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二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江西通志卷二十八

兵卫

师田之制,兵寓于民,井赋既改,兵民乃分,明设卫所,军用开屯,充以戍徒,领以世勲,有事执殳,罢则耕耘,坐无縻食,储有馀囷,洎乎后来,户耗军贫,秋南春北,殆同雁臣。

圣恩优恤,靡恵不均,宿逋既免,运耗,仍存作兵卫志。国朝顺治二年,江西省南昌府设提督。三年,贑州府设南贑总兵。十六年,九江府设九江总兵。十八年,移南昌提督驻建昌府康熈四年,还驻省城。七年,裁提督及九江总兵,设南瑞镇。十三年,又改镇复提。以赵国祚为提督,移驻九江府,增设袁临总兵,赵应奎抚建总兵许贞。十四年,增设抚建提督。赵、赖分提抚建、广、饶、南吉六府。而赵国祚则分提九瑞、袁、临、南、贑六府,复设九江总兵。马云程增设南昌水师总兵蔡璋、饶南总兵髙登科。十七年,抚建提督赵赖离任,以抚建总兵许贞为抚建提督,以陈平为抚建总兵。十八年,九江总兵马云、程离任九江镇裁。十九年,水师总兵蔡璋离任水师总兵裁九瑞提督赵国祚回旗,以抚建提督许贞为全省提督,抚建提督裁。二十一年,袁临总兵,赵应奎升任,袁临镇裁。二十二年,全省提督许贞离任全省提督裁抚,建镇亦裁,仍设南瑞镇,以抚建总兵陈平为南瑞总兵,驻札南昌。今就现设抚标南瑞、贑南二镇及宁州等三十四营官弁兵丁,详明开载至江西都司所辖卫所土弁。顺治初,已经奉裁屯田、籽粒,康熈九年,归幷各县徵解,卫所各军,听督粮道佥拨造运。雍正四年,都司裁所管辖事宜,分归布政司督粮道管理,具附于后。

南昌府:

抚标左右两营驻防省城,原额:经制马一步、九战,三守、七官一十六员,兵一千五百名,各官自备征马四十四疋,营马一百五十疋,除康熈二十四年、三十八年二次奉裁,外见设游击二员、守备二员、千总四员、把总八员、马战兵九十六名、歩战兵一百九十二名、守兵六百七十六名,各官自备征马四十四匹,兵战马九十六匹。

南瑞、镇标前后两营驻札,省城原额,经制马一步九战,三守、七官二十四员,兵二千五百一十八名,各官自备征马四十四疋,营马二百匹,除康熈二十四年、三十八年二次奉裁外,见设总兵一员、游击二员、守备二员、千总四员、把总八员、马战兵一百五十名,步战兵二百五十名,守兵一千五十名,各官自备征马六十匹,兵战马一百五十匹。雍正四年,奉文后营游击带千、把总各一员,马战守兵丁三百名,移驻铜鼓营。七年,补设千、把总官各一员,马战兵二十九名,步战兵六十六名,守兵二百五名,各官自备征马四匹,兵战马二十九匹。

南昌城守营驻防:南昌府原额经制官三员,马步战守兵丁二百三十名,除康熈三十四年,奉裁外,见设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一员,马战兵二十三名,步战兵三十九名,守兵一百六十一名,各官自备征马八匹,兵战马二十三匹。

南昌水师营驻防,南昌府原额,经制官三员,战守兵丁二百六十名,除康熈三十四年,奉裁外,见设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一员,步战兵七十名,守兵一百八十二名,各官自备征马八匹,兵无战马,额设沙唬船、存营、派兵䕶送,往来差使。

宁州铜鼓营驻防铜鼓石原额,经制官八员,马步战守兵丁一千名,除康熈二十二年、三十四年二次奉裁外,只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马战兵二十名,歩战兵三十三名,守兵一百四十名,各官自备征马六匹,兵战马二十匹。雍正四年,奉文移驻南昌镇标后营游击一员,千把总各一员,马战兵二十九名,步战兵六十六名,守兵二百五名,各官自备征马十匹,兵战马二十九匹。七年,复奉添设把总一员,征马二匹。其原设守备、把总,驻防万载县。

武宁营驻防武宁县原额经制官二员,马步战守兵丁二百四十名,除康熈二十二年,奉裁外,见设守备一、貟把总一员,马战兵一十八名,步战兵三十名,守兵一百二十六名,各官自备征马六匹,兵战马一十八匹。

瑞州府:

瑞州营驻防:瑞州府原额经制官三员,马步战守兵丁三百三十名,除康熈二十二年、三十四年二次奉裁外,见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马战兵二十名,步战兵三十三名,守兵一百四十名,各官自备征马六匹,兵战马二十匹雍正四年,移驻铜鼓营千总,带兵丁六十名,征马二匹,分驻新昌县。袁州府。

袁州协营,兼辖临江驻札:袁州府原额,经制官八员,马步战守兵丁八百名,除康熈二十二年、三十四年二次奉裁,外见设副将一员,中军都司佥书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马战兵七十名,步战兵一百一十七名,守兵四百九十名,各官自备征马二十八匹,兵战马七十匹雍正四年,原设铜鼓营守备、带领把总一员,兵丁一百二十名,征马六匹,驻防万载县

临江府:

樟树营驻防清江县樟树镇原额,经制官二员,马步战守兵丁三百名,除康熈二十二年、三十四年二次奉裁外,见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马战兵二十名,步战兵三十三名、守兵一百四十名,各官自备征马六匹,兵战马二十匹。

吉安府:

吉安营驻防,吉安府原额,经制官五员,马步战守兵丁七百名,除康熈二十二年、三十四年二次奉裁外,见设叅将一员,中军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马战兵四十四名,步战兵七十三名,守兵三百八名,各官自备征马十八匹,兵战马四十四匹。

永丰营驻防吉、永丰县原额,经制官二员,马步战守兵丁一百八十名,除康熈三十四年,奉裁外,见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马战兵一十八名,步战兵三十名,守兵一百二十六名,各官自备征马六匹,兵战马十八匹。

龙泉营驻札龙泉县原额,经制官二员,马步战守兵丁一百八十名,除康熈三十四年奉裁外,见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马战兵一十八名,步战兵三十名、守兵一百二十六名,各官自备征马六匹,兵战马十八匹。万安营驻防万安县原额经制官二员,马步战守兵丁二百名。除康熈二十四年奉裁外,见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马战兵二十名、步战兵三十三名、守兵一百四十名,各官自备征马六匹,兵战马二十匹。

永新营驻札永新县原额,经制官二员、马步战守兵丁二百名,除康熈三十四年奉裁外,见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马战兵二十名、步战兵三十三名、守兵一百四十名,各官自备征马六匹,兵战马二十匹。

抚州府:

抚州营驻防、抚州、府原额:经制官八员,马步战守兵丁七百名,除康熈二十二年、三十四年二次奉裁外,见设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马战兵四十名,步战兵六十七名,守兵二百八十名,各官自备征马十匹,兵战马四十匹。

建昌府:

建昌营驻防建昌府原额:经制官八员,马步战守兵丁九百五十名,除康熈三十四年奉裁外,见设游击一员,中军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马战兵六十名,步战兵一百名,守兵四百二十名,各官自备征马一十六匹,兵战马六十匹。

广昌营驻防广昌县原额,经制官二员,马步战守兵丁二百名,除康熈三十四年,奉裁外,见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马战兵二十名,步战兵三十三名,守兵一百四十名,各官自备征马六匹,兵战马二十匹。

广信府:

广信营驻防广信府原额:经制官五员,马步战守兵丁六百名,除康熈三十四年奉裁外,见设叅将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马战兵六十名,步战兵一百名,守兵四百二十名,各官自备征马一十八匹,兵战马六十匹。

铅山营驻防铅山县原额,经制官二员,马步战守兵丁二百名,除康熈三十四年,奉裁外,见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马战兵二十名,步战兵三十三名,守兵一百四十名,各官自备征马六匹,兵战马二十匹。

饶州府:

饶州营驻防饶州府原额经制官五员,马步战守兵丁六百名,除康熈三十四年奉裁外,见设叅将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马战兵六十名,步战兵一百名,守兵四百二十名,各官自备征马一十八匹,兵战马六十匹。

鄱阳营驻防馀干县,康山原额经制官二员,马步战守兵丁二百名,除康熈三十四年奉裁外,见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步战兵五十三名,守兵一百四十名,浮梁营驻防浮梁县原额经制官二员,马步战守兵丁二百名,除康熈三十四年,奉裁外,见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马战兵二十名、步战兵三十三名、守兵一百四十名,各官自备征马六匹,兵战马二十匹。

南康府:

南康营驻防,南康府原额经制官二员,马步战守兵丁二百二十名,除康熈三十四年,奉裁外,见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马战兵二十二名、步战兵三十七名,守兵一百五十四名,各官自备征马六匹,兵战马二十二匹。

九江府

九江协营驻防九江府,兼辖南康原额经制官一十五员,马步战守兵丁一千七百名,除康熈二十四年、三十四年二次奉裁外,见设副将一员,中军都司佥书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马战兵八十名,步战兵一百三十三名,守兵五百六十名,各官自备征马二十八匹,兵战马八十匹。

南湖水师营驻札湖口县原额:经制官八员,步战守兵八百二十六名,除康熈二十四年、三十四年二次奉裁外,见设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步战兵一百七名,守兵二百八十名,各官自备征马十匹,兵无战马,额设沙唬船、存营、派兵䕶送往来差使。

南安府:

南安营驻防,南安府原额经制官八员,马步战守兵丁一千名,除康熈二十二年、三十四年二次奉裁外,见设叅将一员,中军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马战兵六十名,步战兵一百名,守兵四百二十名,各官自备征马二十四匹,兵战马六十匹。

文英营驻防崇义县,原额,经制官二员,马步战守兵丁四百名,除康熈二十二年、三十四年二次奉裁外,见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马战兵二十二名、步战兵三十七名,守兵一百五十四名,各官自备征马六匹,兵战马二十二匹。

赣州府:

南赣镇驻札赣州府,原额经制马一步九战、三守七官二十四员,马步战守兵丁三千名,除康熈二十二年、三十四年二次奉裁,外见设总兵一员、游击三员、守备三员、千总六员、把总一十二员,马战兵一百八十九名,步战兵三百一十五名,守兵一千三百二十三名,各官自备征马八十二匹,兵战马一百八十九匹。赣州城守营驻防、赣州府原额经制官四员,马步战守兵丁二百名,除康熈三十四年奉裁外,见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马战兵二十名,步战兵三十三名、守兵一百四十名,各官自备征马六匹,兵战马二十匹。宁都营驻防宁都县原额经制官八员,马步战守兵丁六百名,除康熈三十四年奉裁外,见设叅将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马战兵六十名、步战兵一百名、守兵四百二十名,各官自备征马二十四匹,兵战马六十匹。

兴国营驻防、兴国县原额:经制官四员,马步战守兵丁三百名,除康熈三十四年奉裁外,见设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马战兵三十名,步战兵五十名,守兵二百一十名,各官自备征马十匹,兵战马三十匹,永镇营驻防瑞金县原额经制官二员,马步战守兵丁二百名,除康熈三十四年,奉裁外,见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马战兵二十名、步战兵三十三名、守兵一百四十名,各官自备征马六匹,兵战马二十匹。

横冈营驻防,定南县原额经制官二员,马步战守兵丁二百名,除康熈三十四年奉裁外,见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马战兵二十名,步战兵三十三名,守兵一百四十名,各官自备征马六匹,兵战马二十匹。

羊角营驻防㑹昌县原额,经制官二员,马步战守兵丁二百名,除康熈三十四年奉裁外,见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马战兵二十名,步战兵三十三名、守兵一百四十名,各官自备征马六匹,兵战马二十匹。

已上通省、抚、镇、标、协、营,更定营制,共三十四营,额设官共一百六十七员,各官自备征马五百二十匹,裁定实存兵丁总一万四千三百一十二名内马战兵一千三百八十九名,步战兵二千五百九十二名,守兵一万三百三十一名。各兵战马一千三百八十九匹。

岁额支俸薪饷乾银二十四万五千一百七十一两七钱六分四厘。闰年支银二十六万四千四百六十四两一钱六分四厘。

额该兵米五万一千五百二十三石二斗。江西布政司督粮道管辖卫所屯田、屯粮、屯军幷造船领运官弁旗丁实数。

南昌前卫即前帮原额屯田地并基塘山堰,共六百二十七顷六十六畆一分六厘四毫四丝二微。五纎八沙内,除雍正五年奉文东流、建德二县屯田地五十三顷八十六畆一分八厘六毫四丝二忽,归入江南池州府赋役徵觧外,实在屯田地五百七十三顷七十九畆九分七厘七毫九丝八忽二微五纎八沙,又除报荒崩田地二十顷六十五畆三厘七毫六丝七忽七微,又续报垦升田地三顷五十五畆六毫九忽,见在成熟屯田地五百五十六顷六十九畆九分四厘六毫三丝九忽五微五纎八沙,共徵籽粒,折馀席竹加增银四千四百四两九钱八分三毫三丝三忽,九纎外带,徵丁银一百四十四两一钱三分五毫三丝,原委管屯官徵觧,康熈九年,改幷就近九江府彭泽县徵解。

原额漕船一百一十一只,每船旗丁一名,散军九名。自经叛变逃亡,将散,军操军牙军设官舍馀,现今领运造船九十七只缺,船一十四只,现在佥补。

原额祖军幷附官舍馀共一千八百八十七户,旗丁一百一十名,散军九百九十名。顺治十三年,编审清查,止存四百八十五户。

额设掌印领运守备一员,领运千总一员轮流。掌印、领运随帮百总一员催押空船回南。

南昌左卫即后帮原额屯田地,幷基塘山堰共一千九十四顷九十五畆三分二厘九丝四忽,内除荒崩田地二百五十二顷八十二畆六分一厘二丝三微八纎,又续报垦升老荒田地及额外新生共一百三十二顷五十八畆六分三厘六毫三丝二忽二微八纎见在成熟田地九百七十四顷七十一畆三分四厘七毫五忽九微,共徵籽粒折馀,席竹加增银七千七百四十九两三钱八分六厘四毫七忽三微四纎外带,徵丁银二百五十三两六钱八分三厘二毫六丝,原委管屯官徵解。康熈九年,改就近归并九江府德化、德安、瑞昌及南康府、星子四县徵解。

原额漕船一百一十一只,每船旗丁一名,散军九名,自经戊子、甲寅二次,叛变逃亡将散军操军牙军设官舍馀,现今领运造船一百零五只,缺船六只,现在佥补。

原额旗散各军,共一千一百一十名。顺治十三年,编审仅存其半。

额设领运千总二员,轮流督造,领运随帮百总一员,催空船回次。

袁州卫原额屯田二百三十七顷,畆内除荒塞田一百四十七顷五十九畆,又续报垦升田一十二顷四十五畆,见在成熟屯田一百一顷八十六畆,共徵籽粒折,馀加增银一千七十两八钱四分七厘七毫五丝外,带徵丁银三十四两八钱七分四厘一毫八丝,原委管屯官徵觧,康熈九年,改就近归幷袁州府,宜春、分宜、萍乡、万载四县徵解。

原额漕船一百一十只,每船旗丁一名,散军九名。自经叛变逃亡,将散军操军牙军舍馀,现今领运造船二十七只、缺船八十三只。

原额祖军六千户。顺治六年,清查仅存一百九十六户。

额设守备一员,千总一员,专司督造,领运随帮百总一员,催空船回南。

九江卫明季属江南,统辖西国。朝顺治初年改归江 统辖原额屯田地一千八百一十七顷八十畆七分六厘六毫,内除荒崩田地七百二十七顷六十二畆二分七厘七毫七丝一忽,又续报垦升老荒及额外新生田地四百二十顷三十五畆九分八厘七丝九忽四微,见在成熟屯田地一千五百一十顷五十四畆四分六厘九毫八忽四微,共徵籽粒加增银一万一千一百二十九两六钱五分二厘三毫七丝三微外,带徵丁银三百六十二两四钱五分二厘四毫一丝,原委管屯官徵解。康熈九年,改就近归幷九江府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及南康府、星子六县徵解外雍正三年,开垦老荒及额外新生田地四十四畆五分五厘五毫,所增屯粮银定例六年起科年限尚未届满,故未编入

原额漕船一百六十五只,每船旗丁一名,散军九名,内船一百三只,领运江西粮米,其六十二只领运池州粮米,康熈九年改设为前后两帮,前帮一百零三只,后帮船六十二只,现今领运船一百六十三只,缺船二只。

原额祖军九百七十二户,馀丁三千六百四十四名,逃絶一百六十三户。

额设前帮千总二员,后帮千总二员,督造领运随帮百总二员,催空船回次。

贑州卫原额屯田八百一十五顷五十畆五厘,又馀田五十八分,计田一百七十四顷,畆内除荒芜田七百三顷七十五畆五厘,又续报垦升田一百三十六顷九畆九分五厘九毫三丝一忽,见在成熟屯田四百二十一顷八十四畆九分五厘九毫三丝一忽,共徵正折馀徭,加增银四千一百三十两九钱八分六厘五毫八丝外,带徵丁银一百二十四两四钱四分八厘五丝,原委管屯官徵解。康熈九年,改就近归幷、贑州府、贑县瑞金、雩都、兴国及南安府崇义五县,徵解会昌所原额屯田二百二十八顷三十畆内,除荒塞田一百二十九顷二十九畆。又续报垦升田一百一十七顷四十四畆,见在成熟,屯田二百一十六顷四十五畆,共徵正折银一千七百九十七两七钱八厘七毫六丝五忽七微二纎外带,徵银五十八两八钱六分六厘二丝。顺治初,归幷贑州卫徵解,康熈九年,改归㑹昌县徵解。

信丰所原额屯田二百四顷九十一畆内,除荒芜田一十九顷六十一畆七分九厘,又续报垦升田一十一顷五十六畆一分三厘一丝,见在成熟屯田一百九十六顷八十五畆三分四厘一丝,共徵正折馀粮银一千七百九十六两四分一厘七毫二丝四忽,外带徵丁银五十六两六钱九分六厘八毫九丝。顺治初,归幷、贑州卫徵解,康熈九年,改归信丰县徵解南安所原额屯田一百九十顷八十畆内,除荒决田一百六十二顷六十九畆五分,又续报垦陛田四十五顷二十七畆三分五厘五毫三丝五忽,见在成熟屯田七十三顷三十七畆八分五厘五毫三丝五忽,共徵正折银五百二十九两九钱七分四厘三毫一丝六忽,外带徵丁银一十七两三钱五分四厘二丝。顺治十二年,归并贑州卫管理徵解。康熈九年,改归大庾县徵解本所原无额设旗军

原额漕船本卫三十只,㑹昌所十五只,信丰所十五只共六十只,毎船旗丁一名,散军九名,自经叛变逃亡将散军操军牙军舍馀,现今领运造船五十四只,缺船六只,现在佥补。

原额祖军二千九百七十户。顺治六年,清查仅存六百二十五户。

额设守备一员、千总一员,督造领运。随帮百总一员,催空船回次。

吉安所原额屯田一百一十二顷三十九畆五分一厘内,除荒塞田九十顷九十七畆八分七厘,又续报垦升田四十八顷一分三厘三丝四忽三微,见在成熟屯田六十九顷四十一畆七分七厘三丝四忽三微,共徵正折馀徭,加增银六百七十九两七钱九分八厘二毫九丝外带徵丁银二十一两六钱六分八厘八毫九丝,原委管屯官徵解。康熈九年,改幷就近吉安府庐陵、龙泉二县徵解。

原额漕船九十八只,每船旗丁一名,散军九名,自经叛变逃亡,现今漕船止六十六只,缺船三十二只,原额屯军三百一十四户,操军八百二十七名,见在屯操军共六百三户。

额设千总二员,督造领运随帮百总一员儧空船回南。

安福所原额屯田一百一十七顷一十畆一分八厘内,除荒塞田四十顷二十五畆九分八厘,又续报垦升田一十五顷七十五畆四厘八毫四丝二微九纎四沙四尘六埃,一𣺌六漠六逡九,巡见在成熟屯田九十二顷五十九畆二分四厘八毫四丝二微九纎四沙四尘六埃,一𣺌六漠六逡九巡,共徵正折馀徭,加增银一千三百三十二两九钱五分二厘四毫九丝外带,徵丁银四十两三钱七分一厘一毫四丝,原委管屯官徵解。康熈九年,改倂就近吉安府安福县徵解。

原额漕船四十二只,每船一只,旗丁一名,散军九名。自经叛变逃亡,将散军操军牙军舍馀,现今领运造船二十五只、缺船一十七只。

原额运军六百五十五名,操军五百二十六名,见在屯操军,共二百三十四户。

额设千总二员,督造领运,随帮百总一员,押空船回次。

永新所原额屯田一百二十八顷八十九畆二分三厘,内除荒决田二十四顷八十六畆六分一厘二毫六丝七忽,又续报垦升田一十六顷一十畆一分五厘,见在成熟屯田一百二十顷一十二畆七分六厘七毫三丝三忽,共徵正折馀徭,加增银一千三百二十四两五钱四分一厘三毫一忽二微外,带徵丁银四十三两三钱七分二厘一毫四丝,原委管屯官徵解,康熈九年改归就近永新县徵解。

原额漕船三十七只,毎船旗丁一名,散军九名,自经叛变逃亡将散军操军牙、军舍,馀充运造船三十一只、缺船六只。

原额屯军三百七十户,操军四百二十名,现在屯操军共二百八十八户。

额设千总二员,督造领运,随帮百总一员,押空船回次。

龙泉所原额屯田一十七顷七十畆内,除原荒田八顷一十畆,已续报垦,升抵补共徵折馀银一百四十七两六钱六分六厘外,带徵丁银四两八钱三分五厘三毫三丝。顺治十三年,本所屯军屯粮,俱归倂安福所管理将守御所千总裁汰屯银,改就近龙泉县徵解。本所未设漕船旗军奉文,改编解部

抚州所原额屯田地幷基塘山共三百八十九顷四十六畆五分七厘一毫九丝九忽。内除雍正五年奉文建德县屯田地基塘山三百一十八顷六十七畆五分二厘八毫八丝五忽,归入江南池州府赋役徵解外,实在屯田幷基塘山七十顷七十九畆四厘三毫一丝四忽,内除荒塞田基塘四十七顷五十七畆二分二厘一毫六丝七忽,见在成熟屯田二十三顷二十一畆八分二厘一毫四丝七忽,共徵正折,加增银一百一十四两二钱五分八厘五毫,外带徵丁银三两七钱四分一厘四毫,委饶州府馀干、安仁二县徵解。

原额漕船六十六只,每船旗丁一名,散军九名。自经叛变逃亡将散军操军牙军舍馀充运造船三十五只,缺船三十一只。

原额屯军六百六十户,见在三百二十四户,额设千总二员,督造领运,随帮百总一员,押空船回南。

建昌所原额屯田九十顷三十畆内,除荒芜田四十顷六十四畆六分六厘六毫二丝五忽,又续报垦升田三十四顷三畆九分八毫九丝,三纎见在成熟屯田八十三顷六十九畆二分四厘二毫六丝五忽三纎共徵,正折馀徭,加增银一千一百五两三钱二厘一毫七丝四忽四微六纎二沙外带徵丁银三十六两一钱九分三厘一毫四丝八忽三微四纎原,委管屯官徵解。康熈九年,改倂就近建昌府广昌县徵解原额漕船四十七只,毎船旗丁一名,散军九名,自经戊子、甲寅二次,叛变逃亡将散、军操军牙军舍,馀充运造船三十二只、缺船一十五只。

原额屯军四百七十户,见在二百八十八户,额设千总二员,督造领运,随帮百总一员,催空船回次。

广信所原额屯田二百二十顷六十畆内,除荒塞田一百四十顷六十九畆四分四厘九毫,又续报垦升田五畆七分五厘,见在成熟屯田七十九顷九十六畆三分一毫,共徵正折,加增银八百二十一两八钱三分二厘五毫六丝六忽五微七纎五沙外带徵丁银二十六两九钱一分九毫三丝,原委守御所千总徵解。康熈九年,改归就近广信府,上饶、玉山、广丰、兴安四县徵解。

原额漕船四十三只,每船旗丁一名,散军九名。自二次叛变逃亡,将散军操军牙军舍,馀充运造船十三只缺,船三十只。

原额祖军四百三十户,见在一百一十七户,额设千总二员,督造领运,随帮百总一员,押空船回南。

铅山所原额屯田二百三十一顷一十五畆,内除荒芜田一百八十九顷七十五畆,又续报垦升田一顷六十畆二分,见在成熟田四十三顷畆二分共徵正折增银四百三十六两四钱七分三毫外,带徵丁银一十四两一钱九分二厘二毫三丝,原委守御所徵解。康熈九年,改并就近广信府,铅山、弋阳、贵溪、兴安四县徵解。

原额漕船四十六只,每船旗丁一名,散军九名。自二次叛变逃亡,将散军操军牙军舍,馀充运造船一十五只,缺船三十一只。

原额军四百六十户,见在一百三十五户,额设千总二员,督造领运,随帮百总一员,押空船回次。

饶州所原额屯田地三百四顷二十七畆七厘八毫六丝九忽。五微内,除雍正五年奉文建德县屯田地二百九顷一十八畆七分一厘八毫二丝九忽五微,归入江南池州府赋役徵解外,实在屯田九十五顷八畆三分六厘四丝,内除荒塞田一顷二十三畆一分八厘六毫五忽,见在成熟屯田九十三顷八十五畆一分七厘四毫三丝五忽,共徵正折馀粮,加增银九百四十五两九钱一分七毫八丝。外带徵丁银三十两九钱七分三厘八毫七丝,原委管屯官徵解。康熈九年,改就近饶州府鄱阳县徵解。

原额漕船六十七只,系所藩两军幷舍馀承造见造船二十九只,缺船三十八只。

原额屯军三百五十八名,藩军一百七十四名,见在屯藩军共二百六十一名前明分藩饶州,因有藩军,后藩王废,即将藩军承造领运

额设千总二员,督造领运,随帮百总一员,押空船回次。

已上四卫八所,见在成熟屯田地四千六百七十一顷九十三畆四厘二毫八丝四忽,四微八纎二沙,四尘六埃,一𣺌六漠六,逡九巡。

实徵正折馀徭,席竹加增银共三万九千五百一十八两三钱一分六毫四丝八忽六微八纎七沙,此项银两解督粮道以为造船及督造俸薪等费。,外带徵丁银一千二百七十四两八钱六分四厘四毫三丝八忽三微四纎。

实在屯丁六千五十四丁,康熈五十五、六十。及雍正四年三届编审滋生,增益人丁三百三十二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

原编银壹千贰,伯㭍拾肆两捌。钱陆分肆厘肆,毫叄丝捌忽叄微肆纎。雍正五年奉文摊入通省屯粮带徵。

附江西督粮道徵解漕粮款项起解,本色漕粮正改米五十万一千三百二十六石五升八合一勺,一抄七撮。

副米二十六万五千七百二石八斗一升八勺二撮一粟。

脚耗米共四万五千九百二十九石五斗三升九合三勺,一抄八撮七粟九粒五颗内南昌、新建二县全书,原无额编脚耗米,于油单内毎正改米一石,编给兊军赠耗米三升,共该米一千五百九十七石五斗四升三勺、四撮、五圭二粟。又永新县全书额编,亦无脚耗米,折银三百七十三両五分六厘,以五钱一石买米共该米七百四十六石一斗一合二勺。

耗费银共三万九千四百三十八两二钱四分九厘八毫八丝七忽,三微六纎内南昌、新建、进贤、宁州、武宁、奉新、髙安、德兴等八州县全书,原无额编脚耗银,于由单内毎正改米一石,编给兊军赠耗银三分,共该银三千七百一两六钱一分三厘一毫四丝五忽、一微一纎,又丰城、靖安、安福、万安四县,全书额编耗费银不敷支给赠银,又于由单内编徵凑足赠耗银一千二百一十一两七钱九分二厘六毫一丝五忽,一微九纎 此项银两给解官収为雇募夫船、般运交纳修仓等项之用。

三六轻赍银六万三千一两二钱二分三厘五毫七丝七忽五微八纎以下七项俱属随漕

二升折银一千五百一十三两一钱九分四厘一毫五丝三忽一微五纎。

芦席板木银三千三百九十二两一钱九分四厘七毫二丝五忽五微一纎。

脚耗银四百一两三钱二分八厘三毫三丝一忽三微一纎。

过江湖银一万九千五百四十二两七钱四分六厘八毫八丝九忽五微七纎。

协济各卫所运军月粮仓米银二万七千一百二十九两二钱六分九厘三毫三丝四微五纎四沙。浅船料价银七千二十七两八钱五分四厘六毫三丝三忽八微。

已上随漕共银一十二万二千七两八钱一分一厘六毫四丝一忽,二微七纎四沙。

厯代兵卫附考》

唐太宗贞观十年,分江东西荆豫等处为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府,凡三等:兵千二百人为上,千人为中,八百人为下,府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一人,长史、兵曹、别将各一人,校尉六人。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睿宗景云间,始置节度使,南则江、浙、荆湖、闽、广,西则岐、蜀,北则河、朔、燕、晋《文献通考》

宋太祖建隆元年,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江浙等诸道,其后又以木梃为髙下之等,给散诸州军,委长吏、都监等召募教习。神宗熈宁元年,诏江湖等诸路监司察州兵拣不如法者免为民同上

熈宁四年,始诏诸路行保甲法《宋史》。政和时,诸路团成保甲六十一万馀人《文献通考》。理宗淳佑四年,诏募江、淮失业强壮之人,置武胜军五千人《续文献通考》

元世祖初,江淮以南,地尽南海,则名藩列郡,又各以汉军及新附等军戍焉,各路立万户府,各县立千户所以镇压,各处其所部之军,第迁口粮,府县闗支,而各道,以宣慰司元帅总之。至元十一年,敕哈逹选部下䝉古军五千人,与汉军分戍沿江堡隘,为使传往来之卫。二十二年,诏改江淮江西招讨司为上下三万户,䝉古汉人新附诸军相叅,作三十三翼。成宗元贞二年,天厯元年,罢江西行省兵同上

顺帝至正十三年,立义兵千户水军千户所于江西《元史》

明太祖洪武元年,定卫所官军将帅将兵之法,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一百户所。每百户所设总旗二名,小旗十名,通以指挥、千百户等官领之。有事征伐,则诏总兵官佩印领之。既旋,则上所佩印于朝官,军各回本卫总兵官不得擅调各卫指挥使司指挥使一人、指挥同知二人,指挥佥事四人,卫镇抚二人,升授、改调、增置无定员。其属:经厯一人,知事一人,有卫学者教授一人,训𨗳一人。各卫所指挥使司,掌军旅防御之事,使同知佥事考选,掌管卫事。凡世流袭替,优给优养,报都指挥使司达所𨽻都督府移兵部,每岁藩、臬、抚、按察其贤否,五岁一考选军政废置之一人统卫事。曰军政。掌印一人练兵,一人屯田,曰军政、佥书、京操、巡捕、出哨、备御、军器、漕运诸杂务。曰见任管事,编诸行伍,曰带俸、差操。凡拨军、补军、替军、选军、募军,并统于掌印。凡城池时葺浚之,度其财力军十三,民十七。镇抚掌刑狱、经厯典出纳文移,知事佐之,军民指挥使司亦如之《续文献通考》

南昌卫食粮官四十六员,操守旗军一千四百四十三名,运粮旗军二千三百三十六名,袁州卫食粮官三十八员,操守旗军三百三十六名,运粮旗军八百一十二名,贑州卫食粮官五十六员,操守旗军八百七十六名,运粮旗军六百二十五名,吉安千户所食粮官一十六员,操守旗军八百一十八名,运粮旗军一千一百五十名。安福千户所食粮官一十员,操守旗军五百五十四名,运粮旗军六百五十五名。永新千户所食粮官一十六员,操守旗军五百名、运粮军四百二十六名,会昌千户所食粮官一十员,操守旗军五百一十八名,信丰千户所食粮官一十二员,操守旗军六百名。南安千户所食粮官一十二员,操守旗军三百五十三名,饶州千户所食粮官二十三员,操守旗军四百四十六名,运粮旗军八百七名,抚州千户所食粮官一十七员,操守旗军三百八十九名,运粮旗军七百八十一名,建昌千户所食粮官二十员,操守旗军五百八十五名,运粮旗军五百三十名。广信千户所食粮官一十七员,操守旗军七百七十三名,运粮旗军五百六十三名、铅山千户所食粮官一十四员,操守旗军四百四十五名,运粮旗军五百六名。九江卫属江南管辖官、军员名不具载《江西大志》

宣德元年,始遣御史分行天下郡县,清理军伍,时天下军政既乆,而弊军之奸黠者往往匿其籍,或诬援良民充伍,所司利奸人之贿,輙从之民,受枉比比,逺迩一辙,上知其弊,遂命御史四出清理,令无柱民纵奸《续文献通考》

正统十四年,令各省召募民壮,就令本地官率领操练,遇警调用同上

按:王材《申教録》曰:农夫终岁勤动,出食以给兵兵,终岁嬉游而食民之食,四方有警,则调集者民兵也。召募者,民间壮夫也,其军兴百费,又民所供也,卫所之兵,无所事敌,挑拣之议一出于口,则怨望嚣然,且军职傲睨,执祖宗之制以相慑,不知祖宗之制,岂以军储为飬,老周羸助嬉游,长子孙之具耶?法意不明,民日疲而兵日弱,当其任者,奈何徇情取恱,苟安旦夕哉?

嘉靖八年,桂萼上天下兵籍仅九十七万,至胡松考舆地,又止八十四万五千八百《续文献通考》

按:唐宋兵制,皆取兵于民,壮则入伍,老则归农,即三代寓兵于农之遗意,明季军伍,皆谪发罪人充之,使子孙世世执役,谓之「长生军」,且谪发之地,逺者万里,或数千里,近者千馀里,南北易调,非其土性,难以自存,是以死伤逃窜者十常八九,行伍实数无几,况有罪谪发者,率皆奸民,善于作弊,毋惑乎其兵籍之亏也!使当时议兵制者,以前代之法为主,而以其法叅之,则折衷于尽善矣。

厯代屯田附考

唐开军府以捍要冲,因隙地置营田,天下屯总九百九十二,司农寺每屯三顷,州镇诸军每屯五十顷,水陆腴瘠、播植地宜,与其功庸烦省收率之多少,皆决于尚书省。宪宗末,江东、西等处营田皆雇民,或借庸以耕,又以瘠地易上地,民间苦之。穆宗即位,诏还所易地而耕以官兵,耕官地者,给三之一以终身《文献通考》

宋天禧末,诸州屯田总四千二百馀顷,江、淮、两浙承伪制,皆有屯田,克复后,多赋与民输租,苐存其名。绍兴六年,右仆射张浚奏改江淮屯田为营田同上,元成宗大德二年,以贑州路所辖信丰、㑹、昌、龙南安逺等处贼人出没,发寨兵及宋旧役弓手,与抄数漏籍人户,立屯耕守,以镇遏之,为户二百六十五,为田五百二十四顷六十畆《元史》

明洪武初,命诸卫分军屯种各省荒田,岁收籽粒为官军俸粮。每军种田五十畆为一分,或有多寡不等,卫所军士以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又有二、八、一、九、四、六、中半等,例皆随地而异。其耕种、器具、牛只,皆给于官《续文献通考》

永乐三年,更定屯田则例,令各屯置红牌,一面写刋于上,每百户所管旗军一百一十二名,或一百名,七八十名千户,管十百户,或七百户、五百户三四百户指挥所管五千户或三千户,二千户提调屯田都指挥收子粒多寡不等,除下年存种子外,每岁军用十二石正粮为法,比较将剰馀幷不敷子粒数目,通行计算,定为赏罚,都司并本卫指挥,隔别委官㸃闸。五年,江西等处置按察司佥事一员,盘量屯粮同上。嘉靖四年,题准将南昌卫、饶州、抚州所屯田,坐落池州府地方,许江西屯田佥事带管,凡词讼有干屯政者,听其综理,仍给关防,以便行事。二十二年,题准将南贑所属卫所屯粮,令屯田道派定呈报御史,行各兵备道,就近督徵同上

按:屯田之制,两汉不过数郡,两宋不过数路,唐虽有九百九十二所,亦无实效。惟明太祖加意于此,视古最详。考其迹,则卫所有闲地,即分军以立屯,非若歴代于军伍之外,分兵置司者也。考其制,则三分守城,七分屯种,以言其数,则外而辽东一万二千三百八十六顷,内极安如江西,亦有五千六百二十三顷四十一畆有竒,推之于南北二京,浙湖、山、陜诸省,尤极备焉。则其于所谓数郡数路九百九十二所者,岂足以比之哉!

厯代漕运附考。

唐髙祖、太宗时,江淮漕租米至东都输含嘉仓,以车或䭾,陆运至陜,而水行来逺,多风涛覆溺之患,其失尝十七八《新唐书》

开元十八年,宣州刺史裴耀卿朝集京师,元宗访以漕事,耀卿条上便宜,谓:「江东西送租庸调物,岁以二月至扬州入斗门,四月始渡淮入汴,常苦水浅,六七月乃至河口,而河水方涨,湏八九月始得上河入洛,而漕路多梗,船樯阻隘,江东西人不习河事,转雇河师水手,重为劳费,其得行日少,阻滞日多,今汉隋漕路濒河仓廪遗迹可寻,当于河口置武牢仓,巩县置洛口仓,使江东西舟不入黄河,河舟不入洛口,而河阳、柏崖、太原、永丰、渭南诸仓节级转运,水通则舟行,水浅则寓于仓以待斯舟,无停留而物不耗失,此甚利也。元宗初不省。二十一年,耀卿为京兆尹,京师雨水米踊贵,元宗复问耀卿漕事,耀卿条奏如前,元宗从之,乃于河阴置河阴仓,河东置柏崖仓,三门东置集津仓,西置盐仓,江淮漕皆输河阴仓,寻拜耀卿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江淮转运使。三岁,漕输仓者七百万石,省陆运佣钱三十万缗同上。肃宗末,史朝义兵出宋州,淮运阻絶,河南尹刘晏为户部侍郎兼勾当度支、转运使,江淮粟帛由襄阳,越商于以输京师同上

代宗广德二年,废勾当度支使,以刘晏专领东都、河南、淮西、江南东西转运,凡漕事皆决于晏晏为歇艎支,江船二千艘,毎船受千斛,十船为纲,每纲三百人,篙工五十,自扬州遣将部送至河阴,上三门,号上门塡阙船,米斗减钱九十,调巴蜀、襄汉麻枲竹筱,为綯挽舟,以朽索腐材代薪物,无弃者。未十年,人习河险,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岁转粟百一十万石,无升斗溺者。及杨炎为相,以旧恶罢晏,转运使复归度支,而江淮米至渭桥寖减矣,后李巽为诸道转运,乃复如晏之多同上。贞元后,漕河堙塞,淮南节度使杜亚乃浚渠蜀冈,疏句城湖、爱敬坡起堤贯城,以通大舟,河益庳,水下走淮,夏则舟不得前,节度使李吉甫筑平津堰以泄有馀,防不足,漕流遂通,然漕益少,江淮米至渭桥者才二十万斛同上

文宗时,户部裴休为转运使,以河濒县令董漕事,自江达渭,运米四十万石。居三岁,米至渭桥百二十万石,而国用足同上

宋开寳五年,率汴、蔡两河公私船,运江淮米十万石,以给兵食。八年,分水陆发运江淮诸州,择部内髙赀之民部送,民多质鲁,不能检御舟人,舟人每有侵盗,民破产不能偿,乃诏牙吏部送,又复扰民,汴河挽舟率多饥冻《文献通考》

太平兴国六年,汴河岁运江淮米三百万石,菽一百万石,非水旱蠲放民租,未尝不及其数《宋史》

至道初,江淮诸路租籴,于真、扬、楚、泗洲置转般仓,转运使以江淮诸路纲输仓载盐以归,舟还其郡,卒还其家,汴州诣转般仓运米输京师。皇佑中,诸路因循粮纲法坏,遂令汴纲至冬出江,为诸路转漕乆之,诸路纲不集,嘉佑三年,下诏切责,有司以格诏不行,预敕江淮等路转运,期以期年,各造船补卒,团本路纲。五年,诏汴船不得复出江,至期,诸路船犹不足,汴船既不至江外,江船不得至京师,而汴船工卒讫各坐食,恒苦不足,皆盗毁船材易钱自给,船愈坏而漕额愈不及矣。治平三年,始诏汴船七十纲皆出江复,故是年诸路剏漕船二千五百四十艘。熈宁二年,薛向为江淮等路发运使,始募客船与官船分运,互相检察,旧弊乃去岁漕常足,三司使吴充言:「宜自明年减江淮漕米二百万,令发运司易轻货二百万缗,计五年所得,无虑千万缗,转储三路平籴备边」。王安石谓:「骤变米二百万,米必陡贱,致轻货二百万,货必陡贵,当令发运司度米贵州郡折钱变为轻货,储之河东等路,用常平法粜籴为便」。诏如安石议。是岁,江淮上供谷至京师者,三分不及一。元丰八年,江淮等路发运副使蒋之竒奏开龟山运河漕运往来,免风涛沉溺之患。政和七年,立东南六路州军知州、通判装发上供粮斛任满赏格,自一万石至四十万石,升名次减年。天圣中,罢转般法,废真楚川堰干水闸,自是东南上供斛米并金帛茶布,直抵京师,号直达纲,顾立法甚峻,船有损壊,所至修整不得逾时,州县欲其速过,但令供状,以钱给之,㳂流乡保,悉致骚扰,公私横费百出,又盐法已壊,回舟无所得,舟人逃散,船亦随壊,本法尽废《文献通考》

大观三年,诏停直达纲,复转般江淮米,仍输转般仓。政和二年,复行直达纲,毁拆转般诸仓。宣和五年,江西转运判官萧序辰言:「转般道里不逺人力,不劳年丰,可以广籴厚积,以待中都之用,自行直达,道里既逺,情弊尤多。大江东西有终岁不能行一运者,有押米万石欠七八千石,有抛失舟船,兵稍逃散,十不存一二者。折欠之弊,生于稽留,而沿路官司多端阻节,至有一路漕司不自置舟船,截留他路回纲,尤为不便」。诏发运司措置。宋史

髙宗建炎二年,诏江东、西纲运输平江府。又诏江西亦许输送江宁。绍兴初,因地之宜,以江西之粟饷淮西。理宗三十三年,科拨诸路上供米,江西吉、信、南安科拨,建康、江洪、临江、兴国、南康科拨行在《续文献通考》

元世祖用丞相伯颜之言,由海运入京师,分江东西粮为春秋二运,至于京师者,一岁多至三百馀万石同上

至元十五年,始立京畿、江淮都运司二,仍各置分司以督纲运,毎岁入之江淮漕运司,运粮至中滦,京畿漕运司自中滦运至大都《元史》

至大四年,始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令海船从扬子江逆流而上,装载粮米,而江水湍急,又多石矶,走沙涨浅,粮船俱壊,岁岁有之《续文献通考》

顺帝至元初,翰林学士江西虞集上疏论:「东南运粮,实竭民力。今京师之东,濒海数千里,北极辽海,南濒青、齐,海潮日至,淤为沃壤。宜用南人法,筑堤捍水为田,听富民欲耕者合其众,分以地,官定其耕,以万夫耕命为万夫长,以千夫耕命为千夫,长三年而征其税。如是,则京师粮足而海运可省矣」。时异议者多事竟寝同上

明成祖都燕,百官卫士仰需东南,于是始立运法,派为二道,一由江入海,出直沽口,由白河运至通州,谓之海运,一由江入淮,黄河至阳武县,陆运至卫辉府,由卫河运至蓟州,谓之河运。永乐三年冬十月,命江西造海运舟。十三年,㑹通河成,遣平江伯陈瑄往江西、湖广等处,造舟二千艘,以从河运,瑄建言造平底浅,船甚称便,岁可运三百馀万石至京师。末年,瑄复计议,凡民运粮俱于淮安𤓰洲补给脚价,兊与军船领运,又奏于𤓰淮水次,令军民于此对船,交兊军船出给,通关付还,与民销缴民补水脚与军在淮安水次者,毎正粮一石外,加五斗,在𤓰洲水次者,每正粮一石外,加五斗五升。宣德二年,令江西、浙湖、南直等处起运淮安、徐州仓粮,拨民自运赴通,其运粮官军,于准安、南京支运,七年,始立兊运法,用吴亮言,令江西、浙湖、应天等处粮,各官军,于附近水次领兊量地之逺近、费之多少,定为加耗,则例又给以轻赍银两江西毎石加耗六斗六升,又两尖米一斗共七斗六升,内除四斗随船作耗,馀米三斗六升,折银一钱八分,名三六轻赍,以为洪闸盘剥之费,许其附载货物,以为沿途食用,谓之兊运。景泰二年,始置总督,漕运都御史驻淮安府,成化十年,又立改兊法。先是,江西应天等处粮民,上纳淮、徐、临德四仓官军赴仓支领,运送京、通二仓,至是议抽支运米七十万石,改令官军各赴彼水次,交兊正徳。七年,委户部官分往江西、浙湖等处地方监,兊隆庆三年革监兊官,万厯五年,仍差主事监兊六年停儧运,四十四年海运成《续文献通考》。万厯时,海运从督漕王宗沐之请也,后行之数年,遇龙跃覆溺者多,言者交击之,乃罢《安志》

按:唐漕江、淮租输,河阴宋漕,东南之粟由江、淮入汴,固皆河运。自元都燕乃剏海运,葢彼时朱清、张瑄皆海盗,素习海事,故元人用之称便。至明永乐初,亦仍元制,嗣后乃专藉河运,议者谓河费不赀,海运由浙西,不旬日可达都下,较之河运,费省而功倍。然尝考元史,至元二十八年,海运漂米二十四万五千六百有竒,至大二年漂米二十万九千六百有竒,则语牵挽者海省而河费若计及漂溺,又河安而海危也。王者以天下为家,损上益下,亦奚恤此小费哉!

江西通志卷二十八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