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七十三

明 俞汝楫 编

宗藩备考

藩爵

王封禄秩

太祖高皇帝封国。

封子二十二人:齐王、谷王、宁王、辽王、伊王以罪,削封潭王。湘王、安王、郢王无子,国除。今见存十四府,又封侄一府,而辽、宁、伊三府郡王以尚存。

秦王 洪武三年授封,谥愍国,居陕西西安府,岁支禄米一万石,本折中半兼支,今辞一千石。

晋王 洪武三年,授封谥恭国,居山西太原府,岁支禄米一万石,俱本色今辞一千石。

周王 洪武三年授封吴王。十一年,改周王,谥定国,居河南开封府。岁支禄米一万石,俱本色,今辞一千石。

楚王 洪武三年,授封谥昭国,居湖广武昌府,岁支禄米一万石,俱本色今辞一千石。

鲁王 洪武三年授封谥。荒国居山东。兖州府岁支禄米一万石,本折中半兼支,今辞二千石。

蜀王 洪武十一年授封豫王。二十四年改封代王,谥简国,居山西大同府。岁支禄米六千石,本折中半兼支。

蜀王 洪武十一年授封谥。献国,居四川成都府,岁支禄米一万石,俱本色,今辞二千石。

肃王 洪武十一年授封汉王。二十四年改封肃王,谥庄国,居陕西甘州。三十一年,移国兰州。岁支禄米一千石,本色七百石,折色三百石。今止支辅国将军禄米。

庆王 洪武二十四年授封谥靖国,居陕西韦州。三十三年,移国宁夏,岁支禄米一万石,本色七千五百石,折色二千五百石,今辞一千石。

岷王 洪武二十四年授封,谥庄国,居云南。永乐二十二年移国湖广武冈州。岁支禄米一千五百石本色。

韩王。 洪武二十四年授封谥。宪国,居陕西平凉府,岁支禄米三千石,本色二千石,折色一千石。

渖王 洪武二十四年授封谥。简国,居山西潞安府,岁支禄米一万石,本色六千石,折色四千石。诸王表开渖王,禄米止五千五百石本色。

唐王。 洪武二十四年,授封谥。定国,居河南南阳府,岁支禄米六千五百石,本色四千五百石,折色二千石,今辞五百石。

靖江王。 洪武三年授封国。居广西桂林府,岁支禄米一千石,本折中半兼支。

成祖文皇帝封国

封子二人。汉王以罪削封,今见存一府。

赵王 永乐二年,授封谥。简国,居河南彰德府。岁支禄米一万石,本色八千石,折色二千石,今辞一千石。

仁宗昭皇帝封国。

封子九人:赵王、蕲王、滕王、梁王。卫王无子,国除。今见存《四府》。

郑王 永乐二十二年授封谥靖国,居陕西凤翔府。正统九年移国河南怀庆府,岁支禄米一万石。嘉靖三十年传至厚烷,以罪禁住高墙,封爵不废。今王以建言赦,复爵,特加四百石。

襄王 永乐二十二年,授封谥宪国,居湖广长沙府。正统元年,移国襄阳府,岁支禄米一万石,本色今辞一千石。

荆王 永乐二十二年授封谥宪国,居江西建昌府。正统十年移国湖广蕲州,岁支禄米一万石,本色。

淮王 永乐二十二年授封谥靖国,居广东韶州府。宣德十年,移国江西。饶州府岁支禄米一万石,本折中半兼支,今辞一千石。

英宗睿皇帝封国。

封子七人:许王、秀王、忻、王徽王,以罪削封,今见存三府,而徽府、郡王以下尚存。

德王 天顺元年,授封谥庄国,居山东济南府,岁支禄米一万石,俱本色,今辞一千石。

崇王 天顺元年,授封谥简国,居河南汝宁府,岁支禄米一万三百石,俱本色,今辞一千石。

吉王 天顺元年授封谥。简国居湖广长沙府,岁支禄米一万石,俱本色。

宪宗纯皇帝封国。

封子十人:一初封兴王,后为睿宗献皇帝。其岐王、雍王、寿王、泾王、申王、汝王无子,国除。今见存三府。

益王 成化二十三年授封谥端国,居江西建昌府,岁支禄米一万石,本折中半兼支,今辞二百石。

衡王 成化二十三年,授封谥恭国,居山东青州府,岁支禄米一万石,本色今辞二千石。

荣王 弘治四年,授封谥庄国,居湖广常德府,岁支禄米一万石,本色今辞五百石。

世宗肃皇帝封国。

封子一人:景王。

景王 嘉靖四十年授封谥恭国,居湖广德安府。无子,国绝。

穆宗庄皇帝封国

封子一人。潞王。

潞王 万厯十七年之国国,居河南卫辉府,岁支禄米。

神宗显皇帝封国

封子四人福王、瑞王、惠王、桂王

福王

瑞王

惠王

桂王

各府分封郡王。 有同城另城。

秦府 永兴王 永寿王。 隆德王。 保安王 兴平王。 安定王 宜川王 临潼王 合阳王 汧阳王 镇安王 紫阳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本折中半。

晋府 宁化王 宁河王 云丘王 河东王 义宁王。 河中王 靖安王 旌德王 庆成王 永和王。 交城王 西河王 高平王 平阳王 新化王 临泉王 阳曲王 方山王 徐沟王 太谷王。 襄阳王 安溪王 靖安王 荥泽王 广昌王

各王岁支禄米同前。

周府 永宁王 汝阳王 遂平王 封丘王 内乡王 胙城王 原武王 鄢陵王 河阴王 颖川王 义阳王 临汝王。 沈丘王 上洛王 鲁阳王 临湍王 堵阳王 河清王。 新会王 义宁王 崇善王。 海阳王 曲江王 博平王。 汾西王 鲁山王 信陵王 邵陵王 莱阳王 东会王 富阳王 会稽王 靖江王。 益阳王 奉新王 华亭王 汤溪王 瑞金王。 南陵王 京山王。 宝坻王。 商城王 柘城王 修武王 安吉王 汝宁王 彰德王 顺庆王。 保宁王 仪封王。 安昌王 汝南王 顺阳王 新安王 镇平王 宜阳王 罗山王 项城王 汝阴王 平乐王 定安王。 永福王。 聊城王 丽水王。 临安王 遂宁王 应城王

各王岁支禄米同前。

楚府 永安王 东安王 通山王 通城王 江夏王 武冈王 巴陵王 寿昌王 崇昌王。 景陵王 岳阳王 大冶王。 缙云王 保康王 宣化王

各王岁支禄米同前。

鲁府 巨野王 邹平王 安丘王 乐陵王 新蔡王 东瓯王 翼城王 滋阳王 阳信王 高密王。 东密王 东原王 郯城王 馆陶王 归善王。 福安王 长泰王

各王岁支禄米同前。

蜀府: 内江王 石泉王 汶川王 庆符王 南川王 华阳王 黔江王 崇宁王 德阳王 崇庆王 江安王 永川王 新宁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袭封俱一千石。

代府 广灵王 潞城王 和川王 宁津王 枣强王 吉阳王 溧阳王 进贤王。 河内王。 富川王 饶阳王 襄垣王 山阴王 宣宁王 隰川王 灵丘王 怀仁王。 乐昌王 宁化王。 广昌王 定安王 永庆王 太平王 江川王。 南渭王 博野王 昌化王 宝丰王 砀山王 新宁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袭封,俱二千石。

肃府: 延安王 铅山王 金坛王 会宁王 延长王 淳化王。 开化王 会昌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袭封,俱一千石。

庆府: 真宁王 弘农王 丰林王 寿阳王 延川王 巩昌王 靖宁王。 安化王。 岐山王 安塞王 华阴王 镇原王 绥德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岷府: 善化王 建德王 南安王 南丰王 安昌王 黎山王 广平王 长寿王。 汉川王 遂安王 绥宁王 祁阳王 南漳王 广济王 江川王 南渭王。 广通王 阳宗王 充城王 沙阳王 青林王 南充王。 常宁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袭封,俱五百石。

韩府: 襄陵王 乐平王 褒城王 通渭王 高平王 西德王 宁远王 长泰王 永福王。 建宁王 长州王 昆山王 长乐王 庆阳王 高淳王 休宁王 通安王 临汾王 平利王 汉阴王 崇明王 保德王 绥平王。 咸阳王 商丘王 陇西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袭封俱一千石。

渖府 陵川王 稷山王 沁水王 沁源王。 清源王 辽山王 内丘王 唐山王 永年王 宜山王 宿迁王 吴江王 定陶王。 镇康王 安庆王 平遥王 黎城王 云和王 灵川王 广宗王 德平王 保定王。 福山王 德化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唐府 承休王 荡阴王 郾城王 新野王 三城王 新城王 安阳王 淅阳王 文城王 卫辉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赵府: 临漳王 汤阴王 襄邑王 洛川王 南乐王 平乡王 广安王 江宁王 获嘉王。 成皋王 光山王 汝原王 昆阳王 秀水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郑府: 庐江王 繁昌王 东恒王 德庆王 新平王。 泾阳王 朝邑王 盟津王 河阳王 信阳王 宜章王 丹阳王 真丘王 崇德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襄府 镇宁王 枣阳王 宁乡王 阳山王 光化王。 安福王 郧城王。 永城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荆府 都昌王。 都梁王。 樊山王 富顺王 永新王 德安王 永安王 泰宁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淮府 高安王 上饶王 吉安王 广信王 崇安王 嘉兴王 德兴王 顺昌王。 永丰王 南康王 绍兴王 鄱阳王 建昌王 清江王 金华王 华容王 荣昌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一千石,袭封一千石

德府 临朐王 临清王 宁海王 泰安王 济宁王 东平王 历城王 高唐王 堂邑王 利津王 安陵王 纪城王 嘉祥王 清平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崇府: 庆元王。 瑞安王 怀安王 归德王。 泰和王 南阳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吉府: 龙阳王 常山王 光化王。 长沙王

谷城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益府: 金溪王 玉山王 安东王 舒城王 阜平王 铜陵王 黎丘王。 浦阳王 淳河王 华山王 筠溪王 罗川王 安仁王 德化王

衡府 玉田王 新乐王 高平王 齐东王 邵陵王 汉阳王 东昌王 武定王 平庆王 宁阳王 昌平王 商河王 寿张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荣府 富城王 贵溪王 惠安王 永春王 福宁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潞府:

宝丰王

靖江府交城王。 阳曲王 西河王 方山王

各王岁支禄米

宁府 始封系高皇帝第十六子之国。太宁永乐元年移国江西南昌府。正德十四年削爵,国除,今存。

郡王

乐安王 建安王 弋阳王 石城王 临安王 建德王 荥阳王 新城王 临川王 宜春王 新昌王 信丰王 瑞昌王 锺陵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徽府: 始封系英宗睿皇帝第九子之国河南钧州。

嘉靖三十五年削爵。国除,今存郡王。

太和王 遂昌王。 景宁王 建德王。 阳德王 嘉定王 新昌王 庆云王 太康王 阳夏王 德平王 荥阳王 怀庆王。 咸平王。 延津王 隆平王 伍城王 孟津王 上蔡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伊府: 始封系高皇帝第十 子之国河南洛阳府。

嘉靖三十 年,削爵国,除今存郡王。

万安王 方城王 西鄂王。 安乐王 郏城王 洛阳王 光阳王。 济源王。 安平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二千石,袭封一千石。

辽府: 始封系高皇帝第 子之国辽东,永乐十五年,移国湖广荆州府。万厯  年削爵,国除,今存。

郡王

松滋王 益阳王 枝江王 蕲水王 肃宁王 长垣王 沅陵王 光泽王 广元王 长阳王 远安王 巴东王 潜江王 宜都王 湘阴王 应山王 宜城王 ?阳王 衡山王 衡阳王

各王岁支禄米,初封袭封,俱一千石。

巳上禄米俱本折中半。

巳上郡王中间尚有不袭封而存空名者如。

郡王进封亲王,或乏继绝爵,或因事革爵之类也。存下王府例,以将军中尉奉祀,管理府事,禄米住支。

各郡王府将军、中尉,名位众多,不具载。

镇国将军、郡王子每位禄米一千石。

辅国将军、郡王孙,每位禄米八百石。

奉国将军、郡王曾孙每位禄米六百石。

镇国中尉郡王玄孙每位禄米四百石。

辅国中尉,郡王五世孙,每位禄米三百石。

奉国中尉,郡王六世孙,每位禄米二百石。

六世以下,世为奉国中尉。禄米同。

已上禄米俱本折四六兼支。

各亲王郡王女名位

郡王、亲王女仪宾封中奉大夫。从二品共食禄米八百石。

县主、郡王、女仪宾封亚中大夫,从三品。共食禄米六百石。

郡君、郡王孙女仪宾,封朝列大夫,从四品。共食禄米四百石。

县君郡王曾孙、女仪宾封奉训大夫,从五品。共食禄米三百石。

乡君郡王玄孙女仪宾,封承务郎,从六品。共食禄米二百石。

靖江王府女,封郡君,婿之。禄秩比从四品。一例与仪宾职事。

已上禄米俱本折兼支。

各郡王府中尉女名位:嘉靖三十二年,本部奏定女为宗女,婿为宗婿。

镇国中尉婿授七品宗婿职事。

辅国中尉婿授八品宗婿职事。

奉国中尉婿授九品宗婿职事。

俱不授封,不给禄,止与婚资。

凡藩府之封爵禄食,虽司之吏、户两部,而其因革损益,题请议覆,则悉繇本部,故详其名位,识其差等,以备剂量云。

名封条议。

嘉靖九年七月,该丰林王台瀚奏:「议定子女,以杜宗室之诈。臣伏见近日礼部题准事例,凡诸宗室,各照爵位,以定妾媵之数,造名于?然宗室之中,其弊难究。臣之拙论,以为不必较其妾媵有无止定,其子女多少。伏望皇上乞敕该部会议,将亲王除长子限以五子之外,其馀多生者止给冠带荣身,并无爵禄,令其自行营业,或商或农,所行从便。郡王以三子为例,将军以下各随等差,庶几国用少省诈冒自息。该本部会议得亲郡王之子,未可遽议,其花生子女之冠带婚嫁可省者也。此等子女,自后不许造入玉牒?听,其自为生计可也。镇辅奉国将军、中尉,凡犯重罪,革为庶人,及曾发高墙放回者,其未革爵前生子女,止许请名,给与冠带养赡。婚嫁不许请婚。其既革爵后所生子女止请名,不许请乞养瞻婚嫁,听其于城中自为生计可也。镇辅奉国将军而下,凡嫡子俱许请封,无嫡子方许以一庶子请封,其馀止许请名,给以冠带。养瞻婚嫁至奉国中尉止许一子请封,其馀止许请名,给以冠带,养瞻婚嫁可也。凡此数者,或以其罪戾而少损,或以其疏远而少抑,庶几可以减宗室财用万分之一,亦救弊之一端也等。因奉圣旨,这本内崇辅导、兴学校、均人役三事。既会议停,当都依拟。其定子女一事,所据尚未归一你部里还再行处务,要使亲睦之道,樽节之宜,两有不失,以称朕意。钦此。查得先奉本部送礼科抄出」。都察院右都御史汪鋐奏:「近该丰林王台瀚具奏,前来奏圣旨,礼部会议了来说随该礼部尚书李 等会同臣等多官,议得丰林王所奏定子女,以杜宗室之诈。一条擅难定拟。臣切惟祖训之所定也,人事之常也。以一人而生数十子,则天下古今之无人事之变也。近来定妾媵之例虽行,然如丰林王所论,则诈冒之弊,背违祖训,亦已极矣。今限其生子之数,是制之使不得为诈冒礼度以严伦,理以正实,所以遵祖训也。何为不可乎?臣闻各处郡王禄米,有累月不得关者,有经年不得关者。将军而下,有二三年不得关者。盖赋税之入有限,禄米之供无穷,其势自不得不然耳。臣又闻陕西一省岁增禄米二万石,然则十年当增二十万石,百年当增二百万石。夫陕西之赋,岁不过三百万石,而禄米之增若此。丰林王所请,臣愚以为的然当行而不可易。设或不然,则生子之冒滥既不能革,常禄之缺乏又不能供恩薄而义疏,其为患殆有不可言言者。伏望皇上断然行之而不疑就于其中,更从宽厚如亲王,限以五子,则增二子为七子之限。郡王限以三子,则增二子为五子之限。将军增一子为三子,中尉增一子为二子多馀之数,虽无爵禄,仍各月给食粮米二石,女封其一不及其二。如此,则亲亲之恩,救弊之义并行而不悖矣。等因奉圣旨这所奏礼部一并会议停当来说。钦此,臣等谨将前议,再行斟酌上请。伏望皇上俯赐裁处,著为定例等。因奉圣旨,这事情且待朕从容审处」。钦此。

嘉靖三十二年,本部尚书欧阳德等题为乞恩请封选婚事,该秦王怀埢奏:前事看得国家大事,祖宗之制,所当申明。时势之穷,所当通变。照得郡王、孙男祖训有六世以下世授奉国中尉之孙女,则乡君之号止于曾玄,而五世不复及焉。盖孙女至于五世亲属疏远,若一概授以封号,给以禄秩,非惟势有不能所及,而恩亦有所不溥也。今观郡王之女,其禄米比曾孙玄曾女,禄米仅比六世孙,圣祖深远之虑可推而知矣。况女既有归,则其夫家生业足以自赡。朝廷稍加光宠,既足为恩,固不必强势之所不能,而尽授以封号禄秩,此则祖宗之制所当申明者也。若以时势论之,洪武年间初封亲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女才九位。永乐间增封亲郡王、将军四十一,位女二十八位,通计百二十七位,未为多也。而当时禄米巳不能全给渖府,才本色六千石,秦府、鲁府、唐府各五千石,代府三千石,辽府、韩府、伊府各二千石,岷府一千五百石,肃府仅七百石。庆府虽七千五百石,而郡王又尝于数内分拨,俱不满万石之数。盖天派日衍,税粮有限,祖宗预计其必然,而远为之虑者如此。今各处亲郡王将军、中尉计九千八百二十八位,女计九千八百二十三位,通计一万九千六百一十六位数多。国初一百五十位,其来尚无纪极,而亲王本色禄米又无不给万石者。计天下岁供京师米四百万石,而各处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视于京师之数不啻倍之。民间税粮有减无增,岂惟将来莫知所处,即今所在巳无措矣。即如山西一省存留米麦一百五十万石,而宗室禄米该三百一十二万石,河南一省存留八十四万三千石,而宗室禄米一百九十二万石。是二省之粮,即无水旱蠲免,升合俱完,犹不足以供禄米之半。况官吏俸廪、军士月粮皆取给其中,如之何其能供耶?前此丰林王台瀚奏要限定亲郡王、将军中尉子女,其限外之数止给冠带口粮,夫台瀚亦郡王也,岂其独不欲富而为此言哉?盖以宗室禄米虽有定额,而有司不能全供,必数怀觖望,有司缺乏未能办给,而宗室势欲全得必数受侵,政令因之阻格,国计无繇充足,不若使各授冠带月粮,从其便各治生业为两利也。夫祖训所载者,祖宗时亦不尽足其数,而丰林王尚欲为裁限。况中尉之女,祖训所不载,乃当禄粮无措之日,而欲于祖训之外尽授封号,徧给廪禄米,臣等未见其可,此则时势之穷所当变者也。又查得靖江王府、镇国等中尉之女,俱遵奉祖训,例不授封。今秦、晋等府,其初则与靖江王府亲疏少异,既传至中尉,则女同为皇家袒免以下亲之女矣。伏乞皇上推思皇祖之意,裁成昭代之制,凡各王府中尉女及选配子弟,合无听本部题请圣恩,授以宗女宗婿名色,仍给与冠带、婚资。其冠服宗婿视文职宗女视出镇国位下者,冠服七品并婚资共给银一百两、猪羊各十只。出辅国位下者冠服八品并婚资共给银九十两,猪羊各八只。出奉国位下者冠服九品并婚资共给银八十两,猪羊各六只,俱行各该布政司关领。其宗婿就各该王府冠带谢恩不必赴京,仍听其自便,不必在府随众朝参。有司以礼相待照品官例,免其杂泛差役。如有志科举者,听提学官比照教官举例,考选进场。盖郡王子孙,祖训犹许其出仕,则宗婿可以类推矣。推祖训有限之制,而溥皇上无穷之恩,酌时势之穷,而尽通变之道。臣等不胜拳拳等,因奉圣旨准拟行」。钦此。

嘉靖二十五年十月,该礼科给事中查秉彝题为崇重恩典事。我国家湛恩优渥流,通于至亲,情文备具,可谓兼隆矣。但画一之典,未明幸冒之端易启。查得弘治十三年多官会议王府条例十七条,及礼部节年题准事例,虽经次申明宗藩未必知悉。伏惟圣明敕部臣再加详议。一应名封祭葬恩赉之典,悉照大明会典斟酌刊定。其有特与之恩额外之例,不为典要者,毋得相援陈乞该部毋得朦胧滥与等,因该本部议覆。近来宗室繁众,才品不齐,群小依凭百端引诱,或称远年事例,或援近日特旨法外希恩,肆行渎奏,甚或携持镪币,潜住都城,指称侵骗,为计已熟。合候命下本部移咨都察院转行各处巡按监察御史行,令各该长史教授启王知会今后一应恩典,悉照大明会典,并节年题准事例,奏请不许听信奸人拨置妄引事例,觊觎非分,自招过举。违者听本部参奏罚治。并将辅导官员拨置人役,从重究黜,照例发遣,庶法例明饬,而恩典不至于冒滥矣等。因奉圣旨准议。钦此。

宗支奏报。

正德元年,该驸马蔡震题自正德元年为始,各王府新生子女,务要审勘的确,年岁嫡庶行次照依旧例奏报文册,一年一次造报等因奉武宗皇帝圣旨,是钦此。

正德三年,庆成王奏称:「本府宗支数多,生育子女,冒报岁数,教授外官,岂能得知?乞要行令亲邻收生人等保结奏报。该本部覆题,奉武宗皇帝圣旨,是宗支重事,既王所奏,恐有不实,王当在彼拘集收生,亲识府内,宫眷明白,果有朦胧奏来处,治今后所生子女保结明白,奏报,还通行各王府长史、教授等官一体遵行」。钦此。

正德四年,赵府辅国将军佑椋奏为革宿弊,以正宗支事。该本部覆题:「奉武宗皇帝圣旨,是宗支重事佑椋所言有理各郡王以下该用妾媵不许过多,还著辅官保勘。明白造册奏缴生有子女,依期奏报查照相同,方许请封。如有朦胧冒滥的亲王及镇守等官,指实参奏。并辅导官都重治不饶」。钦此。

正德十六年,诏令各王府庶子女郡王以下,听亲王、镇国将军以下,听郡王,先令内外辅导等官严加覆勘,开系何年月日,以礼娶到何人子女所生,果无违碍,方与类奏岁报。

正德十六年八月,内掌宗人府事驸马蔡震题称:「传奉武宗皇帝圣旨,宗室揭帖大小四套,著宗人府清理,每一年终进换该衙门知道。钦此。今自嘉靖元年以后,每年一次造报,合行各府长史、教授。自始封亲王、郡王所生子孙,从前至今,宗支行次一一类造文册,径送本府,以凭攒造。进呈等因题奉圣旨,是钦此。

嘉靖二十九年七月,该本部题,今后各府王,凡新生子女三日以后,长史、教授等官启王,即为转奏,不许稽迟。其开造玉牒、岁报妾媵等册,俱要从实开报。奉圣旨是。钦此。

嘉靖三十年六月,兵科给事中朱伯辰题该本部议:覆今后各王府遇嫡庶所生子女,请乞各封照依武官替职事例,取具本位亲支。如无亲支以次挨及房族宗室五位并长史教授两邻收生人等,不致扶同欺隐,甘结,于类奏之时,一并差人赍解到部投递,以凭查考,无碍方与题请名封。若或扶同隐匿,将额外滥收妾媵,并乞养过房来历不明,乐妇花生传生子女,捏作嫡出,庶出朦胧冒请名封者,本部查出。及被奏告事发,将本位参革爵禄。原结勘宗室请旨罚治降革,长史、教授等官照例罢黜。两邻收生人等行,巡按御史查提问罪。其或奏请名封,而前项结状不备,本部即行驳回。奉圣旨是。钦此。

查奏玉牒。

弘治十年,玉牒、文?务查各年奏报生年月日相同,并嫡庶行列次第、赐名、授封、加封、出阁、成婚、薨逝、亡故等项事迹明白,造册二本,径赍到部,转送宗人府,及存本部,以凭查考纂修。正德四年六月内荆府左长史施鲁等奏缴本府巳未请名授封薨故新生子女等项文册,奉武宗皇帝圣旨该衙门知道这字样细小。钦此。钦遵本部查参覆题,奉武宗皇帝圣旨,施鲁等不遵前旨,任意书写奏本、字样细小,本当究治。且都饶过恁部里,还行文与他令知道。钦此。

嘉靖二十九年七月,该本部题为申旧例明节制,以崇宗室事照得各王府解到玉牒等册,该司即将旧册查到,如有差讹,即便开呈,以凭驳行。该府改正本部,仍通行各府知会。其开造玉牒、岁报妾媵等册,如有仍前稽迟奏报及遗失名位,增添岁数、那移人数,长史教授造册等官,听本部参奏,轻则行巡按提问,重则依例罢黜」。等因具题节奉圣旨,是钦此。

嘉靖二十九年九月内,怀仁府教授批差校尉田景全赍本年玉牒等册申部,该本部看得怀仁王府造到玉牒及妾媵文册,与旧册查对那移年月者九位,以死作生者二位,遗漏名位者八百三十五位,例外滥收妾媵者二位。显是该府署教授事听缺典膳,刘文章既不能以理谏止,又不能从实造报,遗失爵位,以玉牒为空文,增减生年视名位为奇货相应。查照前例,将本官罢黜及将经手造册人役,移咨都察院转行彼处巡按衙门,问以应得罪名。其册中前项差错,该布政司转行该府教授,启王知会查,照旧册作速改正造报,前来等因。奉圣旨是。钦此。

嘉靖三十年六月,该本部看得灵丘王府造到玉牒、妾媵文册,与旧册查对,中间那移生年月日不同者二十六位,遗漏名位者九十九位,生年及母姓不同者十位,以死作生者一位,名位不同者七位,差造妾媵者一位。显是该府教授、造册等官或徇私受贿,故增年岁,以图诈?封名。或需索不遂,故意差迟,以幸查驳,抑或不行,用心查究,致多讹舛,揆之法例,俱合参究,合候命下本部,移咨都察院转行。彼处巡按御史,将该府教授并造册员役究问参奏前来,以凭题请治罪。其前项差错,缘由行移,该布政司转行该府教授,启王知会查明,改正造册呈报等。因奉圣旨,是钦此。

册封例给

凡册封,合用金宝或镀金银印,转行绶印。监会同司官一员,铸印局官一员,铸给金册或镀金银册,咨工部转行。银作局造办册文。候册封之日,行翰林院撰文,中书科书写冠服、仪仗,行工部转行,内官监造办。其合用府第行工部禄米,行户部奏给。其奏讨、教授、典膳,行吏部选补。其民校等役,行兵部查行。

凡郡王次嫡庶子,封将军、中尉复本抄下本部合用诰命,咨吏部撰给禄米,咨户部奏给。冠带房屋,咨工部奏给从人,咨都察院转行。布、按二司,于徒罪囚人内给发选婚类,行布政司于本境内选配。

凡宗室之女,请封覆本,抄下本部行。翰林院照依郡县乡主君名色,定拟封号,抄出本部,附簿登记。郡主冠服仪仗,行内府造办。县主以下冠服,行工部,转给折价。选婚移付类行,布政司于本境选择。其诰命候选有仪宾,并行题给。

凡将军、中尉选有良家之女,该布政司备查无碍,取具保结,咨呈本部,仍查亲王奏抄有无相同,抄结俱全者,方准题授夫淑恭宜安人封号诰命,行吏部撰给冠服,行工部转行、婚配,类行布政司知会。

凡郡县乡主君,选有良家之子,该布政司备查无碍,取具保结,咨呈起送赴部。仍查亲王有无奏抄俱全者,方准题授仪宾职事诰命,行吏部撰给禄米,行户部奏给冠服房屋,行工部查给从人,都察院照例,给拨纱帽角带等。因六科廊关给,每人一副,令其先行冠带,而引赴御前叩头,回还成婚。如遇免朝,止送鸿胪寺演礼午,门前叩头。

凡每年将及册封之日,本司先行会帖,转送内府、尚衣监、内官监银作局、针工局知会,候各监点出某王某妃行造巳完,本部照点开具。该封王妃名数,将各该开领物件,择日遣官事宜,及应用木柜扛索锁钥,水陆应付脚力,类题请旨,候奉有钦依方行司礼监照会礼仪,内府各监关领物件,兵部水陆应付工部扛索器具。钦天监择日,五府、翰林院、六科、尚宝司衙门等取应差官员,俟钦天监择,有吉日,各衙门取到正、副使等官。本部题请,于本日先告内殿传制,遣官持捧节?将合用正副使等官名数,开列请旨点差前去,候旨点下钦遵施行。弘治十七年闰四月内,本部议得各王府亲郡王以下子女请婚请封等项,其该用?内府各监局造备完办,候各王府另奏关给。但本部差官前赴内府行会之时,有等故意延阻,以致先后迟速大有不同,合无今后各王府应该行造物件,移文到日,务要照依行造月日挨次造办。其各王府差人关领,近者半年,远者不过一年,照例具奏关领。本部行会之日,即与关给,不许那前趱后,以致?封迟延岁月。本部仍行各王府长史司启王知会,凡遇差来关领之时,定立批限,如有过月之上不回府者,许其追究迟悞缘由,径自举奏。如或差来人役诈称各衙门名目冒费财物者,照例问发边远充军等,因节奉孝宗皇帝圣旨准行。钦此。

正德元年七月内,该本部题:「各王府仪宾、该关鞍马,虽系旧例关给之时,未免守候日久,及至关出,又多瘦瘠,不堪骑坐,其在沿途又有草料及装载之费,恐成劳扰。今后除亲郡王仪宾照例关领外,其馀悉宜革去,令其自行措办」。等因奉武宗皇帝圣旨,是钦此。

嘉定六年三月,本部议拟,各王府亲郡王、并妃?封仪物等项,遣使赍赐郡王仪仗,照旧成造给领外,其将军、中尉、郡县主君、乡君并各仪宾冠服等件例,该内府成造,给领工部造办木柜扛抬兵部起关有司应付,其间劳费不可胜言,合无该部议处通算前项成造所费题奉钦依,凡系该造办给领者,合无照先年折价事例,行令定拟折价,给与官钱,令其自行造办等,因题奉圣旨是这处置造办等事都依拟行」。钦此。

? 封关领物件。

亲王初封用

金?一副 银事件全 金宝一颗

宝池一个。 宝匣一个。

亲王袭封止用金。 无印 俱银作局领

亲王初袭封用。

皮弁服。 冕服

常服 俱尚衣监领  ?盝服匣一个

法服匣一个。 护匣木柜一个。

销金包服二个 俱内官监领

亲王妃用

金?一副 银事件全 金坠头一个 俱银作局领

用盝服匣一个。 珠翠九翟冠一顶 事件全

舄料一副 珍珠全  销金包袱八条 俱内官监领

未裁整疋大红大衫一件。

紵丝一件 表用紵丝一疋,里用大红熟绢一疋零一?。

银丝纱一件。 表用银丝纱一件,里用大红生绢一疋零一?

燕居服素夹四件。

大红紵丝一件 表用紵丝一疋,里用大红熟绢一疋。

线罗一件 。表用罗一疋,里用大红生绢一疋、零一?。

大红银丝纱一件 表用纱一疋,里用大红生绢一疋

大红线罗一件 表用罗一疋,里用大红生绢一疋

青线罗一件 表用罗一疋,里用青生绢一疋

鞠衣,实金绣鸾凤彩绣圈金云夹四件。

大红紵丝一件 。表用紵丝一疋,里用大红熟绢一疋。

大红银丝纱一件 表用纱一疋里,用大红生绢一疋

大红线罗一件 表用罗一疋,里用大红生绢一疋

青线罗一件 表用罗一疋,里用青生绢一疋。

造完霞帔,青线罗实,金绣鸾凤彩绣,圈金云二副。

各色大带四条 。大红三条,青一条。

红锦布包袱一条 俱针工局领

郡王初封用。

镀金银?一副。 镀金银印一颗。

银印池一个。 银印匣一个。

郡王袭封,止用镀金银?无印 俱银作局领

郡王初封,袭封用。

皮弁服: 冕服

常服 俱尚衣监领  ?盝服匣一个。

法服匣一个。 护匣木柜一个。

镀金包袱二条 俱内官监领

郡王妃用

镀金银?一副 银事件全 ,金坠头一个 俱银作局领

?盝服匣一个 珠翠七翟冠一顶 事件全

舄料一副 珍珠全  销金包袱八条 俱内官监领

未裁大红大衫素紵丝一件 表用紵丝一疋里,用红熟绢一疋

鞠衣,大红紵丝彩绣圈金翟鸡云夹一副。

霞帔,青线罗彩绣圈金翟鸡一,副 俱针工局领

世子初封用。

金?一副 银事件全 金宝一颗

宝池一个。 宝匣一个 俱银作局领

皮弁服。 冕服

常服 俱尚衣监领  ?盝服匣一个。

法服匣一个。 护匣木柜一个。

销金包袱二条 俱内官监领

世子妃服用

金?一副 银事件全 金坠头一个 俱银作局领

?盝服匣一个。 珠翠九翟,冠一顶 事件俱全

舄料一副 珍珠全  销金包袱八条 俱内官监领

未裁整疋大红大衫一件。

紵丝一件 表用紵丝一疋,里用大红熟绢一疋,零一叚

银丝纱一件 表用纱一疋,里用大红生绢一疋,零一叚

线罗一件 表用罗一疋,里用大红生绢一疋零一段

燕居服素夹四件:

大红紵丝一件 。表用紵丝一疋,里用大红熟绢一疋。

大红银丝纱一件 表用纱一疋,里用大红生绢一疋。

大红线罗一件 表用罗一疋,里用大红熟绢一疋

青线罗一件 表用罗一疋,里用青生绢一疋

鞠衣,实金绣鸾凤圈金云夹四件。

大红紵丝一件 表用紵丝一疋,里用大红熟绢一疋

大红银丝纱一件 表用纱一疋,里用大红生绢一疋

大红线罗一件 表用罗一疋,里用大红生绢一疋

青线罗一件 表用罗一疋,里用青生绢一疋

造完霞帔,青线罗实,金绣鸾凤、彩绣,圈金云二副。

各色大带四条 。大红三条,青一条。

红锦布包袱一条 俱针工局领

?封遣官  出使仪 定衙门。 定限期 并差行礼不到。

凡?封先期一日办事官及当该吏各具领状手本请本司主事二员,一赴前朝印绶,监领节?冠封奉天殿陈设,内除冠不陈设,领回本部一赴后朝,尚衣监等衙门领袍服等项到部。是日,堂上不升大堂,止坐川堂。正使至本部关领、冠服等项先与南厅与司官作,揖郎中,引正使见堂郎中先入。川堂说知、正使入川堂作揖,请拜,免拜,再揖堂上送出川堂。正使到南厅,逐一交领冠带、服件出。至日,具朝服进朝部堂及本司官与鸿胪寺官入殿内序立。序班举节?案。部堂及司官、鸿胪寺随后至殿陛下,置定。部堂及司官、鸿胪寺侍班正副使司等行礼毕,举节?案。繇正门出,至午门前置龙亭内,教坊司乐作,前导部堂及司官同正、副使俱随后节亭至本部。左厅?亭至司堂正副使各如前见堂毕。正使于左厅领节印、副使至司厅,领?前去。各府?封礼毕,回还。侯伯至京,先一日至鸿胪寺报名。次日,本司主事一员带领办事官,当该吏用堂印手,本同。侯、伯进印绶,监缴节。

嘉靖十七年七月,该本部尚书严嵩题为申明旧制,专职掌以杜请托事,内开本部,凡遇颁诏并各王府祭葬赍敕奬励,俱例差人。其每?封宗藩,则翰林六科官及卿寺五品以上官品得充副使,与行人相兼差用,而别样官员不得差遣。如光禄寺署丞等官职专供膳,鸿胪寺序班等官职专朝仪,内阁两房中书等官职,专书写,各部司属等官,俱有部事,而刑部、大理寺职专刑名,俱难擅离,于例不应差用。近来各官求借差遣,图便回家营殖,私计延住,经年不行复命,甚乖事体。及办事进士方入仕途,遽怀私念,俱合通行禁革等。因题,奉圣旨依议。钦此。

嘉靖二十七年十二月,内吏部咨节该本部尚书徐阶题:准内开?封宗藩则翰林六科官及卿寺五品以上官得充副使,与行人相兼差用。以后一应公差,俱要遵例照常差遣。各要斟酌事务迟速、地方远近立定限期。先年?封等差未曾有限者,一体定限,以便遵守。仍将差过官员职名限期行移。本部知会各官差出回任,俱要赴部,以凭查考。施行等因本部议照?封重典故正使,以勋戚大臣、副使以侍从等衙门官员充之。择日传制之后,各捧节?而行,不得反顾。其他一应公差,俱各候领批限,而惟?封用以制命为重也。但近年以来,副使等官到彼交?,乃或乞病调理,因而枉道回籍,不即复命,以致迁延日久,旷废职业,诚为未便。既该吏部议题,前因所据今次?封,在迩相应预为题,请除正捧节往回不必定限,合无将各有王府地方,量其道里远近,通行参酌定立限期事,例待副使等官点用之日,本部行令各官依期回京,不得踵习故弊,概行称疾迁延私家。如仍前怠缓过违,期限三月之上,虽有前途患病,文书不与准理,听本部参究。以后?封年分查照,永为遵守等因。奉圣旨,是钦此。

钦依限期,山东、德府等府,山西晋府等府,俱限六个月代,府限六个月半。河南周府等府俱限六个月半,陕西、秦府等府俱限七个月,肃府庆府限八个月,江西益府等府俱限八个月,湖广、楚府等府俱限八个月,广西靖江王府限十个月,四川蜀府限十一月」。

嘉靖二十九年,该?封府分共十二处,本部照例题差正副使者各十二员,奉钦定揭帖:河南一省、三府并差各二员,山西一省、三府并差各二员,陕西一省、三府并差各一员,馀各省一府者,差官各一员,共止差正副使八员。钦此。

嘉靖三十二年十二月,该本部尚书欧阳德议:「照本年十二月终例,该传制遣正、副使、侯伯等官捧节并?宝、冠服等项,前去各省?封宗室,即今北直隶、河南、山东一带地方灾伤,驿递萧然,支应无办。近蒙皇上需恩发赈,而各地方小民就食于京师者日以数千计。及询之往来差使,皆称道路艰难。臣等恐驿递缺乏,失误迎送,以致使臣留滞。别有疏虞。查得祖宗时数年一行?封重典少待,嘉靖三十三年三月题请,四月麦秋初旬传制遣官出京,且合古者孟夏?封诸侯之礼,此后每岁合俱照此例题请施行等,因奉圣旨,是以后每岁照此例行」。钦此。

嘉靖三十二年,应封府分共十处,该本部议,将江西一省、三府道里相近,并差正、副使各一员。陕西一省、二府相去窵远,各差正、副使二员。其馀一省一府者,照例差正副使各一员,共该差正、副使各八员。今将侯伯、编修等官开坐,恭候钦点,遵奉施行。奉圣旨,是钦此。

嘉靖三十一年五月,本部题为遵旨,参治违慢勋臣事。

嘉靖三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传制?封、渖府等府,该本部先期题奉钦点怀柔伯施焘充正使持节,前往韩府行?封礼,已经行移本爵,恭候传制外,至日本爵行礼不到,随该广东等道监察御史宿应参等参奉圣旨,施焘行礼不到,好生违慢。礼部并该科记,著回京日参奏治罪」。钦此。今照本爵已于嘉靖三十一年五月二十四日?封回还朝见,缴节讫相应,遵奉明旨参奏。参照怀柔伯施焘持节不至,何有将命之恭,传制不朝,奚望居官之慎?伏乞圣明,将本爵重加罚治,以警有位。奉圣旨施焘行礼不到,本当究治,姑从轻罚,住禄米半年」。钦此。

嘉靖三十五年四月,该河南道监察御史吴遵等纠劾?封副使翰林院修撰陈谨、礼科右给事中徐应、刑科右给事中郭立彦行礼不到,奉圣旨陈谨等著锦衣卫拿送镇抚司打著问便差官,更去该衙门知道。钦此,行准翰林院及礼科手本开送编修吕昊、礼科给事中汤日新、刑科给事中纪公巡在任应差等,因前来本部遵奉明旨题请差遣,赍捧制?更去各该王府行礼等奉圣旨是。钦此。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