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俞汝楫 编
颁令备考
传制
传制仪
凡大祀,前三日陈设如常仪。文武官各具朝服,诣丹墀拜位,钟声止。仪礼司跪奏请升殿,乐作。皇帝御华,葢殿,具皮弁,服出,升座,乐止。鸣鞭讫,赞四拜。传制官诣御前,跪传制,由东门出,至传制位,称有制,赞跪。宣制云:「洪武某年正月某日,大祀天地于南郊。尔文武百官自某日为始,致斋三日,当敬慎之」。传讫,赞俯伏,兴,乐作。又四拜,平身,乐止。奏礼毕。
凡遣官祭祀,前一日陈设如常仪。次日,各官具服于丹墀北向立。皇帝御华葢殿,具皮弁服,钟声止。执事官行一拜三叩头礼讫,仪礼司跪奏请升殿」,乐作。升座,乐止。卷帘,鸣鞭讫,唱「排班班齐」。百官一拜,叩头毕,分东西立。引礼引献官诣拜位,赞四拜,平身。传制官诣御前跪奏传制」,俯伏兴,由东门靠东出,至丹陛东西向立,称「有制」,唱跪,宣制 祭孔子,则曰:「某年月日,祭先师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祭帝」。王则曰:「先圣历代帝王」
, 命卿行礼」。赞俯伏,兴,乐作。四拜,乐止。礼毕。
凡传制,遣官代祀历代帝王并旗纛、孔子等庙,前一日,沐浴更衣,处于斋宫。次日,还宫。
洪武二十九年,凡传制遣使持节,俱由东阶左行。
传制乐 与朝贺同
乐章典祀之曲,氤氲满殿香。八音丝竹弄笙簧。金石音韵彰匏。土革木度,铿锵高捧降明香。吾皇诚念,诣神方不佞祸淫福,善理之常。
颁诏
颁诏诸蕃,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出御奉天殿,乐作,升座。礼部官捧诏书于宝案前用宝,中书省官、礼部官同捧至御前呈奏,以黄金袱裹置盘中,置于案。引礼导使者就丹墀拜位。典仪赞拜,乐作,使者四拜,兴,乐止。承制官由中门出,至丹陛上,曰「有制」。使者跪,承制官宣制曰:「皇帝敕使尔某奉诏往谕某国,尔宜恭承朕命」。宣制讫,使者俯伏,兴,乐作。四拜,乐止。礼部官诣案捧诏,降自中陛,以授使者,大乐振作。使者捧诏至午门外置龙亭中,侍仪奏礼毕,皇帝还宫,各司正官一员送诏书出国门外。其赐蕃国印绶,则曰:「皇帝敕使尔某国王印,尔其恭承朕命。如有赐物,则并宣之」。
湔除
颁行湔除诏
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钦奉敕书,一道湔除在京及南京见在任文武群臣除赃罪外,自本年十二月日以前,所犯罪名纪录在官者,悉与湔除,除誊黄通行外,将原奉敕书次日面缴,如遇免朝,止将敕书随本缴进。本日黎明,本部堂上官并仪制司官会同三法司官俱到左顺门,候司礼监官到,各官行一拜三叩头礼跪,翰林官以敕立授礼部官,各官复叩头。礼毕,礼部官以敕付仪制司郎中、前行各官随后由午门左门出,俱到本部,设香案于露台上。各官望阙行,一拜三叩头礼。至川堂开,敕誊黄颁行各衙门。
敕湔除。
成化元年,敕礼部三法司曰:「新正在迩,万物咸亨。在京文武群臣,除赃罪外,自天顺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以前,所犯罪名纪录在官者,悉与湔除,俾图自新。仍命有司行文于天下诸司」。
纂修备考
纂修官例
修实录官
《太祖实录》:「永乐初,命曹国公李景隆监修,户部尚书夏原吉、学士解缙、礼部尚书李至刚总裁。再命原吉及太子少师姚广孝、监修学士胡广、杨荣总裁太宗、仁宗实录,英国公张辅、少师蹇义、少保夏原吉、监修少傅杨士奇、太子少傅杨荣、太子少保金幼孜、总裁太常卿杨溥为副总裁,大学士陈山、张瑛续总裁。《宣宗实录》,英国公张辅监修,少傅杨士奇、杨荣,尚书杨溥总裁,少詹事王直、王英为副总裁。《英宗实录:会昌侯孙继宗监修少保李贤、尚书陈文彭时总裁,少卿刘定之、吴节为副总裁。《宪宗实录》:英国公张懋监修,少傅刘吉、尚书徐溥、侍郎刘健、总裁尚书邱浚、少詹事汪谐为副总裁」。《孝宗实录:初,命少师刘健、李东阳、少傅谢迁总裁,吏部侍郎张元祯、詹事杨廷和、学士刘忠为副。再命东阳少傅焦芳、王鏊,少保杨廷和总裁,尚书梁储为副。而监修则仍公懋。《武宗实录》则定国公徐光祚、监修少师杨廷和,少傅蒋冕、毛纪,少保费宏总裁。后廷和冕纪皆去。申命宏及少师杨一清,少保石珤、贾咏,而尚书毛澄、侍郎罗钦顺为副。后增侍郎吴一鵩献皇帝实录》,定国公徐光祚,尚书席书,监修少师费宏、杨一清,太保石珤,尚书贾咏总裁。
《嘉靖实录官》。
隆庆元年,敕谕太师兼太子太师、成国公等曰:「兹者恭修皇考世宗肃皇帝实录。已敕礼部采取事绩,命尔希忠为监修官,大学士阶、春、芳、朴以勤居正为总裁官,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高仪为副总裁,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姜金和等为纂修官,于元年六月初一日开馆。朕惟我皇考临御天下四十有五年,功德巍巍如天之大,固未易以名言。然其政令赏罚之施制作,文章之盛,言为典谟,动成规范,其事布之天下,其文具在,有司可得而称述。兹命尔等稽古义例,纂缉成编,以佑后人贻万世。其一时吏职之称否,臣下之媺恶,亦得附见以垂鉴戒。尔等宜悉心综理,夙夜勤事,毋忽以致遗,毋夸以失实,毋偏以废公毋怠,以玩岁殚。乃心力用昭一代之令典,以觐扬我皇考之耿光,称朕意焉。钦哉!
隆庆实录官。
万厯元年,敕谕太师兼太子太师、成国公等曰:「朕惟帝王,继世而兴,缵承大业,莫不有功德之实,敷布天下,亦莫不有纪载之书,垂示于后世,典谟传纪,班班可考。祖宗列圣,代有实录,藏之天府。洪惟我皇考穆宗庄皇帝渊毅夙成,宽仁内植,动符天心,德洽民心。北狄南夷,款关献馘,外宁内戢,远至迩安,虽临御仅六载,而功烈迈轶,百王非有纪述,不足以彰盛美而播休光尔。礼部其遵祖宗故事,通行诸司,采辑事实,送翰林院纂修实录。其以太师兼太子太师、成国公朱希忠为监修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吕调阳为总裁。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陆树声,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诸大绶、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王希烈詹事府掌府事,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马自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陶大临、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掌院事丁士美、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申时行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读王锡爵为副总裁,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读馀有丁等为纂修官。一应合行事宜,悉照例举行。钦哉故谕」。
谨按永乐中诏重修《高庙实录》,布衣陈济与学士解缙等为总裁,而礼部尚书李至刚及讲读以下仅为纂修官。
又按国朝修实录,例以内阁大臣总裁,而元勋上公一人监修独高庙。实录初,以曹国公李景隆监修,户部尚书夏原吉副之。后睿宗实录复用礼部尚书席公书、吏部尚书廖公纪葢特典也。
又按勋臣三世各再监修国史者,英国公张辅子懋,曾孙溶。文臣再监修国史者,夏原吉。再总裁国史者三:杨刘健、张居正。
纂修事例
遣官诣郡县求志。
永乐十六年六月乙酉,诏纂修天下郡县志书。命行在户部尚书夏原吉、翰林院学士兼右春坊右庶子杨荣、翰林院学士兼右春坊右谕德金幼孜总之。仍命礼部遣官徧诣郡县,博采事迹及旧志书。
慎重修牒。
正德元年,大学士刘健等言:「《玉牒所以纪载宗支,乃朝廷重事也。今又及十年续修之期。乞敕宗人付礼部查照所收文案明白,送院续修。但宗支日繁,所司开送名爵、谥号、嫡庶、行次、婚配、生卒年月,类多阙漏不详,或相抵牾,虽参互考订,终恐不得其真。谓宜定著其式,移文各王府长史、司子女已未请名,受封、婚嫁、薨故之类,如式造册,奏缴务令考据详审,誊写真正。如有苟简错误及视常怠玩者,所司参究,庶几无误修葺」。从之。
更定进玉牒仪。
正德元年故事,进王牒于文华殿,行礼如常仪。太常寺少卿兼侍读学士杨时畅以为「《玉牒所载甚重,宜于奉天殿进呈,庶尽尊祖敬宗之义」。上命内阁大学士刘健等与礼部议,从其言,乃更定仪注行之。
《玉牒事宜图说》
嘉靖二十四年九月初一日,内阁题玉牒事宜,礼部尚书严嵩等为照玉牒,纪载宗支,以垂万世,系朝廷重事,其制不敢不倍加详慎。其旧牒内有事当厘改者,理合开具上请。臣等看得第一?内例有总图,备载天潢世系于首,所以表帝王之统,合同气之亲也。切因世代未远,人数未多,有纸一面列书代氏,而以朱线各系所出之子孙于下。但近年以来,宗派蕃衍已倍于前,其数不下累万。兹仍用前制,不惟纸狭,不足备载,而字迹微眇,殊线纷乱,难以寻检,不无遗漏混淆之弊。况将来天支万代,愈难增续。臣等窃意略仿古史世表之法,以横格分代数而列书其名氏于上。其各派所出子孙,则从而逓书于各派之下,庶世次不紊,一览可见,仍馀下方,以俟后来增入。臣等又思得玉牒之修,当以帝系为宗统,其中虽有系长出,但不有天命,位在藩封。如懿文太子、秦、晋二王不敢以加于成祖之前,又有虽系长出,但既殇而追受封号。如悼恭太子、岳怀王、哀冲太子,虽当以?内载之,不敢列于图之前,俱所以尊帝统也。其无所妨,如颖伤等王,则仍书之。又寿春王熙祖之长子,仁祖之兄也。南昌诸王,仁祖之长子,太祖之兄也,俱在太祖有天下之后,追封为王。今靖江王则南昌王之后也,以太祖之圣子神孙视之则有堂,从之分旧图以列于帝系之前,今移置本支之后,亦所以尊帝统也。以上诸事,皆因旧图而少加厘改。谨者,为帝王世系总表一?上。进奉御批:卑不可先尊,亡不可先存著照。今拟用。
令提学官采辑。
隆庆元年,礼部奏纂修《世宗实录》事迹,令各省提学官采辑编汇,赍送史馆,免差官采访。从之。
纂修恩例
定实录赏格
永乐元年,上以《太祖皇帝实录》将成,命礼部预定赏格。尚书李至刚以修《元史赏例进,上览之曰:「此述前代兴亡之迹。今朕纪皇考神功圣德,贻范万世,岂可比而同之尔,拟议非伦矣」。遂亲定监修官银百两、彩币六表里,织金纱衣一袭、鞍马一副、纂修官各银五十两、彩币四表里纱衣一袭、催纂兼誊写官银三十两、彩币二表里、纱衣一袭、催纂官银二十五两、彩币二表里、纱衣一袭、誊写监生生员、儒士各银十两、钞三十锭、彩币一表里。誊写吏各银八两、钞三十锭、彩币一表里,催督誊写者钞二十锭、绢二疋,办事吏各钞二十锭、绢一疋。
谨按录成监修官、总裁官以下与纂修官例,有白金、彩币或罗衣、鞍马之赐。此外有催纂官、誊写官,催督官收掌文籍,官赏赉有差。在局誊写监生、生员、儒士誊写,吏典办事,吏典各色人匠皆及之。
又按录成之后,例有迁官,其监修、总裁加秩则始自正统五年前固无之。
又纂修官事故去任及监生事,故去久近不一升擢,赏赉有差。
议事备考
会议
覆奏会议事理。
弘治二年,刑科给事中胡金言:「我祖宗成宪,或会举官员,或会问刑狱,或会议政事,此固良法美意。然而所会举之人所会问之刑容,有未能悉当者,姑以会议一事言之。陛下即位以来,用贤纳善出于天性,故凡内外臣工交章累疏,莫不欲罄一得之愚。图报万一言,虽未当,亦蒙优纳。中间或有敕多官会议者,然章下该部必缓至数旬,积至数章,累至数事,然后报于该议者。至临议之际,诵者不过概论大略,听者或不能周知其详。疏条浩繁,坐起疲倦,类多迁就,莫可致诘。或云此见行条例,或云此泛言难准,甚至以人微而弃其言,以势重而附其说,谓之会议,而乃至于如此。岂不有孤陛下采纳之盛心哉?乞敕该部,此后凡会议章疏,须预令会议衙门俱得遍阅。事由无拘章疏多寡,俱在五日内会议,从容论辨,各尽所长。何者为可行,何者为未当?不以人废言,不以言徇势,庶所采者公论,而所行者良法。下礼部覆奏,以为:会议旧有成规,有半年一议者,有半月一议者。亦有五日内即议者。大要酌事势缓急而为次第也。有会一二衙门议者,有兼会公、侯伯、都督并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十三道御史。议者亦因事势轻重,而欲各伸所见也。况今天下之广建言者,无日无之,而诸司政务日不暇给,若不拘章疏多寡,事理巨细,俱于五日内议得无讲说太烦,有妨政务乎?上曰:今后有要务关民情者,半月内议之。若利弊诸事果应急议者,限五日议闻。
会议先传告节略。
正德六年八月,监察御史江万实言:「朝廷凡大事,必令会官议拟,正欲合众论之公,以求事理之当。然非素有一定之见,岂能决择于立谈之间?况窃听于旁者每如堵墙机密重务,不免传泄。自今凡有会议,先具揭帖送与议者,至期乃议。若事急者,本日将议之先,亦宜传告节略,仍禁诸人不得窃听,庶尽群见,而机事亦密礼」。部议从之。
会议建言:
凡天下官吏军民人等建言民情,每岁本部议定可否,俱赴御前奏过。其间可行者,移咨该衙门施行。若泛言不切,立案不行,至于天下巡抚官,各陈地方利弊,则从各部会议,具奏定夺。
凡朝廷有大事当会议者,该部奏请各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或掌科掌道官若合会武臣,则五府管事官皆预合会儒臣,则翰林院詹事、春坊、司经局及国子监皆预。
嘉靖三十一年十一月内,该本部题为申明会议建言事,查得大明会典,内一款。凡天下官吏军民人等建言民情,每岁本部会官议定可否,俱赴御前奏过,其间可行者,移咨该衙门施行。若泛言不切立案,不行又一款。洪武二十四年令在京衙门奉旨为格,为例及重事,须会多官计议,然后施行。又一款景泰四年令建言者该衙门详细参看,果有利国利民可行则行,有假以言事报复雠怨者,具奏治罪。钦此参详例意,前后互发。凡事体重大及应该议拟裁断,著为格例施行者,然后多官集议。凡建言民情,亦须各衙门参详应该会议之事,然后本部会官定议,非不论小事一该会议,及未经各衙门详看而辄会议也。近来各处建言,有称抚按见行要得久远遵守者,则不待议有须行抚按勘报及知的确者,则不能遽议有累,经题奏钦依著之令。甲难以变更者,则不当复议。若概行会议,似涉泛滥,与先后例意不合。又照洪武年间有直陈得失无事繁文之式,永乐年间有蓦越合乾上司径赴朝廷干冒之禁,合无今后凡有建言民情,本部即行各该衙门参详,抚按查勘,不能遽议者,径行勘核,累经题著令格,不当更改,或中间稍有损益者,径自题覆。违式违禁,挟雠报怨者,径参治罪。其事体重大,应该议拟裁为格例,而一向未经题定,或虽曾题定而时异势殊,应得更革者,然后回报本部,年终会议,取自上裁。其各该衙门参详过径行径题径参等项事件,亦随报本部,年终具节略,开坐题知,庶几会议不滥,事体可久。等因奉圣旨是。钦此。
会议应与官。
正统十年五月,礼部言:「天下诸司官吏军民建言例,会廷臣议行。窃见宣德中,尚书蹇义、夏原吉已解职务,特诏与议。正统初,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轮番会议。今士奇、荣已故,惟溥尚在,请学士陈循、曾鼐、马愉参之」。上以溥老礼宜优闲,令循等与议。
建言:
禁建言假公营私。
永乐元年癸丑,礼部尚书李至刚上言,以为:「论道经邦,必求贤才,兴利除害,必开言路。昔太祖高皇帝励精图治,听纳无遗。三十年间,化行俗美。皇上即位以来,悉遵成宪,广开言路,博采群谋,凡有可行,无不听纳。然无知小人往往假此为名,或搜求细事,钳制诸司。或怀挟私雠,陷害良善,或妄称奏疏,躲避差徭。或驰骋小才,希求进用。甚者无稽泛言,烦渎圣听。虽称兴利除害,其实假公营私。诚宜榜示天下,果有益国便民之事,虽百工技艺之人,皆许具实陈奏。若官吏人等贪污颠倒曲直、酷虐良善,及婚姻田土军民役等事,必令自下而上陈告。若有假以实封,建言蓦越,上司径赴朝廷干冒者,治以重罪」。上可之。
宽宥建言得罪。
正统元年,直隶六安州英山县知县贺完言:「书曰:嘉言罔攸伏,万邦咸宁。切见各处官吏人等先有上书陈言者,本为开张治道及军民利病,一时词语鲠直,犯冒天威,迁降远方。及发充军为民,以此人多畏罪,保禄不肯进言。乞取回量才擢用,或仍复旧职,庶使下情得以上达」。上命行在礼部议行。
参详建言。
嘉靖三十三年,礼部覆通政司议:「自今凡建言民情,本部即行各衙门参详,抚按见行小民称便者,径行查照遵守。应该抚按查勘,不能遽议者,径行勘核。累经题著令格,不当更改,或中间稍有损益者,径自题覆。违式违禁,挟仇报怨者,径参治罪。其事体重大,应该议拟裁为格例。而一向未经题定而时异势殊,应议更革者,回报本部,岁终会议,取自上裁。其径行径覆径参者,亦报部岁终开具节略奏闻」。报可。
旌表备考
旌表总例》
旌表节孝
诸司职掌本部,据各处申来、孝子、顺孙、义夫、节妇,理当旌表之人。直隶府州,咨都察院差委监察御史核实。各布政司所属,从按察司核实,著落州府县官同里甲亲邻保勘相同,然后明白奏闻,旌表。
《大明令》,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大明会典》:洪武间,诏:「申明孝道,凡割股或致伤生卧?,或致冻死。自古不称为孝,若为旌表,恐其仿效,通行禁约,不许旌表」。
嘉靖二年奏。准今后天下文武衙门,凡文职除进士举人,系贡举贤能,已经竖坊表宅,及妇人已受敕诏封为命妇者,仍照前例,不准旌表外,其馀生员吏典一应人等,中间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卓异,足以激励风化、表正乡闾者,官司仍具实迹以闻,一体旌表」。又奏:「准今后节妇,但系风宪官核实,本部虽有病故者,亦奏准类奏旌表。
嘉靖四年二月内礼部题为旌表事,查得节年卷内。凡节妇,该有司具奏到部行勘核实案,候类奏旌表,间有核实到部者,或病故不与旌表,缘查节妇必须年三十以下守节至五十以上者,志行已定,方许有司具奏。但中间行勘,并风宪官核实往返经年,加之官吏里胥刁蹬,又不可以岁月计也。所以一经行勘之后,回文未及到部,遂致抱节而死者,容或有之,此其平生志行坚定,不获表彰,良可矜恤。况奉明诏访求,特加旌表,无非激劝风俗之盛典也。合无今后节妇但系风宪官核实到部者,虽已病故,应同见在亦准类奏旌表等因题奉钦依准议行。钦此,除钦遵外。伏睹嘉靖三年四月十九日贞烈诏书,内一款孝子顺孙义夫节妇,有司开具实迹奏闻,以凭旌表,不许里书人等掯勒刁难,致令无由上达。若守节年久,果有贞烈实迹,例该旌表而身故者,一体奏闻举行。钦此钦遵。今照各处有司援此将远年已故孝子节妇,一概具奏,乞要旌表。今若不拘久近,则自洪武、永乐年间已故孝子节妇皆来奏扰,有碍旧例相应,再为酌处覆奉。钦依,今后除正德十六年以前身故者,为旧例所拘,仍旧不准旌表。其嘉靖元年以后,民间果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未经有司具奏病故者,遵照诏书内事理,许其一体奏闻,举行照例旌表。
嘉靖十年十月内,礼部题为旌表节孝事,查得本部节年稿簿内开。凡民间孝子顺孙、义夫节妇等项见行事例,先据有司具奏到部,仍行有司覆勘回文。至日复行彼处风宪衙门,核实取具,结状到部,案候类奏旌表。中间多有六七十岁以上,年已衰迈,而文移勘覆,动经数年,宠光未沐,已先朝露,葢有抱节操行,终身不获表异之荣者。臣等看得旌表节孝事例,实为朝廷激励风俗之盛典。所以必行再三覆勘者,恐有伪为无,非欲考其实耳。然至于文移辗转,动淹岁月,吏缘为奸,恩不下究,亦不可不为之所也。覆奉钦依。今后凡民间孝子、顺孙、义夫、节妇等项,但系有司勘实具奏者,免其覆勘,径行风宪官核实。若风宪官核实具奏者,免其再核候。每季终类奏旌表一次。
凡节妇等项,必系抚按衙门保奏,方与覆题旌表。其司府、州、县、卫所举奏者,俱咨都察院行彼处抚按衙门核勘,取结回部,方与类题。其已经奏过应该旌表者,付精膳司类给勘合行,各该原籍官司,照例给与无碍。官银三十两,令本家自行。起葢牌坊除已故不优免外,见在者仍照例优免二丁侍养,身终之日,子孙仍旧当差。
类表节孝
正德八年二月,山东巡按御史张璇奏:「山东贼所过州县,有子救父妇卫夫而死者,凡百有十九人,宜皆旌表」。礼部议,以人多费广,宜准山西例,于所在旌善亭侧立石牌二,各联书姓名籍贯,并疏其孝义贞烈大略于下,仍官给殡殓费。他凡被贼处有奏至者,皆如例行。诏下所司。
类表贞烈。
正德十年二月,旌表定远居民方淳妻丁氏等俱不受贼污而死,有司具实以闻。礼部议:「定远兵燹之馀,公私匮竭,立坊于门,恐人众不能遍及。宜如近例,刻石于旌善亭,以彰贞烈,人给银三两,以助殓葬」。诏可。
旌孝。
定旌表《孝行例》。
洪武二十七年,青州付日照县民江伯儿,以母病割胁肉食之,不愈,乃祷于岱岳。祠誓云:「母病愈,则杀子以祀神」。既而母病愈竟,杀其三岁子以祭。有司以闻。上怒曰:「父子天伦至重。《礼》,父为长子三年服。今百姓无知,贼杀其子,绝灭伦理。宜亟捕治之,勿使伤坏风化」。遂逮伯儿,杖一百,谪戍海南。因命礼部定议,旌表孝行事例,行于天下。礼部议曰:「人子之事,其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有疾则托之良医,投之以善药。至于呼天告神,斯又恳切之至,此为人子所当然也。卧?割股,前古无闻,虽出后世,亦是间见。至若割肝,残害尤甚。且如父母,止有一子,割肝刲股,或至丧生卧?,或至冻死。使父母无依,宗祀永绝,反为不孝之大者。原其所自,皆愚昧之徒,务为诡异,以惊世骇俗,希求旌表,以规避徭役。割股不已,至于割肝,割肝不已,至于杀子。违道伤生,莫此为甚。自今人子遇父母有疾,医治弗愈,无所控诉,不得已而割股卧?,亦听其所为,但不在旌表之例」。诏从之。
宣德元年六月,旌表孝子权谨等孝行,上谕行在。礼部尚书胡濙曰:「孝者人道当然,贤智之人,不待劝勉。中人以下须激励乃能为善。旌表之意正如此。若权谨,则朕所知。谨质实人也,宜旌之,使人人见而思奋,其于治道岂不有益」。
例外旌奖。
嘉靖三十年二月,该巡抚宣府右佥都御史刘 阙
、直隶巡按御史胡宗宪,各题称:开平卫军人万国正,因母董氏病危,割肝救疗,母愈身亡,乞要旌表。本部查有会典,不许旌表前例,难以题请移咨都察院转行该管衙门,径自以礼表异优恤。
例外不准旌表。
宣德元年五月,行在礼部奏:「锦衣卫总旗衡整,女母病笃,刲肝煮液,饮之而痊,宜旌表」。上曰:「为孝有道」。孔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剖腹刲肝,此岂是孝?若致杀身,其罪尤大。况太祖皇帝已有禁令,今若旌表,使愚人效之,岂不大坏风俗?女子无知,不必加罪」。所奏不允。
旌节
守节未旌而没。
弘治十六年十一月,掌国子监事礼部右侍郎谢铎奏:「臣祖母赵氏守节四十馀年,未蒙旌表而殁。请以本身应得诰命,移为旌表之恩」。礼部覆奏,上曰:「赵氏准与旌表,铎应得诰」。命仍给之。
贞节已故追旌。
弘治十七年,旌表直隶太仓州民顾(金戊)妻俞氏贞节。旧制,节妇已故者不与旌表之列。中书舍人顾守元奏:「臣父(金戊)弃背时,母俞氏年仅二十四岁,遗腹有臣甫及三月。臣既生复婴险疾,每见臣疾势危迫,辄欲自缢,保护成立。又教诲之臣窃科第以有今日,皆母氏力也。有司举臣母守节艰苦之状,礼部行勘得实,例当旌表。类奏之际,臣母不幸,卒于官邸。礼部拘例,不为覆奏,使臣母一生苦节泯灭无闻,实为可悯。伏乞一体旌表,则臣母虽死犹生,而臣之志愿亦永毕矣」。礼部覆奏,许之。
姑妇同旌
成化二十一年十二月,福建武平县奏:「本县民王宗安妻锺一娘夫亡守节,年已八十有九,其子英妻锺妙贤亦守节」。三十八年。礼部奏:「一娘已老,恐以例覆勘。而先妇死,终不能沾恩,乞先旌之。妙贤则仍待核实」。上以姑妇一节可嘉,命俱旌之,不必覆勘。
表四节之门。
成化二十三年二月,桐城县陶氏有妇三世四人夫亡,皆守节,无二志,有司以事闻。上曰:「朝廷旌表节义,所以激励风俗。然通都大邑,有司仅举一二,虽所遗者多,而亦可见全节之难也。今陶氏一家之内,三世四妇相继守节,葢有所视法而然,诚天下所罕有者。其即旌表为四节之门,不必如例覆勘」。
旌未嫁节
宣德元年九月,监察御史尹崇高奏:「诸暨县孟氏女蕴许嫁县学生员蒋文勖未嫁,文勖充贡入监为御史,病卒,蕴年才二十,号哭归蒋氏,执丧三年,甘守苦节,年已六十,乞旌表其门」。上谓行在礼,部臣曰:「夫死妇守节,世恒有之。此女但许嫁,能执妇礼,守志不二,可谓贞女人所难能者,宜旌表以励风化」。
例外旌奖。
嘉靖二十九年十二月,该浙江东阳县知县郑绮奏称:「本县民人赵惟机妻郭氏,事姑至孝,乞要旌表本部,查无旌表孝妇事例,移咨都察院转行巡按衙门,许有司量行旌表,以励风化」。
命妇表贞烈例。
隆庆二年,旌表山西石州生员乔芝母苏氏及其女车同轨妻乔氏为贞烈之门。苏氏者,副使乔应光妻也。隆庆元年九月十三日,北兵攻陷州城,苏氏义不受辱,携其女乔氏入井,其同居王氏等十人亦相继赴井死。事闻,礼部言:「苏氏虽业已受封,而贞烈异常,又能率居民等,同时殉节,宜一体旌表」。诏从之。
礼教备考
乡饮酒礼
申明乡饮酒禁。
弘治元年,国子监生张裕言:「天下有司行乡饮酒礼,齿德不称者或滥与宾席,有齿德者,或终身不与。况酒食太丰,非敦本化俗之意。乞命所司禁止礼部会议,宜申明禁约」。上如议。
举行乡饮酒
洪武五年,诏天下举行乡饮酒礼。上以海内宴安,思化民俗以复于古,乃诏有司举行乡饮。于是礼部奏取《仪礼》及唐、宋之制,又采《周官》属读法之旨,参定其仪。在内应天府及直隶府州县,每岁孟春正月孟冬十月,有司与学官率士大夫之老者,行之于学校。在外行省所属府州县,亦皆取法于京师。其民间里社,以百家为一会,粮长或里长主之,百人内以年最长者为正宾,馀以齿序坐。每季行之于里中,大率皆本于正齿位之说,而宾兴贤能,春秋习射,亦可通行焉。所用酒肴,毋至奢靡。若读律令,则以刑部所编申明戒谕书兼读之。其武职衙,明在内各卫亲军指挥使司及指挥使司,凡镇守军官,每月朔日亦以大都督府所编戒谕书率僚佐读之。如此,则众皆知所儆而不犯法矣」。制曰:「可」。
附考
邱浚曰:「按先儒谓乡饮有四,一则三年宾兴贤能二,则乡大夫饮国中。贤者三,则州长习射,四则党正蜡祭 党正》:「国索鬼神而祭祀,则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以正齿位
」。 今世所行,惟存一乡大夫,饮国中贤者耳。
又按乡饮之名,始于成周,汉、唐以来,亦间行之,然无定制。我太祖御制《大诰》有云:「乡饮酒礼叙长幼,论贤良,别奸顽,异罪人。其坐席间年高有德者居于上,年高淳笃者并之,以次序齿而列。其有曾违条犯法者,列于外坐,不许干于善良之席。主者若不分别,致使贵贱混淆,察知或坐,中人发觉,主者坐以违制,奸顽不繇其主,紊乱正席全家,移出化外。大哉王!言其垂世警俗之意深矣。
谨按:秦、汉而下行此礼者,一见于东平、永平之郡学,再见于晋武、太和之辟雍,三见于唐贞观之乡校。
习射
申明生员习射。
正统二年,江西乐安县教谕郑顒奏:「旧制,生员学书习射,皆有成规,葢欲文事武备,不可偏废。近年以来,专习文辞,不娴书射,有负作养」。上命行在礼部申明旧制行之。
《德政备考》
恤养
给育孳生。
永乐元年,礼部言:「鄱阳县民张公受妻徐氏一产三男,宜循旧制,赐钞十锭,米五石。其所产子,令两家无子者代育,每家月给米五斗,事故罢给」。从之。礼部又言:「直隶上海县许安孙妻沈氏一产三男,命循例优给。
京城恤养
成化二年十二月,礼部尚书姚夔等言:「今京城街市多有疲癃,残疾之人,扶老携幼,呻吟悲号,非徒足以干天地之和,而四夷朝使见之,亦将为其所议。乞敕五城御史拘审,其有家者责令收管,无家者收养」。上曰:「无问老小男女有家无家及外来者,顺天府尽数收入养济院,记名养赡,无令失所」。
恤疗
惠民药局。
永乐四年十二月,上与侍臣语知京师之人多有疾不能医药者,叹曰:「内贮药材广而不能济,人于阙门之外,徒贮何为!」命太医院如方制药,或为汤液,或丸或膏,随病所宜,用于京城内外散施。仍访朝臣中有通于医者,俾分任其事。又曰:「朕一衣一食,不忘下人之艰,犹于咫尺不能有济,何况远外?」遂命礼部申明惠民药局之令,必有实局,勿徒为文具而已。
振刷惠民药局。
嘉靖二十一年,礼部左侍郎孙承恩上言:「迩者盛夏炎郁,散为疾厉,都城内外之民,僵仆相继。臣考之《周礼》,医师之属,有疾医以掌万民之疾病,凡以惠元元、重民命也。乞命太医院及顺天府惠民药局,依按方术,预备药饵于都门居民辐辏之处,招谕散给,庶阽危贫困之人,得以有济,虽有厉气,不为灾矣」。上曰:「顷闻疫气流行,民多札瘥,朕甚悯焉。其令太医院差官顺天府措置药物,设法给惠」。上亲捡方书,制为济疫小饮子方,颁下所司,遵用济民,仍命礼部刊行。
推广给药。
上遣官施药于朝天宫毕,谕礼部曰:「朕祗承玄佑,仰体生德,命官施药济民。昨侍郎孙承恩等奏,边方军民亦宜拯济,况今疲于征伐之后,岂免疾灾,兹一体施济」。即遣锦衣卫千户、同道录司官一员,赍赴宣大、山西等处会同抚按官,立法给散,俾务均沾玄惠,以广同仁之义。
遣官施药治疗。
嘉靖三十八年,上谕:礼部:「近因春冷,人多生疾,令太医院依方修药,随病治疗,差官同锦衣卫官于九门分布给散,立夏日止」。
掩骼
瘗流骸:
宣德元年五月,陕西淳化县丞吴整言:「自京师通州至河南两岸,多漂流骸骨,乞官为瘗之」。上谕行在。礼部尚书吕震曰:「文王仁及枯骨,丞所言当从之,其即施行勿缓」。
建言给山地为义冢。
正统十三年,浙江左布政使孙原贞言:「杭州、嘉兴等府,在城军民,多无祖茔,凡有物故,悉从火化,弃骨水中。非其故违法律,良由山地各有业主,故虽孝子慈孙,亦莫能尽其安葬之心。考之前代有漏泽园、义冢之设,乞敕该部会议行文各府县,查勘官民山地,置立义冢,缭以垣墙,令彼悉得安厝,免致暴弃」。事下礼部议之。
阉禁
逮杖自宫。
成化十年十一月辛未,有自宫者三百一十四人,先已奉旨谪戍,皆逃至京师,复希进用。礼部以闻。上曰:「锦衣卫其逮至重,杖而讯之。今后似此辈者,所司无得擅收。具奏」。仍严加禁约。锦衣卫官奏执自宫者五十四人,命枷项于礼部前,并各大市街示众。前此自宫者甚众,日赴礼部喧诉求进」。尚书邹乾等以为言。有旨,锦衣卫执之。已而皆逃匿五十四人者犹喧诉不已,因执以闻,乃有是命。
严行禁处自宫。
成化十一年,礼部奏:「近有不逞之徒,往往自宫及其弟男子侄以希进用,聚至四五百人,告乞奏收群众,哄然阻遏,无计」。奏入。有旨:此辈逆天悖理,自绝其类。且又群聚喧扰,宜治以重罪。但遇赦宥,锦衣卫执而杖之,人五十,仍押送户部,如例编发,海户当差。是后有再犯者,本身处死,全家发边远充军。礼部仍移文天下禁约。
成化二十二年,礼部以自宫求进者,累有处斩事例,而往往不遵,虽发充军,为民到彼即逃近复千百成群,在部告扰,乞行禁处。上谓「此辈相效成风,不畏明宪。命巡城御史同锦衣卫坐城官严督五城兵马司官并其所主之家,俱逮送锦衣卫。自宫者,痛杖五十,不分新旧充军为民,悉逓原籍还家,仍令所司羁管,毋容外出所主之家,法司议罪以闻。
自宫希用王府。
弘治三年正月,襄阳之邻境频年旱荒,民有自宫者王俊等十六人。襄王见淑,奏乞留府应用。礼部言:「俊等故违禁例,长史不能谏王,请并治以罪」。命逮问。俊等罪讫,仍发原籍为民长史,姑宥之。
查夺阉人滥赏。
正德元年,礼部以大学士刘健等言,南海子阉人选入千馀,蟒龙玉带之赏太滥。复议谓:「私阉累有禁例,其潜住京城者,宜力加斥逐。蟒衣玉带之滥赏者,请命司礼监查究追夺」。上是之私阉令通查旧例,申明禁约,而严治其敢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