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江西通志》巻十三

山川

南安府:

玉枕山在府城北五里,为南安之主,山髙三百仞,两麓五峰,次第相属,别名五指山,宋周元公敦颐甞游焉。明成化中,新㑹陈献章应聘归,道经此与知府张弼酬和,有《玉枕诗话》。

印山在府治南里许驿使门内,旧志有七邱,名七星,此其一也。周遭为池,山峙其中,如印故名。

东山在府治东南二里,旧有仙翁庵,今为真觉寺。小河横绕山下,大河西来相㑹,若萦带,然从寺俯瞷两城,形如合璧也。南康县东五里亦有东山。

狮子山在府城东一里,如狮蹲踞,有清惠泉,相传可以愈疾。泉右有龙母祠,稍南有大山,形最端严。

宝珠山在府西宝丰门外,连五马山而近,城形圆如珠。五马山在府城西四里水北岸,形如五马圆秀瞰江。又上犹县南门。隔水亦有五马山。

五里山,在府城南五里,山之西有折梅亭、蒸髦亭,今废。金莲山在府治北三里,诸峰连接,状若莲花。旧志:山麓有法华院墨花亭,稍上为舞剑台,张弼改名髙明所。张诩诗金莲山下,髙明所燕坐居,然见八荒。府城西北七里有龙颈山,水自石出,名曰龙泉,山之半石砥如湍。

太平山在府城东北十里,由下峒入,山上有圆坪如涌盘,旁有两山如龟蛇,因立真武庙,上有泉,出石隙,瀑流数寻,下为龙湫水,中一墩,自庙视之,如浮杯然。西华山在府城西十里,石壁如削,转磴而上,平衍有田。有僧院。宋崇宁中,建后寻圯。院前有石涧,无鱼虾,传是神龙所游。涧旁一石甚平,名钓月台。涧底有卧僧遗迹,瀑布凡三十馀丈。南有石洞可坐十馀人,左有松数千株,皆直干无旁枝。又老树五,自地摩空,亦无枝蔓。张弼与黎民表陈健等倡和,有「参差树影青云上,逺近泉声白石间」之句。

天马山,在府城南三十里梅岭之东。又东有贵人峰。双秀山在府城东北二十里,旧名了山,宋知军黄铎改今名两峰尖削如马耳。山有巨人迹,宋栖真尊者。塔西北有灵岩院,右折为梆坑。有龙湫,祷雨屡应,明湛若水有诗。

大龙山在府城北三十里。旧志云:延亘三里,状如游龙,故名。左有幞头岩,右折有呆婆岩,后有锡坑山,又有仙女、梳妆二岩,相传有仙姥挟二玉女栖此。

玉泉山在府城东北五十里,两山峙立如门,入径二里许,有泉有庵,相传苏耽所居。冬暖夏凉,士人多于中诵读。

镇龙山,在府城西北六十里。四山环列,内有坪有溪,右为龙湫,旧有龙见,故名。

天竺山,在府城东北六十里,山形崒嵂,林木丰茂,与了山对峙。旧有寺,今废。东有月峰,奇秀,特出相近为巘山界,接南康县,和溥水出焉。又东北为云山。自下陟上十里许,有庵有灵应泉,旧传此山产桃游,人欲食者祷之,乃许啖一二颗,不得持归。

云台山在府城西南一百里,由石溪村入山最髙,常有云气盘结,盛夏凉沁游人有衣裘者。

南台山在南康县南五里,山腰有岩,可坐十馀人。有南岩寺,今废月夜风籁过客时,闻钟磬声稍右,有山秀锐而差低名。小南山县西一里西山旧有古塔,今存基址一层。

鲤鱼山在南康县东北一里,山形如鱼,又有髻山,两峰峙如双髻。县东一里有东华山,形家谓之水口山。明万歴间,邑人王事圣创庵,其上外甃石为长堤。前有平台。

九日,山在南康县北一里,宋陈升之父魏公曽,主县簿梦山神,来谒遂诞,秀公因合「九日」二字名旭,后避神宗讳,改名升之,登第后复宰是邑,筑台其上,名曰旭岭书台。

独秀山在南康县东南二十五里,旧名鸡笼山,峰峦耸锐,下有龙湫,祷雨屡验,宋苏轼南迁过之,改今名《北归赋》诗云:「独秀江南知有意,要三二别四方壶。髙灵山在南康县东南三十里,山势巍峻,蹑磴而上,为三天门,相距各里许门,各磨崖镌字。最上有朝元阁,瀑布泉折,而左有塔院,东数里有胜龙山,北出九牛,抵玉潭山,为往来通径山麓,有庵曰盘龙,晴日登眺,风烟缭绕。又东一山名青隠,与贑县武林山相望。龙山在南康县西南四十里,地名锅坑,髙三百五十丈,延袤四十里,接大庾崇义界。

云主山在南康县西南一百里,髙可数百丈,形如飞骥山,上有仙岩岩,前有池,四时澄澈,旱涝无増,减山麓有庙祀黄总管相传神系唐代人捕赖坑贼遇害者。石君山在南康县西南一百五十里,三石形甚似,人中最髙耸为君,左曰夫人,右曰女郎,列峙如相顾,然俗名薰岭,接大庾界。

玉潭山在南康县东北四十里,地名潭口,山滨大江,章水流经南野驿,即自此潭东注,相接者为鹿鸣山。禽山在南康县西北六十里,俗名䝉山,髙三百馀丈,绵亘百里,入上犹县界。

昼锦山在南康县东北一百里,初名大乘山,山腰有寺曰昼锦,故名即今妙圣寺是也。

羊岭山,在南康县北一百六十馀里,山顶有浮屠,相传唐有郭禅师者居此下山,或驱虎豹后以祷雨,弗应,积薪自焚。火燃而雨随至,人见其烈焰中。冉冉而去,因祠祀之。

莲华山在南康县北一百七十馀里,又名巫桥岭,状如莲,花上有岩,可容百馀人。岩前有仙桥,桥下有瀑,布千尺,泻于石,窦不知所归。南唐时,乡人结寨于此,因名莲花寨,岭连崇义县界,又县西北五里别有莲花山。

飞凤山在上犹县西北,二里为县主,山髙百馀丈,轩举如飞凤,下有万年观,巢道人居焉。

资寿山在上,犹县东半里许,髙八十馀丈,横亘五里,蹲踞如象。南山在县南二里,髙耸插霄,俗有山生角,地生鳞,举子成之谶。明永乐中,知县呉谦建塔其上。㢲山在上,犹县东一里,相传邑人有登科者,则山下石障必生光彩。又东一里为方山,形如覆斗,一名石台。西云山在上,犹县东南十五里。元至元间,建普照寺,旁有龙井。明天启间,知县龙文光旱,祷至井,得小蛇纳之瓮中,载以入城,未至而雨随注,乃以银铃系蛇项还之。井后,邑人常见之,因名其井曰灵应龙潭。九龙山在上,犹县西二十五里,山有九尖峰。又西五里为琴龙山,地名琴江,下有龙潭,遇旱于此祈祷。

焦龙山在上,犹县西八十里,两峰对峙,中泻急湍,有龙潭,深不可测。又西二十里为书山,形如书柜,一名太傅山,并峙者为举岭。

崇山在崇义县北半里许,旧志名旗山,一名斗山,志胜云,后以县名。易崇山。县东半里有大龙山,髙八十馀丈,其麓为笊籣山,乃通十八而岭之路。县西里许有伏虎山,如虎饮河。有泉流入城,绕县治学宫。

观音山在崇义县南十里,壁立峭絶。宋绍兴中,有锺行者,登山四顾,战栗莫能下,因诵经,若有白衣人掖之者,故名。

龟山在崇义县西三十里,形如龟多,产茶及水竹,其竹节极疏而肉薄,可为箫笛。县西南三十里有符水山,一名浮竹坳,产竹小而轻。又西南十里为天台山。大嶂山在崇义县西五十里,形如帘幕,延袤数百里,前临絶岸,跨以石栈,广盈丈隆数十丈。

聂都山在崇义县西南六十里,髙一百六十仞,连亘四十里。旧志云:昔有聂姓者,开都以聚民,故名孙维岳。聂都问荅云:字从耳,虚也,从三耳,虚之,虚也,是山尽石白,质有文作金银气,其穿在地,肺拊之窍皆鸣若金革,虚其至矣乎?经称都者不数见庐,江出三天子都,乃在斯流之下,注是山也,水出章合,贡汇彭泽,注扬子而入于海,由海上溯危峻,若九阍万派,俯首朝宗焉,实惟帝之所都,孙说特新録之以备一解:山下有狮子岩,岩西有石田,名斗田,其上多𥖎石,逺望如雪,有石可为茶磨元,有䝉古人,宦此琢取过多,又琢白石为础五十双载归,自此石变脆质。此山本属大庾平政乡,明正徳间,割属崇义,西接湖广桂阳县界,傀儡山在崇义县西南七十里,又西南二十里为南原山,其髙无极,周回约六十里,飞瀑百馀丈,下有湫潭,其深莫测。明成化间,大庾令夏玑躬诣求雨,有应勒碑纪事。

筶头山在崇义县北一百四十里,山峰耸出如圣筶然。九龄山在崇义县西一百四十里,石岭巃嵸屏,其后九十九峰峙其前。

龙归山,在崇义县西一百八十里,与广东韶州仁化县连界,深林丛箐,土人制茶,与普洱茶相似。

天柱峰在府城东北五里,峰锐而圆,参天如柱。杨筠松云:「峰在艮方,居人多寿」。

齐云峰在上,犹县西十五里,势干云霄,宋谢允昌读书于此。县西一百五十里有笔架峰。县东二十五里丰江村有双秀峰。县东北五十里有白塔峰,亦名白塔岭。

文塔峰距崇义县三里许,当横水之去口。明万歴戊申,知县杨邦直募众建塔,且作亭于上。

国朝康熙庚申正月十六夜,大风坠其塔顶。是夜,各处塔顶皆坠,不独南安属县然也。

大庾岭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汉志名:台岭,汉髙帝时,番君将梅鋗驻兵岭下,因名梅岭。武帝时,庾胜筑城于此,又名庾岭,为五岭之一,其山延袤二百里,螺转九磴而至,顶登者难之。唐开元中,诏内供奉张九龄凿开新路,始通车马,九龄为文记之,岭分南北,是曰梅闗,亦名横浦闗,上有曲江祠,宋淳熙间,知军管锐多植梅以实其名,赵孟□以岭下官驿皆梅扁曰「梅花国」。明成化己亥,知府张弼重修岭路,并作《均利记》,勒之于石。

小梅岭在庾岭稍西北,实与庾岭聮络,唐开元以前入粤之路,由此故,又名小梅闗。

金星岭在府治东一里许水口寺左,明隆庆间,建塔于上。又东一里为惜母岭,岭下有惜母村。

狮头岭在府城西南五里,左有一山如象,与此岭俱瞰江流,循江岸行,有石窦,颇方广,两人可并行,名曰石门,下有一石,名曰石门限。

庄彭岭在府城东南十里留地村,周二里许,接广东保昌县界。又府城东北十里有骆驼岭,髙耸连亘,形肖骆驼。

白鹤岭在府城东十四里,旧传:蔡仙隠,此有白鹤来翔,其麓有蔡仙井,清洌不竭。

双童岭在府城南三十里,旧因三峰圆秀,命曰三将军,明成化间,知府邓应仁以中峰平,似书案,改今名马岭,在南康县水南稍东一里,延亘横峙,其顶颇寛平,形家谓宜于马首増筑耸拔,明嘉靖间,副使髙世彦檄县,佣工累土,势稍昻起。万歴戊午,知县汤有望建塔于巅。

崌岭在南康县西南五十里龙回村,四面峭险,攒石磊砢,逾岭属信丰界。

腾龙岭在上,犹县治北,旧学宫后原,名龙归坑,明知府张弼改今名。县东北二十五里有马迹岭。

大雷岭在上犹县北一百四十里,地名大雷隘。红桃岭在崇义县东南六十里,接南康县界。双鹤岭在崇义县聂都山。右志胜云:即双鹤洞,旧名石室洞,有井,正员广尺而深不可测。相传神龙居之。昔有游人溷此井,龙化双鹤,飞去洞容,百人石乳凝结,上如列星,下如钟,鼔击之有声,别有泉名观音池。县西北一百七十里有金鸡岭。

月子冈在府城东五里,形如半月,下有月子塘。城北一里铁冈,旧有铁冶,又有五龟冈、五阜相并,偃伏如龟。青龙冈在府城东北四十里,旧传有青龙见,故名。《太平寰宇记》云:有陈蕃子孙墓郡国志》云:「庾岭有青龙冈,徐道覆欲上,大电绕身,震雷而止。山上有石,时放光明,号镜石」。

天心岩,在南康县西北四十里,岩内通敞有光,可坐数十人。又以形似狮名狮子岩。

梅福仙岩在上,犹县北,犹石嶂中,相传有三仙女居此,屡著灵异,唐时敕封。明万歴初,邑人因岩建寺祈嗣,皆应岩中,泉水甘洁,拭目倍明。

燕子岩在崇义县聂都山左,白燕群巢,其顶泥落为乳,皆成玉,故名石如莲,瓣有盘盛之,亦名莲华岩。内有丹田数百邱,多作角弓状。

欧公峒,在府城西十里。旧志云:山隈石涧,多菖蒲间,有一寸十二节者,有卧石上若窍为槽者。俗名剑匣。有巨石中断,俗名试剑石。

罗汉峒,在府城西,旧郁林镇,峒有崖石如门,中有石十八排,列左右若罗汉,然清泉滴注者凡六。顶有石梁,长丈馀,危峻不可度。

卢王峒,在上犹县西一百二十里,山水雄壮,以唐末卢光稠得名。

桶冈洞在崇义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初为輋洞䖍抚王守仁捣其巢,因刻茶寮碑记于石碑,凡八行,一百八十三字,大四寸许,离碑刻七八里。锁匙龙之地,有水自上而下,注于石穴深潭,形若桶然,此桶冈所由名也。详见刘凝《游记》。

嫦娥嶂,在府城南二十五里,峰峦蒨秀,开散如帐幕。旧𫝊葛洪炼丹,其上遗丹液,多产仙茅。

犹石嶂在上,犹县北二十五里逺,望如,犹蹲,近观之,形如石箅,又名大猷山,县之得名。以此后有月岩窍,圆如月,径数丈。有龙池,岁旱应祷。又县西四十里有茶嶂。

蜈蚣峡在上,犹县西四十里,山峻峭而水深黒,前有米洲。宋李纲过此赋诗峡云:「食尽天下毒洲,云散为天下食」。明推官韩綂诗,「宋朝真相曽经过,笑插青天霹雳手」。

鼓楼坳在上,犹县东南二十三里,奇秀而髙如楼阁,故名。县北九十里有较车坳,迳路迂曲,如较车然。

石壁在府治东一里,又名赤壁,长八十馀丈,濒章江,为舟人牵挽之路。明成化间,知县文志贵,凿平之,以便行者。

回龙石在府城章江近南岸,长数丈,背弓起,其下空虚如龙踊,跃鲤鱼石,在府城双壁峡,口水中水稍落,形如鲤鱼,洪流新涨,第见鱼背,髙圆如箩,俗又谓之箩石。

浮石在南康县西三十里,髙二十馀丈,状如覆钟,水环其外,距浮石五里许,有实石,雄踞如虎,髙二十丈,连亘五十馀丈,因踞实岸,名之以与浮对也。

巾子石在南康县北二百馀里,髙百馀丈,横亘四十五里,其巅有岩,可容五十馀人,内有瀑布泉,飞洒而下,石形逺望如巾子,故名俗讹为「君子石」。

香炉石在上,犹县东二里,形如香炉,屹立水中,笋石在崇义县西北。一百五十里有大笋、小笋、双石峙,立大者髙百丈,小者差低。

章江在府城南门外,源出聂都东山,流一百二十里,过府治东,折而南,复折而北,经南康县以达贑县,或云出湖广郴州宜章界,故名。

湛口江在府城东南四十里,源出留地坑㑹赤江,东流五十里入章江,水浅而清,故名。

池江,在府城东六十里,源出南康云主山,流合章江。芙蓉江在南康县南门外,章江水流至此澄泓渟。深江之南有平沙,横衍数里,皆民居,从下行里许入东山,径有芙蓉港。又东十里有芙蓉桥,以唐时两岸皆种芙蓉,故名绕治南而东流,折北凡一百二十里,至贑县,㑹贡水。

塘江,在南康县北四十里,源自了髻、蛤湖二水,合流至长伯里,汇为江,颇泓深瀚,漫折而东,二十馀里入三江口,经湖头,㑹贡水。

上犹江在上,犹县南门外,源出湖广桂阳县,流过崇义界,营前彭山水入之,绕县前,东流,过南康界入章水。或云彭山水,即《汉志》所称南野,彭水也。

鼻吸河在府治西城外,源出小溪入濠灌城中,岁乆淤塞腐秽,居民多疾,明知府张弼令岁一挑浚,其记曰:「南安城狭而长,如鱼形然,故曰鱼城。西城之下一穴,达濠水灌城中,屈曲如鱼肠,盖鱼之吸,水通气从鼻土,人莫知其故,讹曰碧溪河,不知既曰溪,则不可谓河也。

大沙河在府城南十里,源出闗头龙,上合小水浦,经东山麓入章江。

平政水在府城西南五十里,源出广东仁化县长岭,流经城南,一名南江,亦名横浦。

凉热水在府城西北一百五十里,其源一热,一凉热水,池围二丈馀,深尺馀,流四步,合凉水,东入章江。《太平寰宇记》作「良热水」,谓热水昔名豫水。按犹豫义同豫水,疑即犹江自唐避代宗讳而豫水之名隠矣。深坑水在府城南二十里,源出梅岭,北流入大沙河,即庾仲初所谓大庾峤水北入豫章注于江」者也。

小沙水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源出鼔楼寨,东流十里,合大沙河。

孤桥水在府城北二里,源出北营泉窦,南流二里,经迎旸桥入章江。

五羊滩水在府城东二里,源出郁村,入江。有石濒岸,旧云五仙骑,羊过滩故名。又东三里为过步滩水,水势湍急,中有巨山突出舟,至此人辄登岸步过,知府张弼凿平之。又有樟槎水,其源出于章坑,东流为大里水。

灵岩水在府城北二十里,源出了山,经双牌、舗合章江密水,在府城东三十里,源出云山,南经小密桥,合章江。大明水在府城西南六十里,源出崇义傀儡山,北流至大明村口故名。

峒山水在府城北八十里下峒村,源出黄公坑,经石涧,绕洞口之圆山,南流出云津桥入江。又有汤瓶岭下水亦南来,与峒山水夹玉枕山脉,下作学宫水,流合章江。

南野水在南康县西,一名桃水,旧志源出红桃岭,合莲塘水,入章江。

㢲水在南康县治东南,一名西流水,有二源,一出大坳头,由合江口㑹龙坑水,经马岭而西,一出卢源坑,由三角庙至东岳庙,二水合而西流,横绕学宫之前,又名六秀水。

大田水在南康县西北四十里,源出景泰阳山,东流至南野口入章江。

禽水在南康县西北,源出禽山崇文里,东流百五十里,至南野口,入章江相近有过水,源出过山,东流,㑹南野水。

莲塘水在南康县西八十里太平岭下,源出余原岭之麓,东流二百四十里,经刀石湖,至芙蓉江。

河田水在南康县西一百四十里,源出至坪里铅场,派分为二:其一界茒坪,桑灞注龟湖而出长龙。其一出新溪,迳长龙合为至坪江,又经太平里、瑞阳江,合于章水。

封侯水,在南康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源出布尾,东流过校溪,至石门滩入章江,与贡水合。相传。梅鋗驻兵台岭,兵众甞、营水。后鋗封台侯,故名。

犹水在上,犹县东半里,源出犹石嶂,又县东三里有造水,出老寨,背县南六里有稍水,源出石溪,至稍口。料水在上,犹县西北三十里,料村源出赖塘坑,南流入章水。县西四十里有鬬水,源出湖南益浆,东南流,合县前江,入章水。

感坑水在上,犹县东南二十五里,源出凉伞峰,下有龙井,旱祷屡应。九十九曲水在县东北四十里,源出上坪水,流九十九曲。

石门水在上犹县北一百里,源出百丈峒,东南入章水。聂都山水在崇义县西南九十里,源出沙溪洞,巨石,方广丈许,厚半之,五色如屏,立滴水如钟漏,至洗心桥始大。此即章水之原,而《山海经》、《水经》所云贑水也。详见邑训导刘凝游《沙溪洞记》。

带围水在崇义县城北,即横水也,源出大嶂山,自西绕城北而㑹于东溪,合上犹江入章水。

麟潭水在崇义县西一百里水竹坑口,源出益浆。昔有兽见潭,上如麟,因名麟潭,东北入章水。又县西六十里有牛皮龙水,东流入章水相近。有义安水,源出玉泉山。

西符水在崇义县东南五十里,源出镬山,东流出南康县南野口入章水。

南原水在崇义县西南五十里,出南原山,东流,经符江口入章水。

潜水在崇义县西一百三十里,源出樟山,洞流数里,入坑复喷出,故有潜水之名,殆济水类也,土人谓之钻水。

和溪在府城东北三十里,源出巘山,经和溪村,合章水。蕉溪在南康县西三十五里,源出锅坑,流至浮石入章水。苏轼诗「蕉溪闲试雨前茶」,指此。

鸭子湖在南康县南,水中有堆,圆如鸭子,志胜云:「湖水涟漪,邱阜突起。湖旁有亭榭,平畴周环。多古松乔耸苍翠」。

镇前潭在上犹县东一里,自犹水分派成潭。旧志云:有巨木化为龙,遇旱,践以大牛,胁以金鼔,谓之「搅潭,水微动,雨即至。又东一里香炉石下有妹资潭,一名妙姿,以宋甘烈妇得名。邑人赖启诗,「犹川月照江潭冷,谁为幽魂写墨香。

浸月池在府城内,上有亭,宋绍兴己帽知军赵衍建,吕行已书额,取宋莒公向晚旧滩多浸月之意。

放生池在府城东二里,宋天禧中,置以祝寿,自浮桥至石壁捕鱼,有禁,知军李大正揭亭其上,扁曰:「好生録事」参军赵彦,初有记。

寿龟池在南康县治南街。白鹤池在县西,今湮。又县东有石緑池,宋开宝间偶出石緑,寻竭而名不改。

天池在上,犹县北三十里小梅岭之南。旧传汉梅福炼丹处药臼,陷而成池」。

湛泉在府城东一里广化院,后泉有二,左圆右方,俱以石甃,四时湛然不竭。漱石微有声。宋政和间,通判闵师文作湛若亭》二。淳熙戊戌,知军李大正改作湛泉亭,自为记。州人绘李像,筑屋临泉而祀之,乆废。明正、徳间,里人张经复建亭其上,刘节为之记。

上泉在府城东山寺,先是,山腰蒙川馆后有泉,前守凿为曲水,僧舎在馆之上,往往从下取汲,有僧性定者,向众云:「水可下,不可上乎?」乃用符咒曰:「泉且上来,与老僧洗盋」,其馀出山灌溉,逾时僧㕑之旁,石窦出一水,因名上泉。又治西五里山,下有正泉,俗名滚水井,里人用以溉田。

卓锡泉在府城西南大庾岭,相传唐僧慧能自黄梅受衣盋之曹溪,五百僧追夺之,至大庾岭,能以锡卓石泉随涌,清冷甘美,众骇而退。泉之右有展衣坪,盛盋石,又有霹雳泉,相传宋时大旱,僧致祷,一夕大雷雨,泉出于窦,故名。

涌水泉在府城西南四十里,明永乐间,居民忽见四山云雾朦胧,因往视之,有泉涌出,可灌田数十畆。

甘泉在南康县西南一里,旱涝无増减,味甚甘美。白云泉在崇义县西门外白云山下,清洌可瀹茗。龟泉井在府城西宝界寺内,掘井及泉,下有石龟泉,从龟双目中出宋张九成寓寺中,品泉味,亟称之。

鱼目井有二,一在府城西门内,一在城西鱼背冈,府城形如鱼,二井为鱼目,虽旱不竭。知府虞文诩立碑记:「丹井在南康县西仙台观井有二。前后相对,如「吕」字,相传宋建炎初,吕仙寓此与邓道士开二井,自写遗像并题诗。

苏步井在南康县,治东苏步坊下,井深水寒,其出不穷。「玉」字井在南康县东南隅,其水清澈「玉」字街,以此为一㸃,盖取象形之义。

太阴井在上,犹县东南,其水甘洌,饮之可已瘴疠。县西北有同心,井在宋义士李梓发,同心里内。

贑州府:

贺兰山在府治西北隅,旧名文璧山,即郁孤台是也。唐李勉刺州时,登台北望,慨然曰:「吾虽不及子牟,心悬魏阙,一也」。因以望阙名台而北向,宋州守赵时逢,即台麓之东北,建书舎名,一洞天后,废明正徳,丙子,知府邢珣兴复之。𢎞治庚申,知府何珖移建濂溪书院于其前。崇祯庚辰,䖍抚王之良始迁县学,以书院为明伦堂。

国朝康熙庚辰,观察刘䕃枢构亭其上,仍旧颜曰郁孤台,建讲堂尊经阁于山下。左为宣明楼,为清忠祠,祀赵清、献拚、文信国、天祥。其东为县冈坡,又东为龟冈。昔建凤凰台,台畔为景凤山,其西北直趋府,治尾蟠处,二水合流,章贡台旧址在焉。

笔峰山在府城东南隅濂溪书院后,东接东胜山,与夜光山所谓城内三山」也。

天竺山在府城西四里,旧有修吉寺。唐元和初,僧韬光自钱塘天竺驻锡于此,故名宋。苏轼、李朴俱有诗,今在东门外者,非故址。

伏龙山在府城贡水东,林木阴翳。城东十里有凤凰山。玉房山在府城东南二十四里,本名赤石山,大石连耸,灿若舒霞,中有玉房、琼室。天宝六载,敕改今名。

九峰山,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屹立髙耸,对崆峒而拱县治。

席帽山在府城南三十五里,山下有黄仙石,相传一道,人乘白鹿从石上凌云而去。

崆峒山在府城南六十里,古名仁空山。自南康县蜿蜒而来,章、贡二水,夹以北驰,盖贑之望山也。山麓周回几百里,最髙者为宝盖峰,面峰有寺。明崇祯间,太守刘寰榜曰「空山精舎」,寺前为宝镜,池后枕玉屏幛,其巅石类盋盂」。宋李朴诗有「地脉九支龙奋蛰,天河一派练横空」之句。

储潭山在府城北二十里山,俯清潭下,有储潭君庙。唐刺史裴諝祈雨感应,碑犹存。

玉石山在府城北四十五里,山俱黑壤,惟片石鲜白如玉。《太平寰宇记》云:「昔有瞿氏钓山下,见二少年皎若冰玉,相谓曰:别来此石,长殊驶己。忽不见石上。有冬桃树及石杖,云昔有引杖击桃者,去而留杖于此。又北四十五里为锦屏山,状若屏张。又东北十馀里为金龙山,山接乌兜岩,悬崖瀑布,溪涧环流,为入省之孔道。

西华山在府城东北一百里,上有真武殿,剏自天宝六载。敕曰:「灵山每月朔日雷火埽殿宇,天虽晴,亦间有雷电。相近有金螺山,旧传掘土建刹,得小石数斗如螺,赤光如金,故名,上有石佛祈祷,甚验。

合龙山在府城北一百里,与天师山相接,距山十里,有龙蟠、虎爪二石,西接黄竹岭,为龙泉界。

龚公山,在府城北一百二十里。《志》胜云:「隠士龚亳遁迹于此,今为宝华寺马祖道一遗迹,及勒潭、龙井在焉。其东北为褊𡾋山,西南为杨梅岭。天南山山,旧有卢光稠驿亭,又西为顺山,怪石万状,歴三十六㘭,乃至顶接万安县界。

黄唐山在府城北。舆地志云:中有石室石人,每丙日辄闻箫鼔音,盖仙灵窟宅也。《南康记》云:山角有石子如弹圆,或见或隠。府志云:接万安界,割𨽻泰和县。金鸡山在雩都县西三里,有穴如石室。相传有金鸡出入唐罗隠诗,试向溪边问渔父,一宵还,有几声啼?青钓山在雩都县东十五里,飞淙溅沫,自巅而下。春夏霪雨,濒江居民,每候其声以避昏垫。

柴侯山在雩都县东南七十二里。《南康记》云:「汉灵帝时,有刘叔乔避地于此,自题其墓曰柴侯之后,山因得名」。

雩山在雩都县北三十五里,髙可摩霄山椒有泉,岁旱祷雨于此邑之望山也。宋淳熙中,周必正为守,祷雨而应,立庙其麓,嘉熙中,必正之孙名「颂」者,复令雩修庙而记之。明邑人袁淳有仰雩山歌,又西北为太平山,瀑布幽兰,供人游赏,今建太平宫观于上。

峡山,在雩都县西六十里,两山对峙,袤亘十里,贡水贯其中。《南康记》云:夜光遥见若火,从峡溯流十里,至蛟窟而没。唐天宝时,敕改为夜光山,山下有路,今为通贑便道。

左坑山在雩都县西南七十里,山下有龙湫、祷雨、灵应。固石山在雩都县北一百里,一名展诰山。宋岳飞平、彭友处。又东北为御屏山。宋时议立巡司,今废。

髙沙宝山,在雩都县东北一百里,三峰品立。宋时有樵者,见白●入穴,掘之,银矿溢出故名。又东北五十里为禁山,与张家山相连。东望宁都,西瞻兴国,南眺雩都,昔人有禁,曰彼此,无相侵扰,今仍其名。又东北三十里为仔童山。

南山在信丰县西南里许,与揽秀亭相望,左枕花村,右襟桃梦,登麓逺眺,可尽一邑之胜。

绵山在信丰县东三十里,绵水出焉,折而前有峰曰凤凰石,又东十里为小假山,势如列㦸,上有龙湫,旱可祷雨。又东十里为武山,上有天池,周环皆石,雨后瀑奔涧溢,辄有松子浮出,多至盈斗。旧传:唐武氏之族避地于此,其麓为竹村」。旧志:别载竹村山者,误禾溪山,在信丰县东八十里,怪石峭峻,下有溪流,䕃田可数千顷。又东二十里为衢孚山,麓有温泉,严冬不改,北为河田,山绵延数十里,与安逺县接壤,安息水出焉。

金钟山在信丰县南四十里,上有二石,笋一髙数丈,其前为羊马,石石磴数十级,四周如墉,中平如砥,可容数十人。又南为三明山,三峰鼎峙,石塔五层,井泉澄泓不竭,旧传王道人结庵于此,明邑人俞庆筑书堂,自呼「三明山人,尚书欧阳徳、司业景旸俱为之。记:香山在信丰县南七十馀里九十九峰,有小溪十八道,出龙湖口,多产药物,志胜云:昔人见百鹤翔集,各止一峰,一鹤无所止,群鹤复飞去,巅有哀道人岩深广,可坐数十人,道人卖药市中,夜则宿此。一日,忽去书万山哀道人,造岩住」八字于石,墨迹犹存。又南为黄柏山,有龙湫,可祷雨,又南二十里为圣山,髙插云表,石坪广数十亩,文如九宫八,卦奇三偶四,具见造化之巧。又南二十里为龙平山,俯瞰甃石滩,上有照镜石,圆迳二丈许,明净莹白。

壶山,在信丰县南一百八十里,有寺名大龙山,旧志误以寺名。山顶有天池,土人往往迎祷。于此有岩数十,多产紫草药物。甞见异花,开如白莲,相并一山,差小为小壶峰。又南二十里为凤湖山。

谷山在信丰县西三十里,堆螺拥黛,多产翠云草。九域志云:「山下地名谷田,因以名山。顶有池,产五色鲤。《十道志》云:南康有五色鲤,即此有庙祀。晋九江太守蔡率,今废为寺。寺南十五里有芙蓉岩,距县西南一百里有古株山。

木公山在信丰县西一百里,上有天池,广数亩,土人六月六日祈谷于此,十人至池内可取十鱼,百人可取百鱼,如数则止,不能多也。又西二十里为犹山,旧志云:上分九十九面,多产异药。

廪山在信丰县北三十里,丰崇如廪。或曰唐改县,以此山得名。明主簿李奉朝与贼战,殁于山顶,即瘗而墓焉。俗呼为主簿脑山,与南康县接界。

龙新山在信丰县北一百五十里,一名青龙山普济禅师卓锡之地。塔今存其寺曰新龙,旧志误以名山。灵山,在兴国县东十五里,即南康之玉山,为宋赵清献题。诗处有象鼻、石笋、石钟诸峰,方竹径、芭蕉洞、滴珠匹,练二泉,半壁一窦,中石像趺坐,俗谓「飞来。佛寺名「龙华」。宋时铁船僧自庐山来,面壁于此。明永乐初,知县唐子仪有《重建灵山寺记》,相近者为金斗山,自趾达巅,无寸土,其斗絶者,镌石为级,以通行人。有卢公岩,旧传卢禅学佛于此。或曰卢公冠,岩所甞游也。泉仰出石上,暑暍不涸,背为泷石,洞出红石。凡凿石为柱础碑,坊者需用焉。

方山在兴国县东北四十里,方泰以此名乡。山顶出云城中辄雨。谚云:「方山戴笠,满街著屐」。

上洛山在兴国县西南四十里。《西京杂记》云:「上有石,墨可书」。《太平寰宇记》云:「山中多木,客乃魅类」。言貌似人能斫杉。枋与人交易,甞就民间饮酒,为诗云:「酒尽君莫沽,壶倾我当发。城市多嚣尘,还山弄明月」。

崖石山,在兴国县东八十五里,絶壁万仭,绵亘数十里。相传文丞相天祥屯兵于此,后有登者,获镜与宝剑而归。又县东一百四十里有莲花山,亦属丞相驻兵处。

覆笥山在兴国县北八十里。云窗私志云:「昔涓子发石笥,得秘书十二巻,因以为名。山髙二十馀里,东望金精,西望芙蓉,北接青原,南瞰章贡,为一邑群山之宗」。旧传:「上有平湖,周数十里,湖中石雁,每至秋天,飞鸣应候。又有古祠,多灵草异物,今皆荒芜,惟两泉泓然,纱帽、峰马、鞍石诸胜,错落于南崖间而已。

大乌山在兴国县北一百三十里,最髙处,有登天坊、三仙殿,皆东向吉水,邹元标颜曰「重蜡报功,山髙二十馀里,四更观,日出朱九曈、曨、三跃,三按乃上升石穴二,名风洞雨洞,深不可测,北眺吉州城,郭犁然在目。又密石砦有山名「小乌」,以「景」从「大乌」为义。

翠屏山,在宁都县东二里,一名㢲峰,山势蜿蟮,界梅江而止,下有长春谷,宋邑人胡野读书处。又东一里为石华山。松盘山顶如石之华,上有仙子庐,又东五里为云盖山。

武头山,在宁都县东四十里,脉发自闽盘亘数十里。《南康记》云:宋孝武大明中,有至其巅者,见池广可百丈,水色如丹,旁有颗粒如珠,光丽再往,竟失其所。山之支曰珠湖,三峰,原名虎头,以避唐讳,改今名。

金精山在宁都县西十里,峰头皆石,望如阵,云为邑西镇山道家第三十五福,地中有碧虚洞,初入两崖壁立中通,一径名一线天,至望仙峰,俯视城郭,村落如棋布,下临洞口,相传呉芮所凿。旧志云:汉张芒女丽英年十五,入山得道,长沙王呉芮闻而聘焉,丽英弗许,乃升髙绐曰:「山有石,室中通洞天,能凿之,当相见」。芮大发兵攻凿,既通,见女乘紫云半空语曰:「吾为金星之精,降治此山」。言讫而去。山以此名奇峰,不可枚数。其著名者凡十二:曰莲花,合掌仙桃、凌霄、黄竹、披发、望仙、三巘、伏虎、翠微、瑞竹、石鼓,详见宋曽原一金精山记。

果盒山在宁都县西北十里,四面皆崇山长松,交蔽云,日中通一径,周围石栏,俯视悬崖,如在天际,上有清虚,观明崇祯间,周道人炼丹于此,相近者为金牛山奇峰,峭壁环绕二三里,又有官人山,唐季、黄巢之乱,官吏避兵于上。

东华山,在宁都县西北二十里,飞瀑雷轰,隔涧为甘泉岩。又有𤾉挂山,其顶曰天紫嵊,下绕桃溪。山址皆田园,村落日光反照,掩映如画,因名旸挂。又西北数里为桃林,山徧山皆桃,杂以佳卉茂竹。有梵刹藏,佛牙出舎利光其下有泉。曰过夏,遇僧解,夏则涸。右为龙湫,能作云雨。

蒙山在宁都县北二十五里山间,云气蒙蒙,悬崖飞瀑,顶有岩,阔可丈馀,前为户牖,石床、石梯,不假斧凿而成,又一岩容百馀人,其馀岩穴大小,各极其妙。相传东晋时里人赖箕庐。此元曽、郕有记。

团箕山,在宁都县南九十里,界连瑞金、石城二县。中华山,在宁都县北九十里,上有四季梅花结子,至十月方熟,下为陈御史勉故里。

凌云山在宁都县北一百三十里,髙数百丈,与大名山相连,蜿蜒数十里,左右石峰插峙,下有龙湫,其深叵测,涓滴有声,曰衙鼔峒,峒中有蛰龙,投铁触之,风雨立至,相传上有汉髙帝祖坟,故建汉髙帝庙于山麓,明董文禧越有诗辩其诬,然疑为南汉刘氏之祖,则龑之先世属上蔡人,与此地亦悬絶也。

明山在㑹昌县河北里,许为邑主山,巨石雄峙如屏障。山坳有半山寺,寒泉飞瀑,冬夏不竭。其麓有六祖寺,下为五湖,北折而西为西山岩。宋尹天民读书处:「古方山在㑹昌县东十里,髙压群山,为一邑之壮观。芙山在㑹昌县北八十里,秀色如天,插芙蕖,髙四百五十丈,周回数十里。

羊山在㑹昌县西一百里,旧传有张十郎祠,祀以活羊,纵之不去,虎亦不伤。县令余文震迁庙于仁峰,其羊化为石。

紫云山在㑹昌县南一百里,髙数百仭,凿石磴四百馀级,名「云梯石,西折为赵公岩。又南二十里为四望山,东界闽南,控粤清秀如画,距山十里有万丈石,壁立如屏。

盘古山在㑹昌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周围石壁,亦号盘固山,有罗汉岩,容数十人。池广一畆产白莲,有寺曰智门,相接者为君山。述异记云:中有玉台,方广数丈,周回尽白,石覆如屋,四面多松杉,一名娲宫,亦曰女姥石,每风雨后,闻鼔吹声,山魈木客为之唱舞。欣山在安逺县南十五里。《太平寰宇记》云:凡十有二面,髙五百丈,有石岩、莲池,巨石如床产,异竹、丹橘。

员华山,在安逺县西十五里,孤耸员,平有僧游,此得清泉,易名源华。

马鞍山在安逺县东南三十里,相近有虎岩,原名小池岩,虎甞薮此。明季僧青山居之,虎乃去。又五里为熊岭。

铁山,在安逺县北六十里。宋置铁场,今废。又北十里为擢秀山,有茂林飞瀑之胜。又北十里为罐石山,在长河保万仞,崔巍峭壁如划。

国朝顺治初年,居民筑砦以避冦,又北十里为严陂,山上坦下险,东有石洞,幽奇可玩,又北五里许有香山,其形似象隔江,一山如狮,名狮,象水口越二里,即㑹昌界。

陈石山,在瑞金县东五十里。旧志分注:水岩罗汉岩为三。今考之,乃一山也,有岩深广十馀丈,由试剑石蜡烛峰而入。统志云:陈武帝微时,甞庐此,故名罗汉岩,以伏虎禅师著,岩上悬石若龙,有泉,下注因石为檐溜,下施柱础,曰「六和精舎」。堂有水帘,旁有玉峡、滚球泉,循岩折,行有将台㸃兵寨,内有剑门、九曲洞、三层台、石窦、石鼓、石䆫。石梯外有天柱巅,有龙湫。

云龙山,在瑞金县南五十里,其山纯石,约髙十里,泉窦甚多,遇旱不涸。有南北二门最险,乡人避乱,多构屋。其上顶有寺曰应雷,石壁,有雷书篆字。又县南四十里有螺石,山形如螺,亦如伏,龟如跃马。

铜钵山,在瑞金县西北五十里。相传僧开山时,掘地得一铜钵山,因此名髙十五里。云气常幂,其顶,下有龙井,井中有石如龙爪,祷雨见爪多应。上有昭灵王祠,凡八景:曰腾云石、香炉峰、笔子峰、七星堆、古龙塘、金盘坳、仙人湖、及龙王井也。

瑞云山在瑞金县北六十里,即陈輋地,中有瑞云洞,前后二门,中分为两,髙七八尺,壁有窦,燃炬可入,莫穷所际。

水谒山在龙南县南七里,峙渥水中,今名浮杯山。金盆山在龙南县北二十里山南一池曰张天塘,流注山顶,四时不涸。又南为龙山,有龙湫,又南为将军山。上皇山在龙南县南三十里,有古庵曰上皇,因以名山。彤华山在龙南县东四十五里,群峰竞秀,迤逦为三仙山,三峰参列,状如笔架,中间平旷,隠若布局,名三仙斗弈,蹊路峻仄,若升梯然。俗又呼梯子,嵊又绵亘为七。友、嵊山势层叠,分而为七,山下两水夹流,是为濂水。

归美山在龙南县南一百里,一名龟尾,一名神阙,髙百馀丈,有自然石城,左右石峡如双阙山,产水,晶果,以与龙山对,故谓之龙头龟尾。又南二十里为小武当山,渥水出焉,石笋九十有九,列如矛㦸,飞鸟不能栖绵,延为南宫、三门、角子、诸山。

冬,桃山在龙南县西南二百里,上多桃树,经冬始熟,下有溪流,是为桃水,冬桃隘在其上,东抵广东惠州和平县,南达广东韶州翁源县,西距广东南雄府始兴县,志胜云:「踞险当闗,更畨戍守,可制三面」。

琉璃山在石城县东五里。旧传秦末有刘华者,家其上,其女忽拾异果啖之。得仙一名仙姑岭。

宝山在石城县北三十里,两峰如圭,又北二十里为楼盖山,旧传杨真人炼丹之所有石几石牖,午夜甞见灯光,或云许褒许国读书于此。又北十里为牙梳山,北近广昌,东接福建宁化县,界有三十六面。元延佑初,蔡五九熊长脑据为巢穴山,有鹰子冈,琴水所自出也。

三台山在定南县南,隔溪三峰横列,中一峰特起,下有印山,县东有文昌山,髙出城垣,旧建亭曰仰髙,乆废,明万歴间,知县章罃复之,题曰山髙水清。县西三里有西华山。

白云山在定南县东三十里,其髙百仞。明隆庆初,土人建庵掘地得石,题曰白云深处。宋淳熙二年,勒遂以名山。

刘□山,在定南县东北一百里,与广东龙川县接界。项山在长宁县东南五十里,闽、广之交,有双峰飞瀑之胜。县南五十里有盘龙山,上有流泉,古松十馀,中藏梵刹。

寒地山在长宁县东五十里,林木蓊郁,纡回二十馀里,中有村落,盛暑夜如深秋,故名。

帽山在长宁县西七十里,一名大帽嶂,盘亘百馀里,旧为叶冦,巢穴稍南,有铃山髙耸秀拔,为黄乡群山之冠。

官溪山,在长宁县北三十里,棘箐丛深,昔为盗薮。至今天雨阴霾,甞有鬼物啸呼。

佛日峰在府城贡水东,旧有尘外云端驹岩,一憩吸江,五亭俱废,近复构尘外亭,其下为马祖岩相传,道一始欲栖此。一夕鬼为筑垣,叹曰:「学道不至,乃为邪鬼所测」。因弃去,居龚公山。

了髻峰在府城东南六十里,又城南七十里有四㑹峰,东距龙江,与崆峒山相对,其上方平容数百人,旁有小径,可跻井源不竭,宋元人每避兵于此,相近,有文秀峰,突立平田中,髙百馀丈,城北八十里有南髙峰,旧名屼岭,踞锦屏山之南,髙可十仞。

秦娥峰在兴国县西四十里。旧传:「唐时,秦娥自楚来䖍,得道能兴雷雨。一曰,古孝女也,土人祠之山,腰为君子岭」。

白茅峰在宁都县西南三十里莲花山,左上生白茅,下有龙潭,四时甞吐云气。又有龟湖,亢旱不竭。县南五十里有圭峰,右临梅水,左瞰琴江,两石前垂如乳。东阳峰在宁都县西北十五里,髙峻插天山,腰横阔二三里,种植果树,有泉名仙液。南唐时邑人衷愉结庐奉母隠,此为灵岩观。旧志载有木钟金精山木、鹤鸣则钟应之。又县北二十里有君子峰,形如卓笔,亦衷愉读书处也。

仁峰在㑹昌县西一百里,旧传有石室石台,祀张、赖二神,台旁有竹一竿,风来则偃而拂之,其室故清净无尘石窍中,泉水不竭,饮之可愈疾。

东峰在安逺县东二里,峰巅尖秀如文笔鹅峰,在瑞金县南五里。宋建炎时,刘十六郎兄弟从岳武穆破峒贼倡义于此。六峰在县西三十五里,环拱若城郭、岩壁、玲珑。县西北二十里有宝盖峰,相传黒龙搅地成溪,今浊溪是也。又县北五十里有齐云峰。髙陵峰在石城县西三十五里,重冈复嶂,蜿蜒十数里,与苦竹岭、石门山相连。

金圭岭在府城西坊,与狮姑、桂家、田螺百家为城中之五岭。城西五里有佛岭,旧名西隠山,双阜突起,有亭介其间,一曰御风,一曰大观,今俱废。

文潭岭在府城东三十里。太平寰宇记:一名升仙峰巨石盘亘下,有潭,广数十丈,深不可测。旧传:渔父于潭中得大小铜龙五,今存其四。又东十里为回军岭。旧传:黄巢兵过,里人方氏率众却之。又东五十里为马头岭,其上有石佛。

分水岭,在府城北一百二十里,为贑县万安之界。慈果岭在雩都县南三十五里,稍东逆折为尧塘、三嶂。又县北三十里有长布心岭,山下地形长若匹练。岖岭在信丰县西北四十里。南康信丰,于此分界。巅有怪石,其上有巨人迹。

萧公岭在兴国县东,接崖石砦对峙者,为猪岭。牛岭密林丛箐路极险,距三十里为胡公山,陈谟诗所云「前登胡公山」,似蚁缘壁度」也。

梅岭在宁都县北一百三十里,界连抚州建昌梅水发源之处。环山有梅,故名。汉元鼎五年,王温舒征东越,出此邑人邱成和,作梅岭考。

桐岭在㑹昌县南五十里,山径稍平,为闽广通衢。打鼓岭在安逺县南十馀里,顶有石鼓、石槌鼓,旁二石人对立邑谯楼,鼓鸣辄应之,后断石人手乃已。

黄竹岭,在瑞金县东北八十里,路通福建汀州。程岭在龙南县东五十里,界接定南。又县西北六十里有峰门岭,其上山路如门。

白水岭在石城县东北四十里,又名东华山,与福建宁化县接界,絶顶建二仙祠,每岁雷入辄作,数日腥臭,又有遥岭周回,皆石峡小峪,出峪数里,为岩前岭。神仙岭在定南县北四十五里,有仙人题字石,漫灭不可辨,识山巅石础石盘,行人或见火,光煜然。

登豆岭在长宁县北四十里。又县南五十里有丹竹岭。雷冈在府城贡水东,本名火焰山,一夕为雷雨,开通元参政沁布阿咱尔建,亭曰雷冈。明成化间,知县何文缙,正徳间,知府邢珣重修。万歴庚寅,䖍抚王敬明植松于上,改名万松亭,又曰水云,深处距府城二里,有社冈。旧传社日里人于冈上祀神㑹饮。

凤凰冈,在府城北六十里,宋治平间,有双凤鸣于上九日冈,在信丰县西厢外二百步,势如覆釜,平旷可坐,百人为重。九眺望之所。县西南六十里吉钱冈,土色赭紫而圆,若小钱之累叠。

华林冈,在瑞金县西三里,至七堡止,约长十里许。马踶冈在长宁县治南,环绕西北,其下有马踶冈,通天岩,在府城西二十里,空洞如屋,有穴透其巅,怪石环列如屏。宋秘书阳孝本隠此人呼玉岩翁」,有祠在焉。东坡诗镌石上,其半壁曰「忘归岩」。明王文成有诗穿心,龙虎、翠微诸岩,皆在其处。

狮子岩在府城东北十馀里,石壁峭拔,髙数丈,深倍之,逺望其状类狮,内有元代所建佛殿三间。

罗田岩在雩都县南五里,一名善山,两旁岩岫,空洞交通。宋嘉佑间,周元公敦颐倅䖍,游此赋诗,县令沈希颜因建濂溪阁,明邑人何春,更辟观,善岩、王守仁为之说,岩西有别一洞天,其左曰仕学山,房岩壁有岳飞,文天祥,题句县东五里有灵泉岩,濒江立石水,从石出,味色絶佳,一名出水岩。

斗岩在雩都县南二十里,前有小阜七,因名顶有梁仙古桧。又南二十里为需岩,上下两穴,宋孝廉、王鸿隠此。又县西南三十里有康石岩,内五洞,土人传有飞仙旧迹,县西四十里有龙岩,地名白云嶂,三洞嵌空,玲珑各可容百馀人。石乳垂垂,五色绚烂,叩之铿然,作玉磬声,又若鼓声,溪流贯注,出石龙口。邑人袁淳题曰洗心」,上曰白云岩,中曰太虚岩,下曰龙岩。铁石岩在信丰县南。金钟山志胜云:岩有二门,相对空洞,窙豁舟行,望之瑰诡层叠。旧有铁石,打金钟之謡。又前为石井龙岩岩上有龙爪迹,岁旱祷之,鸣鼓则泉流,涓涓,鸣金则湓涌矣。

三台岩在兴国县西里许,三峰蜿蜒,有放鹤看云二亭故址顶有真武坛,越里许为江东祠。祠前古桧二株缨,络翔舞。明初,吕太常复兄弟与泰和陈谟为《茅亭倡和府志》称榴冈玩翠亭水石淙然有声,并是其处。详见刘崧《游记》。

东龛岩在兴国县东北八里,相传为唐越国公锺绍京读书处。岩前有试剑石,中裂欲断,上有飞泉,下垂如练,两旁壁立不可径,水流石罅间,通小舟,岩中可坐数十百人,所谓龛也。面一峰,奇峭如笋,怪松异卉交其上,一石如舫,倚其旁,岩水由灵湖来,有巨鲤带铜环,云是绍京所养。元提举滕宾有东龛十景诗。双龙岩在兴国县北二十里,两岩深广,可容数百人。岩顶平敞处,号「仙人棋」,盘其旁窍,可伛偻而出,俗名「通天岩。

国朝康熙己丑,知县张尚瑗以岩对腊、石砦诸峰,大小三十六合,于嵩阳之数改名对嵩岩。县西北四十馀里有定光岩,泉出石上,东南有小邱五六,形如覆盂,尚瑗以敦邱名之。镌字石壁,邑人曽先慎有记。飞泉岩在宁都县西北十五里,邑人卢逵所名泉如匹练,自山巅下注其上。有集贤岩广丈馀,建有佛寺。又数里至方竹岩,多生方竹。县北百二十里有卢穆岩,崛起千仞,山腰石户如瓮,广袤十丈,左壁一室,持炬从窦入,深广半之,顶有泉,甚清洌。相传唐卢穆、卢华于此。仙去足迹犹存。

萧帝岩在㑹昌县南一百里,状类狮伏而口仰张中,虚可容百馀人,有凭虚阁、石闗、石仓诸胜,相传齐武帝避难处,《九域志云梁武帝微时读书处,南史云:萧赜率部曲百馀人于此起义,因名焉,皆沿讹而未可尽信。又南二十里为汉仙岩,去羊角水镇二里旧名汉山峭峻,拔云下临汉溪石窦仅可容人,匍匐而入,中有秦王读书台,石龙数丈,蜿蜒如真,枯木一枝,横挂絶壁,俗谓仙女烧香,风雨不蚀,中建圆宁庵楼台,参差依石髙下,泰和郭子章颜曰:虎头羊角之聚,其胜,景如鹰蹲、僧帽、蟾蜍诸石,玉笋、天竺二峰、月镜台、金刚窟、滴水泛白龙溦、石隙、泉石、狮石龟笏、碣仙人弈处,不可殚述」。南康记云:「可比闽之武夷,非虚誉也」。驻米岩在㑹昌县东三十里,深广二丈许,伏虎禅师驻锡处,俗传有小窦日出,米随多寡可给,后人凿之,米遂絶」。今仅有泉流,亦名注水岩。

莲花岩在安逺县西三十里,两峰壁立,中藏一洞,旁有石龛二石塔一,飞瀑从岩顶悬,注入溪涧中。

月圆岩在瑞金县西四十里,地名黄安岩,深广容百人。志胜云:岩状如鱼,横阔十馀丈,前有二潭:曰龙,曰龟容,光所射,玲珑清冷。宋天圣中,邑人锺法明结庐其顶,赐额月圆,因名皇恩。岩县西北五十里有九仙岩,地名密峡,口深广,凡三里。旧传有九道人于此乘金龙去。

玉石岩在龙南县东北五里,岩有三,曰下岩、上岩、新岩。旧有玉迹寺,以旁有巨人迹,故名。宋太宗赐书百二十卷,依岩建阁藏之。治平间,赐额普和寺,今废明正徳间,䖍抚王守仁征浰头,凯旋憩此,题小篆曰「阳明小洞天」,镌碑于壁以纪功。岩后一小窦曰「鞠躬门」,知府邢珣所凿。列炬入有石,形如狻猊,经一线,天有龙井,以石投之,作钟鼓音,由下岩。歴上岩境,皆幽冷新岩。在南洞凡六七,视二岩尤胜。

松林岩,在龙南县西南八十里,寛旷可居,中有石佛三,雕刻如新。凡旱涝疾病,有祷辄应,背有三峰,卓立半壁,开一圆窍,相传时平闻鼓乐声,将乱,则闻钲角声。五龙岩在石城县西五里西华山之麓,志胜云:「唐贞观中,采樵者见五叟,笑语岩中,即之,惟见五龙交戏潭中耳」。

通天岩在石城县南十五里,深若广厦,洞中一窍,通天鸟道,盘曲而上,顶方平若原,石壁数十丈。酷肖龙鳞,有泉清洌,酿酒较他水馥烈。元至正末,陈友谅馀党踞此为砦。又南二十五里为洪石岩,状如伏猊攀磴,及顶入石门,寛敞平豁。旧有夹道、长松,今斩伐殆尽。圆对寺辨啸亭,倚巅而立,石泉一泓,转南为狮岩,又十里许为滴水岩。

青龙岩在长宁县南三十里,大小十馀穴,清流萦抱,佛阁凌空,陟降必由栈道。

黄石洞在信丰县西南八十里,髙数十丈,有石人作兜鍪,按剑状后有石狮象,距左右。又一洞深险,人迹不能至,悬崖飞瀑,喷溅如珠。

竹管峒,在兴国县北八十里,地名三阳磜丛篁,万顷三十馀里,无杂植。民舎皆以竹为之。

青阳洞,在宁都县西北十里,清溪泛溢,循洞口入澄潭。可鉴岩下建有佛,殿上为骑龙岑,凿石磴,悬梯而登,结屋二三家,洞底钟鼓,声彻山顶。

油瓶山岩洞距龙南,县南三十五里。左钟右鼓,亦名钟鼓岩,隔江三石笋森立,相向。

青云嶂在雩都县东南七十里,积翠浮空,顶有梵宇。县西北十五里有古木嶂,与乌石山夹溪而峙。

九龙嶂在安逺县南十五里,上有龙潭者,九旱,岁应,祷下有狮子石,髙百丈,一石差小,亦似狮相逐。

龙凤嶂在瑞金县东三十里,即龙雾山也。诸峰相连若龙飞。凤舞,上有仙女池,旁有棋盘石,传是后周谢仙翁采樵得仙处。县西二十里有横山嶂。

乌石嶂,在石城县西五里,岩石斗竖如屏,凌晨云罩,至午方散。县南三十里有丈夫嶂,顶曰仙桃、岩石之类,桃者颇多。嶂之下为宋陈邦光旧宅又有夫人嶂,以邦光妻魏氏得名。

华竹嶂,在定南县东七十里,与院迳山相接,嶂下有水,莫知其源。山田悉资灌溉。

凤凰岽在㑹昌县东北四十里,两山夹峙如翼凉伞岽,在安逺县北八十里,耸入云表,接信丰界。云盖岽在长宁县东北十馀里,云气幂䍥,四时不絶。县东南十里有蜡坑岽峰如卓笔。县东六十里有马战岽,接福建武平县界。

寒信峡在雩都县东北六十里,与车头嶂临江对峙,毎岁峡中先寒,故名俗讹为「韩信峡」。

余侯峡在㑹昌县北一百里,两石夹峙,江流迅激,相传有余侯得神龟于此。无何,龟亡,侯亦卒葬峡旁,土人立庙祀之。县南一百二十里有雁门峡,夹江两岸皆髙山,中列三石江水,分为三道,又号为三门峡,舟行甚险,马头石在府城南三十里信丰江口,水中突起如马首,螺亭石在府城东七十里。《述异记》云:贫女采螺为业,暮宿此亭为众螺嘬其肉,死焉,殡其旁,冢化为石螺殻无数。又东十里有喷龙石,两岸剑立,飞淙注下为龙湫。《汉郡国志》、《唐十道志》及《南康记》皆云:中有艑艚底,人动之,风雨立至。晋咸康中始建祠。宋绍兴中赐额潜灵州守直阁陈韡祷雨而应奏请敕赐其神为广润侯,勒碑纪绩。

国朝康熙丙子,贑县知县曹炯旱,祷得雨重新,其庙榜曰「霖雨苍生」。

仙女石在府城北四十里,上有仙女祠,蚕者祷焉,又北三十里有虎面石,黒斑如虎文,又北十里有石人石,相传宋州守刘彝舟过水,涸滩髙榜,人甚难之,夜梦石人语曰:「刘贤,侯也!吾当䕶之」。诘朝解缆即下滩。龙门石在雩都县西南一里,下汇澄潭,夜有紫气蒙润腾霄,岁大比,或声裂如雷,俗谓龙门开,必有掇巍科者。县东南五里有罗石,乡人结寨避冦,号罗石寨,县南十里有寛石,髙平直矗亦可避冦。县西十里有丈鼓石,上建浮图,又距县二十五里有鲤鱼石,濒江色赤,状如游鱼。

响石在信丰县南一百里,石广丈馀,髙数丈,与人声相荅。又宁都县虎溪中亦有响石,能与溪流声应,如洪涛然。

三峰石在信丰县西南一百里,三峰屹立如笋石户,北向旧传户内有二窦,通于两峰,窅窱明旷,缁流聚宿,不戒于律,一异人过,而叱石石闭,群僧歼焉,祇留一龛,可容数人,又巫山有黒松子石,凡三十馀率,髙数十丈。

罗经石,在兴国县东帘幕嶂前石上,隠然具子午篆文,故里人多习形家言。

䖍化石。在宁都县西五里。旧传有虎化为石,因字文相类,更名䖍化,避唐讳也。又西五里为冠石,由长庚桥西入环山麓皆植茶树,有一石,上髙下平,若进贤冠,又名纱帽峰,南昌林时益结庐居焉。所制林岕香味第一。

螺石,在宁都县南十里,秀峙梅江,状如螺,旋对峙者为云石巅,广百馀丈。有天湖,宋大明中,人见蛟犀出没焉。

鱼潭石在㑹昌县南三十里,石立江浒,昔遗老周伯纶钓于此,今潭淤塞,又南八十里有鸡鬬石,两石相距,春水涨时,舟行者多,戒心相近,有圣姑石濒江如人形,篙师过必掷石以卜吉凶。

片云石在安逺县西六十里,旧名版石,髙广十馀丈,版石堡缘以起名。

猫头石在瑞金县西四十里,三面俱险,一面坦平,避乱者构屋其上。

天马石在石城县南十里,小马争前,大马次之,首尾鞍勒。其石一:一酷肖县,北有华盖石,状若麾盖,一名锦伞石。

贑江在府城北章、贡二水之㑹处,北流三百里,至吉安府万安县。其间有险滩十八。属贑县者凡九:曰白涧、天柱、小湖、鳖、大湖、狗脚、铜盘、锡洲、梁滩。

桃江在信丰县东,源出龙南冬桃山,北流入县界,纳黄田江、东乡江诸水,流过乌漾滩,入贑县界。乌漾、石峻,舟楫难通,明季始凿平。其外又有枯木三摺:梓木、石濑、龙江、圆潭、上寒、下寒、上智、咽人三港:下顺、剑门、车轮、断龙诸滩。

潋江,在兴国县东北,一名平川,其源有七,出自桐林埂及蜈蚣山者最大。西㑹濊水,西北㑹黄田水,流二百六十,至平固江口入贡水。

白沙江,在宁都县南二十里,源出武头峰麓,南流,㑹上团水,自石城丰义至中团,歴松湖入梅水。

章水在府城西,汉志名:豫章水自大庾县东流,折北经南康㑹上,犹水至府西,环城而北,于龟角尾合。贡水贡水在府城东。汉志名:湖汉水源出福建汀州新乐山,西经瑞金,南过㑹昌,北㑹雩都、宁都、石城、兴国、信丰诸水,流至府城东,环城而北,合章水。

长步水在府城西北四十里,源出黄家山,过长村下荡,至水口,流入贑江。

桂源水在府城西北云泉乡,自麻口经行龙下市,至攸镇入贑江。

东韶水在府城东爱敬乡,源出雩都西北界之九山,歴东韶㑹西溪,流入潋江。

梁水在府城北一百六十里。贑与万安分界处,发源龙头岭,合鹭溪、黄塘诸水,出梁口,入贑江。

雩水在雩都县北三十二里,源出跌烂水,绕东溪,即汉灌婴,始建县治,地经双桥入贡水。

筠竹水在雩都县西南八十里,源出髙障山,北合雩水。化龙水在雩都县西北五十里,源出鸡公山,西南流入贡水。渡水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源出龙山,南流㑹曲阳水,入宁都水。曲阳水发源曲阳山,距县治一百九十七里。

宁都水,在雩都县北一百七十里,源出宁都县境,南流,合散水、篔簹、黄沙、长乐诸水入贡。水上流有滩十二,曰葛潋、八赖、井洲、鸬鹚药口、大传车头、小万。苦竹长滩,率口牛牯。

绵水在信丰县东三十里,源出绵山,至乌口入桃江。又东十里为巫水,源出巫山,至樟塘,㑹龙湖,入桃江。西河水在信丰县西百馀里,源出犹山,东流自南,折北至城下入桃江。

濊水源出兴国县北覆笥山,有二派。其西北流者,经庐陵,复归县境入贑江。其南流者,至县北门外,合潋江,受早禾田,严坑诸水,凡五派。

䖍化水在宁都县西五里,一名虎陂,旧县以此得名。梅水在宁都县北百二十里,源出梅岭,至麻源丁坡,㑹黄土岭诸水,至洛口,与安乐、新吉、密石诸水合,是为东江。

清音水在宁都县西北百二十里,至羊灌渡与潭口水合,是为西江。

湘洪水在㑹昌县北七里,合绵、湘二水,西北过雩都流入贡,水深不可测,蛟蜃居之,其滩曰老虎。湘洪北,洪猪肚、羊角、羊角,滩长二里,中有穿针龙、钩觜、倒䰅诸石,最险迅。又西曰鸬鹚洛口,怆惶龙化,上横下横梁,洪梁洪滩长五六里,中有九曲,舟人畏焉。

军山水在㑹昌县南二十里,源出雁门峡,流入湘水。羊角水在㑹昌县南百二十里,旧名郎溪,东达福建武平县界,南达广东程乡县界,为㑹昌襟喉,湘水发源于此。

濂江水在安逺县南门外,绕县治西北,㑹欣山,上濂、里仁、小华江诸水,流至板石,始通舟楫。

三百坑水,在安逺县南四十里,源出三百山,二十里至石口,十里至太平保纳符山水,四十里至杨家砦,二十里至石头山入定南界,纳刘□水,入广东龙川县界。

绵江水在瑞金县东南,源有二,一出福建汀州白头岭,一出县东北陈石山。龙池,流五十里,至县前合贡水,又合乌村、智水、铜钵山、灞水、罗田、浮图水,流经㑹昌、雩都,绕府城入贑江。

渥水在龙南县治东南,源出小武当山,㑹上皇诸山之水,至城北,汇为三江口。

濂水在龙南县东,源出程岭,与定南分界,至城北,出三江口,合于桃水。

洒源水在龙南县西北二十里,源出峰门犁壁山,合上平岭、鹞岭、窑坑诸水,至写口溪入三江口,合流而下。灞水在石城县北,源出遥岭,流至县北门,与琴水合,西流,歴三门滩、龙滩,回龙滩,至大潴塘,合宁都梅水。长桥水在石城县西,受福建宁化分流之水,五里至亨田,与横江水合。又有赖家畹水,由浮岭界流入宁都。仙岭水在定南县北四十五里,㑹下歴杨梅等水,流入九洲河,合安逺水,入三溪口,抵广东龙川界。

咸水在定南县北八十里,源出南坑诸山,流咸湖,㑹龙南桃水。

油潭水在定南县东二十里,东流入广东和平县,下车河。

河岭水,在长宁县南十里。又县东五十里有寻邬保水,流入广东龙川县之赤石渡。

清溪在府城北长兴乡,发源万安南界之分水岭,经田村抵劳田,至魁星桥东注潋江。

禾溪在雩都县东北,源出九山嶂,合水头水,至率口入贡水。

龙变溪在宁都县西北一里,源出黄干岭,由莲花、白茅峰下,经响石,㑹小桃,源䖍化水,至见龙桥绕城北,与梅江、小溪江合,亦称三江口。

璜溪在宁都县南三十里,流自梅川,形如半璧,世传溪水,有声如触玉璜,即出名贤。明成化己丑,董文僖越应之。

秋溪在石城县南,源出福建汀州界,流合县前大溪。蛟湖在兴国县南门外春口坝之阴,与灵湖相连。世传中有巨鱼,食之多祸。

潮湖在宁都县迎旭门外,一日三潮。其沙如灰龙湖,在瑞金县蓝田山顶,清澈如镜,旁有崖石,虽盛暑亦寒栗。中有龙穴,乡人遇旱祷此。

龙钟潭在雩都县东南。旧传:呉王芮遣将军萧武往盘古山取钟,过此舟覆,钟没潭底。渔父时或见之,岸上有将军庙,今废。县东北有龙窟潭,在青塘南里。旧有清真殿,塑玉帝像,以镇龙窟背通一窍,吐气蒙润,下深百寻,人坠丝探之不可穷。

乌村潭,在信丰县东四十里,悬崖飞瀑,三级而下,聚为一坎,复结石穴,流出作潭,阔二丈许。

仙女潭在兴国县北二十里而近潭,广数丈,极望无际,水悬,注疾,下有石承之,作瀑布三叠而后至潭,其色黝黒,相传神物居之,祷雨必应,东崖稍卑,西崖髙数十仞,石窦累累相缀,属如大瓮,侧立者以百计,旧名百间房,知县张尚瑗易名重甗,镌题东崖,为文记之。县前潭在瑞金县宣文门外,文庙以此潭为外泮池,或云潭内曽浮出一金航,盖亦蜃楼变幻耳。

肥潭在龙南县东南八十里,阔二丈许,深数尺,产肥,鱼无骨而味佳,今潭已涸。

燕薮潭在石城县西十里,旁有石岩,石窍,境内之燕寒,冬多蛰于此鱼骨。磜潭在县东七十里万山间,石岩倒垂,小潭深靓岩上飞瀑下,注蔽潭口。内有拳石曰「鸡心」,祷雨者游石上,举篙投词,须臾旋波,若汲而入。既入即出,缘岩上奔,风雨立至。

狮子潭在定南县,髙砂保澄澈,可以涤烦万。磜龙泓在兴国县东九十里,两崖壁立,瀑布飞下数十丈,声如雷炮,三折潴为池,广二三畆,深不测崖石,皆苍润挂壁,松桧为虬龙形,向无游者。知县张尚瑗搜得之,有记。

长信泷在兴国县东二十五里,其上之滩曰象牙罗滩,百鸟泷上钓,钩六子、猪牙,其下之滩曰泷下,俗呼哑滩。鹅公、槎口,石门。狮陂,自此至县北门,与濊水合。石婆庙滩在瑞金县西一里许,上有石婆庙,因名折而南十五里,其滩曰茶壶,又五里曰塔石,又十里曰浮桥泷,皆滩之至险者,自此入㑹昌界。

墨斗湾在㑹昌县南一百二十里,源出雁门峡,急流三折,状如墨斗。

乾渡洲在府城东磨车湾,积沙如阜洲。露则知诸滩水涸,故名相近。有洲曰蓝凝。

乌石洲,在雩都县西北十里,俗传洲上浮沙丈馀,隠约见山川城郭之状,人或平之,复浮出,名曰乌石沙图。又雩峡中有米沙洲,志胜云:洲长二百馀丈,其沙三角与常沙异色,最白人视其厚薄,以占米价低昻。瑞洲在兴国县东门外,潋江东来濊水北注。此洲间之谶云:「瑞洲过县前,平川出状元。今为洪水所冲,倾圮日甚。

双鱼洲在宁都县南一里,浮卧江中,如游鱼状,巨浸不没,今建昼锦亭于其上。

凤凰池在府治东南二里,池中有石竹,旧传有凤栖其上,宋宝庆丁帽州守聂子述构亭扁曰「凤凰池,前明建谢桓悫祠」,今为闗庙」。又金鲫池在贑州卫后,宋州守柴中行、赵时逢相继开拓,元末废为民,居明、景、泰、正徳、嘉靖间,三复之,而寖失其故处。嘶马池在府城通利坊,宋州守聂子述建堂,扁曰:「人杰地灵,岁乆湮没,明正徳间」。知府邢珣请复之。嘉靖间,贑抚陆穏檄太守黄扆重为开浚。

砚池在贑县学门内,以洗砚为名,岁乆湮塞,明宣、徳间,县丞赵鼎修学,因复之。

瑞莲池在雩都县西二百步,产异莲,其叶曰双卷剑脊,其花曰双头,了髻三萼,二十四叶,其实曰覆钟金铤」。俗谓雩山倒影所致,移之他处,辄如常种。

鸭公池在信丰县孝义坊宝塔寺左,谶云「凤凰来宴鸭公池」,即此。

洗药池在兴国县,治平观前晋葛洪结庵凿此有偈云:「洞阴冷冷,风佩清清。仙居永劫,花木长荣」。

爱莲池宁都县有三,一在县署思庄楼下,一在清军㕔后,一在督粮㕔后。

廉泉在府城小南门内光孝寺西,本张氏居,一夕,雷震,泉忽涌出,以太守廉,故名宋。苏轼有诗,明崇祯十三年,知县陈履忠建书院于旁,刻「廉泉大社」文。

国朝顺治十年,贑抚刘武元因濂溪书院乆废,改建于此。

洗心泉,在兴国县金斗山、庐禅岩前。灵泉在宁都县金精山,岩左畔,两岩合峙,瀑布自巅飞注石台流曲渠下入石窍中,泉极清洌。旧传有仙以白玉杯饮于泉侧,酒阑反掌印石,其杯陷入石中经寸。明𢎞治间,知县怪而凿之,遂缺。杯底一角,歴今犹存,其灵异如此。

䝉泉在宁都县西九里官人山,泉自䝉岩下流,白如曳线,其右一泉,积潴不竭,名裒泉。又县西北三十里有白石泉,自石罅溢出如缕寒洌,甘美可辟烦闷。平章泉在㑹昌县学宫内,泉甚清洌,有大石覆之,明崇祯己帽,因浚井得一砖,上镌平章泉,饮必中《神农记》」九字。

濂泉在安逺县灵宝观后,澄泓清洌为境,内第一泉温泉有十五,在信丰、㑹昌、长宁者各一,在宁都安逺者各二,在龙南者三,在石城者五石城,又有热水湖、汤湖。

陆公泉在瑞金县西南,东明观。前宋大观中,太常少卿陆藴坐议原庙,不合谪瑞,金令与弟藻同游此烹茶瀹茗,有轩前山色,依然翠溜下,泉声漱玉寒」之句。后召还,邑人遂以陆公名泉。《旧志误以藻兄弟为唐人,今据《宋史》改正。

狮子井在府治前,通衢左右地,谶云:「穿开狮子两条泉」。宋时湮没,州守柴中行复之,右井废。明正徳间,知府邢珣开浚,又府治东坊江东庙前灵泉井,烹茶味佳,兼可愈疾。

三潮井在府治兴贤门内崇真堂,其水每日三潮,满溢井口。明崇祯已后,潮信竟不复至。

知味井在雩都县紫阳观内。旧传泉味甘酸,异日。宋洪迈有诗,明詹孟举扁其亭曰「知味」。

凤凰井在信丰县奉真观。右旧云水脉通石鼓,潭出五色金鲤,其种今絶。刘婆井在县西竹桥河里,许相传。宋时有神僧,因母刘病渴,卓锡而泉出,虽大旱不竭。铜锣井在兴国县彭屋庙后井口,悬崖下,空汲之,声响如铜钲,故名。

玉泉井,在宁都县按察司行署,内又县署狱内有咸水井,形家谓县肖蛇。此二井为蛇眼,宜常疏浚。

龙湫井在安逺县西四十里。上龙山,泉水,清洌。铜鼓井在长宁县南门之东。又南门外有回龙井。

江西通志卷十三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