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五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巻五十九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河水」。

邳、睢、灵三州县黄河北岸,上自徐州交界起,下至宿迁县交界直河口止,计程八十二里,零系邳州境。荟蕞云:州在淮安北四百五十里。州志云:黄河旧绕半戈山北,崇祯末,改流羊山之南,水势散漫,沙垫底髙,于是青墩营、张家湾、大坝等处屡报口决,而邳岁受河患 。本朝康熙七年,河水泛溢,全城尽没,自此积为天巨浸,已已春问民疾苦,允邳民前奏,发帑金四万三 子南巡,所在千两,改建州城于艾山。艾山之前为小山,山下为城。黄河在旧城南,自彭城歴吕梁,由睢宁界至五工头迤东始入邳境,流四十里接皂河抵宿迁县界。清水河即旧黄河,南岸属睢宁北岸,属邳州。顺治初,塘池坝塞,始由今河而清,水河犹存,其迹在旧城䕶城堤南董家堂北是也。 河防杂说云:邳州南去离城五里许,有小山一座,髙不过十丈,然系礓石,最为坚硬,名曰象山,其山原在大河南岸,前此河直之时,离山尚逺。近年上流河势逐渐南徙,大溜直捣山根,山坚而硬,不能冲塌,竟成兜水之形,水原向东南而行,因被山阻,反折而往西北,以致上流。南岸既生戴家楼一险,而下流北岸,又生塘池,大坝一险,上年于塘池大坝之下又生羊山,寺前一险,费料甚多,究皆象山兜水之所致也,仍须于南岸使之畅流,其险自然稍平矣。然邳州治城在黄河北岸紧临大河,向称富庶之区, 地势甚洼,是以康熙七年河流泛涨,全城䧟于水底,庐室尽漂,田亩俱浸,人民四散,仅存一二百家栖息䕶城堤上堤外里,许有埽工一带,通长五百七十馀丈,所谓董家堂险汛也。自十八年以来,西堵花山决口,北筑唐宋山并运河堤工,于是州城附近方四五十里,约有田数千顷,皆可耕种。但董家堂埽台卑矮,埽台之内,又系积水深坑,取土一担,往返数里,每夫穷日之力,不过挑土十馀担,二十一年,伏秋岌岌,有漫溃之势,二十二年春夏两季竭尽人力仅仅加髙二尺,而伏秋之水亦复加长二尺,又㡬几漫溢,百计抢救,方保无虞,此亦当设法加幇,以防非常也。岸黄河自睢宁南岸韩家庄折而向北,直捣邳州北, 五工头,堤工遂成险汛,其来已久,此工长二百馀丈,岁岁修防,与董家堂相等也。黄河南岸上自徐州交界起,下至睢宁县,荟蕞云:在淮安府西三百九十里,黄河自县西北七十里自徐州界入县境,睢水自宿州灵璧东流而下,入睢宁界,厯孟山潼郡至子仙镇,经堽头过庙湾,绕县治后,再东抵髙作耿车,而尽于小河口入黄河。自天启二年崇祯二年黄河冲决,故道遂湮。今小河自孟山东下,歴县治南界,由找沟而东,南入祠堂湖口,俗之所谓小河者,即昔睢水也。泗水合沂水,歴睢治,经小邳入于淮,所传沂、泗交流是也。后因黄河南徙,遂合为一,而沂、泗之名亦不存矣。交界卫工头止计程二十二里零,系灵璧县境。荟蕞云:在凤阳府东一百二十里有磬石山。禹贡泗滨浮磬,即此北为黄河,与睢宁县接界。河防杂说云:灵璧堤工在在洼区,从前每多漫缺,大为归仁堤、髙家堰、清水潭等工之害。康熙二十二年大涨,堤顶仅髙水面一二尺,有竒不等且万顷,汪洋风浪,不时大为可畏,亦须一律加髙,约以六尺为度,并加佥排桩,庶可御风浪而无虞矣。 靳文襄公治河书云:自徐州界房村起至睢宁界贾家湾止三十里,地势甚卑,而张、寒二堡尤洼,下形兜湾,筑堤辄圮。盖地洼则水积,形兜则囊水也,而风涛难御,因于濒河髙处筑子堤一道,直接峰山,以暂□漫溢,而于子堤之内大堤之外,开小河一道,于清凉寺建涵洞数联以引黄计,十年之后,洼地皆可淤髙,此后堤工既易,筑亦易保矣。然涵洞虽建,必须着兵夫常川看守,修其圮坏,通其壅积,以放黄入淤,否则洞亦空建。或以此地去十数里可无大虞,然地卑易冲,民田交错,司河者能无虑乎?上自灵璧县交界卫工头起,下至宿迁县交界古堤头,止计程一百里,零系睢宁县境,设有邳、睢、灵、璧河务同知一员管理修防。其汛三:曰灵璧县汛,睢宁县汛,邳州汛。

灵璧县汛自徐州交界起至睢宁县交界,卫工头止缕堤,长三千九百四十八丈。康熙二十三年修筑,自徐州交界撑堤起至龙虎山,止临河子堤,长二千六百八十四丈,内接徐州子堤,长七百七十四丈,系民筑其一千九百一十丈。康熙二十四年,修筑徐、灵交界处缕堤,与子堤不同,缕堤在谢家楼之西,子堤在墨家口之西。

墨家口工,康熙三十年,旧堤塌断,复筑小堰,犹恐卑薄不足以捍御口。西有民筑撑堤一道,长一百一十六丈。康熙四十年,令河兵加幇,以防墨家口出水,不致倒灌。张寒二堡,张寒二堡即在谢家口,地方最为洼下向来常常漫缺者也。

睢宁县汛自卫工头起,至峰山四闸,止缕堤长一千三百四十五丈。康熙十七年创筑,内自龙虎山至峰山共闸四座,康熙二十四年建,以泄异涨之水,流入孟山等湖。河防杂说》云:睢宁县黄河南岸旧有遥堤,卑矮不堪,而清水口一带内系洼区,而外有积水,如黄河风浪搏击,最为危险,岁修之费,每苦不资。康熙十八年,于峰山龙虎山上下,创筑缕堤数千丈,包清水口积水于堤内,然后挖开旧遥堤,撤乾积水,变成膏田数百顷,睢民赖之。今则全河归故新筑缕堤尚属卑矮,亦当按水迹一律加髙也。自峰山四闸起,至武官营止缕堤,长三千三百一十一丈三尺。康熙十七年创筑,上两堤内有遥堤,长三千二百五十丈,今废。

武官营子堤长七百四丈。康熙二十四年,旧缕堤塌,断复创筑。

武官营大月堤长三千一百三十四丈。康熙二十四年修筑。康熙三十年间,武官营险极,曽于月堤之中又筑重堰,未竣,而北岸沙滩开挖,引河告成,河流北徙,其工遂废。

自武官营起,经朱家楼、王家堂至余家堂,止缕堤,长二千四百二十三丈。康熙二十三年,修筑朱家楼前格堤,长五百三十五丈。康熙二十四年创筑。

王家堂岁修险工长三百一十一丈五尺,康熙三十八年秋,漫缺七十四丈,赔修新堤卑薄。三十九年,题明动帑重修。又拨令河兵于漫口西头建挑水坝一座,东头建迎水坝一座,不使水冲新堤。又幇筑两坝埽台,共长五十五丈,加寛二丈,始足防御。王家堂旧月堤长一千六百丈,前被水冲残,康熙三十九年,拨令河兵修筑。

自余家堂起,至戴家楼止缕堤,长一千九百丈,康熙二十三年修筑。

戴家楼岁修险工,长三百四十丈,旧有月堤,长五百九十三丈。康熙三十八年,加幇北段二百五十五丈,又另筑南段长八百四十丈。自戴家楼起,至韩家庄止缕堤,长二千八十二丈。康熙二十二年修筑。 韩家庄月堤长一千一百一十丈,康熙十七年创筑,河防杂说云:戴家楼一带大河去堤原逺,乃近年逐渐南徙,竟成极大险工,今须用长桩大埽,彻底裹䕶,又须多筑坝台,迎溜抵御,始保无虞堤,自董家堂折而归南,至睢宁南岸之韩家庄,河离 ,根原不过数十丈,上流花山决口未堵之前,大河水势缓而且少,是以未遽成险,及康熈十九年,花山堵塞,全河归故,水急溜大,直捣堤根,彼时飞集料物,儧下大埽,随机镶套始得保固,今巳成最险之工,必须岁岁修防,无一劳永逸之策也,而韩家庄月堤一千一百十丈,盖縁全河大溜顶冲 来,势甚勇悍,不得不筑月堤以障之,又上自韩家庄埽工东头起,下至宿迁县界,止堤工长六千一百九十馀丈,此系民工甚属卑矮,必须加幇,以防异涨。

自韩家庄起至古堤头、宿迁县界,止缕堤,长六千一百四十一丈五尺,康煕二十三年修筑。靳文襄公治河书云:睢宁之境尽于南岸险工三:一曰王家堂,一曰戴家楼,一曰羊山。寺河自鲤鱼山峰山两崖中,建瓴而下,南北冲突,三处皆顶冲也。

邳州汛自徐州界起,至庙山止缕堤,长二百二十三丈。康熙十七年创筑,内有旧格堤。

自绵山起,至拐山止格堤,长二百一十九丈,康熙十七年创筑。

马家山格堤,长一百九十五丈,康熙十七年创筑,自刘家寨起,至刘家店止缕堤,长三百四十丈。康熙十七年创筑。

自丰山起,至青羊山止缕堤,长一百八十三丈五尺,康熙十七年创筑。

自青羊山起,至塘池旧遥堤中间止缕堤,长一千八百六十二丈。康熙十七年创筑,自青羊山至旧遥堤头有堤,今废。

塘池抢修险工,长九十一丈,柳园头抢,修险工长七十四丈,两工相连,共长一百六十五丈。 塘池月堤长四百一丈。康熙三十六年创筑。

自塘池起至羊山寺前,止缕堤,长四百九十二丈,康熙十七年修筑。 羊山寺,前岁修险工,长二百七十八丈。

自旧遥堤中间,起至羊山寺西止遥堤,长五百二十一丈。康熙十七年,创筑羊山至半戈山有堤,今废。自羊山寺前起,至董家堂头坝止缕堤,长一百一十四丈。康熙十七年修筑羊山寺,东有格堤格堤,南头又有横堤,今俱废。

自董家堂头坝起,至马船幇止,岁修险工,长六百二十一丈。

自马船幇起,经宋家庄至五工头止缕堤长一千一百九十二丈五尺。康熙十七年修筑。 邳睢㕔署前有撑堤,长九十八丈,康熙十七年创筑。今居民鳞集,巳为街市,又自邳睢㕔署前起,至五工头西止有堤。又自前堤中间起,至戚字堡,月堤头止,有旧遥堤,今俱废。

宋家庄抢修险工,长九十八丈,自五工头起,经戚字堡至旧遥堤头止缕堤,长八百四十五丈。康熙十七年修筑。

戚字堡,岁修险工,长一百一十九丈。康熙四十年,置铁犀一座于工上镇水。

戚字堡险,工因对岸沙滩日长,逼溜顶冲,康熙四十年遵。

㫖取直于南岸开挖引河,长五百七十丈,分杀水势,今巳成河。

戚字堡西,撑堤长七十八丈,康熙三十八年创筑,又月堤长四百四十丈。康熙三十八年,将旧遥堤改修「戚」字。堡东有旧遥堤,今废。

自旧遥堤头起,至沈家堂止缕堤,长九百五丈,康熙十七年创筑。

自沈家堂起,经青墩营、姚家庄三官庙,至直河口、宿迁县界止缕堤,长二千四百五十三丈九尺。康熙十九年创筑。

青墩营抢修险工,长七十七丈。姚家庄歳修险工,长一百三丈。三官庙,歳修险工,长二百二十二丈,三工相连,共长四百六丈。 青墩营、姚家庄、三官庙三工埽台,康熙三十八年,虽经修筑,长三百八十八丈,顶仅寛三丈三四尺,四十年,拨河兵重修新旧顶,共寛六丈有馀,足资捍御。 青墩营、姚家庄三官庙共月堤,长六百四十丈,康熙三十六年创筑靳文襄公治河书云:邳州之境,尽于北岸险工四:曰塘池大坝,曰羊山寺,曰董家堂州。既去,旧治移寓城南堤,其南里许即董家堂,乃剥肤之虞也。曰五工头,在治东南。五河防杂说云:邳州北岸堤工因有险汛相隔,分为 段第一段工上,自徐州界起,下至鲤鱼山止,计长八百三十馀丈。第二段工上自鲤鱼山起,下至塘池险工止,共长三千六百七十馀丈。第三段工上自塘池险埽工迤东新堤头起,下歴羊山寺至董家塘埽工西头止,共长五百七十馀丈。第四段工上自董家塘埽工东格堤起,下至五工头埽工西头止,共长九百九十馀丈。第五段工上,自五工头埽工、东头起厯青墩营至宿迁工界止,共长四千二百三十馀丈,皆系康熙十七八两年动帑新筑之工。十九年以前,大河去堤甚逺,至二十年忽然北徙,直冲堤根,况其中地势甚洼,半为锺水之区,乘风撞击,设或破堤而过,则黄流随蹑其后,为害不可胜言,所以年来屡用顺埽百计䕶堤,颇为费料也。今须于顶冲要处多筑坝台埽工要处,并签排桩,馀俱加筑髙厚设遇,意外之涨,有备无患矣。又于徐州界起至庙山止绵山,起至拐山,止各筑格堤一道,此两处皆系山涧深沟,设或缕堤有失,则建瓴之势北泻堪虞也。又于羊山寺东至西筑遥堤一道,防其北流羊山寺南筑格堤一道,障其东注。如此,不惟邳州民社可安,而邳、宿运河亦保无虞矣。宿迁县荟蕞云:在江南淮安府西二百四十里有马陵山,去旧治北二里,其山髙耸为一邑。雄观水,本朝总河,靳辅大兴河工,凿山泄七十二道山河, 设桥于上,以通行人。旧治西北一里曰灵杰山,马陵之馀脉也。前阻黄河,济汶、沂、泗诸水合流,自直河入境,经流小河,以㑹黄河。自古城入桃源县界有侍邱湖,周围三十馀里,水由草狼沟入河,有上泊水湖,由武家沟入黄河。黄河南岸上自睢宁县交界古堤头起,下至桃源县交界白洋河钞闗口,止计程六十三里,北岸自邳州交界起,至张庄运口止,又自吴家墩起至桃源县交界止,计程共七十八里,属宿虹河务同知管辖。其汛四:南岸曰蔡家楼汛,陈家道口汛北岸曰拦黄坝汛,大古城汛、蔡家楼汛。自睢宁县交界起,至徐家湾西张王庙,止缕堤,长六千三百五十丈。康熙三十八年修筑蔡家楼,歳修险,工老堤头,歳修险工,二工相连,共长三百五十丈。

彭家堡歳修险工长一百四十二丈,蔡家楼墩郎庙月堤长二百九十五丈,老堤头月堤长四百三十九丈。彭家堡月堤长八百七十五丈,俱康熙十八年创筑。又三工总大月堤长二千一百九十六丈五尺。三十八年创筑。

陈家道口汛,自张王庙起,至桃源县交界,止缕堤,长五千一百一十七丈九尺。康熙三十八年,修筑徐家湾龙门,抢修险工。 临河堤长一千二十一丈。康熙三十八年修筑。

陈家道口,歳修险工,旧长九十一丈五尺,又坍塌河崖二十五丈,共长一百一十六丈五尺。陈家道口月堤长九百五十丈。康熙三十八年,创筑拦黄坝汛,自邳州交界起,至张庄运口止,缕堤长五千九百一十六丈。

自邳州交界起,至皂河,石磡迤西止缕堤,长二千四百八十五丈。康熙三十八年修筑。

朱家庄旧险工,今河溜南徙,堤外沙淤,停修朱家庄月堤长五百二十三丈一尺。康熙三十六年修筑。

皂河拦黄坝西堤,长二百四十九丈六尺,康熙三十八年修筑拦黄坝临河堤,长三十六丈五尺,三十六年修筑。内歳修险工,旧长八十四丈五尺,新生七丈五尺。

拦黄坝东堤长二百二十九丈三尺五寸。康熙三十六年修筑。

拦黄坝迤里拦运河堤一道,长三十九丈。康熙三十六年创筑。

自拦黄坝东堤起,至张庄运口止,缕堤长三千四百三十一丈,康熙三十八年修筑。

大古城汛,自宿迁县西门呉家墩起,至桃源县交界大古城止缕堤,长八千一百五十八丈五尺。康熙九年创筑。

萧家渡旧决口戗堤长八十五丈,康熙三十六年幇筑。

朱家堂旧减水坝基,长一百一十三丈四尺,康熙三十六年,拆坝创筑。

杨家庄旧决口戗堤,长七十八丈,康熙三十六年幇筑。河防杂说》云:黄河自宿迁以下,旁泄方有入海之途,而自宿迁至清河县黄淮交㑹之处,计程一百八十里,其间旧堤未尝不髙也,祗因河底屡垫,故河滩亦随之垫髙,河滩既巳垫髙,则堤工每被淤没,是以觉其低耳,然従堤外河滩而观,则觉其低而由堤内民地而观,则巍然髙峻,外髙内洼,故凡有漫决,即成建瓴之势,理固然矣。此一百八十里堤工,迤北之地在宿迁不过十分之三,桃源约有十分之五,清河约有十分之七,沭阳、海州则全在其中,此各州县地亩原极卑洼,非地洼也,河髙而祗觉其洼也,故每遇堤工,溃决一次,则民地亦渐渐淤髙,杨家庄未决之前,止有桃源北岸之地,被新庄口、七里沟、黄家觜等各决口之水淤髙,其自徐升坝迤西十里许,起厯崔镇、古城、杨家庄、朱家堂、萧家渡以至宿迁,计程一百里,近堤一带,全系水田,不可以耕,而逺堤去处,亦莫不低洼停水,自杨家庄溃决之后,大溜经行,四载有馀,朱家堂以下俱行垫髙,朱家堂以上十馀里尚属卑洼,迨萧家渡一决,而宿迁附近亦俱垫髙,总之前此水田,今则皆成髙亢之区,其减水坝分泄之水,自有河形,流归大海,不致淹田,且再经数年之后,凡有未垫之洼地,亦可逐渐淤髙,此所以杨家庄埽工一百六十馀丈,萧家渡埽工九十馀丈,不可不堵筑坚固也。

温州庙旧减水坝基,长三百二十七丈五尺。康熙三十八年修筑。

河北镇下湾抢修险工。 挑水坝三道:其第一、第二道,康熙三十六年筑。第三道,四十年筑。第二、第三道俱抢修。 河北镇险工戗堤长二百三十六丈八尺,康熙三十六年幇筑。 河北镇月堤长九百七十八丈八尺。康熙三十八年创筑。

自卓家庄起至大古城,桃源县交界止缕堤,长一千六百二十六丈。康熙三十六年修筑。

大古城歳修险工,长一百一十四丈。宿迁黄河北岸,上自张庄运口起,下至矮堤头,止计程一十一里,属宿桃,中河通判管辖。

临黄缕堤,自张庄运口起,至骆马湖口西,裹头止长一千九十一丈五尺,又自骆马湖口东裹头起至拦马湖砂礓觜迤上矮堤头,止长九百八十三丈二尺,俱康熙三十八年捐工人员承修。荟蕞云:府县志:骆马湖去宿迁治西北十里,由董家沟陈瑶沟以入运河。《九河防杂说》云:自宿迁县城西北,起一带连山,约行 百里,至山东厯城县地,始见平阳再西北二百里至徳州城,南名黄河涯,乃宋朝以前老黄河故道也。黄河北行则必过厯城西北,南行则必出宿迁东南,然后有归海之路。自宋神宗十四年黄河南徙,由汴河东南夺淮入海,歴今六百馀载矣,北道壅塞,多年尽成田庐,久已不可复问,至今日而求黄河之故道,即㑹淮入海之道也。但黄河自星宿海𤼵源其派原,大益以山陜、河南、万山之水合流而来,每至不可测量,従前虽百计堤防而堤髙,水亦髙,常被漫溃,一经漫溃,则水尽旁泄,正河淤垫,运道不通矣。是以为今之计,不得不建减水坝以泄其非常之势,俾保堤工以全运道而卫民生也。然上流砀山之毛城铺,徐州之大谷山、邳州运河之万家庄、马庄集,以及猫儿窝之各减水坝,不过暂分其怒涨之势,其水仍归黄河,若径泄入海之坝,则自拦马湖始。康熙二十二年伏秋异涨,皆赖此坝宣泄,得以保全各处堤工,其所泄之水,俱入宿迁,侍邱湖归杨家庄决口,迤下旧河形内,东北入海,至此坝,先则清黄并泄,自黄水消落,河边挂口㫁流,止泄骆马河清水坝,系五座内两傍髙底减水之地,计寛一百八十馀丈,中央深河泄水之地,计寛十八丈,葢为萧家渡初合龙门,求其分泄,故用此中央之深河也。今萧家渡合龙巳经一载,下流黄河,俱经渐加寛深,不必更留深河相度,筹维将中流挑土实填,另于两旁添造髙底桥坝一百丈,以待他日异涨可也。骆马湖口竹络石坝一座,康熙四十年。 题准修建骆马湖口迤东临黄外口险工抢修。

临黄外口迤东石闸一座,康熙三十九年修建石闸迤东拦河大坝,长十六丈,康熙三十七年筑。靳文襄公治河书云:宿迁南岸险工四:一曰蔡家楼,一曰彭家堡,一曰徐家湾,一曰白洋河草坝北岸险工三:一曰朱家堂,一曰杨家庄大坝并逼水坝。一曰古城诸险之中朱家堂逼近运河,尤为险要。 河防杂说云:康熙十六年以前,黄河大溜紧贴宿迁南岸白洋河镇市而行。是年杨家庄溃决,今河北泻,势不可遏。从此歴年以来,每多水患,若一面改挑引河,又筑大矶觜埽坝台一座,逼水全归引河,而白洋河镇自无水患。但此坝滨临大河,欲保无虞,又须筑格堤一道,约长七八十丈,此亦工之不可缓者。归仁堤在宿迁县黄河南十六里,始于明嘉靖间所以捍睢水湖水及黄水,使不得南㑹于淮而又遏睢水。荟蕞云:括地志:睢水首受浚仪县浪荡渠水,东经临虑县入泗 。今一统志稿曰:睢水,汴水之支流也。今自河南陈留县东北与汴河分流,经永城县南而入徐州砀山县界,下流至邳州宿迁县东南而会于泗,谓之泗口,亦曰小河口,以睢水亦兼小河之名也。汉志,睢水歴郡行四千三百六十里,今经流多,为大河所夺。按河南通志:开封府下睢水在陈留县东北四十里,又名堤河,合小黄河东流,经杞、睢、宁陵,达于徐彰徳府。下睢水在夏邑县南二里,经永城县,合沙、白二水达于宿州。宿州志云:睢河在州北二十里,源出河南夏邑,白河东流,经州之符离㑹泗水入淮夏邑与永城接壤,然则睢水无二源也。湖水使之并入黄河,助其冲刷也。歴年,堤工废弃不修致祠堂湖一带,连决七口,尽诸水而注之淮河,以为髙堰害幸我。

皇上审悉形势,知其紧要,诏令兴修。堤工既完,又开引河,引诸水至桃源老堤头出,以达于黄。又虑黄水消长靡常,于归仁堤建闸三座,于老堤头建闸二座,黄水大则闭老堤头闸,开归仁堤闸,以放水入淮。黄水小,即闭归仁堤闸,开老堤头闸,以引水刷黄。节宣有制,可以垂久逺而无弊矣。旧属宿、虹同知管辖,今新开引河在桃源境者,属桃源同知管辖。

归仁集。西:乌鸦岭土堤上,自虹县属凤阳府交界起,下至归仁集石工头,止计长五百九丈。康熙三十八年修筑。

归仁堤旧石工,上自归仁集起,下至五堡格堤头止,计长三千八十八丈六尺。康熙三十八年修砌其内土堤。四十一年重修。

五堡迤上双金门闸三座:西曰利仁,东曰归仁,中曰安仁。俱康熙三十九年,建五堡。旧减水坝,于二十三年被水冲决,四十一年堵塞。

归仁、石工东旧堤上自五堡起,下至桃源县交界,止长三千七百五十七丈。康熙三十九年修筑,内自五堡迤下起,至九龙庙,止石工,长一千一百丈。三十九年,创砌其下。自九龙庙起,至桃源县界止,即作新开引河之南岸东水堤。 格堤自五堡起,至便民闸止长二千七百二十五丈。康熙三十八年修筑便民闸,系十九年建。

引河,自九龙庙起,至桃源县境老堤头,黄河边止,计长三千七百丈四尺五寸。在宿迁境长三百五十七丈七尺五寸,在桃源境长三千三百四十二丈七尺。康熙三十九年挑挖。

桃源境引河南岸束水堤接宿迁堤起,至老堤头、黄河边止长一千四百六十二丈。康熙三十九年,创筑引河北岸束水堤,自格堤三堡起,至桃源县黄河边止,计长三千七百七十六丈七尺,在宿迁境长六百八十三丈。康熙三十九年创筑,在桃源境,长三千九十三丈七尺,内五百九十五丈,系旧堤重修,其二千四百九十八丈七尺,系创筑。

宿迁境北㟁东水堤内小石闸一座,通运料小河之水。康熙四十一年建。

桃源境老堤头出水闸一座曰祥符闸,又月河小闸一座曰「五瑞闸」。俱康熙三十九年建月河长九十六丈九尺,三十九年开挖。

引河口门束水横堤,长四十丈,内草坝一座,俱康熙三十九年建。

康熙三十八年七月初十日,上谕看图内将归仁堤便民闸等口俱已堵塞,其毛城铺以下各口尚未堵塞,即将此处堵闭,则毛城铺等口所出之水由何处泄去,必致于散漫各处,民受大害,所闗甚属紧要。此处宜速筹一䇿。 三十九年九月初十日,总河张鹏翮摺奏:「康熙三十八年七月初十日上谕云云,到前河臣于成龙查勘,于四堡挖引河,由胡家沟出黄水,尚未估计。臣到任后,率同部员、㕔县等官相度形势,胡家沟迤东地势颇髙,恐引水不畅,且地系沙土,难以建闸。复于八月初十二十四等日,率同道㕔等官再加查勘挑挖引河之处,在于涵洞口起至老堤头,迤东出黄河地势低洼,打量水平。黄河崕地平,比黄河水面髙五尺五寸,缕堤外地平比堤里地平髙三尺,旧河崕地平,比旧河水面髙一尺七寸四分,通平牵算,湖水比黄水髙七寸六分,自涵洞口起至黄河边止,共长四千八百五十丈四尺。内自涵洞起至九龙庙止,见有旧河一道,计长一千二十七丈九尺,河身深洼,不必挑浚,唯有旧河起至黄河边,止应挑引河长三千八百二十二丈五尺,估挑面寛十丈,底寛四丈,深八九尺一丈不等。应于黄河缕堤出水之处,建造石闸,又于临河之处建筑草坝,随时启闭,以防黄河倒灌,再加归仁堤五堡建矶心石闸,若遇黄水异涨,则闭黄河缕堤之闸,将此五堡之闸开放,以泄湖水,不致涨裂堤身,于引河南北两岸筑束水堤,并补筑九龙庙旧堤缺口七处,加砌石工,使水不致旁溢。如此引河开成,则泄归仁堤之水出黄河可以冲刷河身,可以保䕶民间田庐,不致淹没。又使此水不尽归洪泽湖,可以减髙堰水势,但事闗𦂳要,工程约需钱粮二十九万馀两,微臣不敢擅便,伏乞。

圣裁奉。

㫖:此事曽屡经面谕,于成龙最为紧要,乃于成龙性偏,未行详看,迁延时日,以至于今,观张鹏翮所奏,甚为合理,此事所闗,至要著九卿、詹事、科道㑹同,速行详议具奏,趁今年黄河水小之时,兴工毋误圗并发」。 九卿㑹议具覆奉。

㫖依议速行。以上俱张文端治河书史奭归仁堤考曰:归仁堤控黄淮界桃宿,与髙堰相表里,盖髙堰为淮扬之长城,而归仁堤又髙堰之屏障也。其上流来源,自徐溪口歴萧县、灵璧等处二百馀里,合永堌、姬村湖水,由宿迁之符离沟经邳之睢河,而汇于埠子、白鹿等湖,从白洋河东西两沟入黄河,黄之泥沙得此而汰,故俗亦名汰黄堤河防一览谓本堤所以捍御黄水、睢水,湖水使不得南射泗州,并攻髙堰,而又遏睢水湖水并入黄河,益助冲刷,关系最重大,然其槖龠则又在小河口之通塞。盖小河通则睢湖诸水径入黄河,而归仁之水减半,其籓篱则又在耿车时儿滩一带之堤,盖此堤髙厚坚固,则睢水不得漫入埠,子等湖而河常通矣。故上自髙原,下至时滩,皆当接筑长堤,歳加修守,盖修守此堤,即所以守归仁也。况小河常通,则灵、睢、宿迁积水得泄而沮洳渐成沃壤,又舟行径直,免犯湖险,而小民便于贩易,为地方利乂,非浅鲜也。又按贻麦堂记云:堤受白鹿等湖水,由白洋河与黄水㑹,其越小河口者,又上流之支分也。二水既合,直趋髙堰,淮扬之民不为鱼鳖者㡬希,堤成诸水悉由小河故道复入于黄髙堰,得杀水势,而保无冲决,水不旁流,而永无夺河之患。河御史徐越修复归仁集堤,疏曰:黄河水势本强,淮 水力原弱,前人借水以济运,必欲助淮,力得北而与黄争,先防阻淮,水趋南而与湖㑹,何也?近黄河者,有睢水埠子湖水,其势甚大,且遇黄河一涨,则能与此水相连,倘无堤以挡之直,下而东,则中阻淮水北行之道,淮水半趋而南,其北道者无全力,则为黄所阻而不能入河以济运其南趋者,且汇诸湖之水漫溢于周桥闸一带,为髙寳各邑沦胥之患,今议者従事于周桥启闭,及坚筑翟坝倾圮于水,势不可谓不审,但淮水有源有委,臣谓当先施力于上流之归仁堤,然后议及于下流之周桥闸一带,乃获有利无害耳。夫归仁堤上遏睢水埠子湖水,使倂白洋河出口,以刷董口一带之沙淤,而为益于运道,下则兜睢湖诸水,使不得冲入淮流,以阻其势,复南借周桥翟坝,遏淮水下湖之便,安得不怒激以取路清口耶?淮水全出清口,而两河治运道通矣。 河防杂说云:宿、虹二县归仁堤一工,共长六千三百二十五丈六尺,内创工二千七百二十八丈,幇工三千四百八十八丈六尺,民工一百九丈,皆所以流上濉水并毛城铺减下之水,以及砀、萧、徐、宿、灵、睢、宿迁等各州县雨水,又因黄河之底,自数十年来,莭次垫髙后,尚未得骤然刷深,诚恐清水积髙,有伤堤岸,是以又建五堡减水坝一座,暂泄异涨,又建便民闸一座,以通行旅。康熙二十二年伏秋时两最大之时,五堡减水坝底之上过水二尺五寸有竒,三教堂便民闸底之上过水五尺七寸,及用水平,将此清水与黄河较之,其黄水面尚髙于清水六尺有竒,迨至隆冬,黄水巳消七尺有竒,清水仅有其尺许,而清黄始得相平,然不能外泄也,惟将便民闸底改深三尺,闸墙亦加髙三尺,一经改深,则上流清水,由闸者多,而由五堡减坝者少,再于黄河南岸大堤之内,挑小河一万八千馀丈,引此水直至清河县出口,仍归黄河,则不特分其注髙堰之势,而且可为沿堤运料之资,河边多栽柳树,将来采伐,亦易于转运,不诚大有益于河防耶? 泗州志云:按归仁堤去州治㡬二百里,去州境亦近三十里许,自归仁集迤东至桃源之于家冈,约长五十七里,此虽虹睢、桃源等处地界而实居泗之脊背也,通白洋河东流,与黄水㑹,其曰小河口者,又上流之支流也。徐、邳而下,河身卑洼,以故湖水随涨,随涸间漫及泗境,犹为害不甚。自黄水徙萧县义安山,合永堌湖水,流入宿州之符离沟,歴邳州之睢河,与宿虹、白鹿埠、子藕湖等水汇为巨浸,由拖犁沟南流入泗境安河,㑹淮水为患,一遇伏秋倒灌小河口、白洋河,由归仁集东横阔四十里,奔泓而下,嗣后逐年冲决,经萧、砀、宿、睢、灵、虹滨河州县田庐,渰没弥甚。万㦄二十年堤东转北,新接小土堤冲漫,自岳家庄入大桥口,由黄家堰过六师院接安河,凡七八十里,俱被渰荡,居民奔窜巡按,舒公题改石堤三千馀丈,后相继増修,自是泗境无患,迄康熙五年,堤久倾颓,水势冲突,直逼泗境,与髙堰平,即淮扬之灾益烈矣。夫泗受淮患,三闸闭既无所疏,归仁摧复有所入,弹丸尺土,水上浮沤三版,孤城,中流一叶,㡬何不胥而为鱼也?㫖康熙十年奉道泗可无忧黄,而为今日切肤之忧者, 修砌河归,故盖又专在淮矣。

行水金鉴巻五十九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