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九十二

明。 俞汝楫 编

朝贡备考

优夷

官市番舶赍物。

永乐元年,礼部尚书李至刚奏:「日本国遣使入贡,已至宁波府各番使入中国,不得私载兵器刀槊之类,鬻于民,具有禁令,宜命有司」会检」。番舶中有兵器、刀槊之类,籍封送京师。上曰:「外夷向慕中国,来修朝贡,危蹈海波,跋涉万里,道路既远,赀费亦多。其各有赍,以助路费,亦人情也,岂当一切拘之禁令?」至刚复奏:「刀槊之类,民间不许私有,则亦无所鬻,惟当籍送封官」。上曰:「无所鬻,则官为准中国之直。市之毋拘法禁,以失朝廷宽大之意,且阻远人归慕之心」。

不罪,赍金布、磁器。

永乐二年五月,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琉球国、山南王遣使贡方物,就令赍白金诣处州市磁器,法当逮问。上曰:「远方之人知求利而巳,安知禁令?朝廷于远人当怀之,此不足罪」。

宥,朝贡人。

永乐二年四月,麓川平缅宣慰司并木邦、孟养二府俱遣人朝贡。平缅所遣使者奏木邦、孟养数侵其地。礼部臣言:宜以孟养、木邦贡使付法司,正其罪,庶蛮夷知惧,不敢侵越邻境。上曰:「蛮夷相攻夺,自昔有之。执一二人罪之,未足以革其俗。且事曲直未明,而遽罪其朝贡之使,祇沮远人向化之心。可令西平侯遣人谕之」。

遣还真腊,补从行军人。

永乐二年九月,真腊国王参烈婆毗牙遣陪臣柰职等九人来朝,贡方物,赐钞币。表里。初,中官往赐真腊,将归,有从行军三人遁,索之不得。国王以其国中三人从中官归补伍。至是,礼部引见,上曰:「中国人自遁,何预彼事而责偿?且得此三人语言不通,风俗不谙,吾焉用之?况其皆自有家,宁乐处此尔」。礼部给之衣服,予道里费,遣还真腊。尚书李至刚等官言:「臣意中国人必非遁于彼者,或为彼所匿,则此三人亦不当遣」。上曰:「不用逆诈为君,但推天地之心待人可也」。

还外,夷质子。

永乐四年四月,车里宣慰使刀暹答遣使贡马,复遣子刀典受学国子监。初,朝廷出师征八百元江军民府,遣人助给馈运,抵车里之境,悉为守者阻遏。时刀暹答从征八百,不预阻遏事,然惧为元江所构,故遣典假受学之名为质,冀朝廷不疑之。上识其意,谕礼部臣曰:「质子衰世之事,朕推诚待人,不以此也进」。典谕之曰:「尔远来求学,固是美意。然使尔父母旦夕惓惓万里之外,朕所不忍。夫学之大者,为忠与孝。尔归善事父母,常存心上忠。朝廷下恤一境之人,即此是学。且归语尔父,尔敬事朝廷之心。朕所深知,但保终如始,决非他人所能间也」。遂赐典衣、服、钞币,命随贡使同归。

贡使就居北京。

永乐五年戊戌,诺延卫头目巴图率妻子来朝。巴图自陈其母久居北京,乞归省视。命礼部赐之袭衣路费,令就居北京侍母,如欲俱还,诺延者听。

优礼满刺加朝贡

永乐八年,满剌加国王拜里迷苏剌率其妻子及陪臣五百四十馀人入朝。初,上闻之,念其轻去卿土,跋涉海道以来,即遣官往劳,复命有司供张会同馆。是日奉表入见,并献方物。上御奉天门宴劳之,别宴王妃及陪臣等,仍命光禄寺日给牲牢上尊。命礼部赐王金绣龙衣二袭、麒麟衣一袭,及金银器皿、帷幔、裀褥,赐王妃及其子侄、陪臣、傔从、文绮、纱罗、袭衣有差。

厚赐琉球生入监,归省。

永乐八年,国子监琉球生模都古等三人奏乞归省。上谓礼部臣曰:「远人来学诚美,事思亲而归,亦人情,宜厚赐以荣之」。遂赐彩币、表里、袭衣及钞,为道里费,仍命兵部给驿传。

接待使臣事宜。

永乐十七年,监察御史邓真言十事,三曰礼部职掌礼仪,凡各处朝贡使臣至京,当随即具奏,接待如仪,不使远人有觖望之心。今使臣到者,饮食供帐之具,一概委之会同馆应赏赐者,故意迟留。又有各处军民来贡者,往往不即奏达,只令于会同馆听候,或十日半月不引奏,或巳进贡,不即发遣,有伺候一两月或至三四月者,此礼官之弊也」。上可其奏,令诸司悛改,再犯不恕。

处卫喇特部属:

宣德元年,卫喇特部属伊苏巴哈等五十四人来归行在,礼部尚书吕震奏定赏例。上曰:「远人慕义举家来归,抚之当厚。布尼雅锡哩乃彼故主,今其妻亦远来,名分不同,恩亦当异,其别与好地宅」。于是各赐金织袭衣、彩币、银钞、鞍马有差,仍命有司给房屋器皿、牛羊,月支薪米。

奏请宴劳夷使。

宣德元年,行在礼部,奏请宴劳外夷朝贡使臣。上曰:「四夷宾服,世所贵也。其使臣今不难万里而来者,皆有慕于中国饩廪,宴赐必丰,庶昭朝廷优待之意」。

不问表贺过期。

宣德元年,行在礼部奏:「广西思明府及思陵等州,遣头目奉表贺万寿圣节,皆过期始至,请罪之」。上曰:「蛮夷道远,既至矣,不必问」。

不责朝贡。

宣德元年七月,白葛达国使臣和者里一思来朝贡,遭风坏舟,贡物尽溺和者。里一思至京请罪,且请赐冠带,归见国王,庶知其实造阙下,可免罪责。上命礼部赐之冠带,俾附邻国贡舟,还复进和者里一思等。谕之曰:「仓卒风水,岂人力所能制。归语尔王,朕嘉王之诚,不在于物。自今惟监尔诚足矣」。

厚遇满剌加

宣德六年二月,满剌加国头目巫实赤纳等至京,言:「国王欲躬来朝贡,但为暹罗国王所阻。暹罗欲侵害本国,本国欲奏无能书者。今王令臣三人,潜附蘓门答剌贡舟来京,乞朝廷遣人谕暹罗王无肆欺凌,不胜感恩之至」。上命行在礼部赐赉实、赤纳等遣附太监郑和舟还国,令和赍勑谕暹罗国王曰:「朕主宰天下,一视同仁。尔能恭事朝廷,屡遣使朝贡。朕用尔嘉。近闻满剌加国王欲来朝而阻于王国,以朕度之,必非王意,皆王左右之人,不能深思远虑,阻绝道路,与邻邦启衅,斯岂长保富贵之道。王宜恪遵朕命,睦邻通好,省谕下人,勿肆侵侮,则见王能敬天事大,保国安民,睦邻境,以副朕同仁之心」。礼部言:「诸番贡使例有赐予,巫实赤纳,非有贡物,给赏无例」。上曰:「远人数万里外来诉不平,岂可不赏」。遂赐紵丝、袭衣、彩币,表里绵布悉如他国贡使例。

赐朝鲜冠服。

正统三年八月赐朝鲜国王李祹冠服。初,太宗皇帝赐本国王九章冕服,惟远游冠、绛纱袍未赐。至是,祹遣弟祉奏请。上命礼部制乌纱远游冠、玄圭、绛纱袍、玉佩、赤舄及常时视事冠服予之。

送归朝鲜,漂海人。

景泰三年,礼部奏:「比者游江备倭指挥使佥事马良等擒获贼徒文吝只等五人送部。审得吝只等系朝鲜国渔户入海捕鱼,遭风坏船,漂流海岛,遇巡海官军擒获。今朝鲜国王遣陪臣李仍孙等朝贡至京,宜给与衣粮,就令仍孙等领归,以示优待远人之意」。从之。

琉球生入监,归省。

成化二十二年三月,琉球国中山王尚真咨礼部官主蔡宾等五人在南京国子监肄业,巳经五年,乞放回本国省亲。礼部覆请,上曰:「昔阳城在学,诸生三年不归省者斥之。矧在远方,外国岂可长留不遣?其即放归,以遂其定省之私」。

特弛冠裳国禁例。

嘉靖十三年,先是,四夷贡使至京师,皆有防禁,五日一出馆,令得游观贸易,居常皆闭门不出。唯朝鲜国、琉球使臣防之颇宽,巳而亦令五日一出。至是,朝鲜国王李怿以五日之禁乃朝廷所以待西北,而巳为冠裳国耻与之同,因礼部以请,诏其弛禁。

旌朝鲜忠顺。

嘉靖二十四年,朝鲜国王李峘遣人解送福建下海通番奸民三百四十一人,咨称福建人民故无泛海至本国者。顷自李王乞等始以往,日本市易为风所漂。今又获冯淑等前后共千人以上,皆挟带军器货物。前此倭奴未有火炮,今颇有之,盖此辈阑出之故,恐起兵端,贻患本国。辽东都司具报礼部议,闻诏:「顷年沿海奸民犯禁,福建尤甚,往往为外国所获,有伤国体。海道官员,令巡按御史查参奏处。仍赐朝鲜国王银币,以旌忠顺。

为朝鲜改实录。

万厯元年,礼部题为乞恩辨诬事该,朝鲜国王李昖奏称:「先臣李成桂系出全州,远祖翰仕新罗为司空,六代孙入高丽。十三代孙安社生行里,行里生椿,椿生子春,是为先臣成桂之父。而李仁人乃京山府吏长庚之裔,非一李也。若王氏四王终,始则恭愍王无子,阴养辛肫之子,禑为巳子,及为洪伦等所弑,立禑为嗣兴师,将犯辽东,督遣诸将,先臣成桂亦在遣中唱义回军。禑释位与其子昌有恭愍王妃安氏,钦奉太祖高皇帝宣谕,当黜伪辛立王氏,定昌君瑶禑昌父子皆为瑶所诛。既而瑶又不君,大肆弑戮,国人愤怨,相与推戴先臣成桂,以主国事。钦蒙太祖高皇帝命为国王,而先臣成桂将王瑶便养私邸,终其天年。后因谗臣捏辞构语,致先臣蒙被恶名。伏望圣慈念列圣改正之命,怜微臣累代之冤,特降圣旨,令于新典实录明白开载。臣不胜祈恳屏营之至,题抄到部,为照朝鲜国始封王,李成桂代王氏以开国作我东藩守臣节而来王输忠北阙,子孙相继垂二百年,据称宗系,各有本源,既与李仁人不同,又谓国祚由于推戴,亦与弑王氏无与在。我皇祖之大训,固得于一时之传闻。在伊裔孙之辨辞,实出于一念之诚孝。除祖训遵垂久,永不敢轻议外合无念。其世秉礼义,克笃忠勤,依其所请,行翰林院,请出内府续修会典新书朝鲜国一册,将奏呈略节,纂呈御览,附录本条之末。庶祖训会典,因以两存,而传信传疑,各有攸据,仍备细开载于世宗皇帝实录,垂示永世。仍降勑一道,谕以圣意,一以答远臣。昭雪其先世之诚,一以彰圣朝以孝治天下之义。万厯元年六月初三日,题奉圣旨,是该国先后奏嗣著史馆备书,纂入《皇祖实录》内《新会典候旨续修增入,仍写勑谕王钦此。

恤夷

安南祭赙

洪正三年,安南使臣杜舜钦以其王陈日灯卒告哀,请命祭奠。上素服御西华门见舜钦等,遣翰林编修王廉往祭之,赙以白金五十两、绢五十疋。

安南使臣丧费。

洪武三年,安南国王陈日熞遣其上大夫阮兼、中大夫莫季龙、下大夫黎元普等来上表谢恩,贡方物。阮兼卒于南安。上赐季龙以布帛有差,仍赐日熞纱縠各二疋,以银五十两为阮兼丧费,令有司送柩归其国。十三年,安南陈煓弟炜遣其臣陈建琛、阮士谔来告煓卒。先是,朝廷赏遣使,赐陈煓上尊文绮。既至,而煓巳死。其弟炜署国事,遣使奉表谢恩,贡驯象方物,且告煓之丧。诏赐建琛、士谔等衣物,仍以文绮、纱罗往赐。炜遣中使陈能至其国吊祭。

恤渤泥国王。

永乐六年,渤泥国王?那惹加那来朝,以疾卒于会同馆。上辍朝三日,遣官祭之,赙以缯帛。东宫暨亲王各遣祭。命工部具棺椁明器,葬于安德门外,树碑神道,求西夷人之隶籍中国者守之,立祠于墓。命有司,岁于春秋用少牢祭之,仍赐勑抚慰其子。

恤朝贡夷人。

宣德九年二月,苏门答剌国王弟哈利之汉朝贡至京,以疾卒。上谓行在礼部曰:「彼万里来朝,倾城归向,今死当降始终之恩」。遂赠鸿胪寺少卿,赐诰命官治丧葬,给守冢户。

恤朝鲜陪臣

成化二年,朝鲜国陪臣工曹参判南伦卒于京师。礼部以闻。上命给棺木,遣官致祭,并给馹送还本国。

饬夷

却安南,逆臣贡。

洪武五年二月丙戌,安南陈叔明遣其臣阮汝霖来朝,奉表贡驯象。礼部巳受其表,将入见,主事曾鲁取其副视之,曰:「前王乃陈日熞,今表曰:叔明必有以也」。亟白尚书诘之。盖叔明逼死日熞而夺其位,恐朝廷致伐,故托修贡以觇意。汝霖不敢隐,具言之。上曰:「岛夷何狡狯如是?」却其贡不受。

会礼部移书责日本。

洪武十四年,日本国王良怀遣僧如瑶等贡方物及马十疋,上命却其贡。仍命礼部移书责其国王曰:「大明礼部尚书致意日本国王王居沧海之中,传世长民。今不奉上帝之命,不守已分。但知环海为险,限山为固,妄自尊大,肆侮邻邦,纵民为盗,帝将假手于人,祸有日矣。吾奉至尊之命,移文与王王。若不审巨微,效井底蛙,仰观镜天,自以为大,无乃构隙之源乎?王涉猎古书,不能详细,始号曰倭,后恶其名,遂改日本。自汉历魏、晋、宋、梁、隋、唐、宋之朝,皆遣使奉表,贡方物、生口。当时帝王或授以职,或爵以王,或睦以亲由归。慕意诚故,报礼厚也。若叛服不常,构隙中国,则必受祸如吴大帝、晋慕容廆、元世祖皆遣兵征伐,俘获男女以归千数,百年间往事可鉴也。王其审之,复移书责日本征夷将军曰:日本天造地设,隔崇山,限大海,语言异,风俗殊,俾自为治。然覆载之内,外邦小国,非一所也,必有主以司之,惟仁者天必辅之,不仁者天必祸之前。将军奉书我朝丞相,其词悖慢,可谓坐井观天而自造祸者也。往者我朝初复中土,日本之人,至者使则加礼,遇商则听其去来。斯我至尊所以嘉惠日本,故遣克勤、仲猷二僧行,及其境地,加以无礼。今又几年矣。洪武十二年,将军复奉书肆侮。今年秋,僧如瑶来,乃陈情饰,非群臣言是,必贪利为牒者,请诛之。我至尊不允曰,彼小人无知,听其使令杀之何益。福善祸淫,天监在上,我中国安敢违帝命。本部既听德音,专差人涉海往问。如瑶之来,果贪利者欤?实为使欤?将行,群臣又奏曰:今日本君臣以沧海小国诡诈不诚,纵民为盗,肆寇邻邦,为良民害,无乃天将更其君臣而弭其患乎?我至尊又不?允曰:人事虽见天道幽远,奚敢擅专?若以舳舻数千,泊彼环海,使彼东西趋战,四向弗继,固我灭矣。然于生民何罪,本部复观彼游方之徒,皆无德沙门,忘中国之宽构,是非于两端。识者口??之治民之国,信浮图而构大祸,古至于今未之有也。彼尝谓元之艨艟漂于蛇海,将谓天下无敌,吾不知以天欤?以人事欤!若以人事较之,元坐紫塞,不假舟梁,蹄轮长驱,经年不阻而为有疆。盖长于骑射,短于舟楫耳。况当是时日,本非元之仇雠,非邻邦之患害。元违帝命,好强尚兵,加以天厌征伐,海风怒号,沉溺巨舰,沦没精兵。将军以为国人之能,亦何尝见元师之盛。聚则骏骑云屯,散则马蹄,雷震戈矛,掣电旌旗,蔽空露刃,哮吼鬼魅,《潜禾??》,所以八蛮九夷,尽在驭内。惟尔日本,渺居沧溟,得地不足以广疆,得人不足为元用,所以微失利而不争,所以畏天命而弭兵祸,以存日本之良民也。今乃以败元为长胜,以蕞尔之疆为大。以馀观之,海中之洲截长补短,周匝不过万里。以元之蹄轮长驱而较之,吾不知孰巨孰细者耶?今日本迩年以来,自夸强盛,纵民为盗,贼害邻邦。若必欲较胜负,见是非,辨强弱,恐非将军之利也。将军审之。

不吊慰弑逆。

洪武二十九年,安南以其前王陈叔明卒,遣其臣来告哀。上以叔明篡弑得国,谕礼部臣曰:「安南自陈叔明逼逐其王,陈日熞使不得其死,因篡其位,废置相,仍未尝来告。叔明怀奸挟诈,残灭其王,自图富贵。不义如此,庸可与乎?今叔明之死,若遣使吊慰,是抚乱臣而与贼子也。异日四夷闻之,岂不效尤?狂谋踵发,亦非中国怀抚外夷之道也尔」。礼部咨其国知之。

饬表词侮慢。

洪武二十九年,朝鲜国王李旦遣其门下评理赵胖等贡金银器、布席等物,贺天寿圣节,又遣其臣权仲和等来谢恩。先是,以其表辞侮慢,逮其撰文之人,至是遣仲和来言:小邦事大之诚,不敢少怠。而海外之人,学问粗浅,未识中朝表笺体制,以致字样差谬。闻命以来,惊惶罔措。钦遇圣节,不敢上表。故遣陪臣仲和来谢。丁卯,朝鲜国王李旦送撰表人郑总等三人至,具言郑道传病不能行,表辞,实总等所撰。上谓礼部臣曰:「今朝鲜送来数儒生勿遣其还。盖此辈略通古今,未知大道,故任其小智,调弄戏侮。若朝鲜废置,无乃皆数生之为。彼数生者,幸灾乐祸,曾不知昔楚囚一伶人耳。昔楚伐郑,军少北,郧公锺仪陷,为郑得之,献于晋,公见之,问南冠者为谁?有司云:郑人所献楚囚也,晋公召问之,锺仪所言皆中理以语。范文子,文子知锺仪,虽伶人君子也,盍归之?晋、楚构兵,连岁不巳,此人归晋,楚罢兵必矣。成公从之,厚待而归之。楚遣人报锺仪之归,晋之德也,由是兵解数十年,无征战之劳。此一人怀君子之道,能排难解纷以安黎庶,朝鲜数生,曾不如一伶人。古人云:以道助人主,不以兵强天下。此数生不为主量力,敢为小敌之坚,故作戏慢生隙殃民尔。移文朝,鲜无用。是数生留之京师,别授微职,以杜绝王左右之祸。

饬诸番国使臣客旅不通。

洪武三十一年,礼部奏诸番国使客旅不通。上曰:「洪武初,海外诸番与中国往来使臣不绝,商贾便之。近者安南、占城、真腊、暹罗、?哇、大琉球、三佛齐、勃尼、彭亨、百花、苏门答剌、西洋邦哈剌等凡三十国,以胡惟庸谋乱,三佛齐乃生闲谍,绐我使臣至彼。?哇国王闻知其事,戒饬三佛齐礼送还朝。是后使臣商旅阻绝诸国,王之意遂尔不通。惟安南、占城、真腊、暹罗、大琉球自入贡以来,至今来庭。大琉球王与其臣宰皆遣子弟入我中国受学,凡诸番国使臣来者,皆以礼待之。我待诸番国之意不薄,但未知诸国之心若何?今欲遣使谕?哇国,恐三佛齐中途阻之。闻三佛齐系?哇统属尔,礼部备述朕意,移文暹罗国王,令遣人转达?哇知之」。于是礼部咨暹罗国王曰:自有天地以来,即有君臣上下之分,且有中国四夷之礼,自古皆然。我朝混一之初,海外诸番莫不来庭。岂意胡惟庸造乱,三佛齐乃生闲谍绐我信,使肆行巧诈,彼岂不知。大琉球王与其臣宰皆遣子弟入我中国受学,皇上赐寒暑之衣,有疾则命医诊之,皇上之心仁义兼尽矣。皇上一以仁义待诸番国,何三佛齐诸国,背大恩而失君臣之礼?据有一蕞之土,欲与中国抗衡。傥皇上震怒,使一偏将将十万众越海问罪,如覆手耳,何不思之甚乎!皇上尝曰:安南、占城、真腊、暹罗、大琉球皆修臣职,惟三佛齐梗我声教。夫智者忧未然,勇者能徙义。彼三佛齐以蕞尔之国而持奸于诸国之中,可谓不畏祸者矣。尔暹罗国王独守臣节,我皇上眷爱如此,可转达?哇,俾其以大义告。三佛齐、三佛齐系?哇统属。其言彼必信,或能改过从善,则与诸国咸礼遇之如初,可勿自疑也。

遣谕相侵。

永乐二年,麓川、平缅、缅甸诸宣慰司并木邦孟养府土官俱遣人来朝贡方物,各赐之钞币。时麓川平缅,宣慰使思行发所遣头目刀门类诉孟养木邦,数侵其地。礼部言宜以孟养、木邦贡使付法司,正其罪,庶蛮夷知惧,不敢侵越邻境。上曰:「蛮夷相攻夺,自昔有之。执一二人罪之,未足以革其俗。且事曲直未明,而遽罪其朝贡之使,祇沮远人向化之心。可令西平侯遣人谕之」。

拒琉球,进阉者。

永乐二年壬寅,琉球国进阉者数人,上曰:「彼亦人子无罪,刑之,何忍?」命礼部还之。礼部臣言:「还之虑阻远人归化之心,请但赐敕,止其再请」。上曰:「谕之以空言,不若示之以实事。今不遣还,彼欲媚朕,必有继踵而来者。天地以生物为德,帝王乃可绝人类乎?」竟还之。

朝贡妄求。

正统十一年正月,卫喇特太师额森奏:「所遣朝贡灌顶国师喇嘛彻辰,精通释教,乞大赐封号并银印金??阑袈裟,及索佛教中受戒,合用五方佛画像及铃杵、铙鼓、缨络、海螺、咒施法食诸器物」。事下礼部议,以为稽无旧例,请裁之。上曰:「朕抚驭外夷,一惟祖宗成宪是式。今也先妄求,既无旧例,岂可勉徇,其勿与」。

处南哥藏。

正统十三年,礼部奏:「四川杂谷安抚司番僧南哥藏等来朝,贡刀剑、铁甲。稽旧例,番僧入贡,人赐钞六十锭、彩段二表里,折衣彩段四表里、靴、袜各一双。今南哥藏系近边番僧、刀剑、铁甲,又非贵重之物,前例赏赐过厚,宜赐南哥藏等人四十锭、彩段一、表里、折衣彩段一、表里、靴、袜各一双」。南哥藏以旧例为言,不肯拜赐。上命罢其赏赐及下程,令住会同馆,毋擅出寻素,卿辄以金帛馈之乡人发其事。守臣以闻,下礼部议。素卿以中国之民潜从外夷,法当究治。但既为使臣,若拘留禁制,恐失外夷来贡之心,致生他隙。宜宣谕德威,遣之还国。若素卿在彼,反复生事,当族诛之,仍行镇、巡等官以后进贡。夷使宜详加译审,毋致前弊」。从之。

禁出入过时

嘉靖元年,礼部覆御史王佩条陈节贡献事,言:「四夷进贡有常期,渐多违越,或到处辄止州县驿,逓骚然烦费。宜申明禁例,令出入不得过。时」上是其议。

饬贡夷,冒王称谓。

嘉靖十二年五月,时西夷人贡土鲁番、天方国等称王号者百馀人,礼臣言其非宜,请饬内阁议所答。大学士张孚敬等言:「西域诸国王号,疑出本国封受,或伊部落自称,谓其先土夷使至者称王亦有三四十人,当时并缘所称答之。今遽裁革,恐夷情不恊,乞更勑礼、兵二部详议」。于是礼部尚书夏言、兵部尚书王宪等议覆:「中国之于裔夷,固不拒其来,而亦限以制。其或名号僭差,语言侮嫚,则必正以大义责其无礼,乃国家大体所在,不可忽略。今土鲁番天方国使夷多冒王称,谓其本国封受,则旧文无之,谓其部落相呼,则不当闻之阙下。若遂据来文,并从优答,臣恐渐启戎心。西国自此多事,将致贡使日增,供费赉予,日烦竭府库以厌溪壑,非计之得也。臣等请查照成化、弘治间例,回赐勑书,正本国王一人,馀止照各地面名直书给勑一道。且于本国王勑内申重天语,少加诘责,令知国无二王大义,仍定以贡期,限以人数,不许来贡无时,庶几正名定分,谨始防微,不失中国制御外夷之义」。上从部议。

贡船违例。

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日本国王源义晴遣使周良等求贡故事,倭夷十年一贡,船不过三人,不过百。良等以四船六百人先期而至。上曰:「倭夷不守贡期,又挟带人船越数三司,巡海等官不遵例阻回,乃容潜住港外,引起事端。且往年宗设之叛,尚未正法,其令新巡抚官亟为处分,及宋素卿曾决否,一并查奏」。

迤北混同三卫入贡。

成化二年十二月,迤北卫喇特太师阿实克特穆尔所遣使臣平章哈萨克特穆尔等不由大同入贡,乃挟诺延三卫人从喜峰口入。上以迤北使臣既混同三卫入贡,只以三卫常礼待之。哈萨克特、穆尔等意不平,通事谕之,始大悟,上番书伏罪。上以边使既伏罪,仍以本等礼待之,过分求讨则不许。至是辞上,乃赐勑谕之。

降勑省谕使臣。

成化十一年,琉球国使臣程鹏奏乞如常例,岁一朝贡。下礼部覆奏:去年福建守臣言,琉球国使臣登岸杀死怀安县民陈二观夫妻,焚其房屋,劫其财物,访察不获。今鹏等将还,宜令赍勑省谕,并定以贡期」。上从之。勑其王尚员曰:王遣使赴京朝贡已如例,赏赐遣还。近福建镇守、巡按等官奏,通事蔡璋等还次福州,杀人劫财,非法殊甚。今因使臣还,特降勑省谕勑至王宜责问璋等,故纵其下之罪,并追究肆恶之徒,依法惩治。自后定为例,二年一贡,止许百人,多不过更加五人。除国王正贡外,不得私附货物,并途次骚扰,有累国王忠顺之意,王其省之。

不许阿哈玛特恩赏。

弘治二年,礼部言:「比土鲁番蘓勒坦阿哈玛特王并其妻哈屯、鄂端,各具番表文,遣使贡马。本部巳请赐马价,表里此外,入贡磁、黄青、金石,非边关验放之数,不敢进。阿哈玛特又奏称:与哈密都督哈尚结亲,因乞赐蟒龙、九龙、浑、金、各色膝?、?阑、紵丝等物。然自遣使之后,即诱杀哈尚,据有其地,其不义如此。今得免于诛伐足矣,何乞恩赏恐不可滥施?」上曰:「哈尚为朝廷效力,阿哈玛特既与结亲,又忍心杀之。所奏乞之物皆勿与,其令通事以此意谕,来使知之」。十一月,旧例赛玛尔堪入贡,俱由甘肃验送。至是,阿哈玛特遣使从满刺加国取路,进狮子、鹦鹉等物至广州,两广总镇等官以闻。上曰:「珍禽奇兽,朕不受献,况番使奸诈,又不由正路以来,其即遣官阻回。广东镇巡官违例起送,宜坐罪,姑从宽宥」。礼部仍移文谕之。礼部复议:「夷使虽违例进贡,然不可绝之巳甚。宜薄给赏赐,并量回赐阿哈玛特、彩段、表里等物,以答其意,使知朝廷怀远之仁。从之。

处乌思藏。

弘治二年,礼部奏:「乌思藏番僧沙卜珠等进贡,不赍原降勘合,又不经边关验送,请却其方物,并罪边关及沿途之失于盘验者」。诏以番僧既到京,姑纳其贡,给赏遣之。

饬贡兽画图来献。

弘治三年,赛玛尔堪蘓勒坦阿哈玛特及土鲁番蘓勒坦、阿哈玛特王各遣使贡狮子并哈喇、虎豹等兽。陕西镇守太监傅惪、总兵官周玉等先图形来,上随遣使人驰驿起送。巡按监察御史陈瑶论其靡费骚扰,请却之。事下礼部议,谓宜量容一二人赴京,依例给赏。其馀使人,并所贡兽,请一切却回,量给犒劳。且劾镇守等官,以为圣明在御,屡却外夷贡献异物?等不能奉顺德意,顾为画图奏进,请治以罪。上曰:「尔等所言是。既贡使将至,陕西不必阻回,令镇巡官止起送一二人来京,其馀给与口粮,令住城内候事完,量与赏劳,发遣还国。狮子等每兽日止给一羊,不许妄费。傅惪等姑贷其罪,仍移文谕之。

饬不赴宴。

弘治三年,时宴迤西各处使臣于会同馆,满拉哈济等十人以赏赐未给,不赴宴,并殴其同事赴宴者。礼部谓法当究问。上曰:「满拉哈济等越礼冒法,罪在不赦,但远夷无知,姑贷之」。锦衣卫遣官校拘至礼部,令本部堂上官及大通事,备以事意谕之,俾即关领物价启行,再犯必治以罪。

处土鲁番。

弘治四年,礼部尚书耿裕等言:「土鲁番苏勒坦、阿哈玛特往年不道,朝廷巳赦其罪,令通使如故,继而遣使贡狮子及马。朝廷复许其自新,优其礼遇,赏赐犒劳,悉从厚典。归顺无几,旋复为逆。虽曰其中事情曲直,不能尽知,但其僭儗称汗名号,称兵犯顺,不可不虑。且国家驭外蕃,宜惜大体,而待其使,不宜太隆。前项使人自去年五月到京,久不宣召,今自三月以来,宣召至再,复赐表里布疋、羊酒等物,正值彼国番文到京之后,彼心狡黠,将谓朝廷恩礼视前,倏焉加厚,以为因彼虚夸强盛,似畏彼而然,事干国体,不可不慎。况蘓勒坦崛强西土,久蓄不庭之心,则其遣使朝贡,必择其亲信狡黠者,今乃令其出入内庭,略无防范,其间万一有奸细窥觇之情,潜蓄凶犷,不轨之虞,虽悔无及。今哈密使臣赛音莽蘓尔等应得宴赏,俱已完毕,未肯起程,口称朝廷,仍复宣召。夫不宝远物,则远人格。况狮子本一野兽,不足为重,何至上烦銮舆,屡加临视,遂使远人得以借口,且给赏番王物件,俱系赛音莽蘓尔收领,若再迁延不还,必启夷酋致疑,将谓惧被拘执,恶心日长,将来边衅又未可知。乞令大通事前去,会同馆省,谕各夷速还照例,送至甘肃,至于宣召赏之数,乞赐停止,庶几绝其觊觎之望」。上曰:「夷使即令回还赏赐,其即给之。尔等仍督大通事省谕,俾知朝廷柔远之意」。

日本贡夷横肆。

弘治九年八月,礼部奏:「日本国遣使入贡至济宁州,夷众有持刃杀人者,其正副使寿冥不能约束,乞赐裁抑」。上命今后日本国进贡使臣,止许起送五十人来京,馀存留游江馆谷者,严为防禁。

究处盗勘合通贡。

弘治十四年三月,江西信豊县民李招贴与邑人李廷方、福建人周程等私往海外,与诸番贸易,至?哇,诱其国人,哽亦宿等赍番物来广东市之哽,亦宿父八禘。乌信者,其国中头目也。招贴又令其子诱之,得?字三号,勘合底簿,故纸藏之,以备缓急舟。经乌洲洋,遭风飘至电白县境,因伪称?哇国贡使柰何哒亚木,而以所得底簿故纸填写一行番汉人姓名凡百有九人,及所货椒木、沉香等物,谓为入贡。所司传送至广州,给官廪食之。守臣以闻。礼部议:?哇贡使例赍哇字十二号勘合关写进贡方物名数。今所赍乃先年降去底簿,非号纸,且又填为差批,亦非例。其事可疑行,守臣核实,始得其情。奏至,礼部请以招贴等付广东按察司问拟奏请。其所赍番物,则令布政司贮之。八禘乌信盗出底簿故纸与其子,宜令布政司移文国王重治以罪。仍令谨收勘合底簿,毋俾奸人出广东守臣。自今遇外国进贡人至,务审其赍有原降勘合,方许具奏」。从之。

处哈密使臣诬诉。

弘治十年,礼部尚书徐琼等奏言:「哈密卫贡使都督沙呼实指挥克实克特穆尔等,自哈密残破之后,寄住苦峪。朝廷不责其败亡之罪,而悯其流寓之穷,所以抚绥安插之者,不遗馀策。及其来朝,廪饩宴赐如故。近者薄减其衣服彩段之数,将以激其兴复之心,初不为吝惜计。至于马驼方物价值,令次所给段绢共五千馀匹。以彼不堪之物易我,有用之财数愈增而价不亏,朝廷怀柔之道亦巳至矣。夫何溪壑无厌,赏赉巳毕,买卖巳完,而犹展转延住,反复奏扰。前者本部尝以其贪狠诬罔等状奏闻。皇上姑令省谕,乃复恣其野性诬诉提督主事。本部行勘,俱涉虚伪。况先年因夷人出入馆驿,生事害人,乃设官提督,职掌所系,利害匪轻,岂可从其自便?而夷人一不利巳,辄肆怨诉。若不量加惩治,何以讋服诸番?宜准先年处置日本国使臣例,选差锦衣卫官一员带旗校同兵马司官至馆,率通事示以威福,促其起程。如仍黠傲不从,即将各夷执送锦衣卫,明正其罪。其大通事杨铭等职专答应,义无私交。当其承旨省谕之时,正宜宣扬恩威,明示劝戒。乃持本部覆过事,由代之敷陈。倡令各写番文,与之封进,似有交通之私。况省谕夷人,止于朝房内各通事受铭等钤制,莫敢异同。或有私言,皆不能知。如本年七月内,朝审泰宁等卫犯边之贼,有大通事王英国,其子通事王永向前驿审喝骂捶楚廷陛之间,尚尔况于朝房者哉?今后凡有宣谕,请令大通事同本等通事并伴送人等率领夷人到于礼部堂上,望阙明白传驿,令其俯伏听从,庶几恩威宣著,奸弊可革」。诏从之,令大通事即从各夷起程,不许仍前延住。

逮问,滥起送。

弘治十二年,礼部以乌思藏并长河西宣慰使司各遣人来贡,一时至者凡二千八百馀人,俱应给赏,所费不赀。请行四川镇、巡等官,以后不许滥送,务查先年勑旨及本部勘合事例,有碍者,径自阻回无碍,奏请定夺。其今次滥起送官吏,请令巡按、监察御史逮问。从之。

戒饬潜从外夷。

正德五年日本国使臣宋素卿,本名宋缟,浙江鄞县人。弘治间,潜随日本使臣汤四五郎逃去,国王宠爱之,纳为婿。官至纲司,易今名,至是充正使,因戒饬之。

琉球请封事例。

成化十五年八月内该琉球国中山王世子尚真奏称父尚图病故,乞要承袭。该本部题,奉钦依差正使给事中董旻、副使行人张祥前去。勑封尚真为中山王。嘉靖七年四月,内该琉球国中山王世子尚清奏称:「父尚真薨逝,请乞颁勑差官赍赐皮弁冠服袭封王爵等,因该本部题核查勘应否。承袭等因奉圣旨,是便行与福建镇巡等官从公访看明白,应否承袭有无诈冒情弊,具奏定夺」。钦此。嘉靖十一年,该巡按福建监察御史虞守愚题,称会勘得琉球国中山王尚真病故伊嫡长男世子,尚清相应承袭,及该福建布政司咨呈粘缴合国人员结勘无碍缘繇前来题请遣官前去。勑封行礼等因该本部题奉圣旨。是钦此。又该本部题请出使品服,查得勑封琉球国中山王,遣给事中陈侃、行人高澄充正副使,前去行礼,给与大红、麒麟、白?、?睾罗圆领各一件,缘罗??答??只各一件,青罗、贴里各一件,赍捧诏勑各一道,前去行礼等因题奉圣旨是钦此。嘉靖三十七年正月内该琉球国中山王世子尚元奏称父尚清嘉靖三十四年六月内薨逝,乞要袭封父爵,该本部查系尚清嫡长男伦序,已定相应差官。勑封尚元为琉球国中山王,覆题奉圣旨。是钦此续该本部题查得勑封琉球国中山王例,该遣给事中行人等官充正副使,行礼给与服色,俱照嘉靖十一年正副使陈侃等事例,并赍捧诏勑前去等,因奉圣旨,是钦此续该刑科等衙门、给事中等官吴时来等题称,近该礼部题奉钦依差充正使。前往琉球国行礼,条陈过海事宜三事,上请该本部覆题,合将赍捧诏勑。若国王请留诚恳,照例赐给,以俯顺夷情,及咨南京礼部,于钦天监选取天文生一名前去。其所带医生,合听吴时来等南北自便各选择本乡谙晓医术者二名随往,仍咨都察院转行福建抚按衙门,即将应造船只器用及添拨民兵选择有司军卫护送官员等项,俱从长酌量取用。仍行该布政司开船之后,将带过人员用过钱粮造过器用等项,造册缴报本部。查考覆题。奉圣旨是。钦此。

朝鲜请封事例。

嘉靖二十四年正月内,该朝鲜国奏称嘉靖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国王李怿薨逝,乞要将世子李峼承袭父爵,该本部题覆,合照例,请颁诏勑各一道,并妃例该紵丝四疋,罗四疋、西洋布十疋,差内臣二员赍捧前去。勑封等因奉圣旨,是钦此续该朝鲜国权署国事李峘奏:亲兄王李峼执丧过哀,薨逝无子,乞要承袭,该本部题覆,合照前例,请颁诏勑并紵丝等件,差内臣二员赍捧前去。行礼等因奉圣旨是钦此。嘉靖三十六年十二月内,该朝鲜国王李怿奏,将长子李峼立为世子事例覆题例,该赏赐织金并暗花紵丝纱罗各四表里,该用内臣充正副使,合行司礼监题请二员,赍勑前去等。因奉圣旨是钦此。

布文教。

高丽向化入学。

洪武五年三月,高丽国王王颛遣密直同知洪师范、郑梦周等奉表称贺平夏贡方物,且遣子弟入太学。具词曰:「秉彝好德,无古今贤愚之殊用。夏变夷在《礼》,乐《诗》《书》之习。故我东夷之人,自昔以来,皆遣子弟入太学,不惟知君臣父子之伦,亦且仰声名文物之盛。伏望皇上察臣向化之诚,使互乡之童得比虞庠之胄,不胜庆幸」。上顾谓中书省臣曰:「高丽欲遣子弟入学,此亦美事。但其涉海远来,离其父母,未免彼此怀思。尔中书省宜令其国王与群下熟议之为父兄者,果愿遣子弟入学。为子弟者,果听父兄之命,无所勉强,即遣使护送至京,或居一年半年,听其归省也。

土官应袭子弟入学:

成化十七年二月,巡抚云南右副都御史吴诚奏:「乞令土官衙门各遣应袭子弟于附近府学读书,使知忠孝礼义,庶夷俗可变而争袭之弊可息。仍禁约师生不许索其束修馈送。礼部覆奏,以为有益风化,事在可行。如地远年幼者,督令开一社学,延邻境有学者以之为师,仍听提学官稽考。上曰:「然。云南土官世修职贡,无敢违越,但争袭之弊,往往有之。盖虽由于政,而未化于教也。其令土官各遣应袭子弟就学,如巡抚官及尔礼部所言,使蛮貊乖争之风潜消,而华夏礼义之化远暨,顾不美欤!」

外夷陪臣子入监。

成化十八年四月,琉球国中山王尚真奏,乞以其陪臣之子蔡宾等五人于南京国子监读书。礼部按洪武、永乐、宣德间例闻。上曰:「海南远夷,向慕文教,朕甚嘉之。矧在先朝已有旧制。其令蔡宾等于监肄业,有司岁给衣服廪馔,毋令失所。务俾通知中国礼义,永遵王化」。

太学琉球生,省亲。

成化二十二年三月,南京国子监琉球国官生蔡宾等五人乞归省亲,礼部为覆请。上曰:「昔阳城为太学,诸生三年不归省者斥之。矧在远方,外国岂可长留不遣,其即归本国,以遂其定省之私」。

夷兴继。

为外国继绝。

永乐四年正月,安南胡奃奏请还前安南王孙陈天平,上从之。天平陛辞,奏曰:「臣下国馀孽,荷陛下大德,煦育生成,得反故国。承已绝之宗,复巳失之位,是使亡魂再生,朽骨更肉。臣虽庸愚,实切图报,尚望陛下天地父母,曲赐垂顾,终保馀龄」。上曰:「自古亡国出奔之君,如齐桓、晋文,皆内有主之,故反国而安。今尔无主于内徒,朕为主于外,事之委曲,尤切朕心。尔其明以烛微,智以防患,仁以恤下,宽以容众,庶无后忧」。赐罗绮纱衣各二袭,钞一万贯。

复安南国后

宣德元年三月,成山侯王通遣指挥阚忠同事安南国王陈暊三世嫡孙皓所遣人,奉表及方物至京,请复其国。上览表以示文武群臣,且谕之曰:「昔太祖皇帝初定天下,安南最先,四裔朝贡及贼臣篡弑其主,毒害国人。太宗文皇帝发兵诛之,固求陈氏之后,立之不得,乃郡县其地。我皇考每念陈氏无后,形诸慨叹,数年以来,一方不靖,屡勤王师,朕岂乐于用兵哉?今陈氏既有后,宜与之诸臣皆曰陛下之心,祖宗之心也。且偃兵息民,上合天心,与之实便」。上曰:「论者不达止戈之义,必谓与之不武,但得民安,朕亦奚恤人言」。于是遣礼部左侍郎李琦等赍诏往交趾罢兵,且询皓、果、陈氏之后,则复其国。

正朝鲜国裔。

正德十四年二月初,高丽国王王氏洪武间遇弑而绝,陪臣李仁人擅立伪姓,凡几易矣。国人得王氏裔,瑶立之,瑶复昏乱。众推门下侍郎李成桂主国事,且请于朝。诏许之,改名旦,令徙居汉成,更号朝鲜。成桂与仁人本异族,永乐间降祭海岳,祝文称成桂为仁人嗣。而祖训条章亦载仁人及子成桂,今名旦者。成桂子芳远奏辨,太宗许令改正。近所修大明会典,复注祖训于朝鲜国,下云李氏连弑四王,贡使市以归。国王李怿上疏,备陈世系本末及四王始终无弑逆迹,乞为改正。下礼部议,以会典一书详载我朝制度,其事关外国,是非嫌疑之间,皆在所略,况成桂之得国,出皇祖之命,其不系仁人后,又有太宗明诏可征,宜从其请。诏可,且嘉其诚孝,赐勑谕之。

处番僧。

优礼归国。

洪武十四年九月,遣西域僧噶玛拉实哩萨、木丹实哩等还国。先是,西域僧班迪达同其徒噶玛拉实哩等十二人,自中印度来朝,命游五台山凡六年,还京师,居钟山佛寺。既而班迪达死,至是噶玛拉实哩等乞归西域。上勑礼部曰:「昔班迪达来时,观其资貌端洁,戒行精慎,朕甚嘉之。及居中国甚久,吾中国僧俗亦重其善行。班迪达死而噶玛拉实哩等笃奉师教,敬如存日,可谓不背其师者矣。今乞归本国,且欲以所历中国风土人物归语其国王,使王不出户庭。坐知中国之盛,特赐僧号曰孝净戒师,俾西还。凡经历诸国及诸酋长,或问:僧何来所厯者几,国僧必具奏言,使彼知之且僧来时。朕尝询其所厯之地,闻其景物之异,朕亦喜焉,况彼闻吾中国之大者乎?尔礼部备录朕谕,俾僧持归。仍令所至诸国及诸酋长遇僧至,宜善送之。

买茶自备车辆。

正统四年,礼部奏:番僧旺布桑嘉依嘉勒灿等来朝,欲买茶六千斤,带回巳有明禁,未敢擅许。上以「番僧僻处远方,非可以中国法令拘也。禁之则拂其情,顺之则为民害,宜令减半,自备车辆载回。

禁番僧僭拟。

成化四年,礼部尚书姚夔等言:「近给事中魏元、监察御史康永韶等陈言,修德弭灾及番僧服用僭拟。臣以番僧者异端外教,蛊惑人心,污染华夏,宜从所言施行」。诏曰:「番僧在祖宗朝巳有之,若一旦遣去,恐失远人之心。逾制服用,别行禁止」。

限番僧授职。

成化十八年,礼部奏:「在京番僧,既无化导番人之功,且有夷人冒充之弊。一授之职,辄请诰勑,殊与京官,必待三年考满乃给,及僧录司官不给。勑命例不同,实滥恩典。乞自今除边境并外番及在京国师禅师重职外,馀在京觉义、都纲等职,俱不得妄请,庶名器重而事不繁」。从之。

验番人给度。

成化二十二年,喇嘛国师扎实巴勒忠鼐奏乞度番僧。礼部欲遵成化二年例,以三千四百名数度之。上命礼部官督僧、录司验其果系番人者,给度毋容冒滥。

节约番僧营建。

正德十年,礼部尚书刘春奏:「西番俗信佛教,故祖宗以来,承前代之旧,设主乌思,藏诸司阐化阐教诸王,以至陕西洮、岷、四川松潘诸寺,令化导夷人,许其朝贡。然每贡止许数人,贡期,亦有定限。比年各夷僻远,莫辨真伪,至有逃移军匠人等,习学番语,私自祝发,辄来朝贡,希求赏赐。又或多创寺宇,奏乞名额,即为勑赐,朝贡不绝。以故营建日增,朝贡愈广。此皆藉民财以充宴赏,继继不巳,虽神输鬼运,其何能应无穷之用哉!乞酌为定例,严其限期,每寺给勘合十道。陕西、四川等处兵备仍给勘合底簿,每当贡期,比号相同,方许起送,其人数不得过多。自后再不得滥自营建,则远夷知戒,民财可省」。诏显庆等二寺及洪福寺以后番僧来贡者,赏赐视宝净诸寺例。馀如所议行之。

颁给番僧诰勑。

嘉靖二十八年,以乌思藏等处番僧琳沁嘉勒灿等三十八名各袭同师禅师都纲喇嘛职事,驳回,查勘纳木喀、嘉勒灿等三十一名。礼部因奏:「今岁入贡,番僧中多去年巳赏。今次复来,或同一师僧而袭职异名,或同一职衔,而住坐异地,请以后袭诰勑,俱开住坐地方及某师某名,不得混冒。又诸番节年袭职,守候诰勑日久,辄令带原赍诰勑,回番待后入贡之年,赴京补给。以故诸番得假借冒顶,夤缘行私。及今不处,则旧诰勑终无销缴之期。非但夷情怠玩,抑且国体未尊。请以后番僧袭职,令将赍来诰勑,纳还内府,不得如故赍回,其新给诰勑,速与关领,庶绝弊端。又各处番僧袭职进贡,本部立文簿一扇,各僧赍到旧给诰勑所载师僧职,颁给年月,及今袭替僧徒名字,住坐地方,分别巳未领有新诰,勑逐一登记,备行布政司照式置造。如有应贡年分,即以前册查对。如系年代久远,果有老疾,方得起送承袭。如系已袭未领诰勑,许起送一二人,其馀无得滥放」。报可。

裁四川番僧贡人。

嘉靖四十年,四川威州保县、金川寺番僧,每三年一贡,例用五百五十人,其来已久。至嘉靖三十六年,礼部据《会典》中所载永乐初例,裁其四百人。至是复当贡例,该寺演化寺禅师,遣都纲番僧拉喀等仍五百五十人来贡。执称自永乐间勑本寺贡方物一百五十分,其都纲噶玛拉等寨方物共五百五十分,俱认守各山界隘口,又系旧数,原非后来增添,势难减革,乞准如旧。守臣以闻。祇令拉喀等百五十人入京,馀四百人留境上待命。礼部请以会典额内百五十人给全赏,馀四百人既称各有认守地方亦准给赏于中,各减绢二疋。诏可。

贡禁

禁纫制违式衣。

成化七年,琉球国使臣蔡璟以织金蟒龙罗,不顾匠纫制。时锦衣卫校尉有缉获市民与外国人交通者,到部鞫之,疑其罗出于私交者皆不服。及鞫璟,固称为其王国受赐于先朝者。事闻,上命礼部稽旧籍有无,礼部云无,遂收贮内库,仍勑谕其国王知之。

贡使挟私货。

成化十四年,广西守臣奏称安南朝贡赍装甚多,而边境民少,不足运送,以致构怨。事下礼部议,其国朝贡使人多挟私货营利,殊为边境之苦。乞严加禁约,故有是命。

福建贡夷禁例

弘治十四年,琉球国使臣奏守臣虐削。事下礼部,议令福建守臣:今后琉球国进贡方物,除胡椒、苏、木每一百斤,准令加五十斤以备折耗,番锡不必加增外,其馀附带物货召商变卖者,不许劝借客商银两,及夷商私出牙钱。其布政司等衙门、市舶、太监等官,俱不许巧取以困夷人,违者罪之。著为令。

译职

国子生习译。

永乐五年癸酉,命礼部选国子监生蒋礼等三十八人隶翰林院习译书人,月给米一石,遇开科令就试。仍译所作文字合格,准出身置馆于长安石门之外处之。

选习译书学生。

宣德七年选习四夷译书学生。初,上以四夷朝贡日蕃,翻译表奏者多老,命尚书胡濙同少傅杨士奇、杨荣于北京、国子监选年少监生,及选京师官民子弟有可教者,并于翰林院习学。至是,选监生王瑄等及官民子弟马麟等各三十人以闻,命指挥李诚、丁全等教之。翰林院学士程督之人月支米一石,光禄日给饭食习一年,能书者与冠带,惰者罚之,不通者黜之。

译字生考试出身

正统二年十月,行在礼部。尚书胡濙等奏:「四夷馆旧习番字及新习者六十四人,俱照例考试出身,次为三等」。上命一等者冠带为译字官,逾年再试,得中授职。其二等、三等及有新习者,亦逾年再试」。遂著为令。

考试、译生赏罚。

正统三年,礼部奏,会官试得四夷馆,谙晓回回等字官并监生子弟冀舞等三十二人,第为三等,请定其赏罚。上命一等:有官者月加折钞米二石,无官者与冠带二等,三等月减折钞米一石,使知自励。

试译字生三等法。

正统五年,礼部尚书胡濙会官考翰林院、四夷馆谙晓百夷」等字,监生并子弟得十九人,为三等以闻。上曰:「一等者为译字官,仍加俸钞二等。三等者,令再习译字,俟期年考之。

以监生入四夷馆。

景泰二年,礼部奏:「近年官员军民、匠役之家子弟,往往私自投师,习学番字,希入翰林院译馆。及至考试,不惟字画粗拙,而且文理不通,岂堪为用?今后乞依永乐年间例,于国子监拣选年幼聪俊监生送馆习学三年,例应考试。中式者授以译字,官不中者仍令习学以行再试,庶革奔竞之风,而得实才之用」。上从之。

禁私自习译。

天顺三年,礼部左侍郎邹乾等奏:「永乐年间,翰林院译写番字,俱于国子监选取监生习用近年官员、军民、匠作、厨役子弟,投托教师,私自习学,滥求进用。况番字文书多关边务,教习既滥,不免透漏夷情。乞勑翰林院今后各馆有缺,仍照永乐间例,选取年幼俊秀监生送馆习学。其教师不许擅留各家子弟私习,及徇私保举上命,今后敢有私自教习、走漏夷情者,皆重罪不宥。

限译字官生。

成化二年,礼部奏:「四夷馆译字官并子弟见有一百五十四员,今教师马铭又违例私收子弟张睿等一百二十六名,教习番书,以希进用。欲尽逮问乾系人众,行请翰林院下四夷馆不许私收教习,漏泄夷情」。上曰:「四夷馆官员子弟见在既多,礼部即会官考选,精通者量留,馀送吏部,改外任子弟俱遣宁家。今后敢有私自教习者,必罪不宥」。

限通事滥进。

成化八年六月庚申朔,礼部言:「鸿胪寺四夷各国通事额设不过六十人,今滥进者数滥额外,且国子监监生坐班历事听选,至十四五年者,方得授职。今各项通事自办事至冠带授职通计正是七年,所以启奔竞之风。是后通事有缺,俱从鸿胪寺查勘,如果于例应补,具呈本部,然后行通事都指挥佥事詹升等从公访保,必须精晓译语,籍贯明白,行止端方,身无役玷者,具奏送部审考相同。方奏送鸿胪寺戴头巾办事,六年,送部考中,然后支米办事。三年比考核,身无过犯,悞事方送吏部。冠带再办事三年,比与监生出身年月略等始令实授序班职事,否则径发原籍为民。其有事故者,如原额不缺,亦不准补。其丁忧起复到吏部者,亦须查有额定实缺选补,无则仍令听候。如此则事体归一,人无滥进矣」。从之。

限译字官改任鸣赞。

弘治二年,礼部奏:「四夷馆通事序班,自有专职,近或夤缘改任,鸣赞似非设置译官初意,自今请勿改任」。从之。

申定翻译考选法。

弘治三年五月,定四夷馆翻译考选之法。先是,英国公张懋奏乞选四夷馆翻译子弟监生,礼部议行翰林院查处。于是内阁大学士刘吉等言:「推补教师,宜听礼部及臣等访举。其子弟监生,宜因八馆文书繁简为名数多寡,令本部选监生年二十五以下二十名官民家子弟年二十以下及有世业子弟翻译习熟者,不限年数通选考一百名,俱送本院分拨习学,仍定为事例子弟,务须专习本艺,精通译语,谙晓番文以备应用,不许假以习举为由别图出身。三年后,本院同本部会官考试,中者为食粮子弟,月给米一石。又历三年后,仍前会考中优等者,与冠带为译字官。月米如旧。又历三年会考中优等者,授以序班之职。其初试不中者,许俟三年再试。再试不中者,许俟六年三试三试。不中者黜为民。中者食粮冠带除授如例。监生初入馆,准坐监食粮习学三年考试,中者月与米一石,家小粮如旧。又三年再考,中者与冠带九年考中。优等者授以从八品之职,习译备用。其初试再试不中,准如子弟例,三试不中者,仍送还本监拨历别用。其兼习举业者,非精通本业亦不许入试,庶使人有定志,译学可精。其八馆名数,鞑靼馆监生五名,子弟二十五名,高昌馆监生二名,子弟八名,西番馆监生二名,子弟十五名,西天馆监生一名子弟二名回回馆监生二名,子弟十名,百夷馆监生二名,子弟十四名,缅甸馆监生二名子弟八名。议从之。

处通事。

弘治十五年,礼部议得近例,鸿胪寺带俸通事者,署正、典簿等官考满,鸿胪寺考劾,呈送吏部。但通事未授职之前,食粮、冠俸、实授,俱从本部考送。既授职之后,考满不由本部,其历任升任年月,公私过名有无,无所于考。凡遇大通事缺员,难于推举。各边差遣,难于选择,又其间勤惰不别,何以激劝?今后各官考满,请令鸿胪寺考劾,呈送本部本部考劾,咨送吏部。近例南方、海外诸国朝贡回者,不必差官伴送。若原来通事,别有事故夷人陈乞不巳者,本部酌量事势轻重,临期奏请,差行人一员伴送。

始设暹罗译字官。

弘治十年,时暹罗国进金叶表文,而四夷馆未有专设,暹罗国译字官表文无能译辨。大学士徐溥等以为请。上曰:「既无晓译通事礼部,其行文广东布政司访取谙通本国言语文字者,一二人起送听用」。

考选大通事

嘉靖元年,礼部尚书毛澄等奏请考选精通译语、熟谙夷情者二员,为大通事、访保通事,属之镇巡官并鸿胪寺掌印官。遇奉旨宣谕番人,该部各差属官公同宣谕,事毕即回,以防贿漏。得旨:大通事俱停补,馀如拟行。于是礼部复议,其职事令鸿胪寺官同本等通事掌管,从之。

选补通事法

嘉靖元年,更定选补各国通事之法,除丁、忧、缘事俱不作缺。其见缺十人以上及一国全缺者,在外行各边镇巡官,每缺精选一人送部,在京不必行通事访。如四夷馆译字生事例,礼部札鸿胪寺召选真正籍贯、俊秀子弟,取其印信保结,粘连送部,覆审相同,再行考试。每缺精选一人,奏送该寺,分派各国年深老成,通事教习。如本国无人,许其自行从教师受业,或令邻邦通晓者教之。一年之后,同边方访保到部之人通行,试以译语上者收补,次者候缺下者黜退,不得妄称。守候年久奏告滥收考选之时,勘结人员,亦不得妄以过犯,冒顶之人窜入取罪,著为令。初,通事缺人见任通事访保,横行求索,视利重轻为出入。至是,鸿胪寺卿魏境疏其弊,礼部复议,诏从之。

通事授职后季考。

嘉靖九年,礼部通事言:「鸿胪寺通事之设,视译语生熟,为职业修否,时加考较,立法固善。但授职之后,如弛季考,事体未安,请著令通事九年授职并六年者,冠带免其季试,专取考对,以稽职业。其未及六年及候缺顶补者,严考如三次考居下等者,奏请定夺」。报可。

选四夷馆教师。

大学士李东阳等言:「四夷馆教授必番字、番语与汉字文义俱通,方能称职。故事,于本馆推选,或于各边访保,务在得人。顷来教师多缺,宜令本馆提督官从公考试优等,送内阁覆试,照缺委用。仍乞勑陕西、云南镇守等官,访取精晓鞑靼、西番、高昌、西天百夷言语文字,兼通汉字文义之人,照例起送赴部,奏请量授官职,与本馆教师相兼教习,务使译学有传,不致临期误事」。诏是。

斥通事妄奏。

正德三年十月,大通事王喜等奏:哈密国使臣沙呼实等来贡夹带,私物虚靡,供给所赐,尽于京师鬻之。其属留边者俱未沾及,宜加禁。诏:通事官给由例不由礼部,而尚书张升启之,乞如旧便。礼部奏覆:各夷朝贡,例许挟私货以来。盖羁縻远人,宜俯顺其情,而不可过防,以伤其向化之心也。且哈密城池之复在沙呼,实亦与有劳。今效顺而来,须加宽假,以示恩意。其获赐而鬻之者,亦宜从便。盖所得钞锭数,多输之于彼,既无所用,而载之于途,大有所费。宜移文彼处镇巡等官,听其量带方物来京贸易,但不可入境市物,以劳驿传。其留边夷使之赐,审无欺克,听其自便可也。通事官进身既由本部,则考满之日,其历官月日臧否,非本部难尽知之。且屡奉钦依译字并通事人员该部并大通事,按季较试业不精,善罢之喜言非是」。上是之,命各夷进贡,毋得入境市物。其以物售之者,治以重罪。存留夷人赏赐,令镇巡官审处通事,考满如例勿改。锦衣卫指挥佥事大通事王喜等言:「会同馆大使等官不能钤束夫牌人等,乞俱听各国通事序班等官,约束朔望,仍欲本馆官吏率之来听。巳令。章下兵部议,谓:「本馆诸务,先设礼部主事一员理之,各色通事亦听约束。盖通事之职止于传译番语,不可以侵礼部之官,今主事虽已裁革,可仍添设。不然,则主客司额设员外郎,主事亦可更番管理」。得旨,令所司岁更一员理之,且谕令今后诸司书办人等不许拨置主使,事觉,必罪不宥。

考较译字官生。

嘉靖二十四年,礼部覆给事中厉汝进奏:「欲将译字、通事官生会同大臣从公考较,甄别去留,照得前项官生在馆人数甚多。若复重加查革,未免一时之人次翻译欠通,皆系该管教师,宜听内阁裁酌,去取精选得人。其各官生俱要严立期限,勤督课业。月有试季,有考译业精晓者,方准留用,不通者黜。其通事序班人员,收取太滥,宜严加精选,分别去留,俱照译字生事例,每日进馆,习熟番语。以后通事食粮、冠带授职等项,俱以三六九年为期,通将在馆官员人等一并考试,不通者黜为民」。得旨:「译学不精,本于选收多弊,教法不严。在馆通事人员,即会同吏部通行考试。巳乃罚治。罢黜有差。

考选译字生条议。

嘉靖四十三年,礼部议上考选译字生十一事,一考选世业子弟,以番文定其去取。一、各生赴考先自报已通未通二等未通者,限年二十五岁以下审验得实,取其分数多者作养,已通者不必限年,必精熟然后入选。一,教师妄保者,许各生面诉坐罪。一,往年请托成风,以致当事者引嫌自避,久不举行。宜严禁一临考时,杂取汉文三十字,令译番文。各馆教师先将底本送部,以凭验对,皆弥封较阅一考题。各按九馆所习番、汉文就中摘出其名数之多寡,视馆事之繁简。或一馆无人习学者,则取他馆有馀之数补之,令其改习。一送馆之后,行提督官如例季考惩戒。其有终难策励者,径请罢革。至于三、六、九年,会考照例食粮冠带授职。其三年不中者,重加责治,姑容习学。又三年不中者,黜退为民。其食粮三年不中者,亦行黜退。其冠带三年不中者,令冠带闲住。三年一会考,例有黜陟。人数渐少,宜以六年为率,每考取二三十人补之。一会考之期,严查在馆各生,若无放给假,至三月以上已食粮者住支,未食粮者,令补足前旷,方许送考。至于丁忧起复者,亦必扣满三年,不许与廷试岁贡同考。一,官生不得营求差遣,旷废本业。一,缅甸馆师生俱系故绝,宜行镇巡官多方访补」。诏允行。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