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七

明。 俞汝楫 编

建官小序。

昔《周官》宗伯掌五礼为?凶、军宾,《嘉?》为上帝群神,先王之祀,凶为丧荒、吊禬、恤宾为朝宗觐,遇会同问视军为大师、大均、大田、大役、大封、嘉为饮食,昏冠、宾射、飨燕、脤、燔、贺、庆,故宗伯之属甚设。盖文德炳离、礼运、昌明之会,固知伯夷不能独肩,一夔未易居足矣。我太祖众建诸司,最得《周官》精义,而尤垂神于礼。故所建礼曹诸职,要以师其意,不袭其名,长贰视上卿,司属以下,分曹治事,孰非宗伯氏遗法也?考其时秩,制三易始定,诚重之矣。文皇迁都,当经营倥偬之际,犹以驻跸严肃,仪轨是急,特建行在礼部员,扈从以行,至定鼎乃革,而专设令部官正统而后稍增员额。然大指在因事益官,非因官益事也,故每以师济为埙、篪,而不闻以侵旷乾庖爼。成、弘以来,则长贰颛任词臣,或以蓬瀛清切兼司斗杓,或以喉舌尊严旋践黄阁,云雷霖雨,每出春卿,地望优崇,五官莫及,盖亦分辅之渊薮,端揆之左次矣。可无纪与志建官。

自周官既湮,秦、汉以下礼曹未有定制也。秦废典,任吏以主发殿中书者称尚书,次为左右曹。汉至武帝,使左右曹吏分平尚书奏,事旋罢。成帝始置尚书、五曹、仆射、诸曹外,其一为客曹,主外国夷狄事。光武以客曹分南北,称六曹,而吏曹主选举,兼掌斋祀,则祠司客司之端见矣。魏设五曹,客曹分三,其下有子曹。晋仍六曹。客曹分左右,南北而四。东晋又五曹有祠部无客,以左仆射领主客,祠部尚书领祠部仪曹,自此客曹下列子部中,其后特重。祠部尚书掌庙祧之礼,常与右仆射通职,不并置,或右摄祠。或祠摄右则客祠皆属左、右仆也。后魏吏部管南北主客,祠部管左右主客。北齐改左主客为主爵,南主客为主客,掌诸蕃杂客事,时尚未有礼部也。宇文周置春官卿,又有礼部,而不言职事,俄改礼部为宗伯,又春官之属有典命,寻改典命为大司礼,最后改大司礼为礼部,谓之礼部大夫。隋开皇中,定置礼部尚书,统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四曹。唐承隋制不改。龙朔中,改为司礼太常伯,咸亨复旧,光宅又改为春官,神龙复旧。沿及宋、元,相因无改。然宋初以膳次主客,元佑以主客兼膳,绍圣主客、膳部互置。迨金、元而有礼部,无主客。元成宗又增礼部尚书一员领会同馆事,然皆为尚书省属官,与《周官》宗伯掌邦礼之任,固有间矣。至国朝而礼部之设,直追周官》之旧。盖春官宗伯之职,大宗伯一人、小宗伯二人,率其属以修政令。而今制尚书仿大宗伯左右侍郎仿小宗伯四司属所视事,视周罔异云。

礼曹之官,前代亦无定名。秦郎中令属有五官,左右中郎将三署,有中郎付郎,郎中三郎、郎中秩比三百石,不属尚书。汉武更名光禄勋,而中郎、郎中满六载爵三级,外郎满六岁爵二级,则今员外郎也。光武分六曹,命置尚书郎三十四人,秩四百石。每郎缺,辄从三署选郎,五诣尚书台试笺奏。初称守尚书郎中,满岁称尚书郎,三岁称侍郎,而客曹主羌胡事,乃若起草。明光更直隶礼,昼枕夕楫,握兰含鸡,瑜糜一丸,赤管双笔,则诸曹同之矣。魏晋、宋、齐、后魏、北齐惟置郎中。梁、陈两置。隋开皇讳忠不置郎中,惟置侍郎。六年,始置员外郎。盖魏末常侍,晋初侍郎皆有员外散骑,而尚书省则自隋始。乃汉复有光禄勋、主事察诸郎茂才高等为之,秩四百石。后魏量曹置主事郎,从六品上。隋置主事令史。炀帝于主事去令史名,每十令史置一主事,时用士人。其子曹侍郎但曰郎二郎,省一而升侍郎,于六曹各置一人,贰尚书。唐则主客郎中一为五品,员外郎一为六品主事,二为九品。时立法日以清官两人侍制衙内郎中、员外郎咸与焉。御史历殿中侍御中丞矣,必荐最得员外郎。郎中柳子厚以监察御史为礼部员外,尚嫌骤显,则是礼部自晋、宋来称清曹选、重望高岂一日哉?宋制,郎中、员外郎因之,而主事为吏额。分案四,置吏七。然进省、八座令、仆均统六曹,复有左右司郎中、员外郎,据子部上,以溯秦左、右曹之意,更华要我。太祖罢中书省,升六部为二品,分寄丞相权,而裁左右司厘子部为清吏诸司司,置郎中、员外郎,其职名品秩,遂为不易之典云。

国初,礼部

洪武元年,始置礼部官,统于中书省。先是,中书省惟设四部,掌钱谷、礼仪、刑名、营造之务。至是,上乃命中书省李善长等议建六部,分理庶务。乃定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首。以钱用壬为礼部尚书,世家为侍郎。至上御奉天殿,用壬等入见,谕之曰:「朕肇基江左,军务方殷,所以官制未备。今兹以卿等分任六部国家之事,总之者中书分,理之者六部,至为要职,凡诸政务,湏竭心为朕经理,或有乖谬,则贻患于天下,不可不慎」。

洪武元年八月,中书省奏定六部官制,礼部尚书正三品,侍郎正四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主事正七品。

洪武五年六月,定六部职事,岁终考绩,以行黜陟。礼部掌天下礼仪、祠祭、燕飨、贡举之政。其属有四:一曰总部,掌仪制、表笺,厝日赠谥、诏赦、科举、图籍乐律。二曰祠部,掌祭祀、医药、丧葬、僧道、度牒。三曰膳部,掌燕享膳差、器物酒醴。四曰主客部,掌贡献,建言四夷朝贡赏赉。设郎中、员外郎、主事分掌其事,而以尚书侍郎总其政务。

洪武六年,定六部及诸司设官之数。部设尚书二人,侍郎二人。礼部设总部、祠部、膳部并主客四部。每部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各三人,通二十人。

洪武八年置书画库,官一人,正九品,隶礼部。

洪武十年,吏部奏定,六部每科设都吏一人,历九年于从七品出身。椽史、令史亦历九年,依已定资格出身。

洪武十三年升礼部官品秩先。洪武元年始设礼部,定官秩属中书省。至是罢中书省,升六部官秩,仿古六卿之制,分领中书之政。升尚书为正二品。侍郎正三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司务从九品。

是年,罢礼部备用库书画库。

是年,又定六部官制,凡设官吏五百四十八人,官一百五人,尚书六人,侍郎七人,郎中二十四人,员外郎二十四人,主事四十四人,比唐制减三十二人,比旧制减七十一人,吏四百四十三人,都吏二十四人,令史一百三十四人,典史二百八十五人,比唐制减四百二十六人,比旧制减三百四十五人。

洪武十五年,定礼部官制。尚书、侍郎各一人,捴掌天下礼仪、祠祭、燕飨、贡举之政令。其属有四部焉:曰总部,掌礼仪表笺、历日、赠谥、公式、印信、学较贡举、图籍之属。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都吏一人,令史二人,典吏四人。曰祠部,掌祠祀享祭及乐律、祭器、牺牲、医学、释道优给之属。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都吏一人,令史二人,典吏四人。曰膳部,掌燕飨牲豆酒膳及孳牲器物。杂支之属。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都吏一人,令史二人、典吏四人。曰主客,掌朝聘进贡诸蕃来朝,建言宾客赏劳之属。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都吏各一人,令史二人,典吏四人,承发典吏一人。架阁兼勾销典吏一人。

洪武二十二年,改六部所属总部之名,以礼部、总部为仪部,又以四部郎中、员外郎为属官,主事司务为首领官。

洪武二十四年,增六部司务禄米。先是各部主事之下,设主事于司务之后署衔,月给米二石五斗。至是增为三石,不署案牍,掌催督稽缓、勾销簿书之事。

洪武二十五年,上以中外文武百司职名之沿革,品秩之崇卑,勋阶之升转,俸禄之损益,历年兹久,屡有不同,无以示成宪于后世。乃命儒臣复位其品阶勋禄之制,以示天下。

正二品、六部尚书,勋正治上卿阶,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禄月米六十一石。

正三品左右侍郎、勋资治尹阶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禄月米三十五石。

未入流各部司务禄月米阙□石。

正五品、六部郎中,勋修政庶尹阶,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禄月米一十六石。

从五品员外郎,勋协正庶尹阶,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禄月米一十四石。

正六品主事,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禄月米一十石。

洪武二十九年八月,改六部诸属部为清吏司。上以六部之属皆称部,混而无别,故欲易其名,因寓饬厉之意。凡诸属部,更其名者十有三:礼部、仪部曰仪制,祠部曰祠祭,膳部曰精膳,主客仍旧,皆称清吏司。革除年六月,吏部言:「建文中改旧官制,如各部尚书旧正二品升正一品,又增设侍中二员,正二品,位侍郎上,所属诸司旧有清吏二字皆除去,并合遵复旧制」。诏速复之。革侍中、礼部尚书仍二品。又言:「建文中,改天地坛祠祭署为南郊祠祭署,山川坛籍田祠祭署为籍田祠祭署,泗州祠祭署为泗宾祠祭署,宿州祠祭署为新丰祠祭署。又设钟山祠祭署非旧制」。上命泗洲、宿州地坛定为郊坛祠祭署,钟山祠祭署不可罢。

行在礼部。

永乐元年正月,以北平为北京。二月,置北京行部,置尚书二员,侍郎四员。其属六曹:吏、户、礼、兵、工五曹。清吏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

是年,命礼部铸北京行部诸司印。

十八年,定都罢北京行部,分置行在六部,以备扈从,其礼仪之政,尚属于国。初,礼部 九月,上命行在礼部。自明年正月初一日始正北京为京师,不称行在各衙门印有行在字者,悉送印绶监令。预遣人取南京各衙门印,给京师。各衙门用南京衙门皆加「南京」二字,别铸印,遣人赍给。于是国初礼部印转而北矣。

正统元年九月,造行礼部印。时尚书胡濙自劾不谨失行,在礼部之印,上不问,为更造之,改其文曰「行礼部印」。

礼部

正统六年十一月,正行在礼部为礼部,改给礼部印,即国初印也。先是,正统五年,浙江宁波府知府郑珞言:「国初造两京,合于古制。自太宗皇帝定鼎北京以来,四圣相承,正南面而朝,万方四十年于兹矣。而诸司文移印章,乃尚仍行在之称,名实未当,请正京师」。礼部尚书胡濙言:「行在太宗,皇帝所定,不可辄有变更」。事遂寝。至是宫殿成,上乃命各司去行在事,而于南京文武衙门增「南京」二字,悉改给其印焉。

是年,添设仪制、祠祭二司主事各一员,恊理司事。

天顺五年,增置礼部仪制司主事一员,以尚书石瑁言司事繁冗故也。

弘治五年,增设礼部主客司主事一员,专提督会同馆,时有馆夫、盗夷人财物。从兵部奏也。

正德二年,吏部奉旨查议,天顺以后,添设官员,地要政繁,不可裁革。礼部仪制司及主客司提督夷人主事昔二员非要地而事简可革者,礼部铸印局副使一员,得旨俱裁革别用。

万厯九年,裁革仪制,祠祭、主客、三司主事各一员。十一年复设。

今定设。

正官

尚书一员。 左右侍郎各一员。

司属官。

仪制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主事二员。

如遇选驸马,则添设本司主事一员教习。

祠祭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主事二员。

主客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主事二员。

内一员提督会同馆。

精膳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员。

首领官。

司务二员。

所属衙门 以下照会典

行人司。司正一员,左、右司副各一员。

万厯九年革左司副一员。十一年复设。

行人三十二员。

旧三百四十五员,嘉靖中存三十七员,万厯九年革五员。

铸印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旧二员,万厯九年革一员。

教坊司。奉銮一员,左、右韶舞各一员,左右司乐各一员,协同官十五员。

附考。

国初,礼部四属部,各设主事司务一员为首领官,通为主事四员,司务四员,有主事印。至洪武二十九年,改主事为司官,革主事印,而司务亦止设二员,以司务为首务官。永乐迁都,设礼部皆因之,至今为定制云。

建署[小序]

夫人臣夙兴以庀王事,退食而砥素丝,建署弗可后矣。然卯金兆祚读黄图而知射声之八,署典午偏,安览潘金,而知虎贲之寓直,则治事之宇,又非关国家而急记载者哉!矧礼署彰邦教,示民不佻,伯夷夙夜之寅,桓武、世德之馆,宁殊凤阁、兰台,拱紫微而近宸极也者,国初之署在留都。文皇定鼎于北,有行在礼署。宣德五年更建今署,而廨宇大备,规制宏远矣。延迄于今,不改翬飞鸟革之旧,将宗社实式灵焉。谨考厥建置,并与其燕息之居,详著于萹,是皆君子攸跻攸宁之所也。庶使后之览者,知风教之地动景行之思焉。志建署。

永乐十八年八月,定京师于北甫经营宫殿,开设百司。礼部亦在草剏之。初,未有定署。

宣德五年二月,建行在礼部于北京大眀门之东。时五府、六部皆未建,上命以礼部所典者天地、宗庙、社稷之重,及四方万国朝觐会同者,皆有事于此,故首建之。地位规制,皆如南京,加宏壮焉。

六月,新作行在礼部,成锡宴落之命,公、侯、驸马伯,都督、尚书、侍郎、都御史、学士、祭酒,及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掌印官及本部属官皆得与。

礼部堂。

大门三间,西朝扁曰「礼部。

进大门左为铸印局,右为土地祠。

仪门三间。 左右角门各五间。

西廊廊房各十四间。

左厅三间,为鸾驾伏库。

右厅三间,为司务厅。

大堂后川堂上揭御制《礼部箴。

后堂五间 左右堂火房六间。

后堂后碑亭二座 亭左房五间。

亭右房六间。

亭后为架阁库七间。

大堂前左上入,仪制司右上入祠祭司左下入主客司右,下入精膳司。

仪制司。

司门。 甬道左右科房六间。

正厅三间。

左右房各三间。 川堂一间 后堂三间。

表厅三间

祠祭司。

司门 甬道左右科房六间。

正厅三间。

左右房各四间。 川堂一间。 后堂三间

主客司。

司门。 甬道左右科房六间。

正厅三间。

左右房各四间。 后堂三间

精膳司。

司门 甬道左右科房六间。

正厅三间。

左库房一间。 后堂三间。

附录

夷馆。

正统四年九月,改修旧礼部为厂房,以馆外夷使臣。

直房。

景泰三年,礼部奏:「本部职掌四夷外国并各处进贡金银器皿、方物及赏赐之类,旧有直房三间,系吏房礼。三部堂上官,每日候朝处所于内收贮各处进贡、赏赐等物。凡今剌 臣数多赏赐,动经万计,收贮不尽,遂使各官每日候官无地可处看得吏科。北廊房六间,是府军等卫带刀上直官军所处,犹有空者。乞将带刀官军并作三间,其馀三间拨与本部收贮各处进贡金银、方物及赏赐钞币彩縀之类」。上命如议为礼部直房。

修署。

正统七年九月修礼部公署。

景泰六年五月,修礼部四司。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