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十

钦定四库全书

江西通志》卷十

山川

抚州府:

羊角山在府治谯楼之左,有石笋出土中如羊角。昔传有童子自蜀青城山来者,叩角致书而石开,后人神之,扁为「羊角」。洞天」元虞集》有记赵孟俯诗,一拳白石封岩穴,三市红尘隔洞门」。

仙临山在府城南十五里,上有集仙观,王、郭二仙尝至此。

井山在府城南二十五里,黄华姑修真之所,上有丹井,唐颜真卿尝书碑记,又城西二十里有石井山,黄华姑初驻此,旧志云在城东者误。

仙盖山在府城南三十里,诸山之水皆西注,与宜黄水合,水外之障,有峰髙锐如笋者,曰禅和。

英巨山,在府城东三十五里,见《荀伯子临川记》,今名东岩岭,属金溪。

灵谷山在府城东南四十里,诸峰连抱如障,著名者曰文印,峰上祀三仙,曰隠真观,山中有石门,驻云亭、退心石棋枰、石古牛石,南北二井,其阳属金溪,其阴属临川山半瀑泉,春夏益壮。宋曽季狸诗,旧闻伯子记已得灵谷名隠,然望此州竒胜,称「山灵」。

戚姑山在府城南四十五里,相传长安戚文秀之女,修道于此,乘云上升,后人亦呼凌云山,山上有仙坛观,下有洗目池。邱兆麟《戚姑山赋序》云:「女子同时飞升,世皆传麻、黄、戚,魏、魏居衡山,黄居井山乃麻姑。则旴自有麻姑山名人,诗赋满焉,戚姑祀典缺,如索一残碑,断碣,了不可得,余既作记,登髙之馀,复为赋之。雷公山在府城南六十里,旧号大鹿山,有池生碧莲,南隅有井,魏末居人李天明祷雨至古树下,遇五老人,云「吾姓雷,久处此井」。或云:祷雨时,霹雳从井出,因号雷公山。山西南有上鹿里,盖「麓」字之讹也。

楼抚山在府城南八十里,有普润院,其碑云:「峰连万叠岳耸千寻水,绕长山」,冈蟠巨野,相近者为绣球山,跨临川、宜黄两县,其北曰髙田山,南曰洞源,岭中多怪石,异木逺,望山形有如绣球。

界山在府城南九十里,西连白杨、黄沙诸岭。东尽潭山、良安、石门峡,南接建昌等处。

铜山在府城西三十里,唐天寳六载,敕改峨峰。其南半山有龙泉观,稍西有支院曰东林,其下有小峰曰华子冈,庙祀华子期,山麓有红泉,皆托诸谢诗也。龙会山在府城西四十里,䨇峰耸立,上有曽真君,坛中有四穴,如马蹄,出泉清洌,人呼为马蹄泉。

樟源山在府城西北三十里,丰城驿道也。石路峻险,元㤗定间,丰城陆祥叔凿平之。

笔架山,在府城北四十里,三峰卓立,如架辛好礼诗,清秋山水,无不宜笔,架之峰天下竒。又北为金山,其南诸峰环抱曰金鸡城。东乡、延桥诸水皆经其中。有观曰永兴白玉蟾修炼处」。又西北数里有岭曰嵳峨,通道进贤。又北三十里最髙者曰蜉蝣岭。

免水山在府城西北六十里,唐天寳间改名尧山。上有祠,冕而垂衣裳者三:土人曰:尧、舜、禹也。山与槠山界接丰城。

月塘山,在府城东四十五里,宋王安石祖卫尉墓在焉,属金溪县境。

陈理山,在府城东北一百二十里,相传汉豫章太守陈蕃行部,至此理狱讼,故名。今属东乡县境。又举军山,据《府志》,在城东六十里,亦应隶东乡,然皆不知何山也。

栎山在崇仁县东二十里多栎树,又东十里为仙华山。感应山在崇仁县东五十五里,有仙坛,乡民雩禜地也。东塔山在崇仁县东南五里。何汉记云:东塔仙坛,始元至正癸未,值大旱,民走邑南华盖山,叩于浮邱,公迎三仙像以来,祀于山之麓。县西有北塔山,虞集有诗。天寳山在崇仁县东南三十里,峭拔髙耸,为境中伟观,又东南十里曰沸湖山,唐杜光庭炼丹之所。宋绍兴中,山岭夜有光,旦穴之,得古陶噐,上有「沸湖」二字,其下有龙潭。

朝真山在崇仁县南十五里,世传王、郭二仙寻真至此,相近为玉华山,又南为浮邱,石有岩三,中有溪可舫,胜迹良多。宋尚书何异辟为山庄,理宗在东宫时,御书「衮庵二字赐之。洪迈撰有《浮石山庄记》。

巴山在崇仁县南六十里,有汉豫章守栾巴祠,唐天寳六载,改曰临川山,以其为临水所自出也。宋绍兴中,县令孙懋避栾仙讳,改称相山。上有梅栾、邓、叶四真人,祠下有相泉。或云栾墓亦在山麓。按栾上书理,陈蕃、窦武寃下廷尉自杀,葬此亦疑失实。

圣寳山在崇仁县西南十里,上有仙祠,祠旁有石莹,润如丹玉。又西南十五里为灵兴山。

芙蓉山在崇仁县西南八十里,秀丽如䓿萏,跨乐安境,上有葛仙翁祠,旁有龙潭。乂西南二十五里为宝唐山。

华盖山在崇仁县南一百十里,一曰寳盖山,嵂崒修广,跨崇乐宜三邑之境。昔颜鲁公按图寻访,得隋开皇五年坏碑,言晋王郭二仙,自玉笥经麻姑、军峰、西华等山,最后过,此喜而留焉,修炼功成,遇浮邱公于此。元康二年壬子,乘鸾升去,上有三仙观,上升坛旁有舍身崖、定风石、金鸡岩、紫元洞及龙潭,灵迹甚多。宋末,望气者言华盖、临川二山之间当产异人,已而吴文正澄生于山麓之咸口里。明天启七年,知县崔世召辑《华盖山志》八卷。

崇仁山在崇仁县西四十里,跨南昌、吉、抚三郡之境,本名罗山,晋罗文通学道于此,唐改今名。絶顶有石仙祠,半山有田数顷,泉注为池,冬夏不涸,盖崇邑之镇山也。

仙游山在崇仁县北二里,危素尝作思贤亭于上,谓吴文正澄也。后改祠吴聘君与弼。

翠云山在金溪县南四里,冈峦环合,旁有瀑布。宋治平中,儒士胡采发榛莽而出之。有跃马试茗鸣玉三泉。王安石《跃马泉诗》,崩腾赴不测,一蹈常万匹,陆九韶,鸣《玉泉》诗,清越声盈耳。群工琢良玉,陆九龄《试茗泉。诗有泉生渥,洼绀洌,可试茗。

官山在金溪县南三十五里,乃县南第一峰,其上四峰如削,下瞰清江,望之如屏障。

金窟山在金溪县东五里,连接银山,中有石窦,即前代采金之所,今废有仙人麻鞋迹。

云林山,在金溪县东四十五里,崒嵂数百仭,界抚信、建昌三郡,其形势为金溪巨镇,上有峰三十六,最髙者为出云峰。宋建炎中,忠义社邓、傅二姓团兵于此旁一峰名玉马,势如天马行空,昻鬐振鬛,详见危素云林图记。

崖山在金溪县东七十里,又名大山,南连云林,东接贵溪之琵琶峰。有龙䰅井、三老峰、汤家洞、诸景。

铜斗山在金溪县西南二十五里,与芙蓉山对峙。宋曽巩记云:铜斗山能出云雨,弭灾害,为一邦之望。又西南十五里曰鸣山,其巅有井,随江水清浊,号通江井。状头山在金溪县西四十里,与云雾山相连。宋徐柏轩为教授,尝登眺曰:「居此山者,必出状头」。因留后裔于此。

疏山在金溪县西北五十里,左有峰曰桴鼓,右有峰曰搴旗,其麓有洎湖潭。旧志云:本梁周迪营地。唐大中时,何仙舟弃官读书于此,有钓台书屋,因号书山,后为白云禅师道场。南唐改今名。

张祉山,在金溪县东北六十里,接安仁县界。云锦志》云:「汉天师尝修道于此」。

仁荣山在金溪县北三里,有石钟观,拳石扣之,音如钟。赤松山在宜黄县西南十里,有穗珠泉、小帘泉,宋邹度支极隠,此自号赤松子。

台山在宜黄县东二十里,释道全游五台,归结庵于此。云华山在宜黄县南十里,亦名西华,又南五里为玉华山,旧有仙坛曰石麓,三面壁立,惟南通一径,上有田二顷,兼有泉,昔人以为寨,又南五里为石䂬山,有石梁突起数十丈,横空跨于两岩,夏凉冬温,旁有神运仓、滴珠岩,溪旁有义泉寺,宋孙觌赋石䂬诗,并为之序。

黄山在宜黄县南四十里,有龙潭、雷公岭,其山四面皆黄茅,下有潺湲亭、磨盘石,又南三十里曰䨇源山,中有温泉二派。

鳯台山在宜黄县西北二十五里,县治负焉。曹山在宜黄县北三十里,旧名荷玉山,其岭曰罗汉峰。昔本寂禅,师因礼曹溪六祖而回,遂易名山,前有回龙亭,其下有三潮泉,昔白眉禅师结庵山中,其水一日三潮云。

军山在宜黄县东南一百馀里,峻极天表,宜水出焉。其阳隶南丰县。

象眠山在乐安县治东,突起闤闠,中形如眠,象上有山月堂。宋令唐元龄诗:「慨想鹤汀鳬渚外,盘桓鳌水象溪间」。治西有仕山,与象眠对峙。治南有鳌头山,山半出泉,清洌而甘,其麓皆石骨入溪,如灵鳌赴海状。青钱山,在乐安县西南里许,下枕龙冈,势如叠钱,故名邑人。何沂中作亭其上。

鹿角山在乐安县南二十五里,髙耸并峙如鹿角。石桥山在乐安县西四十里,有石岩,穹窿,望之如梁,其下空旷。轩豁寺前有小石如牛鼻,遇风动,转如轮上砆山,在乐安县东北十五里,其石圆而色白,故名金华山,在乐安县西北三十里,形如覆瓢。昔王、郭二仙登此山以望华,盖相顾云絶似婺州。金华但无白石为羊耳,其下有金鸡石。

大盘山在乐安县西北七十五里,十二峰环列如盘,延袤二十里,寳唐之源出焉。跨新淦、永丰二县境。

丰材山,在乐安县北八十里,旧名麻山,唐天寳中改今名。其北岭接丰城县界。荀伯子《临川记》云:「登之者,望庐阜、彭蠡皆在其下。又北曰杯山,跨南昌临江。境上有张公祠,祀张柬之,旁有金牛塘。

桂山在东乡,县南距长林二里许。七寳山在东乡县东七里,迎春门面之。又东数里为积烟山,半山有龙池,瀑布即宋陈羍死节处,其阳隶安仁县。

五彩山在东乡。县习㤗乡,其阴隶馀干县,横山在东乡,县十都,雄视诸峰。宋进士俞廷椿,廷华世居其下。御屏山在一十五都,方耸若御屏,明大学士吴伯宗家其下。

五峰在府城中,一曰青云,起于㢲隅,旧县学依焉,二曰逍遥,三曰桐林,又名萧家岭,四曰香楠。其东峰旧为卸盐之场,故一名盐歩岭,有台临溪,曽巩所记拟岘台也。其右峰旧有寳应寺,今改为县。学五:曰天庆,其西稍洼,集客土为阜,曰太山,建东岳行祠。

接云峰在府城南三十五里,又南数里有峰小锐曰状元。又南为马鞍,又南为尧岭岭,有汪自然仙冢,石上刻一律,自然亲笔也。

仙桂峰在府城北三十里,后有雷坛。嵊传云:「浮邱公祷雨,以桂枝插石罅中」。有观曰会仙,人多祈梦,闻桂香者则吉。明崇祯末,树忽朽未几,西岩复生一株。马旗峰在崇仁县北二十五里,峭拔如卓旗然。卓笔峰在金溪县西南二里,形如立笔,下有砚池,遥对学宫稍偏于右梅峰在县南十五里,有峰数十如簇笋。旧传刘仙师尝吹铁笛,呼雨其上。

百岁峰在金溪县西北三十里,与崇岭相连下,有庙土人以祀周迪。明珠峰在县北四十里,山无杂树,圆若珠,缀相近。有释褐峰,以刘尧夫得名。又县东四十里有名扬峰。旧志云:故相陈福公葬其祖于山麓,一名金笼峰。

雪华峰在乐安县南四十里荷树岭之上,其髙十里,下有三百八十四□。又南二十里为仙女峰,俗传王、郭二仙。飞升时有侍女执旛其上。

螺首峰在东乡县东南十里,山首尖,圆如螺,山北有螺首寺。又县北雄岚峰,有灵泉,可愈疾。

圭峰在东乡,县二十五都,相传宋亡。后谢枋得立祠以祀故君。今祠犹沿万寿之名。

万岁岭,在府城西四十里。旧传宋隆佑太后经过,指问此山舆人以万岁岭对,因得名焉。

石狮岭在府城南八十里,孤石雄峙如狮子,形岭有路,西通宜、黄,东接金溪。明成化间,克山里人袁大用,尝备石甃砌,创小亭以休行旅。

佛迹岭在府城东四十里,中有飞来,佛有二井,深广不盈尺,冬夏清莹不竭。

大和岭,在府城北五十里。又北十里曰小门岭,与金山相近,上有王、郭二仙行祠。

红旗岭在崇仁县东二十五里岭,有三叠如旗,上幕,岭在金溪县东南五里,未县时设镇于此。崇岭在县西二十里,层岩叠巘,时有紫气,望之郁葱晴明,可见南昌西山,又西北十里为白豻岭,一峰秀拔。黄土岭在宜黄县南九十五里,其阳隶宁都县,其阴黄水出焉。箬岭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馀里,上多箬竹,可为箭,漳水之源出焉。

寳岭在乐安县南八十里,相传里中。杨氏得怪石濯于溪水,石忽莹澈,有人像,遂寳之。又南五里为大树岭,其南麓隶永丰县界。岭在县北八十馀里,其北麓界丰城。

庾岭在东乡县南三里,一名长林。杨诚斋有《宿长林诗》,花尖岭在东乡县南,七都两峰大小相对曰,大花尖、小花尖相近有金峰岭,视诸峰尤髙大,上有三仙祠,民祀之,以御蝗蝻,下有虎岩泉。又南有船岭,其形如船。黄茅冈在崇仁县华盖山下。元虞集置邵庵精舍有白云,今许草为堂」之句。

柏冈在金溪县西三十里,地堪揽胜。又西二十五里为柘冈,上多辛夷,有王荆公读书堂,盖外家吴氏所居也。

龙头冈在乐安县西,为邑城关障。乌冈在东乡县西南,与大富冈对峙,三港水流其间。黄华、姑岩在崇仁县东三十里,其岩三级有泉。甘洌、南壁有斧劈痕,下建栖真观。龟鳯岩在县南二十里,两傍石势如龟鳯中,通一径,攀援可上险絶处,有石室如斗。

龙角岩在金溪县东北永和乡,山巅有石对峙如龙角,然一径深入石室,旷爽可坐,百人相传。刘贤良读书于此。考安仁《白塔记》,乃康定二年龙角山人刘无忌所撰,疑即其人也。

仙岩在宜黄县北五里。昔王郭二仙尝问道寓:「此有朝真石拂霓洞遗迹」。宋周梦若有记。

滴油岩在乐安县西三十里石桥寺侧。或云昔出油,今出五色水。

浮云洞在崇仁县南十五里,洞穴芜没,不可深入。相传田家,黄氏子夜寐惊魇,见伟丈夫自称回岩客」,令语世人曰:「此浮云洞也」,因名。又南三十五里有香城庄燕洞,岩上有二佛迹,泉流石罅中,其石白如锺乳。罗汉洞在金溪县南四里翠云寺之侧。

桃源洞,在乐安县南十里,元人夏友兰结庐种桃。其中锦绣谷在金溪县治后,四山青蔼,万瓦鳞差,景物风华,相错如绣。宋王安石有诗明王文安英,世居其下。玉石台在府城西十五里,俗称狮子石,北崖有石冈势,奋跃而南,向曰金石台,上有林秘丞书屋,今废台右五峰,骈耸而东,渐出滨江,俗称五虎,其末峰最小者断入江中而踞曰石台,俗称豹石川。合水壮则浸其凹而峰,若鼋浮鳌涌。昔人以其关键风气,拟之鄱湖两孤云。

石廪在府城东三十九里,状似仓廪,可容千斛,茍伯子临川记云:禀口开则岁歉,闭则岁丰,今石存而不验。石龙在府城西南二十四里,岩髙一丈五尺,周围六百五十歩。《地理志》云:有鳞甲,因号石龙。又西南十五里有石鼓。

石屋在乐安县北四十里天授乡。三溪渡侧突起一峰,其中空明。

虾蟆石在府城东南二十里石头渡,东岸徐霖诗,蝌蚪镌文怀。旧鼓蟾蜍,供砚琢青瑶。

鲤石在崇仁县南十五里,俗传琴髙先生于此修炼所乘之鲤化而为石。又县西南四十里有虎迹石,相传王、郭,二仙尝跨虎憩其上。

月石在金溪县东四里翠云院侧,岩窦天成,宛如圆月。宋陆九韶有诗。又乐安县,天授乡,亦有月石。

榜石在乐安县南五十里,地名前团,相传其石。光明则有人登科甲。

汝水在府城东门外,源出广昌伏村血木岭,流至建昌府,为旴合新城诸水,流二百里,至良安峡,入临川境,为汝合宜黄、崇仁二县水,流至南昌界,合豫章水,入鄱阳湖。

临水在府城西十里,源出崇仁县巴山下,即定川也,亦名母城水,流至西津,与汝水合。

连矾水在府城西北五里,源出长冈,过品桥、厯仙、临山,由西髙、和尚二桥出黄塘桥至合处,凡四十里,水比诸水特重,昔人取以充漏刻。荀伯子临川记云:甘渚出宜黄连矾山四十里,流至吴家渡,注汝水。东兴人以木甑浸井中,后于连矾桥下甘渚中得之连矾山。未详所在。据云四十里至吴家渡,非今宜黄界矣。俗讹「连樊」,因妄指为二山」云。

梦港水在府城南三十里,源出佛容山,下注「汝水」,一作「孟港」。《隋地理志》临川」之下独载梦水,即此水也。

寳唐水在崇仁县西南一百五里,源出乐安大盘山,入县境,下流合临水。

罗山水在崇仁县西,源出罗山,其派有二:一自暗坑出,沿流入寳唐水,一自东塔出,沿流入大港,合临水,东至白鹭渡入临川境。

西宁水在崇仁县西五里,源出华盖山,曲折流入县西,与寳唐水合,又合青水与罗山水。

金溪水在金溪县上幕岭东,水色如金,县因以名。福水在金溪县南十里,源出于闽,经南城梅峰,至鼔楼冈下,会石门港水。

清江水在金溪县南三十里,其水清洌,宜沤楮,故土人造纸,以「清江著名。

青田港水在金溪县东二十五里,下流入贵溪、安仁界。齐冈水在金溪县西五十里,其源二:一出县北金窟山,一出查堆浮罗桥。

苦竹水在金溪县北四十五里,乃汝水之上流也。曹水在宜黄县东北,源出崇仁分水界,䨇坑流至县北,经卷雪、丰乐二桥,合宜、黄二水。

宜水在宜黄县东五里,源出军山之北,流四十里,与漳水合,又百里与黄水合。

黄水在宜黄县南五里,源出黄土岭北,分流至三港口,经打石港,与汝水合。

漳水在宜黄县东南,源出箬岭,合宜水,至县郭前,合黄水下流,又名东港。

鳌溪水在乐安县治西,源出芙蓉山,东流至县,又西流,与贑水合。

大溪源水,在乐安县西北七十里,源出大盘山,北流至蛟湖,合临水县南。又有大溪水,源出华盖山,西流至乌水入永丰河。

逺溪水在乐安县南百八十里,分三派,至招携合乌水、三港口,水在东乡县治东北。水源有三:一出雄岚峰,左经洞泉,观西平龙义而来,一出珠坑、庾岭、鸡公岭之间,下绕县治之东,一出竹山峡入寒陂,三水交会于县治之东北,故名三港口,自北而西厯珠山,下流至新陂,与延桥水会,出金鸡城,与临汝水合。

润溪水在东乡县习㤗乡距县治六十里,其源有三:一自馀干之李梅峰,东流而西,一自鹤堂峰南流而北,一自赞王岭西流而东,皆至岩前陂,合北下为润陂水,至族湖合龙窟、河水。朱子集有过润溪诗。

南湖在府城南门外,西折里许,相传南唐元宗弟齐王景逹所开,今湮为田。

瑶湖在府城东南,江广流,缓渟潴如湖,稍北。有千金堤。白鳝潭在府城北一百里,相传宋晏殊之。祖其葬处,掘得三,白鳝一奔入潭,故名。

青水潭在崇仁县西北十里,源发十都,流至县西驴陂,与大溪水合。

擂鼔潭在宜黄县南九十里,山泉倾泻入潭,其声如鼓。梅仙潭在乐安县南五十里。张右丞澈尝曰:梅仙潭石矶出于水裔,松竹森润,其源有梅百十株,或徘徊其下,真瑶林琼树中也。

黄金濑在崇仁县东二十里,下有潭,深莫可测。虎头洲在府城北三十里,宋治平中,郡人李权梦张乐送至洲上,俄登第,授䖍州司理,盖虎头之应也。

伭洲在金溪县西状头山之东,宋儒傅子云尝游咏于此,象山先生」为作。

墨池有三:一在府学,晋王羲之学,书池上池水尽黑,故名。曽巩有记,一在金溪县,距白水寺三里,乃谢灵运涤砚处,又清逺驿有墨池,明吴与弼有记。

卧冰池在府城东孝义寺,俗传为王祥故宅,张右丞诗虽赝,犹堪赏前贤,况可师。

灵运池在府城东四十里,距灵谷山二里许。池在山巅放生池,旧因汝水为之豫章。《诗话》云:唐末,邕州,蔡大夫迁抚州刺史,游汝水,放生禁采捕,有人乘小舟钓其上,蔡使人捕之,钓者为诗云:「投却长竿卷却丝,手携蓑笠献新诗,临川太守清如镜,不是渔人下钓时」。宋州守朱正辞始即吴陂庄之南塘,为之置斗门以均蓄泄。

化龙池在崇仁县治北。宋乐史:家池旁有巨蟒鳞甲,爪距如金,一日风雨大作,化龙而去。史登科,正此日也。仙鹅池在崇仁县西南四十五里,世传唐道士杜仙兴修黄籙斋,忽有仙鹅七飞集池上,又县南有咸池,宋嘉定志云:陈司空黄法氍因侯景乱,于乡里聚徒,助陈髙祖有功。又有竒术,尝变盐池于家山下,今水味咸于他水。

啮指池在金溪县东二里烈女祠前,唐寳厯间,冶监者坐矿竭亏额,将罹重辟,二女痛之,因发愤跃炉,啮指自誓,洒血于地,后人因以名池。

龙池有二,一在宜黄县南九十里之绵谷,相传唐大厯间,邑令许涣祷雨于此,有黄龙骧首而至,须㬰霹雳一声,甘霖大注,一在乐安县北五里两山之间,汇为池,广十亩,中有穴,其南五十里又有䨇龙池。

镜香池在乐安县,治西亭曰镜香,盖取「太白荷花镜里香」之句。

温泉在府城西北三十馀里,明水山东麓有明水寺,迤东四五里有池,常沸曰温泉。东坡云:天下温泉,七汝水其一也。明万厯中,知县刘孕昌建亭覆之,今圮。迤西五六里有池,清冷曰冷泉。昔人谓水有日月之象,故山曰明水也。

一、滴泉在府城万寿寺,冬夏不竭。王安石诗一滴有源通地脉半,泓无底透。湘川白鹿泉在府城寳应寺,世传谢灵运翻经时,有白鹿跑地泉涌出,宋陆游诗泉,声落环佩,肝肺为清凉。

灵泉即五星泉,在金溪县南十里,泉自石眼喷出,累累如撒珠也。县东二里伯清泉泉出石罅,清澈味美。乂有泉出石中,名石眼泉,寒暑如一。宋嘉定间,县令楼鐩创二亭取荆公诗扁以待霖,其一未扁。鐩字伯清,邑人,即以名泉。永嘉毛钜有记。

黄蜂泉在金溪县西三十里,井寛不盈亩,而泉脉星灿多于蜂房,灌田约百顷。

白龟泉在乐安县南八十里,近仙游观。昔吴真人修丹时,有白龟自山南负泉而出,故名。

仰泉在东乡县何坊山,麓有池,广丈馀,水由地出,如珠滚盘,下流灌田甚多。又有清井泉,在长林,亦利灌漑九十九井,在府治东南七里。俗传周迪与其夫人约曰:「一夕之内,尔织百缣,我开百井。至四更,夫人百缣已就」。效鸡鸣以绐之,群鸡皆和,方得九十九井,闻鸡鸣,遂止。乡人因立周仙王祠。

朱井在府学文庙西庑下,其泉清洌。丹井有三,一在府治西南。魏坛观乃魏夫人炼丹之所。一在西北元妙观,乃黄华姑炼丹所,一在乐安县南。四十里玉庭观,乃王、郭二仙炼丹所。

䨇黄井在府城西四十里,其甃乃䨇黄木甑,至今不朽。旧传:曽真君炼丹处,乡人立亭于上。

石仙人潭井在金溪县东二十五里,有仙迹,岁旱应祷。又东一十里有三龙井。昔刘仙师得豢龙术,能兴云雨井,乃其遗迹也。

仙人井乐安县有二,一在平湖冈上,灌田赖之。一在巴塘。

建昌府:

麻姑山在府城西南十里,建之镇山也,唐𨽻抚州,故颜真卿有《抚州南城县麻姑仙坛记,小楷精妙,久为好事者窃去。宋杨万里记云:道旁古松合抱,皆二百年物,瀑泉䨇流,若自天下有老氏宫曰仙都者,枕山而居。明邹矩游记云:麻姑直城西十里,缘山麓而上百馀歩,有寻真亭又数百歩,有云关,益上斗折数百歩,至山半,俯视诸山如龙首峰,赤面从姑石,皆帖然出,履下山下有涧啮石,南奔十馀里,其流而平,布石者如织组,其拥石而下者如驱潮卷海,其声细者如响,环佩如鸣球,大者如轰雷,直上数十仞,有水垂峡如悬河,盖所谓瀑布者,尤为麻姑竒观上有金龙潭,深黝而正,碧龙藏其中,大旱,祈祷輙雨,涧旁为亭,枕流垂玉,飞练涌雪,下上聮络如贯珠然,皆因水而名。又上数百歩有桥架石涧,上石罅有泉,侧出极甘洌,以酿酒,尤佳,名神功稍上夷,行数百歩,至仙都观坛鲁公祠,及何氏书房在焉。观后有唐邓紫阳冢,相传紫阳尸,解棺亦飞去,独遗炉,简瘗坛外,山皆回环,旧有古藤七星杉,皆巳斩伐,惟存一松,偃蹇如虬龙山,上有仰高亭,又上有齐云亭,一碑穹然立榛莽中,下瞰城郭,大仅如掌山,后有雾应、仙羊、五老、秦人诸峰盘拿八九里。又有碧莲池在观前,今已为田,由麻姑十里至丹霞观,亦峻险,水益清驶,草树益森翳观,有铁铸仙像,所谓丹霞洞天者,去观十馀里,在山巅,与万寿峰势脉相属。明嘉靖癸卯,知府朱廷臣彚辑厯代诗文成麻姑集十二卷。

按颜记引葛洪神仙传云,王逺东之括苍山,过吴蔡经家后,云山顶古坛相传麻姑于此得道,非谓蔡经宅、王方平会麻姑在此也。旧志凡仙释古迹,多附会今槪削。

高空山在府城内,一名黄家山,宋侍郎聂子述居此,与郭家、陈家二山相连,城北二里鳯凰山,相传鳯尝降此。

从姑山在府城东南五里,上有铁关、玉井、天梯、天柱诸竒胜。有洞窈,黑名玉洞,一名伏虎洞,洞中窦名玉窦」,絶顶有石如枰,传是仙人弈处二江如䨇虹,自天蜿蜒而下,真足为麻姑之从也。景分十区,扁额百数,以飞鳌峰为最。详见罗汝芳从姑山图序记。

杨公山,在府城南十里江,景吴诗:「云涵古木凝清爽,泉带飞花过曲湾」。府城西五里有仙山絶顶祠。王郭二仙,宋知军陈绎与州人刘光道同游赋诗云:「佳山多在郡城西,草莽烟,云路欲迷」。

大富山,在府城东五里,又东五里为芙蓉山,连枝叠瓣,秀若芙蓉,上有三仙祠,祈祷多应。府城东北五里有章山,乔松修竹,森列交䕃。

圣山在府城西南三十里。治平寺左山,列如屏,与蛤湖相近,夏良胜建志》云:南四十里有虎头山。

东界山在府城东二十里,又城北七十里有北界山,与临川县分界。

席帽山在府城东五十里,上锐下阔,若席帽,然半山有石如人立。或曰南唐保大间,范越鳯择地于此,置㡌因名。

太平山在府城东北五十里,其势寛平,上有栖真石龙门山,在府城东六十里,上有天井,岁旱应祷。又东十里为九八山,山势横列如九八字。相传:山上有金钱,夜露光彩,飞不过寻,丈搏之不可得。

禅山,一在府城东七十里,逺望端凝,如坐禅状。旧志云:山侧有金船,遇风雨,夜光景著见,一在南丰县南八十里。

敛山在府城东八十里,髙数百仭,延袤数十里。淳熙郡志云:蓝田方言以禾囷为敛,山形似之,故名正德府志讹为剑山。又有大旭山,山势髙耸,日出先见。宋时避神宗讳,改大竹山,又东为鱼蜦山。

垛甲山在府城西十馀里麻姑山岭之北,粗石层叠如垛甲形,又西为铜山,谢灵运诗:「铜陵映碧涧」,即此廪山,在府城西六十里,髙百馀丈,上有大石如禾廪白云,山在府城南六十里,顶有虎岩,唐光化中,有虎岩,师乘云而来化于此。宋杨杰诗:「山空师何在?」木末白云起。

白马山在府城东北九十里,山有出云峰,絶顶有龙潭,界接金溪县。

五峰山在府城东一百二十里,山有五峰,故名。又东为石笋山,有石尖锐如笋,上耸天际。张孟琛诗:「龙苞尽向云中緑,犊角偏从雨后青」。

南城山,在府城东南一百四十里。军山在南丰县西四十里,县之望也。旧传吴芮攻南,粤驻军山下,其将梅鋗祭焉。礼成,有云物如士骑麾甲之状。山上有三仙祠。王母池下有水名军港,其西址有山茶洞、桃花源。山之西有屏障山、景致幽絶。宋蔡楠诗:「逺岫回环碧四围,一峰清絶万峰低」。

南山,在南丰县南,与县治对峙,九日士民游宴其上,又名登髙山,县南十里有马鞍山,形肖故名,又南二十里为宻石山。

东华山在南丰县东三十里,上有三仙祠,又东十里为寳应山,与聮珠峰相应,故名。

云盖山在南丰县东南七十里,上有灵泉,左《时翊诗,仰瞻近红云,俯视小城郭。

旗鼔山在南丰县西南三十里,右如展旗,左如仆鼔,又西南二十里为福善山。宋元丰间,吴禅师号樟木者于此坐化,其山髙峻,与军山对峙,山顶山腰皆有庵,产茶,味佳。又西南二十里为石龙山,山如游龙,缭绕数百丈。

蕨冈山,在南丰县西四十五里,山产蕨,人多采之。又五里为紫云山,其上时见紫云。又杜家尖山上有翠云峰、浮邱仙坛。

华盖山,一在南丰县西八十里,又名金盖山,一在新城县东南三十里,峰顶圆耸如盖。宋寳佑丁巳,僧惟玠至此以水,饮病者多愈。

金嶂山,一在南丰县西五里,一在西南百里许,髙出云表,与广昌县连界。

福山在新城县西南四十里,县之镇山也,旧名覆船山,唐懿宗赐名福船山,宋大中祥符间去「船」字。朱子尝讲道于此,祠堂在焉。

日山在新城县西隔溪水,形势峭拔,日初出,先见一名天峰,上有井,深不可测,相传通海眼,呼为日岫海门后湮塞。

国朝康熙六年,寺僧掘得井栏,镌石「龙泉」三字,知为旧井处,浚深七丈馀,得水味甘而白,盖乳泉也。

东岩山,在新城县东四十里,上有泉窦,涓涓流出云气常䕶之,下有宋儒傅权草堂。

大寒,山在新城县东南四十里,山顶平旷,人迹不到,其髙处最寒。

旗山在新城县东七十里,髙展如旗,每云兴必自旗山始。谚云:「旗山云雾盖其头,圣雨连朝落不休」。

仙台山,在新城县西三十里,峰峦秀耸,林木苍郁,上有仙台观。又西二十里为余笼山,有至圣之裔居其下。何塞山在新城县北七里,形势耸,直下为鱼山印山,山背有石,壁立如人。又县北三十里象山横卧,如象形。县西北三十里栖灵山中有石坛,多灵迹。

天堆山在广昌县东南溪中。旧志云:宋绍兴间,一夕雷雨大作,闻砂砾声,旦视之,有山屹然,髙数丈童,謡曰:「天雷飞,石头,一夜成髙邱,五十年内兴公侯」。至淳熙十一年,何坦登进士,官学士,谥文定,嗣后名卿辈出。西华山在广昌县西一里许,山侧有古桂一株。东华山在新兴上里,又有南华山,去县里许北华山,去县五里。中华山在县东二十里,其峰独秀。上有浮邱、公、王、郭真君祠。

金华山在广昌县西南四十里,夜有神光如金华色。翔鳯山在广昌县南五十里,九峰相聮,形若翔鳯。望军山在广昌县长上里,突兀万仞,俯视军峰于其下,故名上有石岩石、佛石、狮石、龟石、钖杖、石布袋、石棋、磐石、水帘,皆天然形。肖宋景定间,枢宻陈宗礼扁其楼曰光明堂,曰观在庵,曰觉林,门曰云关,以其道场传南华之灯也。相近有松花山,世传有仙鹤来巢于此,其松生花如莲。

金鸡山,在广昌县安上里,昔有里人见金鸡,逐之入穴。次日,复遇于后山,罗之不可得,乃知石窍相通。盘峰山在天授乡,形若盘,四面悬崖,西南有鸟道侧,足可登容万人,元末多避寇于此。大小崖山在金砂里,桂湖水绕之。

金竹山在泸溪县东一里,相近有上沸山,又东数里为郑家坪,山县南里许有石马山。又南十馀里为方家山。县东南十五里有卢广山、塔山。又东南五里为五鳯山。

鱼山在泸溪县西一里,以形肖得名。县北一里有平歩山,上有来鹤亭。

六鳌峰在府城西,相连者为华表峰。城北有石仙峰,秦人峰在麻姑山西南,与桃源相值。旧传秦人避乱于此。后有樵者见之,面黧黒,追之则疾如飞鸟,峰下有虎,跑泉,泉侧有玳瑁石。

锺台峰在府城西三十七里,昔有闽僧怀震,遇一虎蹲视,震叱之,且祝曰:「欲伴吾修行,可随我所至」。虎乃缓,歩随之,至此,峰隠焉,他日以菜叶浮溪,有人寻水源而入,见僧踏虎而坐,遂为创庵。

郭仙峰,在府城北三十里。又府城东北九十里有铜斗峰。

逍遥楼峰在府城东七十里,宋时峰鸣闻数里而李觏生焉。今里名贤良里。

何家峰、祝家峰、击鼔峰俱在南丰县东三十里。鸡笼峰在南丰县东五十里,如鸡笼,状有窍如杯,以石投之,砻砻,然不知所止,或塞之,声愈怒而窍复通。又东十里为连珠峰,取五星聮珠」之义。

望仙峰在南丰县西四十里,其峰遥见军山祠,故名。宋傅权诗:「嵯峨山势傍云天,试问谁来此望仙」。又县西北四十里有莲花峰,上有雷公石。

五龙峰在新城县东四十里,髙耸分脊,蜿蜒如五龙状。又东十里为白云峰,山壁青峭时见白云相接者为螺旋,峰上有仙都观,下有梵安寺。又东为鸟孤峰,特出众山之表。

箫曲峰,在新城县西南四十里,相传唐广明中,僧绍隆开山,有灵禽飞翔,其声如箫,因名。

金船峰在新城县北十五里石硖水口,上有金峰寺。仙人峰在广昌县西三十里,又县东五十里有䨇秀峰。妙髙峰在泸溪县北三里,上有庵,又北五里为鹅峰。望州岭在府城东二十里巅,有巨石瞰郡城,如在几席。贲家岭在府城内富安坊,近郭家山,为明藩益国所平,风快岭在府城西五里,不甚髙峻,而虚旷洞逹,乘风者快之,又西五里为驼鞍岭。宋吕南公诗:溪田桥畔驼鞍岭」,犹记当年志未平。

仙君岭在南丰县揖仙门外,宋曽致尧读书之地,俗传有羽衣七人被髪,自外至环坐室中,故名。

察银岭在南丰县南三十里,宋时遣使访银冶,过此不得而罢。路通广昌。

百丈岭在南丰县南七十里,又南十里为卷岭江、闽之界。盘湖岭在县东南八十里,下有湖若盘,俗呼大岭。陈平岭在南丰县西八十五里。建志一作陈丰,又名大洞隘,与宜黄界连。

小合岭在新城县东二十里,相传有陈髙祖、霸先祖墓。东兴岭在新城县西三十里,岭西有二山,一名上桂,一名新荷,见宋支梦授游山记。

鹁鸠岭在新城县东六十里,顶一小峰,如鹁鸠状。又东十里为飞鸢岭,一名悲猿岭。谢灵运诗「朝发悲猿峤」,即此后人讹为飞鸢,接此为杉岭。有关有驿,关东属福建光泽县界。宋鲍照诗古驿旧名杉,即此。

禅岭,在广昌县东七里,唐时有僧焚骨于上,里人祠之。黄潭岭在广昌县西南。形家谓县乃●形,此山如系木,详见曹学佺《名胜志》,县北里许为军营。岭乂县西南六十里有修岭界,接宁都。

血木岭在广昌县南百二十里南丰乡,旴水发源于此。华子冈在府城西十五里,世传华子期者,九江人,甪里弟子得仙翔集于此。谢灵运有诗,曹学佺名胜志云:「以康乐自注山居赋考之,华冈、麻源俱在始兴山。今浙江,绍兴之上虞县界,但自颜鲁公引用以来,相沿不改耳」。

脊冈在府城南十五里,宋贤良陈仲父居此人。赠诗云:「每当春秋社时候,万家置酒神仙居」。

神龟冈,在南丰县东北五里许,形若神龟,相传王文卿尸解处县东太平冈,又名太平嵊,髙四五丈,盘六七里,平坦无石。明嘉靖末,建兵营于此,后废。

九里冈,在新城县北三十里,盘旋九里,接南城界。龙冈在广昌县治后,俗名金榜山,县南有黄堂冈,旴水直来此,冈横抵之,使其流纡折县东北二十里有鳯皇冈。

左岳在府城西四十五里,又有右岳,与之并峙。东山嶂,在新城县东南十五里。元末,邑民避兵于此。牙梳嶂在广昌县南十里内,三穴,大风出焉,当寒则暖,当暑则凉。

鬼洞岩在府城东二十里。旧志,巫者刘仙师持炬自前门抵后门出,宋时亦有巫持炬入半洞,畏怖而反。五藏岩在府城东五十里,俗称孚子,岩岩皆怪石絶顶,林木交郁,人迹罕到。相近为仙人岩,临溪峭壁数百仞,天气晴明,岩中光彩,动摇隠隠,若一童子出没其间,或云中有仙人蜕骨也。又铸钱岩岩中,多有破坏古钱故名。

水帘岩,在府城西十二里。唐沈彬诗「水帘岩底见龙眠秋泽岩」在从姑山」,岁旱应祷,故名其侧。有定应泉二虎岩,在府城南五十里。宋淳化中,僧慧政因旱于岩上曝身祈雨。时有二虎伏岩畔。

读书岩在南丰县东二里,曽文定巩读书处下。有墨池伏虎岩,一在南丰县东十里,一在县西七十里。其左一山不毛,世传甘仙师泼丹滓于此。

石仙岩,在南丰县西十五里,即许真人委蜕之所,髙百馀丈,深二十丈,石上有白点如北斗形,岩前为冲寂观。

壶公岩在南丰县西九十里紫霄观后,髙七十馀丈。旧志云:昔悬壶先生委蜕于岩岩髙峻,人迹罕到,留一榻,坚若沈香,风雨不脆,丹灶犹存焉。宋张自《明游记》云:下岩中岩皆乾户上,岩兊户也,则山之巅矣。军峰插天,如玉笋出其右,旴江泻汉如玉绳维,其左金嶂、鹰石、朋从、友列如屏帟,遮其前,其后则山驱羊而随之,水束带而归之,无数也。

天堂岩在新城县南三十里,嵯峨万仞,中縁一径,上平广,可容数百人。旧有天堂寺,明邓元钖尝读书其中会仙岩在新城县南六十里,形如笔架,上有仙坛圣栖岩在广昌县西北七里,后易名静栖岩。黄土岩在广昌县东北十里,有雷神,著灵应,其径口为燕岩石罅,仅容一人,入内寛广,不受风,日秋后群燕蛰焉。又东北五里为程公岩岩,广二百歩,林木茂盛,有僧栖息于中,人莫知之,岁旱,忽著苍褐立岩前,语人曰:「我能请雨」。乡人竞斋之,既而雷雨大至,如桶注焉,故人号曰程水桶」。后岁馀,化岩中石刻三字,系罗汝芳笔,又东五里为寳陀岩,有灵泉,疫者饮之多愈。观峰岩在广昌县南坊里,明永乐间,樵者闻岩中钟鼔声,遂入视,惟见香炉一、锡杖一。景㤗间,里人建祠于上。

大觉岩,在泸溪县东三十里,枧溪发源于此。龙马岩在泸溪县六都,宋时其地有龙马山房,李觏聚徒讲易于此。

风洞在府城南二十里丹霞观,后风所出处,草木不生。龙湖洞在南丰县西二十里内有龙潭,相近为山,茶洞多产茶花,冬春开如簇锦。

桃花洞在南丰县西南五十里,狂风障上,昔传王、郭二仙夤夜堆结未就,闻鸡声而罢去,至今叠石,欲堕不堕。

梯云洞在南丰县西九十里,有石磴百馀级,方至洞门。丰南洞在新城县西四十里,其洞居石崖间,山岭平阔,洞门面㢲。明正统间,都人竹溪杨子谅、拉里人李道清秉烛入,洞尽七烛,尚未能穷疑惧而返,相传通南丰县界。

芭蕉洞在广昌县东北三十里,左赞诗芭蕉叶、暗伊尼伏踯躅,花殷格磔飞。

三谷在府城西南第一谷,在麻姑南涧,深广数里许。第二谷在麻姑北涧,多竒花,异卉。第三谷在麻源。有灵丰祠,设梦床,梦枕祈无弗应。其侧为云门寺,寺后有太霄观。又有田南田,北栅前栅后云盖诰轴,红泉碧涧,名称不一,总谓之三谷焉。

九叠谷在新城县西南箫曲峰之东。《记》称泉石纷错,松桧空幽,桥亭梯磴,续絶而升,冥然旷然。

石笔在南城,儒学大成殿前右隅,石生如笋,出地二尺许。明成化间,知县李赞疑属人为掘及丈许,始信天成。

石门在南丰县东北三十里内,容百家,巨石为门,里人藉以避寇。

石笼在新城县西三十里,状类石槽而圆,其径五丈。宋王向有游记,旧志云「在邑东」者讹。

红屛石,在府城西五里,旧名赤面,其石髙百仭,赤色,建之印山也。上有三仙祠,灵响特著,又名灵寳山。

鼋晒石在府城东二十五里麻潭之北,天色晴霁,有巨鼋晒于上乂,东十五里有落消石,谢灵运诗「暮宿落消石」是也,今名硝石者,讹又东五里有晒禾石,宋绍兴间石裂成四大字,纵横交错不可识,镂板传世,有道人视之曰:「此介我黍稷字也」。众熟视之,率以为然,自是境内屡丰乂,东五里有响石髙数百仭,其上可坐,百馀人往来,笑语声,应答如响,又有绵纒石,其初低小,凡属祈祷者,以绵一幕纒其上,今渐髙大,虽用绵十倍,不能布矣。

磁龟石在府城南七十里,池中有石,似龟,或曰磁也。元涂几、明罗玘皆有游记。

龙石在府城东八十里,《李华记云:「有龙骧首曝鬐于上,人或见之。又东十里有狮子石首,昻似狮」。又府城东北一百里有鼔石,形似鼓,腰有痕,若绳系之状。方石在南丰县治东。谚云:「沙洲到方石,南丰出状元」。又迎旴门外,有蒸饼石在石佛潭中,岁歉则见形似饼,里人刻「天下太平」四字以厌之。

望夫石,在南丰县西南三十里,相传其妇,因夫行役,日盼望于石旁,后坠死。里人立望夫祠。

忘归石在新城县福山,世传绍隆禅师于此,坐禅忘归。乌石在广昌县西北一里许,有山无草木,其色如铁,阳石在文上里,其上容千百家。里人避兵于此,因呼阳石寨。又德兴里有佛乳石,其乳从石流出,皆成佛面牛耳。石在泸溪县法水寺前,似石非石,似木非木,有窍涌泉,深不可测。

旴江在府城东门外,一名建昌江,源出血木岭,流六十里为旴水,又二十里为巴溪,又十五里为小勲溪,又五里许至广昌县,前五十里入南丰境,东北流百九十里至府城为旴江,会新城县飞鸢水,又东北流六十馀里,入抚州境。

东江在府城东一里,源出新城县覆船山,下流经落消石,又流经通会桥,至䨇港口,合旴江。

龟湖在府城东五里,一名蟜湖,地谶云龟湖冲破,状元生,宋时为黎水冲。开淳佑中,张渊微果登第。又张升生之年,湖亦开。

天湖在府城东四十里五藏岩之侧,一石山如禾囷,仰髙逾数百仞,攀蹑至巅,有田数十亩,虽旱常稔,故曰天湖。又东十里为金龟湖,湖中有石,潜伏如龟,旱则半露,人皆见之。相近有蛟湖。旧志云:宋时一日雷电晦冥,湖中有声,人以为蛟蜃相鬬。又东三十里为龙湖。

天井湖有二,一在府城西南二十里,居山巅,水色蓝碧,可卜丰歉。谚云:「湖水浅,今年旱,水满湖,禾不枯」。一在南丰县东北三十里,深如井,清澈,而天光上下,故名天井。

蛤湖在府城西南三十里,有石磜百丈,飞瀑淙下入湖,多产蟹蛤。《宋治平寺碑》云「蛤湖」,石鉴是其处也。

鲤湖在府城南四十里,昔有䨇鲤游其间,其南为上湖,北为下湖,故又名三湖。

髙枧湖在府城北十五里,旧名聚水湖。宋熙宁中,付陂长灌漑髙枧庄官田,故易名。

蔓翠湖在南丰县东门外里许,本名万岁湖,湖口会旴水。

日月湖在南丰县南十里,形如日月。西湖在新城县西四十里,上有龙王庙。县北三十里有象湖,发源金龙山。

桂湖在广昌县南,七曲回流至白水镇,乃可通舟,又名桂湖七渡。

洒溪水在南丰县西十五里,源出早禾坳,至官庄,合军港入于旴。

斤竹涧水,在南丰县东五十里,源出连珠峰下,西北流,越南城境,至敖家,渡八十里,会于旴。

黎滩水在新城县西南,一名黎川。明永乐间,县志谓水自黎汾祖墓旁出得名,源自福山之赤芾涧及岩岭下流四十里,至孔家渡,即今南津䨇港,合流至县。又西北经落消石至府城下一百四十里会旴水。飞鸢水在新城县东七十里,一名悲猿港。九曲水在新城县西北三十里,水流九折。县西四十里有冰壶水,发源,福建㤗宁县李岭下。

岭村涧水在泸溪县东南五十里,流下桐埠,经落消石,至府城。

石䃭溪,在府城南五十里,旁有石䃭水,流入其中,不知所注,测之益深,或以木石坠而试之,竟不知所出。岳溪在府城北三十里,发源自岳口。

荷石百丈溪在南丰县西二十里,发源自二溪口。彭武溪在南丰县东六十里,发源自何家峰。沙溪在新城县东南二十里,发源岩岭,宋傅权居焉。西溪距县西南十里发源㴚流坑,宋吕南公家此。

学溪在广昌县,自金嶂山发源,经永兴寺萦绕县学。明正德甲戌,巡道胡世宁浚为二溪,一自拱北门入,循旧河,一自外绕迎恩门至学前,复合于佛流口入河,与旴水会。

龙溪在广昌县东北八十里,源发髙陂,流入石门,通汝川。山水佳胜,宋李山甫居之,因号龙溪钓叟。

泸溪在泸溪县北门外,县由此名源出福建黄石口,至石陂入䨇港口,绕县治,抵三溪而出髙阜,流入贵溪县界。

石头港在府城东八里,发源梓木岭。澳港在府城东四十里,有二源,一发日山,一发韩山,流至河田会合。䨇港在南丰县北五里,发源自老虎窟。

五福港在新城县东十里,发源福建之杉关大源龙潭在府城东十里,昔为民居,龙出陷为泽,又东五里为髙志潭,宋元丰间,有渔者没捕鱼信,宿乃出云,潭中近驿路有石岩广四五丈,穴复髙燥,时阴晦,直入岩底,遂迷所出,三日乃霁,岩穴映光,得故道而出。治平中,大水,乡人见黄龙横于水上,壅涨,髙数丈,潭亦湮塞,又东十里有鼋潭,渔者云潭深不可测,盛夏水冷如冰,其中有石穴不敢近,潭侧有万氏居,宋治平元年,堂壁偶发一窍极深,多投铁噐并藳秸、畚土筑之,今履其上,犹珑珑有声,或以为鼋穴其下。谌母潭在府城东四十里,巨蛇间出,鳞甲烂然,岁旱,祷于潭者初投纸,疏必深没,随即复浮,屡有验,相近有石壁、龙潭。宋绍兴丙子,雷震晦冥有声,闻数里经月,人以为龙吟。

天井潭在府城东七十里内,有龙蟠,欲雨则电光先发。又东二十里为鱼蜦山龙潭,其深莫测,人呼海眼。侧有龙王庙,岁旱,以铁符投潭雨,即如注。明成化间,有巫者主坛,命儿投铁符于潭,雷雨暴至,一黑犬迫儿,甚随死焉。

石虎潭在府城南半里许,地谶云:「石虎潭填出,宰相宋曽布应之」。城南八十五里有界,潭介在南,城南丰之间,上有危全讽祖墓。

金潭在府城北四十里,每雷雨将作,则云气滃翳于上。黄龙潭在南丰县东四十里,蛟龙所居,岁旱,祷雨輙应。小姑潭在南丰县东南三十里,其地旧名西源,有石锁江口如石门,门内复有石横之险,类小姑。又济川桥南有南台潭,素称险隘,舟上下多预防之。旧志云:南台沙上南丰出相、宋,治平中,建塔其上,从潭中取沙以供筑。未几,曽布作相。

黄梅潭在南丰县南四十里,相传里人尝坠一木罂,次日出于京潭,隔二十里,水乃相通,岁旱潭上,云生则雨。又南二十里为相公潭,其上有伍子胥祠。

九龙潭一在南丰县西五十里,岁旱水,有声必雨,人以是卜之。一在新城县南四十里,有龙居之,云出必雨擂鼓潭在南丰县西七十里,两崖壁立,夹溪中,有一穴,深十馀丈,圆径数十尺,溪水怒,号不息,其声如鼓麈落。潭在新城县福山东五里,相传有物如牛,坠死其中,钩引得之,博物者曰「麈」也。县东南十里有更鼓潭,又五里有石板潭,中有石板,鱼善泅者见之。县东六十里有横石潭,一名龙潭,宋傅权有诗。

燕子潭在新城县西南五十里,桃溪潴而成潭。米洲潭在广昌县西北七里,相传阴圣墓,下有一洲曰米洲,岁熟则草茂,岁凶则草枯。又有七星潭,相连如斗象。

石壁潭在广昌县南十五里,临水石壁髙三十馀丈,上有海眼,俯瞰之,深窈莫测。

鹅公潭、鸭公潭俱在泸溪县。二都出云峰石壁四,立名曰石仓,从穴门入,内有二潭,相传老龙潜焉。

大南涧在南丰县东南五里,绕南台下。又县南二里有小南涧,发源牛头坑。

七佛涧,在新城县东四十里,发源福山。唐广明元年,僧绍隆入山,有七佛见,故名。

洪源在府城南十五里,旧有小溪,宋至道元年一夕,水暴发,有䨇鲤自民居跃出,破陈家山而入江焉。

鹤源在新城县北三十里慈源寺前,昔有灵鹤翱翔水上。

中洲在府城通会门外大江中,春水泛涨,其洲不没,地谶云:「洲生毛羽出翰林」,元程钜夫官翰林,承㫖人以为应。后钜夫孙太常卿南云,明、宣德间掌制命谶,复应焉。

菖蒲洲在新城县南,俗名打鱼洲。有桥亦名菖蒲,有寺名般若林。

西池在府城西。旧有清晖水心、冉香、碧圆、垂丝、涟漪、六亭,宋许抗清晖亭诗。亭号清晖瞰碧莲半兼村树半神仙相近有咸池,种莲藕,味极羙,今淤塞。城东十五里有龙池。

砚池在南城县儒学,明伦堂右石甃之,方广尺许,深似之,其清可鉴。又宋碧眼泉在元妙观前。黄采有诗。䨇松池在南丰县化成寺侧。唐天佑间,谢禅师植䨇松于池上。新城县治内有濯缨池。

白莲池在广昌县西南五十里,唐仪鳯间居民,曽延种红莲,数岁,变为白莲,于花中得金范观音像,因舍宅为寺,后又变「白」为「碧」。

瑞泉在府治内,宋知军陈绎将还朝,便坐之侧,泉忽涌出,故名治前有应春泉,取施德,如阳春之义。又有仁平泉,宋绍兴中,叅军沈叙逹命名。又张公泉在府治南,宋政和中旱,知军张宏凿井得泉,郡人感而名之。鳯山泉在府城西北,其泉甘洌,用以酿酒,并于神功。汤塘泉在府城东八十里,有泉涌出如沸汤,至冬尤热。又府城东北八十里有灵泉,亦名汤泉。

莲花泉在南丰县学前川上亭左,昔人往浴,闻莲花香气,故名温泉,在甘露寺前,里人以石砌为三池,冷池虽伏如冰,热池虽腊亦沸,惟温泉可濯濯者,随意以和冷热,有人投牲体于热池,顷刻即糜烂,近泉数十,歩闻硫黄气丹泉在迎旴门外三仙祠下,今湮第一泉,在新城县西旸山下,清澈不涸,较他水特重,有亭额曰「黎川第一泉」,明司空张檟书并记。

隠泉在新城县西北四十里,井有铜底,水性较寒,世传唐相郑畋所凿。

酒泉在泸溪县东八里,地名椒涧,相传有道者,教市叟投粒米于泉中,即成佳酝,随客所饮,多寡无不沾足,后道者复至,以其心贪,投一小石,遂不复成酒。九龙井在府城南四十里,井凡有九,旱輙祷此。丹井一,在府城南十五里乃洪崖丹井,一在麻姑山仙都观,世传为葛洪炼丹井。

孙家井在南丰县东六里,窦尺许,泉涌不絶,灌田千亩。义水井在南丰县者有十,皆岁旱不竭。一在济川桥头,一在濠头,一在中巷内,一在辛家路口,一在馆前,一在宜春门内,一在护法寺,一在黄泥巷,一在祝家巷北,一在学后。凡祷雨,则十井并祭。

柏木石龙井在广昌县南二十里,每见云雾滃然即雨祷,或不应,则投铁以怒龙,必滂沛数日。县西十里有石雩井,旱祷之所。

仙人井在广昌县塘坊之乌石峰,相传杨仙至此,以杖拄其石泉,随涌出。后有疾者,饮之輙愈。

鱼塘井,在泸溪县一都溪中,四围皆石,其深莫测。

江西通志》卷十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