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十四

明。 俞汝楫 编

仪制司职掌

经筵

国初经筵无定日,或令文学侍从之臣讲说,亦无定所。正统初,始著为仪常,以月之二日御文华殿进讲,月三次,寒暑暂免,日讲于文华穿殿。其仪简,嘉靖初命儒臣进讲《大学衍义。迨西苑无逸殿成,命儒臣及经筵日讲官,六卿侍经筵官,各撰《尚书无逸诗》、《豳风七月讲义》一道,于无逸殿进讲。万厯初,增定午讲仪,视旧仪稍有损益,今并列于后。

经筵讲仪

正统初定。 凡经筵初开,勑勋臣一人知经筵事,内阁学士或知或同知经筵事。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及学士等官侍班、翰林院春坊等官及国子监祭酒二员进讲。翰林春坊等官二员展书。给事中、御史各二员。侍仪,鸿胪寺、锦衣卫堂上官各一员供事,鸿胪寺鸣赞一员赞礼序班四员举案勋臣或驸马一人,领将军侍卫,礼部择吉题请。先期,直殿内官于文华殿设御座,又设御案于殿内御座之东稍南,设讲案于御案之南,稍东。是日早,司礼监官先陈所讲《四书》、经、史各一,册置御案,又各一册,置讲案皆《四书》东经史西。先期讲官撰《四书经、或史、讲章各一篇,预置于册内。是日早,上御文华殿升御座,将军、侍卫如仪。鸿胪寺官引知经筵及侍班、讲读、执事侍仪等官于丹陛上,行五拜三叩头。礼毕以后,每月初二、十二、二十二日止行叩头礼。以次上殿,依品级东西序立。知经筵官序于侍班官上,侍仪御史、给事中于殿内之南,分东西北向,序班二员,举御案置御座前。二员举讲案置御案之南正中。鸿胪寺官赞进讲,讲官一员从东班出。一员从西班出,诣讲案前,稍南,北向,并立东西展书官各一员,从本班出,进至御案之南铜鹤下东,西向立。鸿胪寺官赞讲官鞠躬拜,叩头,兴,平身毕。东班展书官进诣御案前,跪展四书毕,起,退立于东。鹤下讲四书,讲官进至讲案前,立奏讲某书,讲毕,稍退。展书官诣御案前,跪掩四书毕,仍退立于鹤下。西班展书官进诣御案前,跪展经,或史毕,起,退立于西鹤下。讲经史、讲官进至讲案前,立奏讲某经或某史毕,少退,并立如初。展书官诣御案前跪掩书毕,仍退立于鹤下。鸿胪寺官赞讲官鞠躬,拜叩头兴,平身,各退就东西班。展书官随之。序班二员举御案二员举讲案,退至原所,鸿胪寺官赞礼毕,命赐酒饭。鸿胪寺官及各官皆跪承旨出,至丹陛上,行叩头礼,至左顺门,酒饭毕,入行叩头礼。

嘉靖二年,奏准八月二十二日恭遇宪宗纯皇帝忌辰,是日经筵官各具青绿花样衣服,光禄寺仍具酒饭,续更定具素服角带。

十年十月初二日,孝洁皇后忌辰,令经筵官服青绿花样,随侍人员浅淡衣服。

隆庆元年定。 先一日,告奉先殿告几筵。先五日,命司礼监同各官诣文华殿演礼。是日,上诣文华殿左室,展礼先圣先师。又定讲章于前两日先进呈览,凡假日先期传免。

万厯二年定。 春讲以二月十二日起,至五月初二日止。秋讲以八月十二日起,至十月初二日止,不必题请。

日讲仪

上御文华穿殿,止用讲读官。内阁学士侍班,不用侍卫、侍仪、执事等官、侍班、讲读等官入见,行叩头礼,东西分立。先读四书,次读经,或读史,每本读十数遍。后讲官先讲《四书》,次讲经,或讲史,务在直说大义,明白易晓讲读后,侍书官侍上习书毕,各官叩头,退文华殿,赐茶 今不行, 文华门赐酒饭。

午讲仪

隆庆六年定。 每日早,阁臣及讲官讲毕,各退。上进暖阁少憩,司礼监将各衙门章奏进。上御览,阁臣等退西厢房,伺候上有所谘问,即召至御前,将本中事情明白敷奏,览本后,阁臣率领正字官恭侍上,进字毕,若上欲再进暖阁少憩,阁臣等仍退至西厢房伺候。若不进暖阁,阁臣等即率讲官再进午,讲讲通鉴节要,候通鉴讲完,以贞观政要进讲。讲官务将前代兴亡事实直觧明白。讲毕,各退。上还宫。一,每月三、六、九视朝日,暂免讲读。上于宫中,有暇将讲读,过经书,从容温习,或看字体法帖,随意写字一幅,不拘多寡。一,每日定以日出时,上早膳毕,出御讲读。午膳毕,还宫。

讲大学衍义仪

嘉靖六年定。 每月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日,用经筵日,讲官二员进讲,内阁学士一员侍班讲毕,赐茶、赐酒饭,俱如日讲仪。

无逸殿讲仪。

嘉靖十年定。 先一日,设司监官于无逸殿,设御座、御案及讲案,如文华殿月讲之仪。是日质明,上具常服乘辇。至无逸殿门,众官于门外迎候。上降辇,乘板舆至殿内,降舆,升御座。鸿胪寺官赞各官于殿门外,入拜行,一拜三叩头。礼毕,进入殿内,各照品级东西序立。序班二员举御案置御座前,二员举讲案置殿门内西边,东向设坐位。鸿胪寺官赞「进讲」,讲官大学士一员出班行叩头礼。上命赐讲官坐。讲官并鸿胪寺官承旨赞叩头讫,展书官诣御案前跪展讲章,退,讲官坐讲坐。展书官诣御案前跪掩讲章,讲官叩头讫,复班。又大学士一员出班叩头,承旨坐,讲展书官一员展书,俱如前仪。序班二员举御案二员举讲案,退至原所。鸿胪寺卿奏礼毕,有旨赐宴。众官承旨讫,退。至豳风亭前迎候,上升版舆至亭内降舆,升御座,赐宴 仪具宴享

东宫出阁讲学仪

太祖命学士宋濂授皇太子、诸王经书于大本堂,后于文华殿。及肃皇帝改为便殿,遂移于殿之东厢房。

初出阁仪。

天顺二年定。 是日早,侍卫侍仪如常仪,执事等官于文华后殿行四拜礼毕,鸿胪寺官请皇太子升文华殿,执事官导引至殿,升座。师保等官于丹陛上,行四拜。礼毕,各官退出,内侍臣导皇太子至后殿升座,以书案进。每日,侍班侍读讲官入,分班东西立。内侍展书,侍读讲官以次进读,叩头而退。

每日讲读仪

一,每日早朝退后,皇太子出阁升座,内侍以书案进,不用侍卫、侍仪、执事等官,惟侍班侍读讲官入,行叩头,礼毕,分班东西向立。内侍展书,先读四书,则东班侍读官向前,伴读十数遍,退复原班。次读经书,或读史书,则西班侍读官向前,伴读亦如之。务要字音,正当句读。分明读毕,各官退。 一,每日已时,侍班、侍读、侍讲及侍书官俟皇太子升座毕,入东,西向立。侍班内侍展书先讲,早所读《四书》,则东班侍讲官进讲一遍,退复原班。次讲早所读经史书,则西班侍讲官进讲亦然。务要直言解说,明白易晓。讲毕,内侍收书讫,侍书官向前侍,习写字,务要开说笔法点化端楷。写毕,各官叩头而退。 一午膳后 是时巳回宫 ,从容游息,或习骑射。 一,每日晚读本日所授书各数遍,至熟而止。 一,凡读书三日后一温,须背诵成熟。遇温书日,免授新书讲官通讲,须晓大义。 一凡写字,春夏秋月每日写一百字,冬月每日写五十字。 一,每遇朔望节假及大风、雨雪、隆寒、盛暑暂停讲读写字。

弘治十一年定。 是日早,内侍设书案于文华殿内东礼部、鸿胪寺执事官于后殿,行四拜礼毕,鸿胪寺官请皇太子升文华殿,导引至殿升座,三师三少,并宫僚以次序于丹陛上,行四拜。礼毕,从殿左右门入,分班东西立。通事舍人以书案进,内侍展书,侍读官进读讲毕,侍讲官进讲讲毕,通事舍人彻案,各官叩头,退。每日讲读常仪,与天顺年同。

隆庆六年增定。 是日早,侍卫侍仪如常仪。内侍先设皇太子座于文华殿之东厢房正中,西向。设书架于座之左。礼部、鸿胪寺执事官候皇太子出阁,导引至东厢房,升座。提调辅臣并侍班、讲读等官以次序立丹墀,行四拜,礼毕,各官以次入东厢房,分班相向立,鸿胪寺官赞起案。通事舍人以讲案进,内侍展书,侍读官进读读毕,侍讲官进讲讲毕,通事舍人彻案,命赐酒饭,各官叩头而退。每日讲读,仪与天顺年所定同。但每日各官先诣文华门外,东西向序立,候皇上御日讲经筵毕,皇太子出阁升座,又题准东宫初讲之。时阁臣连侍五日以后,仍于每月三八日一至,先行叩头而出,然后各官进入供事。

诸王读书仪

书堂在皇极门右厢房,讲官选部臣或进士改授翰林院官充之。

天顺二年定。 初入书堂,其日早,王至右顺门之北书堂,面东中坐。提督、讲读并讲读官行四拜礼毕,内官捧书展于案上,就案左立。讲读官进立于案右,伴读十遍,叩头退。

一每日讲读,清晨,王至书堂,讲读官行叩头礼,伴读十遍。出饭后,复诣书堂,伴看写字毕,讲书。直说大意毕,仍叩头退。内侍以所写字送内阁点看。

万厯六年,详定。

一是日,王出阁。先期一日,内侍官设座于书堂内坐西面东,设书案于座之左侧,置书于案,设写字案于座之右,侧置笔砚,放纸于案。是日早,辅臣率领讲读侍书官于书堂门外,稍南,北面拱立,伺候王入书堂内,坐定,令旨说先生每来辅臣率各官进入,行四拜礼。分班侍立。内侍官举书案就案左立。讲读官以次进立于案前,授书各十遍讫,令旨先生每吃酒饭,内侍官答应各官出。王暂入书堂南间少憩,辅臣再率各官入侍,王写字讲书,候王出坐定,令旨说先生每来辅臣同各官入照前分班侍立。内侍官举写字案于座前,侍书官进至案前,看写字写毕,内侍官彻写字案,举讲书案于座前,讲读官以次进讲毕,各官行一拜礼,出仍于书堂外向北立。王进内各退。辅臣看所写字,圈注于旁,以备劝益。

一次日以后,每日早,王出书堂,各官进见,行一拜礼。其授书、讲书、看字,并如前仪。辅臣止侍看。三日、三日后讲读,侍书官径自如仪,授书讲书看字,辅臣不预。至写字毕,每日轮一,内侍官捧仿纸送内阁圈注。

一王每日所读书大学一本,书经一本,授书务要字样、真正、讲书、直说、大意、务要、通晓。先一日进讲章,三日一温书就温讲,仍进讲章、写字,先用复印件以后写熟对帖自写。

「一,各官酒饭止。是初入书堂时,令旨说一次以后不必再说,只于讲书罢令旨与先生。每茶吃,内侍官答应,岁率为常。

一,每年假日圣节,前后通九日。千秋节九日、正旦初一日至二十日,花朝一日。清明一日。端午前后通三日,七夕一日。中秋一日,重阳前后通三日,冬至前后通五日,腊八一日除夕前五日,每月朔、望各一日。遇大风雨,暂免大寒、大暑该住歇时,请旨定夺。

一讲读,侍书官俱于归极门南廊给与酒饭。

一先期一日,各该内外执事官俱赴书堂演礼。

又令春讲定以二月初旬起,至五月初旬,暂止秋讲,定以八月初旬起,至十月中暂止。

又准题辍讲之后,内侍书官照常启请,寻温旧书及日写字,送阁圈注讲读等官,遵先年事例,半月,恭诣书堂启请诵书习讲,或别授新书等项,以效忠益。

巡狩

成祖未定鼎时,以北京为行在,岁常巡幸,至肃皇巡承天、谒献皇陵礼,详载《大狩录》,各朝俱不行。

永乐七年北狩仪。

永乐六年定。 诏告天下诸司及各处镇守总兵官知会。

一,礼部预行各处,凡有重事并四夷来朝,俱达行在所,仍俱本启闻。其馀事务奏启,俱达京师启闻施行。事有疑碍者,在京各该衙门具奏,取自上裁。凡进拜表文,达行在所笺文达京师。

一,礼部预行经过所在军民衙门,俟车驾至官吏、生员、耆老朝见,及预行北京畿内文武衙门,令掌印官俟车驾至朝见。

一、祭祀,车驾将发,奏告天地、社稷、太庙、孝陵,祭大江、旗纛等神軷,祭于承天门。其经过处所:滁州遣官祭滁阳,王、泗州遣官祭祖陵,凤阳祭皇陵,祭淮阙里,遣官祭先师孔子,望祭泰山缘途。古先圣贤、忠臣、烈士祠坟,礼部预期奏闻,遣官致祭。将至北京境上,设坛祭北京山川等神。车驾到北京,奏告天地,祭告境内山川等神。

一,扈从在京马步军五万人,内马军一万,步军四万,马军五千,步军五千。充驾前军,余马军五千,步军三万五千,分五军率领,每军马军一千,步军七千。以都指挥指挥、千百户管领锦衣卫,仍选将军五百人,校尉二千五百人,力士二千人。

一,侍从五府都督各一员。首领官一员,吏六人。吏部堂上官一员,文选等四司官五员,办事官二十员。历事监生四十人,秀才五十人,吏十人。户部堂上官一员,北京等十三司,官十三员,办事官十员,吏二十四人。礼部堂上官二员,仪制等四。司官七员,办事官十员,吏十二人。铸印局官一员,吏一人,匠六人。兵部堂上官一员,武选等四。司官七员,办事官五员,吏十五人。刑部堂上官一员,浙江等十三司,官十三员,办事官五员,吏十三人。工部堂上官二员,营缮司等四司官十员,办事官二十员,吏十五人。都察院堂上官一员,浙江等十三道。监察御史二十四员,办事官五员,吏二十四人。通政司堂上官二员。首领官一员,吏六人。大理寺堂上官一员,左右寺官六员,吏十人。太常寺堂上官二员,首领官一员,吏二人。赞礼郎四员,协律郎一员,司乐一员。乐舞生二十人,厨子五十人。光禄寺堂上官三员,首领官一员,署官十七员,办事官六员,吏三人,厨子一千人。鸿胪寺堂上官四员,首领官一员。司仪、司宾二署各一员,序班四十员,鸣赞四员,及通晓夷语者,斟酌带去翰林院内阁官三员,侍讲、修撰、典籍等官六员,书制敕秀才八人,及译写四夷文字。监生十三人,尚宝司官二员,吏科给事中三员,户科给事中三员,礼科给事中四员,兵科给事中三员,刑科给事中三员,工科给事中三员,中书舍人四员,写诰秀才五人,行人司行人十员。大医院堂上官二员,御医二员,生药库官一员,医士摘选三分之二,吏三人,钦天监官三员,天文生十五人,教坊司、奉銮韶舞司乐各一员,俳衣色长乐工斟酌用之。

一,扈从文武官军人等,陆路文武官员一等,写制诰、秀才、译字、监生紧用。供用医士,天文生及厨役人等,俱给马骡骡匹,马官给外,脚力驴给钞六十锭,令自备办事官。监生人才、吏典及医士、厨役等,非紧用者,人给脚力钞二十锭。随伍官员,将军较尉力士,旗军每二人给驴一匹,如不敷,亦给钞六十锭,自备水路俱应付船只,遇陆路应付车辆。

一缘途各跕每跕,增马二十匹,令附近卫所马军内差拨,仍令附近有司备车一百辆,无车之处,起夫五百人听候。

一经过处所支给粮草,扈从官员人等人日给行粮二升,马日给料四升、草一束、驴料一升、草一束。

一,车驾将发宴,在京文武群臣赐扈从、文武官员军校人等钞,公五十锭,侯四十锭,伯三十锭,一品二品二十锭,三品四品十五锭,五品十二锭,六品七品十锭,八品九品八锭。未入流及办事官、将军总小旗,人钞七锭。将军及各卫总小旗人钞六锭。监生、秀才吏、典人才、医士、乐舞生、军役力士、厨子工匠人钞五锭。军伴、皂隶、乐工人等,人钞四锭。在外卫所扈从及各处驻札官军,依京卫官军例赏给。

一,车驾至北京宴文武,群臣、耆老赐官员人等及命妇钞,其当守城命妇,论次行赏。一,遇万寿圣节,公侯、驸马伯,文武官四品以上,近侍官及监察御史预宴,五品以下并办事官、监生、秀才、吏、典、军民、工匠人等,依例赐钞一锭。

一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锦衣卫各铸印信、通政司、鸿胪寺各官铸关防。

一、扈从官员有牙牌者,随身悬带,以凭官防出入。

一经过郡县,分遣廷臣考核守令贤否,即加黜陟,分令给事中、监察御史存问高年,赐币帛酒肉。

一经过凤阳陵户及亲戚人,赐钞六锭,耆老迎见者,人赐三锭。泗州陵户亲戚耆老迎见者,赏如之。

嘉靖十八年南巡仪。

嘉靖十八年定。

一,先期上亲奏告皇穹宇、玄极宝殿同日告闻皇祖、太庙、皇考睿宗庙,遣官分告北郊、成祖、列圣、群庙、太社稷帝、社稷、朝日、夕月。天神地祇用祭服,太常寺备脯醢、酒果,翰林院撰告文。

一軷,祭于承天门。遣官祭旗纛之神,用牲醴、制帛,三献如常仪。

一驾发出正阳中门,后妃辇轿后,随锦衣卫设钦制武陈驾备辇舆、仪仗等项扈行。本卫选精壮旗校八千人,内以六千人专管抬奉上座。舆辇二千人,专管摆执驾仪及一应正直巡绰宣传等用选委千百户一百二十员,分投管理,各分拨班接替行。太仆寺调取寄养马三千匹,兊给各旗校更迭骑坐。以锦衣卫指挥充前驱使,领千百户等官先往肃清道路。简命武职重臣二员留守京城兵部尚书一员,参赞机务,各请敕行事。以文职大臣一员总督整饬宣大等处军务一员,提督蓟州、山海关等处地方边备文职重臣一员,充行边使,往辽东、蓟州、宣大、雁门、固原等九边阅视边备,户部赍银随去劳赏。官军各请敕行事。兵部奏请城四门,京城九门、大明门外两边守门文武大臣各一员,坐边官侯伯二员。增设守门官,军用科道官点阅京城内外巡捕官,军行团营再选。有马官军三千员名,分为两班,酌派五城地方与同旧有官军巡逻,仍选委坐营官及各提督、把总等官,昼夜巡捕。安定、德胜门各土城门外及郑村坝、大黄庄、居庸关、白羊口六处地方。该营拣选有马官军,每处一千员名,分为两班。轮流下营防守,安定、德胜门、土城各用东西官厅听徵总兵官一员,其馀各用参将一员统领下营紫并??、倒马二关。保定抚镇官拣选精锐有马官军,每关一千员名,分为两班,每月轮流下营守把,各委坐营官一员统领。

一,兵部于团营东西厅御马监勇士内拣扈驾官军六千员,名给兊马匹内,执武陈驾仪,一千人,总兵官。

一员领之,驾前后各二千人,参将二员领之,驾左,右各五百人。翼驾行,左右副参将领之。及行文,沿途、抚镇等官调拨兵马,屯驻扈驾,先期户部请勑命侍郎。

一员率属官六员,带领太仓银三十馀万两,前去沿途,整理官军粮料。工部请敕差郎中一员同内官监督理。沿途桥道及行宫、席殿、礼部行南北直隶、浙江等十三布政司,凡有要紧重事,俱达行在所奏闻。其馀事务,俱达在京通政司照常封进。各该衙门启请皇太子令旨行。其事有疑碍者,各差人赴行在,具奏取旨。各处拜进表笺。除岁例等项,赴在京礼部照常类收启,请司礼监官捧进。其特贺大礼不系常典者,原差人恭诣行在投进。

一,扈从官:五府堂上官各一员。首领官各一员。吏各一人。吏部堂上官一员,文选等四司官各一员。办事官六员,吏六人。户部,堂上官二员,浙江等十三司官各一员,办事官二员,吏十三人。礼部堂上官二员,仪制等四司官共六员。铸印局官一员,办事官六员,儒士三人,吏十二人。铸印匠四人。兵部堂上官一员,武选等四司官共六员。办事官一员,吏六人。刑部堂上官一员,浙江等十三司官各一员。办事官一员,吏十三人。工部堂上官二员,营缮等四司官共十员。办事官二员,吏十人。都察院堂上官二员,浙江等十三道。监察御史各二员,办事官四员,吏十三人。通政司堂上官二员,首领官二员,办事官二员,吏二人。大理寺堂上官一员,左右寺官二员,办事官二员,吏二人。太常寺堂上官六员,首领官二员,属官十员,吏二人。执事人役四十人,厨役三十人。光禄寺堂上官二员四,署官四员,吏四人。厨役二百人。太仆寺堂上官一员,首领官一员,吏一人。鸿胪寺堂上官俱从司仪、司宾各一员,鸣赞四员,序班十六员,通事四员,翰林院堂上并讲读等官四员,制敕、诰、敕二房官共二十员,译字官生四人,吏十人。尚宝司官四员、吏一人。六科给事中十二员,吏六人。中书舍人一员,吏一人。行人司行人十员,吏三人。太医院堂上官五员、御医吏目八员,圣济殿医士选带三分之一,吏二人。钦天监堂上官一员,博士等官八员,天文生阴阳人共十人,吏一人。教坊司奉銮韶舞司乐八员,俳色长乐工二百人。扈从文武内外官及各项人役,合用夫马驴骡、车两廪给、口粮各项应付事宜,兵部定拟,奏请转行在外有司一体,应付内府印绶监收贮。先年行在衙门印信关防,礼部领出,给付各扈从官使用,尚宝司给领文武字样牙牌。

一驾发留守大臣率在京文武衙门官员,各具吉服,先期赴宣武门外彰义关,候送驾过退,扈从官分程先发在途,俱免朝参候驾。惟礼、兵二部、鸿胪寺、太常寺科道紏仪官从行,光禄寺随路预办御膳酒饭供具。凡遇行宫进膳处所,各该抚按守巡兵备等官,选委精壮官军,披带盔甲器械,拱卫乘舆,不许喧哗错乱,违者听锦衣卫实时具奏拿问。其扈从官军,户部给散行粮工,部办锅灶,不许分外索害。有司及入民舍混扰,违者许被害之人赴抚、按衙门告治。仍行随驾缉事官校访拿重治。各该军卫,有司不许分外科敛,违者听抚、按官体访指,实参究重治。各衙门跟随吏书人等,各照兵部原行关文,于军卫有司。驿逓衙门应付,不许分外多索。其应付衙门,亦要实时应付,毋得迟悞,违者俱赴所在官司告治,经过驻札地方,原有商贾店铺、开卖饭食等物,照常市贸,不许躲避,亦不许从驾人员用强轻价勒买,违者许被害人实时告治。兵部咨行各该巡抚官预先出给榜文晓谕。

一经过处所真定。望祭北岳恒山之神,用牛犊羊豕。上具常服行礼如常仪。五府、九卿、巡抚大臣吉服,陪拜卫辉。遣官祭济渎之神,用太牢。钩州望祭中岳、嵩山之神。荥泽祭河神,俱用太牢,行礼如北岳。南阳,遣官祭武当山之神,用牲犊。沿途古帝王、圣贤、忠臣、烈士祠墓,礼部查访,预期奏闻。遣官致祭,帝王用太牢,次用少牢,又次脯、醢、酒果。凡祭,翰林院撰祭文。

一,各处抚按并三司官,俱于所属境上候驾,先赴行在鸿胪寺报名。驾至行宫,各具吉服朝见。所过府、卫、州、县官吏、生员、耆老人等,俱于三十里外候迎道傍,跪叩头。驾过,退。驾至行宫,鸿胪寺引见俱行,五拜三叩头。

一,各处近路王府许亲王具常服,预先出城候驾,其馀宗室,俱不许擅离府出迎。

一诸王迎接,先期,命文武大臣侍于途,王于道傍拱立。文武大臣下马侍上左右,礼部尚书跪奏某王某恭迎」。圣驾见,内侍官引王至驾前,跪行叩头礼。礼部尚书进立于上前。候旨承旨讫,起立。传旨示王,随至行宫。上入少憩,王具冕服,钦定文武大臣于殿内,左右侍从官于丹墀东西侍班。候上升座,鸿胪寺官引王由殿左门入,至拜位,赞行五拜三叩头。礼毕,上命赐宴。内侍官引王于别次少候,从官叩头如常仪。王宴毕,遣大臣伴送回府。驾还,先以书止,诸王勿烦出送。

一、上临旧邸,恭诣皇考睿宗献皇帝庙谒告 仪具祠祭司

越四日,行祭告皇天礼于龙飞殿丹陛,奉皇考睿宗献皇帝配。是日,上更皮弁服,诣国社坛及山川坛,行告祭礼。次日,恭谒显陵 仪见祠祭司 。次日,从驾官上表贺,遂颁诏。前期一日,鸿胪寺陈设表案、诏案于龙飞殿中。锦衣卫设随驾朝仪及迎诏彩舆、香亭于丹墀。教坊司设中和韶乐,百官各具朝服,地方官吏、师生、耆老人等俱随班行礼。是日早,鸣钟鼓,上具冕服御后殿。执事官行礼毕,上升殿,鸣鞭。钦天监官唱时,鸿胪寺赞入班,赞四拜,兴,平身。唱宣表目,宣表目官宣讫,唱宣表,宣表官宣讫,赞俯伏兴,赞四拜,兴。赞颁诏,翰林院官捧诏授礼部尚书,捧诏置云盘内,叩头兴,由殿中门出置彩舆内。锦衣卫官校举舆,教坊司鼓乐前导,百官趋出,候于龙飞门外鸿胪寺赞入班,行四拜礼。赞跪,宣诏毕,赞俯伏兴,赞搢笏,赞舞蹈,山呼,出笏,四拜,兴。平身礼毕,礼部尚书捧诏出誊黄,奏差行人等官颁示天下。

一圣驾回京,上亲奏谢皇天上帝于玄极宝殿,同日告谢皇祖太庙、皇考睿宗庙如常仪。文武官例,该陪祀者俱具祭服陪拜。遣官分告北郊,成祖、列圣、群庙、太社、稷帝社稷、朝日、夕月、天神地祇、太岁、旗纛、都城隍等神、承天门之神,俱行礼如初。

一百官上表称贺如常仪。

洪武五年定。 车驾出入,有司肃清道路,官民不许开门,观望行立所在官员父老迎驾者,于伏外路右叩头俯伏,候车驾前行,方起,若遇驻跸之处,合迎驾之人,行五拜礼。车驾行处有冲入仗内者,绞。仗外五十步内观望者,杖一百。如于郊野外一时不能回避者,俯伏行立观望者杖一百。典仗卫官故纵者同罪,失觉减二等,陈诉冤抑,仗外俯伏以听,如冲入仗内者,如律。合迎车驾之人仗外不俯伏者,亦如律。车驾所至。凡文武官非近侍及宿卫护驾而在五十步内者,依例俯伏行立观望者如律。纵放牲畜突入仗内者,杖八十。

凡皇城宿卫及在京守门官员军士遇驾出入,执杖肃立,不须回避。其在外城镇守门官及士卒,如遇车驾经行,则俯伏回避。

亲征

按《大明集礼》,天子亲征,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禡祭、旗纛,所过山川,皆行祭告。师还,奏凯献,俘于庙社,以露布诏天下,然后论功行赏,葢自我二祖行之。今具列其仪以备考。

亲征仪

洪武三年定。

一、祭告天地:前期择日,皇帝服武弁,乘革辂,备六军,以牲犊币帛祭告作乐,行三献之礼。

一告太庙:前期择日,皇帝服辂同前,每庙用牲币行三献之礼。其仪皆同时享。但凯还,则陈俘奏凯于庙南门外。

一告太社。前期择日,皇帝服辂同前,以牲犊币帛作乐,行三献之礼。其仪同春秋祭社稷之仪。但凯还,则陈俘奏凯于社北门外。

一禡祭于国南群神祠,设旗纛。皇帝服皮弁,备牲犊币帛,行三献之礼 仪见祠祭司

一,所过山川,有司具牲币,皇帝服皮弁,行一献礼。 仪见祠祭司

一凯还,皇帝率诸将以凯乐俘馘陈于庙社门外,伺告毕,以俘馘付刑部恊律郎导乐以退。其告祭行三献礼,仪与出师同。

一宣露布,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升午门楼,上以露布诏天下,百官具朝服听诏仪与开读,诏赦同。

一,论功行赏。中书省移文大都督府,兵部具诸将功绩,吏部具勋爵职名,礼部、户部具赏格。中书集六部论定功赏,奏取圣裁。至日,皇帝服衮冕,御奉天殿,百官朝服宣制。大赉诏告天下。 仪见后

一诸将受赏,具表笺称谢。

论功行赏仪

前期,内官监陈御座香案于奉天殿如常仪。尚宝司设宝案于殿上正中,侍仪司设诏书案于宝案之前,设诰命案于丹陛正中之北,设皇太子、诸王侍立位于殿上之东北。设承制官承制位于殿上之东,及宣制位于丹陛诰命案之北,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位于殿上之东南。设大都督府、兵部尚书位于殿上之西南。应受赏官拜位于丹墀之中,异位重行序立位于丹墀之南南,受赏位于诰命案之南,受赏执事位于受赏官序立位之西 每受赏官用捧诏命捧礼物者各一人 知班二人,位于受赏官拜位之北,赞礼二人位于知班之北,典仪二人位于丹墀上之南,文武侍立位于丹墀之北,俱东西相向。侍从班、起居注、给事中、殿中侍御史、尚宝卿、侍仪司官位于殿上之东,悬刀武官位于殿上之西,殿前班指挥司三人位于丹陛西,东向。光禄寺三人位于丹陛上之东,西向。拱卫司二人位于殿中门之左右,典牧所官二人位于仗马之前,宿卫、镇抚二人位于丹陛下,护卫千户二十八人位于宿卫、镇抚之南稍后,俱东西相向。护卫千户八人位于奉天殿东西门之左,右将军二人位于殿上帘前之东西。将军六人位于奉天殿门之左,右将军四人位于丹陛上之四隅,将军六人立于奉天门之左右,俱东西相向。鸣鞭四人位于丹陛之南,北向。是日击鼓初严,金吾卫列旗帜器仗,拱卫司设仪仗车辂,典牧司陈仗马虎豹,内使监擎执,乐工陈乐,皆如正会之仪。礼部陈设诏书,吏部陈设诰命,户部陈设礼物陈设,执事各立于案之左右。殿前班紏仪,典仪、知班、赞礼宿卫、镇抚、护卫将军各入就位,舍人催受赏官及侍立文武官具具朝服击鼓,次严侍从班文武官入迎车驾,舍人引受赏官齐班于午门外之南,文武官齐班于午门外之北,俱东西相向。击鼓三严,侍仪版奏中严,御用监官奏请皇帝于谨身殿,衮冕。皇太子诸王于奉天殿门东耳房具冕服,舍人引文武官入就丹墀侍立。受赏官亦入就丹墀序立位。侍仪版奏外办,皇帝御舆以出,仗动乐作,侍卫导从如常仪。升御座,卷帘,鸣鞭,乐止。司晨报时,鸡唱讫,引进引皇太子、诸王自奉天门东门入,乐作,由东陛升殿东门入,至侍立位,乐止。舍人引受赏官入就拜位,知班唱班齐,赞礼唱鞠躬,乐作,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乐止。承制官前跪承制,由殿中门出中升降,至宣制位,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由西门出,西陛降,立于诰命礼物案之东。承制官南向称有制,赞礼唱跪受,赏官皆跪。承制官宣制曰:「朕嘉某等为国建功,宜加爵赏。今授某以某职,赐以某物,其共承朕命 受赐员数不拘多少,载在其中。 宣毕,赞礼唱俯伏,兴,乐作,拜兴,拜,兴,平身,乐止。赞礼唱行赏,舍人引受赏官第一人诣案前,赞礼唱跪,搢笏,吏部官捧诰命,礼部官捧礼物各授受赏官,受赏官受诰命礼物以授左右左右跪受于受赏官之左,兴,退复位。赞礼唱出笏,俯伏,兴,复位。舍人引受赏官复位。以次受赏官诣案前,皆如常仪。承制官、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由西阶升西门入,跪上位之西,奏承制讫,兴,各复位。赞礼唱鞠躬,乐作,四拜平身,乐止。赞礼唱搢笏,鞠躬,三舞蹈跪,山呼万岁,山呼万岁,再山呼万万岁。乐工军校齐声应之,出笏,俯伏兴,乐作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乐止。赞礼唱礼毕,侍仪跪奏礼毕,鸣鞭,皇帝兴,乐作。警跸,侍从导引至谨身殿,乐止。引进引皇太子、诸王还宫,舍人引受赏官及文武官以次出。至午门外,以诰命礼物置龙亭,用仪仗鼓乐各送还本第。

献俘

永乐四年定。 前期,兵部官以露布奏闻,礼部告示文武,百官具朝服,并坊厢里老人等行庆贺礼。先一日,内官设御座于午门楼前楹正中。是日早,锦衣卫设仪仗于午门前御道之东西,教坊司陈大乐于御道南,东西北向。鸿胪寺设赞礼二人于午门前,东西相向。承制官一员位于午门前,东立,西向。设宣制位于午门东稍南,西向。设文武官及诸蕃使、客人等侍立位于楼前御道南,文东武西相向。设露布案于午门前御道东,设宣露布官一员,展露布官二员及刑部献俘官位于午门前御道东稍南,西向。设献俘将板位于午门前御道西稍南,北向。设进露布官位于御道南稍东,引礼引文武官东西序立。引进露布官捧露布置于案,退就位。献俘将校引俘列于午门前,西边武班之后以候上。帝常服御奉天门,钟声止。鸿胪寺跪奏请上乘舆,乐作。至午门,楼上升座,乐止。鸣鞭讫,赞礼赞进露布官四拜,乐作平身,乐止。赞进露布,乐作。执事者举案置于中道,乐止。赞宣露布官跪,宣露布官与展露布官诣案前取露布,跪宣讫,仍置于案,退。赞俯伏,兴,乐作,四拜平身,乐止。执事者举案复置于御道东,引礼引进露布官退。赞献俘献俘,将校引俘至献俘位,北向立,定俘跪于前。刑部官诣楼前,中道跪奏云:「某官臣某奏云某官以某处所俘献,请付所司,伺旨有合」。受刑者立于西厢,东向,以付刑官。若上释罪,承制官诣御道跪请制,由东街南行,至宣制位,西向立,称有制。所获俘囚咸赦其罪。宣旨曰:「有敕,释缚所释之俘」。叩头讫,将校引俘起,引礼赞文武百官入班,北向立。唱排班班齐,致词官请中道跪致词云云。贺讫,赞鞠躬,乐作。五拜,三叩头,兴,平身,乐止。鸿胪寺跪奏礼毕」,乐作。驾兴,乐止。百官以次退。次日,行开读礼,如常仪。第三日,文武百官上表行庆贺礼,如赏仪。

万厯二年定。 前期,礼部告示文武百官,具朝服诣午门前行庆贺礼。先一日,内官设御座于午门楼前楹正中。是日早,锦衣卫设仪仗于午门前上位,常服御皇极殿,钟声止。鸿胪寺跪奏请上乘舆,乐作。至午门,楼上升座,乐止。鸣鞭讫,鸿胪寺官宣奏毕,赞献俘将校引俘至献俘位,北向立定,俘跪于将校之前。刑部官诣楼前,中道跪奏云:「具官臣某奏,云某官以某处所俘献,请付所司伺旨传下」。刑部官承旨讫,即同将校押出施行。文武百官入班,北向立。唱排班班齐。致词官诣中道跪致词,称贺讫,赞鞠躬,乐作。五拜三叩头,兴,平身,乐止。鸿胪寺跪奏礼毕,乐作,驾兴,乐止。百官以次退。

宣捷

凡各处奏捷,鸿胪寺于早朝将差来人役,引至御前宣读捷音。

隆庆六年,令择吉宣捷至日不奏事。次日,行庆贺礼。

万厯八年定。 凡大捷于常朝期,宣奏捷音,是日,百官各具吉服,候宣捷之后,鸿胪寺官致词行五拜三叩头礼。本日早,即遣官荐告郊庙,行翰林院撰文,太常寺办祭品,中捷以下止宣捷,不行祭告庆贺礼。

监国。

皇帝有巡狩,然后令皇太子或皇孙监国,故其仪止。

见于永乐、嘉靖间。

东宫监国。

永乐七年, 时驾幸北京

一朝仪:凡常朝于午门左视事,其左右侍卫及在京各衙门官员人等,合启事务如常仪,若皇太子御文华殿,官员人等承旨召入者,方许入。凡在京文武衙门,遇有内外军机及王府切要事务,悉奏请处分。其有各处起报声息,即调边军剿捕,仍遣人驰赴行在所奏闻。皇城四门各城门守卫围宿比常时,皆须增拨。官军,仍每日操阅军马,如各衙门称奉令旨调遣官军及处分事务,所司须覆启施行。

一、庆贺,凡遇万寿、圣节、正旦、冬至,先期,皇太子率文武百官于文华殿前拜进表文。是日,早设龙亭于文华殿中丹陛上,设驾大乐,鸣钟鼓。皇太子具冕服于丹陛上,百官具朝服于丹墀内,行十二拜如常仪。礼毕,仪仗鼓乐导表由中门出,皇太子由左门送至午门还宫,文武百官导至长安右门外,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及近侍官、监察御史,俱乘马导至三山门外,以表授进表官。百官各回至期,行告天地寿礼。是日早,设香案于文华殿丹陛上,设驾大乐,鸣钟鼓如常仪。皇太子具冕服于丹陛上,文武百官具朝服于丹墀内,行八拜如常仪。其在京文武衙门遇万寿圣节,礼部文职衙门共进表一通,中军都督府同。公侯、驸马伯、武职衙门共进表一通,正旦、冬至亦如之。其正旦、冬至、千秋节,文武百官于文华殿行庆贺礼,如常仪。其有王府遣人诣东宫前行礼,即纳其礼物宴赏差来人,其应答礼者,奏闻处分。

一、祭祀,凡遇享太庙,祭社稷、风云、雷雨、山川之神,预期,敕皇太子摄祭。其祀典,神祇太常寺预期于行在所奏闻,遣官行礼。

一、宴赏,凡四夷来朝,循例宴之。皇太子命礼部遣人送行在所,正使人给钞十锭,从人五锭为道里费。其每日赏赐有例者,循例无例者,临时斟酌赏之。其京卫军士,冬夏布绢及边卫军士冬衣绵布,循例给赏。其有折赏物色,该部定议,具启施行。

一、选法:凡文选六部、都察院、翰林院、太医院、钦天监、堂上官、尚宝司、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监堂上掌印官、六科都给事中并在外布政司、王府长史有缺,吏部奏请擢用。其考满黜陟,并复职改用等项常选官员,俱循例具启铨注。其武选,除在京五府都督、在外各都司都指挥缺员者,及土官衙门奏保土人任职者,兵部奏请擢用。其馀袭替优给,及例应升降改调官员,具启铨注。其土官例应袭替及保用、通事、把事、随司办事长官,该部具启裁度,馀悉奏请处分。其内外大小文武官员,俱从行在吏部、兵部奏请铨选。其有开设大小衙门,该部奏请定夺。

一、刑名:凡内外文武大小官员有犯,所司具启准问者问之。若皇亲犯小事,令其在家听候,具由奏请待报。若所犯重情及干谋逆者,实时拘执在官,先命皇亲会问。若事有未当,及犯人不服,乃命公、侯伯、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会皇亲再问毕,将所服情犯及拟议罪名具启,候车驾回京,奏请处分。其在外王府护卫指挥并长史及土官有犯,事干恶逆,先行收问,然后奏闻。其馀所犯,预奏,待报提问,其法司问拟罪合决死罪者,奏请待报。其馀所犯,悉具启决放。如特奉令旨原免者,不拘此例。

一迎诏凡诏书至礼部,设龙亭,锦衣卫设仪仗,教坊司设大乐,文武百官各具朝服,出三山门外,奉迎使者到三山门外下马,候龙亭来,捧至诏书于龙亭中。使者立于龙亭之东,百官行五拜三叩头。礼讫,众官乘马前导,使者上马在龙亭后,东边行至长安右门下马,随龙亭后,东由中门入。文武百官于承天门外桥南侍立东宫殿下,具冕服于午门前五丈馀地,奉迎至文华殿,置龙亭于正中。使者立于东宫殿下于殿前,台上乐作,行五拜三叩头,礼毕,乐止。升殿殿下,展诏读讫,使者捧诏置龙亭中,殿下送至午门内,锦衣卫先设云舆于午门外正中,礼部官置诏书于云舆中,文武二品以上官迎至承天门。鸿胪寺先设开读案于承天门稍东,文武百官入班。赞礼唱排班班齐鞠躬,乐作,四拜平身,乐止。赞「开读,使者取诏授开读官,跪受使者,复立位。所赞跪,众官皆跪开。读讫,开读官捧诏授使者,复至云舆中,赞俯伏,乐作,四拜平身,乐止。赞搢笏,鞠躬,三舞蹈。赞跪,唱「山呼万岁」者三,赞出笏,俯伏,乐作,四拜兴,平身乐止。赞「礼毕,百官以次退。使者捧诏书出承天门外,复置龙亭中,鼓乐,送至会同馆。使者见东宫殿下,行四拜礼毕。其日宴使臣于礼部,本部官侍宴。

十二年,奏定 时驾北征 ,凡常朝于文华殿视事。其在京文武衙门,凡有应合奏启事件奏本,俱达北京,敢有隐匿者,治以重罪。其在京衙门合具启事务,仍依常例,若系应奏,随即具奏待报。其东宫发落事件,六科按月差人类送北京。敢有于题本上增减改写旨意者,凌迟处死,全家籍没。其各衙门差人出外乾办公事,仍将所办事务开具奏报」。 凡祀典神祇合应遣官祭者,太常寺预期具启,遣官行礼。 凡皇亲并军职、王府、护卫、指挥、长史等官,与各处土官有犯者,俱奏请提问。在京文武衙门官员有犯者,堂上官具奏待报。发落五品以下者,具启拿问。在外文职衙门官员有犯者方面及四品以上,该衙门奏请,提门五品以下,具启拿问。

十三年奏定。 凡京卫军士冬衣布绢及边卫军士,冬衣布花袄,俱行在户部,奏请施行。 凡进春,其日早,文武百官各穿颜色衣服于文华殿门外,侍班如常仪。应天府置春案于文华门丹墀中道之东,候东宫殿下升座。引礼引府县官举春案,由东陛升,置于殿门外,中道各就拜位。赞鞠躬,四拜。平身礼毕,文武百官庆贺,行叩头礼。

嘉靖十八年,定 时驾南巡

一,东宫朝驾仪仗等件,敕内府各该衙门先行造办。

一、请敕钦命辅臣一员居守京师,保护皇储。一应军国机务,悉听启行。

一、在京文武衙门,遇有内外军机、各王府紧要重大事务,悉奏请处分。其有各处启报声息,即调边军剿捕,仍遣人驰赴行在奏闻。

一,皇城四门,京城九门比常皆增拨官军。守护、留守、武职大臣同参赞,尚书仍每日操阅军马各衙门称奉令旨调遣官军及处分事务,所司须覆启施行。

一,五府九卿各衙门,凡有紧要重事,俱达行在所奏闻。其每日进缴精微监生,考勤宴赏钞锭。官军俸粮及五府比试等项,俱照常启行。

一、祭祀:凡遇忌辰陵祭,各常典祭。至期,太常寺启请取令旨,遣官行礼。郊庙社稷之祭,候敕命行。

一,各处拜进表笺、特贺大礼,不系常典者,原差人恭诣行在所投进。其进贺中宫东宫笺文,俱在京礼部类收。司礼监官捧进。

一、各王府进慈孝献皇后香,并南京进香官、朝鲜国吊使。礼部启请,命司礼监官捧进几筵,照例给赏彩段钞锭。

一,吏部会推在京堂上官、六科都给事中、在外方面官知府,俱行在吏部奏请擢用。其大选急选,并取选远方监生及考满复职等项,俱循例启行。

一,各王府请给敕诰、两京三品以上官荫子,各处土官袭职,俱行在吏部奏行。其官吏人等丁忧查放。起复官员付选。查题散官等项,俱照常启行。

一,兵部推补两京五府、锦衣卫,在外总兵、参将、各都司掌印、佥书,俱奏请擢用。其大选军职,查黄、续黄官舍袭替、优给土官袭替及保用、通事、把事、随司办事、长官等项,俱具启裁度。

一,各处奏报边功,应该核勘及勘明应该升赏等项,俱启请行。

一,在外抚按官劾奏不职,文武官文官方面以上,武官参将以上,奏闻待报。

一,京卫军士,冬夏布绢及边卫军士冬衣布花袄但,系年例给赏等项钱粮,该衙门启请行。

一,在京各边镇,遇有紧急调用马匹,启请调取兑用。

一,在京各衙门赴行在奏事人,俱兵部启请给关应付。

一、各王府奏诉重情,办复爵位禄米者,俱诣行在所奏闻。其请名、请封、请婚等项在京具启行。

一,天下岁贡生员到部者,该部查照事例启行。

一,四夷朝贡人员到京。一,应赏宴,该部照例启行。

一、法司问拟罪犯,除重囚、奏请待报,其馀悉具启决放。敕谕审录矜疑罪囚,例该覆题,及京官军职犯人,例该参题,俱奏请定夺。

一、刑名:凡内外大小官员有犯,具启准问者,问之。若所犯情重,该衙门具由奏请待报。

一,都察院点差各处巡按御史具奏行在,馀差及考察公差、回道御史俱启行。中间有推奸避事赃滥不职者,具奏。

一,通政司每日收过奏题本,照常封进下科,发抄各衙门启行。其有疑碍难行者,差人赴行在取旨。

一,大理寺审录罪囚,详拟罪名,干系生杀,并提问大小京官具奏。其每月缴刑部、都察院问过囚,犯奏本照常启行,俱送科备照。

皇太孙监国 永乐

时驾北征,皇太子监国于南,皇长孙监国于北。后皇长孙行冠礼,始尊称皇太孙云。

永乐八年定。

一,每日皇长孙于奉天门左视事,侍卫如常仪。诸司有事,具启施行。若军机及王府要务,一启皇太子处,分一奏闻行在所。

一遇万寿圣节,设香案于奉天殿丹陛上,皇长孙具色服于丹陛上。行礼,文武官具朝服于北京,行礼行礼如常仪。天下诸司表文,俱诸北京进贺,四夷朝贡,俱送南京,礼部启皇太子施行。

一,文选行在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及北京行部所属衙门,如有缺员应除补者,五品以上,行在吏部移咨。南京吏部启皇太子选补六品以下及考满起复例,应升降复职及对品,改用常选官、拨用吏典,俱循例启皇长孙施行。

一、武选行在五军都督府及行在后军都督府所属衙门,例应袭替优给降升者,行在兵部,亦循例启皇长孙施行。其馀非常选者,启皇太子斟酌行之。

一,内外军吏军民有犯,所司启皇长孙施行。若皇亲有犯小事,令其在家听候所司,启皇太子待报施行。若所犯情重及干谋逆者,实时拘执,先命皇亲会同,若事未当及犯人不服,乃命公、侯伯、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会皇亲再问,将所服情犯启皇太子,候车驾回京,奏请处分。其王府护卫指挥及长史有犯干恶逆者,先行收问,然后启皇太子。其馀有犯,启皇太子待报收问。其行在刑部、都察院、北京行部议拟,囚人应死者,监候启皇太子待报施行,馀悉启皇长孙裁决。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