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俞汝楫 编
群祀备考
历代帝王祀
祀历代帝王
洪武六年,监察御史答禄与权等言:「开物成务,先王各正乎民。彝崇德报功,后世宜兴乎祀典。苟不追尊前古,曷由立教?将来谨稽经史,伏羲、神农、黄帝,号称三皇,盛德大业,被于万世,使天下后世,三纲正九法叙三,圣人之功莫大焉。故尧、舜、禹、汤、文、武相承而为道统,孔子、颜、曾、思、孟相传而为道学,统以续其业,学以传其心。后世有天下者,举不违其成法,此其所以继天立极而为帝王之所宗,岂但阴阳医方而已哉!其在祀典法,施于民则祀之,著之礼经。历代宗守,爰在我朝,继正统而有天下,四海九州岛罔不臣服天下,社稷、宗庙、山川之神皆得享其祭,而躬祀三皇之礼独阙焉。宜于春秋躬行祀事,庶成一代之典,上以报往圣之功德,下以正万姓之彝伦,则道德尊严而政教修举矣」。上纳其言,命礼官参考历代帝王开基创业、有功于生民者,立庙祀之。于是礼部尚书牛谅奏:「三皇开天立极,大有功德于民。京都有庙,春秋享祀,宜令太常掌之。伏羲以勾芒配,神农以祝融配,黄帝以风后力牧配,正位南面,祀以太牢。配位东面,祀以少牢。汉高祖、光武,唐高祖、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宜令有司就各陵立庙,每岁仲春以少牢致祭。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汉文帝、武帝,宣帝,明帝、章帝,唐玄宗、宪宗、后唐明宗、宋太宗、真宗、仁宗,亦宜令有司立庙陵,三年一祭,祭以少牢」。上曰:「五帝三王及汉、唐、宋创业之君,俱宜于京师立庙致祭。其馀守成贤君,令有司祭于陵庙,皆每岁春秋祭之」。乙酉,建历代帝王庙于京师。礼部奏:定其仪制,略如宗庙同。堂异室为正殿,五间以为五室,中一室以居三皇,东一室以居五帝西一室以居夏。禹、商汤、周文王又东一室以居周武王、汉光武、唐太宗又西一室以居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从之。
祀三皇
洪武二年二月,遣中书参政蔡哲祀三皇,以勾芒、祝融、力牧、风后配享。勾芒、祝融居右。风后力牧居左,仪同释奠三。皇位则笾、豆各八,簠簋各二,登、鉶各一,爵三,牺尊、象尊、山罍各一,币一,白色祝一,共享牛羊豕各一。其配位用笾豆各四,簠簋各一,鉶一,爵三,象牺尊各一,币一,白色祝一,共享羊豕各一。其乐用登歌 阙
。
其祝文 伏羲曰:「惟皇始画八卦,教民书契,继天立极,肇开道统。谨以制币牲齐,粢盛庶品,式陈明荐,以勾芒氏配」。 神农曰:「始作耒耜,烝民粒食百草,是尝功济万世。谨以制币牲齐,粢盛庶品,式陈明荐,以祝融氏配」。 黄帝曰:「惟皇通变,神化垂衣而治,制作寖备,以济万民。谨以制币牲齐,粢盛庶品,式陈明荐,以风后氏、力牧氏配」。 勾芒曰:爰以季春有事于太昊伏羲氏惟神盛德,在木发生之始。功被万物,本于至仁。谨以制币牲齐,粢盛庶品,式陈明荐。 祝融曰:「惟神火德司夏,长养庶物。功在上古,惠及无穷」。 风后曰:「惟神贯通天时,孤虚阐奥。作辅轩辕,德业名世。 力牧曰:「惟神兵法奇秘,有光有烈,土德追崇,功垂万世。馀词如勾芒。
修举帝王陵寝祀事。
初,上遣使访求古帝王陵寝,河南、陕西各行省具图所在帝王诸陵凡七十有九以进。礼官考其功德昭著者,曰: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唐尧,虞舜,夏禹,商汤,中宗、高宗,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宣帝,光武、明帝、章帝,后魏文帝,隋高祖,唐高祖、太宗、宪宗、宣宗、周世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孝宗、理宗,凡三十有六,各制衮冕服,函香币。遣秘书监丞陶谊等往修祀事。每陵以白金二十五两俾具祭物,陵寝之。发者掩瘗之,坏者完筑之,庙之敝者因其旧而葺之。无庙者设坛以祭。仍令有司禁樵采,岁时祭祀以为常,牲用太牢。
祭帝王陵寝
遣使祭历代帝王陵寝。上谕中书省臣曰:「天下都邑咸有三皇庙,前代帝王、大臣皆不亲祭,徒委之医药之流,且令郡县通祀,岂不亵渎?至于尧、舜、禹皆圣人有功于天下,后世又不立庙,朕不知其何说也。宜令礼部会诸儒详考以闻」。于是礼部同翰林院、太常司官考前代圣帝贤王,自唐以来,皆祭于陵寝。唐玄宗尝立三皇、五帝庙于京师,至元成宗时,乃立三皇庙于府州县,春秋通祀,而以医药主之,甚非礼也。上曰:「三皇继天立极,以开万世教化之源,而汨于医师,其可乎?自今命天下郡县毋得亵祀,止用有司祭于陵寝」。礼部复议:「三皇、五帝、三王,汉以下创业之英主,守成之贤君,岁时俱宜一体祭于陵寝」。上曰:「古先圣帝贤王以及历代帝王、曾主中原安人民者,皆春秋祭祀。偏方之君,虽贤不祭,主中原而昏愚者亦不祭」。于是礼部复定议:合祀帝王三十五。在河南者十:陈州祀伏羲、商高宗,孟津县祀汉光武,洛阳县祀汉明帝章帝,郑州祀周世宗,巩县祀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在山西者一:荥河祀商汤。在山东者二:东平州祀唐尧,曲阜县祀少昊。在北平者三:内黄县祀商、中宗,滑州祀颛顼、高辛。在湖广者二:酃县祀神农、宁远县祀虞舜。在浙江者二:会稽县祀夏禹。宋孝宗在陕西者十五:中部县祀黄帝,咸阳县祀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宣王,汉高帝、文帝、景帝兴平县祀。汉武帝长安县祀汉宣帝,三原县祀唐高祖,醴泉县祀唐太宗,蒲城县祀唐宪宗。泾阳县祀唐宣宗,岁用仲春仲秋朔,器用笾豆各八,登一,鉶一,簠簋各一,俎一,爵三,尊三,篚一,牲用太牢。制可之。于是遣使诣各陵致祭,复命陵寝所在,禁民无得樵采,置碑刻祭之月日牲帛之数于其上,俾所在有司守之,以为例程。
祭历代帝王乐章
洪武七年八月,御制乐章。 迎神云:仰瞻兮圣容,想銮舆兮景从。降云衢兮后先,来俯鉴兮微衷。荷圣灵兮,苍生有崇。眷诸帝兮是临。予顿首兮幸蒙。 奠帛云:秉微诚兮动圣躬,来列坐兮殿庭。予今愿兮效勤,奉礼帛兮列酒尊。鉴予情兮忻享,方旋驾兮云程。 初献云:酒行兮爵盈,嘉气兮雍雍。重荷蒙兮,载瞻载崇。群臣忻兮跃从,愿睹穆穆兮圣容。 亚献云:酒斟兮礼明,诸帝熙和兮悦情。百职奔走兮满庭。陈笾豆兮数重,亚献兮愿成。 终献云:献酒兮至终早。整云銮兮将还宫。予心眷恋兮神圣欲,攀留兮无从。蹑云衢兮缓行,得遥瞻兮,达九重。 彻馔云纳淆羞兮,领陈,烝民乐兮幸生。将何以兮崇报。惟岁时兮,载瞻载迎。 送神云:旛幢缭绕兮导来踪,銮舆冉冉兮归天宫。五云拥兮祥风从,民歌圣佑兮乐年丰。 望瘗云:神机不测兮造化工。珍羞礼帛兮荐火中。望瘗庭兮稽首,愿神鉴兮寸衷。
祭历代帝王祝文
洪武十年,遣官祀历代帝王凡十七位,为五室,共设酒尊三于殿之东南,西向用祝一,设于神之右。初献毕,读祝馀礼仪仍旧。祝文曰:「皇帝谨遣具官某,致祭于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帝金天氏、帝高阳氏、帝高辛氏、帝陶唐氏、帝有虞氏、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皇帝、汉光武皇帝、隋高祖皇帝、唐太宗皇帝、宋太祖皇帝、元世祖皇帝曰:「昔者奉天明命,相继为君,代天理物,抚育黔黎,彝伦攸叙,井井绳绳,至今承之,生民多福,思不忘报。特祀以春秋惟帝,英灵来歆,来格尚享。
祭历代忠臣不具祭服。
洪武十三年,监察御史连楹等劾奏:应天府尹曾朝位祭历代忠臣,不具祭服,有乖典礼。上顾问廷臣,吏部尚书阮畯言:祭前代之臣,不具祭服相承巳久」。上命翰林院考证以闻。翼日,翰林院奏祭前代忠臣便服行礼为宜,遂诏应天府以为例程。
定帝王庙祀及名臣从祀
洪武二十年,遣官祀历代帝王庙五室,祀伏羲至元世祖,凡十七帝。至是去隋文帝凡十六帝,为五室,中三室,居三皇、五帝、三王如旧。最东一室,则汉高祖、光武、唐太宗最。西一室,则宋太祖、元世祖从祀名臣凡四坛。东庑第一坛九人:风后、皋陶、夔龙、伯益、傅说、召公奭、召虎、张良曹参西庑。第一坛九人:力牧夔、伯夷、伊尹、周公旦、太公望、方叔、萧何、陈平东庑。第二坛。十人:周勃、冯异、房玄龄、李靖、李晟、潘美、岳飞穆呼哩、博勒呼巴延,西庑。第二坛九人,邓禹、诸葛亮、杜如晦、郭子仪、曹彬、韩世忠、张浚、保尔济、齐拉衮。
帝王陵寝
护视历代帝王陵寝。
洪武九年八月,遣官视历代帝王陵寝,令百步内禁人樵牧,设陵户二人守之。有经兵火而崩摧者,有司督近陵之人,以时封培,每三年一遣使致祭。乙巳,礼部尚书张筹奏,使者视历代帝王陵寝,还言:「各陵有素无祠宇者,有岁久不堪修葺者,有间可修葺者。按唐开元间,先代帝王有庙者祭于庙,无庙祭于坛。祠宇之坏者,请勿葺」。上曰:「然。其庙之可葺者葺之不可葺者,令有司次第修之,勿亟劳民也」。
特设历代帝王陵寝
嘉靖十年,右春坊右中允廖道南请改大慈恩寺兴辟雍,以行养老之礼。撤灵济宫徐知证、知谔二神,改设历代帝王神位,仍配以历代名臣。下礼部议。覆言:「今国子监乃祖宗以来幸临之地,恐不必更葺梵宇旧址,重立辟雍。惟寺内欢喜。佛实属不经败坏,民俗相应,毁弃灵济宫,徐知证知谔二神,其在当时已得罪名教,固宜撤去。但所在窄隘,恐不足以改设。帝王寝庙,宜择地别建」。得旨:「夷鬼淫像,可便毁之。帝王庙工部,其相地卜日兴工」。于是工部销毁淫像,会官相帝王庙地,因言阜成门内保安寺故址旧为官地,改置神武后卫。而中官陈林鬻其馀为私宅,地势整洁,且通西坛可赎迁而鼎新之。奏入,报可。
嘉靖十一年七月,礼部以新作历代帝王庙成,请上亲祀。许之,仍诏以祀之。前一日,预告皇祖即太庙后寝行礼。礼部上亲祭历代帝王仪注,上览之曰:「正五坛中案,朕亲奠献,左右四案」。命郭勋、李时代之。成国公朱凤,尚书王宪、夏言、汪鋐分献两庑,馀俱如拟。
追祀忠节。
宣德八年八月,江西吉安府知府陈本深言:「庐陵县城南旧有忠节祠祀乡先贤宋楚国文忠公欧阳修、忠襄公杨邦乂、忠简公胡铨、葢国文忠公周必大、文节公杨万里、信国公文天祥,比来官屡更代,事致因循,旷缺祀典,乞举行盛典,敕有司每岁春秋致祭」。上谕行在。礼部臣曰:「褒崇忠节,足以正人心、厚风化,此国家先务。其从所言,令春秋祭祀,命府官行礼,仍命有司以时修葺祠宇」。
成化十八年十一月,颜氏六十代孙袭翰林院《五经》。博士颜公鋐奏:「颜子庙缺人洒扫,请如孟氏例拨赐」。上曰:「国朝祀典二庙并隆。孟氏既有庙户,而颜氏独无,诚为缺典。其令有司如孟氏数给与之」。
成化二十二年十一月,礼部以博士颜公鋐请修颜子庙覆奏。上曰:「颜子,孔门高弟,道德可仰身先配享,而家庙不修,可乎?其令有司以修孔庙工役,重为修葺」。
功臣庙正官行礼。
弘治十五年,南京太常寺卿杨一清等奏:「南京每年四孟并岁暮例,遣勋戚大臣致祭鸡鸣山功臣庙。是日并祭晋成阳卞、忠贞公等六庙,该应天府官行礼。近年以来,本府率委县丞、训导等官代之,恐礼意太轻,乞定为著令」。礼部议谓所言宜从。请此后分遣堂上官,有事故,即委京县掌印,正官必不得已,乃委府学教授等官。从之。仍令本府官如无事故,不许推托转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