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俞汝楫 编
宴飨备考
宴仪
设事馔供事。
洪武二年,礼部言:「光禄寺卿职御膳,今宰相儒臣侍食,亦卿供之,于礼未安。宜设直长四员,遇百官赐食御前者,则令供事从事」。
宴官禁限
洪武六年,礼部言,文武官犯杖罪三次者,赐宴,不得上殿及内廷。从之。
宴夷使班次
洪武二十四年,礼部言:「明年正旦朝贺及筵宴,其高丽国权国事王瑶子奭班次,宜列于六部尚书之次,其从臣于中左门序坐。凡诸番国使臣,悉以此为序」。从之。
万寿宴百官定位
永乐元年,礼部以万寿圣节宴百官,预定其位。次进呈,上命驸马仪宾及随侍、各王来朝官宴于三公府。四品以上、文武官诸学士及在京僧道官大龙兴寺,住持侍宴奉天殿,在京各衙门堂上、六品以上官、近侍官、修史官宴于中左门,在外。进表官、四夷朝贡、土官宴于中右门,馀文武官宴于丹墀内。
庆成簪花。
礼部仪制司每年大祀庆成,如遇办事,准精膳清吏司手本开具数目,备办宴花。本司行工部都水清吏司如数造办,预先送司分派至期进朝簪戴。殿上官东七员,西七员,俱司厅四司中左门进士八员中右门进士八员,丹墀东丹陛下之东稍北。进士四员丹陛下之东,稍南。进士四员丹墀西丹墀下之南。进士并副使四员 是日俱穿履鞋
,殿上东一班至六班共若干员 翠花若干
, 监生儒士办事当该官吏八名,殿上西一班至六班共若干员 翠花若干
监生儒士办事官吏七名,东西大小花各二箱,每箱若干枝,在东者置于殿内东第一门之墙下,在西者置于殿内西第一门,侯驾至,每人手执十枝以备取用。取讫,复取以事完为度。殿内与宴官、承旨官、侍班官,俱各亲簪锦衣。卫侍班官分官一员簪带,光禄寺、鸿胪寺执事属官监生送与,令其自相簪带、金甲将军明盔,内官送与手接殿外,锦衣卫侍班官、鸿胪寺传赞官俱先送 罗花若干枝
, 金甲将军先总付一头领之。教坊司官彼自来领办事吏一名,中左门一班至六班若干员 翠花若干。 罗花若干
监生儒士当该吏五名,中右门一班至五班共若干员 翠花若干
监生儒士当该吏五名。每边花五箱,每箱若干枝在东者置于西栏杆下,在西者置于东栏杆下。候宴桌将齐先催。光禄寺摆馒头照红帖,每馒头一分,插花一枝。临时彼自取带丹墀东丹陛下之东稍北。一班至二班共若干员 翠花若干。 罗花若干
监生、儒士当该办事官五名三班至四班共若干员 翠花若干。 罗花若干
五班至六班共若干员 翠花若干。 罗花若干
监生、儒士当该办事官、吏,五名丹陛下之东稍南,一班至二班。三班至四班共若干员 翠花若干。 罗花若干
监生、儒士当该办事官吏五名,五班至六班共若干员 罗花若干
监生儒士四名,东丹墀花一箱若干枝专散,与金甲将军等项当该办事吏一名。一班至二班共若干员 罗花若干
监生儒士当该办事官吏五名。三班至四班共若干员 罗花若干
儒士当该办事官吏六名,五班至六班,共若干员 罗花若干
儒士当该办事吏六名,每边花六箱每箱若干枝,先照班次置次置定,各于馒头插完,俱送至文武楼姜擦下,数入二箱,留一箱百十馀枝,候临时取用其一箱,送至殿内听侯。如无,不拘纠仪。御史序班巡绰、锦衣卫千百户、尚膳监、千百户、光禄寺官俱先送,与儒士办事吏二名 翠花若干。 罗花若干
,西丹墀花一箱,若干枝专散,与大汉将军等项办事吏一名。
以上监生、儒士办事官,先一日早赴司,领花次,日五更,俱赴午门外取齐。
宴例
罢百官朝参宴。
洪武二十八年,礼部臣言:「百官朝参赐食,实出厚恩。缘职事众多,供亿为难,请罢赐」。从之。先是,每旦视朝,奏事毕,赐百官食。上御奉天门或华葢、武英等殿,公侯一品侍坐于门内。二品至四品及翰林院等官坐于门外。其馀五品以下官,于丹墀内文东武西,重行例位。赞礼赞拜,叩头,然后就坐。光禄司进膳案,然后以次设馔食罢,百官乃拜,叩头而退,率以为常。至是始罢之。
节钱钞。
成化元年,礼部奏冬至节例赐百官宴,请命光禄寺治具,上命给以节钱钞免宴。祖宗以来,凡遇圣节、正旦、冬至,皆赐群臣宴。官卑禄薄者,给以钞。免宴,谓之节钱,俾均惠其家属。自正统以来,内臣用事者畏侍宴久立,遂罢宴,皆给以钞,因而成例。
午节,赐廷臣宴。
嘉靖十五年五月朔,上谕大学士李时曰:「端午节候,朕奉两宫赏节。昨有慈谕罢免,朕惟宴乐一节,不可少不可过。少则不见交忻之情,过则有伤躭乐之好。若夫君臣一赏,足寓交泰之意。卿其会勋言,一计之己」。复谕曰:「宴礼必得乐歌,今教坊司不知备否,其语俚俗,我太祖、太宗屡有宴赐,其乐仪今存否可同。一会议。礼官拟上其仪,朕裁择焉」。于是礼部尚书夏言等言:「皇上欲以端阳之节,举君臣宴赏,以见交欢之情,甚盛典也。葢君臣之礼,以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忠告之益。此有周盛时,所以有君歌《鹿鸣》,臣歌《天保》之诗,先儒谓太和元气在成周宇宙间,良以是也。臣等谨择仪注以上与」。是年进《宝训实录》,赐宴仪,同见职掌。
乞举行宴礼」。
嘉靖二年,上以四方灾伤重,大令暂免。明年,庆成宴。翰林院修撰唐皋及兵科给事中裴绍宗各言:「祭祝之礼,莫重于郊丘,君臣之情必通于宴享。往以国戚而废大礼,今且从吉,宜即举行,岂可以灾伤之故复免?」章下礼部议,复言:「灾伤免宴,仰见皇上恤灾之心。今各官复有所请,乞仍赐举行」。从之。灾异不免宴。
隆庆三年,以岁多灾,异年谷不丰,谕礼部暂免庆成宴。于是礼部言:「庆成大宴,乃郊禋盛典,上以昭成帝祉,下以惠浃群工。国家虽有灾变,不得己者也。且皇上登极以来,彝章首举,费不甚繁,辍而不行,是谓缺典。惟上,仍赐举行,以从群望」。不允。礼科都给事中王之垣等复以为请。得旨,待明年行。
大乐备考
设乐
朝贺乐
吴元年癸酉,命自今凡朝贺不用女乐。
设乐阅试。
吴元年秋七月乙亥朔。先是,命选道童俊秀者充乐武生,至是始集。上御戟门,召乐士朱升及范权领乐。武生入见,设雅乐阅试之。上亲击石磬,命升辨识五音,升不能审,以宫音为徵音。上曰:「升每言能审音,至辨石音,何以宫作征耶?」起居注熊鼎对曰:「八音之中,石声最难。和古惟后夔能和磬声,故书曰: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上曰:「石声固难和,然乐以人声为主,人声和即八音谐和矣」。因命乐生发歌一曲。上复叹曰:「古者作乐以和民,声格神人而与天地同其和。近世儒者鲜知音律之学,欲乐和顾不难耶?」鼎复对曰:「乐音不在外,求实在人。君一心,君心和则天地之气亦和,天地之气和则乐亦无不和矣」。上深然之。
定乐舞
吴元年十月癸亥,定乐舞之制,乐生用道童如故。舞生以军民俊秀子弟为之。文武各六十四人。文生唐帽,紫大袖袍,执羽钥,武生唐帽,绛大袖袍,执干戚,俱革带、皂靴。寻改用幞头、绯紫袍,靴、带仍旧。
考宫县乐
洪武二年九月癸丑,命考宫县乐制,诏有司访求能通律音者,送京师。
定宴享,九奏乐章。
洪武四年,吏部尚书詹同、礼部尚书陶凯制《宴享九,奏乐章成上之。其曲:一曰本《大初》,二曰《仰大明》,三曰《民初生》,四曰《品物亨》,五曰《御六龙》,六曰《泰阶平》,七曰《君德成》,八曰《圣道成》,九曰《乐清宁》。先是,上厌前代乐章,率用谀词,以为容悦,甚者鄙陋不称,乃命凯等制。其词。既成,上命协音律者歌之,谓侍臣曰:「礼以道敬,乐以宣和。不敬不和,何以为治?元时古乐俱废,惟淫词艳曲更唱迭和。又使噍杀之声与正音相杂,甚者以古先帝王祀典神祇,饰为舞队,谐戏殿廷,殊非所以导中和、崇治体也。令所制乐章,颇协音律,有和平广大之意。自今一切流俗喧譊淫亵之乐,悉屏去之。
太和钟制
洪武六年铸太和钟成。其制,仿宋景锺,以九九为数,高八尺一寸,拱以九龙,植以龙簴,建楼于圜丘斋宫之东北,悬之。每郊祀,俟驾动则钟声作。既升坛,钟声止则众音作。礼毕升辇,又击之,俟导驾乐作则止,然未有以名之。礼官奏曰:「昔黄帝有五钟,其一曰景钟。景,大也,惟功大者其钟大,故宋之钟亦缘以为名。请名之曰景钟」。上曰:「古钟名,宜更之」。遂取《周易》保合太和之义,更名之曰《太和钟》。
乐章寓规谏。
洪武七年八月乙卯,翰林院奏进《回銮乐歌》。先是上以祭祀还宫宜用乐舞前导,命翰林儒臣撰乐章,以致敬慎监戒之意。谕之曰:「古人诗歌辞曲,皆寓讽谏之意,后世乐章,惟闻颂美无复古意。夫常闻讽谏,则使人惕然有警。若颂美之辞,使人闻之意怠而自恃之心生。葢自恃者日骄,自警者日强。朕意如此,卿等其撰述,毋有所避」。至是,上所撰《神降祥》、《神贶酣酒》、《色荒》、《禽荒》等曲,凡三十九章,曰《回銮乐歌》,其辞皆陈规谏。其舞分为三队,队皆八人。礼部图其制以上,命乐工肄习之。
请设特钟、特磬。
嘉靖十四年,太常寺卿张鹗请设特钟、特磬以为乐节,复宫县以备古制,候元气以定锺律。礼部言:「特钟、特磬,所谓金声玉振之也。群庙行礼奏乐,必得此为节而后可举,诚宜特设也。乐县之制,夏商以前无闻。见于《周官》则有宫县、轩县、判、县、特县之别。天子宫县四面以象四方,体十二时列十二律。特钟、特磬各居其中,编钟、编磬各分其列。四隅四正,各有序配,然犹属器数之末。庙庭之中,周旋未便,不得更制也。惟候气以定锺律,则自古作乐之本无易。此故黄锺为声气之元,候气之法实求中气以定中气,最为作乐本。原其说,若重室墐户,截管实灰复缇。按厯气至则吹灰动,素证以累黍具有成法。依所奏,筑室于圜丘外垣隙地,选天文生知厯候者往相其役,待有次第,本部委官考验」。从之。已,乃诏取山西长子县羊头山黍大小中三等各五斗,以备候气定律。
用乐:
进膳免乐
洪武三年,礼部尚书陶凯等言:「古者人主进膳日举乐,今拟上御谨身殿早膳。侍卫指挥使布列甲士两行,光禄卿具服,率其属以黄纱罩所,进膳由中道入。仪銮使具服,率其属以黄,葢复之,以金盆罐随入。教坊司官奏乐,内使监率内使执香炉、香盒、唾盂、唾壶、拂子诸物,侍左右,上御东西耳房及两庑进膳则免乐。上曰:「古之帝王功德隆盛,治洽生民,上下之间,熙然太和,虽日一举乐,未为过也。今天下虽定,人民未苏,北征将士尚在暴露之中,此朕宵旰忧勤之不暇,岂可忘将士之劳而自为佚乐哉?俟大兵凯还,士卒无战伐之劳,人民罢转输之苦,然后以乐侑膳未晚也。
改定乐章
成化元年,国子监助教刘翔奏:「今日郊庙乐章,皆太祖高皇帝祀仁祖淳皇帝配天时享之事,皇上奉列圣配,天时享郊庙乐章,别当有作」。章下礼部会内阁并群臣集议,言:「我朝郊祀乐章歌颂报称,可万世通行。享庙迎神乐章有曰助我眇躬,开基建功。终献乐章。有曰承前人之德,化家为国,毋曰予小子基命成绩,乃是创业之事。仁庙初已易助我,眇躬为致我祖宗。又易后四句,为惟前人功德肇膺天位,延及予小子,奄受方国,于词于义,皆当其馀,亦皆推原祖宗积庆发祥衍及无穷之意,可万世通行,不须别有改作」。从之。
雩祀乐奏
嘉靖十二年,礼部尚书夏言:「按古者大雩之祀,命乐正习盛乐,舞皇舞,葢假之声容之和,以宣畅阴阳之气,雨必阴阳和而始降也。然上世之礼无考,而后代之制不同。臣寺参酌古今,为之会通,一切奠献乐歌,且如常仪。惟盛乐皇舞之说,宜稍遵古礼,定为圣制。三献礼成之后,九奏乐止之时,燎扬将举,赞者宜赞乐,奏《云门》之舞。乐举乃赞礼毕,仍命儒臣櫽括云、汉诗辞,别制《云门》一曲,使文武舞士并舞而合歌之。《云门》者,乃帝尧之乐,《周官大司乐》以《祀天神之舞,取其云出天气、雨出地气也。仍于神乐观增设鼓吹数番,选教舞童百人,青衣执扇绕坛,周旋,歌《云门》之曲,而舞曲凡九成。其舞节乐数,宜下太常」。会本部议奏。因其仪言:「大雩乃祀天祷雨之祭,如遇一岁,天气亢暵,则于季春之末礼部具奏请行。
拟雩祀用盛乐。
嘉靖十六年,礼部言:「古者龙见而雩,与启蛰而郊之意同,宜用盛乐。《通典》曰:「禜于南郊之旁,命乐正习盛乐,舞皇舞。葢乐舞者所以震荡声容,宣畅和气。诏告天地,感通神明,冀阴阳和而雨泽降也。先本部议拟雩坛祈祷礼仪,神乐观正乐外,增设鼓吹,选教舞童青衣,执雨扇绕坛,周旋歌《云门》之曲。而舞巳经选有乐章,而仪物未备。宜命所司造舞衣羽旄等物,选见在乐舞生年幼质秀者百人,教习歌舞充雩坛用,庶巨典靡阙」。得旨报罢。
《审乐》
审乐音
吴元年甲寅,命协律郎冷谦协乐章声谱,令乐生肄习之。
考正四庙雅乐
吴元年十月戊午,考正四庙雅乐,令协律郎冷谦校定音律及编钟、编磬等器。
请敕儒臣审定雅乐」。
景泰元年,国子监助教刘翔言:「祖宗以来,礼乐之文,制作寖备。惟庆成之宴,视乐之仪,释奠之祭,雅乐未作。臣以为宜敕儒臣推演道德教化之意,君臣相与之乐,作为诗章,协之律吕,如古之《灵台、《辟雍》、《清庙》、《湛露》之乐,以备一代之典。至于春秋监学之祭,太常典司礼乐,而赞相之际,过于急促,殊无从容悠缓之意,首唱升坛,亦甚无谓。夫既有庙宇,则非坛墠矣。又所设乐器,悉列于露台之上,使堂上堂下之乐,混于舞列,甚乖礼制。乞下礼官从宜改正,庶首善之地,礼序乐和,足为四方之式」。史氏曰:「前此幸学释奠,皆不设乐,庆成宴惟用教坊供应。《春秋》所奏,大成雅乐,数密浅短,倏然而鸣,诎然而止,殊不成声。大率如乐终之乱,故翔概及之。时以袭用既久,竟莫之改。
访名儒以正雅乐。
弘治十五年,礼部覆吏尚马文升议:「我太祖高皇帝常命儒臣考正八音,修造乐器,复位乐章。其乐歌之词,多自裁定。但迄今百三十馀年,乐音不复校正,中间容有舛讹,当厘正者。近闻皇上命太常寺知音官于内府造大祀乐器,以纯金为钟,以西玉为磬。夫自尧、舜作乐以来,钟必用青,铜磬必用灵璧石。若用纯金、西玉为钟磬,恐其声不可合众音,不足以感格神明。且今太常之官,恐亦不足以当制器协律之任。请敕礼部移文天下诸司,博求中外臣工及山林畎亩有精晓音律者,礼送赴京本部仍会太常寺再加讲论,以求至当。然后相与造乐器,正乐音,庶圣祖所定之乐可复于今日,可传于后世矣」。上嘉纳之。
应诏考定声乐。
嘉靖八年初,礼部以上厘正郊典,谓当考定雅乐,疏请令吏部及科道求精晓音律,如宋之胡瑗、李照者。吏科都给事中夏言遂以致仕甘肃行太仆寺丞张鹗应诏,上令吏部趣召之。鹗至即定元声复古乐。大乐之正,必先定元声。元声起自冥罔。既觉之时,亥子相乘之际,积丝成毫,积毫成厘。积厘成分,一时三十分,一日十二时。故声生于日,律起于辰。气在声,先声在气后。若拘于器以求气,则气不能致器,而反受制于器。何以定黄锺、起厯元?故莫若用蔡元定多截竹以拟黄锺之律,长短每差一分,冬至日按律而候,依法而取。如众管中先飞灰者,即得元气。验其时,如在子初二刻,即子初一刻移于初二刻矣。如在正二刻,即子正一刻移于正二刻矣。愿命钦天监知厯官一人同臣参考元声,庶几可得」。又言:「编锺十六,古人非徒示观美,葢为旋宫而设。其下八锺,黄锺、大吕、太簇、夹锺、姑洗、仲吕、蕤宾、林锺是已。其上八锺,夷则、南吕、无射、应锺、黄锺、大吕、太簇、夹锺是巳。近世止用黄锺一均,而不遍具十六锺,则古人立乐之方巳失。况太常止以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字眼谱之,去古益远,且两律兼一字,如黄锺为黄合似矣。又以大吕为下四太,簇为高四,夹锺为下,一姑洗为高,一夷则为下工,南吕为高工之类,何以旋宫取律,所以止于黄锺一均而已。且黄锺、大吕、太簇、夹锺为上四清声,何也?葢黄锺为君,尊上无比。黄锺为官,则十一律皆受制焉,臣民事物无敢凌越也。至于夹锺为宫,则下生无射为征,无射上生仲吕为商,仲吕下生黄锺为羽。然黄锺正律之声长,非仲吕为商三分去一之次,所以用黄锺为羽也。子声即上黄六之清声,正为不敢用黄锺全声而用其半矣。姑洗以下之均率若此,四清声之所由立也,编锺十六,其理亦然。宋胡瑗知此,故以四清声皆小其围径以就之。黄锺、太簇二声虽合大吕、夹锺二声又非,遂使十二律、五声皆不得正。李照、范镇上用十二律,不用四清声,其合于三分损益者则和矣。至于夷则以降其臣民事物,又何能尊卑有辨不相凌犯耶?臣又考周礼,圜锺、函锺、黄锺、天、地人三宫之说,有荐神之乐,有降神之乐。所谓荐神之乐,乃奏黄锺,歌大吕,子丑合也,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太簇歌应锺,寅亥合也,舞咸池以祀地祇。乃奏姑洗,歌南吕,辰酉合也,舞大韶以祭四望,乃奏蕤宾,歌林锺,午未合也。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己申合也,舞大武以享先祖,舞大濩以享先妣。所谓降神之乐。冬至祀天南郊之圜丘,则以圜锺为宫,黄锺为角,太簇为征,姑洗为羽。是三者,阳律之相继相继者,天之道也。夏至祭地于泽之方丘,则以函锺为宫,夹锺为角,姑洗为征,南吕为羽。是三者阴吕之相生相生者,地之宫也。祭宗庙,以黄锺为宫,大吕为角,太簇为征,夹锺为羽,是三者律吕之相合相合者,人之情也。且圜锺,夹锺也,生于房心之气,为天地之明堂,祀天从此起宫,在琴中角弦第十徽卯位也。函锺,林锺也。生于坤位之气在井东舆鬼之外,主地祇祭,从此起宫,在琴中,徵弦第五徽未位也。黄锺生于虚危之气,为宗庙,祭人鬼,从此起宫,在琴中、宫弦第三徽子位也。至若六变而天神降,八变而地祇格,九变而人鬼享,非有难易之分。葢阳数起子而终于少阴之申,阴数起午而终于少阳之寅,圜锺在卯,自卯至申六数,故六变而天神降,函锺在未,自未至寅八数,故八变而地祇格。黄锺在子,自子至申九数,故九变而人鬼享。此皆以本元之声,召本位之神,故感通之理速也。或者乃谓自汉以来,天地鬼神,闻新声习矣,何必改作?不知自人观天地,则由汉迄今诚千七百年矣。自天地观人,亦顷刻间耳,自今正之,犹可及也。并进所著乐书二部,其一曰大成乐舞图谱,自琴瑟以下诸乐,逐字作谱。其一曰古雅心谈,列十二图以象十二律,图各有说。又以琴为正声乐之宗系。凡郊庙大乐,分注琴弦定徽,各有归旨,且自谓心所独契断轮之妙,有非口所能言者。疏下礼部议,复谓:「音律久废,即今太常协律等官不过循习工尺等字谱,不复知有黄、锺等调。臣等近奉诏演习新定郊祀乐章,间举古人遗制为问,茫无以对。今鹗奏谓四清声所以为旋宫,谓取琴声不当接徽,葢已深识近乐之弊。至欲取钦天监知厯者以互相参考,尤为探本穷源之论,似非目前司乐诸官所及」。上乃授鹗太常寺寺丞,令诣太和殿较定。舞鹗遂上言:「臣常阅周礼,有郊祀之乐,有宗祀之乐,尊亲分殊,声律自别。臣伏听世庙乐章,律起林锺,均殊太庙,臣窃异之。葢世庙与太庙同礼,而林锺与黄锺异乐,函锺主地祇也,位寓坤方,星分井鬼,乐奏八变,以报资生之功,故用林锺起调,林锺毕调也。黄锺,主宗庙也。位,分子也。星隶虚危,乐奏九成,以报本源之德,故用黄锺起调,黄锺毕调也。理义各有归旨,声数默相感通。况天地者父母之象,大君者宗子之称。今以祀母之乐奏以祀子,恐世庙在天之灵,必不能安且享矣。不知谱是乐者何所见也?臣观旧谱乐章,字用黄锺,声同太庙。但审听七声,中少一律。今更补正,暂依奏格,则祖孙一气相为流通,函黄二宫不失均调,尊亲之分两得,神人之心胥悦矣。乞敕礼官速改正之」。诏下礼部,尚书李时等复奏曰:「鹗所言与臣等所闻于律吕诸书者,深有所合。葢黄锺一调,以黄锺为宫,太簇为商,姑洗为角,蕤宾为变,征林锺为征,南宫为羽,应锺为变宫。旧章用合用四,用一用尺,用工去蕤宾之勾,而越次用再生黄锺之六,此旧乐章之失也。若林锺一调,则以林锺为宫,南吕为商,应锺为角,大吕之半声为变徵,太簇之半声为征,姑洗之半声为羽,蕤宾之半声为变宫。迩者沈居敬更协乐章,用尺用合用四,用一,用工用六。夫合黄锺也。四,太簇之正声也。六,黄锺之子声也。以林锺为宫,而所用为角、徵、羽者,皆非其一均之声,则谬甚矣。况林锺一调不宜用于宗庙,而太庙与世庙不宜异调,所见尤真。自今宜用旧协音律,惟加以蕤宾勾声、去再声黄锺之六,改用应锺之凡,以成黄锺一均,庶于我皇上感格之诚,深有所补」。上曰:「乐音即为更定,勿误庙享之用」。
奏进乐书,乞与正乐议。
嘉靖二十四年初,礼部尚书严嵩覆奏:本部于礼科抄出新选山西辽州同知李文察奏云:臣闻诸周礼奏黄锺,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奏太簇,歌应锺。舞咸池以祭地祇。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奏无射,歌夹锺,舞大武,以享先祖。闻诸诗肃雍和鸣,先祖是听闻。诸书舜命夔典乐教胄子。自古圣帝明王未有舍是而能以化成于天下者矣。陛下之圣德,复古乐于今日,正所急之先务也。故敢将顺其美于乐记而有补说之作,以足陈浩集说之意。所以明乐理也。于律吕新书而有补注之作,以发蔡元定之蕴,所以明乐声也。于伏羲卦图、文王卦图,夏禹九畴图,箕子洪范图,而有觧说之作,所以明乐理之原也。于兴乐而有要论之作,所以明古乐必可兴于今日也。不揣愚贱冒渎奉献,以为兴乐采择之备览。且四圣图中,非徒寓乎乐,理体无不具用,无不周有养身之术焉,有正心之方焉,有修身之要焉,有行政之道焉。故臣又作四图用说,第一图用说,所以保圣躬也。第二图,用说所以明圣心也。第三图用说所以一圣动也。第四图用说所以直圣政也。为此将臣所撰四圣图觧二卷,乐记补说二卷,律吕新书补注一卷,兴乐要论三卷,共二帙,亲赍谨具奏闻等,因奉圣旨礼部看了来说。臣等窃惟我太祖高皇帝定鼎之后,拳拳以复古乐为念,但时当草创,欲为未就。仰惟皇上以羲、黄、尧、舜之德,际重熙累洽之运,期值百年,圣兼述作,既制大礼,以定天下之式,必作大乐以平天下之情。但乐之道广大微妙,非惟情义难明,而其所谓制度者,亦失传久矣。西汉去圣未远,乐家有制氏世在乐官,但能记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况数千载之后乎?今辽州同知李文察奏进乐书,乞与正乐一节,臣等看得其所进乐记、补说、补注等书,所以明乐声乐理之原,亦有前人所未发者。其议于人声中考定五音,以为制律候气之本,其法似为直截。昔宋人杨杰议曰,八音皆不能无失,惟人禀中和之气,而有中和之声,八音律吕宜皆以人声为度,且人言人志,咏以为歌,五声随歌,是为依永。律吕协奏,是为和声。此皆取之虞书者也。李文察所议,似与此合。惟我皇上圣德居位,懋建中和之极,实秉制作之权,则考定元声,兴作雅乐。今日实惟其时也,宜令文察及太常知音律者,选能歌舞生百馀人协同肄习,本部及该寺正官以时按试,候声律谐协,吹律候气,咸有应验,更议擢用」。诏授文察太常寺典簿,与该寺官协同肄乐。
习乐
奏演习大乐
成化二十一年,礼部言:「今教坊司乐工奏:中和韶乐者,多不谐协,而善弹瑟及箜篌、击钟磬者殊少。恐因循失传,渐致大乐不备。宜令乐官选其中子弟于本司演习。每奏乐二十一色通用八十四人,人加以四人,共选三百三十六人。如此数大乐,不至废弛」。制可。
预行选择乐工演习。
嘉靖元年,礼科给事中李锡言:「南郊耕耤,国之大礼,而教坊承应,哄然喧笑,殊为渎亵。古者伶官贱工,亦有因事纳中之义。请自今凡遇庆成等宴,例用教坊,皆预行选择演习,必使事关国体,可为监戒,庶于戏谑之中,亦遇箴规之益」。下所司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