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巻五十六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河水」。
黄河源逺流,疾其势屈,曲而多沙,大汛一至,辄髙数十尺,是以有溃溢之患,至于溃溢,则其流散漫,水缓沙停,下流或淤,上流日益奔溃矣,淮水不及黄河之逺,发自河南之桐柏山,纳七十二山溪之流,又㑹洪泽、阜陵诸湖,而出于清河县之东,每伏秋水涨,其髙亦数十尺,此黄与淮古并称为二渎也。自宋熙宁间,黄河南徙㑹于淮,于是淮黄合流入海者,迄今六百馀年,前代治河之法,虽随时变通,然其大要在固守其堤防,弗使暴涨之水得而乘之,设有冲决,则亟塞其口,弗使湠漫,如是而已。当治安之时,人情懈弛,修守弗谨,一遇暴水,横决随之,及其既决,水分势缓,正流渐堙,人不之察,以为故道不可复而欲谋其新,故往年髙堰唐埂不修,淮水东溃,清口流涩,黄水因而蹑之,清口遂淤,人不以咎淮之东,而谓清口不可疏也。黄水倒入清口,加以两岸溃决,以致海口泥沙壅塞,人不以咎黄流之失其轨,而谓海口不可通也,且创为拦黄坝以障之,河工之溃坏至斯而极,惟我皇上睿智如神,指授方略,尽毁拦黄坝大辟清口,连开张福口、张家庄诸引河,坚筑唐埂六坝,自是淮水悉出,而㑹黄淮黄相合,其力自猛流迅沙,涤海口,深通两河,皆循故道,淮扬诸州邑数十年在波涛中者,一旦复为耕稼之区,下流既畅,上流亦不至溃溢,即宿桃徐邳以西,至中州所属,凡滨河之民,俱可无胥溺之虑矣,后之防河者,藉此成规,时时修补,弗致废坏,即千万年长治之道也。臣鹏翮愚䝉,仰承圣训,幸睹成功,不胜欣庆,谨将歴年修防事宜,分段详列于后,俾天下咸知」。
皇上平成之伟绩云以下俱张文端治河书
:河南黄河南岸,自陜西潼关荟蕞云:潼闗卫在西安府华阴县东北四十里,南有潼谷,潼水出此,东北有黄巻坂,在黄河南岸,其坂隆起下望闗,城北有黄河,自华阴县流入,与山西蒲州接界,东入河南阌乡县界。卫志:城北一里水中有石髙水丈馀,河水涨其石不没,因谓之砥柱石。西有潼河,源出潼谷入河居。本朝康熙十九年,潼水涨溢陵城而入,城中两岸 民溺死者二千三百馀人,漂没官民庐舎百馀间,已而水缩,河裂,岸东徙,故道竟成平陆。东南有潼闗故城,古桃林塞,即崤函也,亦曰函谷。秦函谷闗在汉𢎞农县,即今灵寳县西南十一里,汉武帝徙新安,即今新安县东一里故关是也。隋大业七年,移于南北镇城间,唐天授二年移向北近河为路,即今闗也。其地上跻髙嵎,俯视洪水,流歴崤函,而至潼津数百里间,盘纡峻极,实为天险,河之北岸为风陵津,又北至蒲闗六十里,河山之险,迤逦相属。
入阌乡县境,经灵寳、陜州、渑池、新安、孟津、巩县,荟蕞云:阌乡县在河南府陜州西南一百二十里,西南有阌山,西为黄河,自陜西华阴界流入,与山西芮城县分界,东入灵寳县界。西有玉涧水、全鸠水。郎水东有盘涧水,西南有阿对泉,杨震家僮名阿对,引泉灌蔬,因名。西有周阌乡县故城,本故湖县乡名,东有湖城,废城本秦湖闗,西有潼闗,接华阴界。又有曹公垒,有旧城水。灵寳县在陜州西少南六十里。东南有岘山、曹阳, 出此,亦名好阳涧,入河。西南有石堤山,柏谷水出此入河。又有石城山,烛水出,此入河,北为黄河,自阌乡县流入,东入陜州界。又有门水,自洛南县流入,亦名𢎞农涧。东有灾水,南有𢎞农渠,引水入城。又有丰盛等五十渠,歴代相继修浚,引山水灌田。 陜州,在河南府西三百里。东北有砥柱山,在黄河中,去州四十里。禹贡导河自华阴东至于底柱西,北有黄河,自灵寳县流入,东入渑池县界。又有公主河,在三门山左。唐开元中,凿此通漕,以避三门之险,约百丈许,复入于河。西有七里涧,自南山通河。西南有谯水。东有淆水自永宁流入,北入于河。又有利人渠二,广济渠一,皆引水入城,以代井、汲,今淤塞。州城北黄河中,有铁牛头,南尾北,世传禹铸以镇河患。 渑池县,在河南府西一百六十里。东北有渑池山,涧水出焉。西南有马头山,榖水出焉,南流入新安界。北有黄河,自陜州流入,与山西垣曲县分界,东入新安县界。河水自底柱而下至五戸滩其间一百二十里,竦石桀出,势连襄陆,合一十九滩,水迅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按志称黄河上自三门集津,下迄钓鱼觜,奔流迅激,舟筏恒覆,唯南村与垣曲接界,稍平为古渡云。东南有天池,横潦无源,有平泉,源出平地,民资灌溉。西有汉渑池县故城水。新安县在河南府西七十里。东南有瞻诸山。慈涧 出焉。汇诸川水入榖南,有宻山,豪水出焉,注洛。西南有郁山,练谷水出焉,一名牛谷山,入榖西北。有队山,长垣河出焉。又有騩山,回水出焉。东北有北邙山。西北有漏明岩,北有沙崖,马陵川出焉。北有黄河,自渑池县流入,东入孟津县界。又有长泉水,即庸庸水入河。南有涧水,自渑池县流入,入榖。南有榖水,自渑池县流入,东入洛阳。西北有龙涧河,入榖东有孝水,接洛阳界入,榖自南山横洛水,北属于河,皆闗塞也。 孟津县在河南府东北四十五里。东有龙门山。南有邙山。北有黄河,自新安流入,又东入巩县界。明嘉靖十七年水涨,县圮。盖孟津两岸平阔,河势渐涨,溃决之患实自县始。西有委粟津,又有髙渚,亦黄河津济处。又有马渚,北有三渚。西有涝河,又有庸庸水,自新安县流入入河。西有瀍水,出苏山西一里平地发源,入洛阳界。府志源出榖城山,自髙庙沟起,与九眼泉合,流入县。东北有永安堤,唐时筑石堤,当河阳孟津两岸髙五丈,阔如之,延六七十里,今在南岸者止有二三里,在北岸者尽决形。巩县在河南府东北一百二十里。南有寒战山,山髙峻,下临玉仙河。又有乱石山,下有五泉。北有萯山、临河。东北有神尾山,宋都水丞范子渊议引汴入汴处。北有黄河,自孟津县流入,与温县接界,又东合洛水,入汜水县界。禹贡河自孟津东过洛汭,又有鲔渚,在县北河中。西北有洛水,自偃师县流入,东至汜水县界,始入河。西有鄩水,接偃师县界。西南有罗水,源出登封县界,东北入洛。又有明溪泉水,源出青龙山,汇乱石山五泉之水入洛。西有湟水,东门外有市河,俱入洛。东南有石子河,即古洞水也,一曰玉仙河,发南溪、石泉,又北入洛。 以上七州县俱属河南府。
汜水河阴至荥泽县而始有堤工。荟蕞云:汜水县在郑州西一百四十里,东南有方山,山海经浮戏之山,汜水出焉,即此也。有马跑泉汉家泉,环翠峪峪下有柏池,泉有玉仙山,山上有玉仙元君祠,祠前有二泉,一为小龙池,为小里河源,一为黄龙池,即汜水源,既出而伏,再见于神母祠下之柏池,又长罗水亦出焉。西有大伾山,亦名九曲山,山之东尽于玉门山,为汜水入河处。北有广武山,其山沿河,袤六十里,西尽于玉河,与大伾相对。西南有翠屏山,在城南河外。东北有孤柏岭一峰,北出砥柱河流,宋祥符中,议于南岸山址开汴口,以均水势。又有分水岭,在五云山峰之间,岭有泉,南流为桃花河,北流为竹叶河,北为黄河,自巩县流入,洛水入焉,又东入河阴县界。北有洛水,旧自巩县入河,今则过成皋东,至满家沟入河。北有济河,自温县流入,又南十里合于河。山海经曰:大河至成皋,与济水合。按济自大伾入河,与河水斗流,略不混淆,清浊分行者数里,乃溢为荥。又有汜河有二源,俱出方山合诸水,至县治为锦阳川,又受柳泉水,北出玉门合洛,东入于河。南有磴固川,又有竹川,地独膏腴。东有汤王沟,又有金家沟,在卧龙山北,潦则穿城坏庐舎,至今患之。东北有板渚,南属鹊山,以临汜水。隋开通济渠,自板渚引河歴荥泽入汴。汜河阴,县在郑州西北五十里,东北有广武山,西自 水东迤荥泽,外捍大河,内包原壤,汴水従广武涧中,东南流今涸。北有武济山,即广武支陇地,属孟津,相传为周武王济河处。宋元丰中,范子渊议导洛通汴,屡请于武济山麓修堤置埽是也。北为黄河,自荥阳流入,东入荥泽界,有撩兔源河,在广武埽对岸分减埽下涨水也。宋大观中,诏沈纯臣开。宣和初,又浚治焉。西南有澹然河,源出漫泉,一名窟河,至荥泽县达于河。南有索河,自荥阳流入,与京水合,又东入荥泽县界。西有石门渠、荥、渎受河之处,即禹贡导荥水之道,亦曰荥口,亦兼邲之称晋、楚之战,楚军于邲,即此水也。后汉灵帝时,于敖城西北垒石为门,以遏浚仪渠口。水门广十馀丈,西去河三里,水盛则通于河,水耗则辍流魏、黄。初中,河济泛溢,邓艾议开石门以通之,晋武帝时复坏傅秪为荥阳太守,造沈菜堰。于是兖豫无水患。东北有清水,即济水旧流也,今堙。东有河阴旧城丁,荥泽县在郑州北少西四十里,西北有敖山。殷仲 自亳徙嚣,即此。明成化十五年,知县曹铭以水患徙筑今县北为黄河,自河阴县流入,又东入原武县界。志曰:荥泽地稍下,水所锺也。新志:黄河旧在县北十里,近渐南徙,逼近县城。𢎞治时,抚臣徐恪言:决河湍悍之势,未可遽回。今自孙家渡口旧河,东经朱仙镇,下至项城南顿,犹有涓涓之流,若疏之由泗入淮,可杀上流之势,时多从其策。东北有浪荡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隋通济渠也。炀帝开此以巡幸江都,今堙。南有贾鲁河,亦堙。西南有澹然河,自河阴流入,达于大河。治南有荥泽河,禹贡济水入于河,溢为荥。又曰:荥波既猪,其卫及狄人战于荥泽,则在河北,非此泽也。左传楚潘党逐晋,魏锜及荥泽亦此。北有隋荥泽故城,为河水所圮,西南有汉荥阳故城, 以上三县俱属开封府。
自此而郑州原武,阳武,中牟、祥符、陈留、兰阳仪封,荟蕞云:郑州在开封府西少南一百四十里,北为黄河。东有郑水出梅山,东北入贾鲁河。明天启中,知州刘光祚疏之,起州北至州,东接中牟境,可通舟楫。其州西北白沙而上,河身特髙,常有水患。光祚又浚之,令民穿渠蓄泄,溉田数千顷,商贾通流,民以为便。西有湏水,明正徳时凿之,以纾河患,今淤。东南有七里河,其源有三:一出泰山,一出梅山,一出站马屯㑹,流于此,入贾鲁河。东有潮河,出栾巴庙,前每日三潮,因名,下合贾鲁河。东有龙池河,是李卫公庙后,湖周三里许,居民依水种莲。东南有仆射陂,源出雷家潭,周十八里。后魏孝文帝赐仆射李冲,故名,今名城。湖东有圃田泽,与中牟接,界在原武县,在开封府西北一百二十里。南有黄河,本 县,北自荥泽县流入,东入阳武县界。明正统十三年,河决荥泽,始改而南。𢎞治初,河又决,分为三冲。张秋十四年,知县张恺筑䕶城堤十四里,城中乃无水患。嘉、隆以来,河屡决屡塞,议之者止移堤以避水冲,致正南,逼近十五里许,如县治生灵,何宜俟秋冬水退渐移,堤埽向南始为完策。南有古济水,与古阴沟水,今皆混入黄河。西北有沁河,自武陟县东入黄河,南有贾鲁河,遇秋水泛涨,与沁河皆为民田患。 阳武县在开封府西北九十里。东有脾沙冈,西有黑洋山,河决后皆沦于河,南为黄河,自原武县流入,东入封邱县界。旧流本在城北,决溢不时,遂徙而南,自五代周至明末,河决不可胜计。西北有济水,今自温县东入大河,不至县境。东南有白沟,亦名清水,亦名白河,流至封邱境内,曰翟沟。西有沁水,自武陟县流入,后筑堰截入黄河,其故渠皆为桑田二。本朝顺治十一二年,筑慕家楼新堤,长五百七十 丈幇,堤长六百零二丈。又潭口寺北月堤长六百三十丈,幇堤长五百丈。冈中牟县在开封府西七十里,北有牟山。南有马陵 ,长五十馀里,即故河堤,北为黄河,自原武县流入,东北入祥符县界。北有汴水,亦自原武流入,东入祥符,即筤荡渠也,亦名鸿沟,亦名官渡水。明正统七年,荥泽县知县李全芳以渰没民田,奏请闭塞,改流入黄河,遂淤为平地。南有汜水,东流入官渡,水今涸。东南有刁马河,今堙。西有郑水,源出郑州,至东牟,溉田千馀顷,下入于汴。北有金水河,自郑州流入,东入祥符界,下流与黄河相通。县境诸水所归,毎淤塞则灌没民田,万歴中屡加疏导。又有双洎小清河,即郑风所咏。清人在彭者,源出新郑县至县西,东北流入丈八沟。北有滩头河,系黄河支流,自荥泽流入,东南入尉氏县界。西有圃田泽,东西五十里,南北二十六里,西限长城,东极官渡,髙者可耕,洼者成潭,汇为泽者八,为圃者二十四。中牟志载:九沟、八泽三十六陂。按明范守巳据穆天子传,以为自洧川北抵中牟,西东连尉氏,西接新郑,周围三百馀里,总谓之圃田县。城内有海子河,上有海子桥,桥南北各有河,俱出水门,注城濠,入小清河。东有唐中牟旧城, 祥符县即开封府治,西北有驼牟冈,河决后今为平陆。东北有赤冈,西有狼城冈,明万厯末,河决于此,东北有槐疙疸冈。明万厯中,河决于此,断堤成潭。西北有黒冈,明崇祯中,河决于此,北为黄河,自中牟县流入,东入陈留县界。南有汴河自中牟县流入,又东入陈留县界,即筤荡渠分流也。水经:汳水出阴沟浚仪县北。郦注:阴沟即筤宕渠也。自王贲灌大梁水,出县南而不经其北。汳水又东经仓垣城内,又东至陈留,隋大业初开通济渠。元和志云:浚仪有琵琶沟水,西自中牟县流入通济渠。隋自大梁城西南凿渠引汴水,即筤宕渠也。元至元二十七年,汴始淤塞。明初欲以大梁为北京议浚汴不果,今一望平陆,无复堤渠故迹矣。宋都汴时,汴、蔡诸水,漕舟城中沟洫互通。自明季灌没后,深沟淤为髙阜,大壑变为平原,土中往往得其遗迹。北有浚水,西有寒泉陂,见卫凯风诗,东南有蔡河,自中牟县流入,东南入通许县界。水经注:筤荡渠自中牟东流至浚仪县,分为二水:南流曰沙水,东注曰汴水。沙即蔡河也。元至元二十七年,河决祥符义唐湾,蔡水上流堙没。明洪武八年,大河南决,挟颍入淮,蔡河之下,流亦渐絶。北有五丈河。九域志曰:即禹贡之菏泽,从城北厯陈留、曹济及郓。其广五丈,周显徳。五年疏汴水北入五丈河,东经定陶北入于济,以通齐鲁舟楫,皆通宋时河塞。又引京、索二水入之。金、元以后,混入黄河。西有金水河,其上源即荥阳县之京水汇,入五丈河者今堙。城东有白沟河,河无山源,以潦涸为盈竭。城西有金明池,周九里馀,引蔡水注之,名教船池,又曰讲武池,今淤。西北有沙海,隋文帝疏旧渠,引汴水注之,以习舟师。今塞南有蓬泽,西南有雾泽陂,并堙。西北有汉浚仪废城,本魏大梁城也。东北有隋堤,一名汴堤,西通济水,南达淮、泗。今遗迹仅存。西北有翟家渡,自刘兽医以下皆河津要害,唯翟家口为官渡符。陈留县在开封府东少南五十里。北有黄河,自祥 县流入,东入兰阳县界。北有汴河,自祥符流入县界,东入把县。又有蔡河,自祥符县流入,南入通许,即沙河也,今涸。北有睢水,沙水分流,东入把县界,开通济渠,后此水废。西北有鲁沟水,亦沙水支流,今涸。东北有巴河,一名沁水,黄河支流自封邱县流入,又东入兰阳界,今涸。县北有秦陈留故城,东北有魏小黄故城 。兰阳县在开封府东少北九十里。北有黄河,自陈留县流入,又东入仪封县界。北有贾鲁河,又有马蹄河,一名清河,皆故河所经也。南有巴河,自陈留县流入,东入仪封县界,亦名沁河。北有古济水,今入于河。西北有赵皮寨,一名张禄口,又有铜瓦厢集,明设管河主簿,今废。北有旧长堤,长四十五里。 仪封县在开封府东少北一百十里,东北有黄陵冈,与山东曹县接界。北有青陵冈,又北有黄河,自兰阳县流入,东经考城入曹县界。县有七河,曰北旧黄河在东北五十里,曰南旧黄河,在西南三里。曰贾鲁河,在黄陵冈南二里。曰龎家河,在北八里,曰圈头河,在北五里。曰巴河,曰新河,在黄河南。新挑以分杀水势者,皆黄河转徙,所经忽南忽北穿县境殆遍。今唯有贾鲁河、巴河故道,堙圈头、龎家二河堤如故,北有黄渡河,周六十馀里,盖大河所溢也,今涸为田。又有古济水,盖南济也。有汉济阳故城,东北有小宋状元堤,北有方家庄、小堤,河南岸有旧缕堤,北岸有旧遥堤,黄陵冈相近有三家庄堤, 以上州县俱属开封府。
考城、商邱、虞城。荟蕞云:考城县在归徳府睢州北九十里。北有黄河,自仪封县流入,经曹县入府界,自古为冲决之所,堤防最切。北有贾鲁河,又有沁河,自仪封流入,一名巴河,南有沙河,与故城河旱涸水溢,亦为民害。南有汴河,自杞县流入,东入商邱界。北有黄水,自杞县流入,北流入定陶界,西南有大荠陂,黄水注焉,即戴陂也。北有䕶城堤,近为小堤,逺为大堤。今小堤颓圮过半,西南有长堤起,仪封届商邱上下七十里,然去河甚逺涨溢,时此堤阻塞,转为民害。城商邱县,即归徳府治,西南有商邱,北有黄河,自考 县流入,又北入虞城县界。自元至大后,河决而南,归徳常在河北。至顺以后,河决而北,归徳仍在河南,迄明正统以后,河又决而南,归徳又在河北,正徳以后,则仍在河南。其新集口、丁家道口皆河滨冲要,嘉靖三十七年,新集河淤,河流,于是一变。按大河旧道乃元贾鲁所复,势若建瓴,上下顺利,后因河南水患颇急,另开一道,出小河口,意欲分杀水势,而河不两行,大河日渐浅涩,自新集至小浮桥淤,凡二百五十馀里,河流北徙,出砀山县治之背,趋单县东南之段家口,析为六股,俱由运河至徐家洪,又析为五。小股亦由小浮桥合徐家洪大河,分十一流而势弱矣。势弱则淤益多,淤多则决溢愈甚。详见徐州、砀山等州县。西南有马肠河,源出旧黄河,逾亳达淮。北有泡水,自考城县流入,东入虞城县界。北有古汴水,自宁陵县流入,东入虞城县界。宋时东南之漕由汴达畿,故经理为详,南迁后,日就堙废。明嘉靖中虽修复后乂淤,加以河流冲决,陵谷倒置,汴水断,续几不可问矣。南有古睢水,自宁陵县流入,东入夏邑县界,今湮。其曰榖水者,即睢水也。南有蕲水,又有涣水,一名濊水,今皆湮。东北有孟诸泽,接虞城县界。禹贡导菏泽被孟潴,东北有荥泽,北有漆沟,东有新沟,明万歴时开以泄水。东有清冷池,东南有武津关,西北有凤池口,其地与城中龙兴塔平元人围归徳决此口,河水从西北而下至城西南入,故睢水绕城反,以水为固。北有丁家道口,接虞城县界,当黄河津。要东有白沙渠、石梁渠。宋张亢知应天府治此二渠,民无水患,旧城外三里有隋堤,今废流。虞城县在归徳府东北七十里,北有黄河,自商邱 入,东入江南徐州砀山县界。又有巴河,黄河支流也。又有小股河,绕城入黄河。按虞城上接考城,下接砀山,邻比数县,土皆卑下,每经河溢,互相倾注。河决考砀,则土聚虞城,河溃虞城则土聚考。砀故旧道尽湮,歴年水患无巳,欲浚支河则易淤塞,欲筑堤防,则无山陵可倚。若于李景髙口西岸浚水南行,则县境之流自杀。又自杨厚口起筑堤分水,使下流有归,然后河不为患。北有汴河,自商邱流入,东入砀山县界,亦名获水。北有丰水,自商邱流入,东入山东单县界。西有孟诸泽,与商邱接界,今俗呼为湄台,盖泽中有台也。西有丁家道口,北有罗家口,皆黄河要地,西南有北□堤,南有中□堤,北有韩家后堤, 以上三县俱属归徳府。
至江南徐州之砀山县界,北岸自山西垣曲县荟蕞云:垣曲县在山西平阳府。绛州东南二百十里。东北有王屋山,接河南济源县及阳城县界。西北有黄河,自平陆县流入,东入河南济源县界。
入济源。县境经孟县、温县、武陟。荟蕞云:济源县在河南。怀庆府西七十里。东北有太行山。南有黄河,自垣曲县流入,与洛阳分界,又东入孟县界。北有济渎,东南流入孟县。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西南有湨水,东经孟县入河。新志:溴水一出姑嫂山,一出五指山,一出秦岭山,至三河口合流,与滮水合,东南入孟县界入河。北有浝水,源出莽山,入湨西南有漫流水、涂沟水,入湨东。南有天浆水、同水,俱入孟县界。西南有湛水注河。西有濝水入沁。北有沁水,自阳城县流入,东入河内界。东有千仓渠,济水分流也,有上、下二堰。东北有马头溪,西北有望仙溪。西有东阳涧、西阳涧。西有七谷沟。东有玉泉源。孟县在怀庆府南,少西五十五里。南有黄河,自济 县流入,与孟津县接。界河广二里,又东入温县界。南有孟津,一名富平津,一名陶渚。西南有冶坂津。北有沇水,即济水,自济源县流入入河。北有湨水,自济源县流入,南合沇水入河。西有冶河,即济源之天浆溪也。北有馀济河,沁水分流也,县人引以溉田。南有万艘潭,在黄河侧舟所泊也。西有河阳废,县南有下孟州故城,即古北中城也。金大定中,州治以河患,因于故城北十五里筑新城,徙治焉,曰上孟州,故城曰下孟州。东魏又筑南城,在今孟津县界及中滩城,在今县西南,是为三城。入温县在怀庆府东南五十里。南有黄河,自孟县流 与巩县接境,又东入武陟县界,旧离城二十里,今逼近城隈。西有济水,自孟县流入,南入河。当王莽时,川渎枯竭,其后津梁势改,不与昔同,今则故道尽䧟河中。北有广济河,沁水分流也,自河内县流入,东南入河。又有温润渠,亦沁水分流。隋刺史卢贲于河内,引沁为利人河,又派流入温县,故名温润。新府志有丰稔河,分广济河水南流入温,即此。北有涝水,通丰稔河,东冇平皋陂,多菱荇蒲苇,陂南即黄河。西南有李陂,今湮。西有小金堤障、济湨二水,明初筑名沇河堤,成化间増筑,长二十里 。武陟县在怀庆府东一百里。南有清风岭,濒河。黄河自温县流入,与河阴县接界,东入原武县界。东有沁水,自河内县流入,至南贾村入河,其支流入县北,东引灌田二千馀顷,入修武县界。西南有广济河,沁水分流也,今涸。西北有小丹河,即丹水分流之长明沟也,今淤乾沟犹存。又有上清河,即丹水分流之蔡沟也,自河内县流入,东入修武之三桥陂入卫。东北有莲花池,在沁河东岸,地名木栾店,去卫河百里。明万歴中,沁河从此决入。卫 以上四县俱属怀庆府。
亦至荥泽县,而始有堤工,自此而原。武阳,武封邱。荟蕞云:封邱县在开封府北六十里,北有黑山,东北有淳于冈,与黑山皆湮于水。南有黄河,本在县西北。金明昌五年河决阳武,灌封邱而东县遂居河北,自阳武县流入,东经陈留,入兰阳县界。终明之世,凡五决荆隆口,一决陈桥集,屡决屡塞。自本朝顺治七年、九年两决,至十二年始塞。按黄河 、阳武入封邱,出荆隆口,直东即长垣、东明两县境,从此经曹、濮直趋大清河,东入于海,较之出徐、沛,合淮、泗以入海,其道最为径易。从来河行之道宜直,不宜纡八海之口宜近不宜逺也。西北有沁河,一名巴河,自武陟阳武流入,经于家店,北绕县南,穿桃陂河东注,每泛滥则能为害,自怀庆増堤遏之,水始全落。南有翟沟,自阳武境入,即白沟也,南接黄河,支流今湮。北有濮渠,首受泲,东北流至县,再入开州界,河决后亦湮。西南有黄池,东西广三里,南有金龙口,即荆隆口,自砥柱、孟津而下最为险隘。今离河稍逺,然地势洼下,夏秋水发,一堤之外,皆为巨浸,塌䧟最多,此隐忧也。西南有中栾城,元时运道中梗,受江淮之米,陆运赴淇,仍以舟载送京师,后改海运而中栾废其西为大王庙口。顺治九年,河决于此决口,有积水潭汪洋数十顷,深十馀丈,有河道标兵防御,今县治本封邱故城,金时以河淹没,迁治新城。元初,新城又为河坏,仍迁于此县。城外有䕶城堤,河决沙壅,仅存颠脊,南有长堤,高可三丈,起荆隆口,迤逦东南,直抵徐州。西南有小长堤,在长堤南,东起祥符、陈桥,西迄荆隆三十里,髙厚倍于故堤,西有董家堤,障御黒洋山水。万歴三十年,决口数十丈,至今未塞,每遇霖雨,城西北皆为巨浸。
祥符、陈留、兰阳、仪封,以至山东曹县界凡系开封府者,南岸属南河同知管辖,北岸属北河同知管辖。系归徳府者,南岸属归徳府,管河通判管辖。北岸系山东曹、单二县界,属兖州府,黄河同知管辖。又沁河一道属怀庆府管河通判管辖。
洛河源出陜西雒南县冢岭山,流入河南境,至卢氏县熊耳山,始大歴永宁、宜阳、洛阳、偃师、巩五县于巩,北十里,循邙山尾,南入黄河。荟蕞云:前汉书地理志:洛水出𢎞农上洛县冢岭山,东北至巩县入河」。山海经:欢举之山,洛水出焉。一统志:洛南县属西安府,本汉上洛。周礼注:汉以火徳王忌水改为雒,魏复改为洛。上洛县,即今商州治。
涧河源出渑池县东北白石山,由新安至洛阳县西七里桥,东流转东入洛河。荟蕞云:地理志𢎞农新安县,下云禹贡涧水在东南,入洛渑池县。下云:榖水出榖阳谷东北,至榖城入洛。水经注:涧水出新安县南白石山。山海经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东南注于洛涧。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榖。世谓是山。曰广阳山,水曰赤岸水,亦曰石子涧。按新安无洛,汉志云:涧入洛。要其归也,其实涧东合榖至河南入洛。今通志涧水之源有二:一出渑池县白石山,一出卢氏县香炉山,俱流至洛阳界㑹于洛。一统志云在卢氏县,源出铁岭,流入城中,析为众渠,东南流入洛者为东涧水,则渑池为西涧水矣。周书所谓涧水、东涧水西即此二水。又地理志,涧水出金城郡令居县西北塞外,此别是一涧也。
瀍河源出孟津县谷城山,自髙庙沟起,与九眼泉合,入洛阳县界,由邙山西北注,向东南至县后,转折而东行,至北窑,始逶迤而南,入洛河。荟蕞云:地理志:瀍水出河南榖城县潜亭北,东南入洛。榖城故县在今洛阳县西北。胡朏明曰:古时涧水经河南故城西入洛。瀍水经河南故城东入洛,故涧水东瀍水西为王城,而瀍水东为下都,洛诰之文甚明也。自周灵王壅榖水使东出于王城之北,则其势必入于瀍水而合流,歴王城之东以南注于洛。时二水犹未经洛阳城也。迨东汉建都于此,自河南县东十五里之千金堨引水绕都城南北以通漕,而瀍水始与榖水俱东注矣。古时瀍不合涧,亦不过洛阳县南而东至偃师也。
伊河源出卢氏县闷顿岭,由嵩县洛阳至偃师县髙庄,与洛河合流至巩县东北洛,入黄河。荟蕞云:地理志:伊水出𢎞农卢氏县熊耳山,东北入洛。卢氏今属陜州。
汜河自林园川石觜村发,源由孤柏觜以下入黄河,荟蕞云:山海经:浮戏之山,泛水出焉,北流注于河。一统志:汜水源出汜水县西方山,东南入黄河。通志云:源出玉仙山,北流,经古崤闗,东入黄河。谓之汜水者,取水决复入之义。史谓汉髙祖即位于汜水之阳是也。今属开封府,汉曰成皋,隋曰汜水。
济河济水发源王屋山顶崖下曰沇水。既见而伏出济源县,为东西二源:东源即渎庙,地西源俗呼龙潭,自此东南流,至柏香镇,分为二:一于镇之东北流至河内县,穿郡城,经龙涧村入沁河。一于镇西南流经猪龙河,自小营村入黄河。
湨河,在济源县,发源三处,一出姑嫂山,一出秦岭山,一出五指山,至县西南三河头,合为一处,至孟县海子头村入黄河。荟蕞云:看河纪程言湨水出济源,春秋㑹于湨梁即此。其源有三,一出五指山纸坊,一出曲阳西南,二源俱流,经修武县治南,一出晋阳城南溪,或断,或续至莽山双泉寨发源为白涧水,又伏发源修武县治西,又东南流,经城南,与二源合」。水经注曰:湨出原城西北原山勲掌谷」。按白涧自莽山来,或呼莽河。
沁河源出山西沁源县,穿大行山,出济源县,经河内武陟县入黄河,自济源县大坡界起,东至河内县,计长七十里,又东与大丹河合,而至武陟县界,计长七十里,又东流绕武陟城北,由东而南北岸计长七十里,南岸计长五十五里,寛一百六七十丈,中皆浮沙,浅深无定,伏秋水发,常虞泛滥。荟蕞云:沁水至怀庆府武陟县与黄㑹合,其湍激之势,较黄河益甚,而武陟县东岸之莲花池金屹𡽊,最其冲射要害处也。万歴、十五年,沁从此决新乡获嘉一带,俱为鱼鳖,毎年堵筑埽坝,劳费不赀。且坝内为商民辏集之处,烟㸑不下千馀,倚堤为命,议甃石四百三十五丈,随守随修,限以三年告竣,此堤一成,永久可恃,而议者畏难,尚未兴举。其北岸大樊村亦系埽湾要害,幇堤巻埽均在司河者留意焉。
大丹河源出山西泽州,穿大行山至河内县入沁河,自河内县丹谷口起,至留村入沁河,止计长五里。荟蕞云:丹水在怀庆府东北十里,源出泽州髙平县。山海经曰:沁水之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水出焉。又有小丹河,由修武县南门外东流至获嘉入卫河。
广济河源自五龙口凿山取沁水,浇灌民田,经由济源河内温县至武陟县涧沟村入黄河。 按:沁水即郦道元所称朱沟水也,唐崔𢎞礼、李元淳相继疏浚,元世祖时始名广济,有明因之。万歴间,河内令袁应泰凿山穿洞悬闸两崖之间,受水则启障,水则闭以溉民田,引水由济源河内、孟温、武陟入于黄河,渠阔八尺,延袤一百五十里,分二十四堰。袁应泰《广济河碑记》云:二十四堰第一,永益堰由官庄至休昌长三里第二,永利堰第三常丰堰俱并入永益堰。第四,天富堰由许村长二里第五,永福堰顺入利人河。第六,广福堰由许村官庄入丰稔河,归黄河一百二十里。第七,和丰堰由辛村髙村长五里第八,广丰堰由东许村、金冢至小营入黄河,长一百二十里。第九、大丰堰,由南寻西李家桥曲构柿园土坯贾村,至黄闷,可减水入黄河,长一百三十里。第十沙冈堰有郑府寄庄地七顷五十畆,除本堰三,分水一日。第十一、太平堰由武家作张家作,至刘家庄长一十里。第十二广有堰,由七里桥故事马铺至古涧入沁河,长二十五里。第十三。永济堰,由䕶城祝策彭城尚香镇至苏东宏福堰,长七十里,尚香西砌栏水闸,减水入沁河。第十四。广阜堰,由南屯沙冈至辛王,长一十里。第十五新兴堰,由里村冷家庄贾村至北真,长一十八里。第十六广隆堰由五王长二里。第十七万盈堰,由分水石七里屯卫村至彭城,长三十里。第十八长济堰,由佳村珍珠庄髙照至耿家庄入涝河,归黄河,长六十九里。第十九。兴隆堰,由郭村、王里、李家庄至北张,长一十八里。第二十。兴福堰由彭城尚香镇至刘家庄,长一十里。第二十一。宏福堰,由苏王南徐涧至南张,长一十五里。第二十二万亿堰,由西冷至东周,长一十里。第二十三大济堰,由北冷至杜家庄,长八里。第二十四。永通堰由保封、董宋、赵庄至唐郭入黄河,长四十里。
黄河南岸。 荥泽县临河堤上,自本县境内起,下至郑州交界止,计长一十二里。 第一段自老䕶城堤起至小格堤止,长三百八十丈,康熙三十六年修筑,坐落旧城北。 第二段自䕶城堤起,至沈家庄堤头止,长二百六十八丈,康熙二十四年修筑,坐落旧城东。 第三段自沈家庄起至郑州堤界,止长一千三百九十九丈。康熙二十二年创筑坐落魏家庄。前郑州临河堤上自荥泽县交界起,下至中牟县交界,止计长四十五里。 第一段自荥泽县堤界起,至蓝家屯东止,长一千七百九十五丈。康熙二十二年创筑,坐落永兴镇前。 第二段自范四家埠口起,至蓝家屯新堤止,长一千六百七十五丈。康熙三十八年,创筑坐落蓝家屯南。 第三段自蓝家屯东起,至老君堂西止,长一千三百七十一丈,康熈三十七年,创筑坐落关家桥南。 第四段自任八家庄、北祖师庙,后起至石家桥,堤头止,长八百丈,康熈二十三年,加幇坐落老君堂后。 第五段自石家桥起,至原武堤界,止长一千三百三十丈,康熙二十一年,创筑坐落马家渡南。 第六段自来童寨月堤起至中牟县堤界,止长一千一百六十丈,康熙二十六年创筑,坐落裴昌庙前。
中牟县临河堤上,自郑州交界起,下至祥符县交界,止内间阳武县所管一段,长四里八分,中牟实管堤工长四十三里七分。 第一段自郑州堤界起,至二郎庙,后止长二百三十丈。康熙二十六年,创筑坐落二郎庙后。
阳武县临河堤自中牟堤头起,至中牟堤界止,长八百六十五丈,坐落郝家寨前。 中牟县第二段自阳武堤界起,至康熙三十八年,新堤头止,长五百一十丈。康熙十九年创筑,坐落孙家庄东。 第三段自十九年月堤起,至十八年月堤止长一千五百四丈。康熙三十八年创筑,坐落白家庄南。 第四段自三十八年新堤头起,至张家庄前,止长四百六十七丈,康熙十八年创筑,坐落许家庄前。 第五段自十八年月堤起,至堤角止,长五百七十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坐落张家庄前。 第六段自堤角起,至张满家庄后,堤角止,长二千三百七十六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坐落辛庄前。 第七段自张满家庄后堤角起,至阎家寨后,堤角止,长四百三十九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坐落太平庄南。 第八段自阎家寨后堤角起至祥符县堤界,止长一千七百八十六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坐落朱姑村前。
祥符县临河堤上自中牟县交界起,下至陈留县交界止,计长七十七里。 第一段自中牟堤界起,至马家寨北埠口止,长三百丈,系逺年老堤,坐落马家寨西北。 第二段自马家寨北埠口起,至回回寨西堤头止,长二千一百二十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坐落曹家寨北。 第三段自回回寨堤头,起至二十堡北堤头,止长七百七十二丈,系逺年老堤坐落回回寨后。 第四段自二十堡北堤头起,至二十五堡北,堤头止,长八百六十丈,系逺年老堤,坐落沙门后。 第五段自二十五堡北堤头起,至马头北堤头止,长一千一百三十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坐落双河铺后,第六段自马头北堤头起,至一览台前,止长四百五十丈,系逺年老堤,坐落马头后。 第七段自一览台前起,至四十一堡东堤头止,长八百八十丈,系逺年老堤,坐落张家湾后」。 第八段自四十一堡东堤头起,至四十二堡,堤头止,长八十丈,系逺年老堤,坐落梅家庄前。 第九段自四十二堡堤头起,至四十五堡,堤头止长五百六十六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坐落梅家庄东南。 第十段自四十五堡堤头起,至四十七堡西,止长三百五十丈,系逺年老堤,坐落步李寨后。 第十一段自四十七堡西起至四十九堡南止,长三百二十丈,系逺年老堤坐落小马圈前第十二段,自四十九堡南起,至四十九堡止,长三十五丈,系逺年老堤,坐落大马圈前。 第十三段自四十九堡北起,至老刘家店北埠口止,长九十丈,系逺年老堤,坐落谢家庄后。 第十四段自老刘家店北埠口起,至班家埠口止,长一千一百一十丈,系逺年老堤,坐落刘家店后」。 第十五段自班家埠口起,至李进禄家寨东北埠口止,长五百九十三丈,系逺年老堤,坐落班家寨东。 第十六段自李进禄家寨东北埠口起,至陈家寨东北堤头止,长二百七十六丈,系逺年老堤,坐落李进禄家寨东。 第十七段自陈家寨东北堤头起,至姜家庄西月堤头止,长八百六十二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坐落马家店后。 第十八段自姜家庄西月堤头起,至门家寨东北止,长七百四十丈,系逺年老堤,坐落姜家庄前。 第十九段自门家寨东北起至七十二堡,东埠口止,长一百一十丈,系逺年老堤坐落门家寨前。 第二十段,自七十二堡东埠口起,至埽头西北止,长一千一百八十九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坐落康家寨东。 第二十一段自埽头西北起,至陈留堤界止,长一千四十丈。康熙二十年,创筑坐落埽头东北。
陈留县临河堤上自祥符县交界起,下至兰阳县交界,止计长一十五里八分。 第一段自祥符堤界起,至小寺后止,长九百二十丈。康熙二十年创筑,坐落耿家寨后。 第二段自小寺后起,至毛家寨后止,长六百丈,系逺年老堤,坐落谭家寨后。 第三段自毛家寨后老堤起,至郝家寨后止,长六百丈。康熙十一年,创筑坐落郝家寨西。 第四段自郝家寨后起,至杨家庄后止,长四百二十丈,康熙十二年加幇坐落郝家寨东。 第五段自杨家庄后起,至兰阳堤界止,长三百二十丈。康熙二十一年,加幇坐落杨家荘东兰阳县临河堤上,自陈留县交界起,下至仪封县交界止,计长二十四里三分。 第一段自陈留堤界起,至管家水口西头止,长五百一十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坐落管家水口西。 第二段自管家水口西头起,至梁家水口东头,止长五百六十二丈,系逺年老堤,坐落榆林前。 第三段自梁家水口东头起,至耿家水口,西头止,长二百二十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坐落耿家水口西。 第四段自耿家水口西头起,至蔡家楼东止,长八百二十一丈,系逺年老堤,坐落康王庙前。 第五段自蔡家楼东起,至常家楼西止,长一百五十四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坐落毕家寨东南。 第六段自常家楼西起,至仪封堤界,止长二千一百零七丈,系逺年老堤,坐落李军民寨前。仪封县临河堤上,自兰阳县交界起,下至考城县交界止,计长四十七里。 第一段自兰阳堤界起,至郭家庄西北,止长一千一百丈,系逺年老堤,坐落郭家庄西南。 第二段自郭家庄西北起,至郭家楼西止,长五十八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坐落柳园后。 第三段自郭家楼西起,至张家庄前,止长四百零五丈。康熙二十二年创筑,坐落陆家口南。 第四段自张家庄前起,至亓家庄,后止长八百八十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坐落旧堤后。 第五段自亓家庄后起,至大刘家寨东止,长四千三百七十五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坐落黑村集南。 第六段自大刘家寨东起,至中庄前,西南止,长四百四十丈,系逺年老堤,坐落李家寨西北。 第七段自中庄前西南起,至李家寨东北止,长四百三十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坐落李家寨后。 第八段自李家寨东北起,至赵家庄西北止,长一百七十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坐落赵家庄西北。 第九段自赵家庄后格堤工尾起,至赵家庄东,月堤头止,长一百零五丈。康熙二十三年,加幇坐落赵家庄后。 第十段,自赵家庄东月堤头前起,至考城县交界,止长五百七十丈,系逺年老堤,坐落石家楼后。
行水金鉴巻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