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八

钦定四库全书

江西通志卷八

山川

瑞州府:

碧落山亦名鳯皇山,在府治后,上有碧落堂,相传唐武德时,应智顼刺郡,鳯皇集于此山,故名。

小洞山在府城西北,府学之右,宋苏辙与知军毛维瞻探菊有句云:「菊花金粟未曽吐,桂酒鹅儿空自黄明。景㤗初,知府夏泉建清风亭。

逍遥山在府城西北,唐元和十年,徙元阳观于其上,宋改为妙真宫。有仙人李八百葫芦井。

大愚山在府城东南朝阳门外,山麓有真如寺,宋吕祖俭上书忤韩侂胄,安置韶州,遇赦移髙安寓此,因号大愚叟。

龙化山,在府城西南上蔡门外。旧传东晋时有龙乘云化,去故名。

龙珠山在府城西北五十里,下有石,圆如珠,更有「竒石生,成以「易」二字倒插。凌霄文士多以易发科甲。

白鹤山在府城西北七十里,世传东晋时,仙姑丁秀英乘鹤飞升,旧有白鹤观,又西北为髙胡山。宋幸元龙坛记云:陈夫乞萃徒辅髙祖,论功封髙胡侯,子程袭爵,无后国,除乡里立庙祀之,旱祷如响,有永平二年断碑可辨。又白云山山下有超果寺东西两涧,瀑布泉流,柳州教授孙伯温有记,谓之「小麻姑」。

社山,在府城西四十里。《豫章记》云:「南有樟木,枝叶郁茂,上多竒鸟栖止。土人异之,立为社坛,岁时祈祷。又西为莲花山,峰峦攒簇如莲花。又西为坡山,因东坡游此得名。

西:龙山,亦名鸡笼山,在府城西四十五里,髙数百仞,蜿蜒起伏如龙,上有仙坛,下有古洞天,将雨则云雾以兴。

鳯岭山在府城西七十里。方舆记云:刺史应智顼尝屯兵其上岭,势峻拔,逺望如鳯相近,为飞霞山相𫝊,豫章吴真人猛修炼之地,每斋醮,有鹤数百,栖息于此,旬日乃去,复有彩霞覆之。

米山,在府城北二十五里,其平坦通行,处名米岭。豫章记》云:「四面流泉,土地膏沃,生禾香茂,为米精羙」。唐武德七年,因产香米,奏改州名为米州。

华林山在府城西北八十里半,属奉新境。《华林实録》云:西王母第九子元秀真人,于此筑坛以祭灵仙。隋大业末,应智顼遣义军罗武于坛西立三将军庙,后遂号为罗武庙。其山絶险,元明盗据为巢。详见《武事志》:荷山在府城南二十五里,其前为琴岭。豫章记》云:池有红莲,昔仙人王子乔驾白象来游,象化为石,名白象石。今山巅有丁王二仙坛,下有栖霞观黄金城,亦名小浮邱。明廖暹有《荷山赋》,陈邦瞻作《荷华山放歌》。钧山在府城南三十里,山巓有刘仙翁洞。又南十里为羊山,俗名石炭岭。宋山川记云:山产燃石,以水沃之,即燃,措鼎可烹。

败伏山在府城南一百里,《方舆记》云:「陈武帝与贼战,此破其伏兵,故名」。

䝉山在上髙县南三十五里,《方舆记》云:「峭壁横险,厥材千寻,常有白云清霭,䝉蔽其上。宋庆元六年,有银铅坑冶,后复置银场提举司以矿絶而废,山有瀑布泉,分为二派。

末山在上髙县西六十里,东连九峰。唐人云,韫映回合,迥出云末」,故名有道诠禅师道场。宋阮阅诗,有「九峰深处古禅关」之句。

灵峰山在上髙县南二十五里,旧传风雨晦冥之夜,山有赤光,其大如斗,号曰金鸡,土人以为神,即其顶立灵峰。庙相近有寳云山,巉岩翠霭中,有僧庐曰寳云院。

镜山在上髙县东北二里许,其山有三端,圎如镜,中一径通行者,两山对峙如门,县治之后照也,其下为镜溪。又县治北十歩许有观山,登之可望数里,县东水南五里许有屛山,其势连亘若屏。

石潭山在上髙县西五里许山下,潭中心有龙门、石湾溪,水口相近者为柘湖山,山麓坦夷,乡人栽柘以饲蚕。遇蜀水,秋涨则弥漫如湖。又有小水,山横长七八里许,起伏如浪。

铁索山在上髙县西二十里,形有九十九股,桃源山在上髙县西,岿然如屏,春月万花烂然。宋幸元龙,号曰「人世仙境」,大书「小桃源」三字,以颜之西有西岭,三峰耸拔,状若笔架,南有天岭,行者若登天然。北有大王岭,石峰插天。

万石苍山在上髙县曲礼里之水,口髙数十仞,大可数百围,其石紫而光润,四源十坑之水,皆潴于石苍之下而东。石苍之外有圆峰十馀,如贯珠焉。

栎头山在上髙县西一百里,抵袁州万载界,白马山在上髙县北十五里,旧传有白马啮草山,头人至,輙奔腾而没,乡人异之,因名。

顾城山在上髙县西北十五里,相传昔有顾王都其上,每岁仲冬,乡民相率祀焉。按山南二里有古屯军营,则顾城乃故城之讹也。

黄冈山在新昌县西八十里,山势峻拔,为县内诸山之祖,明、万厯间,贼据为薮,因具题封禁。

三台山在新昌县学桂峰第一楼之北。县治南有案山,今名緑秀山,其下有澄潭。

桂林山在新昌县东二十里。旧传:「陶渊明所居尉山,在新昌县东北七十里」。旧传:「汉梅福为南昌尉,上书言事,不报,携妻子隠此」。宋幸元龙记云:「新昌有小溪溪,有桥曰迎仙,西行六七百歩曰尉田,子真所尝田也。田去宅仙观半里许,唐代改祠为老子宫,厯宋开禧乃复焉」。

灵源山在新昌县东六十里,苏辙有句云:「三年欲到官为碍,百里相望意自通」。盖拟游洞山,灵源未得也。状元、姚勉居山下,其地名天德乡。

石台山在新昌县南二十里,下有清凉院,东坡子由尝游此有诗。又南十里为志留山。旧传梁时志公驻,锡于此,下有定慧院。

螺山,在新昌县西十里,俯瞰螺滩,有东列螺。西列螺,俗呼贑山。

鳯凰山在新昌县北三十里,层峦耸峻下,有仙人石在新㑹市之溪濵,相近者为云溪山,其下有度门、院山、幽泉清。宋聂昌、龚端读书于此。

章平山,在新昌县西北三十里,瀑泉穿石,飞雪数仞。吉祥山在新昌县北五十里,一名瑞云山,唐悟本禅师居此上。有聪明泉,下有吉祥院。

八叠山在新昌县西北九十里,方舆记云:叠嶂纵横,断而复耸,故名山接奉新及宁州界。

五峰山在新昌县西北一百里,上有归云积翠罗、汉月桂佛岩五峰,故名,中有瀑泉,髙悬如布。宋崔鶠尝游此尚书倪思诗,「千岩万壑争献状,秀色寒光夺人目。黄檗山在新昌县西一百里,山之絶顶,有寺曰鹫峰,唐宣宗龙潜时,游方至此,尝与黄檗禅师观瀑布,因共聨句,一名鹫峰山。

台峰在府城西北三十里,斜溪之西,三峰如台星,故名慈云峰,在府城西北六十里。宋张商英曽游此有诗:碧云峰在府城西南八十里,上有雷祖殿,其侧有祈梦馆,又有员峤峰,在府城南八十里,与清江县接界。九峰在上髙县西四十五里,末山之东北,其峰有九:曰云末、飞云、香炉、翠霞、苍玉、芙蓉、清流、蛾睂、天竺,皆竒耸峻拔。东有灵龟洞,后有罗汉洞。宋蒋之竒漕,江西,尝游此。明邹文庄,守益开,剏讲堂,皆有诗。

多寳峰在上髙县南三十五里,䝉山之下,宋庆元间,银铅大发,故名。

乌峰在上髙县南七里,上产乌药,故名。又距县二十五里有梅峰,祷雨立庙。

折桂峰在新昌县东门外,尖耸秀特,俗呼火焰山。宋县令刘明老剗平其巅,以息火灾。明成化间,知县罗赞培之,亦不为灾。

石鼓岭在府治西,与府学对峙。下有潭,上有石鼓及卧牛石。明正德间,知府邝璠伐石垒塔。其上名笔峰,今废。

主岭在府城西北,近华林山,有南北岭、三寳岭,皆山势危峻,明正德七年,官兵分屯于此,以讨华林山,盗谚云:「若要华林败,三寳去立寨」。

马鞍岭,在府城东二十五里,宋景定间,民多避乱于此。曦岭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府学门对之,峭峰如画,又西南二十里为虎迹岭,相传晏仙骑、虎飞升之地,石有虎迹。

䕃冈岭,在府城西南八十里,有墟市,设巡检司。李家岭在府城西北六十里,下有石洞,乡民尝避寇于中,有插天石,形如笋,髙七八丈。

敖岭在上髙县北三里,即镜山最髙处也。《方舆记》云:「晋敖,真人得道之所,上有磨剑石,炼丹灶。

蓬莱岭在上髙县西六十里。相近有刁岭,又有石嵩岭,竒石耸如嵩岳,故名。

黄鳯岭在上髙县西九十里,俗传昔有黄鳯集,此寳珠岭在上髙县南三十里,相连䝉山,世传道明禅师自庾岭来,卓锡夜以寳光珠照十方,故名岭与新喻县连界。

浮楼岭在上髙县西一百里,末山之西,山峰秀拔,下有小溪,俗以其形如楼之浮水,故名其山。半属袁州万载县。

铜钉岭在上髙县西灵峰山侧,一名铜精岭,俗传许旌阳以铜钉钉蛟于此。

谢君岭在上髙县西千春南乡,亦名大乌尖岭,髙数百仞。旧传谢仲初于此得道谢,本万载人,尝寻真蹑其岭。

袁州岭在上髙县南九十里,末山之南,其岭至分水界,属上髙界,外属宜春县。

仓库岭在新昌县东南五里。五盐岭在县治西南二里,合盐泊、盐洲、盐渡、盐溪、盐歩为五,故名。

石门岭在新昌县北二里,里人蔡疆凿石开途,以便往来,如门䨇峙。县有八景石,门长啸其一也。

黄茆岭在新昌县北二十里,脉自章平山来,上有枫树三株,大丈馀,云气磅礴絶顶,凿石通道。宋淳熙间,有龙见居民,群聚鼔噪,龙投山下,须㬰地裂,水涌,近山田宅,决没为湖者数顷,因号其地曰「龙破」。

金刚岭亦名万松岭,在新昌县北五十里,上有洞山寺,后为云峰坛。相传智慧禅师,种万松于此。每种一松,輙诵《金刚经》一卷,故名。又县北有彭祖岭姚云诗,「彭祖岭头春草生,逍遥洞口暮烟横」。

西岭在新昌县东北六十里,形若拜舞,俗名攀龙山。又东北十里为北岭,峰峦万叠,中有瀑布。又东北二十里为三圣岭。

大姑岭,在新昌县北八十里,与八叠山相连县之关隘。宋、元设巡司于此,上有仙姑翦刀石。

云峰岭在新昌县西北九十里。其山性腴,四时之菜自生。上有龙潭、真武坛、张梅二仙坛,及仙人石迹。又西北十里为分乡岭,接南昌、宁州界,其下有溪。

五龙冈在府城西,下有潭,深数仞,上有庙,先祀汉𨽻,阴候灌婴,后祀刺史应智顼,今为城隍庙。

龙冈在府城东一里,梁太清间为龙冈寺。唐即其地建靖州,今为禅寂院。

退田冈在府城西北二十里,相传兄弟有讼田者,至此而悔,故名。又西北二十里为青石冈,暴雨后有石钱、石磨等物,如指头大者甚多。

举子冈在上髙县西六十里,唐进士易重,居此相近为天则冈,土髙一丈八尺,冈南有遗甓,故碑俗云「古王者墓」。

旺贤冈在上髙县北二里学宫后镇,一名黄田冈,纽縓苍冈,在上髙县南二十五里法忍寺,北相传许旌阳炼丹于此,山湫有蛟魅,䕶为渊薮,輙作洪水,冲漂丹室,乃遣神兵擒之,钉于石壁,寺前有丹井,大旱不竭,上有行祠,产无名子。

赤珠冈在新昌县东八里,产红朱。又县东南二十五里有柘木冈。

䝉岩在上髙,县䝉山下,有二石洞,相望数百歩,能出云为风雨,岁旱祷焉,上洞不可游,玉沼当户,俯视惴栗,下洞虚豁,其广函丈,深不可究,又有巨石屹立岩间,上下无所附,谓之无根石。

荔枝岩亦名龙岩,在上髙县九峰。寺前有石盘,其上生石,宛似荔枝。有洞曰龙洞。

灵岩在新昌县三十七都,亦名天隠洞,石像甚竒,右折百馀歩。有石岩,青质白,理隠成佛字拭之愈显。

春洞在府城后碧落山,每遇立春日,阳气吹灰出外,以鸡鹅羽贮其中,輙轩舞而出,谚云「袁州更鼓瑞州春」,指此。

迷仙洞在府治后即碧落洞,又名李八百洞,闭塞不可入,苏辙有「洞门藤蔓鎻烟霞」之句。绍兴壬申,州守罗荐建屋洞旁。

四基洞在上髙县南一百里,旧志云洞基占上髙、宜春、分宜、万载四县界,故名。明一统志作「四溪洞」。

慈光洞在上髙县西四十里,縁梯而下,有门可入,内可辟兵壁间,题云唐乾符二年,黄巢作乱在此,逃避相近,有邓、敖二仙洞。

真游洞在上髙县西五十里,润溪泉之侧,洞极深广,有佛像石乳及石棋局。又西十里为石含洞,洞有井,乡民岁首以火烛井,水溢,岁丰,涸则歉旱。

龙王洞在上髙县西茆冈,有泉流出,早晚黄浊,与潮候相应,有石可坐百众,距县百里许。

小石龙洞在上髙县上马湖之右,其山形势如屛洞窈黑,非炬莫行。傍有两台,酷似龙头角,鳞甲具备,祷雨多应。

龙泉洞,在新昌县西十五里,俗传源出离相院,穿地十里,乃出流于溪。宋大观中,崔鶠游此有记。

九宜洞在新昌县西北盐溪中有灵石,自成峰峦水涸可观,云气上浮则风雨至。

桃花洞,一名雷孚洞,在新昌县北二十里,涧壑幽䆳。明里人熊翀子经臣结茅居此,号枫山逸叟。

呀口石在府城西北,近华林山。明正德间,剧贼陈枢一自诡其神杀人祀之,用以骇众。

火石在府城北调露乡,其石黑色如铁。旧传丁仙姑炼成者,丁氏覆以亭世祀之。《髙安志云:宋丁絪知韶州,任满载还,其说为允。

金石在上髙县儒学前上有三丫司。《马地钤》云金石口开,丞相出罗。汉石在县东罗汉院侧,相传江涨石随水长。

葫芦石在上髙县南十里,状如葫芦。又县东二十馀里有白面石,以形似人立,故名。

厌水石,在新昌县东五里,其石髙五尺,径一丈,相传许旌阳立。此以厌邑之水灾。

夜合石在新昌县东北五十里洞山寺水口相传其石,昼开夜合,今不复然。

顾渊石在新昌县西南三十里,半入凌江,嶙峋髙耸。明成化间,豪民漆姓伐石烧灰学,使锺珹给㮄禁止。锦江旧名蜀水,自袁之万载发源至上髙,合新昌水入江,经府城东,汇南昌之象牙潭入章江。谚云:「锦水入市河,朱紫满城多」。盖锦江贯南北两城之中,分一支入南城也。

钟口江,在府城南三十七里,源发荷山入锦江,梁时人于此获古钟九乳,形制竒古,因以名江。

凌江在上髙县南,发源袁州、万载八叠山,于龙河渡东流,分脉经县城,与滕江合流,经府城入章江。

棠浦江,在新昌县东四十里太平乡诸水合于此,经上髙出安塘河入锦江。

滕江,在新昌县北三十里,天寳乡诸水合于此。逹盐溪出凌江口入锦江。

清湖在府城东十五里,其水四时清莹。明巡抚韩雍访隠士、朱孔彰于此,杨润撰记。

蒋家湖在府城南税课司之下。又城东南有陈家湖,市河经其中。又白练湖,在髙安县治后。

平湖在府城南十五里,有鹭桥、鹅峰、诸景。又南五里为珠湖,世传丁、王二仙遗珠于此。

药湖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相传吕仙曽遗丹,故湖蛙不鸣」。李攀龙诗:「丹药异人遗湖天,蛙声废」。铜湖在府城髙安县信义乡,注田数千顷,接丰城县界。

白家湖在上髙县五里许,灌田甚广。

白泽湖在新昌县东二里,相传许旌阳洗衣于此,至今水不污浊,一名濯湖。县北十里有松湖,旧有熊氏花圃。

龙口水在府城西南六十里,源发蛟湖,北流至花园渡入锦江,一名谈口水。

华阳水在府城西南一百里,有小溪自新喻县界流至华阳北入锦江。

隠泉水在府城南钧山之东北,泉沸涌,出于平田。自三十六陂流出曲水桥,入清江界,合贑水。

曲水在府城南六十里,发源䝉山流,出潦浒口,东入贑水。其势回环萦曲,故名。

鸣水在府城西北六十里,北流合奉新江。《华阳实録》云:碧涧飞流,空谷振响,絶顶有石髙数丈,以物扣之,其声如鼓。

斜口水在上髙县西十里,发源䝉山合末山、九峰水,厯深村,斜陂入江。

六口水在上髙县北十里,源出上夫西流,南经河西阳乐花陂,至六口入江。

石洪港水在上髙县东十里,源出上夫东流,南经辛城,合沙溪、武泉,至甘罗渡入江。

易乐水在上髙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源出乾陀岭,经永平,至紫府口入江。

章舍水在上髙县东北三十里,源出新昌县党田塘浦,经黄塘,至广乐城头入江。

白竹港水在新昌县西四十里,源发髙岭,南流经上髙县入江。

小斜川在新昌县西南二里翰苑台之下,萦回曲折,入于盐溪。宋僧觉范以其风景类浔阳斜川,因名之。元至正间,典史罗思敬构亭于上,刘湏溪作记。

市溪在府城锦江水自靖安门流入城,经三让桥、世济桥,迤逦而东,出朝阳门,复入于江。宋寳佑癸丑,惠政桥成,有锦水市河连之象。是年,姚勉及第岁久湮塞,明正德八年,知府邝璠浚之,可通小舟。嘉靖乙未,太保吴山及第。

碧溪在府城,自幸龙王庙前流经通真桥,至府学前入江。

务农溪在府城东三十里,其水自新建县界至髙安县境,南流入江。

盐溪在新昌县西太和门外,一名若耶溪,上有盐洲西溪自宁州发源至新昌县一百五十里,回绕而东入上髙县。东溪在新昌县东北,源出奉新界,流入上髙。方塘溪在新昌县西四十里,发源黄檗山,流入上髙秀溪,在新昌县十五都,今名查溪,相传晋陶潜第五子佟居。此有渊明读书堂、靖节桥遗迹。

末山潭在府城米山西,潭极深险,旧传有巨牛赤尾,阴晦輙出伤禾稼,人畜应刺,史智顼除之,塞其潭。苏辙诗人言:「西有蛟蜃穴,闰年每与风雨俱」。

幸龙王潭在府治西五里。幸氏谱云:唐祭洒南容五世孙潭,字子渊,有异术,经汴都,尝致书于乡人曰:「城北门数里有潭傍有古木,即吾家也」。叩之必应,持书者如所戒,果有二童子出,俄一丈夫继之,宛如汴都所见,邑人异之,为立庙。岁旱,祷雨輙应,厯代敕封龙王,旧志作「幸南容者悞」。

樟树潭在上髙县治西,儒学前一名学潭,大江渊静为巨鳞窟宅。鳯潭在县西五十里云末峰之岩下。

龙潭新昌县有三,一在二十九都云峰,坛一,在三十都元道观,一在四十都黄檗山。

鲇鱼洲,在府城东二十五里,当锦江水口之冲。中流突起,竹木萦回,春夏水溢,洲随水长。秋冬四周,白沙如雪。上有楼阁,可供游眺。

鸬鹚洲,在上髙县罗汉石东。《司马地钤》云:「鸬鹚洲合状元生,又月沙洲,亦名状元洲,在县东二里许。

国朝康熙十年,知县梁淑乾倡议建塔于上仙。姑洲在上髙县西六十里,俗传有女仙经此。禄陂洲,在新昌县东南,旧儒学之左。

进龙池在府城东县学之右,南流入锦江,旧为学池,弃以畀民。明正德十年,知府邝璠复取隶本学。又府城锺秀门外有红菱池,亦隶学宫。

饮马池在府城北五十里浮云山南,甘泉清冽,相传应智顼义兵屯山下,饮马于此。

剑池在府治后,圃相传仙人李八百淬剑于此,中产白莲。宋黄庭坚赋制剑池之䓿萏以为「裳」者是也。又新昌县北七十里亦有剑池,传是许旌阳磨剑所。星落池在新昌县南三十里。旧传有星坠地成池,虽旱不涸,虽潦不盈。

圳泉在府城南八十里南城村。又府城西北:马鞍岭,有吴城、瀑、布泉。

武泉在上髙县北十里,泉深莫测溢,为沼,中多赬鲤,俗云不可食,取食輙死。上有晋皇甫武将军庙,故泉以武名。

普润泉在上髙县西十五里,亦名贯珠泉。其泉自石窦迸出,莫穷其源,循石厓为平地,昔方广十丈,今止丈馀。宋时有普润院,久废。

岩洞泉在上髙县南三十五里,漑田甚广,抵新喻县界。七星泉在新昌县城内。宋令刘明老凿七井以应七星。又县西十里净慧院内有五色泉。

竹山泉在新昌县西十五里。柴源之竹山涡口,气充味厚,絶无尘滓,清晨汲饮,可巳腹痛。

虎跑泉在新昌县西黄檗寺方丈内。旧传有虎跑地出泉,汲引不竭」。

丹井有五:一在府治后圃仙人李八百炼丹之所。一在府城东南四十里许,旌阳炼丹之所,一在城西七十里。晋丁义君女秀英炼丹之所一,在城南七十里许,丁王三仙炼丹之所,一在上髙县南二十五里许,旌阳投丹之所。

状元泉井,即旧贡院井,今在县学㦸门左,井上有亭,欧阳世善扁曰:「天一重,清」今废」。

花坞井,在府城北三十里。明正德七年,华林贼执通判姜荣妾窦氏,至此,投井死焉。今作亭其上。

白龙井在府城东十五里祥符观,昔有白龙出此,故名东阳井,在新昌县浴德池之左,久塞。

国朝康熙四年,知县黄运启开浚乳泉井在新昌县西十里寳盖寺之侧,其水莹白如乳,袁州府。

袁山在府城东北五里峰,峦秀拔,晋髙士袁京,隠居此山,卒葬其侧,故名以袁名州,义因山也。大袁、小袁两山相对,唐人诗袁山大小䨇螺并秀水,东西一带横仰山,在府城南八十里,乃袁之镇山也,周回数百里,髙耸万仞,可仰不可登,因名絶顶,有集云峰入夏云,冒其岭则雨立,至冬微阴,即停雪山下,有唐郑谷读书处太平、兴国禅寺及二神庙、小释迦骨塔。

湖冈山在府城南十五里,晋邓表故宅山顶有炼丹台、养丹池、朝斗石。

小仰山在府城南三十里,晋、邓表修炼于此,又号「邓表。峰上有泉坛石臼,药灶,又名水晶山。宋州守萧炳诗:「万丈青山插碧,天真人炼药石依然」。

蟠龙山在府城南四十里,自麓至顶凡三十六曲,有蟠龙寺。唐末镇南节度使锺传建四面壁立,湍瀑飞泻,龙门关扼其前。

石门山,在府城南六十里,石峭如壁,中通小径。又南十里为木平山,山有三峰。宋州守王古祷雨有应,遂名其中峰曰妙庆,左曰瑞光,右曰慈云。

震山在府城东十里,下有岩,幽深险僻,唐彭云隠钓于此,寳应中徵召,不就。郡守嘉其行,因名其乡曰诏君乡,岩曰诏君钓台。唐卢肇有《震山岩记》,又东十里为雕山。

坤长山在府城西南七里,山自坤方来,连亘甚逺,故名书堂。山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唐卢肇读书于此。万载县西八十里亦有书堂山,晋习凿齿避地处。

石屋山在府城西北三十馀里,洞深百馀丈,有石柱、石钟、石鼓之属。

老山,在府城西南六十里,崇髙峻拔山巅飞瀑下,注清沥江,北入秀江。

寳山在府城北六十里,世传肃禅师过此山,遇讼者,劝之云:「欲出轮,回道,先回自巳心」。讼者以此言为寳,故名。

望鳯山在府城西北七十里,中有一峰逺观如鳯喝断山在府城北一百二十里,与万载、萍乡及湖广浏阳县接境,两山峙若天门中通,一径为八省之咽喉。钤冈山在分宜县水南二里,新泽水出于右,长寿水出于左,夹于山末,故曰钤山,势耸,特登之。可眺一邑,上有仰山行祠,山腰有泉,病者饮之,輙愈山椒。有问东亭明推官徐之孟,创今倾圮。

国朝守道施闰章重建抚松亭,仙台山在分宜县东南五里,群山环抱,一峰髙耸,相传昔有牧羊者,登山,遇两仙对弈,语曰:「子下界人也,何为来此?」今名其村曰下界。

钟山,在分宜县东十里水,南曰南钟山水,北曰北钟山。裴子野宋略》云:「永嘉元年,因洪水,有大钟,从山下流出,验其铭,乃秦时所造。因名山,有巨石,临江如峡,故又名钟山峡。《舆地纪胜》云:「有渔人,得一金锁,长数百尺,又得一钟,如铎状,举之,声如霹雳,山川震动,渔者恐,亦沉于水。或曰,此秦时驱山铎也」。

昌山在分宜县西二十里,险尝覆舟,旧名伤山,后改今名,又名昌山峡。顾野王《舆地记》云:「晋永嘉四年,罗子鲁于山峡堰为陂,灌田四百顷。

银山有二,一在分宜县南二十里山巅多白石,一在万载县西十五里。山有巨石,白如银石,间有洞,可以避寇。

清风山在分宜县南三十里有寳慈观。西晋时,黄仙姑尝修炼于此,有炼丹池,又南二十里为白岩山,有永清院。

玊冈山,在分宜县西二十馀里,卓立如削玉。其下平夷幽旷。又西为雪山、锺袁山,七峰之秀锁昌山三折之湾,古木繁阴,冬有积雪。又西为光子山,以晋李琳得名。又西为大梅山。其山多梅成林。

台山在分宜县北二十五里,山顶平敞若台鸡。足山在分宜县北八十里旌儒乡山下,胜因寺寺背有石孔,日出盐以足寺用。后有利之者,凿而大之,盐遂止。

徐仙山,在萍乡县西三里,世传有徐姓者,于此修真后仙去,事详《夷坚志》。

笔架山在萍乡县南里许髙耸秀拔,与县后山相对,旧名迎鳯岭,以县治势如飞鳯,而此山与之相迎也。宋乾道中,县令赵公廪建塔,其上髙七丈许,明嘉靖中,知县梁用逵以孤峰独耸,増建其二,于东三塔相连,形如笔架岭,有四望亭、仰山二圣坛遗址,万厯中,知县陆世绩重修。

毛仙山在萍乡县东二十三里。古有毛仙驿。《方舆记》云:「昔有人过此山,逢一人遍体生毛,言辞异常,后不复见。朱子过此,尝问驿卒,云狐魅所为」,遂题诗驿。中石姥山在萍乡县西五十里,有石屹立如姥,瞻望宋州守周兑诗:「顽然本是无情物,应误行人指望夫。

南源山,在萍乡县北五十里下。有广利禅院。宋宣和中,县令郑强建以息兵厉山。南有泉,四时不竭相近者为浴室山,山下有浴池。

九嶷山在萍乡县东七十里,连带九峰,因名山侧有仙鹤岭,若䨇鹤飞舞状。

五金山在萍乡县西七十里,五峰相连面,皆向兊因名。杨岐山在萍乡县北七十里,世传杨、朱泣。岐之所傍有玊女殿,内有九石房,相映如屛风,世传仙真所居。又有普通院及隋炀帝坛相近者,为瑶金山唐敕封普济大师道场也。上有渌水洞、灵丹井。

楚山在萍乡县北九十里,相传楚昭王曽经此。武功山在萍乡县东一百二十里,跨吉、袁二府境。旧志云:绍兴间洞寇猖獗,赵扆统禁军𠞰捕,有功立栅山上,因名。据安福志,由陈武帝时更名,袁志疑失实。罗霄山与武功山相连,下有石潭,深不可测。太平寰宇记云:潭水傍出石乳,又名石井,岁旱,祷之以大木长三四丈者投水中,即雨水涌木出,雨即止。或曰昔有罗霄居此,因名其下有罗霄洞。据安福志,卢萧山本因泸、潇二水得名,袁志别作罗霄,或说乃讹传也。龙山在万载县,治后龙江经其下山势峛崺为县之镇,距治东南二百歩有三石,卓立潭中,亦名笔架山。县南三百歩有月台山,状如满月。又县东南二里许有白塔山。

紫盖山在万载县西北十五里,山势崇耸,屹若车盖,旧名云盖山。或云仙人谢仲初尝游此,有紫云上覆,故名。

五雷山,在万载县北二十里,五山相连,与逍遥观拱对遇旱祷雨。

汤周山在万载县西三十里,相传晋安帝时汤、周二仙,修道之所。上有观观,后有棋盘石,试剑石。

峰顶山,在万载县西南三十里,相传为马祖道一驻钖处。旧有上中下三塔,今惟中塔存焉。有泉清洌,岁旱应祷。

金鸡山在万载县北三十五里,山童不毛。有巨石在山下,入夜现金鸡,故名。

清泉山在万载县东北四十里,絶顶有瀑布泉。谢山在万载县北七十里。《舆地广记》、《九域志》皆以宋康乐公谢灵运得名。旧有灵应观。刘长者,读书堂,今废。九龙山在万载县西一百里,其山有九嵯峨,秀丽常有云覆之,又西二十里为铁山地界。湖广浏阳县旧产铁。

羊角峰,在府城东十里,䨇耸如羊角,一名䨇箭峰。耸翠峰在府城西三十里,峭壁孤峙。唐卢肇有诗,「甘竹峰在分宜县西三十里」。

明山峰在萍乡县东北二十五里,其峰特立,可以四眺,中有仁济院。

玉女峰在萍乡县东六十里,亦名玉女墩。《舆地志》云:「天将雨,有五色云气涌出石间,俗呼玉女披衣」。宋洪炎诗千年旧迹今芜没,惟有长松挂茑萝。

鹅鼻峰,在万载县东五里,地名东岐。元虞集爱此山,若蜀中鹅鼻峰,因名。

神冈岭在府治南八十歩,凡祀仰山皆由此,故名。乂府城西四里有王坡岭,旧传有王者葬此。

铜钉岭在府城西南五里,相传长沙温氏墓。宋初削平僭伪,因熔铜灌其顶,于史无徵。又西南十里为金钟岭。

仙女岭,在府城西三十五里,地名清

ctextchar:1464
,盖宋成恭夏皇后父家也。

严岭,在府城北五十里,山势峭拔,自下而上,有小径十八折,其顶名仰公山,下有小溪漑田甚广。

涧富岭,在府城南六十里,与安福县接境。宋嘉定四年,尝于此置寨以遏郴、寇。

大军岭,在府城西北九十里,山腰有泉,名水浆湖,相传隋炀帝时战场。

袁岭在分宜县西北十馀里,其上峰如列㦸。旧传:「东汉袁闳隠居其下。

石分岭,在分宜县南五十里抵安福界,又南十里为仰岭,极髙峻,登之可逺瞰吉安城。相传唐时有尚雅祖师骑虎,至此因建寺。

豸迹岭在萍乡县南三十里,山势耸矗,石形类豸,上有土濠,相传元季御红巾贼扼险于此。

圣冈岭在萍乡县东五十里,众山迤逦望之苍翠,晋甘卓筑垒其上。有圣冈庙,建以祀卓。又县南马迹岭,亦卓遗迹。

案山岭在萍乡县北五十里,左右两山相峙,中平如案,因名。有亭曰髙寒,为往来休息所。

鹤岭即洪冈,岭在万载县西南二十里,与仙游岩相望。十八渡岭在万载县北四十里,旧路在岭下,循环一水往来,凡十八渡。后辟路岭上,行者便之,俗讹为十八洞。

白水岭在万载县西八十里,髙数十仞,岭下平坦,居民众多。中有小溪,水色白,故名。

黄皮岭在万载县北八十里,与谢山相对,上有石屋,相传黄皮二仙,修炼于此,乡人祀之。

太阳岭,在万载县西一百里,形势陡峻,周广百里,未旦日光先射,傍晚不暝,故名。

万胜冈在府城东五里。杨吴时,柴再用与米志诚讨刘景崇,每出师冈下,不战一日,列阵冈南,大败之。见《九国志》。

天子冈在府城西北五十里傍,有驸马塘。杨桐冈在万载县东北二里许,其冈多产白杨桐树。县西里许有赤朱冈,产土朱。其东建社稷坛。

小南岳在萍乡县西七十里。山势嶙峋,上插云表,秋月登眺,霞彩万状,潇湘、庐阜悉在目中,为县境八景之一。

化成岩,在府城西北五里,下瞰秀江,旧名化成台,僧屋其上,名开化院。岩内有石佛,唐李卫公德裕尝读书于此,后祠之,详见古迹。

粟坑岩在府城西南七里,深阔三十丈,有小窦,通明可歩出岩顶。

帝钟岩在萍乡县北五十里,髙十丈,深四丈,中有倒石,长三丈,其形如钟。

翠岩在万载县城北百馀歩,石壁凌空,面挹龙江,岩下有穴泉喷清洌。

水晶岩在万载县西五十里,岩中飞瀑,泻出如玉,岁旱祷焉。又县西十里仙游岩有石类钟,扣之。清越又有石类道士状,俗称「仙人石。

灵栖岩在万载县西九十里,髙数丈,有崇胜寺,岩下有泉。自周公洞流来,灌田数百亩相近又有龙成岩,其地名梅陂,山势耸特,中有石室。宋元佑中,有猎者逐兽至此,后人往观,得一兽骨,其顶穹然如角,识者谓龙蜕骨也,室中有石如列仙者数十,下有石钟,扣之有声,有石砚岩溜注之,墨横砚,上笔在砚傍,皆石也。有石人坐白沙傍,如鬻盐状,或埽之,他日复积玉溪洞,在府城东半里许,宋李观梦符居之,因自号玉溪叟。今塞府城东北五里有石窟洞,石上有龙爪迹,青莲洞在化成岩侧,小穴丈许,虚明可爱,旧扁曰云谷。国朝康熙二年,守道施闰章谓其状如青莲半开,易以今名,有石作「莲花半未开,玲珑几,曲尽莓苔」之句。石乳洞在府城东三十里,深一里许,滴乳坚凝成观,音罗汉像,人或游宴,其中淆核狼籍,经宿如埽,宋教授郑王宾镌石记其事。太平寰宇记云:宜春有石室山,数石相连,髙十馀丈,素壁如雪,即此洞也。

漠塘洞在府城北六十里,初入阔可数丈,有潭水流洞外,继入小洞,渐逺一窦,通明地名带塘,距漠塘巳二十馀里,乡人尝避寇于此。

洪阳洞,在分宜县西十五里,袁岭三峰之麓。世传葛洪及娄阳所居洞口,有岩巉岏如,盖由洞门入石室东向,去地髙数十丈,初入一间,旷爽可容百人由西窦而入,始幽暗旧有人至。七十二间,闻昌山渡篙声,今游者可至第十二间,馀则隘不可行矣。其中有白沙如盐,傍有盐翁石伞、石帆石、鼓石田及仙佛诸像。洞中有水,春溢冬涸,云霞絪緼,一穴可通。絶顶仰见天日,俗呼天心。又有石燕至春,或能飞翔,明邑人洪经奎有记。

国朝康熙辛酉,知县蔡文鸾重刋。《洪阳洞图》有序,小洪洞在洪阳洞之顶门甚隘,其中广容千人,有石仓石阁之类,旧传晋、宋人有题名在深窈处,无火不可入也。

灵仙洞在分宜县北三十里洞内,去地三十丈,景物不减洪阳,但差小耳有丹炉,阔二尺,厚三寸许,圆如月,略玷缺傍。有一石磨,与丹炉尺寸不差毫秒,或以为炉盖也。

桃源洞,在分宜县北一百三十里,洞口空阔,东北行半里许,至一石室有石钟石磬,扣之有声,直北一室,天窗虚明,石级如田,田傍生荔支,有池泓澄石,龙夭矫其上,距洞二里许为风洞,居山之阳不可入。傍有泉,流水潺湲,清风生焉,冬温夏冷,避暑者置盘餐于中,食顷輙冻,其上有亭。

真如洞在萍乡县南三十里,洞有石钟、石龟,又有石如人形,相近者为里大洞,圆如覆钟,两洞相接。上洞有石,名雪峰,一石窍,斜穿,投以石,良久乃抵洑流下洞口,出山腹,巨石如屏,中有小溪两洞,可容千人。宋建炎初,避乱者多归焉。巨寇、张成攻围数日,不克乃退。又有下石陂,洞在县北四十里,亦可避兵。

竹山洞在万载县南二十里,洞阔非丈尺,计有水经其中,为学前江源,前后两门深五里许,内虚敞,有石田石屋一石,髙三丈,类塑像游者,自后洞出,前洞岁旱,于此祷雨。

云峰洞在万载县西九十里黄茅冈,门阔丈馀,中虚明,循级而下则渐黒,有石若钟磬,若仙佛,不可枚,举涧内产鱼及石,燕里人祷雨者,尝穷其源辰而入,出巳日西。

石穴,在府城西北六十里。燕州神庙穴内可行三十里,见水绕竹丛,莫知其源。

牛栏峡在府城东二十里,左有金鸡山,右有银瓶山,相对若栏。袁《志》云:五台、三峡,此其一也。

卢石在府城东湖上,相传卢肇家石,三峰九窍,竒秀可爱。宋州守祖无择徙置湖上,其诗云:「选置东湖最佳处,四面澄波映天碧。倚空突兀无与邻,顿觉亭台増气色」。

响石在府城南三里狮子岭北,声传响答故名。距府城南六十里有灵应石,在仰山正祠内,其形如灵龟之文。

望夫石在分宜县西十五里昌山峡水中地,名望夫堰」。《钤冈志》云:唐㑹昌,前有太守郑公字望夫于昌山下百歩馀,修复旧堰,引水自沙湖过李家村,经县治北,合骑岭水以灌田,后人思其德,以字名「堰」。

鎻石在分宜县南寳云寺,山傍有石壁立其纹,横起如扃锁状,世传石旧有窍有沈道人者,结庵于此,忽不见视,石则窍巳阖矣。

金星石在萍乡县东五十里,其石如室,中有二星,光采如金。又县东大安里有罗汉影石,在白鹭坑。宋元符间,巨石中裂,其声如雷,一屹立一坠田间各有形如罗汉。

巨罗石,在万载县东一里荷花池,东山岩侧有石,髙数尺,上有孔,吹之若叵罗声,回风入窍亦然。县北五里有狮子石,状类狮,下有潭,亦名狮子潭,上镌狮岩二大字,傍刻大德二年春月书。

谢仙石在万载县西四十里,一名麻鞋石,上有鞋迹。秀江在府城北门外,源发罗霄山,流经府城西十五里,为稠江,至府城北澄清深碧,因名。下经分宜县治,过新喻及临江府,流合章江。

ctextchar:1464
江,在府城西南六十里,源出老山山,顶有瀑数派,一派泻山,下为此江,过巩溪,又过了山,分二派:一为官陂水,一为古江,又分二派:一为司溪江,一为新江㑹,为麟桥江,入于秀江。麟桥江今在府西六里。司溪江一名沙陂江,古江旧傍山流,今湮为田。

严塘江,在分宜县东南三十里,发源檀溪,及李家砻出水口㑹新喻江。

岘江在分宜县南五十里,出自䨇源里源,㑹于雷同岭,下入章溪,至石岩下为岘江,筑陂灌田数千亩。

赤江在分宜县北,文标乡源,出珠塘之泉,下流三十里,由江斜出昌山峡而合秀江。

杨江在分宜县西北四十里,顺流㑹秀江水,新江在萍乡县东三十里,唐咸通中,刺史颜遐福奏开以通湖南,才凿十馀里而辍,今俗称其地为新江,相传开江时误杀白龟功,遂不就。

龙江在万载县北五里,源出县西一百二十里金钟湖,下流入瑞州府境。

锦江在万载县北三十里,源出谢山邑人敖玉溪,建桥东湖,在府城东三十歩。宋至和二年,州守祖无择于湖上建亭榭,为觞咏之所。淳熙间,张杓知州事,兄栻过此书扁,后废为圆庵。嘉定间,州守滕强恕浚湖修筑,今废。又城西十里有石湖。

落星湖在分宜县西五里,广五十馀亩,其深莫测。傍有龙祠,岁旱应祷,世传唐耕者向氏母居此。一夕,见巨星流于屋遂成湖。县北二里有石冈,湖广六十丈,灌田数百亩。

金钟湖,在万载县西一百二十五里。水分二派:一东流至官庄过竹渡入龙江,一流入湖广浏阳界。

九曲水在府城南五里,萦流凡三十里,出赤桥,入秀江。仰山水在府城南六十里,源发仰山,东流出浦村入秀江。

梦水在府城东八十里。《太平寰宇记》云:「昔锺仪于此村欲立县,夜乞梦果符所祝,名曰思县」,因以名水。

介溪水,在分宜县北十五里,发源界塘,渟洄清澈,中有巨石平坦,可坐其水,冬夏不竭,漑田千馀亩。东南流十馀里,至躭江,会秀江水。

竹桥水在分宜县东北二十里,自台山发源至圣陂普光桥,出小江口。

汊江水在分宜县南五十里。源二,左自仰岭,右自黄真人台下旋绕至大清里泉江山下,二水相夹,出安福、同桥、庐陵、板陂,至吉水同江聚入贑江。

萍川水在萍乡县南三十馀歩,源发杨岐山,东流转西四十里,到县又九十里入湖广醴陵县界,出渌口,过潭州入洞庭湖。宋蒋之竒诗倒流,杨岐水即此泉。江水在萍乡县东二十里,江心有泉涌出,故名水中生丝花,菜可食。

罗霄水在萍乡县东南四十五里,源出罗霄洞下,分两派。东流者合县东芦溪水,至宜春西流者,出本县境,合湘东江入醴陵县界。

康乐水,在万载县东北三十里。《太平寰宇记》云:谢康乐尝游此,因名源出谢山,东流至邱江,合龙江,出上髙野潴河水,在万载县西三十里,源出金钟湖,北流过鱼鳞滩,㑹竹渡水,合龙河,奔腾峻急,舟行甚险,里人立水府祠以镇之。

剑池水在万载县西一百里,池广丈馀,别有曽家源,水经:过于池,合流下井,田同灵栖。岩水出沙江,入金钟湖。旧传许旌阳捕蛟洪州,时蛟潜逃池中,旌阳捕斩之,因名。

石洞水在万载县西南二十里,源出竹山洞,北流,过杨河山,合白沙水,下南浦桥,至县学,前过䨇虹桥而入龙江。

避贤溪在府城南三十里,仰山正祠前,自仰山徙庙于此,见《宋张商英碑记》。

鸾溪在府城西北六十里,下流入秀江,俗传吴彩鸾与文箫游此。

坞溪在万载县治东,源出鹅鼻峰西流㑹学,前江雷潭,在府城东北五里,秀水至此成潭。旧传:龙潜于内,上有峭壁石罅,龙鳞印苔成痕,潭边有钓鱼台,竹木阴翳。

石牛潭在府城西五十里,江流中有石牛,又西二十里为飞剑潭。相传唐有王将军者,坐石上坠剑入潭。今石上剑痕犹存。

獭迳潭,在府城南,仰山之上,泓渟澄深,神龙所宅。仰山又有雪谷,潭水极冷,虽盛夏不可濯。

黄土潭在分宜县西南二里昌山峡水下流,汇而成潭,其侧有西关洲。又县南三里有杨柳潭,县东钟山峡有转钟潭,世传黄巢党以钟烹牛,其钟灵转入水。韩浒潭在萍乡县北十里,深可二丈,傍有韩将军庙。县北七十里有敷潭盘、旋若涡,有龙居之,傍建惠泽龙王庙。

箫山潭在萍乡县西八十里,汇五溪之水岸,有巨石,世传箫史,休息于此。县东百二十里有青龙潭,旱祷辄应。

龙潭在万载县东北龙江中,相传有穴,与狮子岩通。旧有龙江亭,今废。

锅泉潭在万载县西南九十里有三巨石枕。江浒石中有泉,天将雨,云气自中起,如炊烟,俗名石锅。

卢洲在府城东演武场,后以卢肇得名,今县学乃肇故居,此洲向多乔木,为居民所据,迹渐湮明。万历六年,知府郑敦典清,复之,仍种树其上。万暦末年,知府黄鸣乔建髙阁以祀肇,督学黄汝亨,扁曰「文标」。

沙米洲在分宜县治东钟山硖中,春夏湍急,白沙拥起,两岸如米,邑人以占丰歉。若南岸饶,则南岸丰,北岸亦然。

金鳌洲,在萍乡县西萍实桥下,其长百馀歩,状如溯水鱼。杨岐之水至此汇为潭,流入萍川。此洲为中流砥柱,旧名金鱼,以其形长而大,改名金鳌。又在儒学禹门之西,明知县陆世绩因建占鳌阁其上。

龙洲在万载县东北二里许,即龙河渡,约广数百亩,石洞、金钟湖二水,西来环抱,合流而东注。

鸣玉池在府治西隅,唐刺史张某剏,今改为疏泉,以疏西陂水至此也。府治内有澄源池。宋乾德二年,州守吕延贞凿取为政,当澄其源意。府治西北有防虞池,因防火而名,元季填塞,今作军营。府治东南有炮沙池,池内有石如炮。

西池在府城西,唐乾元中刺史郑审所开。池上有故城潭、木𤓰岛、蔷薇洲、杨柳堤、青田坛、石桥湾、钓矶。今废洗砚池,在宜春县学内,相传池中产绿毛龟」。

鳯凰池在萍乡县,治南百馀歩。宋宣和间,知县郑强因民多瞽,乃相县后地,形如飞鳯,展翼因凿二池以象二目,而民遂无盲疾。元至大二年,有瑞莲生池中,夏镇撰记年久淤塞,地为居民所侵。明万厯初,强裔孙郑敦典知府事,清复之,立鳯凰池碑。七年,知县常自新令民种莲于池清翠,交映四周,架以木栏。

国朝顺治间,知县刁之裔、余士聦相继疏浚梳洗池,在萍乡县东芦溪,镇南玉女台,右緑阴池,在万载县南百歩池,广四亩,树木阴翳。宜春泉在府城西四里,唐地志云:宜春泉酝酒入贡」,盖指此一名。灵泉旧传:泉日两涌与海潮通,后人涤漑其中,遂止有比目鱼,今不常见。

珠泉旧名涌坑泉,在府城南门外,方广丈馀,平地涌出,漑田甚广。明万厯丙申,推官徐之孟筑台,其下建楼东西连檐接栋,与宜春台相望。万厯己未,知府黄鸣乔重修,后毁。

国朝顺治庚子,知府胡希圣重建,视昔加美孚。惠圣泉在宜春台,仰山行祠下,冬夏不竭,病者饮之良愈。宋政和间,张沇为铭,今填塞。

温泉在府城西南三十里修仁乡定光院前,气温如汤,冬可浴,以鸡卵投之,即熟水中有鱼泉凡三出,一在东岸上,僧人甃为池,一涌出江心巨石,中石类釜,上寛五六尺许,平坦可坐游者,多于此宴饮,一在西岸下,宋黄叔万诗离火自天烁,温泉由此生。

甘泉在府城北十五里,山窦中流出,味甚甘洌。唐咸通二年,僧道光筑室为甘泉院。宋嘉佑中,州人李观因僧智汪建二堂为之记。又北十五里有泞泉,灌田万馀亩。

卓篙泉在分宜县钤冈,相传仰山二神,维舟卓篙于半,峰遂有泉涌,出旧建亭。明万厯六年,知府郑敦典重修。

源涧泉在分宜县大清里,漑田百馀亩。聪明泉在萍乡县西一百歩。其泉甘香。宋叶景武读书于此,后登第,故名。县西门外三里许有横龙泉,其泉出地中透佛座前至阶下,清洌可爱,金鱼游泳,人多题句。

暖泉在萍乡县苏家村,冬温如汤。又有冷泉在宣教里,夏冷如冰,饮之能已热疾。又清江里有寒泉,盛夏极清冷。

枫泉在萍乡县东二里许,夏不涸,冬不凝。昔尝汲注铜壶以定更漏,傍有枫树,故名

雨涌泉在萍乡县北杨岐山,相传通海,天欲雨,水先涌,溥泉,在万载县东一百五十歩。儒学前其泉,临江、味极、甘美,县西二百五十歩。有卓剑泉,在广报观右,世传谢仙以剑刺地泉涌出。旧有亭,今废。

涂泉,在万载县东十里,名泉陂,约广十亩,澄澈泓渟,有龙居之。每旱,官民祷焉。

义井在府治东集庆坊。唐刺史李将顺开凿,后湮塞。宋淳熙间,州守张杓修复之。明𢎞治庚申,知府朱华加浚。

䨇清井,旧为龟鼻井,阔丈馀,内有两小石孔,在府治东北。甘棠坊府儒学之左扬清井,旧为左龟眉井,横二尺,长六尺,在府治北达里坊。澄清井,旧为右龟,眉井横直,同在县治。前文㑹坊东明井,旧为左龟目,井阔丈馀,在府治东北隅达里坊西明井,旧为右龟目,井在古开元寺浴院后,今县治前文㑹坊之西,以上五井。旧志云:府地形如龟。唐袁天罡于城内凿龟,鼻眉目井,以全龟象,不专为民,汲亦取克制回禄之意,岁久淤塞。

国朝康熙戊申,知府李芳春查核原井挑浚,今俱疏通如旧,阖城便之。

秋家巷井,在府治北百馀歩,清水池西委巷中,井水特重,漏壶用之。又司理院井,其水亦重。

罗霄井在萍乡县罗霄山下,即葛仙浴丹池也。圣井在万载县东北安仁坊,世传宋乾道间,普庵禅师尝游息于此,时值多疫,师取井水饮之,疫遂痊。

真君井在万载县西厢外二百歩,世传谢仙曽经此就妪求水,妪辞水逺难致,谢指其地曰:「凿此可得水」。后果验。

江西通志卷八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