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六十六

明 俞汝楫 编

臣礼备考

辨仪等

官仪尚左

吴元年十月丙午,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馀官如之。

给事、御史争坐次。

景泰元年,给事中李侃与御史朱瑄同事会,坐侃坐。瑄左十三道、监察御史陈述等连章劾侃。六科给事中李实等又奏欲坐御史左,命礼部会官议。尚书胡濙等言:先奉宣宗皇帝圣旨,御史、给事中照品级坐。从之。已久,给事中张让等奏:「近因御史朱瑄、给事李侃争论坐次,命廷臣会议。议者言:六科十三道,俱系朝廷近侍风宪官。今后在内,则先近而后远。给事坐御史左,在外则先正而后从。御史坐给事左,奏槁已成,都察院左都御史陈镒独不肯署,务令改议。臣窃惟六科十三道,系朝廷近侍,风宪官言责,所系国家治否所关。今上皇播迁未返,天象垂戒方严,百姓流移,四时旱涝,苗蛮猖獗,黠猾凶顽为臣子者,自宜同心协力,以弘济为心。献忠效谋,以宗社为事。其朱瑄、李侃所奏,已付之廷议。自有公论为御史者,当俟圣断,奈何于先启争?端之朱瑄,则回护不言。后辨曲直之李侃,则痛加参奏,同恶相济,假公营私。镒叨总台宪,自当推原理法之重,大彰无我之公,却乃阻抑近侍挟制多官会议,罪实在镒。并御史陈述等俱当明正其罪。帝曰:「今多事之时,为臣者正当同心协力,护国保民。御史、给事中俱近侍官,乃常以私忿搅扰朝廷。礼部其会官议以闻」。尚书胡濙言:「已奉圣断,只依品级序坐。今张让所奏,无容别议」。从之。

内阁近侍官班次。

景泰二年,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陈循奏:「内阁系掌制诰、机密重务衙门、近侍之职,莫先于此。永乐初年,本阁官员,凡遇圣上视朝立在金台东,锦衣卫在西,后因不便,移下贴御道东西对立,已为定例。近日因两衙门官俱上奉天门奏事,五府官虽品高皆立西檐柱外,独六卿序立东檐柱内,遂使内阁官无地可立,此系朝廷不可不辨者。昔孔子在宗庙,朝廷一便言,诚以礼法所在,政事所出之处,不可不明辨也。又臣等叨蒙皇上擢任同知经筵事,会讲之日,班或列于六卿之下,恐识者笑玷辱此职,自臣等始也。又每午朝进近御榻奏事,臣所奏俱系制诰,机密重务不宜在五府。六部奏杂事后,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古人,大射之礼尚且如此,况于圣明礼乐文物之朝,内阁经筵、神明制作之所,可以苟乎?」下礼部议覆。诏常朝、内阁学士与锦衣卫官东西对立。经筵日,同知经筵官序于尚书都御史上,午朝,翰林院先奏事。

官员拜礼

洪武二十年冬十月,重订官员,拜礼其一。凡朝见稽首,顿首五拜,乃臣下见君上之礼。先稽首顿首,四拜后一拜叩头成礼。稽首四拜者,百官见东宫亲王之礼,其见父母亦四拜。其馀官长、亲戚朋友相见,止许行两拜礼。

申饬官仪违越。

隆庆四年,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等言:「我朝设官,分职品制,截然具在。乃人情务于好上,法制废于因循,沿至于今,遂成陵替。官名九品,混若一途,纲纪紊矣。辇毂之下,奢僭无节,法守乱矣。监司、守令,体统倒置,士庶仿效,悖逆成俗矣。臣以为宜申明礼制,自朝仪始,严令大小臣工各安名分,守礼节,以纲纪四方。敢有违越者,许各衙门长官并臣等及该科参究。吏部仍察访别处挽回陵替之风」。章下礼部请,申明禁约。从之。

公、侯、伯、驸马朝参

弘治十五年,旧例,公、侯、伯、驸马朝参,不置门籍。至是,点朝而无籍可稽。锦衣卫请置门籍。英国公张懋等奏:「勋戚大臣,自祖宗定朝仪以来,皆与文武品官事体不同,宜如旧」。礼部覆奏,「命公、侯、伯、驸马朝参如旧,不许逸惰。

南京官、仪二议

嘉靖十六年,南京礼部尚书霍韬言:「元旦、冬至、万寿圣节,臣下拜贺皆行十二拜礼。惟南京行八拜礼,不宜独简出制帛。文武百官俱吉服骑导,于郭门之外,拱立路隅,帛过乃退,而一岁两送,或失之烦。乞一岁一行六科,遇部院三品以上大臣引马逊避。臣前具奏,奉有明旨,而抗违不遵如故,殊失大小相临之礼」。疏下礼部,覆言:「三大节在京有宣表、致词及传制,俱舞蹈山呼,行十二拜礼,导送郊外,至日止行八拜礼。此祖宗旧制,非臣下敢自为隆杀,似难轻改。其送制帛仪,虽无旧典,无非敬事郊庙之仪,每年二次举行,无容别议。且六科遇部院大臣引马避逊,既有明旨,自当遵守得旨,庆贺制帛礼仪,俱照旧六科,道路逊避,照在京一体遵行。

定部院谒见礼

嘉靖四十四年,以部争礼仪奏,令礼部会同礼科详议。部院谒见礼仪以闻。礼部尚书高仪等覆奏:「宪台职司纲纪,其威仪体貌,系百僚具瞻,不当因人隆杀。选郎虽居要路,然品秩班行,亦六曹俦侣。岂宜独示优崇,祗缘事权所在莫敢谁何,故节年礼仪,逓相引重。甚至大臣仰揖,司官讹以传讹,非所以一体统而崇逊让也。自今考满官见都察院,一如见部礼,以杜纷争。其九卿、翰林等官,由吏部后门者,亦不得遍揖四司」。报可。

勋胄乘轿禁例。

嘉靖三十六年,礼部题该给事中黎良题称:伏睹孝宗皇帝钦准条例,内一款在京堂上文职四品以下及五府管事,在京在外镇守、守备等项,公、侯、伯、都督等官不分老少,俱不许乘轿,违者参问其馀军职,若上马拿、交床、出入抬小轿者,先将服役之人问罪指挥以下参问京、卫调外卫、外卫,调边卫俱带俸差操。钦此。近见在京公侯等官乘轿者多,亦不知何所据依而倡为此风也。臣又疑英国公张懋在先朝亦常乘轿,葢闻先朝任其才而优其老,亦人惟求旧杖于乡杖于国之意耳。乃出于一时之特恩,要不可援以为例也。夫何近年以来,无分老少,不辨公侯厌马弗乘,乘轿相竞,其罪有不可逭焉者。伏望陛下俯赐纶音,责令乘轿公、侯、伯等官,从实具奏回话,务见朝廷曾否锡予法制有无违碍,如果故违宪章,擅作威福,各加法制。其有隐情不行,具奏认罪者,许科道官备访指名劾奏。仍敕礼部再行申明。旧例,以后公、侯、伯等官如有仍前违制乘轿者,见任者革去,管事,带俸者量减俸米,各永不推用等因。题奉圣旨这本说的是。今后两京、五府及在外镇守守备等项,公、侯、伯、都督等官,皇亲、驸马在京四品以下,文职在外,除巡抚都御史。其都、布、按三司以下官员,俱不许乘轿,兵部尚书下营之日也,只许乘马,其馀军职不许上马拿交床,出入乘小轿,但有违的在内听科道在外,听巡按御史纠劾,从重罚治。应参问降调的照例,行该衙门知道。

定班行。

驸马班次。

洪武三年,命定驸马都尉班次。礼部奏:「按宋制,驸马班次出入皆依官品。今驸马官职,当依百官由西门出入,其班次品级当在百官之上,如一品在一品之上,二品在二品之上」。从之。

朝参官员坐次

洪武十六年,诏定朝参官员坐次。凡奉天门,赐坐公侯至都督佥事坐于门内。守卫指挥坐于都督佥事之后,稍南。六部尚书及署都督府事官坐于门外,皆东西相向。六部侍郎十卫指挥、应天府尹、国子祭酒、翰林院官、佥都御史坐于西角门内。若华葢殿,则公侯及都督佥事坐于殿内。尚书及署都督府事官坐于鹿顶内,皆东西相向。六部侍郎及十卫指挥、应天府尹、国子祭酒、翰林院官、谏官、佥都御史坐于鹿顶外,东西相向。

侍班官员:

洪武二十三年,诏更定侍班官员。礼部奏定,今后文武官除分诣文华殿启事外,凡遇升殿,各用礼鞋,照依品级侍班。如有违越失仪者,从监察御史、仪礼司纠劾。东班则六部堂上官、各司部掌印官。都察院堂上官,十三道掌印御史、通政使司、大理寺、太常寺、应天府正佐官、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修撰,编修春坊学士,光禄寺、钦天监正佐官,尚宝司、太医院官,五军断事官及京县正佐官,西班则五军都督及首领官,锦衣卫指挥、各卫掌印指挥、给事中、中书舍人。

三司奏本序次。

天顺七年七月,福建三司官以贼情事闻,其奏本先布、按二司。后都司上谓都察院官曰:「三司品有定制,今失序如此,其行事可知。其禁约各处三司,奏本序次悉如品级。若都、布二司有犯,该按察司核之者,送巡按御史鞠问,违者重罪之」。

南京会议坐次。

成化五年闰二月,礼部右侍郎叶盛言:「在京法司,凡遇审录,俱于承天门东西,分为四行列坐,公、侯、驸马、伯、东班前行都督等官后,行尚书都御史、侍郎等官西班前行,通政司、大理寺佐贰官并六科掌科给事中后行,及礼部会议民情,俱于阙左门东直房中序坐。尚书左右都御史等官坐于上,侍郎、副都御史等坐于下。通政司参议、大理寺寺丞等官东傍六科掌科都给事中西傍,俱有次序南京,乞如北京坐次」。从之。

南京公侯班首

嘉靖三十四年八月,该南京魏国公徐鹏举、抚宁侯朱岳因习仪互争班首讦奏:该本部尚书王宾覆看:得徐鹏举朱岳,一则以革任未革爵,又有奉祀之命,谓公当先于侯。一则以守备南京,坐府掌事,欲以侯而先乎公。臣等谓照朝廷班序,以爵之大小为先后,而事权非所论,故守备之任可以公亦可以侯。而班爵之制,公为先侯次之。魏国公徐鹏举以元勋世臣,爵列上公。虽因言官论列,奉旨革任。缘有奉祀之命,爵禄固存,非若文臣罢闲,遂不得有列于朝之比。抚宁侯朱岳守备南京,事权为重。然庆贺祝愿,臣子同情。天威在上,不违咫尺,固未有朝廷之上可以不于其爵而于事权者。又况徐鹏举原系钦定班首先后之间,亦自较然。惟是二臣以世勋大臣之贵,当广众森严之地,互相忿争,大失体统。鸿胪寺鸣赞阎曲序班王汝征职掌朝仪,不能据礼纠正,反为阿曲,均属有罪。合候命下,移咨南京礼部行令,今后一应习仪序班,致词称贺,俱以徐鹏举为首表,贺佥名朱岳先之。伏乞天语严加儆戒,俾各安分守,毋得妄争。其鸣赞阎曲序班王汝征,似应量加罚治,以儆其馀奉圣旨。是著徐鹏举充班首官,今后不许妄争。阎曲、王汝征各罚俸一个月。钦此。

申饬南京公聚仪节。

嘉靖十五年,南京礼部尚书霍韬言:「礼仪定式,京官三品以上乘轿,官员相遇回避有等,制甚明也。迩者南京文武官无论品秩崇卑,皆用肩舆,或乘女轿,街衢相遇,卑不避尊。旧年给事中曾钧骑马径冲尚书刘龙、潘珍两轿之间,钧寻与龙互相讦奏,臣礼官也。乞申明礼制,俾臣有所遵守」。诏下礼部、都察院会看以闻。时礼科都给事中李充浊等、给事中谢廷莅等及南京给事中曹迈等各抗章,谓近侍之臣不当回避。又杂举公会案次,得与尚书同列以证之。章俱下所司。既而韬谓礼部尚书夏言指使充浊言引避不与议。左都御史王廷相乃与礼部侍郎黄宗明、张璧议覆,曰:「臣等按大明会典,京官常朝仪条,内公侯序于文武班首,次驸马次伯,一品以下文东武西,依次序立。其班列之定体如此。又大宴仪条内云:公、侯、驸马伯文职四品以上及学士升殿,东西侍坐。六科都给事中中左门序坐六科给事中丹墀东西坐。其宴之定体如此。又公聚序坐条内云,在京法司会官审囚俱于承天门外东西两行列位公、侯、驸马伯列于东班,督府等官列于西班,通政司、大理寺佐贰官并六科给事中列于西班后,行礼部会议,民情俱于阙左门东直房序。次尚书左右都御史等官上坐,侍郎副都御史对坐。通政司、参议、大理寺寺丞等官列于东旁,六科都给事中列西旁南京文武衙门公事。会集聚坐亦如之。其会议序坐之定体如此。又官员相遇回避条内云,七品遇四品以上,引马回避,五品引马侧立,遇六品趋右让道而行。其回避之定体如此。又观给事中教场比试与五府侯伯大臣并坐选官赐酒饭,与吏部尚书对坐,与兵部尚书、侍郎并坐,此皆会典之所不载。夫尚书、侍郎一也,在吏部则对坐,在兵部则并坐,亦非定体矣,但与大臣一时同事。礼体之变又如此,必欲从变推类,衡决常礼,亦所不可。今六科给事中朝参宴会,遵常达变,咸循理制。其途遇九卿大臣,亦皆引马回避,成规具在。其南京六科给事中途,遇九卿大臣,立马拱手,不知所始。礼典既不该载,事例亦无可查。且皇明一王之制,万国同文,岂以南北殊俗异政?两京文职四品以下不许乘轿,已有定制,其用蔽帏、女轿、出入,皆违犯典章,所宜禁止。请敕南京诸臣四品以下遵制乘马,毋得辄用肩舆。其六科途遇部院大臣,亦如在京引马逊避。违者听礼部、都察院及科道纠正」。上从其议。仍诏已后有故犯者,必参治其罪。

明职守

太常用儒臣。

正统八年,翰林侍讲刘球言,十事内一款曰:「选礼臣以隆祀典。今之太常,即古之秩宗,必得清慎习礼,儒臣为之,然后可交于神明。故舜命伯夷,以惟清意,正在此。今太常卿与少卿俱缺,久无儒雅之臣。考《礼正仪》于其间,祀享宁无未虔,礼度宁无少乖?宜选用诸儒臣为之,庶祀典克修」。命部院大臣集议。覆球所言,惟太常寺官当从之。

分别司寺职掌

嘉靖十一年七月内,礼部题该鸿胪寺卿王道中等题为申旧例,请宸断,以便遵守事,又该通政使陈经等题为明职掌以正体统事,奉圣旨,该部一并看了来说,钦此通抄到部,查得大明会典,开载通政司职掌,一款本司官职,专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关防诸司出入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实封建言陈情伸,诉及军情声息灾异等事。又一款。凡天下臣民实封入逓,或人赍到司,须于公厅眼同开拆,仔细检看事干军情机密,调拨军马,及外夷来降进贡方物,急缺官员,提问军职有司官员,并请旨定夺事务,即于底簿内誊写略节缘繇,当将原来实封御前陈奏毕,就于奏本后批写旨意,送该科给事中收转,该衙门抄出施行。其进缴税粮文?,勘合通关起解军囚等项,附簿明白,止送该科收,不须入奏又一款,凡在京大小衙门,但系奏出不分公事私事,并在外镇守等项内陈情己事,巡抚、都御史、巡按等项御史、总兵、副参及分守守备备倭等项武职宣慰、宣抚、招讨等司及府州县等衙门一应钱粮军马刑名,乞恩认罪缴敕等项本册,俱赴本司投进,又查得鸿胪寺职掌一款,凡谢恩见辞官员人等,先于本寺报名,该见辞及领敕缴敕,或赐酒饭者,预先日具本题知次。日早,俱于午门外行礼毕,本寺官仍引赴御前叩头,又一款,凡公差给,繇官吏将文册投下,明日引入又一款。凡王府并镇守守备、备倭等官,外夷宣慰、宣抚、招讨等司进贡赍本人员,天下诸司朝觐给繇官员,并奏缴军职文凭,稽考公文,完销勘合及总兵等官会奏声息等项本册,俱赴本寺引奏,又一款。凡在外总兵等官奏报捷音,本寺官引差来人,于御前宣奏又一款,凡复命朝见人员,缴敕进题,本及四夷朝贡人员进番字文书,俱本寺官接至西陛,授内官捧进,及查得嘉靖十一年正月该鸿胪寺卿王道中题为朝仪事,仰惟圣体违和,暂免朝参数日,即今早臻,勿药获遂。康宁视朝之初,诚恐面见面辞人员,旬日所积,会于一旦,未免起数大多,累动纶音,久劳圣体,合无以后。凡遇免朝之日,一应面见,面辞官员午门外行礼,该缴敕者,本寺官员引领进缴。其复命当引等项人员,各令具本奏知,庶几圣明视朝之初起数减少,不至于过劳等因奉圣旨,是钦此。臣等看得我朝分建百司,以厘庶务,而于章奏之复送案牒之往来,又该通政司以总之,纪其时日而考其出入,名为喉舌之司,以防壅隔之弊也。至于鸿胪寺之职,止于整肃朝仪,传宣制命,引领进奏人员,于各衙门文案奏疏,全不相干。其各处王府及在外大小衙门差来进贡赍本人员及朝觐给繇官吏,并在京在外复命谢恩赴任等项人员,例该面进。见辞者先期赴本寺报名。本寺即将朝见缘繇具本题知。次日皇上御朝之时,本寺官次第引见,其间或有缴敕领敕封进图本及外夷番字文书者,俱从本寺官当御前引奏接逓进呈,非如通政司之实封可以开拆,公文,必须编号也。其职掌之详,载在会典条目甚明。但近来在外官员人等多有不明,司寺职掌径将实封本册赴该寺投逓,该寺亦或间与封进相承日久,因以为例,非旧制也。合无今后,除在京衙门题本系有印信及官吏连名佥署者,俱遵照旧规,于左顺门径自投进外,其馀一应职行奏本并在外衙门题奏等本,俱从通政司投逓类封进览。其面辞面见人员,应该缴敕领敕投逓图本文书者,俱从该寺先期题知临朝引入面奏进呈,不得擅将本?收受封进。仍进前项同寺职掌通行天下,王府及大小衙门知会,以便遵守。再照得鸿胪寺先因圣体违和视朝之时,诚恐起数太多,有劳宣命题。称今后凡遇免朝,一应面见面辞官员。应该领敕缴敕者,俱于左顺门领缴复命等项人员,俱从本寺具本奏知。此葢一时权宜之策耳,今遂沿以为例。凡遇免朝,即谓不须陛见,径将敕书领缴,非祖宗之制也。况今皇上励精图治,视朝临政,鲜有暇日。正宜延见群臣,以宣德意。其领敕在外公干事完,回还人员,正宜面奉天颜,亲进奏疏,以通下情所据前事相应,遵复照常举行,合无今后应该面见面辞及领缴敕复命等项人员,虽遇皇上暂时免朝,仍候视朝之日,于奉天门奏见,庶使中外臣工皆知尊君之礼,而于祖宗立法防范壅隔之意益严矣。奉圣旨,免朝日期领。敕缴敕等项不系重大事情,照该寺题准事例行,其馀依拟」。钦此。

受赏赐

定颁赐受赐礼。

洪武三年九月,上谕礼臣:「近颁赐之礼失序,今后当以所赐物先置奉天门内,引人入见,听宣谕后给。若物在后,与贡献何异?」

洪武八年二月复位,颁赐及迎接、诏告仪。凡朝官受赐于御前,跪受衣,则服以拜。赐皆五拜礼。在官受赐者初四拜。既受赐,复四拜。

止赏赐,辞免虚文。

嘉靖十一年十一月内,礼部题该巡按贵州监察御史周(□睾)奏为钦蒙恩赏,乞容辞免事云云等因本部看得,御史周(□睾)奏要辞免赏赐一节,固见本官处心廉让,不敢自有其功之意。但查有前项劳绩,已经兵部议拟题奏钦依给赏,乃系国家彝典,似难准辞。再照近来各处受赏官员,不以诚体陛下褒功至意,往往循习故事,辄具疏辞免烦渎天听,且差人赍进,往返道路,糜费供亿。非惟辞涉不情,抑且有乖大体,合无通行。各该地方抚按等官,除有误恩滥及应该辞免者,自合照例辞外,其馀有功人员,既经核实,该部题奏钦依礼所当受者,今后止许具本称谢,毋得辄复辞免,以示虚文,违者许礼科参究。其今次御史周(□睾)辞免赏赐,合无行令祗领,惟复听其辞免」。奉圣旨:周(□睾)已赏了,不准辞。近来受赏官员往往具辞,委的烦扰,依拟行各该地方抚按等官,今后有功人员该赏的止,许具本称谢,不必辞扰」。钦此。

仪从。

武官公使人数

洪武三十年,上以武官多私役军卒逾法制,命礼部考定其从人额数。于是礼部议:指挥及同知六人,佥事及千百户、卫所镇抚四人,皆于正军伍内取用,轮番更直。每三百一易下直,则归队伍操练。凡卫所,直厅六人,守门二人,守监四人,守库一人,止选老军充役,每月一更直。

洪武三年十二月,诏定公侯仪从礼部尚书陶凯等考定,以唐、宋之制为准。于是赐功臣魏国公徐达以下仪从各有差。

洪武十年八月壬申,定官员仪从及公使人数。初,丞相、大都督准侯例,仪从用十五人,从一品十三人,正从二品九人,三品七人,四品五人,五品四人,六品四人,七品三人,八品、九品二人。至是,议自从五品以上仍前例,六品至九品比前例各减一人。其各司听差公使人数:中书省、御史台各二十六人,六部各十人,断事、司察院各八人,应天府十五人,上元、江宁二县各十人。

洪武十三年三月癸巳,诏以京卫军士充公侯仪仗户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皆二十户,曹国公李文忠等皆十九户,侯皆十五户。先是,以京民充之,近因善长以老疾辞仪从,故命易以军士,仍给之。

凡官员,鞍辔、马颔、下缨并秋辔,俱黑色,不得用红缨及描金、嵌金天青朱红装饰。公侯及一品、二品,银鋄铁事件,描银(革占)。三品至五品,银鋄铁事件,油画(革占)。六品至九品摆锡事件,油画(革占)一。军民用铁事件,黑绿油(革占)。

凡官员伞,葢不得用金,绣朱红装饰。公侯及一品、二品,银葫芦顶,黑色茶褐罗表,青绢里,三檐雨伞,油绢。三品、四品黑葫萝顶,馀同二品。五品,黑葫萝顶,青罗表青绢里,两檐。雨伞、油绢。六品至九品,黑葫萝顶,青绢表青绢里,两檐雨伞、油纸军民不得用罗绢。凉伞止用油纸雨伞。

在朝,公卿大臣乘安车肩舆。景泰间,在京文职官,自三品以上乘肩舆。正统后,因太监汪直奏革部覆得旨如景泰时行。弘治间,河南等道监察御史奏禁约八人,抬部议,两京及在外文武官员应乘轿者乘轿,应乘马者不得乘轿。得旨,八人轿,严加禁约。

官司备考。

公仪

郡县礼生仪从。

洪武二十年,定郡县礼生及仪从人。先是,命郡县籍民充仪从,及选民生资质祥雅者为礼。生遇迎接诏赦、进贺表笺及春秋祭祀,则令赞礼供事。而郡县富民,夤缘有司假此为名,影蔽差役,或因以为奸。至是事闻,命罢之。遇迎接诏赦之类,以儒学生员赞礼毕,仍令肄业,仪从则以弓兵、皂隶之徒为之。

都布二司庆贺、序秩。

洪武十五年,广东布政司使请于礼部曰:「本司秩从二品,都指挥使司正二品,正旦等节庆贺行礼,请定著衙门」。礼部以闻,上命行礼,宜于布政司班列则以秩为序。

军卫与有司行礼。

永乐元年壬申,巡按福建监察御史周新言:「朝廷设立军民诸司,彼此颉颃,两非统属。今福建都司所辖各卫官,每府官过卫门,或道路相遇怒,府官不下马,甚至鞭辱。仆隶及各卫千户,所遇有公务,不申本卫,径令有司理办。少或不从,辄诃责吏典,有乖治体。请自今府官以公事至卫者,行正道平礼相见,道途相遇,分道而行。遇圣节、正旦、冬至卫官悉于府治行礼。其千户所遇有公务,不许径移文府县,亦不许凌辱有司官吏。又开读诏书,乃各布政司职掌,既已差人于各府开读卫、所官一同行礼,而都司又差人下卫所开读科敛军士筵晏馈送,扰众非一。请今以后开读诏书,除附近府、县、卫所一同行礼外,抄誊遵守。其边海卫所亦从布政司差人开读为宜」。上悉从之。命礼部行诸司遵守。

庆祝拜礼。

宣德四年八月,直隶安庆府潜山县知县俞益言:「洪武初,凡遇正旦等节,在外大小衙门庆贺礼仪,俱行舞蹈山呼十四拜礼。后来惟五品以上衙门进表之日,行此礼至节日,止于露台上设香案告天祝寿,行九拜礼。固是定制,缘五品以下不进表者尚多,亦止行九拜礼。臣下之心,皆有未安。宜仍旧行舞蹈山呼十四拜礼,庶展臣子至敬之心」。从之。

到任祭牲数:

宣德七年,直隶庐州府英山县知县贺完奏:「洪武中,定新官到任仪注,凡新官到任,父老人等导引入城,遍谒神祠,如仪致祭。其仪物皆出于官。若山川、城隍等神,俱用二牲。其馀忠臣、烈士用一牲。今在外各衙门新官到任,有用二牲遍谒祭告者,有用二牲于城隍庙。设坛总祭者,其礼不一,宜有定规」。命行在。礼部议,令羊豕各一,总祀应祀神祇于城隍祠」。从之。

宪司与卫进表行礼。

正统六年,山东济南卫指挥同知邓鉴奏:「按察司与卫俱三品衙门,旧例行文平关。正统初年以来,按察司始札付各卫经历司,比者山东按察司进表之日,令卫官赴司随班行礼,有违洪武礼制。乞敕该部申明旧例,行文平关进表行礼,各于本衙门为当」。上命礼部议。尚书胡濙等言:「各卫与按察司平关,未可从其进表行礼,宜各于本衙门」。从之。

京卫赴京行礼。

景泰六年,南京守备平江伯陈豫言:「江北和阳六卫统隶督府,凡拜表庆贺,一切礼仪,例应赴京行礼。但诸卫分守江外,所寄甚重。一遇时节,倾城官属尽数渡江,或值风涛,甚至旬日不能还卫。城池管钥,委付无所,实非所宜」。礼部言:「六卫虽为京卫,实为外卫,无别关防,不可不严。且远隔江涛,往复不便。今后请但令各卫长官一人及首领官一人入京行礼,馀悉留卫治事」。从之。

致仕与有司班次。

成化十一年正月,国子监祭酒周洪谟言:「时节行礼,宜令致仕官与有司官依品高下,序列班次」。事下所司议。礼部覆奏所言,致仕与见任同,乞通行天下遵守及受封官亦与致仕者同。

官民相见揖拜礼。

洪武五年三月辛亥,命复位官民相见礼。先是,元俗官僚相见,跪一足为礼,拜则叩首。既拜,复跪一足,属官下人见上司官长,即引手于后,退却。若避之,然上甚厌之。至是复定为仪。凡内外诸官,每旦会公堂,肃揖就坐。幕官先揖,长官退就幕署。其属官见上官,必序立堂陛之上,躬揖上官随坐,随立拱手答礼。幕官答拜如初见。及以事出而还见,上官再拜,见幕官亦然。上官拱手,幕官答拜,品秩等者互揖。凡内外掾吏、令史、书吏、宣使奏差人等晨谒长官阶下,一揖,长官不答。幕官拱手如节序及公参,或差遣辞见,俱两拜。长官不答,幕官答。凡典吏见幕官亦序立阶下,肃揖幕官,不答。如时节公参差遣,辞见两拜,幕官拱手。凡子孙于祖父母,每旦肃揖。若远出旬日及节序庆贺,皆四拜。馀尊长亦然。若尊长之疏远出旬日及节序庆贺,两拜。

都御史与御史体式

弘治十七年十月,巡抚辽东都御史张鼐言:「臣窃惟都御史之于御史名器,不无上下之别,今巡按御史馀濂批语,皆以上临下之词。且臣若果恣意变法,濂自当指实劾奏,岂可不顾名分,有失大体?乞将臣放归田里,仍命大臣及科道官辨别是非,复斟酌巡抚、巡按、公会礼仪及移文体式,通行遵守」。上下其章于刑部,仍命与礼、兵二部议。濂亦上疏自辨,以为:「臣所谓不许擅变成法者,乃为都司卫所而言。鼐因臣劾奏,乃捃摭他词,欲致诬害。且巡抚、巡按事有关涉,行令所司转达,亦事体因袭之旧。于是礼、兵、刑、三部议:「今后巡抚、巡按公会文移,宜各遵礼制。都察院正坐,御史傍坐,都御史札付御史,御史则具呈都御史。或有各属相关事情应转行者,则抄案转行。其有事干军马粮饷,彼此相关,仍行知会」。

申明一城衙门共开读。

景泰六年十一月,参赞延绥军务大理寺少卿曹琏言:「旧制,凡朝廷颁降诏敕,各衙门通行迎接,于大衙门开读,以次衙门,誊黄遵奉。今往往不遵此例,各别差人赍捧一城之内,至开读至五七次者。且如绥德一城有镇守衙门官,有卫有州,而州所部衙门复无虑五六既赍,至镇守等官处矣。复颁之于卫卫,又颁之于州州,又徧颁于所部。非惟烦亵不敬,抑且赍来人使,往来重迭,供给馈送,不胜其扰。乞敕所司申明旧制,重行禁约」。从之。

榜令

申明亭书罪犯。

洪武十五年,上谕礼部臣曰:「天下郡邑,申明亭本,以书记犯罪者姓名,照示乡里,以劝善惩恶,使有所儆戒。今有司概以百姓杂犯小罪书之,使良善一时过误者,为终身之累。虽欲改过自新,其路无由尔」。礼部详议来言,于是礼部上:「自今犯十恶、奸盗诈伪、干名犯义、有伤风俗及犯赃至徒者,书于亭,以示惩戒。其馀虽杂公私过误,非干风化者,一切除之,以开良民自新之路。其自私毁亭舍,除所悬法令及涂没姓名者,监察御史、按察司官以时按视,罪如律」。制可。

旌善申明二亭纪录。

洪武十七年壬寅,命礼部录有司官善政著闻者,揭于其乡之旌善亭。刑部录内外诸司官之犯法罪状明著者,揭于申明亭,以示劝戒。

振饬申明旌善亭。

正统三年,户部广西司主事张清言:「洪武间,设立申明旌善二亭,所以劝惩善恶也。近年有司视为文具,废弛不举,将何以示劝惩?」广西乐平府知府唐复亦以为言。行在礼部会议,宜行天下府州县修葺二亭,复置板榜于内。如有为善为恶之人,备写事迹,揭于亭,以励风俗」。上命有司行之。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