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俞汝楫 编
祠祭司职掌
丧礼
丧葬之礼,通乎上下,各有差等,无敢僭逾。历朝大丧首遗」,诏次部议,而仪注事例附焉。宗藩及品官恤典,嘉靖、隆庆以来,数更条例,今著其见行者,以便遵守。
大丧礼
洪武三十一年,高皇帝丧礼。
遗诏
一、天下臣民,令到出三日皆释服,嫁娶饮酒皆无禁。一,毋发民哭临宫。殿中当临者,皆以旦晡各十五举哀。礼毕,非旦晡临,毋得擅哭。一,当给丧事及哭临者,皆毋跣,绖带毋过三寸,无布车兵器。一、诸王各于本国哭临,不必赴京。中外管军戍守官员,毋得擅离信地,许遣人至京。一,王国所在文武衙门官民军士,今后一听朝廷节制,护卫官军王自处分一,诸王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类从事部议:一,在京五府六部等衙门官员,闻丧次日,各易素服、乌纱帽、黑角带,赴内府听宣遗诏,毕于本衙门斋宿,素服朝晡诣几筵哭,仍各置孝服,至第四日成服,朝晡哭临,至葬毕而止。仍自成服日为始服孝服二十七日而除。其命妇亦于第四日各具孝服,由西华门入哭临,不许带金银首餙一。诸王世子、郡王、王妃、郡王妃、郡主、内使、宫人等俱服斩衰三年。自闻丧第四日成服,为始二十七月而除。凡临朝视事,素服、乌纱帽、黑角带,退朝服,斩衰一,官员?布大袖员领衫、不缉边?布帽,就用所戴帽以布裹之,仍垂带、?腰、绖?鞋。一命妇?布大袖员领、长衫?布、盖头一。冥器,行移工部及内府司设监等衙门成造,照依生存所用卤簿器物名件。一作神主,用栗木为之制度,依家礼一,差行人赍捧遗诏前去,各布政司并直隶府州、县衙门开读。一在外大小衙门、文武大小官员人等,诏书到日,素服乌纱帽、黑角带,行四拜礼,跪听宣讫举哀,再行四拜。礼毕,各置孝服至第四日成服为始。每旦率各属官僚人等于本衙门朝阙设香案,哭临,三日而除。一,在外大小衙门,各令官一员赴京致祭。所用香烛、祭物,礼部备办。
永乐二十二年,文皇帝丧礼。
遗诏:「丧服礼仪,一遵洪武旧制」。
部议:
一、宫中自皇太子以下成服日为始服,斩衰二十七月而除。亲王、世子、郡王及王妃世子妃、郡王妃、公主、郡主以下闻丧,皆哭尽哀,行五拜三叩头礼。第四日成服斩衰,二十七月而除。凡王视事,素服、乌纱帽、黑角带,退服衰服服内并停音乐、嫁娶。其祭祀,止停百日。一,在京文武官初闻丧素服、乌纱帽、黑角带。明日清晨,诣思善门外哭,五拜三叩头,退。各置斩。衰服于本衙门。宿歇,不饮酒食肉。第四日成服,具衰服诣思善门外,朝夕哭临三日。又朝临十日 洪熙后朝临七日
。 各十五举声。成服日为始服斩衰二十七日。凡入朝及衙门视事,用布裹纱帽,垂带、素服、腰绖?鞋,退服衰服。二十七日之外,素服乌纱帽,黑角带,二十七月而除。听选办事等官服衰服,监生、吏典、僧道人等素服,以成服日为始,皆赴顺天府朝阙设香案,朝夕哭临三日。又朝临十日 洪熙后朝临七日
, 各十五举声,仍各素服,二十七日而除。文武官命妇闻丧第四日,各服?布大袖、员领、长衫?布盖头。清晨由西华门入哭临三日,仍各去金银首餙,素服二十七日。凡音乐、祭祀官员军民人等并停。百日男女婚嫁,官员停百日,军民人等停一月。军民素服,妇人素服不装餙,俱二十七日一在外,俱以闻丧日为始。令到之日,文武官员素服、乌纱帽,黑角带,行四拜礼,跪听宣读讫,举哀,再行四拜。礼毕。各置斩衰服于本衙门宿歇不饮酒食肉。第四日成服。每旦率合属官僚人等服衰服,就本衙门朝阙设香案,朝夕哭临三日。又朝临十日 洪熙以后,并无朝临
, 各十五举声,成服日为始衰服。二十七日衙门视事,用布裹纱帽、垂带、素服、腰、绖、?鞋,退服衰服。二十七日后,素服乌纱帽、黑角带,二十七月而除。文武官、命妇闻丧,素服举哀三日,各十五举声,去金银首餙,素服二十七日而除。军民男女皆素服一十三日。凡音乐、祭祀官员、军民人等并停。百日,男女嫁娶,官员停百日,军民停一月。一,在京文武官孝服,每官员给?布一疋。自制,四夷使臣、工部造与孝服,诸王、公主遣官及内外文武官员人等诣几筵祭祀者,光禄寺备祭物,翰林院撰祭文,引赴思善门外行礼。各处进香官辞归者,诸王、公主所遣临期司、礼监请旨给赐。其方面官与路费钞二十锭,馀十锭一,京城闻丧日为始,寺、观各声钟三万杵,禁屠宰。四十九日一上尊谥 仪具后
。 一、二十七日以后,皇帝素冠?衣?绖临朝退,仍衰服一发引 仪具后
一,大祥,奉安神主神座仪物于太庙前一日,遣官祭告太庙。至日,上亲告几筵殿,皇太后、皇后以下各祭一坛,王府遣官共祭一坛,在京文武官员共祭一坛一。禫祭,遣亲王诣陵行礼。
洪熙元年,昭皇帝丧礼。
遗诏
山陵制度,务从俭约。丧制用日易月,皆以二十七日释服,毋禁嫁娶。音乐。在外亲王藩屏为重,不可辄离。本国各处总兵、镇守备御重臣及文武大小官员,亦毋擅离职守。闻丧之日,止于本处朝夕哭临三日,悉免赴阙行礼」。
部议:
自闻丧日为始,不鸣钟鼓。在京禁屠宰十三日,诸王世子、郡王及王妃郡主以下,并遵遗诏。丧服二十七日而除上尊谥。次日,百官各具素服、乌纱帽、黑角带于承天门,俟开读尊谥诏。
嘉靖四十五年,肃皇帝丧礼。
遗诏:
丧礼依旧制以日易月,宗室、亲郡王、各处总督、镇巡三司官,各于本处朝夕哭临。三日进香,差官代行,卫所府州县并土官并免。进香、郊社等礼及祔葬祔享,各稽祖宗旧典,斟酌改正。
部议:
一、发丧,殿下括发诣大行皇帝宫内举哀哀,止小殓、括发,设奠 不用文
举哀归丧,次皇贵妃等妃殿下,妃皇孙、泾简王妃等妃、景恭王妃、宁安公主举哀,礼同哀毕,各归丧次。是日,颁遗诏一大殓殿下,素服束发,诣大行皇帝前举哀,设奠 不用文
,大殓奉安梓宫。 几筵安神帛,立铭,旌哭尽哀。皇贵妃殿下、妃、皇孙及各王妃公主哭临礼,皆同一成服。殿下服衰服,诣梓宫前举哀,行奠祭礼。皇贵妃、殿下妃、皇孙及各王妃公主皆成服,各设祭一坛。六尚及宫人各随祭礼毕,各归丧次。是日,内官内使祭一坛 以上祭俱用文
。次日,公侯、驸马、伯、五府、六部等衙门共一坛,文武三品以上命妇共一坛一,每七及百日,殿下一坛,皇贵妃等妃共一坛。殿下妃一坛,皇孙一坛,泾简王妃等妃共一坛,景恭王妃一坛。宁安公主一坛一,内外官员军民人等及各王府夷使礼,并与洪武、永乐同。
永乐二十二年,上尊谥仪 隆庆初,稍有更定者,附注于下
。
前期三日,斋戒前一日,遣官祭告。 天地、宗庙、社稷如常仪,俱太常寺先期奏请,各祭告,用祝文、香帛、果酒脯醢。是日 后用前一日
, 内侍官置册宝舆于奉天门 即皇极门,仍有香亭。又几筵前,左右先设册宝案
, 捧册宝各置舆中,皇帝具衰服,诣奉天门 隆庆初,先祭告几筵,陈设祭品如常仪。祭毕,御皇极门,百官暂免朝参
。 内侍官举册宝舆,导引官导皇帝后随降阶升辂,导引官退。百官序立金水桥南,北向,皆素冠服、腰绖,俟册宝舆将至,皆跪册宝舆过毕,兴。皆随至思善门外,序立于北向。皇帝降辂 隆庆初,内官导引至乾清门外降辂
。 册宝舆由中门入,至几筵殿丹陛上,导引官导皇帝繇左门入,内赞唱执事官各司其事。导引官导皇帝就丹陛上拜位,捧册宝官捧册宝繇左门入 隆庆初,繇殿中门入
, 至几筵前,分左右立,北向。导引官奏四拜 后内赞奏
。皇太孙、亲王、皇孙陪拜丹陛上,百官陪拜思善门外。内赞及鸿胪寺官同时传赞,四拜毕。导引官导皇帝繇殿左门入,诣几筵前,奏跪,内赞及鸿胪寺官传赞皇太孙以下及百官跪奏进册,捧册官跪进册于皇帝左。皇帝受册献毕,授捧册官置于案。奏进宝,捧宝官跪进如前仪。奏宣册,宣册官跪宣而于皇帝左毕奏宣宝,如宣册毕,奏俯伏兴,平,身四拜 传赞百官同
。 奏复位。导引官导皇帝繇殿左门出就拜位,奏四拜 隆庆初,接行祭礼省,就位四拜
。 奏初献礼奏跪献酒 隆庆初初献有献帛
,赞读祝、读祝官读毕,亚献、终献礼拜,传赞并同 隆庆初终献后有奏,俯伏兴,平身奏复位。导引出殿左门就拜位,奏四拜
。 导引官导皇帝繇殿左门入,诣神位前,捧册宝授内侍官,捧入导引导皇帝入内奉安,讫,奉叩头毕,导引官导皇帝繇左门出,至丹陛上奏礼毕 传赞同
,导引官导皇帝还宫。
隆庆元年,进呈尊谥议文仪。
先是,敕谕文武群臣议上尊谥。至期前一日,鸿胪寺官于宣治门设谥议文案。是日早,上具衰服 隆庆六年,上具素翼善冠?布袍腰绖
御宣治门,捧谥议官立于阶之东,文武百官各具素冠服 隆庆六年,百官黑纱帽,黑角带,皂靴
,诣丹墀赞行四拜礼,兴。礼部官出前跪奏进尊谥」。议文奏毕,复位。序班二员引班首官稍进前,捧谥议官以文授班首官,班首官受谥,议文繇中道进。将至御前,序班赞进尊谥议文上起。至谥议文案之北,班首官进谥议文置于案。赞跪,百官皆跪。上览毕,召翰林院官趋至前跪,上以谥议文授翰林院官,命撰谥册文。翰林院官受讫,捧从中道出,上复坐,赞俯伏,兴。班首官与百官俯伏兴。班首官复位,赞行四拜礼毕,序班彻案上还。
隆庆元年,尊谥,颁诏仪。
先期,鸿胪寺设诏案于皇极殿内东锦衣卫设伞盖于皇极殿前。至日早,各官具已素服、乌纱帽、黑角带,于承天门外伺候。上御中极殿,具黑翼善冠、白素袍、黑犀带。执事官先行五拜三叩头礼。鸿胪寺官奏请升殿。导驾官导上御皇极殿,鸣鞭讫,序班举诏案于殿中,翰林院官捧诏立于左。鸣赞唱颁诏,翰林院官以诏授礼部官。礼部官受诏置于案,序班举案繇殿左门出锦衣卫用伞盖,迎至承天门上。百官入班,鸣,赞唱四拜,称「有制」,唱跪,开读讫,再唱,行四拜礼。鸿胪寺官传奏「礼毕」,百官退。诏书迎至礼部授使者,颁行天下。
永乐二十二年发引仪。
发引前三日行奏告礼。百官预斋戒三日 隆庆初,太常寺先六日奏斋戒,京城内外禁屠宰、音乐,敕命大臣一员护丧。行礼,敕把总内官敕入皇堂内官、内使
。 遣官以丧期告天地、宗庙、社稷、祭品行礼如常仪。皇帝衰服、告几筵礼如启奠。皇太子、亲王以下皆衰服随班行礼。是日后,百官衰服朝一临。至发引日,止京师内外禁乐,至祔祭日,止禁屠宰,至葬毕日止发。引前一日,遣官祭金水桥、午门、端门、承天门、大明门、德胜门、?桥、清河桥、沙河、京都应祀神祇?经过去处,应祀神祠 隆庆初,增祭乾清宫门、隆宗门、思善门、?桥、归极门、御极玉河桥、沙河安济桥、朝宗桥,其应祀神祇、关王庙、天将庙、灵济宫、城隍庙、东岳庙、真武庙、内门桥俱内官行礼。玉河桥以下俱太常寺官行礼。祭用酒果、肴馔、香烛、祝文
。 是夕设辞奠 隆庆初,改辞灵礼如启奠
。 皇帝后妃、皇太子、亲王以下皆衰服,以序致祭。司礼监、礼部、锦衣卫官提督执事者,设大升舆于午门外,依图式陈葬仪于午门外?大明门外。发引日,设启奠,内侍陈设醴馔,拜位如常仪。内导引官导皇帝衰服诣拜位,皇太子、亲王以下各就拜位。赞礼赞四拜,奠帛献酒,读祝,四拜,举哀,兴,哀止。望瘗礼毕 隆庆初,改望瘗为焚,币帛、祝文以后祖奠遣奠至陵安神迁、奠享礼礼俱同
。内导引官导皇帝诣几筵殿内稍东,西向立。皇太子、亲王以下丹陛上,稍东西向立。执事者升彻帷幕等物,拂拭梓宫毕,内侍彻启奠内,执事官进龙輴于几筵殿下,设真亭、神帛舆、谥册宝舆于丹陛上,设祖奠如启奠仪毕,内导引官导皇帝诣梓宫前稍东,西向立。导皇太子繇殿左门入,立于皇帝之南稍东,西向。亲王以下俱于丹陛上稍东,西向。内侍于梓宫前跪奏请灵驾进发。内侍捧谥册宝,次捧神帛,繇殿中门出,各置舆内。次捧铭旌繇中门出,执事官升捧梓宫,内执事持翣左右蔽。梓宫降殿。内侍官于梓宫前跪奏请梓宫升龙輴。执事官奉登龙輴讫,以彩帷饰梓宫执翣仍立左右。内侍擎伞扇,侍卫如仪。列旧所御仪仗于前,谥册、宝舆、神帛舆,真亭铭旌以次而行。内导引官导皇帝繇殿左门出。后妃、皇太子、亲王及宫眷后随 后妃宫眷哭于帷中
,至午门内,设遣奠如祖奠仪。内侍于梓宫前跪奏请灵驾进发,司礼监官率仪卫谥册、宝舆等前行,皇帝后妃、皇太子、亲王以下皆哭尽哀。内侍于皇帝前跪奏请还宫。内侍导引皇帝还宫,后妃以下皆还宫 隆庆初,皇子同还
,执事官舁梓官繇中门出,至午门外,礼官跪奏请梓宫升大升舆,执事官奉梓宫升舆讫, 隆庆初即午门内内侍官跪奏请梓宫升大升舆安置讫,始行遣奠仪
。 礼官跪奏请灵驾进发,司礼监、礼部、锦衣卫整视葬仪以次前行。皇太子亲王以下哭送 天顺八年、弘治十八年,俱亲王护送行礼。隆庆初,遣驸马都尉沿途至陵,往返,俱遣官行礼
。 灵驾出,至端门外,行辞祖礼 后改为朝祖
。 执事官预设褥位于太庙中香案前 太常寺设香烛
, 梓宫至端门外,礼官跪奏请辞,祖导引官导皇太子易常服诣神帛舆前跪。礼官奉神帛授皇太子,皇太子捧神帛繇庙街左门入 隆庆初,梓宫至端门外少驻,导引官导遣官易浅淡色服,诣神帛舆前跪,太常寺官跪于遣官之左,奏请世宗肃皇帝庙祖。太常寺官与遣官俯伏兴,诣舆捧神帛,繇庙街左门入
。 至太庙褥位,跪置神帛于褥兴,皇太子正立于神帛后,赞礼赞跪,皇太子跪。礼官跪于皇太子之左,奏太宗文皇帝谒辞,礼官兴,赞礼赞俯伏,兴。皇太子俯伏,兴,赞五拜三叩头礼毕,皇太子跪捧神帛兴,仍繇庙左门出,至舆前,以神帛授礼官,礼官跪受神帛,安奉舆中讫 隆庆初,遣官自奉安讫,太常寺官跪奏请灵驾进发
,跪奏请灵驾进发。皇太子仍丧服 遣官易丧服
。 及亲王以下随行。梓宫繇承天门大明门中出,皇太子、亲王以下俱繇左门出,步送至德胜门外,骑送至陵 隆庆初,遣官及各衙门分定送葬官俱步送至德胜门外,骑送至天寿山红门外,仍步送至陵,是日俱免辞还,仍朝见
。 在途?至陵,俱朝夕奠哭。临诸王、皇亲、驸马公侯伯及文武百官、军民耆老四品以上命妇,以序沿途设次致祭。皇亲命妇及文武百官三品以上命妇共祭一坛于顺天府前。公、侯伯及文武官员耆老人等共祭一坛于土城外,禅师、僧道共祭一坛于清河。皇亲及驸马共祭一坛于沙河。祭毕,文武官不系山陵执事及分送者?命妇、耆老悉还大升,舆行沿途。每程预设校尉舁送,选委内官同锦衣卫官专一提督务在起止,有节行步安徐沿途宿顿之处。预先搭盖席殿,仍量搭席房以贮仪仗等物。至陵,执事官先陈龙輴于献门外。候大升舆至,礼官诣大升舆前跪,奏请灵驾降舆,升龙輴诣献殿。执事官奉梓宫升龙輴繇中门入,皇太子亲王俱繇左门入 遣官亦繇左门入
,诣献殿安奉讫,谥册宝等舆仍陈于前,安行神礼执事官陈醴馔如常仪。设皇太子拜位于梓宫前,内侍导皇太子诣拜位,赞四拜,兴,赞跪奠酒,读祝,俯伏,兴,赞四拜。举哀,兴,哀止。赞礼毕,亲王以下陪拜如常仪。百官俱于献殿前,鸿胪寺官传赞同遣官祀后土?天寿山,各陈设酒馔」。赞再拜舆,酹酒,读祝,再拜,兴。礼毕 洪熙以后俱同日,别遣官祭各陵,仪同前,但前后各四拜
俟掩玄宫时,至设迁奠。执事官陈醴馔如常仪。设皇太子拜位于梓宫前,内侍导皇太子诣拜位,赞四拜,兴。赞跪,奠帛,奠酒,读祝讫,俯伏,兴,赞四拜。举哀兴,哀止,望瘗,亲王以下陪拜如常仪。百官俱于献殿前,鸿胪官传赞同,退。将掩玄宫,内侍导皇太子、亲王以下诣梓宫前跪。内侍跪奏请灵驾赴玄宫,俯伏兴。执事官升奉,还梓宫入皇堂奉安讫,内侍捧谥册宝置于前。陈列冥器等毕行。赠礼,内侍官仍设灵座于献殿上,候安神主执事官陈醴馔于皇堂门外,奉玉帛安置于香案前,设皇太子拜位于前,内侍导皇太子诣拜位,赞四拜,兴。赞跪赞奠酒,赞进赠执事官捧玉帛,跪进于皇太子之后。皇太子受玉帛献毕,以授内执事捧入皇堂安置讫,赞俯伏,兴。皇太子俯伏兴,赞四拜,举哀,兴,哀止。赞赠事毕,内侍出,遂掩玄宫。掩毕,行享礼于玄宫前,如迁奠仪。遣祀后土及祭天寿山 后称告谢
, 掩玄宫。将毕,内侍设香案于玄宫门外,陈醴馔如仪。设题主案于香案前,西向设皇太子拜位于前,北向。内侍盥手出主于案上,题主官盥手,西向,题主毕。内侍奉主置于神座,藏神帛于箱中,置其后。内侍跪奏请太宗文皇帝神灵上神主 隆庆初,全具尊号
。奏讫,赞四拜,兴。赞跪献酒,读祝,俯伏,兴。赞四拜,举哀,兴哀,止 焚祝文
。 内侍启椟受主讫,跪奏请神主降座升舆,奉神主升灵舆,至献殿上。内侍跪奏请神主降舆升座,奉神主即座,讫 隆庆初,神主即座讫,先行安神礼如前仪。将回京,别遣官以葬毕,告各陵
。 遂行初虞礼。执事官陈醴馔于神主前,设皇太子拜位于香案前。内侍引皇太子就拜位,赞四拜。兴,赞行初献礼跪,赞皇太子跪奠帛奠酒。读祝毕,俯伏兴。亚献、终献赞四拜,举哀,兴哀止。望瘗礼毕,内侍捧神帛箱埋于殿前,屏处洁地,焚凶器于野。葬日初虞,柔日再虞,刚日三虞,后间日一虞,至九虞止。在途,皇太子行礼。还京,皇帝亲行礼 隆庆初,自初虞至七虞在途,八虞在城外,俱护丧官行礼。九虞还京,上亲行礼
。 神主启行。将还,内侍于神主前跪奏,请神主降座升舆还京。奏讫,俯伏兴,于灵座上,奉神主升,灵舆进行,仪仗侍卫如仪。皇太子后随,在途仍朝夕奠神主还京,先于城外置幄次。锦衣卫、备仪卫、教坊司备鼓吹不作。百官衰服奉候城外神主,至入幄次,百官序列于前,行五拜三叩头。礼毕,候神主进行,百官后从。至午门外,仪卫等退。导引官导皇帝衰服奉迎于午门内,神主至,举哀步导 隆庆初,世庙妃、皇后、皇子、王妃、公主及宫眷等,俱迎神主于宫门内举哀,以次后随
。 神主升几筵殿内,皇帝立于殿上稍东,西向。侍于灵舆前跪,奏请神主降舆升座。奏讫,捧神主安奉于灵座讫, 隆庆初,上亲捧
,行安神主礼。执事官陈设如常仪。内导引官导皇帝诣拜位,奏四拜,兴,奏跪,奠酒,读祝,俯伏,跪奏四拜,举哀,兴哀止 焚祝文
。 奏礼毕,皇太子、亲王以下陪拜如常仪。百官于思善门外随班行礼,传唱如仪 隆庆初安神毕,世庙妃、皇后、皇子以下以次如拜位、举哀,各行谒见四拜礼
明日,百官行奉慰礼 隆庆初无
虞祭内侍陈醴馔,拜位于几筵前,如常祭仪。内导引官导皇帝衰服诣拜位,皇太子、亲王以下衰服各就拜位,行四拜礼。初献奠帛、献酒、读祝,亚献终献,赞四拜,举哀,兴哀止。望瘗礼毕,卒哭,用虞祭后刚日,礼同虞祭。自是罢朝夕奠,至卒哭之明日,奉神主祔享于太庙 仪具升祔下
。祭毕,太常卿于神主前跪奏请太宗文皇帝神主还几筵。奏讫,导引官导皇帝捧神主,由庙左门出至门外,安奉于御辇,仪卫伞扇导从如来仪。皇帝升辂,后随至午门外仪卫止。皇帝至思善门,降辂,释祭服,易衰服,随御辇至几筵殿前。内侍于辇前跪,奏请神主降辇,升座。内侍奉神主升座讫,内导引官导皇帝繇殿左门入,行安神礼如前仪。礼毕,皇帝释服还宫。明日,百官素服乌纱帽、黑角带,行奉慰礼。
凡大丧内朝贺祭祀等礼
洪熙元年,仁宗既祔庙,上仍素服御西角门视朝,遇行时享等礼,太常寺奏祭祀。其日早朝,鸣钟鼓,服黄袍,御奉天门视朝,祭毕仍如前。至禫祭后,始释素服。
成化二十三年,宪宗丧服既除,上仍素翼善冠?布袍,腰绖视朝,不鸣钟鼓。文武百官素服乌纱帽,黑角带,皂靴。朝参至百日后,始变服如常。是年冬至,节诏免行贺。弘治元年正旦,以宪宗服制未及小祥,上服黄袍御奉天殿,鸣钟鼓,鸣鞭,作堂下乐,文武官具公服,行五拜三叩头礼。次日至十五日,具黑翼善冠浅淡袍,服犀带。御奉天门,文武官具常服朝参。至禫祭,免朝一日,遣官诣陵致祭。
正德十六年,肃皇帝万寿圣节,以武宗山陵未毕,令天下赍进表文?公侯、驸马、伯仪、宾进贺彩段,俱免宣读陈设,径送司礼监,承运库交收。
嘉靖四十五年,岁暮大祫。隆庆元年孟春时享太庙,以世宗丧礼尚在二十七日之内,礼部题准照弘治十八年例,暂遣官行礼乐设而不作,免升殿奏祭祀。斋戒之日,上于丧次致斋,陪祀官俱暂免。
隆庆元年正旦后,世宗丧礼成,服毕,上始服衰服,御宣治门视事。百官素冠服、腰绖行奉慰礼,以后朝参并同。至二十七日满上易素翼善冠?布袍,腰绖。御宣治门视事,俱不鸣钟鼓。百官素服,乌纱帽,黑角带、皂靴。朝参办事。二月,祭先师孔子及朝日坛。历代帝王以梓宫在殡,议准照弘治十八年例免,请升殿及传制,命太常寺具本奏知,仍各遣官行礼,乐设而不作。致斋之日,照天顺八年例,上具黄素袍、翼善冠,百官具浅淡色服朝参。陪祀执事官至期仍各祭服行礼。本月祭太社太稷议准,仍请上亲祭,馀并同例。三月,世宗祔庙毕,次日免朝百官乌纱帽、黑角带、青圆领办事。又次日,上具黑翼善冠、黑犀带、浅淡袍,服御皇极门。百官仍乌纱帽、黑角带、浅淡色服行奉慰礼。以后俱皇极门视事。鸣鞭鸣钟鼓,如累朝例。是年孟夏时享太庙,以世宗神主尚在几筵,照正德元年例,先一日上具常服祭告几筵祇。请诣庙、享祀以后遇太庙时享、祫祭大祥内皆如之。其鸿胪寺奏请升殿,太常寺奏致斋。及祭毕,圣驾回宫,俱乐设而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