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巻一百四十三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运河水。
国家朝祭之需以及百官之匪颁,六军之馈饷,皆仰给于东南,漕渠之攸系綦重矣。前代海运有风涛之险,由黄河转运则逆流而上,经吕梁洪至鎭口三百馀里,不胜艰阻,而运道之兴,废聚议棼,如我皇上睿谟周详,区画尽善,辟清口、浚中河,以利运道,江南、浙江、江西、湖广等省之漕运于水次受兊后,依限开幇,经长江进𤓰仪入扬州运河,衔尾过淮,俱出清口进中河,由山东、泇河厯济宁、东昌、临清、德州、天津以逹通州,俱从运河利渉,早登仓庾,国用充足,既无海运风涛之险,又避黄河溯流逆挽之患,古来运道之善莫逾于此,诚万世永赖之鸿模矣。以下俱河防志。
通州香河、武清荟蕞云:通州在京城东四十里,秦属渔阳郡,汉置潞县,以潞河得名。后魏置潞郡,唐、五代、辽皆为潞县,金为通州,取漕运通济之义,至今不改。香河县在京城东南一百二十里,西至通州界十五里,南至武清县界二十五里,唐之武清县也。辽置香河县。黄山北耸白水,西来县南四十里为龙湾,又南为小龙湾,辽之运河也。武清县在通州南五十里,东至寳坻县界五十五里。汉为雍奴县,隶渔阳郡,唐为武清县,至今因之。县南有三角淀,周匝二百馀里,或云即古雍奴地也。水经云:雍奴者,薮泽之名。
三州县运河,其北自白河、富河在通州城北石坝处,合流四十里许,至张家湾,荟蕞云:湾在通州南,即白河下流,旧有张氏族大居此,故名。
而通惠、桑、乾诸河入焉。南流至天津出海,所谓潞河也,亦称白河。自通州石坝起至天津卫交界,止计程三百四十二里。设有杨村通判一员,管理河务。
通州河道北自本州石坝起,南至香河县交界,止计程一百一十五里。 运河堤岸,自龙潭口起,至白浮圈下老堤头止,计长八百二十七丈,康熙三十三年修筑。
香河县河道,北自通州交界扳罾口起,南至武清县交界红庙村,止计程三十一里。 运河堤岸官修长四百一十六丈,民修长三百一十九丈。武清县河道,北自香河县交界红庙村起,南至天津卫交界望海寺,止计程一百九十六里。 运河东岸堤工二十号。 第一号东耍児渡口堤,长一千九百一十丈,康熙三十四年六月内,被水冲决修筑。三十七年,又修造水堤五百一丈二尺,三十九年六月内又冲坍,四十年二月,内修筑。 第二号八百戸,口堤长九百六十五丈,系旧堤。 第三号,十百戸,口堤长九百七十丈,系旧堤。 第四号东黑龙口堤,长六百四十八丈,系旧堤。 第五号四百户口,即小王家甫堤,长七百丈。康熙三十五年,冲决修筑。 第六号三里浅口堤,长一千四百一十四丈。康熙三十二年六月内,冲决三百五十五丈。三十三年二月内修筑。第七号北蔡村口堤,长八百六十七丈,康熙三十四年六月内,漫开十二丈五尺。三十五年四月内修筑第八号桃源口堤,长九百六十丈,系旧堤,康熙三十九年五月内漫开奉。
上谕:「此堤离河逺,不必修筑」。 第九号筐児港堤,长一千一百七十八丈七尺,康熙三十六年、三十八年,并被水冲决,三十九年二月内奉。
㫖另开新河筑堤两道。 第十号徐官屯口堤,长一千八百丈。康熙三十五年八月内冲决三十九丈五尺。三十六年修筑。 第十一号东窦家口堤,长六百一十丈,康熙三十九年五月内漫开,四十年四月内修筑。 第十二,号承安口,即阎王庙口堤,长七百六十丈,康熙三十二年六月内冲决四十五丈,三十三年二月内修筑。 第十三号朱龙口堤,长二百六十五丈,康熙三十五年八月内,漫开六丈,本年九月内修筑。 第十四号阎家湾口堤,长一千八百九十丈,康熙三十九年五月内冲决,本年九月内修筑。 第十五号孙明口堤,长一千八百丈,康熙三十九年五月内漫开本年九月内修筑。 第十六号白马湾口堤长一千四百四十丈,系旧堤。 第十七号阎洪口,堤长九百丈,系旧堤。 第十八号张官屯口堤,长六百三十丈,康熙三十五年八月内,漫开九十二丈,三十六年七月内修筑。 第十九,号小新流口堤,长九百丈,康熙三十五年八月内,漫开五十一丈五尺。三十六年十月内修筑。 第二十号信艾口堤,长七百二十丈,康熙三十五年六月内,漫开七十五丈,修筑西岸堤工二十四号。 第一号沙河李家口堤,长七百七十六丈,康熙三十四年六月内,冲开一百四十八丈。三十五年修筑。 第二号阎家口堤,长三百一十丈,系旧堤。 第三号车营口堤长五百四十四丈,系旧堤。 第四号刘吉口堤长一百四十一丈,系旧堤。 第五号棉花,市口堤长七十三丈,系旧堤。 第六号铁牛口堤长十八丈,系旧堤。 第七号「西耍児渡口,堤长四百三十二丈,系旧堤。 第八号白庙,口堤长八百五十二丈,系旧堤。 第九号西黑龙口堤,长八百一十丈,康熙三十五年八月内,漫开八丈五尺。三十六年九月内修筑。 第十号黄须口,即傅官屯堤,长一千一百五十丈。康熙三十三年六月内冲决八十三丈,三十三年二月内修筑。 第十一,号西王家甫口堤,长一千六百一丈。康熙三十五年八月内,漫开八丈五尺。三十六年六月内修筑。 第十二号灰埚口,堤长一千一百二丈五尺,系旧堤。 第十三号聂卞官屯口堤,长一千二百一十五丈,康熙三十五年八月内,漫开二十八丈,三十六年七月内修筑。 第十四号白驹厂,口堤长一千八百丈,康熙三十九年五月内漫开四十年。
特发帑委官修筑。 第十五号郑陈官口堤,长九百三十丈。 第十六号梓宫●口堤长一千二十一丈,第十七号王才口堤,长一千三十丈。 第十八,号西窦家口堤,长八百一十丈。 第十九,号「马家口堤长一千九百八十丈。 第二十号刘滦口堤,长一千六百二十丈。 第二十一号蔡家口堤长二百二十丈,第二十二号桃花口堤,长三千二百四十丈。 第二十三号毛家口堤,长三百六十丈。 第二十四号李家口,堤长七百二十丈,俱系旧堤。
白河源出密云县雾灵山,南流过顺义县,入通州境,至北关外石坝处,与富河㑹流,是谓潞河。 按志雾,灵山在密云县东北一百里,今在边城外。通州志云:河岸皆白沙,不生青草,故名白河」。 富河源出顺天府西瓮山口,由顺义县界至通州北关外,与白河㑹」。按富河昔称榆河志云:榆河源发昌平州月儿湾,下流为沙河,经顺义县,与白河合。 通恵河旧名大通河,发源详见元史明㑹典》
经大通桥至通州分流:一,自旧城西水门流入城内,至东水门出,一自新城西门外绕新旧城南,折而东北,乃合流至张家湾城东南,外入潞河。自大通桥至通州设闸四,曰庆丰闸、平津上闸、平津、下闸、普济闸。 潘季驯曰:「杨村以北,通惠之水,势若建瓴,白河之流,淤沙易阻。夏秋水涨,则惧其潦。冬春水微,则病其涩。浮沙之地,既难建闸以备节宣,惟有浚筑之工,殊为吃𦂳。 浑河,源出大同府桑乾山,下经太行山,入宛平县境,出卢沟桥下,东南至㸔丹口,分二支:一流至通州髙丽庄入潞河。一南经固安县,至武清县小直沽,与卫河合流入海。 直沽在武清县东南,卫河、白河、丁字沽合流于此。又东南四十里为海口,通典谓之三㑹海口,元于此置海津镇。武清县志云:大河以北之水多从直沽入海,此即大禹治水九河入海之处。地势卑下,遇霖潦直与海平,昔人尝欲因其填淤,置稻田以足赋。今府境诸水𩔖以直沽为壑,以上皆河防。志大荟蕞云:直沽在静海县东北一百里。 小二处,小即天津城也。丁字沽在静海县小直沽西南。
天津运河,南自山东临清州卫水与汶水合流而北,至天津,㑹潞河入海,故亦名卫河。北自武清县交界三岔河起,南至东岸南皮县交界西岸交河县交界白杨桥,止厯天津卫、静海、霸州、青县、沧州。荟蕞云: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俱在直𨽻河间府东北三百里静海县小直沽,南至静海县七十五里,北至杨村驿六十里。千淀归墟。百川赴壑,输将要地,商贾通津。明永乐二年筑城城边,有三汊、沽潞河,卫清河、浊合流,东注于海。又有清沽港,西接安沽港,东合丁字沽,由直沽入于海。 静海县在河间府东北一百八十里,东至海一百七十里,北至武清县界六十里。县东一百二十里有咸水沽,出海要地,屯军戌焉。大小直沽、丁字沽,皆在县地,密迩三津,作海防之门戸,往来万轴,绾漕运之咽喉。 霸州,在顺天府南二百里,东至静海县界一百二十里。南:襟河,济北揖天山,有沙河,南与塘河合,至入海处,名为飞鱼口。寰宇志曰:五渠水又曰长鸣水,即此城。东七十里有髙桥淀,周匝三十里,栲栳圈诸水所汇 。青县在河间府东北一百五十里,东至沧州八十里,南至交河县界七十里,北至静海县界五十里有独流河,北至静海县四十五里,其地有蒲苇之利。有劈池。宋元豊中,李立之言河决,自乾宁军劈池入海,故名 。沧州在河间府东一百四十里,南至南皮县界七十里,北至青县界四十里,当水陆之要冲,为勃碣之都㑹。州西南五十七里有毛河,开元中开,又呼为屯氏河,流经盐山县城南,东入海。又有浮河,在旧沧州南十里,汉浮阳县地有衡漳堤,在州境废清池县西四十里,唐显庆初筑。又县西北六十里有衡漳东堤,开元中筑,又废清池县西北五里有永济堤二,唐永徽二年筑。
所辖共计程三百四十五里八分,属天津同知管辖。
天津卫所辖河道堤岸二十九处,错落于静海、青县、沧州间。 天津天卫东岸十处。 泼涨浅新庄、浅王官浅马家浅东漫撒浅西漫撒浅罾鱼口浅王家浅界宿浅蔡家浅。
天津左卫东岸八处。 张家口浅大扫湾浅髙家马头浅、安都寨浅索家马头浅北横堤,浅南横堤浅,南㨗地浅。
天津右卫东岸五处。 北阳口浅、南阳口、浅白洋桥浅萧家楼,浅冯家口浅。
天津天卫西岸系霸州、静海地方、天津左卫西岸六处。 石塘口浅、莲花池浅,许家口浅,官庄口浅,北捷地浅流,佛寺浅。
天津右卫,西岸系交河县地,方静海县所辖河道,北自小园起,南至赵家洼,止计程一百四十四里。
霸州所辖河道堤岸六处,共计程二里八分,错落于静海县境内。 卢家口程家口程家口苏家口冯家口北苏家口
青县所辖河道堤岸。 主簿经管河东。 八里塘浅,计长十四里,李家浅,计长五里,柳巷浅计,长五里。安家浅计,长十里,流洪浅,计长十里。 巡检经管河东王家浅,计长六里安堵寨,浅计长六里。 主簿经管河西务新庄浅计,长三十里,流河浅,计长二十里,留小浅,计长二十五里。 巡检经管河西。 李家浅计长二十七里,运坊浅计,长四十里,砖河浅,计长一十五里。
沧州所辖河道堤岸。 朱家坟、浅华严庵浅、红孩口、浅回回湾、浅寇家圈、浅王家圈、浅砖河镇、滹沱河,发源山西繁峙县,东流经献县城南十一里单家桥,至青县南岔河口入运。 盘古沟在青县南十五里,深三丈,虽大旱,水亦不竭,东流入于卫水济运以上俱《河防志》
交河、南皮、东光、呉桥、景州荟蕞云:交河县在河间府南一百二十里,东至南皮县界五十里,北至天津卫界四十里,襟卫水而带滹沱、抱广川而负瀛海。县西五里有洚河,县名洚阳。以此东北五十里有倒流河,即蔡河水,西流四十里入三汊河。县北二十五里有蛤螺河,县东三十里有沙河,今涸里。南皮县在沧州南七十里,西至交河县界一十八。 南至东光县界一十五里。通志云:县有古九河故道,渠岸尚存,徒骇在西北,太史在古皮城南,马颊在城南,覆釡在东南,胡苏在西城下,简洁在城西。钩盘在西北,鬲津在东南。其一则河之经流也。此说殆不可信。九河岂在区区一县之间?辨悉播为九河!经下注:县西北二十五里有齐家堰,即卫河东岸,河流至此,湍悍迅激,明万厯四十一年知县徐殷修筑。里东光县,在景州东北七十里,南至呉桥县界三十 ,北至南皮县界四十里,跨卫引津,襟沧丽景,有永济渠,其深莫测。有靳水河,自安陵入浮河,唐开元中开,今涸。 呉桥县在景州东五十里,北至东光县界四十里。县城南门外有呉川,古黄河堤也,镜悬千顷,虹驾双河。 景州,在河间府南二百里,东至呉桥县界一十八里,南至山东德州界三十里。州东二十里有卫河,卫水之下流经此入海。东北三十里有千顷洼。明宣德末,河决被害,知州刘深开渠入洼,民免水患。
五州县河道,此自天津卫交界白洋桥起,南至山东德州卫交界王一光坟,止计程一百八十四里。设有河间府管河通判,管理修防。
交河县河道西岸,北自天津卫交界白杨桥起,南至东光县交界杨家圈止,计长八十二里。南皮县河道东岸,北自天津卫交界萧家楼起,南至东光县交界十二里口止,计长八十六里。东光县河道西岸,北自交河县交界杨家圈起东岸,北自南皮县交界十二里口起,南至呉桥县交界,止计程六十里。
呉桥县河道,北自东光县交界起西岸,南至景州交界清水湾止东岸,南至山东德州卫交界王一光坟,止计程四十二里。 东西两岸共六浅。 东岸连窝浅小马营,浅铁河圈浅。 西岸王家浅郭家围,浅朱官屯浅。 南四浅错落于山东德州卫六十馀里河道之间。 降民屯浅坐落山东德州卫第四屯南东岸半边。 罗家口浅坐落山东德州卫第六屯东岸半边。 髙家圈浅坐落山,东德州卫老君堂北西岸半边。 白草洼浅,坐落山东德州卫白草洼西岸半边。
景州河道西岸,北自呉桥县交界清水湾石碣起,南至山东德州卫交界石碑,止计程二十四里以上皆《河防志》
。
下河北,自直隶河间府呉桥县交界德州卫降民口铺起,南至临清州界盐店北半壁店,止计程三百二十七里、三百零一歩,属东昌府,下河通判管辖。 临河德州左卫,德州卫德州,恩县故城县,武城县,夏津县清河县荟蕞云:德州左卫、德州卫,俱在州西。德州,在山东济南府西北二百八十里。州治在运河东岸傍。旧黄河在州城东二十里,西南自齐河南接于梁山,北过临邑县西南四里,曰大土河,秋冬俱涸。盛夏霖雨时,水或涨溢,从禹城流入县界,东接济阳黑水湾,北流至乐安县白龙口入海。又西北流,至德州界,经德平西北十三里曰土河。又经陵县、武定州南三里,又东北至海丰县入海。今其流皆涸,每值霖雨,河水泛溢,居民患之。或曰即九河经流之故道云。卫河在州城西,盖卫、漳、黄河诸水合流者也。汉名屯氏河,隋为永济渠,自河南卫辉府东流,至临清武城县界,与㑹通河合流,北经河间府,至直沽入海。东南漕运、商贾、外夷朝贡,皆由于此。笃马河在州城东四十里,河水常枯如济宁。黑马沟水涨,自东昌魏家湾溢出,循故道东北注于海,俗呼土河岸。恩县在东昌府髙唐州北七十里。县治在运河东 五十里。西北有卫河,自武城县流入,东北经故城县入德州。起白马庙至四女寺七十里,有浅铺四。南有古屯氏河,今无津径。西北有古漳水,南有马颊河,自髙唐入境,至二十里津头店入平原界。西北有泄水渠,起大洋泺至四女寺。明万厯时,知县孙居相开,民赖之。西北有髙鸡泊,漳水所汇苇,蒹阻奥,广袤数百里,今为平陆。西有古堤口,在卫河东岸,西界武城,嘉靖间,武城民疏水东注,为本境害,今修塞。 故城县在直隶河间府。景州南九十里,南至山东恩县界一十八里。县治在运河西岸二里。前武城后,广川齐、鲁交于左燕,赵邻于右。一武城县在山东髙唐州九十里,县治在运河东岸。 里西有卫河,与临清、夏津接界。又有清河自清河县入,又入故城。县界东南有沙河,县境地卑土淖,潦则尽为洿池。金末因旧渠浚治之。西有一字河,金时因河决武城堤,凿新河,修石岸十四里,有竒以塞之。元时河决而东南,此河遂絶。 夏津县在髙唐州西北五十里。县治在运河东岸四十里。西北有卫河,自临清流入,东北入武城河东岸置浅铺八。东南有马颊河,自清平流入,东北入恩县界。西有沙河,旧涸。明嘉靖八年,均地征粮易时。中曰沙河虽涸可耕,终为受水之处,潦则难以办赋。就使卫河堤固,而临清之八里湾、武城之东岸一有坍缺,而沙河七十里皆为邻壑,非古者地有遗利之意也。西北有旧堤,在卫河东岸堤,北界武城横河口,南界临清二十里口,又有新堤、夹卫河两岸。又有月堤在卫河东西,内岸外岸不足以防水患,故重加内堤。嘉靖间,三修北。本朝顺治中,复修固东。清河县在直隶广平府东 一百八十里,东至山 夏津县三十里,西至临清州界一十五里,南至临清州界二十五里。县治在运河西岸三十里。县北一里有旧黄河,又名黄芦河,有流水集东起,自新集洪河经县东关下,入古黄河。旧志云:明𢎞治中,卫河泛溢为灾,邑民宗安等叩阍请允开凿,深阔二丈,长四十里,遇水患赖此泄之,岁久淤塞。万厯九年,知县向日红重开。二十九年,知县郑际明复浚县,南三十里有堰水,堤髙丈馀,长五十里,亦宗安叩阍请筑。县东南二十五里有卫河,即汉屯氏河,隋之永济渠也。东北连冡集有一字河,西通古黄河,东通减水闸入卫河。秋水势甚盛,又东北谢炉集有蔡河入武城。
德州左卫河道夹在德州卫河道内,计长一里零二十歩。
德州卫河道,北自直隶呉桥县交界降民口铺起,南至德州界下八里塘止,计长八十九里二百八十四歩五尺。
德州河道北自德州卫界下八里塘起,南至恩县界曹家口铺,止计长一十五里零四歩。
恩县河道,北自德州界曹家口铺起,南至故城县界孟家湾止,计长一十二里三百零二歩。东岸有进水闸一,座久废。
故城县河道,北自恩县界孟家湾起,南至武城县界冷家坟,止计长一十六里。
武城县河道北自故城县界冷家坟起南,至夏津县界横河口止,计长一百四十六里,西岸有进水闸,一座乆废。
夏津县河道,北自武城县界横河口起,南至清河县界孙家口止,计长二十七里。
清河县河道北自夏津县界孙家口起,南至临清州界盐店北半壁店,止计长二十里。
渡口为临清、清河、夏津之交。有驿。 鲧堤在故城县西南三十里,延袤千里,自顺德、广宗界来相𫝊。鲧治水时所筑。 陈公堤在德州东南五里厯恩县,抵东昌,东北抵海。宋时河决浚县,陈尧佐守滑州,筑此以障水患,百姓赖之,名曰陈公堤以上并河防,《志》疏「鲧作堤,所以致殛禹 㵸决排所以成功」
。四女寺、进水闸,所以泄民田之水入运河者也。今已废坏无存,闸内引河亦皆淤垫,故民田之水不能泄出百姓每受淹没之患。查此闸原系恩县知县孙君相修建。今日山东河工不动钱粮,此等工费势无所出。若为民父母者肯为民除害,则用本县之民力救本县之百姓,当亦人情之所欣然者矣。 四女寺北旧有减水闸一座,原以泄运河有馀之水,上不致为害于山东,下亦不致为害于北直,此古制之最善也。数百年来,闸座废坏不修,引河淤塞巳平,运河之水无处宣泄,泛滥于南,则山东受其害,泛滥于北,则北直之呉桥、东光等处悉受其害,此不可不复者也。然闸座之复犹易,而引河之复甚难,盖引河久已淤平,百姓悉皆佃种,今欲仍挑为河,此人情所甚难者,故必照原旧河身挑挖,则人亦无辞,但工程浩大,费无所出,此工一成,并有益于北直,若北直之呉桥、东光及天津一带州县,肯相幇助,则亦何难之有居济一得城,四女寺在恩县地方,其对岸则故 县与德州卫接界处
。上河北自直隶广平府清河县界临清州盐店起,南至兖州府阳榖县界官窑口铺,止计程共一百七十七里,设闸九座,属东昌府上河通判,管辖临河临清州清平县、德州卫、德州左卫、博平县、堂邑县、聊城县以上并河防志㑹荟蕞云:临清在东昌府西北一百二十里,南有 通河,自清平县入元至元间,自安民山开渠,导汶絶济,直抵临清建闸三十有一州,治当汶河之北,卫河之东,汶水自南旺分流,至此渐微,沿途置闸,启闭极严,出州之南板闸,始与卫河合流而北,漕舟过此,谓之出口,无复闸矣。西有卫河,自馆陶县入,合㑹通河,又入夏津县界,亦名清河,即隋炀帝所开之永济渠也,阔一百七十尺,深二丈四尺,南自汲郡,引清、淇二水东北入白沟,穿永济县入临清,盖汉屯氏故沟,隋修之,宋皇佑初,河合永济渠,注乾宁军,用李立之言,以永济延安镇在大河两堤间,相度迁于堤外崇寕,初诏开临清埧子口,増修御河西堤,开置斗门,决大名、恩、兾、沧州、永静军积水入御河,枯源西有中洲汶、卫二水合处,筑以石名鳌头矶,延亘二十馀里,突峙中流,有四闸:曰㑹通、曰临清,在汶北,曰新开,曰南板,在汶南,俗名观音嘴,今㑹通,临清巳废,止存新闸南板而已。又有广济、显晦等泉,皆助㑹通河流者。东有古堤,脉自南来,为㑹通河所断,城东南枕其半,俗呼东堤,转东北至柴二庄,入夏津县境,其委濒海,盖古之堤防也。州境浅铺十有九四,在汶河北,馀在卫河,又有渡十二,五在汶河,七在卫河,今或存或废。 清平县在东昌府北七十里,县治在运河东岸二十里。运河水自堂邑、博平二县流入,下接临清河东岸,北自潘官屯南至博平之减水闸三十九里。西岸北自临清之潘家桥南至堂邑之函谷洞三十三里,浅铺九。西有古黄河,与堂邑、博平接界,有马颊河自堂邑入,上流为漕河所截。今自魏家湾溢出,绕城西,去县六七里许,东北入恩县盈涸。不时。南有古漯水久堙。北有古屯氏河,久堙。西有直渠,汉大河所经,今堙。 博平县在东昌府北四十里,县治在运河东岸四十里,与聊城、堂邑接界,又西北入清平县境。自西莎堤至梁家港北,魏家湾南,共浅铺五,北有大河故渎自清平入,又入髙唐界。西北有马颊河,自㑹通溢出,北过伦家桥入清平界。南有漯水入自聊城,出自髙唐。西南有湄河,一名七里河,自府东南受漕河、减水闸之水,北流至县界,又北经邓家桥入故河。十堂邑县在东昌府西四十里。县治在运河西南三 里。运河水自聊城县入,北至清平县界西岸,北自清平魏家湾,南至聊城吕家湾三十五里,置浅铺七。北有古黄河,与馆陶、清平接界,今堙。东南有古漯河,与莘县、聊城接界,今堙。西有马颊河,自莘县入,再入清平界。 聊城县,即东昌府治,在运河西岸二里。运河水自阳榖县入,北入堂邑县河东岸,北至博平之梭堤儿三十里。西岸南自阳榖县之官窑,北至堂邑之南梁家,乡三十五里,浅铺二十有三。南有古黄河,与东阿荏平接界,今堙。北有古漯河,与堂邑、博平接界,今为㑹通,所截亦堙。有四闸,又有裴家口、米家口、官窑口、柳家口等减水闸四。又有泄水闸,在㑹通河岸,皆于水大泄水,非通州之闸也。
临清州河道,北自直隶清河县界盐店起,南至清平县界二十里铺,止计长四十里,内立二闸板闸一,砖闸一。西南卫水自馆陶县流入临清板闸下,与汶河合流。
闸河地亢,卫河地洼,临清板闸口、正闸卫两水交㑹处,每岁三四月间,雨多泉涩闸,河既浅,卫水又消,髙下陡峻,势若建瓴。每一启板,放船无㡬,水即耗尽,漕船多阻。潘季驯谓宜于闸口百丈之外,用桩草设筑土坝,中留金门,安置活板如闸制。然将启板闸先闭活闸,则外有所障,水势稍缓,运艘出口,易于打板,卫水大发,即从拆缷,此亦权宜之要术也」。山东全河备考。
山东四十馀闸,放船皆易,惟板闸放船独难。盖板闸之下,即系外河,更无闸以蓄水也。而独外河水小之时,放船为尤难,盖以板闸一启板,则塘内之水一泄无馀,粮船每致浅搁。须于砖闸灌塘之时,板闸放船之时,砖闸多下板块,无使水势下泄,直至塘内浅阻,不能出口,然后亮砖闸板一块或二块以接济之,然又不可待其既浅而后亮板也。既浅而后亮板,则粮船一时恐难行动,须于将浅之时,即行亮板。如放二十只后,浅则放至十五只时即行亮板,则水足接济,到底不浅矣。然必砖闸板闸多下板块上源,蓄水盛满,然后可行。不然,上源无水,恐板亦难亮矣。 砖闸灌塘,必先于板闸多下板块,使水不下泄,则无论船之多少,皆可灌放而无难。若下闸下板太少,灌塘之时,板闸水已下泄,则船必不能多放,而上源恐致浅搁。惟于砖闸灌塘时,板闸多下板块,板闸放船时,砖闸多下板块,则水不妄泄,而船皆可出口矣。或板闸不能放完,塘内浅阻,或砖闸亮板一块以接济之,或板闸下板砖闸启板,再灌入数十只,一时开放,惟在临时相机酌夺,审时度势,以一心权衡之而巳。 闸上之水,若可以过一百五十只船者,止过一百只,即送㑹牌,俟戴家湾再放一塘,有水接济,然后再放。若放船太多,水之消耗已尽,则戴家湾闸船恐难放矣。此处之水,常使有馀,无使不足,盖一经水小,则接济甚难也。 砖闸上水有十四五捺时,即送㑹牌,令戴家湾闸放船接济,若至十三捺,则不可放船矣,须候至戴家湾放下船来板闸,方可放船。予闻砖板放船,每日止放三二十只或十数只,心窃疑之,故亲来放船每日放船一百二三十只,甚至一百八十五只。予乃悟从前之放船极少者,以放水之时不放船放船之日,巳无水也。何以言之?戴家湾放船之时,砖板闸水大之时也,砖板闸既不放船,而候㑹牌又不多加板块,使水直从板上空过,至戴家湾放完船而水亦尽矣,㑹牌始至砖闸启板放船,已无水矣。况外河水小板闸一启板,水去而船留,故放船无多也。予力为改之使,放水之时,即放船,放船之日始放水,故一日过船至一百八十五只,惟于闸上酌量水势,水将大则亮板以放船,水将小则加板以蓄水,不过启闭,得宜蓄泄有方而巳。居济一得闸板闸在汶、卫交流处,砖闸在板 之南,相隔止五里,又三十里则为戴家湾闸矣
。
行水金鉴巻一百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