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俞汝楫 编
隆典备考
诰勑
文武官诰命制
洪武六年,诏定文武官诰。命制度。礼部尚书牛谅、侍讲学士宋濂等曰:「前代仕于朝者,必有封赠施恩之典。既封赠,则必给以诰命,所以上荣其祖考,下及其子孙也。卿等宜稽古详,定其式」。于是谅等奏:「考唐、宋诰命,皆繇三省官列衔书名,复用吏部告身等印章。本朝诰勑既用御宝,则省臣不敢署见,造诰勑花样、签轴制度,俱有等第,不须改作。又宋绍兴年间,工部言:官诰院所用绫纸,易以伪冒,乞下文思院别织一体花样专充官诰。今议于诰尾添织某字第几,号以为关防,及取工部神帛、制勑局,巳造完诰命书写用宝,颁于文武官」。从之。其制:公、侯一品至五品诰命,六品至九品勑命,公侯及一品诰轴用玉,伯、子、男及二品用犀,五品以下用角。
因子推恩,给原官诰。
成化四年,给致仕礼部右侍郎倪谦诰命,从其子编修岳之请也。岳三年考满,例得推恩,吏部持之不行。岳上奏自陈。诏下其章于吏部。尚书李秉等言:「谦先任学士时,曾犯赃罪,充军,原授本身,并封父母、妻诰勑,俱巳追夺焚毁。后虽遇赦,陈情复职。及升任、致仕、闲住、终系犯赃之人,于例难以推封」。上曰:「谦巳升任致仕,因子推恩,亦何不可?其与之不为例。
券诰
定功臣铁券。
洪武二年,上欲封功臣议,为铁券以赐之,而未有定制。有言台州民钱允一、吴越忠肃王缪之裔家藏,唐昭宗所赐铁券。遂遣使取之,准其式而加损益。其制如瓦,第为七等。公二等:其一高一尺,广一尺六寸五分,其一高九寸五分,广一尺六寸。侯三等:其一高九寸,广一尺五寸五分。其一高八寸五分,广一尺五寸。其一高八寸,广一尺四寸五分。伯二等:其一,高七寸五分,广一尺三寸五分。其一高六寸五分,广一尺二寸五分。外刻履历恩数之详,以记其功,中镌免罪减禄之数,以防其过字,嵌以金为副。九十七副各二,分为左右,左颁诸功臣。右藏内府。有故,则合之以取信,仍以旧券还允一赐而遣之。
勋封
功臣祖父母封爵
洪武四年戊辰,命中书省定功臣祖父母封爵。礼部言:「古者封爵有五,曰:公、侯、伯子,男如父,封某国公。某侯某伯者,母封某国夫人、某侯夫人。某伯夫人。未授封爵。应封赠者,父母以子贵,妻从其夫,祖降父一等,曾祖又降一等,并依品级授散官职事」。从之。
诏定公侯称号。
洪武十三年诏定公侯称号。上谕礼部臣曰:「自今封公侯,不必加以散官。已授券诰者,且仍其旧。若追封公、侯生前,曾佩将军印者,仍列于衔」。于是礼部奏定其式,为三公侯之衔曰:「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某公某侯食禄若干石,世袭者曰世袭某公某侯,食禄若干石,追封者曰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某将军。某公某侯追封某王某公谥某。
封赠
定嫡妾封赠例。
洪武十五年,广东都指挥使狄崇、王臻言:「妻阮氏等封淑人巳殁,仍乞封次妻何氏等为淑人」。诏下廷臣议。太师、韩国公李善长及礼部等官议曰:「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妾,不可为嫡夫人。故鲁庄公妾成风,僖公母也,称为夫人,《春秋》非之。哀公庶子,荆之母嬖,将以为夫人,使宗人亹夏献其礼。对曰:无之。昔周公、武公娶于薛,孝惠娶于商,自桓以下娶于齐,此礼则有。若以妾为夫人,则固无其礼。盖古者夫人殁,贵妾摄其家,事不为称。夫人若庶子而贵得以推恩,其母亦不得称夫人,使并嫡也。今崇臻欲任私意,废大礼乱,嫡妾之分,不可许」。上从之。遂命礼部及翰林院儒臣定嫡妾封赠例,颁示中外。于是定议:「凡正妻在日所娶例室,皆谓之妾正。妻殁,诸妾不许再立为妻。若以礼聘良家女子为妻,许封赠前妻无子,其所生子即为嫡长子。若正妻在日无子不再娶,而诸妾有子者,当以长男袭父职,其子依本品职推恩其母。俱从之。
所继所生并封。
洪武十八年,济南卫指挥使何诚言:「早失父母,其伯父养以为嗣,例应承重,而所生父母先巳受封,复乞推恩伯父,以报养育之恩」。事下礼部议,援宋右仆射李昉为叔承重,既封赠其叔,复赠其所生以为言,上命依所请。
定军官替袭封赠。
洪武二十四年丙寅,命礼部、翰林院议:「军官侄男替袭叔伯职事及弟袭兄职养子、女婿,承袭养父、妻父封赠。礼制,议侄男替袭。伯叔父职事者与人后同,止合封赠。伯叔父母本生父母,不在封赠之例。弟袭兄职者,若兄原袭父祖,职事再。又立功升授者,亡后亲弟袭其职事。如当封赠原,其本止合封赠父祖。如是,兄自立功得官,不因父祖承袭,亦止合推恩父祖,追赠兄嫂,古无此典。若军官没于王事者褒赠二等,死于锋镝者褒赠三等,养父从军为官养子承袭职事随养父姓者封赠所养父母出姓者,止于脚色内写养父,历官功绩,不须封赠。若本官以后,自立功绩,升授职事,许封赠本官,亲父母若养父从军充总小旗先锋。养子代役以后,自授官职,随养父姓者,封赠养父母。出姓者封赠亲父母,妻父从军为官,女婿承袭职。事当封赠妻父母若因妻父从军充总小旗女婿代役以后自授官职者,当封赠本身父母」。议上。从之。
议定,继嫡母、生母封赠。
永乐元年命礼部、翰林院议广平侯袁容继嫡母生母封赠事。先是,礼部言:「国朝诸司职掌内载,凡嫡母在所生之母,不得封嫡母亡,得并封赠武官例。又云:继嫡母在所生,庶母不封。嫡继母亡所生母在。宜如其子职封。继母见在嫡母巳亡,合封继母追赠嫡母、嫡母及所生母俱亡,止赠嫡母。今广平侯袁容嫡母孙生母刘俱亡,独继嫡母罗在,而封赠事例不同」。上命礼部与翰林院议。礼部官同。翰林院侍读学士解缙等议:「若所生母与继母俱在,礼难并封。今继母在当封所生母并嫡母俱亡,亦可一体追封」。从之。仍命后不为例。于是封其继母罗氏赠其嫡母孙氏、生母刘氏皆为夫人。
乞推封特恩。
天顺六年,礼部郎中俞钦父廷献奏:「臣田野农民,先以子贵,荷蒙推恩,封为主事。今子进秩郎中,臣又例得加封,虽粉骨碎身,曷繇报补。窃念臣父用贞,年几九十,气息奄奄,朝不保暮,无繇沾恩。臣独屡蒙恩典,心何敢安。伏望皇上施仁孝之洪恩,怜乌鸟之私情,免加封臣,移封臣父,俾得生沾冠带之荣。臣父子子孙,不胜感激之至」。疏闻,上谓吏部臣曰:「此人子之至情,予之冠带,后不为例。
荫叙
胄子先令入乡较。
景泰三年,国子监祭酒刘铉言:「国子监生徒必繇乡选岁贡,而后得齿其中。今朝廷念死事之臣,特许令一子入监,往往初离襁褓,尚在羁邜。洒扫应对之事且未能知,况可教以修齐治平之事乎?宜遣其姑就学于家,及年稍长,然后赴监,令肄习一经,或通书算一艺,然后许其以次出身」。于是礼部请令年十五以上者留监肄业,十五以下者遣回。从之。
申饬胄子入监条。
天顺元年十月,礼部奏:「朝廷设国子监,所以储养天下科贡之士,以备任用。近年内外官员子孙多有敷叙,父远年事功希,求入监名,虽补报朝廷,实则苟幸进取。宜勑自后京官三品以上子孙,愿入监读书者听,然必责其科目出身,其四品以下子孙不许」。上曰:「国子监乃育才之地,其可滥进豢养之子,以启奔竞之风」。礼部言是,宜申禁之。
裁处胄监滥进。
天顺四年,礼部奏:「旧例,三品以上官员子孙许令入监。近者故尚书古朴之孙约、侍郎苏瓒之孙晟俱援例求入监,有旨不准。今右副都御史韩福亦援例,乞令其孙景入监读书,未敢裁处」。上曰:「国子监是育才之地,不可滥进。今三品以上子孙奏入监者,俱不许。
定三品以上官胄监
成化二年,命在京三品以上官子孙各一人入监读书。先是,国子监助教李伸上言,欲荫大臣之子事,下廷议,以为「爵以待贤,理不可滥,教养之法,义不可阙。宜如旧制,三品以上官子孙,方听一人入监读书」。礼部为上其议,故有是命。
荫叙入监
成化四年四月,户科给事中李森言:「在京三品以上子孙生于贵族,鲜克繇礼乞停其入监之例」。上曰:「先王之政,仕者世禄京官,仕至三品以上,盖亦积历久而劳著矣。朝廷录其子孙一人入监,固未为过。矧祖宗明有故事乎?李森昧于古训,持论刻薄,不体朝廷忠厚之意,朕所未谕。但古者赏延于世,所以报有功。自今三品以上非历任年久、政绩素著者,不许滥叙其子孙,庶几人知所劝」。
成化二十一年十月,故南京刑部右侍郎陈俨子昶援例乞为国子监生,上不许,且勑所司:「今后大臣子孙乞恩入监须审。其父祖历任久而政声著者,方许奏闻。
再赐录荫。
成化十九年二月,监察御史锺同在景泰时以直谏死。英宗复位,追赠大理寺丞,录其长子起为国子监生。至是,其妻罗氏复自陈贫寠,乞以次子越入监。上曰:「同死于忠义,先帝愍之,虽以荫子,未足以为忠义之报」。其再赐越一命,仍勑有司月给罗氏米一石,以终其身。
申明荫叙优典
成化二十年,礼部尚书周洪谟等奏:「近例文职三品以上,历任年深者,得遣一子入监读书。后复奉旨,三品以上官果有政声显著者,许一子自陈。礼部仍依诸司职掌考试,有能通经书大义者,方许入监,否则发回原籍为民,毋概奏扰。伏睹诸司职掌所载荫子之法,二品官之子该授六品职三品官之子,该授七品职考试。本经或四书能通大义者,即得授官。今乞恩入监者,自坐班历事听选通计十七八年方得授官。今又加以考试之严,则人皆畏惧,不敢乞恩,有孤朝廷盛典故。自成化三年再开恩例之后,迄今一十八年,大臣之子入监者不过六十馀人。乞仍依旧例。凡大臣巳经考满,准给诰命者,许一子自陈。本部审其子可教者,奏请送监作养。庶大臣之子,均荷造就之典,得预叙用之例」。奏上,从之。
奉使殁者叙荫:
弘治七年三月,刑科给事中林霄。成化中,奉诏使暹罗,殁于其国。至是,其子菲援例乞读书国子监以自效。上曰:「以死勤事,古人所恤」。林霄奉使殁于万里之外,情亦可悯。其子菲奏欲送监读书,非寻常滥乞恩泽者比,特允之。
廷议荫叙例
正德六年,吏科都给事中杨褫言:「大臣三品以上,三年考满,例得荫子。近年士风渐靡,虽政绩无闻,屡被劾者,亦自陈乞有伤治体。请勑该部于考满时参酌舆论,否可取自上裁。有被效得实及年远违例奏扰者,治以罪。或人品才望素著亦被劾者,具实以闻」。吏部尚书杨一清等议覆。自今两京三品以上官,考满复职给诰命者,本部查其履历,询其行实,果堪荫录,移咨礼部奏请。其曾被劾,或虽未被劾,而素誉有亏及杂流出身者,俱不得与。至于身后恤恩子孙陈乞者,赠官繇本部查议。而其谥号葬祭,礼部亦须先会本部议,其人品资望,方与具奏。若庸碌无补及屡被劾者,俱巳之间有人品才望素著,虽尝被劾,或因一事之失,或出一人之见,不致亏损名节者,该本各具实奏请定夺。见任者,不许辄自陈乞。其被劾得实去职,及故久大臣子孙,违例妄奏者罪之议」。上既得俞旨,礼部尚书傅圭等奏驳之曰:「荫子入监,葬祭谥号乃本部职掌。今欲预定恩荫子,考满到部之时,先议谥号葬祭,于礼部具奏之始,与职掌会典并见行事例不合。又荫子不许自陈乞与例,亦不相同。即如其说既经考称复职,又巳请给诰命,则其人之贤可知矣。旋又察其历履,询其行实,不免有高下其手之嫌。葬祭请谥,俱有定法。行之巳久,今必先行吏部会议,方与查例,不免有往来移文之扰。况每遇前项事务,必待该司查报至日,然后具奏,吏部又未尝不与知也。其陈乞之举,固为可厌,必欲一概禁之,似又难行。盖春宫侍从者,多论功于既没之后,不得不陈。奉使海外者,多非三品之官,不得不陈。至于补荫之子,继嗣之子及三品以上,应得恩典而没未久者,不得不陈。但当罪其违例陈乞者,其馀事宜仍旧属之礼部。其称间有人品,才望素著,或因一事之失,或出一人之见而被劾者,该部各具实奏请。此虽旧制所无,而处置得宜,则其可行者也」。乃从圭所议。既而一清又以诸司职掌荫叙,列司封,部下为言,得仍前旨。适侍郎王琼乞荫子入监,吏部为覆请,圭复争曰:「言官建白,吏部复议,皆谓大臣不自陈乞。琼乃大臣自乞者,而吏部又为之请,殊戾前奏。且礼部掌行荫叙,巳数十馀年,莫有非之者,何至今日改之且职?此条特官荫官,非为荫子入监言也。岂有国子监既属礼部,而其事有不属者乎?」竟令吏部掌行之。是时一清方柄用,圭卒为所轧,然其是非固自有在也。
援讲读恩追荫。
正德十年复荫故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彭华次子勉肇为国子生。先是,华嫡孙师,丙巳,荫为中书舍人。至是,勉肇复援春宫,讲读恩例,乞荫特与之。
荫外补荫
嘉靖元年,荫礼部尚书。刘春子延年中书舍人,仍补荫一人,入监读书。春尝二品满考,又为经筵讲官、东宫讲读者数年。其子主事彭年援例以请,故有是命。
军功后裔补荫。
嘉靖二年,故西华县知县李景以死事荫子,子寻死。孙熙请补荫。礼部议军功无补荫例,但事系劝忠,似当优处,许之。
补荫二次例
嘉靖七年补荫礼部尚书。张骏孙、张元博俱为国子监生。初,骏巳荫子张珂因乡试中式补荫。次子张珩复病故,援尚书屠勋荫子,中科二次补荫事例以请,许之。
问劳
优老臣
成化七年八月,监察御史梁昉言:「致仕南京吏部尚书魏骥,德望素著白首一节,今年九十有八,而福履康宁,近代罕有,宜特加优礼」。上览奏嘉之,特谕礼部曰:「尚书魏骥年及百龄,兼有德望,朕甚嘉悦。其即遣行人奉勑存问,并赐羊酒」。仍勑有司月给米三石,赡其终身,以表朕优老之意。
优耆寿。
成化二十二年八月,韩王僭灊,奏群物所千户朱政、曾祖信,年一百八岁而终,祖全一百二岁。父镛八十二岁,俱正千户,致仕一门,同享高寿,古今希有。诚世之上,瑞国之休徵。乞赐褒嘉,以敦养老之礼」。上曰:「老寿之人,礼所宜厚,矧在一门,尤不易得。有司宜劳羊酒,全阶为宣武将军。赐米二石、布二疋。
问劳眉寿
嘉靖八年,诏书内开文职官员五品以上致仕在家实年六十以上者,各进阶一级。其二品以上致仕大臣年八十者,有司备彩帛羊酒问劳。九十以上者,具实奏来存问。
嘉靖十八年十二月,该浙江绍兴府知府汤绍恩等奏称:「致仕南京工部尚书陈雍寿跻九十,乞要优礼。本部查照大学士毛纪例覆题,奉圣旨陈雍累朝旧臣,年登九帙,德寿可嘉,赐以羊酒,就著浙江巡按御史及门存问,仍月给食米二石,岁拨人夫二名」。钦此。
嘉靖三十三年十月,该广东巡按御史郭文周等题称原任南京兵部尚书湛若水学问师古,标望绝人,致政居家,寿跻九十,乞要存问本部查照陈雍旧例覆题,奉圣旨是。钦此。
嘉靖三十八年正月,该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徐等,题大学士严年登八十,实未常有。伏乞圣慈特赐加恩等。因奉圣旨,卿等说的是嵩高年佐朕愈尽忠勤,赞事上玄,竭力匪懈,宜有褒嘉。著岁支伯爵俸银一百两、彩段八表里,仍宴于礼部该衙门奉行」。钦此。又该本部题为内阁辅臣跻八十,乞加优礼,以彰国典事。今大学士严年八十岁见居首辅,实我皇上眷遇之隆,委任之重,尤旷古所稀有。乃今多历年所,介兹祺寿,又熙朝所罕见,此岂偶然者哉?盖繇上天眷佑,我皇上缉熙纯嘏,万寿无疆,是以有此忠诚,不懈寿耇,难老之臣,光辅圣治,真所谓千载一时明良之盛会也。等因奉圣旨,是巳加恩奬还,赐新钞八千贯、羊四只、酒四十瓶,该衙门知道」。钦此。
宠锡
赐坐墩式
洪武三年七月,礼部尚书崔亮奏定,皇太子以下及群臣赐上殿、坐墩之制,参酌宋典,各为等差。其制,皇太子以青为质,绣蟠螭云花为饰,亲王亦如之。宰相及一品以赤为质,饰止云花。二品以下,蒲墩无饰。凡大朝会锡宴,文官三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上殿者,赐坐墩。其朝退燕闲及行幸处,则中书省、大都督府二品以上、台官三品以上及勋旧之臣,文学之官赐坐者,仍加绒剡绣褥,命如其式制之。
教养
将胄入监。
洪武五年,上以将官子弟因年少骄佚,故承袭者多不称职,乃命其子弟年幼者入国子学。读书稍长,令随班朝参,以观礼仪。退出,令习弓马学武事,待其可用,然后官之。
高丽生入太学。
洪武五年,高丽王王颛遣密直同知洪师范、郑梦周等奉表贺平夏贡方物,且请遣子弟入太学。其词曰:「秉彝好德,无古今愚智之殊用。夏变夷在《礼》,乐《诗》《书》之习。故我东夷之人,自昔以来,皆遣弟子入太学,不惟知君臣父子之伦,亦且仰声名文物之盛。伏愿皇仁察臣向化之诚,使互乡之童得齿,虞庠之胄不胜庆幸」。
圣公习礼入学。
成化六年,国子监监丞李伸言:「前袭封衍圣公孔弘绪,自幼失学长,而狎近群小,以致干冒刑宪。圣明念先圣之裔,特宽宥革职为民,即令其弟弘泰袭封,恩渥矣。然不预教之,诚恐复蹈前辙。伏望留之京师,赐以馆舍,俾之随侍班行,获睹礼制。退则从游太学受教于师儒,俟其学成,遣归奉祀。礼部覆,宜准其言,留弘泰在监读书,一年然后许归,仍给与牙牌悬带,朔望并时节,随班朝参」。从之。
故官子孙入监。
成化八年,礼部以都御史叶盛言,奏行天下三品以上,故官子孙赴京听旨入监。既而得旨入监者六人,馀皆告扰不去。礼部不得巳,乃复请,俱遣回原籍充儒学生,教养肄业。原系生员者三年舍人。五年,从提学官考送本部,照岁贡生例,考试入监」。上允之。至是,致仕都御史孙日良之孙鹏等从原学限满,赴部如例考试俱入监,后来者亦如之。
琉球陪臣子入监。
成化十八年,琉球国中山王尚真奏,乞以其陪臣之子蔡宾等五人于南京国子监读书。礼部按洪武、永乐、宣德间例以闻。上曰:「海南远夷,向慕文教,朕甚嘉之。矧在先朝,巳有旧制。其令蔡宾等于南监肄业,有司岁给衣服廪馔,毋令失所务,俾通知中国礼仪,永遵王化,顾不美与」。
处副榜举人。
成化二十年丙子,礼部言:「近例,副榜举人除历事外,其坐监依亲年三十五以上,新举人年二十五以上当授职,俱不听告。然其中又有愿就职而不得者,乞命会试考官多取副榜,其不愿者,不以年岁为限。命仍如上科例」。从之。
介胄读书。
弘治二年,兵部再议给事中王纶、郎中陆容所奏:在闲侯伯驸马随操读书事,请于五军营别立一队以处之,悉听提督大臣五日一操,每季以兵家诸书并五伦等书,呈国子监祭酒司业课,其日程,令在家诵读,季终赴监较验。如有文义未通,即为讲解,至年三十而止。及国公巳袭爵而在闲者,亦如此例」。诏可。既而礼部以为按季读书肄习太简,季终赴监考较,太疏请令除该操日外馀日,每朝后即诣国子监读书习礼。其怠惰者,具名以闻。从之。
勋胄教读。
弘治七年,礼部覆奏,兵科给事中周旋陈言事:「请令公、侯、伯之子应袭者,年至十五,俱令入国子监读书习礼。保举教读,须于奏内开称子弟几人,吏部仍严加考试。年三十以上,不系纨绮子弟,方与保勘收充,三年受职。至九年考满,有功无过,方得升除。不则革职为民」。从之。
三氏学生员开贡。
正德四年七月,三氏学生员颜重礼奏:「三氏子孙,自成化初年开贡,迄今颜氏未贡一人,乞定为资格以均之」。礼部复议:以孔氏子孙在学者九,颜、孟子孙在学者十一,若孔氏仍旧,三年一贡,每及三贡,颜孟轮贡一人则均矣」。上是之,且曰:「轮贡既均,其毋令废学。当贡者,所司仍慎选以充」。
教养三氏子弟。
嘉靖八年,巡抚山东都御史刘节请于曲阜县治立四塾十六社,各立一塾,简孔氏生员、儒士二十人为塾师。凡孔、孟、颜三氏子弟八岁以上,俱送塾教习。年十五以上,提督官试其学业有成者送入三氏学,而黜其累试无成者,仍立为廪膳,增广附学名目。其廪膳虽无廪饩,俱以提学官考定高下收补。至于应贡,以收补名弟为定。如年至五十,累考无进者,发回衣巾终身。礼部复议允行。其廪增人数,依州学例各三十名。
废典备考。
大射
诏行大射礼。
洪武三年,上以先王射礼久废,弧矢之事专习于武夫,而文士多未解。至是,诏太学生及郡县生员皆令习射。凡遇郊庙之祭,先期命文武官执事,行大射之礼。乃命工部制虎、中鹿中及诸侯、卿、大夫、射侯等器,命礼部考定其议,斟酌古今,烦简适中。于是礼部奏曰:「按《周礼》大司马之职,王大射则合诸侯之耦。其属有射人,掌张三侯。司弓矢掌六弓八矢之法。服不氏掌赞侯,以旌居乏而待获。古大司马今兵部之职也,宜令掌之。其射鹄有七,虎鹄五采,天子射用之。熊鹄五采,皇太子射用之。豹鹄五采,亲王射用之。豹鹄四采,一品、二品文武官射用之。糁鹄三采,三品至五品,文武官射用之。布鹄无采文,武官子弟、士民俊秀射用之乏,又名容。凡射时,置于鹄右,执旗及待获者以蔽身设楅并。韦当射时置于前以齐矢,设射中五皮树中,天子大射用之。闾中,天子宴射用之。虎中,皇太子亲王射通用之。兕中一品至五品文武官用之。鹿中,六品至九品及文武官子弟士民俊秀通用之。其职事设司正官二员,掌验射者品级尊卑,人力强弱而定耦。其中否则书于算,兵部职之。司射二员,掌先以强弓射鹄诱射,以鼓众气,以武职官充之。司射器官二员,掌辨弓力强弱,分为三等,验人力强弱而授之。工部官职之。举爵者掌以马潼授中者饮,光禄寺官职之。请射者,掌定耦射。射毕,再请某耦射。每鹄二人侍仪司职之,待获者。掌矢纳于司射器者,以各隶仆供其役。执旗者掌于容后,执五色旗,如射中的,举红旗应之。中采,举采旗应之,偏西举白旗,偏东举青旗。过于鹄,举黄旗不及鹄,举黑旗,以军士二人掌之。设引礼二人,掌引文武官之进退,命侍仪司舍人职之。制曰可。仍命颁仪式于天下。官府学较使遇朔望,则于公廨或闲地习之。其府官学较射仪。前期,戒射定耦选执事充司正、副司正、司射、司射器请射举爵,收矢执旗,树鹄陈设讫。至日,执事者入就位,请射者引主射、正官各官员子弟、士民俊秀者各就品位。司射器者以弓矢置于各正官及司射前。请射者诣正官前,圆揖毕,引诣司射器前,受弓矢讫,复位。司正、执算入,立于中后。请射者诣司射前曰请诱射,引司射二人耦进,各以三矢,搢于腰带之右,以一矢挟于二指间。推年齿相让,年长者为上,射年幼者为下射。上射。先诣射位,向鹄正立发矢。司正书中投算置于中,举旗者如所射应之。射毕,退立于旁让下。射者诣位射讫,请射者俱引复位。收矢者收矢,复于射者。司正取所中算请射者,次请士民俊秀射,次请官员子弟射次,请品卑至,品高者射。其就射位,发矢取算,书中举旗,收矢复位,皆如前仪。既毕,司正副司正各持算白中于主,射正官举爵者酌酒,授中者饮之,中的者三爵,中采者二爵。饮讫,请射者请属官以下仍捧弓矢纳于司射器,还诣主射正官前,相揖而退。谨按三代之后,射礼不行也久矣,惟晋庾亮曾依周制以行。我圣祖初得天下,即令天下府州县学训诲生员,每日讲读经书,罢于学,后设一射圃,教学生员习射,朔、望要试过其有司府,闲暇时与学官一体习射,命礼部定图式仪注凡八则一:射式二,树射鹄三,置射位四,主射,五赏酒,六司射,七射器八,射职九,射位。十仪注所谓射器者凡九,射职者凡七,是即州长会民射于州序之遗意也。又按大射者,天子将祭与群臣,诸侯习礼之射也。宾射者,天子与诸侯来朝而与之同射也。燕射者,天子与群臣燕息之射也,其射侯异焉。虎熊、豹侯者,天子之侯也。熊豹侯者,诸侯之侯也。麋侯者,大夫之侯也,其射耦异焉,天子六也,诸侯四也,孤卿、大夫三也,士二也。大射于郊,宾射于朝,燕射于学,此射地之异也。天子以驺虞,诸侯以狸首,大夫以采苹,士以采蘩,此射节之异也。
读法
仿古读法。
洪武二年,监察御史睢稼言:「《周官》有悬法,象魏之文。《礼经》载乡饮读法之说,皆导民知礼法而远刑辟也。今新律颁布天下,乡井细民犹有不通其说者,宜仿古人读法之典。命府州县长吏,凡遇月朔会乡之老,少令儒生读律解,析其义,使之通晓,则人皆知畏法而犯者寡矣」。上曰:「威人以法,不若感人以心敦信义而励廉耻,此化民之本也。故羞恶之心生,则非僻之私格。外防之法密,则苟免之。行兴,卿言:读律固可禁民为非,若谓使民无犯,要当深求其本也」。
讲读《大诰》
正统二年,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杨春言:「太祖高皇帝《大诰三编》:教民为善,去恶官民,所宜遵守。今天下有司,视为文具,乞令讲读」。事下行在。礼部覆奏讲读《大诰》宜如春言。
请颁《孝慈录讲读。
正统五年,河南固始县学署训导举人黄俊言:「太祖高皇帝御制《孝慈录》,巳尝颁布天下。今四方学中鲜有存者,乞仍锓印颁布,令士民讲读,以隆孝道」。上曰:「朕观《孝慈录》所论,仰太祖圣见,卓冠百王,实万代不刊之盛典。宜家传而人诵者,礼部亟印颁之。谨按成周盛时,制为教治政令之法,既巳行之于朝廷国都,而又推之州党、族闾焉。州长、党正、族师、闾胥,皆以岁时属其民而读邦法。每岁为常州长,则以正月及终岁,是一岁而再读也。党正则以四时之孟月,是一岁而四读也,族师则每月而一举行焉,是一岁而十二读也。他如州长之祭祀、州社,党正之,春秋祭禜,族师之春秋祭酺,其非时而读法者又不止一也。我圣祖作为教民榜文,颁布天下闾里。御制《大诰》三编,颁布天下学较,盖即《周官》所谓教治政令之法也。
社学。
社学子弟补儒学生。
正统十年,礼部办事官郑与常献太平十二策:一曰兴学以翊太平之运中及社学事。上命有司议行。因谕:「礼部各处社学,悉令提督学较风宪官严督劝课,不许废弛。其子弟不拘常额,挨次选补儒学,增广生员。
修举社学
弘治八年十月,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马文升奏:「近年小民罔知礼义,风俗日浇,子詈其父,弟殴其兄,恬不为异。窥其所繇,社学久废,人不读书,以致于斯。宜修举社学、慎选教读之人,凡民弟子俱令入社学读《孝经》、小学,并《大诰》,俾知孝弟之道,与当代之法」。礼部覆奏:「修举社学,巳有著令,请仍行各提学官举行,无致废弛」。从之。
保举人才
洪武初,凡举保、孝廉、人才、秀才及山林隐逸,本部即行所属,委自正官,选求民间,果系名实相副、素无过犯之人,有司起送到部,咨发吏部听用。其后以举保属之吏部,而本部所掌惟选贡生员。
阙典备考
禘祭
不立禘庙。
洪武七年,监察御史答禄与权言:「古之王天下者,既立始祖之庙,而以始祖配之,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祀之于始祖之庙,而以始祖配之。故曰禘。禘者大也,王者之大祭也。周祭太王为始祖,推本后稷,以为自出之帝。今皇上受命巳七年矣,而禘祭未举,宜命群臣参考,酌古今而行之,以成一代之典」。事下礼部、太常寺。翰林院议,以为:「虞、夏、商、周、四代,世系明白,其始所从出,可得而推,故禘礼可行。自唐、虞以来,世系无考,莫能明其始祖所自出。当时所谓禘祭,遇大祫巳祧之主,序昭穆而祭之,乃古之大祫非禘也。宋神宗尝曰,禘者,所以审禘祖之所自出。是则莫知祖之所自出,禘礼不可行也。今国家既巳追尊四庙,而始祖之所自出者未有所考,则于禘祭之礼似难遽行」。上是其议。
蜡祭
行蜡祭。
嘉靖七年十二月腊节,以御制蜡乐诗赐大学士张璁。其词曰:「蜡乐当今日,金门宴礼宣嘉平,殷典著清祀,夏书传劳农休田叟,浴蚕勤室,娟将迎新,岁至为忻,万物鲜。按大蜡之祭,三代巳有之,在周之前,夏曰嘉平,殷曰清祀,而在周则曰《大蜡》焉。秦始谓之腊,寻更曰嘉平,汉复曰腊,古所祭者八神而巳,皆有功于农事者也。后世所祀之神,乃至于八十有五座,一百九十有二位,何也?本朝于古祀典所当举者,未尝或废,惟于蜡祭阙焉。盖此祭也,与籍田相为始终。当夫东作方兴之始,既举籍田之礼,以祀先农于春,而以帅先农民以兴其务本之心,则夫百谷告成之后,载举大蜡之礼以报先,啬于冬而以劳来农民以报其勤动之苦,是固举先王莫大之礼,亦广圣君莫大之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