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巻八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河水。
河水自遮害亭南
又东右迳滑台城《水经》
有三重,中小城谓之滑台城。旧传:滑台人自修筑此城,因以名焉。城即故郑廪延邑也,下有延津,今时人谓此津为延寿津。郦《注》:二林氏㨿尚书以为禹当日无酾 渠之事,胡朏明独信之,谓禹酾二渠,自黎阳宿胥口始。一北流为大河,一东流为漯川。周定王五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右迳滑台、城城,故白马县治,今在滑县西南,即唐滑州治也,北直黎阳,相距三十里。
又东北过黎阳县南。水经。
黎侯,国也。晋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迳其东,其山上碑曰县,取山之名,取水之阳以为名也。今黎山之东北故城,盖黎阳县之故城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三年,郑厘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及郑驰地,我取枳道,与郑鹿、郑鹿即是城也。今城内有故台,尚谓之鹿鸣台,又谓之鹿鸣城,济取名焉,故亦曰鹿鸣津。又曰:白马济东南有白马城,卫文公东徙,渡河都之,故济取名焉。河水旧于白马县南,决通濮、济、黄沟,故苏代说燕曰:决白马之口,魏无黄济阳。金堤既建,故渠水断,尚谓之白马渎,故渎东迳鹿鸣城南,又东北迳白马县之凉城北,又东南迳濮阳县,散入濮水,所在决㑹,更相通注,以成往复也。郦《注》:今黎阳故城在 浚县东北。《汉沟洫志》:贾让奏言:河从河内北至黎阳为石堤」是也。
自津东北迳凉城县,《水经》:置凉城在滑县西南,刘宋 北齐并入白马。
又东北迳伍子胥庙南,为长寿津。《水经》。
《述征记》曰:凉城到长寿津六十里,河之故渎出焉。《汉书沟洫志注》:二渠一则漯,川则今所流也。一则北渎,王莽、时空一作塞
,故世俗名,是渎为王莽河也郦注:河至
此与漯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渎。
《水经》东汉人所撰,凡称故渎者,皆时已无水。戚城以下,东光以上,河水不至,又无他水行其中。孟康所云王莽时遂空者,唯此耳,故谓之大河故渎。其自长寿津以西至宿胥口为东汉,见行之河,则叙入河水。东光以北至章武时为清河,漳水之所行,则叙入清河、漳水,并不列大河故渎《禹贡锥指》
。故渎东北迳戚城西《水经》
。《春秋》哀公二年,晋赵鞅率师纳卫太子蒯瞶于戚宵迷阳。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今顿丘魏国县西戚亭是也。为卫之河上邑郦注界。杜预云:是时河北流过元城, 戚在河外,晋军已渡河,故欲出河右而南。今开州西南有戚城。
,又迳繁阳县故城东《水经》:阳故城在今内黄县东南,繁水之 繁水,即春秋之澶渊。杜预云:在顿丘县南,亦谓之浮水。
北迳阴安县故城西。水经县故城在今清丰县北。《通典》:顿丘, 北有阴安城。《寰宇记》云:王莽河在顿丘县北十里。
又东北迳昌乐县故城东。《水经》:和故城在今南乐县西北。元 志:王莽河西去昌乐县十六里」。
又东北迳平邑郭西《水经》
《竹书纪年》:晋烈公四年,赵城平邑郦注,平今南乐县北有 邑故城
,又东北迳元城县故城西北而至沙丘堰《水经》
《史记》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故县氏焉。县北有沙丘堰者,不遵其道曰降,亦曰溃堰,障水也。郦《注》。
《水经》此下文曰:「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郦《注》云:播为九河自此始。及齐桓霸世,塞广田居,同为一河,故自堰以北,馆陶、瘿陶、贝丘、鬲般、广川、信都、东光、河间、乐成以东城地并存,川渎多亡。今按《水经》以王莽河为禹河,故以沙丘堰为禹迹。推其意似谓古河本东行,禹作此堰以障之使北,而九河自此播焉。不遵其道,是为降水。唐人云:河自贵乡县界分为九道,宗此说也。然禹河不经元城,此堰必非禹所作。黄文叔云:今澶州临河有鲧堤,自黎阳入,北至恩州,清河、歴亭皆有之。然则降水者自元城以北堤堨之水是也。盖以堰为鲧所作,或曰元城为战国,魏地北与赵接壤。贾让云: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境,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遏水,使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以防之。沙丘堰者,疑赵所作以障水,使不得北而注于齐、魏所谓以邻国为壑者也。《禹贡锥指》之《史记赵世家肃侯十八年,齐、魏伐我,我决河水灌。 恵文王十八年,王再之卫东阳决河水,伐魏氏,以赵地髙而齐、魏卑也。《水经》清水注引马季长曰:晋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为东阳,朝歌以南至轵为南阳。东阳,春秋晋地,战国属卫,后属赵。
河之故渎自沙丘堰南分屯,氏河出焉。《水经》
大河故渎北出为屯氏河,迳馆陶县东。《沟洫志》曰:自塞宣房后河,复北决于馆陶县,分为屯氏河,其故渎又东北,屯氏别河出焉。屯氏别河故渎又东北迳信成县,张甲河出焉。《地理志》曰:张甲河首受屯氏别河于信成县者也。张甲故溃北絶清河于广宗县,又东北至修县㑹清河。屯氏别河,自信成城南东北至绎幕县南,分为二渎,其北渎东北至阳信县故城北而东注于海。南渎自平原城北,首受大河故渎东出,亦谓之笃马河,东北至阳信县故城南,东北入海。屯氏河故渎东迳灵县北,又东北迳鄃县,与鸣犊河故渎合。《地理志》曰:河水自灵县别出,为鸣犊河者也。按屯氏河自馆陶东北至章武入海,过郡四,行千五百里。屯,音豚。《通典》:魏州治贵乡、元城二县。贵乡有大河故渎,俗曰王莽河。《元和志》:王莽河西去贵乡县三里。古堰今名惬山,在县西九里。成帝时,河决,王延世募人益运土塞河之处,以其惬当人情,故谓之惬山,葢即沙丘堰也。《元和志》:王莽河在馆陶县东四里,禹贡:锥指: 惬山,在今大名府北,今馆陶县西有馆陶故城。信成县即今清河县。广宗县即今广宗县。修县即今景州。绎幕县在今平原县界。阳信县故城在今庆云县界。灵名县在今博平县界。鄃县即今夏津县。贵乡县即今大县。元城县即今大名府治。今冠县西有冠氏县。故城,隋析馆陶县地为冠氏县。元和志:王莽河北去县十八里。
河水故渎,东北迳发干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北《水经》:邑今堂县西南五十里有发干故城。《寰宇记》:王莽河在堂邑县北十里。
,又南迳贝丘县故城南。《水经记》:故城在今清平县西南寰宇 。王莽河,在清平县南十八里。
又东迳甘陵县故城南,《水经》:
又东迳艾亭城南,又东北迳平晋城南,又东北迳灵县故城南,别出为鸣犊河故渎又东迳鄃县故城东。郦《注》:直甘陵故城,在今清河县东南。《风俗记》曰:甘陵故城, 东二十里有艾亭城,葢近今博平县界,平晋城未详,疑当在博平县北。《寰宇记》:王莽河在博平县北十八里,灵县故城在博平县东北四十里,髙唐州西南二十里。《汉志》:鸣犊河东北至蓚入屯氏河。鄃县故城在今平原县西南五十里。
又东迳平原县故城西,而北絶屯氏三渎,北迳绎幕县故城东北,西流迳平原、鬲县故城西。《水经》。
《地理志》曰:鬲津也。郦注《南。括地志》:平原故城在平原县东, 十里。《元和志》:王莽枯河在县南五里,盖本在其北,县徙而北,故水出其南。屯氏三渎,谓屯氏河及屯氏别河之南北二渎也。《寰宇记》:绎幕故城,在平原县西北二十里。鬲县故城在今陵县北。《左传》靡奔有鬲氏,即其国也。陵县,本安徳。唐徳州治州西五十里有长河故城,州北五十里有将陵故城。《元和志》:王莽枯河在长河县东五里,又在将陵县西十里。长河即今徳州,治将陵在州东北。《州志》云:古黄河在州东南二十馀里,今谓之黄河崖。
又北迳修县故城东,又北迳安陵县西。《水经》
本修之安陵乡也。《地理志风俗记》曰:修县东四十里有安陵县故县,又东北至东光县故城西而北,与漳水合,一水分。郦《注》:括修县故城在今景州南。「修」音「条」一作「蓚」。 地志》云:俗名南条城,在今蓚县南十二里。安陵故城在今吴桥县西北。
大河自宿胥口徙流至成平,合漳水,复归禹河故道,又东北歴浮阳、参戸、平舒,至章武入海也。以今舆地言之,浚县、滑县、开州、内黄、清丰、南乐、大名、元城并属直隶大名府
、冠县、馆陶、堂邑、清平并属山东东昌府
、清河属直隶广平府
、博平、髙唐并属东昌府
、平原、徳州并属山东、济南府
、景州、吴桥、东光、交河、沧州、青县、静海、天津并属直隶河间府,北接大城、寳坻,并属顺天府
诸州县界中,皆周定王五年至西汉末大河之所行也。定王五年岁已未下,逮王莽始建国三年辛未而北渎遂空,凡六百七十二岁禹贡锥指》
。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夏四月,遣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自荥阳至于千乘海口汴渠,即蒗荡渠也。汴自荥阳首受河,故谓石门在荥阳山北一里,过汴以东,积石为堤,亦号金堤,成帝阳嘉中所筑也。 汉书明帝本纪: 千乘,即今济南府濵州。曹玉珂曰:千乘北去碣石,将千里河之入海,汉之不同于禹贡者如此。
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辛已行幸荥阳,巡行河渠,乙酉,诏曰:自汴渠决败,六十馀岁加,顷年以来,雨水不时,汴流东侵,日月益甚,水门故处皆在河中,漭瀁广溢,莫测圻岸,荡荡极望,不知纲纪,今兖豫之人多被水患,乃云县官不先人急,好兴它役,又或以为河流入汴,幽冀䝉利,故曰左堤强则右堤伤,左右俱强则下,方伤宜任,水埶所之,使人随髙而处,公家息壅塞之费,百姓无陷溺之患,议者不同,南北异论,朕不知所从,乆而不决,今既筑堤理渠,絶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陶丘之北,渐就壤坟,故荐嘉玉洁牲以礼,河神东过,洛汭叹禹之绩,今五土之宜,反其正色,濵渠下田赋与贫人,无令豪右得固其利,庶继世宗瓠子之作。因遂度河,登太行,进幸上党,壬寅,车驾还宫,后汉书明帝纪。
河汴分流,复其旧迹。胡寅曰:世言隋炀帝开汴渠以幸扬州,据此,则自汉时已有汴渠矣。臣按河即黄河,汴乃汴渠也,盖昔河汴堤壊,则汴水东与河合,日月弥广,而为兖豫民害。今堤既成,则河东北入海,而汴东南入泗,是分流复其故迹也。丘浚大学衍义补。
初,平帝时,河汴决壊,未及得修,建武十年,杨武令、张汜上言:河决积乆,日月侵毁济渠,所漂数十许县修理之费,其功不难,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书奏,光武即为发卒方营河功,而浚仪令乐后,复上言:「昔元光之间,人庶炽盛,縁堤垦殖,而瓠子河决尚二十馀年,不即壅塞。今居家稀少,田地饶广,虽未修理,其患犹可。且新被兵革,方兴力役,劳怨既多,民不堪命,宜须平静,更议其事」。光武得此遂止。后汴渠东侵,日月弥广,而水门故处皆在河中,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急,帝善之。又以甞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水经注作「昊」
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馀里,景乃商度地,埶凿山阜,破坻迹直河说文截本字
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明年夏,渠成,帝亲自巡行,诏濵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由是知名,王吴及诸从事掾史皆増秩一等,景三迁为侍御史。十五年,从驾东巡,狩至无盐,帝美其功绩,拜河堤,谒者赐车马缣钱。建初七年,迁徐州刺史,明年,迁庐江太守。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废芜,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后汉书王景本传:王景,字仲通,乐浪●邯人,显宗朝,用荐与将作谒者 ,吴共修作浚仪渠吴用景墕流法,水乃不复为害,后景以侍御史卒官。
成帝建始四年,河决馆陶,入平原、济南,千乘河平,二年,又决平原,入济南千乘,虽两经修塞,而水道犹存,王莽时,河决魏郡,泛清河以东数郡,即平原、济南千乘也,盖自元城循此道东出馆陶东,武阳絶漯水,而东北至髙唐,又絶漯水,东北至千乘入海也。水经所叙长寿至委粟之道,皆在东郡界中,殊不合,常深以为疑。今按永平十三年诏云:自汴渠决败六十馀岁,盖河自平帝世行汴渠,东南入淮,亦行济渎东北入海,与后世南北清河之分派几相𩔖矣,岁月逾甚,荥阳以下,正流渐微,迄于永平。莽时馆陶决口亦必淤浅,故王景治河,弃而不用,河汴既分,遂从漯川导河至东武阳,始合莽时故道,此武阳之西所以异也。然史称景凿山开涧,防遏冲要,则其间多所变更,即武阳以东岂尽与莽时同哉?东汉之河,起自始建国三年,亦言其大略而巳。 王景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馀里,则其所治者,即东汉以后大河之经流也。而史称修汴渠,又曰汴渠成,始终皆不言河,盖建都、洛阳、东方之漕,全资汴渠,故惟此为急。河、汴分流则运道无患,治河所以治汴也。自平帝后,汴流东侵,日月益甚。建武十年,阳武令张汜上言:时济亦决败,水经河水,注载王景事在荥阳蒗荡渠下,太子贤曰:汴渠即蒗荡渠也。
则河水当从此决入。然荥阳以下,南岸山脉已尽,地平土疏,随处可以决入,不独石门渠口也,济隧亦通河,至于岑造八激堤,而其流始絶莽,时河入济南千乘,则侵济处,更多故筑堤,自荥阳至千乘海口千馀里,永平十三年诏曰:河、汴分流,复其旧迹,陶丘之北,渐就壤坟。十五年,景从驾东巡,至无盐,帝美其功陶丘。今定陶无盐,今东平皆济水所经之地,二渠既修,则东南之漕由汴入河,东北之漕,由济入河,舳舻千里,挽输不絶,京师无匮乏之忧矣。 武帝雄才大略,足以有为,若移其征伐四夷神仙土木之费,以复禹河故道,当亦无难,而竟不及此,则以疏于讨论,执北渎为禹河故也。及哀平之世,人始有知禹河之所经者,贾让请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王横请徙河,縁西山足乘髙地东北入海,意皆欲复禹河故道,而国祚阽危,事不可为矣!永平上距平帝时,仅六十馀岁,故道岂遽堙灭?而王景治河,唯从事汴济,盖当时所急在运道,就其利便者为之,不暇逺图耳。史称景凿山阜,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滞十里,立一水门,费以百亿计,财力之充裕若是向使讲求禹河故道而复之,则河流归北,汴济不劳,而治功施到,今五代以降,溃溢横流之祸,可以免矣,惜乎其不及此也! 河虽徙自周定王时,而东光以下至章武入海,犹是徒骇之故道,至王莽时,始改从千乘入海,而景遂因之,禹迹荡然无存,君子于此有遗憾焉。或曰:景即以复禹河为难,王莽河新絶未乆,岂不可复乎?曰:不可。漳水之东,王莽河之西,既有清河,又有屯氏河、屯氏别河、张甲河、鸣犊河等渎,津渠交络,冰碎瓦裂,若导河行,此不乆即败,景商度地势然后兴工,不复禹河,则必用新河,固已筹之熟矣《禹贡锥指》
。汉和帝永元十年春三月壬戌,诏曰:「堤防沟渠,所以顺助地理,通利壅塞。今废慢懈弛,不以为负,刺史二千石,其随宜疏导,勿因縁妄发,以为烦扰,将显行其罚《后汉书和帝本纪》
。
汉安帝元初二年春正月,诏修理西门豹所分漳水为支渠以溉民田。史记:西门豹为邺,令发人凿十二渠,引水灌田。所凿之渠,在今相州邺县西。
二月辛酉,诏三辅、河内、河东、上党、赵国、太原各修理旧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畴。后汉书安帝本纪:东顺帝阳嘉中,自汴口以 縁河积石为堰,通古淮口。见前水经注。
汉桓帝永兴元年秋七月,河水溢。后汉书桓帝本纪。
汉灵帝光和六年秋,金城河溢,水出二十馀里。后汉书五行志门:先是,建寜中増修汴堤石 以遏渠口,见前。水经注:
河水自凉城县长寿津
,东迳铁丘南。水经
。春秋左传:哀公二年,卫太子登铁丘望见郑师,杜预曰:在戚南,河南有龙渊宫。武帝元光中,河决濮阳,发卒塞决河,起龙渊宫。盖武帝起宫于决河之傍,龙渊之侧,故曰龙渊宫也。郦注本元和志:铁丘在卫南县东南。 ,汉濮阳县地,在今开州西南。
司马彪不志河渠,东汉以后,无可考据,赖有《水经注》,存其所叙当时见行之河有可征者,为备録之。《禹贡》锥指
,东北流,迳濮阳县北,为濮阳津。《水经》。
故城在南,与卫县分水。城北十里有瓠河口,有金堤,宣房塸,郦《注》注:濮阳故城,在今开州西南二十里。瓠子水 云:王景治渠,筑堤防,遏冲要,瓠子之水絶而不通,唯沟渎存焉。
又东北迳卫国县南,又东迳鄄城县北。《水经》:观,汉东郡有畔 县,世祖更名卫国,今观城县地及清丰之南境、开州之北境,皆是鄄城县,故城在河南十八里,今在濮州东二十里。
又东北迳范县之秦亭西《水经》
《春秋经》,书筑台于秦者也郦注,范今范县东南有 县故城
,又东北迳委粟津《水经》
。
大河之北,即东武阳县也,郦注:「十寰」字。《记》:观城县东南六 七里,有委粟城,盖与泮相近。东武阳即今朝城县。
左㑹浮水故渎。《水经》
。
故渎上承大河于顿丘县而北出,东迳繁阳县故城南。故应劭曰:县在繁水之阳。张晏曰:县有繁渊。《春秋》襄公二十年,《经》书:公与晋侯、齐侯盟于澶渊」。杜预曰:在顿丘县南,今名繁渊。澶渊即繁渊也,亦谓之浮水焉。郦《注》:在顿丘县,在今丰县西南二十五里繁阳县故城。 今内黄县东六十里,今开州城南五里有澶渊城。
东絶大河故渎,又东北至东武阳县东入河,又有漯水出焉《水经》
。
漯水上承河水于武阳县东南,西北迳武阳新城东,曹操为东郡所治也。郦注。
又东北迳东阿县北。河水于范县东北流为仓亭津,《水经》
东,阿县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歳甞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述征记》曰:仓亭津在范县界,去东阿六十里。《魏土地记》曰:津在武阳县东北七十里。津河,济名也。郦注县,汉东阿故城,在今阳谷县东北。范 即今范县。仓亭津在县西北。
又东北过茌平县西北,迳碻磝城西《水经》。
《述征记》曰:嚚磝「李」云「当」作「碻磝」。
,津名也。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魏立济州治,此即故茌平县也。应劭曰:茌,山名。县在山之平陆,故曰茌平也。郦注:济,今茌平县南有 州故城,即古碻磝城。县西二十里有汉茌平故城。
又东北迳四渎津,《水经》。
津西侧岸临河有四渎祠,东对四渎口,河水东分济,亦曰泲水受河也。然自河入济,自泲入淮,自淮达江,水径周通,故有四渎之名。郦注:故通典:卢县东有汉临邑 城卢县,今为长清县。四渎津当在县界临邑故城东北。
又东北迳杨墟县东,商河出焉。水经经此上下相接处,不与水 相符从锥指也。
地理志曰:杨墟,平原之隶县也,城在髙唐城之西南,经次于此,是不北也。商河首受河,亦漯水及泽水所潭水也,渊而不流,世谓之清水。自此虽沙涨填塞,厥迹尚存,歴泽而北,俗谓之落里坈,迳张公城西,又北重源潜发,世谓之落里坈,亦曰小漳河。商漳声相近,故字与读移耳。郦注堤元和志:汉鸿嘉四年,河水泛溢河, 都尉许商凿此河通海,故以「商」为名。商河行大河之南,漯水之北。
河水又东迳髙唐县界,水经:
河水于县漯水注之,水自城东北迳东武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武水之阳,然则漯水亦或武水也。漯水又北迳聊城县故城西,城内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门有驰道絶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东门侧有层台,秀出鲁仲连,所谓还髙唐之兵,郄聊城之众者也。郦注乡水经漯水,又东北迳清河县故城北,又东北迳文 城东南,又东北迳博平县,右与黄沟同注川泽,又东迳文乡城,又东南迳王城北黄沟,又东北迳左与漯水,隠覆势镇河,陆东出于髙唐县大河,右迤东注漯水矣。漯水又东北迳援县故城西,又迳髙唐县故城东,又东北迳漯阴县故城北,又东北迳著县故城南,又东北迳崔氏城北,东南迳东朝阳县故城南,又东迳汉征君伏生墓南,又东迳邹平县故城北,又东北迳界东邹城北,又东北迳建信县故城北,又东北迳千乘县二城间,又东北为马常坈,又东北迳杨墟县东,商河出焉。商河又北迳平原县东,又迳安徳县故城南,又东北迳昌平县故城南,又东迳般县故城南,又东迳乐陵县故城南,又东迳朸乡县故城南,沙沟水注之。商河又东北流,迳马岭城西北而流,屈而东注,南转迳城东,又东北迳富平县故城北,又分为二水,南水谓之长聚沟,北水世谓之白薄渎,注云:东北流注于海矣。
又东北迳髙唐县故城西《水经》
京相璠曰:「本平原县,齐之西鄙也,大河迳其西而不出其东,经言出东误耳」。郦注:本城在今禹城县西四十里。 ,齐髙唐邑,齐、赵以河为竟。威王曰:「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髙唐」。则赵人不敢渔于河,即此河也。
又北迳张公城,临侧河湄《水经》
有津焉,名之曰张公渡。郦注:县张公城,今在平原 南六十里。
,又北迳平原县故城东。《水经》
。
地理风俗记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矣。县,故平原郡治矣。晋灼曰:齐西有平原河,河水北过髙唐县,即平原也。故经言河水迳髙唐县东,非也。按地理志曰:髙唐平原也。髙堂,漯水所出,平原则笃马河导焉。明平原非髙唐大河不得出其东审矣。郦注:县故城在今 南。
又左迳安徳城东而北为鹿角津,东北迳般县、乐陵、朸乡、厌次县,南为厌次河。水经:南今陵县治即安徳故城。县东 有故鹿角闗,以津为名,与临邑县接界。般县故城在今徳平县东北。乐陵故城在今乐陵县界。朸乡故城在今商河县西北。厌次故城在今武定州东,本富平,后汉改曰厌次。
又迳漯阴县故城北。水经:漯此北漯阴县也。漯水下注云:北 阴城,伏琛谓之漯阳城,当在今青城县界漯水之北。
又东北漯,沃津《水经》按孙云:「漯沃」误。《汉志》「千乘郡有湿沃县」, 《说文》本作「湿」,或省作「漯」,后又转为漯字也
。
漯沃县故城南。地理风俗记曰:千乘县西北五十里有大河,河北有漯沃城故县也。郦注漯,今蒲台县,东有 沃故城。
又东迳千乘城北水经。
伏琛所谓千乘北城也,郦注:城今髙苑县北有千乘,故 未知是北城否也。
又东北迳利县城北,水经改本作「黎城县北」。今据济水经文 正彼注云:地理志,齐郡有利县。晏谟曰:县在齐城北五十里。今博兴县东有利县故城。
又东分为二水,枝津东迳甲下城南,东南歴马常坈注济。水经:城济水注云:济水东北至甲下邑南,东歴琅槐县,故 北,又东北河水枝津注之。漯水注云:漯水迳千乘县二城间,又东北为马常坈乱河,枝流而入于海,即此水也。甲下,盖亦千乘县地。
又东北过甲下邑,又东北入于海,水经
禹贡夹右碣石入于河。《山海经:碣石之山,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河之入海,旧在碣石,今川流可导,非禹渎也。周定王五年,河徙故渎,故班固曰:商碣,周移也。汉武帝元光二年,河又徙东郡,更注勃海。是以汉司空掾王横言曰:「往昔天甞连北风,海水溢,西南出侵数百里,故张君云碣石在海中,盖沦于海水也。昔燕、齐、辽、旷分置营州,今城届海、濵,海水北侵,城垂沦半。王横之言,信而有征,碣石入海,非无证矣。郦注:海河水入 处,当在甲下邑之东北,马常坈之北。按元和志,海在勃海县东一百六十里,今分属利津县,即古千乘海口。利津、金析、唐蒲台、勃海三县置,本汉漯沃县地,盖南与千乘县共此海口也。
以今舆地言之,滑县、开州并属直,隶大名府。
观城、濮州、范县、朝城并属山东东昌府。
、阳谷属山东兖州府
、茌平属东昌府
、禹城、平原陵县、徳平、乐陵、商河、武定、青城、蒲台并属山东、济南府
、髙苑、博兴并属山东青州府
、利津属济南府
诸州县界中,皆东汉以后大河之所行也。禹贡:锥指。
行水金鉴》巻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