、渠堰、陂池之政,总河渠、诸津监署。凡渔捕有禁,漑田自逺始,先稻后陆渠长斗门长节其多少而均焉。府县以官督察。 丞二人,从七品上。掌判监事。凡京畿诸水,因灌漑盗费者,有禁水入内之馀,则均王公百官。 主簿一人,从八品下。掌运漕渔捕程㑹而纠举之。武德初,废都水监为署,贞观六年复为监,改令曰使者。龙朔二年,改都水监曰司津监,使者曰监。武后垂拱元年,改都水监曰水衡监,使者曰都尉。开元二十五年,不隶将作监。有録事一人,府五人,史十人,亭长一人,掌固四人。初,贞观六年,置舟楫署,有令一人,正八品下,掌舟楫、运漕。漕正一人,府三人,史六人,监漕一人,漕史一人,典事六人,掌固八人。上元二年,置丞二人,正九品下,掌运漕隠失。开元二十六年署废。
河渠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上。掌河渠、陂池、堤堰、鱼醢之事。凡沟渠开塞,渔捕时禁,皆颛之。飨宗庙则供鱼鮍。祀昊天上帝,有司摄事则供腥鱼。日供尚食及给中书、门下岁供诸司及东宫之冬藏。渭河三百里内渔钓者,五方捕治之。供祠祀,则自便桥至东渭桥禁民渔。三元日非供祠不采鱼唐有河堤使者,贞观初,改曰河堤谒者,有府三人,史六人,典事三人,毎渠及斗门有长一人,掌固三人,鱼师十三人。初,有监漕十人,从九品上。大歴后,省兴成、五门、六门、龙首、泾堰滋堤,凡六堰,皆有丞一人,从九品下。府一人,史二人,典事一人,掌固二人。贞观六年皆废
。河堤谒者六人,正八品下。掌完堤堰、利沟渎、渔捕之事。泾、渭、白渠,以京兆少尹一人督视。 诸津:令各一人,正九品上。丞二人,从九品下。掌天下津济舟梁、坝桥、永济桥,以勲官散官一人莅之。天津桥、中桥则以卫士、拚埽。凡舟渠之备,皆先儗其半,袽塞竹𥷨,所在供焉唐改津尉曰令,有録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典事三人,津吏五人,桥丁各三十人,匠各八人。京兆、河南诸津隶都水监,便桥、渭桥、万年三桥。有丞一人,从九品下。府一人,史七人,典事二人,掌固二人。贞观中,废 。《唐书百官志》
。唐工部尚书一员正三品。南朝谓之起部,有所营造,则置起部尚书,毕则省之。隋初改置工部尚书,龙朔为司平太常伯,光宅改为冬官尚书,神龙复旧也
,侍郎一员正四品下。龙朔为司平少常伯
。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其属有四:一曰工部,二曰屯田,三曰虞部,四曰水部。总其职务,而行其制命。凡中外百司之事,由于所属,咸质正焉。水部郎中一员从五品上。龙朔为司川大夫
员外郎一员,从六品上
主事二人从九品上
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固四人。 郎中、员外郎之职,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𨗳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楫漑灌之利,咸总而举之。凡天下水泉三亿二万三千五百五十九,其在遐荒絶域,殆不可得而知矣。其江、泗自西极达于东溟,中国之大川者也,其馀百三十五水,是为中川,其又千二百五十二水,斯为小川也。若渭、洛、汾、济、漳、淇、淮、汉,皆亘达方域,通济轴轳,従有之,无利于生人者也。凡天下造舟之梁四河则蒲津、大阳、河阳,洛则孝义也
、石柱之梁四洛则天津、永济、中桥、霸则霸桥
,朩柱之梁三皆渭川便桥、中渭桥、东渭桥也
、巨梁十有一,皆国工修之。其馀皆所管州县,随时营葺。其大津无梁,皆给船人,量其大小难易,以定其差。 都水监,使者二人正五品上。汉官有都水长,属主爵,掌诸池沼,后改为使者,后汉改为河堤谒者。晋复置都水台,立使者一人,掌舟楫之事。梁改为大舟卿。北齐亦曰都水台,随改为都水监,大业复为使者,寻又为监,复改监为令,品第三。武德复为监,贞观改为使者,从六品。龙朔改为司津监,光宅为水衡都尉,神龙复为使者,正五品上,仍隶将作监。
使者掌川、泽、津、梁之政令,总舟楫、河渠二署之官属,凡虞衡之采捕,渠堰陂池之坏决,水田斗门灌溉,皆行其政令。丞二人,从七品上。
主簿二人,从八品下。
録事一人,府五人,史十人,掌固三人。 舟楫署令一人,正八品下。
丞二人。正九品下。
舟楫署令,掌公私舟船运漕之事。 河渠署:令一人,正八品下。
丞一人,正九品上。
府三人,史六人。河堤谒者六人,掌修补堤堰渔钓之事。典事三人,掌固四人,长上渔师十人,短番渔师一百二十人,明资渔师一百二十人。河渠令掌供川泽鱼醢之事,祭祀则供鱼醢。诸司供给鱼及冬藏者,毎岁支钱二十万送都水,命河渠以时价市供之。 诸津令一人,正九品上。
丞一人,从九品下。
津令各掌其津济渡舟梁之事。旧唐书职官志。
五代史无。职官志:唐臣萧希甫传有河堰牙官李筠告本军谋反。周本纪显德五年秋七月乙酉,水部员外郎韩彦市铜于髙丽二事,则五代时亦有水部,与都官属官矣,馀无闻小谷口荟蕞
晋天福二年九月,判详定院梁文举奏,以前汴州杨武县主簿左墀进策十七条,可行者四:其一请于黄河夹岸。仍防秋水暴涨,差上戸充堤长,一年一替,委本县令十日一巡,如怯弱处不卑处置,旋令修补,致临时偷决。有害秋苗,既失王租,俱为堕事堤长处死,县令勒停。敕曰:「修葺河岸,深䕶田农,毎岁差堤长、巡检,深为济要,逐旬遣县令看行,稍恐烦劳堤长,可差县令宜止」。四月,诏曰:「近年以来,大河频决,漂荡人戸,妨废农桑,言念蒸黎,因兹凋弊,凡居牧皆委山河,既在封巡所,宜专功起。今后冝令沿河、广晋、开封府尹、逐处观察、防御使、刺史等并兼河堤使名额,任便差选职员,分擘勾当。有堤堰薄怯、水势冲注,预先计度,不得临时失于防䕶。治河通考
。宋工部尚书掌百工水土之政令,稽其功绪,以诏赏罚,侍郎为之贰。 水部郎中员外郎掌沟洫、津梁、舟楫、漕运之事。凡堤防决溢,疏𨗳壅砥,以时约束,而计度其岁用之物。修治不如法者,罚之。规画措置为民利者,赏之。分案六,置吏十有三。绍兴累减吏额。 都水监旧隶三司河渠案,嘉佑三年,始专置监以领之,判监事一人,以员外郎以上充。同判监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丞二人,主簿一人,并以京朝官充,轮遣丞一人出外治河埽之事,或一岁再岁而罢,其有谙知水政,或至三年,置局于澶州,号曰外监。元丰正名,置使者一人、丞二人、主簿一人,使者掌中外川泽、河渠、津梁、堤堰、疏凿浚治之事,丞参领之,凡治水之法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浍㵼水,以陂池潴水,凡江淮海所经都邑,皆颁其禁令,视汴洛水势涨涸,增损而调节之,凡河防谨其法禁,岁计筊揵之数,前期储积,以时颁用,各随其所治地而任其责,兴役以后月至十月止,民功则随其先后毋过一月,若𨗳水溉田及疏治壅积为民利者,定其赏罚。凡修堤岸、植榆柳,则视其勤惰多寡以为殿最。南、北外都水丞各一人,都提举官八人,监埽官百三十有五人,皆分职莅事,即干机速,非外丞所能治,则使者行视河渠事。元丰八年,诏提举汴河堤岸司𨽻本监。先是,𨗳洛入汴,专置堤岸司,至是亦归之。元佑四年,复置外都水使者。五年,诏南北外都水丞并以三年为任。七年,方议回河东流,乃诏河北东西漕臣及开封府界提㸃,各兼南北外都水事,绍圣元年罢。元符三年,诏罢北外都水丞,以河事委之漕臣,三年复置。重和元年,工部尚书王诏言,乞选差曽任水官谙练者为南北两外丞,从之。宣和三年,诏罢南、北外都水丞司,依元丰法,通差文武官一员,分案七,置吏三十有七,所𨽻有街道司,掌辖治道路人兵。若车驾行幸,则前期修治,有积水则疏𨗳之。建炎三年,诏都水监置使者一员。绍兴九年,复置南、北外都水丞各一员,南丞于应天府,北丞于东京置司。十年,诏都水事归于工部,不复置官《宋史职官志》
。
宋太祖乾德五年正月,诏开府、大名府、郓、澶滑孟濮、齐滋、沧埭、滨德、博、怀、卫、郑等州长吏,并兼本州河堤使,盖以谨力役以重水患也。《宋史河渠志》
宋太祖开宝五年三月,诏曰:「朕毎念河渠溃决,颇为民患,故署使职以总领焉,宜委官聮佐,治其事目。今开封等十七州府各置河堤判官一员,以本州通判充,如通判缺员,即以本州官充。宋史河渠志。
宋太宗淳化二年三月,诏长吏以下及巡河主埽使臣,经度行视河防,勿致坏隳,违者当置于法。《宋史河渠志》
宋真宗咸平三年,诏:縁河官吏虽秩满,须水落受代,知州、通判两月一巡堤,县令、佐迭巡堤防,转运使勿委以他职。宋史河渠志。
宋仁宗皇佑三年五月壬申,置河渠司。宋史仁宗本纪
宋仁宗嘉佑三年十一月巳丑,置都水监,罢河渠司。宋史仁宗夲纪。
宋神宗熈寜四年,命程昉为都大提举黄、御等河《宋史河渠志》
宋神宗熈寜六年四月,始置疏浚黄河司,自卫州浚至海口,人船朩鐡工匠皆取之诸埽,官吏俸给视都水监丞司,行移与监司敌体。《宋史河渠志》
宋神宗熈寜九年九月丙寅,诏罢都大制置河北河防水利司。《宋史神宗本纪》。
宋神宗元丰三年五月甲申,诏改都大提举𨗳洛通汴司为都提举汴河堤岸司。《宋史神宗本纪。
宋哲宗元佑四年,复置修河使。《宋史河渠志
宋哲宗元佑五年,罢修河使及检举。宋史河渠志
宋哲宗元佑七年四月,诏:「南北外丞司管下河埽,今后令河北、京西转运使副、判官,府界提㸃,分认界至内,河北仍于御内带兼管南北外都水公事」。宋史河渠志:
宋哲宗绍圣二年,诏:「武进、丹阳、丹徒县界沿河堤岸及石䃮石朩沟,并委令佐检察修䕶,劝诱食利人户修葺,任满,稽其勤惰而赏罚之」。从工部之请也。宋史河渠志
宋哲宗元符三年七月,复置北外都水丞司。宋史河渠志
宋徽宗崇宁元年十二月,置提举淮、浙澳闸司官一员,掌杭州至扬州𤓰洲澳闸,凡常、润、杭、秀、扬州新旧等闸通治之。宋史河渠志。
宋徽宗政和五年,置提举修系永桥所《宋史河渠志》
宋徽宗宣和四年,臣僚言:「都水监因恩州修河,举辟文武官至百二十馀员,授牒家居,不省所领何事,皆乘传给劵,第功希赏。诏除正官十一员外,馀并罢。所𨽻有东京四排岸司监官,各以京朝官、合门祇侯以上及三班使臣充,掌水运纲船输纳顾直之事。汴河上下鎻、蔡河上下鎻各监官一人,以三班使臣充,掌算舟船、朩筏之事,天下堰总二十一,监官各一人,渡总六十五,监官各一人,皆以京朝官、三班使臣充,亦有以本处监当兼掌者。宋史河渠志。
行水金鉴巻一百六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