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巻九十四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运河水」。
唐德宗贞元八年,诏东南两税财赋,自河南、江淮、岭南东道至于渭桥,以戸部侍郎张滂主之,河东剑南山南西道,以户部尚书度支使班宏主之《旧唐书食货志》
诸道盐铁转运使张滂复置江淮巡院及浙西观察使李锜领使,江淮堰埭𨽻浙西者,増私路小堰之税,以副使潘孟阳王上都留后李㢲为诸道转运盐铁使,以堰埭归盐铁使,罢其増置者。自刘晏后,江淮米至渭桥寖减矣,至㢲乃复如晏之多《新唐书食货志》
。唐顺宗即位,以杜佑判盐铁转运使,理于扬州,元和二年三月,以李㢲代之。先是,李锜判使,天下𣙜酤,漕运由其操割,而国用日耗,㢲既为使,大正其事,旧制,每岁运江淮米五十万斛,至河阴,留十万四十万送渭仓,刘晏殁久不登其数,唯㢲秉使三载,无升斗之阙焉。㢲卒,以河东节度使李墉代之。《旧唐书食货志
李吉甫为淮南节度使,居三岁,筑富人、固本二塘,溉田且万顷,漕渠庳下,不能居水,乃筑堤阏以防不足,泄有馀,名曰平津堰。唐书李吉甫传:津吉甫节度淮南在元和三年,见宰相表平。 堰在高邮州境,见一统志
唐宪宗元和五年,李墉为淮南节度使,以宣州观察使卢坦代之《旧唐书食货志
。初,扬州疏太子港、陈登塘,凡三十四陂,以益漕河,辄复堙塞。淮南节度使杜亚乃浚渠蜀冈,疏句城湖、爱敬陂,起堤贯城,以通大舟。河益庳,水下走淮,夏则舟不得前。节度使李吉甫筑平津堰以泄有馀,防不足,漕流遂通。然漕益少,江淮米至渭桥者才二十万斛。诸道盐铁转运使卢坦籴以备一岁之费,省冗职八十员。自江以南,补署皆专属院监,而漕米亡耗于路颇多。刑部侍郎王播代坦,建议米至渭桥五百石,亡五十石者死。其后判度支皇甫鎛议万斛亡三百斛者偿之,千七百斛者流塞下,过者死,盗十斛者流,三十斛者死,而覆船败挽,至者不得十之四五。部吏舟人相挟为奸,榜笞号苦之声闻于道路,禁锢连岁,赦下而狱死者不可胜数。其后贷死刑,流天德五城,人不畏法,运米至者十亡七八。盐铁、转运使柳公绰请如王播议加重刑。唐书食货志,长公绰领盐铁转运在 。元和末年, 庆元年复为京兆尹。
孟简,字几道,平昌人,为常州刺史。元和八年,就加金紫。到郡,开古孟渎,长四十一里,灌漑沃壤四千馀顷。为廉使举其课绩,是有就加之命。是歳,徵拜为给事中。旧唐书孟简传。
常州武进县有孟渎,引江水南注通漕,漑田四千顷。元和八年,刺史孟简因故渠开无锡县,有泰伯渎,东连蠡湖,亦元和八年孟简所开,唐书地理志西一统志:孟渎在常州府城 二十八里,南通运河,北接吕庄入大江。泰伯渎在无锡县东南五里,西枕运河,东连蠡湖。
越州山阴县北五里有新河,西北十里有运道塘,皆元和十年观察使孟简开。唐书地理志:绍山阴县今属浙江, 兴府。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十二月甲寅,初置淮、颍水运使,运杨子院米,自淮阴溯流至寿州四百里入颍口,又溯流至颍州沈邱界五百里,至于项城,又溯流五百里入溵河。又三百里输于郾城,得米五十万石,茭一千五百万束。省汴运七万六千贯。旧唐书宪宗本纪。
兴州长举县。元和中,节度使严砺自县而西,疏嘉陵江三百里,焚巨石,沃醯以碎之,通漕以馈戊州戍兵。唐书地理志:汉长举废县,在今陜西 中府沔县西一百里
王播复领盐铁转运使。时扬州城内官河水浅,遇旱即滞漕船,乃奏自城南阊门西七里港开河向东屈曲,取禅智寺桥,通旧官河,开凿稍深,舟航易济,所开长一十九里,其工役料度不破省钱,当使方圆自备,而漕运不阻,后政頼之。文宗即位,就加检校司徒。旧唐书王播传。
扬州江都县寳歴二年,漕渠浅输不及期,盐铁使王播自七里港引渠东注官河,以便漕运。唐书地理志
唐文宗太和初,岁旱河涸,掊沙而进,米多耗,抵死甚众,不待覆奏。秦汉时故漕兴成堰,东达永丰仓,咸阳县令韩辽请疏之,自咸阳抵潼关三百里,可以罢车挽之劳,宰相李固言以为非时,文宗曰:「茍利于人,阴阳拘忌,非朕所顾也」。议遂决。堰成,罢挽车之牛以供农耕,关中頼其利。故事,州县官充纲,送轻货四万,书上。考开成初,为长定纲,州择淸强官送两税,至十万迁一官,往来十年者授县令。江淮钱积河阴,转输岁费十七万馀缗,行纲多以盗抵死,判度支王彦威置县递群畜万三千三百乘,使路傍民养以取佣,日役一驿,省费甚博,而宰相亦以长定纲命官不以材。江淮大州岁授官者十馀人,乃罢长定纲,送五万者书上考,七万者减一选,五十万,减三选而巳。新唐书食货志。
李石,陇西人。开成元年,领盐铁转运使,奏:「咸阳令韩辽请开兴成渠。旧漕在咸阳县西十八里,东达永丰仓,自秦、汉以来疏凿,其后堙废。昨辽计度用功不多,此漕若成,自咸阳抵潼关,三百里内无车挽之勤,则辕下牛尽得归耕,永利秦中矣」。李固言曰:「王涯巳前巳曽陈奏,实秦中之利,但恐徵役今非其时」。上曰:「莫有阴阳拘忌否?茍利于人,朕无所虑也」。旧唐书李石传。
华州华阴县有敷水渠,开成二年,姜师度凿以泄水害。五年,刺史樊忱复凿之,使通渭漕。唐书地理志
唐文宗开成二年夏,扬州运河竭。唐书文宗本纪。
唐宣宗大中五年二月,以戸部侍郎裴休为盐铁转运使。明年八月,以本官平章事,依前判使。始者漕米岁四十万斛,其后至渭仓者十不三四,漕吏狡蠧,败溺百端,官舟之沉多者岁至七十馀只。縁河奸犯,大紊晏法。休使寮属按之,委河次县令董之。自江津达渭,以四十万斛之佣,计缗二十八万,悉使归诸漕吏,巡院胥吏无得侵牟。举之为法,凡十事奏之,帝大悦,诏曰:「裴休兴利除害,深见奉公」。尽可其奏。由是三岁漕米至渭濵,积一百二十万斛,无升合沉弃焉。旧唐书食货志:
戸部侍郎裴休为使,以濒河县令董漕事,自江达渭,运米四十万石,居三岁,米至渭桥百二十万石。凡漕达于京师而足国用者,大略如此。其他州县方鎭,漕以自资,或兵所征行,转运以给一时之用者,皆不足纪。新唐书食货志。
桂州理定县西十里有灵渠,引漓水故秦史禄所凿,后废。宝歴初,观察使李渤立斗门十八以通漕,俄又废。咸通九年,刺史鱼孟威以石为铧堤,亘四十里,植大朩为斗门,至十八里乃通巨舟。唐书地理志西荟蕞云:理定县,明省入广 永福县,今因之。一统志:灵渠在兴安县北,其源即漓水。昔秦始皇南戍五岭,命史禄凿渠以通舟楫,汉马援南征,饷道亦出于此。唐观察使李渤立斗门以通漕,刺史鱼孟威以石为堤,乃通巨舟。宋提刑李师中亦尝修浚。洪武末,渠道湮坏,遣御史严震直重修安吾乡,严尚书震直奉命广西理盐法。桂林属邑兴, 有灵渠汇、湘、漓二江之水而分导焉,南自苍梧注于海,北自灵川入于洞庭渠,以㘰名者三十有六,堤防善圯,屡至湮塞。比至,召县属,审地势,鸠工用计,浚源疏流,循其故道,延袤五十馀里,架梁凿窦,济行旅漑耕陇,功讫以闻。上喜,谓廷臣曰:「老严成此巨功,予备述其事,入于郡志」。
唐同光二年二月辛巳,诏蔡州刺史朱勍浚索水,通漕运。水经注:车关水出于嵩渚之山,发于层阜之上,一源两枝,分流泻注,世谓之石泉水,东流为索水,西注为车关水。索水在成皋北。 通鉴
唐长兴四年二月,三司使奏:「洛河水运自洛口至京,往来牵船下卸,皆是水运,牙官每人管定四十石。今洛岸至仓门稍逺,牙官转运艰难,近日例多逃走,今欲于洛河北岸别凿一湾,引船直至仓门下卸」。从之。五代史补。
晋天福三年冬十月戊寅,帝以大梁舟车所㑹,便于漕运,建东京于汴州。自此歴汉、周至宋,皆都于汴梁,建东都于汴州,以汴州为开封封鉴通。
后汉乾佑二年,右补阙卢振上言:「臣伏见汴河堤两岸堤堰不牢,每年溃决,正当农时,劳民功役。以臣愚管,沿汴水有故河道陂泽处,置立㪷门,水涨溢时,以分其势,即涝岁无漂没之患,旱年获浇漑之饶,庶几编氓差免劳役。《五代史补》
周显德二年十一月乙未,汴水自唐末溃决,繇埇桥东南悉为污泽,上谋击唐,先命武寜节度使武行德发民夫,因故堤疏,𨗳之东至泗上,议者皆以为难成,上曰:「数年之后,必获其利」。谓淮南旣平,藉以通漕,将获其利也。 通鉴
周世宗显德四年四月乙酉,诏疏汴水北入五丈河,河自都城歴曹、济及郓,其广五丈,旧名五丈河。宋开宝六年,诏改名广济河。薛史曰:浚五丈河,东流于定陶,入于济,以通齐、鲁运路。
由是齐、鲁舟楫皆达于大梁。五代史:
周显德五年春正月已丑,上欲引战舰自淮入江,阻北神堰,不得度,北神堰在楚州城北五里,吴王夫差沟通江、淮,后人以此立堰者,以淮水低,沟水高,防其泄也。舟行,度堰入淮,今号为平水堰。
欲凿楚州西北鹳水以通其道,今楚州城西老鹳河是也。
遣使行视,还,言地形不便,计功甚多。上自往视之,授以䂓画,发楚州民夫浚之,旬日而成,用功甚省,巨舰数百艘皆达于江,唐人大惊,以为神。 三月,浚汴口𨗳河,流达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此即唐时运路也。自江、淮割据,运漕不通,水路湮塞,今复浚之。 《通鉴》
周显德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五代史王朴传。
是年二月丙子朔,命王朴如河阴按行河堤,立斗门于汴口,壬午,命侍卫都指挥使韩通、宣徽南院使吴廷祚当作「延祚」
发徐、宿、宋、单等州丁夫数万浚汴水。甲申,命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自大梁城东𨗳汴水入于蔡水,魏收地形志曰:汴水在大梁城东,分为蔡渠。九域志曰:浚仪县之琵琶沟,即蔡河也。三朝㑹要曰:惠民河与蔡河一水即闵河也。建隆元年,始命陈承昭督丁夫𨗳闵河,自新郑与蔡水合贯京师,南歴陈、颍,达寿春,以通淮右。舟楫相继,商贾毕至,都下利之。于是以西南为闵河,东南为蔡河。至开宝六年,始改闵河为恵民河。
以通陈、颍之漕,命步军都指挥使袁彦浚五丈渠东过曹、濮、梁山泊,以通靑、郓之漕,发畿内及滑、亳丁夫数千以供其役。通鉴
周显德间,渡汴口之渠,𨗳河水达于淮水,以通江、淮之漕,又自大梁城东𨗳汴水入于蔡水,以通陈、颍之漕。又于都城之东浚汴水为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泺,以通齐、鲁之漕,此皆宋之漕运所由始也。笔麈。
世宗开御河,本为蓟、燕漕运,计御河其不可废也。闻见近録。
吴越自唐末有国,而杨行密、李昪据有江淮。吴越贡赋,朝廷遣使,皆由登、莱泛海,岁常飘溺。《五代史吴越世家》
杨行密据有江、淮,审知岁贡,使泛海自登、莱朝贡于梁,使者入海覆溺,岁常十三四。《五代史闽世家》建胡三省。通鉴音注:自福 入贡大梁,陆行当自衢、信取饶池界度江,取舒、庐、寿,度淮而后入梁境。然自信、饶至庐、寿,皆属杨氏,而朱、杨为世仇,不可得而假道,故航海入贡。今自福州洋过温州,洋取台州洋,过天门山,入明州象山洋,过涔江,掠冽港,直东北度大洋,抵登、莱岸,风涛至险,故沉溺者众。
王溥,字齐物,祁人,周显德初,为华州刺史,未几,改鎭颍州。州境旧有通商渠,距淮三百里,岁久湮塞,溥疏𨗳之,遂通舟楫,郡无水患。歴郑州团练使,升宿州防御,课民凿井筑城北堤,以御水灾。《宋史王溥传:
周显德六年春,诏通河北按行河堤,因发徐、宿、宋、单等州民浚汴渠数百里。《宋史韩通传》:
韩令坤,武安人。周世宗入扬州,命权知军府。六年春,命以汴、亳民𨗳汴水入于蔡。《宋史韩令坤传》。
宋太祖即位,仁朗从讨李重进还,与右神武统军陈承昭浚五丈河以通漕。《宋史田仁朗传》。
刘载,字德舆,范阳人。宋初,浚五丈河,自陈桥逹曹州之西境,命载护其役。建隆四年,权知贝州。《宋史刘载传》。
宋太祖建隆二年正月丁巳,𨗳、蔡水入颍。 二月壬申,疏五丈河。 甲戌,幸城南,观修水匮。宋史太祖本纪。
漕运宋都大梁,有四河以通漕运:曰汴河,曰黄河,曰惠民河,曰广济河,而汴河所漕为多。建隆以来,首浚三河,令自今诸州岁受税租及管榷货利、上供物帛,悉官给舟车,输送京师,毋役民妨农。 汴河自隋大业初疏通济渠,引黄河通淮,至唐改名广济。宋都大梁,以孟州河阴县南为汴,首受黄河之口,属于淮泗,每岁自春及冬,常于河口均调水势,止深六尺,以通行重载为准,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众寳,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内外仰给焉,故于诸水,莫此为重,其浅深有度,置官以司之,都水监总察之,然大河向背不常,故河口岁易易则度地形,相水势为口以逆之,遇春首辄调数州之民,劳费不赀,役者多溺死,吏又并縁侵渔,而京师常有决溢之虞,太祖建隆二年春,𨗳索水自旃,然与须水合入于汴。三年十月,诏縁汴河州县长吏,常于春首课民夹岸,植榆柳,以固堤防《宋史河渠志》:
汴渠派分洪河,自唐迄今,皆以为莫大之利,然迹其事实,抑有深害,何哉?凡梁宋之地,畎浍之利,凑流此渠以成其大。至隋炀帝将幸江都,遂析黄河之流,筑左右堤三百馀里,旧所凑水,悉为横絶,散漫无所,故宋亳之地,遂成沮洳卑湿,且昔之安流,今乃湍悍,覆舟之患,十有二三,昔之漕运,冬夏无限,今则春开秋闭,岁中漕运,止得半载,昔之溯沿,两无艰阻,今则逆流而上,乃重载而行,其为难也甚矣,沿流而下,即虚舟而往,其为利也背矣!矧自天子建都而汴水贯都东下,每岁霖澍,决溢为虑,由斯观之,其利安在?然歴世浸逺,讵可卒图?异日明哲之士,开悟积惑,言复曩迹,始信兹言之不谬。丁晋公谈録》
蔡河贯京师,为都人所仰,兼闵水、洧水、潩水以通舟,闵水自尉氏歴祥符、开封合于蔡,是为惠民河。洧水自许田注鄢陵东南歴扶沟,合于蔡。潩水出郑之大隗山,注临颍,歴鄢陵、扶沟合于蔡,凡许、郑诸水,令坚白雁丈、八沟,京索令西河、禇河、湖河、双河、栾霸河皆㑹焉,犹以其浅涸,故植朩横栈,栈为水之节,启闭以时。建隆二年四月,命中使浚蔡河,设斗门节水,自京距通,许鎭。三年,诏发畿甸、陈许丁夫数万浚蔡水,南入颍川。 广济河𨗳菏水,自开封歴陈留、曹、济、郓,其广五丈,岁漕上供米六十二万石。太祖建隆二年正月,遣使往定陶䂓度,发曹单丁夫数万浚之。三月,幸新水门观放水入河。先是,五丈河泥淤,不利行舟,遂诏左监门卫将军陈承昭于京城之西夹汴水造斗门,引京、索、蔡河水通城濠入斗门,俾架流汴水之上,东进于五丈河,以便东北漕运,公私咸利。三年正月,遣右龙武统军陈承昭护修五丈河造西水磑。 洛水贯西京,多暴涨,漂壊桥梁。建隆二年,留守向拱重修天津桥成,甃巨石为脚,高数丈,锐其前以疏水势,石纵缝以铁鼓络之,其制甚固。四月,具图来上,降诏褒美。开宝九年,郊祀西京,诏发卒五千,自洛城菜市桥凿渠抵漕口三十五里,馈运便之,其后𨗳以通汴金水河,一名天源,本京水,𨗳自荥阳黄堆山,其源曰祝龙泉。太祖建隆二年春,命左领军卫上将军陈承昭率水工凿渠,引水过中牟,名曰金水河,凡百馀里,抵都城西,架其水,横絶于汴,设斗门,入浚沟,通城濠,东汇于五丈河,公私利焉。乾德三年,又引贯皇城、歴后苑,内庭池沼水皆至焉。开寳九年,帝步自左掖,按地势,命水工引金水由承天门凿渠,为大轮激之,南注晋王第。《宋史河渠志》
睢阳当漕舟之路,定陶乃东运之冲,其后河截淸水,颇涉艰阻。《宋史地理志》
是年,宋州汴河溢。《宋史五行志》
陈承昭,江表人。宋初入朝,太祖以承昭习知水利,督治惠民五丈二河,以通漕运,都人利之。建隆二年,河成,赐钱三十万。四年春,大发近甸丁壮数万,修几内河堤,命承昭董其役,又令督诸军子弟数千,凿池朱明门外以习水战。《宋史陈承昭传》。
宋太祖乾德元年二月癸丑,𨗳潩水入京。 丁巳,浚汴河。 四月甲辰,诏疏凿三门。宋史太祖本纪。
宋太祖乾德三年二月,令陈承昭率丁夫数千凿渠,自长社引潩水至京师合闵水。潩水本出宻县大隗山,歴许田,会春夏霖雨,则泛溢民田。至是渠成,无水患,闵河益通漕焉。宋史河渠志。
四月癸亥,募诸军子弟𨗳五丈河,通皇城为池。宋史太祖本纪。
宋太祖乾德四年八月,宿州汴水溢,壊堤《宋史五行志》
李符,字德昌,内黄人。乾德中,迁起居郎。建议凿横江河以通漕运,发和州三县丁壮给其役《宋史李符传》
。宋太祖开宝二年秋七月癸酉,汴决下邑《宋史太祖本纪》
。宋太祖开寳四年六月乙酉,汴决谷熟。 七月癸亥,汴决宋城。《宋史太祖本纪》。
六月,汴水决宋州谷熟县济阳鎭。宋史五行志》。
宋太祖开宝五年六月已丑,汴决谷熟。《宋史太祖本纪》。
六月,汴水决忠州。《宋史五行志》。
宋太祖开宝六年七月,歴亭县御河决《宋史五行志》
。宋太祖开宝八年十二月庚子,幸惠民河,观筑堰《宋史》太祖本纪》
。
开宝间,议征江南,诏用京西转运使李符之策,发和州丁夫及乡兵凡数万人,凿横江渠于歴阳,令符督其役,渠成,以通漕运,而军用无阙《宋史河渠志》
李懐忠,范阳人,改日骑左右厢都指挥使,上幸西京,爱其地形势,俾天下中正,有留都之意,懐忠乘间进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禁卫数十万人仰给于此,帑藏重兵皆在为根本,安固巳久,一旦遽欲迁徙,臣实未见其利」。上嘉纳之。《宋史李懐忠传》:
周莹,景城人。歴事唐、汉,周习水利,尝浚汴口,𨗳郑州郭西水入中牟渠,修滑州河堤。太宗潜邸,莹得给事左右。即位,补殿直,歴西上合门使,与郝守浚护塞宋州决河,歴知澶州,卒,赠侍中,谥元惠。宋史周莹传: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六月,开封府汴水溢,壊大寜堤,浸害民田。宋史五行志。
七月,开封府言汴水溢,坏开封大寜堤,浸民田害稼。诏发怀、孟丁夫三千五百人塞之。 白河在唐州,南流入汉。太平兴国二年正月,西京转运使程能献议,请自南阳下向口置堰,回水入石塘、沙河,合蔡河达于京师,以通湘潭之漕。诏发唐、邓、汝、颍、许、蔡、陈、郑丁夫及诸州兵凡数万人,以弓箭库使王文宝、六宅使李继隆、内作坊副使李神佑、刘承圭等护其役。堑山堙谷,歴博望罗渠、少柘山,凡百馀里,月馀抵方城。地势高,水不能至,能复请多役人以致水,然不可通漕运。会山水暴涨,石堰坏,河不克就,卒堙废焉。《宋史河渠志》
九月,汴水溢。《宋史太宗本纪》。
李继隆太平兴国二年改六宅使。尝诏与王文宝、李神佑、刘承圭同护浚京西河,又与梁迥、窦神宝治决河。迥体肥硕,所乘舟弊不能济,继隆易以巳舟,而继隆舟果覆,栖枯桑杪,頼他舟以度。《宋史李继隆传》。
是年,京西转运使程能议开新河,自襄、汉至京师,引白河水注焉,以通湘、潭之漕。诏发唐、邓、汝、颍、许、蔡、陈、郑丁夫数万赴其役,发诸州兵万人助之。命文宝与六宅使李继隆、作坊副使李神佑、刘承圭分往护作,宋史王文宝传。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正月戊戌,开襄汉漕渠,渠成而水不上,卒废。 辛丑,浚广济惠民及蔡三河。 乙巳,浚汴口。宋史太宗本纪。
是年正月,命发近县丁夫浚广济河。 发军士千人浚汴口。 六月,宋州言:「宁陵县河溢,堤决。诏发宋、亳丁夫四千五百人,分遣使臣护役。《宋史河渠志》。
五月,汴水决宋州宁陵县境。六月,泗州汴水又涨一丈,塞州北门。《宋史五行志》。
梁迥以平江南功,领顺州团练使。太平兴国三年夏,汴水大决,诏迥发畿内丁男三千护塞汴口。《宋史梁迥传。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河又决于宋城县,以本州诸县人夫三千五百人塞之《宋史河渠志》
。史圭太平兴国四年,为右卫将军,领平州刺史,督浚惠民河,自尉氏达京九十里,数旬而毕,民咸便之《宋史史圭传》
。曹翰,大名人。太平兴国五年,为幽州行营都部署,诏督役开南河,自雄、莫以通漕运,议筑大堤以捍之《宋史曹翰传》
。
先是,四河所运未有定制,太平兴国六年,汴河岁运江、淮米三百万石,菽一百万石。黄河粟五十万石,菽三十万石。惠民河粟四十万石,菽二十万石。广济河粟十二万石,凡五百五十万石。非水旱蠲放民租,未尝不及其数。至道初,汴河运米五百八十万石。大中祥符初,至七百万石。江南、淮南、两浙、荆湖路租籴于眞、扬、楚、泗州置仓受纳,分调舟船,溯流入汴,以达京师,置发运使领之。诸州泉帛杂物、军器上供亦如之。陜西诸州菽粟,自黄河三门沿流入沛,以达京师,亦置发运司领之。粟帛自广济河而至京师者,京东之十七州,由石塘、惠民河而至京师者,陈、颍、许、蔡、光、寿六州,皆有京朝官,廷臣督之。河北卫州东北有御河达乾宁军,其运物亦廷臣主之。广南金银、香药、犀象、百货,陆运至䖍州而后水运。川、益诸州金帛及租市之布,自剑门列传置,分辇负担至嘉州,水运达荆南,自荆南遣纲吏送京师。《宋史食货志》
河北诸水有通转向者,有为方田限辽人者。太宗太平兴国六年正月,遣八作使郝守浚分行河道,抵于辽境者,皆疏𨗳之。又于淸苑界开徐河,鸡距河五十里入白河,自是关南之漕悉通济焉。《宋史河渠志》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秋七月,易水溢。《宋史太宗本纪》。
七月,大名府御河涨,坏济口。 京兆府咸阳渭水涨,坏浮梁,工人溺死者五十四人。宋史五行志》。
行水金鉴卷九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