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巻七十四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江水。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禹贡
,岷山江所出,在梁州沱江别名孔氏传
。汉地理志云:南郡支江县,江沱在西,此荆州之沱也。蜀郡郫县,江沱在西,此梁州之沱也。盖自江水溢出,别为支派者,皆名为沱,故梁荆二州皆有沱也。此言东别为沱,接于岷山导江之下,则自江水始出而别流者也,意其指梁州之沱也尚书全觧
。易氏曰:岷山,汉志在蜀郡湔氐道西徼外。考唐志,岷山近在茂州,而江源逺出西徼松州交川县,古西羌地。江源镇在县西北三十里,江南流二百四十里,至冀州冀水县二百歩,又六十里至茂州汶山县。汶山即岷山,禹导江始此。又经蜀州之青城县、彭州之导江县,后以二县治永康军,又三百七十里至成都县南七里县有沱江镇,以沱水名即东别为沱者也。书纂言十四川总志:成都县附郭沱江,一在新繁治西北一 五里,源出岷江。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即此一在灌县南一十五里,俱流入府界。
旧说江出岷山,在今茂州汶山县发源不一,而亦甚微。水经注曰:其源若瓮口,可以滥觞。四川总志曰:岷山在茂羌之列鹅村,一名鸿蒙,即陇山之南首,故称陇蜀,又名沃焦山,江水所出。水利志曰:蜀诸水咸出岷江,江源在羌地之列鹅村名羊膊岭者,分为二派,一西南流为大渡河,一正南入溢村至石纽过汶川,歴今灌县境,又有湔水出焉。灌之上流西北十数里,有水出尤溪口,又数十里有水出白沙口,同会于灌,经灌西南流者为之南江,即禹所导。岷江正流江源志曰:岷江发源于临洮之朩塔山山顶分东西流,由甘松岭八百里至漳腊,其水渐大,复经䥥刀湾达松潘,于下水闗,入红花屯达垒溪,至穆肃堡,黑水从南合之,入深沟,经茂州南,至于威汶,转银岭,合草坡河,至蚕岩入灌口,分道而下,由威至玉垒山为玊轮江,至汶为皂江,至灌为沫江。一云洮河发源岷山,北流入陜,为临洮府,南入川,为大川之祖。范成大曰:江源自西戎中来,由岷山涧壑出而会于都江,世云江出岷山者,自中国所见言之也。陆游曰:常登、嶓冢之山有泉㳙㳙出山间,是为汉水之源,事与经合,及西游岷山,欲穷江源而不可得。盖自蜀境之西,大川广谷谽谺起复西南,走蛮箐中,皆岷山也,则江所从来,尤荒逺难知。履按云南志谓金沙江之源出于吐蕃之犁石,南流渐广,至于武定之金沙,巡司经丽江、鹤庆,又东过四川之会州、建昌等卫,以达于马湖、叙南,然后合于大江,趋于荆吴。又缅甸宣慰司志谓其地势广衍,有金沙江阔五里,水势甚盛,缅人恃以为险,其源之逺且大也明矣,何为言江源者止于岷山耶?盖江出犁石,即昆仑之南河出朵甘思,即昆仑之西二源,实前人所未详也。方中履古今释疑。
川西自岷峨北流为洮入黄河,南流入川为大江,此知岷峨总是一山,只横障西南二处为异耳。今江水果随岷峨,至嘉眉直下,中间如嶲州之大渡沫水,夹江之青衣犍为之汉水,无不凑集,至嘉定为一都聚,合之禹贡「岷山导江一语,地势惬合。蒋鸣玊汉水记考:
岷山广逺,江水所出,必有定处,近世无能穷其源者。隋经籍志有寻江源记一巻,今不传,未知其说云何,据汉志言江水出湔氐道西徼外,则当以郦注所引益州记为正。自晋以下说江源者,皆云出羊膊岭,与益州记同。羊膊岭一名铁豹岭。按益州记,江水𤼵源自羊膊岭东南下二百馀里至西陵,又南下二百四十里至汶山故郡即今茂州是也。然则江源在茂州之西北,去州四百四十馀里,亦可谓逺矣。而范至能、陆务观乃云江源出西戎,不可穷极,盖以唐人言江源自松州甘松岭始。元和志:松州治嘉成县,南至翼州一百八十里,甘松岭在县西南十五里,交川县北至州三十四里,江源镇在县西北三十里。
而当时又有谓羊膊岭在茂州列鹅村者,其地太近,故为是说,非谓江源更在羊膊之外也。近志引江源记云:岷江发源于临洮木塔山,山顶分东西流,南流八百里,经甘松岭,又南经漳腊堡西,其水渐大,复经䥥刀湾达松潘下水闗。临洮,今陜西洮州卫也,在松潘之东北。江源果𤼵此,则又自东北而来,与氐道西徼外之岷山相去悬絶。为此说者,盖因隋志云:岷山在临洮郡临洮县。括地志云:岷山在岷州溢乐县,见有一水自木塔山来入江者,遂以为江水发源。彼中明与汉志相背,无稽之言不可从也。 古今言岷山者凡四处:一在今四川松潘卫卫,东南去布政司七百六十里。《史记》作汶山。封禅书》云:自华以西,名山七有渎山,蜀之汶山也。汉书地理志云:岷山在湔氐道西徼外,江水所出」。蜀志:秦宓曰:蜀有汶阜之山,江出其腹。《华阳国志:云岷山一名沃焦山,其跗曰羊膊,江水所出。任豫益州记云:大江泉源,始发羊膊岭下,东南下百馀里,至白马岭而歴天彭阙。《水经注云: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即渎山也。又谓汶阜山在徼外,江水所导。隋志:汶山在汶山郡左封县。唐悉州治东至翼州一百九十里。今叠溪营西有废翼州。
此皆谓在松潘者也。一在今成都府之茂州。州本冉駹国,汉以其地置汶山郡,治汶江县,晋改曰广阳,隋又改曰汶山。山海经注云:岷山在广阳县。水经注云:汶水出汶江道徼外㟭山玉轮坂下。元和志云:汶山县有汶山,即岷山,去青城山百里,天色晴明,望见成都,即陇山之南首。张栻西岳碑云:岷山在茂州列鹅村,其跗曰羊膊也。舆地广记云:岷山在汶山县西北,俗谓之铁豹岭。王氏地理通释云:太渡河一名羊山,江源出铁豹岭。岭即羊膊之异名也。此皆谓在茂州者也。一在成都府之灌县县,夲汉绵虒、郫、江原三县地。周武帝分江源置青城县,因山为名。元和志云:青城山在蜀州青城县西北三十二里。杜光庭成都记云:岷山连峰接岫,千里不絶。灌县青城山乃其第一峰也。县志云:汶山在县北三十里,盖即青城矣。一在今陜西岷州。卫卫本汉陇西郡地,西魏置溢乐县,今卫治即其故城。括地志云:岷山在岷州溢乐县南,连绵至蜀几二千里,皆名岷山。元和志云:山在溢乐县南一里。此皆谓在岷州卫者也。然则岷山最大,志家各就其所在言之。陆游曰:自蜀郡之西,大山广谷谽谺起伏西,南走蛮箐中,皆岷山也。薛季宣曰:今自岷、洮、松叠以南,其大山峻岭,班班可考者,皆岷山之随地立名者耳。此说是也。观汉志云山在徼外,则固不可以湔氐一县限之矣。大抵岷山北起于溢,乐实跨古雍州之境,而南则讫于青城,绵地千馀里,与太行伯仲或专指在松潘,亦非笃论。然大江所出,则必直氐道西徼外者也。沱,谓梁之郫江,荆之夷水也。东别为沱者,谓江水东流而别为沱。以大势言之,江自梁而荆皆东也。传云江东南流,沱东行,非是正义云,以上云浮于江沱、潜汉,其次自南而北,江在沱南,知江东南流而沱东行,是专以荆州之沱释傅也。蔡传云沱江之别流于梁者,则又遗却荆州之沱,东至于澧,相去不太阔,絶乎唯林氏兼二州言之,确不可易。禹贡锥指尔,梁州之沱雅音义云:沱水自蜀郡都安县湔山与江别而东流。地理志:禹贡江沱在蜀郡郫县西,东入大江,此即今之郫江,尔雅所谓沱也。今成都府灌县东有都安故城。诗召南曰:江有沱,荆州之沱也。一在江北。寰宇记:江自枝江县百里洲首受别北为内江者,是一在江南。水经注:夷水出鱼复县江至夷道县北,东入江者,是今湖广。荆州府宜都县西有夷道故城。
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所出,东南过其县北。水经:
岷山,即渎山也。水曰渎水矣。益州记曰:大江泉源即今所闻,始发羊膊岭下,縁崖散漫,小大百数,殆未滥觞矣。东南下百馀里至白马岭而歴天彭阙,亦谓之为天谷也。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其形如阙,谓之天。彭门亦曰「天彭阙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汉延平中,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郦注曰:氐道即湔氐道,蜀汉 氐道,晋改名升迁,今四川松潘卫治是也。《通典》:彭州导江县西有天彭阙,两山相对如阙州名取此。导江即今灌县西北,去松潘六百馀里,非益州记之,所谓天彭阙也。
江水自天彭、阙东迳汶闗而歴氐道县北,水经:
汉武帝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统之。县本秦置,后为升迁县也。《益州记》曰:自白马岭回行二千馀里至龙涸,又八十里至西陵县,又南下六十里至石镜,又六十馀里而至。北部始百许,步又西百二十馀里,至汶山故郡乃广二百馀步。又西南百八十里至湿坂,江稍大矣。故其精则井络纒曜,江汉昞灵。《河图括地象》曰:岷山之精,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故《书》曰:岷山导江,泉流深逺,盛为四渎之首。《广雅》曰:江,贡也。《风俗通》曰:出珍物可贡献。《释名》曰:江,共也,小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东北百四十里。崃山,中江所出,东注于大江。又东百五十里曰崌山,北江所出,东注于大江。江水又迳汶江道,汶出徼外㟭山西玊轮坂下而南行,又东迳其县而东注于大江。故苏代告楚曰:蜀地之甲,浮船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谓是水也。郦《注》改升迁县。后魏时陷于吐谷浑。周天和元年, 置龙涸郡嘉诚县,龙涸亦曰龙鹤。《华阳国志》云:蜀时以汶山险要自汶江、龙鹤、冉䮾、白马、匡明皆置戌守。《元和志》:雪山在松州嘉诚县东八十里,春夏常有积雪。甘松岭在县西南十五里。龙凅故城,俗名防浑城,在翼州卫山县北十一里,城之北境,旧为吐谷浑所居,故曰防浑。笮桥在县北三十七里,架北江水。《元和志》:翼水县北至翼州六十里。石镜山在县东南九里。大江水经县西二百步,汶江为蜀郡,北部都尉治,故谓之北部。汉元鼎六年,以冉䮾地置汶山郡,治汶江县。地节三年郡废,县属蜀郡。建安中,先主定蜀,复分置汶山郡,治汶江县,今茂州是也。其故城在州北三里。晋移郡于绵虒县界,改汶江曰广阳属焉,在今州南二百里,故谓汉所置曰汶山。故郡即宣帝所废为蜀郡北部也。隋改广阳曰汶山县,复置汶山郡。《元和志》云:有汶山即岷山,去青城百里。《元和志》:湿坂在茂州汶川县南一百三十七里,岭上树木森沉,尝有水滴,未尝暂燥,故曰湿坂。汶水亦名玉轮江。《方舆胜览》云:在汶川县北三里玉垒山。《元和志》云:在汶川县东北四里也。县北去茂州百里,本汉绵虒县地,今为保县。
又有湔水入焉,《水经》:
水出绵道,亦曰绵虒县之玊垒山。吕忱云:一曰半浣水也,下注「江」。郦注所《地理志》:蜀郡绵虒县玊垒山湔水, 出绵虒,即今成都府汶川县。
又东别为沱。《水经》:
郭景纯所谓玊垒作东别之标」者也,渡江有笮桥郦注
,又歴都安县《水经》
。
李冰作大堰于此,堰于江作塴,塴有左右口,谓之湔塴江,入郫江捡江以行舟。益州记曰:江至都安堰,其右捡其左流,遂东,郫江之右也。因山頺水,坐致竹朩,以溉诸郡。蜀人旱则藉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䕶之,有堰官江水,又迳临邛县,县有火井,盐水昏夜之时,光兴上照,又迳江乡县,𨞪江水出焉。又东北迳郫县,又东迳成都县,县有二江双流郡下。故扬子云蜀都赋曰:「两江珥其前」者也。风俗通曰: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两江有七桥,直西门。郫江冲里桥西南石牛门曰市桥,吴汉入蜀,自广都令轻骑先往焚之桥下,谓之石犀渊。李冰昔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渠于南江,命之曰犀牛里,后转犀牛二头,在府中一头,在市桥一头,沉之于渊也。大城南门曰江桥,桥南曰万里桥,西上曰夸桥,下曰莋桥,南岸道东有文学。始,文翁为蜀守,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城后学堂,火后守更增二石室。后州学夺郡学,移夸里道西,故锦官也。言锦工织锦则濯之江流而锦至鲜明,濯以沱江,则锦色弱矣,遂命之为锦里也。江北则左对繁田,文翁又穿湔㳛以溉灌繁田一千七百顷。又东絶绵、洛,迳五城界,至广都北岸,南入于江,谓之五城水口。斯为北江水,又东至南安为碧玊津,故左思云东越玊津也。郦注:汉都安本 、绵虒、郫、江、原三县也。蜀、汉分置都安县,属汶山郡。唐改导江,属成都府,明为灌县。都安故城在县东,都安堰在县西。《华阳国志》曰:李冰壅江作塴,穿郫江捡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盖以郫捡为二江。捡江即任豫之所谓流江也。又有揵尾堰。《元和志》云:在导江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中累而壅水。临邛县,汉属蜀郡,今卭州是。江乡,今为崇庆州。《汉志》:江乡县𨞪水首受江南,至武阳入江。武阳,今眉州及新津、仁寿、井研三县地,故郫城。《元和志》:在县北五十步。成都故城即今县治,蜀王开明故都也。秦置成都县。旧有大城、少城、罗城、羊马城。汉蜀郡有广都县,其故城在今成都县东南新津县东北。繁繁县之田,今为新繁也。
又东南过犍为武阳县,青衣水沫水从西南来,合而注之。《水经》。
县故大夜郎国,汉武帝开道置,以为县,有𨞪江入焉。出江乡,县首受大江,东南流至武阳县,注于江县。下注上旧有大桥,广一里半,谓之安汉桥,水盛岁壊,民苦治功。后太守李严凿大杜山,寻江通道,此桥遂废。县有赤水,下注江,此县藉江为大堰,开六水门,用灌郡下北山江水,又与文井江会,李冰所导也。文井水又东迳江都县,县滨文井江,江上有长堤,堤跨四十里,有朱亭,又东至武阳县天社山,下入江。江水自武阳东至彭亡聚,曰外水,又东南迳南安县,西有熊耳峡,连山竞险接岭,争髙有滩,名垒坻,亦曰盐溉,李冰所平也。县治青衣江,会衿带二水矣,即蜀王开明故治也。县南有峨眉山,有蒙水即大渡水也。水发蒙溪,东南流,与涐水合,南至南安入大渡水。大渡水又东入江,郦注雅:犍为郡有南安县,今嘉定州及夹江、犍为、洪、 等县皆其地,武阳己见前。《水经》:青衣水出青衣县西,䝉山东与沫水合也,至犍为南安县,入于江。沫水出广柔徼外,东南过旄牛县北,又东至越嶲灵道县,出蒙山南,东北与青衣水合,东入于江。
又东南过僰道县北,若水淹水合从西来注之,又东注水北流注,《水经》下注「水」,疑误「北流」。注「 」当有「之」字。
县本僰人居之。《地理风俗记》曰:夷中最仁有人道,故字从人。《秦纪》谓僰,僮之富者也。汉武帝感相如之言,使县令南通僰道,费功无成。唐蒙南入,斩之。乃凿石开阁以通南中,迄于建宁二千馀里,山道广丈馀,深三四丈,其錾之迹犹存。江中崖峻岨险,不可穿凿,李冰乃积薪烧之,故其处悬岩,犹有赤、白、𤣥黄五色焉。郦注出僰道,属揵为部,今为宜宾县。《叙州府治水经》:若水 ,蜀郡旄牛徼外,东南至故闗为若水也。南过越嶲卭都县西,直南至会无县,淹水东南流注之,又东北至朱提县,西为泸江水,又东北至僰道县入于江。淹水出越嶲,遂久县徼外东南蜻蛉县,又东过姑复县南,东入于若水。
又与符里水合,《水经》。
水出宁州南广郡南广县县,故犍为之属县也,导源汾闗山北流,有大步水注之,出南广县,北流至符里水,又北迳僰道入江,谓之南广口。郦注:州故符县,在今叙 府合江县西。
又东过江阳县南,洛水从三危山,东过广魏洛县南,东南注之《水经》
。
洛水出洛县漳山,南迳洛县故城南,广汉郡治也,又南迳新都县。蜀有三都,谓成都广都,此其一焉,与绵水合。水西出绵竹县,又与湔水合,亦谓之郫江也。又迳犍为牛鞞水,又东迳资中县,又迳安汉县,谓之绵水也。自上诸县,咸以溉灌,故语曰:「绵、洛为没沃」也。绵水至江阳县方山下入江,谓之绵水口,曰中江。江阳县枕带双流,据江、洛会也。郦《注》:府江阳属犍为郡。今叙州 富顺县及泸州纳溪、江安皆其地。《汉志》:广汉郡雒县。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北入湔绵竹县。紫岩山,绵水所出,东至新都,北入雒,绵洛会湔,以湔为主。故绵虒县下云湔水,东南至江阳入江,过郡三,行千八百九十里。郦《注》言:湔水至广都北岸入江,盖特其枝津相通耳,正流则固合绵、洛至江阳入江也。湔水与郫江通波,故曰绵洛,与湔水合,亦谓之郫江。《四川总志》:新都县在成都府北六十五里,本汉旧县,属汉广郡,后置新都郡,治雒县。雒县即今汉州。资中即今资县内江地。安汉县在今富顺县界。
迳安汉县北。《水经》。
县虽迫山川,土地特美,蚕鱼盐家有焉。江阳,郡治也,故犍为、岐江都尉。建安十八年,刘璋立郦注
,东迳樊石滩,又迳大附滩《水经》
频歴二险也郦《注》
。
又东过符县北邪,东南鳛部水,从符闗东北注之。《水经》, 《汉志》有邪龙县。
县,故巴夷之地,汉武帝建初六年,以唐蒙为中郎将,从万人出巴符闗者也。其鳛部之水,所未闻矣,或是水之殊目,非所究也。郦注:府故符县,在今叙州 合江县西
,又东北至巴郡江州。县东强水、涪水、汉水、白水、宕渠水五水合,南流注之。《水经》
。
强水即羌水也,宕渠水即潜水、渝水矣。巴水出晋昌郡宣汉县巴岭山,西南流,歴巴中,迳巴郡故城南,西南入江。庾仲邕所谓江州县对二水口,右则涪内水,左则蜀外水即是水也。江州县,故巴子之都也。秦置巴郡,汉初平元年,分巴为三郡于江州则永宁郡治也。郦《注》:水江州即今巴县,江津、綦江二县亦其地。《水经》:羌 出羌中参谷,又东南至广魏白水县,与汉水合,又东南过巴郡阆中县,又南至垫江县东南入于江。涪水出广魏涪县西北,南至小广魏与梓潼合。梓潼水出其县北界,西南入于涪,又西南至小广魏县,南入于垫江。垫江,今合州也。汉水即嘉陵水。巴水一名北水,其下流为宕渠水。《水经》:潜水出巴郡宕渠县,注潜水。盖汉水支分潜出,故受其称。刘澄之称白水入潜,然白水与羌水合入汉,是犹汉水也。县以延熙中分巴立宕渠郡,盖古賨国也。今有賨城县有渝水,夹水上下皆賨民所居。又《水经》:白水出朝阳县西。《注》云:盖邑郭沦移川渠状,改故名,旧𫝊遗称在今也。
又东至枳县西延江,从牂牁郡北流,西屈注之,《水经》:
东迳阳闗。巴子梁江之两岸犹有梁处巴之三闗,斯为一也。江水又东,右迳黄葛峡,又左迳明月峡,东至梨乡,歴鸡鸣峡,江之南岸有枳县治。《华阳记》曰:枳县在江州巴郡东四百里,治涪陵水会,庾仲邕所谓「有别江出武陵者也。水乃延江之枝津,分水北注,迳涪陵入江,故亦云涪陵水也。江水又东迳涪陵故郡北,又东迳汉平二百馀里。左自涪陵东出百馀里,而屇于积石东为桐柱滩,郦注:巴阳闗在今巴县东,汉枳县属 郡,今重庆之涪州及长寿、酆都二县皆其地,涪陵亦属巴郡,今黔州彭水、武隆三县是也。《水经》:延江水出犍为南广县,又东至牂牁鄨县东,屈北流至巴郡涪陵县,注更始水又东南至武陵西阳县入于酉水。酉水东南至沅陵县入于沅。沅水见后。
又迳东望峡,东歴平都《水经》
峡,对丰民洲,旧巴子别都也。《华阳记》曰:「巴子虽都江,平州又治平都,即此处郦注:今后汉析枳县地置平都县, ,重庆府酆都是也
,又迳虎䰅滩《水经》
。
滩水广大夏,断行旅。郦注:十今忠州西二里有石梁,亘三 馀丈,横截江中,俗呼倒䰅滩,即此。
又东迳临江县南《水经》
《华阳记》曰:「县在枳东四百里,东接朐忍县郦注「属汉临江 巴郡,今为忠州及垫江县。朐忍,汉县,属巴郡。朐音劬,今夔州府云阳万县开县梁山地。「忍」,《汉书》作「䏰」
。又东得黄华水口《水经》
。
江浦也郦注
左迳石城南《水经》
庾仲邕曰:临江至石城黄华口一百里郦注
,又东至平洲《水经》
。
洲上多居民郦注
,又东迳壤涂而歴和滩,又东迳界坛《水经》
,是地巴东之西界,益州之东境,故得是名郦注
又东,右得将龟溪口《水经》
。
《华阳记》曰:「朐忍县出灵龟,自此溪也郦《注》
。又东会南北集渠《水经》
。
二溪水,涪陵县界,谓之于阳溪,溪水北流注于江,谓之南集渠口,亦曰于阳溪口。又南一百里入朐忍县,南入于江,谓之北集渠口,别名班口,又曰分水口郦注
,又右迳池溪口《水经》
。
盖江汜决入也郦注
,又东迳石龙《水经》
水,至于博阳二村之间,有盘石,广四百丈,长六里而复,殆于岨塞。江川夏没冬出基,亘通渚郦江
,又东迳羊肠、虎臂滩《水经》
。
杨亮为益州,至此,舟覆,惩其波澜,蜀人至今,犹名之曰「使君滩郦江
。
又东,彭水注之。《水经》:
水出巴渠群獠中,东南流,迳汉丰县东而西注彭溪,谓之清水口。彭溪又入,迳朐忍县西六十里,南流至于江,谓之彭溪口。郦《注》:开汉丰县,即今夔州府 县,朐忍见前。
又东,右迳朐忍县故城南。《水经》。
常璩曰:县在巴东郡西二百九十里,县治故城,跨其山坂,南临大江。江南岸有方山,枕侧江濆,郦注:
又东迳瞿巫滩《水经》。
即下瞿滩也。乂谓之博望滩,左则汤溪水注之。水源出县六百馀里,上庸界南流。歴其县,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故因名之曰伞子。盐有不成者,形亦必方异于常盐矣。汤溪下与檀溪水合,上承巴渠水、巴渠,南歴檀井溪之檀井水,下入汤水。汤水又南入于江,名曰汤口。郦注
又迳东阳滩《水经》
常璩曰:「水道有东阳下瞿数滩,山有大小石城,灵寿朩及橘圃也。郦《注》
。
又迳鱼复县之故陵,又东为落牛滩,迳故陵北《水经》
。江侧有六大坟。庾仲邕曰:「楚都丹阳所葬,亦犹枳之巴陵矣,故以故陵为名郦注:「节鱼复汉县,属巴郡,今为奉 县,故陵在县西,接云阳县界。界北三里有赤甲城,即故城也
。又右迳夜清而东,歴朝阳道口,又东左迳新市里南《水经》
。常璩曰:「巴旧立市于江上,今新市里是也郦注
。又东,右合阳元水口《水经》
。
水口出阳县西南高阳山东,东北流,迳其县南,丙水注之。水发县东南柏枝山,山下有丙穴,穴中有嘉鱼,亦襃汉丙穴之𩔖也。其水北流入髙阳溪溪水,又东北流注于江,谓之阳元水口。郦《注》:节阳县在今奉 县界。
又东迳南乡峡,东迳永安宫南。《水经》
。昭烈终,诸葛亮受遗处,其间平地可二十许里,江山迥阔,入峡所无。郦《注》:奉永安宫城即今 节县治。
又东迳诸葛亮图垒南。《水经》
石碛平旷,望兼川陆,有亮所造《八阵图》,东跨故里,皆累细石为之。自垒西去,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因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皆图兵势,行蔵之权,自后深识者所不能了郦注八:今奉节县南有 阵图碛
,又东南迳赤岬西《水经》
。
是公孙述所造。因山据势,周回七里一百四十步,东高二百丈,西北高一千丈,南连基白帝,山甚高大,不生树朩,其土悉赤。土人云如人袒胛,故谓之赤岬山郦注:「节赤岬」,一作赤甲」,在奉 县东十五里
,又东迳鱼复县故城南《水经》
。
故鱼国也。《地理志》:江闗都尉治公孙述,名之为白帝。章武二年,蜀、汉改白帝为永安,巴东郡治也。白帝城周回二百八十歩,北縁马岭接赤岬山,西南临大江。阚之眩目,江中有孤石为淫。预石冬出水二十馀丈,夏则没亦有裁出矣。县有夷溪,即狼山,清江也,《经》所谓「夷水出焉。郦注:州白帝山在县东。《元和志》云:即 城,所据与赤岬山相接。
行水金鉴巻七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