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俞汝楫 编
仪制司。职掌
蕃国礼。
国初,诸蕃来朝,必见皇太子及亲王。皇帝亲御殿待宴,后止朝见,上赐宴会同馆,命礼部待之。其蕃使进表,亦不宣读。
蕃王来朝仪[蕃国遣使进表朝贡仪附]
洪武二年定。 凡蕃王来朝,至龙江驿,驿官具报应天府报中书省及礼部以闻,遣侍仪、通赞舍人二员接伴,遣应天府知府至驿礼待。前期,馆人于正厅陈设蕃王座于厅之西北,东向。知府座于厅之东南,西向。知府进馆,以宾主接见,具酒食,宴待毕。知府还,蕃王送出门外。次日清晨,从官复伴送。蕃王入会同馆,礼部尚书奉旨即馆中宴劳。尚书至,蕃王服其国服,出迎相见,宴享如龙江驿。酒行,作乐。宴毕,尚书及从官皆出,蕃王与其从官送至馆门外。明日,中书省奏知命官一员诣馆如前。宴劳,礼部告示侍仪司以蕃王及其从官具服于天界寺习仪。三日,择日朝见。前一日,内使监陈设御座香案于奉天殿,尚司设宝案于御座前,侍仪司设蕃王与其从官次于午门外,蕃王拜位于丹墀中道稍西及御座之南。其从官拜位于蕃王丹墀拜位之后,俱北向。设方物案于丹墀之北,中道东,西方物状案于御前及丹墀中,受方物官位于方物案之东西,知班二人位于蕃王拜位之北,引蕃王舍人二人位于蕃王之北,引蕃王从官舍人二人位于蕃王从官之北,俱东西相向,馀如朝会仪。是日鼓初严,礼部陈方物于午门外,举案者就案。次严,执事官俱入就位。接伴舍人引班舍人引蕃王及其从官,立候于午门外三严。文武官具朝服入,就侍立位。执事者举方物案,蕃王等从其后,繇西门入,奉天西门,至殿前丹墀西候立。侍从奉迎皇帝具礼服御舆以出,大乐鼓吹振作,升座,乐止。卷帘,鸣鞭报时讫,蕃王及其从官各就拜位,执事者以方物案置蕃王拜位前。赞拜,乐作。蕃王及其从官皆四拜,乐止。引班导蕃王升殿,宣方物官取方物状从行,俱繇西升,乐作。从殿西门入,内赞接引蕃王至御前,乐止。赞拜,蕃王再拜,跪称:「兹遇某节,钦诣皇帝陛下称贺」。致词讫,宣方物官跪于御前西宣状,承制官跪承制,诣蕃王前立,宣制讫,赞拜,蕃王俯伏兴,再拜。蕃王及宣方物状官俱繇西门出,乐作,复位,乐止。赞拜,乐作。蕃王及其从官皆四拜,乐止。礼毕,鸣鞭,皇帝兴,乐作。至谨身殿,乐止。引班导蕃王及其从官俱出见皇太子。前一日,礼部官以蕃王所献东宫方物启知内使监设皇太子位于东宫正殿,蕃王及其从官次于东宫门外。又设蕃王拜位于殿门外及殿中,其从官拜位于殿下中道之东西,俱北向。引班二人于蕃王拜位之北,引从官二人于从官拜位之北,皆东西相向。馀陈设如朝会仪。质明,蕃王朝见皇帝讫,常服至东宫门外,文武官公服入从侍。皇太子皮弁服出,乐作,升座,乐止。引班引蕃王入,乐作,至位乐止。其从官俟立于殿下东西相向。赞拜,乐作,蕃王再拜,皇太子立,受,乐止。引班引蕃王至殿西门内,赞接引至殿中跪,称兹遇某节诣皇太子殿下称贺。致词讫,俯伏,兴。蕃王复位,赞拜,乐作。再拜,皇太子荅拜,乐止。蕃王出,皇太子坐。引班引蕃王从官就拜位。赞拜,乐作,从官皆四拜,乐止。礼毕,皇太子兴,乐作。出殿门,乐止。及蕃王、其从官以次出接,伴舍人引见亲王。前期,王府官设王座于正殿东稍北,西向。蕃王座于殿西稍南,东向。蕃王拜位于座之南,王荅拜位于座之北。蕃王从官拜位于殿门外,北向。内赞二人位于殿上之东西。承传二人位于殿门外之东,西接伴舍人位于内赞之南,东西相向。引从官二人位于拜位之北。王府官侍立位于殿上左右,俱东西相向。是日,所司陈仪仗于殿之东西,蕃王至王府门外,执事者先入就位,王皮弁服出升座。蕃王至殿下,繇西阶升,王降座,出,迎于殿门外。既见,王府官引王繇中门入,舍人引蕃王繇西门入,各就拜位。赞拜,蕃王再拜,王答拜就座,蕃王亦就座。引班引蕃王从官就拜位,皆四拜。礼毕,蕃王诣王座前,王降座,蕃王举手揖毕,王还府。蕃王出王府官送至门外,择日赐宴于谨身殿。拱卫司设黄麾仗于殿廷左右,内使擎执如奉天殿受朝贺仪。内使监陈设御座于殿中,皇太子座于御座东偏稍南,诸王座皆以次而南,俱西向。又设诸王座于西偏,与东偏诸王座相对,俱东向。蕃王座于殿中之西第一行,东向。次设文武一品陪宴座。第二行、二品、三品三行,俱东西相向。蕃王从官、文武三品陪宴官俱以序座于西庑,东向北上。和声郎陈大乐细乐舞队于殿之南楹,光禄寺设御尊于殿中之南,皇太子、诸王、蕃王至二品官酒尊于殿门左右之东西。御位司壶二人,尚酒、尚食二人东偏。皇太子诸王、司壶二人,奉酒食二人西偏,诸王如之。蕃王司壶一人奉酒食一人。文武官第一行及左右第二行各司壶四人兼供酒食。光禄寺直长于两庑,各置酒尊及司壶供酒食之人。光禄寺卿陈御食案及皇太子诸王食案。寺丞设蕃王食案于殿中。直长设殿上左右文武官及两庑食案各于其座前。诸执事者各供事。舍人引文武官常服侍立于殿门之左右。又引蕃王服其国服,侍立于百官之北。引进,皇太子、诸王常服侍立殿内之左右,侍仪导引皇帝常服升御座,大乐鼓吹振作,鸣鞭,乐止。皇太子、诸王各就座,礼部官取旨导蕃王入就座。光禄寺卿举御食案进于御前,礼部侍郎、光禄寺少卿举食案置于御前皇太子诸王之前,礼部郎中、光禄寺丞举食案置于蕃王前。文武官及蕃王从官各以次就座。内使监令于御前斟酒,司壶、皇太子诸王以下各斟酒,细乐作,奏《太清之曲》,和声郎北面立,举手唱上酒」,皇帝举爵饮,皇太子以下皆饮毕,乐止。酒再行,细乐作,奏《感皇恩》之曲,饮毕,乐止。内使监令于御前进食,供事者自皇太子以下各供食,大乐作。和声郎唱上食,皇帝进食,皇太子以下皆食毕,乐止。酒三行,细乐作,奏《贺圣朝之曲》,饮毕,乐止。进食,奏大乐,食毕,乐止。凡五进食皆如之。酒四行,细乐作,奏《普天乐》之曲》。饮毕,乐止。进食酒五行,细乐作舞诸国来朝之舞。饮毕,乐舞止、进食酒。六行,细乐作,奏《朝天子之曲》,饮毕,乐止。进食酒七行,细乐作《奏醉太平之曲》,舞《长生队之舞。饮毕,乐舞止,进食。其西庑进酒、进食之次,亦如殿中,惟不用乐。宴毕,皇帝兴,乐作,皇太子、诸王侍从还宫,乐止。文武官、蕃王俱以次出东宫。 日宴蕃王。是日宿卫陈设如朝会仪。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俱取旨宴乐。蕃王陛辞,其陈设行礼如朝见仪,惟不设宿卫及传制方物案、宣状等官辞。东宫亦如见仪,惟不跪致词礼毕,中书省率礼部官送至龙江驿,礼部设宴如初。至,礼部官还应天府,官送起行。
二十七年更定。 凡蕃国王来朝,先遣礼部劳于会同馆。明日,各服其国服,如尝赐朝服者,则服朝服于奉天殿朝见。行八拜礼毕,即诣文华殿朝皇太子,行四拜礼。见亲王亦如之。亲王立受二拜,答二拜。其从官随蕃王班后行礼。凡遇宴会,蕃王班次居侯、伯之下。其蕃国使臣及土官朝贡,皆如常朝仪。
蕃国遣使进表。
洪武二年定。 前期,所司于王宫内外及国内街巷结彩,设阙庭于殿上,正中表笺案于阙庭前,香案于表笺案前,司香二人于香案左右,王拜位于殿中,众官位于王后,俱北向。司礼二人于王位北,引礼二人于王左右,引班四人于众官左右,俱东西相向。使者立位于香案东,捧表笺二人于香案西,设乐于众官拜位之后龙亭于殿南正中,仪仗鼓乐于龙亭前。是日清晨,司印者陈印案于殿中,涤印记以表笺及印俱置于案。王具冕服,众官具朝服,诣案前。用印毕,用黄袱裹表,红服裹笺,各置于匣中,仍各以袱裹之,捧表笺官捧置于案。使者与捧表笺官各就位。引礼引王及众官俱入就拜位,赞拜,乐作,再拜,乐止。王诣香案前跪,众官皆跪。王三上香讫,捧表笺官取表东向跪进王,王受表以进于使者。使者西向跪受,兴,置于案。赞兴,王复位。赞拜,乐作,王与众官皆四拜,乐止礼毕,捧表笺官捧表前行,置于龙亭中,金鼓仪仗鼓乐前导。王送至宫门外,还,众官朝服送至国门外,使者乃行。
蕃使朝贡。
洪武十八年定。 蕃国初附,遣使奉表进贡方物,先于会同馆安歇礼部以表副本奏知,仪礼司引蕃使习仪,择日朝见。其日,锦衣卫陈设仪仗,和声郎陈大乐于丹陛,如常仪。仪礼司设表案于奉天殿东门外丹陛上,方物案于丹陛中道之左右,设文武百官侍立位于文武楼南,东西相向。蕃使服其服捧表及方物状,至丹墀跪授,礼部官受之,诣丹墀置于案。执事者各陈方物于案毕,典仪内赞外赞宣表展表官、宣方物状官各具朝服。其馀,文武官常服就位。仪礼司官奏请升殿,皇帝常服出,乐作。升座,乐止。鸣鞭讫,文武官入班叩头,礼毕,分付东西侍立。引礼引蕃使就丹墀位,赞四拜。典仪唱进表,序班举表案繇东门入,至于殿中。内赞赞宣表外赞令蕃使跪宣表宣方物状讫,蕃使俯伏兴,四拜,礼毕。驾兴,乐作。还宫,乐止。百官及蕃使以次出。其蕃使常朝及为国事谢恩遣使进表贡方物,皆如前仪,唯不宣表。
蕃国庆祝仪
蕃王奉正朔称朝贡者,其国中有庆祝礼,颁自朝廷,使遵行之仪具于后。
圣节正旦、冬至望阙庆祝仪
洪武二年定。 前期,执事者于王宫正殿南向,陈香烛案于阙庭前,王拜位于殿中,褥位于香案前,众官拜位于王之后,俱北向。司礼赞礼于王拜位之北,司香二人于香案前,俱东西相向。是日,陈军仗于王宫门之外,乐工陈乐于拜位之后。众官先具朝服,引班于王宫门外,东西,执事俱就位。王于后殿具冕服,未赐者服其服。众官入,候立于殿庭,陈西王出,乐作,由西陛升,至拜位,乐止。众官就拜位。赞拜,乐作。王与众官皆四拜,乐止。王由东门入,乐作,至褥位,乐止。赞跪,王与众官皆跪。王三上香,毕,俯伏,与众官皆兴。王繇东门出,乐作,还位,乐止。赞拜,乐作。王兴,众官皆四拜,乐止。赞搢笏,三舞蹈,跪,三拱手,加额,呼「万岁」,出笏,俯伏,兴。四赞拜,礼毕,王与众官以次出。
蕃国迎诏仪[受印物仪附]
皇帝登极及册立皇储,则遣使颁诏,蕃王受封则赐,或有赉予,故有蕃王迎接之仪。
洪武十八年定。 凡使者入蕃国境,先遣人驰报于王,王遣官远接。诏前期,令有司于国门外公馆设幄结彩,设龙亭于正中,设香案于龙亭之南,备金鼓、仪仗,鼓乐伺迎候引。又于国城内街巷结彩王宫内,设阙庭于殿上正中,设香案于阙庭之前。设司香二人于香案之左右,设诏使立位于香案之东,设开读案于殿陛之东北。设蕃王拜位于中道,北向。设蕃国众官拜位于蕃王拜位之南,异位重行北向。设捧诏官位于开读案之北,宣诏官位于捧诏官之南,展诏官二人位于宣读官之南,俱西向。司礼二人位于蕃王拜位之北,引礼二人位于司礼之南,引班四人位于众官拜位之北,俱东西相向。陈仪仗于殿庭之东西,设乐位于众官拜位之南北。司向远官接见诏书,迎至馆中。安诏于龙亭中遣人驰报王。王即率国中众官及耆儒、僧道出迎于国门外,至馆中,具冕服,众官具朝服,行五拜礼讫,迎诏出馆至国门,金鼓在前。次僧道耆儒,次众官,次王,次仪仗鼓乐,次诏书龙亭使者常服行于龙亭后,迎至殿中。金鼓分列门外之左右置龙亭于殿上正中,使者立于东,引礼引王入就拜位,引班引众官人等各就拜位,使者诣前南向立,称有制。司赞唱拜,乐作。蕃王及众官以下皆四拜,乐止。引礼引蕃王繇西阶陛诣香案前,北向立。引礼唱跪,司赞唱众官皆跪。引礼唱上香,司香捧香跪进于王之左。王三上香讫,引礼唱俯伏,兴,平身。蕃王及众官以下皆俯伏,兴,平身。引礼引蕃王复位。司赞唱开读,宣诏官展诏官升案。使者诣龙亭捧诏书授捧诏官,捧诏官前受诏,捧,至开读案,授宣诏官。宣诏官受诏,展诏官对展,司赞唱跪,蕃王及众官以下皆跪。宣诏官宣诏书,捧诏官于宣诏官前捧诏书,仍置于龙亭,司赞唱俯伏,兴,平身。蕃王及众官以下皆俯伏,兴,平身。司赞唱拜,乐作,蕃王及众官以下皆四拜,乐止。司赞唱搢笏鞠躬三,舞蹈三拱手加额,山呼万岁山,呼万岁,再山,呼万万岁」,出笏,俯伏,兴。乐作。四拜兴,平身,乐止。礼毕,引礼引蕃王退,引班引众官以次退,蕃王及众官释服,使者以诏书付所司颁行。蕃王与使者分宾主行两拜礼,使者居东,蕃王居西,如蕃国陪臣行礼。使者立受。
正德元年,题准。 凡使者赍捧诏节前往安南等国王请留诏书为传,国之宝者听之。
嘉靖十六年题准。 凡礼制诏告天下者,遇有蕃国朝贡使臣,依式誊黄一道,付赍回国,径自开国读行礼。其恭遇国家大典礼,应该遣使诏谕者,仍遵照旧例施行」。
蕃国受印物。
洪武三年定。 使者至蕃国境,先遣关人入报,蕃王,遣官远接。前期,有司于国门外公馆,设幄结彩,设龙亭于馆之正中,备金鼓仪仗鼓吹于馆所,以伺迎引。又于国城内街巷结彩。又于王宫设阙庭于殿上正中,设香案于阙庭之前,设蕃王受赐予位于香案之前。设蕃王拜位于殿庭正中,北向。众官拜位于王拜位之南,异位,重行北向。设乐位于众官拜位之南,北向。司赞二人于蕃王拜位之北,引礼二人于司赞之南,引班四人于众官拜位之北,俱东西相向。陈仪仗于殿庭之东西,远接官接见使者,迎至馆所以上。赐安奉于龙亭中,遣使驰报王。是日,蕃王率百官出迎于国门外,远接官迎上赐出馆,至国门,金鼓在前,次众官常服乘马,行次仪仗鼓乐次上赐龙亭。使者常服乘马行于龙亭之后,迎至殿中,金鼓分列于门外之左,右众官分立殿庭之东西,置龙亭于殿上正中,使者立于龙亭之东。引礼引蕃王引班引众官各就拜位,立定。司赞唱拜,乐作,蕃王及众官皆四拜,乐止。引礼引蕃王诣龙亭前,使者称有制,引礼赞跪,司赞唱跪,蕃王与众官皆跪。使者宣制曰:「皇帝敕使某持印赐尔国王某并赐某物」。宣毕,使者捧所赐印并某物西向授蕃王,蕃王跪受以授左右讫,引礼唱俯伏,兴,平身。司赞唱同。蕃王及众官皆俯伏,兴,平身。引礼引蕃王出,复位。司赞唱拜,乐作,蕃王及众官皆四拜,乐止。司赞唱礼毕,引礼引番王入殿西立,东向。使者东立,西向。引礼唱使者与蕃王行两拜礼。使者降自东阶,蕃王降自西阶,遣官送使者还馆。
官员礼。
朝廷尚爵,故官员礼类依品级等。次凡拜揖、序立、行走回避、尊卑,上下森然,各有仪节,故备述之,而仪从到任礼附焉。
官员拜揖。
洪武二十年定。 凡公、侯、驸马相见,各行两拜礼。一品官见公、侯、驸马,一品官居右,行两拜礼。公、侯、驸马居左,答礼二品见一品,二品居右,行两拜。礼一品居左,答礼。三品见二品,三品居右,行两拜。礼二品居左,答礼四品见三品,四品居右,行两拜。礼三品居左,答礼。五品见四品,五品居右,行两拜。礼四品居左,答礼六品以下仿此,如三品见一品,四品见二品,行两拜礼。一品、二品官答受从宜,馀品仿此。如有亲戚尊卑之分,从行私礼。
二十九年定。 凡王府将军与驸马、仪宾、公侯相见,将军居左,驸马等居右,皆再拜。与文武一品至三品官相见。将军居中,各官拜,将军答礼,与四品以下官相见,各官拜将军坐受。
三十年,令百官以品秩高下分尊卑。其品级近者相见,行礼则东西对立,稍卑者居西,高者居东。其品级相越二、三等者,卑者居下,尊者居上。其相越四等者则卑者拜下,尊者坐而受礼,有事则跪白。如一品与二品相见,二品居西,行礼一品居东。答礼与三品、四品相见,三品、四品居下,行礼一品,居中答礼。与五品以下相见一品。 受禀事则跪,馀仿此。 凡司属官品级亚于上司官者,禀事则跪。 凡近侍官员,难拘品级,行跪拜礼,亦不许与外官交接。 凡同僚官品级,有高下者不拘。 凡大小官员于内府相见,不许跪拜。
弘治十一年议:准王府长史不许行走三司中门,若相见之际,须以礼待。
十五年,奏准陕西行太仆寺少卿与御史相见,比辽东、山西等处例,出入行中门正道。
官员聚坐。
洪武二十年定。 凡文武官公聚,各依品级聚坐。若资品相同者,各照衙门次第。若王府官属,与朝官坐立,各照品级,俱在朝官之次。
二十四年令,凡学官位于杂职之上。
宣德三年,令御史、给事中照品级坐。
景泰三年,令六科都左、右给事中,内外序坐书衔,俱居御史之左。
成化二年奏准,凡镇守、总兵、巡抚等官列坐总兵,系伯爵以上者居左,巡抚系佥都御史以上者居右。若总督、提督、军务等官,自佥都御史以上,俱坐于总兵官侯伯之左,列名于前。
五年,奏准,在京法司会审囚俱于承天门外东西重行,列位公、侯、驸马、伯列于东班,都督等官列于东班。后行,尚书、都御史、侍郎等官列于西班,通政司、大理寺佐贰官并六科掌科给事中列于西班。后行,礼部会议,民情俱于阙左门东直房序坐。尚书左都御史等官上坐,侍郎、副都御史等官对坐,通政司、参议、大理寺寺丞等官列于东傍。六科掌科都给事中列于西傍。南京文武衙门公事会集聚坐亦如之。
八年,奏准:「御史、郎中、员外郎、主事奉敕同差者,俱照所差职名,先后序坐。若郎中等官奉敕会同御史或御史奉敕,会郎中等官行事,当以奉敕之人坐左次者居右。其各衙门一应公差有关会御史者,俱让御史居左。若不系同差别处政务相关,止依品级序坐。
十四年,定在外总兵、巡抚官位次左右都督与左右都御史并。都督同知与副都御史并都督佥事与佥都御史俱文武、东、西伯以上则坐于左。
十五年,奏准都御史系总督及提督军务者,不分左右副佥,俱坐于右总兵,虽伯以上亦坐于右。
官员相遇回避。
洪武二十年定。 凡驸马,遇公侯,分路而行。一品、二品遇公、侯、驸马,引马侧立,须其过。二品见一品,二品趋右,让道而行。三品遇公、侯、驸马,引马回避,遇一品引马侧立,遇二品趋右让道而行。四品遇一品以上官,引马回避,遇二品引马侧立,遇三品趋右让道而行。五品遇二品以上官,引马回避,遇三品引马侧立,遇四品趋右让道而行。六品遇三品以上官,引马回避,遇四品引马侧立,遇五品趋右让道而行。七品遇四品以上官,引马回避,遇五品引马侧立,遇六品趋右让道而行。八品遇五品以上官,引马回避,遇六品引马侧立,遇七品趋右让道而行。九品遇六品以上官,引马回避,遇七品引马侧立,遇八品趋右,让道而行。品级相等者,分路而行。如有亲戚尊卑之分,听从回避。
凡遇王府将军于道、驸马、仪宾、公、侯让,左右文武一品至三品引马侧立。四品以下官下马。
凡内官出入,遇驸马于道,必须下马,遇公、侯、一品、二品官引马侧立,遇三品、四品官分路而行。
凡公侯、驸马一品、二品官随从侍者人等,非跟随本官而私自出入者,凡遇文武百官,必须下马,违者治罪。
凡所属官,遇上司官引马回避所属官品级高者遇上司官,卑者分路而行。
凡官员应合回避而路窄不可回避者,则下马拱立,应分路者不得占中道。
凡文武官员出入应合开道,而自不开路,致令应避官员不曾回避者,不问根因,而生事者止问上官。
凡街市军民人等买卖及乘马出入者,遥见公、侯、驸马,一品以下至四品官过往,即便下马让道。
凡官员当避路者,若承宣召及祠祭官诣祠所,并有捕逐者,在道虽遇应避之官不避。
属官见上司。
洪武二十年,令凡属官见上司官必序立于堂阶之上,总行一揖。上司拱手,首领官答揖。其公干节序见上司官,皆行两拜礼。长官拱手,首领官答礼。四年令,凡揖礼下见上,躬身举手,齐眼为敬。上官随坐,随立无答。其次下官举手齐口,上官举手齐心答之。五年,令凡内外掾吏、令史、书史、宣使奏差人等晨谒,长官必序立阶下,一揖乃退。长官不答礼,幕官拱手。十六年,令教官生员见上司,一遵宪纲行礼。如有出郭迎送及妄行跪礼,过为称呼者,听巡按御史、按察司官依律究问。若上司过违宪纲者,亦行纠奏。
嘉靖八年,凡巡按御史于守令官不许作威挫辱,知府相见,不许行跪礼。
官员公座。
洪武二十年定。 凡大小衙门官员,每日公座行肃揖礼,佐贰官揖长官答礼,首领官揖长官,佐贰官拱手。
官员仪从。
洪武二十年定。 凡文武百官,自四品以上仪从,并依从旧制,宜五品官止许引导一人,六品以下不许引导。其出郊在外仪从仍依旧制,不拘此例。 二十四年,更定官员仪:从公十人,侯八人,伯六人,一品至三品六人,四品至六品四人,七品至九品二人。其役皂奴婢,公侯之家不过二十人,一品不过十二人,二品不过十人,三品不过八人。
成化元年令,凡京官出外四品以上,引导三对,用锡槊钢、乂、藤棍。七品以上引导二对,用锡槊、藤棍,在外方面。堂上官引导三对,用锡槊钢乂藤棍。各府及盐运司等衙门四品以上官引导二对,用锡槊藤棍。七品以上引导一对用藤棍。八品、九品用竹篦一对,引导杂职不许引导。若府州县官催徵用竹篦荆杖,巡捕用乂刀之类导引者,不在禁限。其京官还乡、回里、本府州县并不许引导及责罚吏民,违者从巡按御史、按察司官究治。若风宪官僭用,亦许诸司指实具奏。
官员到任
洪武十八年定。
一、有司新官受职赴任者,未到城,一舍二三十里而止。先令人报知礼房吏告示官属及父老人等,相率出城来会,令洒扫合祀神祇祠宇,备牲醴祭仪,以候谒告。比至城外斋宿三日。第四日,清晨,父老人等导引入城,遍诣诸神祠如仪致祭。其祝文曰:「维某年月日,某官奉命来官,务专人事,主典神祭。今者谒神,特与神誓,神率幽冥,阴阳表里。予有政事未备,希神默助,使我政兴务举,以安黎民。予倘怠政奸贪,陷害僚属,凌虐下民,神其降殃。谨以牲醴致祭,神其鉴之尚飨」。
一、祭神之礼,新官到任之日,诣神庙祭祀,礼房先备牲酒等物陈设,礼生父老人等导引新官同僚属官吏诣庙赞礼。唱排班班齐,鞠躬,拜,兴,拜,兴,平身。赞唱行初献礼,引赞引新官诣神位前。赞唱跪,新官跪,赞唱众官皆跪。赞唱献爵,执事捧爵于左跪。新官献毕,仍授执爵者以爵,奠于神位前。赞唱读祝,执事者取祝,跪读毕,赞唱俯伏,兴,平身。赞唱行亚献礼,执事以爵酬酒,奠于神位前,终献如亚献仪。毕,赞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礼毕。
一、新官到任之日,本衙门合备仪仗皂隶,前期一日,出城伺候。至日清晨,首领官率领各房吏典并合属生员人等迎接入城,先诣神庙祭祀毕,引至本衙门仪门前下马,具公服从中道入,先于站台上望阙设香案。礼生引新官至香案前,行五拜三叩头。礼毕,上厅公座,皂隶排衙报时晨抬书案至前,吏房将公座呈押。
一参见,礼先从皂隶,次吏典各从两拜。礼新官坐受,次合属官参见,亦行两拜礼。新官拱手答礼,次首领官亦行两拜。礼新官起身拱手答礼。次佐贰官行两拜礼。新官出公座答礼,如是佐贰官到任,先受所属并首领官行礼后至长官前两拜礼,长官出公座答礼毕,谕僚属曰:「朝廷设官置吏,欲其敬神恤民,亲贤远奸,兴利除害。其不敏忝兹重任,尚赖一二僚属及邑中长者,匡其不逮,庶免后艰。其四境之内,利有当兴弊有当革者,某等当共竭力为之,以安黎庶」。谕毕,署押公文各房吏典将该管应有已未完结事件施行等项,逐一开写,须知呈报新官署押文书。如系长官,则交割印信仓库匙钥等件毕,照依各房呈报,须知事日逐一发落,署判公事毕,将所祭牲酒与官属父老享饮而退。其九年考满,仍具牲酒,率官属父老人等辞庙致祭,就以祭物出郊饯别而去其祝文及所谕之言礼生代说亦可。
宣德十年奏:准各布政司按察司府、州、县新官到任,于本处城隍庙会,请应祀诸神用猪羊二,牲总祀。
庶人礼
凡民庶以齿为先后,致仕官序爵爵同序齿,至处亲族则不论爵。
洪武五年令,凡乡党序齿,民间士农工商人等平居相见,及岁时宴会谒拜之礼,幼者先施坐次之列,长者居上。如佃户见佃主,不论序齿并行,以少事长之礼。若亲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
十二年,令内外官致仕居乡,惟于宗族序尊卑,如家人礼于其外。祖及妻家,亦序尊卑。若筵宴则设别席,不许坐于无官者之下。如与同致仕官会,则序爵爵同序齿。其与异姓无官者相见,不须答礼。庶民则以官礼谒见,敢有凌侮者,论如律。
二十六年定。 凡民间子孙弟侄、甥婿见尊长生,徒见师范奴婢,见家长久,别行四拜礼。寻常近,别行揖礼。其馀亲戚长幼照依等第,久别行两拜礼,寻常近别行揖礼。平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