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二十四

明。 俞汝楫 编

仪制司职掌。

学校。

儒学

国初,两京及中都俱设国子监,天下府州县俱设儒学。其后裁中都、国子监,而各都司卫所亦有设学者。今具列在外儒学事例于后,而两京国子监事例则各载于本衙门云。

选补生员

洪武初,令在京府学生员六十人,在外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日给廪膳,听于民间选补,仍免其家差徭二丁。二十年,令增广生员,不拘额数。二十五年,奏准起取富民原系生员者,送应天府学读书。

永乐三年,令起取人匠。内有生员,照例送应天府学。

宣德三年,定增广生员:在京府学六十人,在外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照例优免差徭。

正统元年,令生员名缺,许本处官员军民之家及社学俊秀无过犯子弟选补。十二年,奏准生员常额之外,军民子弟愿入学者,提调教官考选俊秀待补,增广名缺一体,送考应试。

天顺六年,令廪膳有缺,于增广内考选学问优等者帮补。

弘治七年,奏准廪膳有缺,不许将别学增广调补。

正德十年奏:「准都司卫所学,原定一年一贡者,与设优等次等生员各四十名,原定三年二贡者与设优等次等生员各三十名。原定二年一贡者,与设优等次等生员各二十名,通行提学官考补,以后,于优等内照例考选充贡。有多馀者俱作附学,不堪者不必取足。

嘉靖二年,令增顺天府廪膳生员二十名。三年,令增应天府学廪膳增广生员,顺天府学增广生员各二十名。

十一年,奏准承天府学廪膳增广生员六十名,其锺祥县学生员,亦照例通隶府学。十五年,诏各处学校廪膳生员,有亲老无人侍养愿告侍亲者,听亲终复学。其累科不第、年五十以上、愿告退闲者,给与冠带荣身,仍免本身杂泛差徭。

卫学。

成化三年,令卫学,四卫以上军生八十人,三卫以上军生六十人,二卫、一卫军生四十人,不及者不拘有司。儒学军生二十人。

嘉靖二十一年,题准直隶金山卫学,照福建平海卫学例,添设廪膳二十名,应给廪米,华亭、上海二县出办。又题准贵州、普定等十二卫,各设廪膳生员二十名,各该衙门通融处给廪米。

隆庆二年,题准直隶各卫儒学原属卫官提调者,仍以本卫官提调,惟季考生员及考选童生,听各该巡按御史定委通判等项文职官管理。

军舍入学

洪武二十七年,令武官舍馀年十五以下,许入府、州、县学读书。

宣德七年,令卫所官舍军馀俊秀者,许入附近府、州、县学,听本处乡试。

景泰二年,令云南、贵州军民生相兼,考补廪膳,照例科贡。三年,令各处军生许考补廪膳,照例科贡。

土官入学

成化十七年令,土官嫡子许入附近儒学。

正德十六年奏,准归顺土官子孙,但经一次送顺天府学食廪者,不论事故及中式,俱不许再补。

嘉靖二十六年,题准归顺土官子孙照旧例送学食廪读书。

万厯四年,题准广西、云南、四川等处凡改土为流州县,及土官地方建有学校者,令提学官严加查试。果系土著之人,方准考充附学,不许各处士民冒籍滥入。

学规

洪武二年,诏天下府、州、县立学校学者,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三年,定学校射仪。前期戒射定耦选职事充司正、副司正、司射、司射器、请射、举爵,收矢执旗,树鹄陈设讫。至日,执事者入就位。请射者引主射、正官及各官员子弟士民俊秀者各就品位。司射器者以弓矢置于各正官及司射前。请射者诣正官前圆揖毕,引诣司射器前受弓矢讫,复位。司正、执算入立于中后。请射者诣司射前曰:「请诱射」。引司射二人耦进,各以三矢搢于腰带之右,以一矢挟于二指间。推年齿相让,年长者为上。射年幼者为下射。上射,先诣射位,向鹄正之,发矢,司正书中投算置于中,举旗者如所射应之。射毕,退立于傍。让下,射者诣位射讫,请射者俱引复位。收矢者收矢,复于射者。司正取所中算请射者,次请士民俊秀射,次请官员子弟射次,请品卑。至品高者射其就射位,发矢取算。书中举旗,收矢复位,皆如前仪。既毕,司正副司正各持算白中于主,射正官举爵者酌酒,授中者饮之,中的者三爵,中采者二爵,饮讫,请射者请属官以下仍捧弓矢纳于司射器,还,主射,正官前相揖而退。六年,令今后一应文字即用散文,不许为四六,误后学。十五年,颁禁例于天下,学校镌勒卧碑,置于明伦堂之左,永为遵守。一今后府、州、县生员,若有大事干于巳家者,许父兄弟侄具状入官辩诉。若非大事,含情忍性毋轻。至于公门一生员之家,父母贤智者少,愚痴者多其父母。贤智者子自外入,必有家教之方子,当受而无违,斯孝行矣,何愁不贤者哉?其父母愚痴者,作为多非子,既读书得贤圣知觉虽不精,通实愚痴。父母之幸独生是子,若父母欲得非为子,自外入或就内知,则当再三恳告。虽父母不从,致身将及死地,必欲告之,使不陷父母于危亡,斯孝行矣。一军民一切利病,并不许生员建言,果有一切军民利病之事,许当该有司。在野贤人有志、壮士质朴农夫、商贾技艺皆可言之,诸人毋得阻当,惟生员不许一生员,内有学优才赡,深明治体果治何经精通透彻,年及三十愿出仕者,许敷陈王道讲论治化述作文词呈禀本学教官考其所作,果通性理,连佥其名,具呈提调正官,然后亲赍赴京奏闻,再行面试。如果真才,实学不待选举,即行录用。一,为学之道,自当尊敬先生,凡有疑问及听讲说,皆须诚心听受。若先生讲解未明,亦当从容再问。毋恃已长,妄行辩难,或置之不问,有如此者,终世不成。一为师长者,当体先贤之道,竭忠教训,以导愚蒙。勤考其课,抚善惩恶,毋致懈惰。一,提调正官,务在常加考校。其有敦厚勤敏,抚以进学懈怠不律,愚顽狡诈,以罪斥去,使在学者皆为良善,斯为称职矣。一在野贤人君子果能练达治体,敷陈王道有关政治得失军民利弊者,许赴所在有司告给文引,亲赍赴京面奏。如果可采,即便施行,不许坐家实封入逓。一,民间凡有冤抑,干于自已,及官吏卖富差贫重科厚敛巧取民财等事,许受害之人,将实情自下而上,陈告,毋得越诉非干巳事者,不许及假以建言为繇坐家实封者。前件如巳依法陈告,当该府州县布政司、按察司不为受理听断不公,仍前冤枉者,然后许赴京申诉。一,江西、两浙、江东人民,多有不干已事代人陈告者。今后如有此等之人,治以重罪,若果近邻亲戚全家被人残害无人申诉者,方许一各处断发充军,及安置人数不许进言。其所管卫所官员,毋得容许。一若十恶之事,有干朝政实迹可验者,许诸人密切赴京回奏。一,前件事理,仰一一讲解遵守,如有不遵,并以违制论。二十四年,令各处儒学,每遇朔望有司官至日早,诣学谒庙,行香师生出大门外迎接行礼毕,请至明伦堂师生作揖。教官侍坐,生员东西序立。讲书提调官考课毕退,师生复送至大门外回学。其别庙行香师生,不必随行。如遇春秋祭祀迎接诏旨师生仍依定例。又令生员熟读大诰律令,岁贡时出题试之。民间习读大诰子弟亦令读律。又令教官人等,务要依先圣先贤格言,教诲后进,使之成材,以备任用。敢有妄生异议,鼓惑后生,乖其良心者,诛其本身全家,迁发化外。二十五年,定礼射书数之法:一,朝廷颁行经史、律诰、礼仪等书,生员务要,熟读精通,以备科贡考试。一,遇朔望习射于射圃树鹄,置射位。初三十步,加至九十步。每耦二人,各挟四矢,以次相继。长官主射射,毕中的,饮三爵,中采二爵。一,习书依名人法,帖日五,百字以上,一数务在精通九章之法。

永乐三年,申明师生,每日清晨升堂,行恭揖,礼毕方退,晚亦如之。生员会食,肄业毋得出外游荡。

正统六年,令提调官置簿列生员姓名,又立为签。公暇揭取,稽其所业。提学官所至,察提调勤怠,以书其称否。其生员有奸诈顽僻,藐视师长龃龉教法者,悉斥退为民。

成化三年,令提学官躬历各学,督率教官,化导诸生,仍置簿考验。其德行优文艺赡治事长者,列上等簿。或有德行而劣于经义,或有经艺而短于治事者,列二等簿。经义虽优,治事虽长而德行或缺者,列三等簿,岁课月考,循序而上,非上等不许科贡。

弘治十六年,题准生员不拘廪增,附学敢有傲慢、师长、挟制官府败伦伤化结党害人者,本学教官具呈该管官员,查究得实,依律问罪。合充吏者,发本布政司衙门充吏,役满为民当差。

嘉靖十年,题准生员内有刁泼无耻之徒,号称学霸,恣意非为,及被提学考校,或访察黜退、妄行讪毁、赴京奏扰者,奏词,立案不行,仍行巡按御史拿问。十六年,令士子文字敢有肆为怪诞不遵旧式者,提学官即行革退。

廪馔

洪武初,令师生廪食月米六斗。后复令日米一升,鱼肉盐醋之类,皆官给之。十五年,令廪馔月米一石。

正统元年令,师生日逐会馔,有司佥与膳府,府学四名,州学三名,县学二名。

弘治三年,奏准膳夫每年岁出柴薪银四两,以备会馔之用。八年,令膳夫每年岁出柴薪银十两,若师生不行会馔,有司失于供应,听提学官究治。

嘉靖十九年,题准孔、颜、孟三氏教授司生员廪米,兖州府通融处给。

隆庆六年,议准札行顺天府将交趾、归顺土官、膳夫照例编给,不许额外增编。

考法

洪武二十七年,令生员入学,十年之上,学无成效,送部充吏,其有成效及十年以下,照依入学年月编次造册解部,以备取用。其科举岁贡,亦照编次起送。又令廪膳十年之上,学无成效,增广年二十之上,不通义理者,皆充吏。其托故伪讼革罢不应选者,照卷追徵。食过廪膳还官米数实收开缴户部如数本生送吏部充吏。二十九年,令凡罢闲等项生员食粮年深,以伪讼愚钝等事革退者,假父残疾告回侍亲者,以富户技艺、户仓脚夫起取户丁因而在京潜住者侍亲亲终及病痊,制终不行。入学者,因愚钝患病侍亲等事,经断罢闲后,以人才等项举保为官者皆充吏,不追粮。凡在学读书及在家丁忧病故者,因父伯叔任军官,别无亲男坐名起取袭职者,告单丁重役及父母年老侍亲者,因父为事,代父起解,问发充军者,父兄叔侄当军户内,无丁告退者为手足,残疾耳目盲聋告退者,为事,充军工役,及以愚钝犯法等,故黜罢后为事充军工役者,为本支亲属极刑黜退者。户内军故勘合坐名勾补者皆免充。吏不追粮。永乐二年令增广生员入学十年,若年二十之上、鲁钝不能行文者充吏。

宣德三年,奏准巡按御史会布、按二司并提调教官考试生员。廪膳,十年之上学无成效者,发附近布政司。直隶发附近府州充吏。六年以下鄙猥无学者,追还廪米为民。

正统元年,令廪膳六年以上不谙文理者充吏,增广六年以上、不谙文理者为民。四年,令生员以疾病罢黜者,免追粮米。有犯诖误,听赎罪还学。若犯奸盗诈伪,挟制官府,殴骂师长、教唆词讼、说事过钱,包占人财物田土等项廪膳,追粮解京,增广附近军民衙门,俱赎罪充吏。其犯受赃奸盗,不分廪增,照例运砖、运炭、纳米、摆站等项,满日发回,原籍为民。十年,奏准提学官会布政司堂上官一员,两直隶会巡按御史。公同提调教官考选生员。年四十以上、不谙文理者,廪膳十年以上送吏部,六年以上送附近布政司增广十年以上送本布政司,两直隶送本府俱充吏六年以上并鄙猥残疾者,悉黜为民。云南贵州免考。十四年,令生员有犯,该发充吏者,廪膳免追粮米,若犯受赃奸盗、冒籍、宿娼、居丧娶妻妾事理重者,两直隶发充国子监膳夫,各布政司充邻近儒学膳夫、斋夫,满日原籍,为民廪膳,仍追廪米。

天顺五年,令各处会官考选廪膳,未及六年考不中者,追廪为民。六年,令生员争贡及越诉者,俱充吏。是年定敕,谕以后奉以从事。

成化九年,奏准北直隶考退生员,免追廪米,风宪官提督。

正统元年,奏准各处添设按察司副使或佥事一员,南北直隶监察御史各一员。请敕专一提督学校。十年,令提学官遍诣所属学校,严加考试。提督生徒学业,务见实效有不职者,礼部、都察院堂上官询察,具奏罢黜。

景泰元年,革罢提学风宪官,听巡按御史、各司、府、州县官提督考察。又令按察司分巡各道副使、佥事照依提学官先奉敕书事理。提督两直隶御史提督。

天顺六年,复设各处提督学校官,各赐敕谕:一学者读书,贵乎知而能行。先将圣贤经书熟读背诵,牢记不忘,却从师友讲解明白,俾将圣贤言语体而行之。敦尚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行,不许徒务口耳之学。将来朝廷庶得真才任用,一为学工夫,必收其放心,主敬穷理,毋得卤莽间断。其馀修已治人之方,义利公私之辨,须要体认精切,庶几趋向不差。他日出仕,方能顾惜名节事业可观。一,习学举业亦穷理之事,果能精通四书、本经,便会行文有等,生徒不肯实下工夫,惟记诵旧文意图,侥幸出身。今宜痛革此弊,其所作四书、经义、策论等文,务要典实平顺,说理详明,不许浮夸怪诞。至于习字,亦须端楷,庶不乖教养之意。一学效无成,皆由师道不立。今之教官贤否不齐,先须察其德行,考其文学果所行。所学皆善,须礼待之。若一次考验学问疏浅,及怠于训诲者,姑戒厉之令。其进学改过,若再考无进,不改送吏部别用。其贪淫不肖实迹彰闻者,不必考其文学,即送按察司直隶送巡按御史问理,吏部别选有学行者补其缺。一,师生每日坐斋读书,及日逐会馔,有司佥与斋夫、膳夫、府学膳夫四名,斋夫八名,州学膳夫三名,斋夫六名,县学膳夫二名,斋夫四名,不许违误缺役。一,生员考试不谙文理者,廪膳十年以上,发附近去处充吏。六年以上发本处充吏,增广十年以上,发本处充吏。六年以上罢黜为民,未及六年者,量加决罚勉励进学一生员之家,并依洪武年间例,除本身外户内优免二丁差役。有司务要遵行,不许故违。一,凡巡视学校,水路乘驿舟陆路乘官马,仍于本司带书吏一名随行,陆路与官驴俱支廪给。一府州县提调官员,宜严束生徒,不许出外,游荡为匪。凡学内殿堂、斋房等屋损坏,即办料量工修理。若恃有提督宪职,将学校中一切合行之事,推故不行,用心整理者,量加决罚惩戒。一,所过之处,遇有军民利病及不才官吏贪酷害人,事干奏请者,从实奏闻。一,本职专督学校,不理刑名。如有军民人等诉告冤枉等事,许受词状,轻则发下,所在有司问理,重则送按察使司直隶送巡按御史提问,一科举本古者乡举里选之法。今南北所取举人名数,已有定制,近年奔竞之徒,利他处学者寡少,往往赴彼投充,增广生员,诈冒乡贯,隐微过恶,一概应试。所在教官侥幸以为巳功,其弊滋甚。今后不许违者,听本职及提调科举官监试官拿问一,布政司、按察司官及巡按御史不许侵越提督者,职事若以公务至府州县,亦当勉励师生勤力学业,不许推故不理。若提督官行止不端,许巡按监察御史指实奏闻。一,所辖境内遇有卫所学校,一体提调整理武职子弟,悉令其习读武经、七书、百将传及操习武艺。其中有能习举业者,亦听科举。一,各处岁贡生员,照例将食粮年深者,严加考试,不必会官。如果年深不堪充贡,就便照例黜罢。却将以次者考充务要,通晓文理,方许起送赴部。一,廪膳增广生员,已有定额,廪膳有缺,于增广内考选学问优等者,帮补增广有缺,于本处官员军民之家,选择资质聪敏、人物俊秀子弟补充,不许听信有司及学官徇私作弊。若有额外之数,须严加考选,通晓文义者,存留待缺。不许将不堪者,一概存留,躲避差徭。一、古者乡闾里巷,莫不有学,即今社学是也。凡提督去处,即令有司每乡每里俱设社学,择立师范,明设教条,以教人之子弟年一考校,择取勤效,仍免为师之人差徭。一师生于学校,一切事务,并要遵依。洪武间卧碑行,不许故违。

成化六年,令贵州按察司分巡官,兼理本处学校。

弘治十七年,令提学官有徇情将老疾鄙猥之人,滥容在学及克贡者,参究黜罢。

正德十年,给各按察司提督学校官关防。又令口外卫学并各都司、卫所土官学离本,布政司窵远,提督官不能岁历者,许各道分巡官岁加考校,行提学官知会。

嘉靖十六年,题准大同所属府、州、县卫所儒学生员,俱令冀北道分巡官代理 今宣、大俱令巡按御史带管。 二十六年,议准甘肃各卫所儒学生员,行甘肃巡按御史带管提调,遇该科举之年,听考送陕西布政司应试。

万厯三年,换给提学官,敕谕一:「圣贤以经术垂训,国家以经术作人,若能体认经书,便是讲明学问,何必又别标门户,聚堂空谈。今后各提学官督率教官生儒,务将平昔所习经书义理,著实讲求,躬行实迹,以需他日之用。不许别剏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因而起奔竞之门,开请托之路。违者提学官听巡按御史劾奏游食人拿问解发。一,孝弟廉让,乃士子立身大节生员中有敦本尚实,行谊著闻者,虽文艺稍劣,亦必量加奖进,以厉颓俗。若有平日不务学业,嘱托公事,或捏造谣歌,兴灭词讼,及败伦伤化、过恶彰著者,体访得实,不必品其文艺,即行革退,不许徇情姑息,亦不许轻信有司教官开送,致被挟私中伤误及善类。一我圣祖设立卧碑,天下利病诸人皆许直言,惟生员不许今后生员务遵明禁,除本身切已事情,许家人抱告有司从公审问,倘有冤抑,即为照雪。其事不干已,辄便出入衙门陈说。民情,论官员贤否,许该管有司申呈提学官以行止有亏革退,若纠众扛帮聚至十人以上,骂詈官长、肆行无礼为首者,照例问遣。其馀不分人数多少,尽行黜退为民。一,国家明经取士说书者,以宋儒传注为宗,行文者以典实纯正为尚。今后将颁降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资治通鉴纲目、大学衍义、历代名臣奏议、文章正宗及当代诰律典制等书,课令生员诵习讲解,俾其通晓古今,适于世用。其有剽窃异端,邪说炫奇立异者,文虽工弗录,所出试题,亦要明白正大,不得割裂文义以伤雅道。一提学官奉敕专督学校,不许借事枉法,奔趋抚按官干求荐举。各抚、按二司官,亦不许侵伊职掌行事。若有不繇提学官考取,径自行文给与生儒衣巾,及有革退生员赴各衙门告诉复学者,即将本生问罪革黜。若提学官有行止不端、怠玩旷职者,许巡按御史指实劾奏。一,该管地方,每年务要巡视考校一遍,不许移文代委,及于隔别府分调取生儒,以致跋涉为害,亦不许令师生匍匐迎送考毕,即于本地方发落,明示赏罚,不许携带文卷于别处发案,致令书吏乘间作弊,士子无所劝惩,亦不许招邀诗朋酒友,游山玩水,致启幸门,妨废公务。其水陆夫马廪给随带吏书,俱照常一提学官巡历所属。凡有贪污官吏军民不法重情,及教官干犯行止者,原系宪司理当拿问,但不许接受民词,侵官喜事,其生员犯罪,或事须对理者,听该管衙门提问,不许护短曲庇,致令有所倚恃,抗拒公法。一,廪膳增广,旧有定额。迨后增置附学名目,冒滥居多。今后岁考务要严加较阅,如有荒疏,庸耄不堪作养者,即行黜退,不许姑息有捏造流言思逞报复者,访实拿问,照例发遣。童生必择三场俱通者始收入学,大府不过二十人,大州县不得过十五人 十一年题,如人才众多,地方就试人众,许酌量增取,但不许徇情过滥见后。 如地方乏才,即四、五名亦不为少。若乡宦势豪乾托不遂,暗行中伤者,许径自奏闻处治。一,两京各省廪膳、科贡皆有定额,近来有等奸徒利他处,人才寡少,往往诈冒籍贯,投充入学,及有诡写两名,随处告考,或假捏士夫子弟希图进取。或原系倡优隶卒之家,及曾经犯罪问革变易姓名,援例纳粟纳米等项侥幸出身,殊坏士习访出,严行拿问革黜。若教官纳贿容隐,生员扶同保结者,一体治罪革罢。一,府州县提调官员,宜严束生徒,按季考校。凡学内殿堂、斋房等屋损坏,即办料量工修理。其斋夫、膳夫、学粮、学田等项,俱要以时拨给,不许迟误克减。一,生员之家,依洪武年间例,除本身外,户内优免二丁差役。一,生员考试不谙文理者,廪膳十年以上,发附近去处充吏。六年以上者,发本处充吏,增广十年以上发本处充吏,六年以上者罢黜为民。一,儒学教官士子观法所系,按临之日,考其学行俱优者,礼待奖励。其行履无过,但学问疏浅者,一次考验,姑行戒饬。再考无过,送吏部别用。有老病不堪者,许令以礼致仕。若卑污无耻、素行不谨者,不必试其文学,即拿送按察司问,革一,考贡照近日事例,每岁预将次年应贡生员,限年六十以下、三十以上、屡经科举者六人,严加考选,取其优者充贡 后题准考贡止用一正一陪见岁贡条 定限次年四月到部,听候廷试,文理不通者即行停降。年老衰惫者姑授以冠带荣身,不许俱挨次滥贡。其有停廪降廪者,必考居一、二等,方许收复 十二年题准停廪。降廪者考居三等,亦准复 未收复者,不许起送应贡。如有滥贡及廷试发回五名以上,提学官照例降调。一,补贡有缺,务查人文未经到部,果在一年以里者,将原给批咨,朱卷追缴,方取年力精壮、文学优长者一人补贡,定限该贡年分,次年到部方准收考。如有不遵旧例,将年远贡缺滥贡市恩者,起送到部,即将本生发回革廪肄业。提学官参究一,遇乡试年分应试生儒名数,各照近日题准事例,每举人一名,取科举三十名,此外不许过多一名,两京监生亦依解额照数起送。有多送一名者,各监试官径行裁革,不许入场。一名。宦乡贤、孝子节妇及乡饮礼宾,皆国之重典,风教所关。近来有司忽于教化学校是非不公,滥举失实,激劝何有?今后提学官宜以纲常为已任,遇有呈请,务须核真。非年久论定者,不得举乡贤名宦。非终始无议者,不得举节。妇孝子非乡里推服者,不得举乡饮宾僎。如有妄举受人请求者,师生人等即以行止有亏论。其从前冒滥混杂有玷明典者,照近例径自查革。一,所辖境内有卫所学校一体提调整理武职子弟,悉令习读武经七书、百将传及操习武艺有愿悉举业者,听社学师生一体考校,务求名师责成,量免差役。其行止有亏,及训诂句读,书韵差谬、字画不端、不通文理者,即行革退。四年,令各处乡试毕日,吏部会同礼部将各提学官从公考察,分别等第,优异降调有差。六年,题准南直隶庐、凤、淮、扬四府。滁、徐、和三州学校,以江北巡按兼之。湖、广、衡、永二府,郴州以上,湖南道副使兼之。辰州一府,靖州以辰沅道副使兼之。广东琼州府以海南道副使兼之,各请专敕行事,每岁巡历考校,十年题准。乡试后,提学官考察停止十一年,题准各提学每岁考校一次,入学务要不失原额,间有他故巡历不周,次年即行,如数补足,虽系科举之年,亦宜照岁考例。总计三年之内,大府务足六十人,大州县务足四十五人,其地方果系科目数多。就试人众,则于定额之外量加数名,但不许倍于原数。如乏才之处,亦毋得因而一概取盈。又令南直隶提学御史仍兼管江北、湖广、贵州提学官,照旧专管该省,惟琼州府仍属海南道。

社学

洪武八年,诏有司立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十六年,诏民间立社学,有司不得干预,其经断有过之人,不许为师。二十年,令民间子弟读御制《大诰》,又令为师者率其徒能诵《大诰》者,京礼部校其所诵多寡,次第给赏。又令兼读律令。

正统元年,令各处提学官及司府、州县官严督社学,不许废弛。其有俊秀向学者,许补儒学生员。

成化元年,令民间子弟愿入社学者,听其贫乏不愿者,勿强。

弘治十七年,令各府、州、县建立社学,访保明师民间幼童年十五以下者,送入读书,讲习冠、婚、丧祭之礼。

乡饮酒礼

洪武初,诏中书省详定乡饮酒礼条式,使民岁时燕会,习礼读律,期于申明朝廷之法,敦叙长幼之节,遂为定制云。

洪武五年,定在内应天府及直隶府州县,每岁孟春正月孟冬十月,有司与学官率士大夫之老者行于学校。在外行省所属府州县,亦皆取法于京师。其民间里社,以百家为一会,粮长或里长主之,百人内以年最长者为正宾,馀以齿序坐,每季行之于里中。若读律令,则以刑部所编,申明戒谕书兼读之。其武职衙门,在内各卫亲军指挥使司及指挥使司。凡镇守官,每月朔日,亦以大都督府所编戒谕书率僚佐读之。十六年,颁行图式:一,各处府州县。每岁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于儒学行乡饮酒礼酒肴,于官钱约量支办,务要丰俭,得宜除宾。僎外,众宾序齿列坐,其僚属则序爵。前一日,执事者于儒学之讲堂,依图陈设坐次,司正率执事习礼。至日黎明,执事者宰牲具馔主席及僚属司正先诣学,遣人速宾、僎以下。比至,执事者先报曰宾至主席,率僚属出迎于庠门之外以入。主居东,宾居西,三让,三揖而后升堂,东西相向立。赞两拜。宾坐,执事又报曰:僎至主席」。又率僚属出迎,揖让,升堂,拜坐,如前仪。宾、僎介至,既就位,执事者唱司正扬觯,执事者引司正繇西阶升诣堂中,北向立。执事者唱宾、僎以下皆立。唱揖,司正揖,宾、僎以下皆报揖。执事者以觯酌酒授司正司,正举酒曰:「恭惟朝廷,率由旧章,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无或废坠,以忝所生。读毕,执事者唱司正饮酒。饮毕,以觯授执事,执事者唱揖。司正揖宾、僎以下皆报揖。司正复位,宾、僎以下皆坐。唱读律令执事者举律令案于堂之中。引礼引读律令者诣案前,北向立,唱宾、僎以下皆拱立,行揖礼如扬觯仪,然后读律令。有过之人俱赴正席,立听,读毕,复位。执事者唱供馔案。执事者举馔案至宾前,次僎,次介主、三宾以下各以次举讫,执事者唱献,宾主起席,北面立。执事斟酒以授主主,受爵,诣宾前置于席,稍退,赞两拜。宾答拜讫,执事者又斟酒以授主,主受爵诣僎前,置于席,交拜如前仪。毕,主退复位。执事者唱宾酬酒,宾起,僎从之。执事者斟酒授宾宾,受酒,诣主前置于席,稍退,赞两拜。宾、僎、主交拜讫,各就位坐,执事者分左右立。介三宾、众宾以下以次斟酒于席,讫,执事者唱饮酒,或三行,或五行。供汤又唱斟酒饮酒。供汤三品毕,执事者唱彻馔案讫,唱宾、僎以下皆行礼。僎主、僚属居东,宾、介、三宾、众宾居西,赞两拜讫,唱送宾,以次下堂,分东西行,仍三揖,出庠门而退一里。社每岁春、秋社、祭会饮毕,行乡饮酒礼。所用酒肴,于一百家内供办,毋致奢靡。百家内除乞丐外,其馀但系年老者,虽至贫亦须上坐。少者虽至富,必序齿下坐,不许搀越,违者以违制论。其有过犯之人,虽年长财富,须坐于众宾席末,听讲律,受戒谕供饮。酒毕同退,不许在众宾上坐。如有过犯之人不行赴饮及强坐众宾之上者,即系顽民主席及诸人首告,迁徙边远,住坐其主席者及众宾推让。有犯人在上,坐同罪。其各里社,以百家为一会。百家之内,以里长主席,其馀百人选年最高有德人所推服者一人为宾,其次一人为介,其馀各依年序齿坐。如有乡人为官致仕者。主席请以为僎,择通文学者一人为扬觯,一人为读律,二人为赞礼。前期一日,主诣宾门,宾出迎大门之外,肃主以入。至中堂,主宾相揖讫,主稍前曰:某日行乡饮酒礼,吾子年高德,卲敢请为?宾曰:某固陋,恐辱命,敢辞」。主曰:询诸众,莫若吾子贤,敢固请」。宾曰:夫子申命之,某不敢辞」。主再拜,宾答拜。介亦如之,但改请吾子为介。执事者设宾席于堂中稍西,南向。设主席之堂东南,西向。宾六十以上者席于堂中上,两序东西相向如宾。多年幼者席于堂下阼阶之南,北面西上。是日清晨,宾及众宾皆至门外,主出迎,西向揖。宾东向答揖。主先入门而右,宾入门而左。至阶,主揖宾,宾揖。主主先升自东阶,宾升自西阶,至中堂,主西向立,宾东向立。赞礼唱拜,兴,二主、宾皆两拜,主肃宾各就位。赞礼唱扬觯,扬觯者举觯,酌酒,诣中堂,北向立。赞礼唱在坐,皆起,宾主以下皆起。拱立,扬觯者乃扬觯而扬言曰:「与前同。毕」,唱揖,扬觯者揖。主宾以下皆揖,扬觯者,遂饮酒讫,复揖主,宾以下皆揖,以爵授执事者,复位,宾、主以下皆坐。赞礼唱读律,执事者设案于堂中。次引读律者诣案前,赞礼唱在坐者皆揖。唱读律者揖宾主以下皆立,遂展律于案,详缓,读之讫,复以申明圣谕。读之毕,赞礼唱揖,读律者揖宾主以下皆揖,读律者复位。赞礼唱,众皆坐,宾、主以下皆坐,执事者供馔案行酒。赞礼唱饮酒,众宾皆饮,或五行,或七行,礼同前。食毕,彻案。赞礼唱「礼毕」,主先行而西向立。赞礼引宾以下东向立。赞拜,兴,拜,兴。主宾皆两拜。主送宾于门外,东西相揖,乃退。明日,宾介僎,众宾诣主家拜谢,乡饮之,赐主出门外拜,为辱屈。昨日之来,一乡饮之,设所以尊高年,尚有德兴礼让,敢有喧哗失礼者,许扬觯者以礼责之。其或因而致争竞者,主席者会众罪之。十八年,大诰天下,乡饮酒礼,叙长幼,论贤良,别奸顽,异罪人。其坐席间高年有德者居于上,高年淳笃者并之,以次序齿而列。其有曾违条犯法之人,列于外坐,同类者成席,不许于与良善之席。主者若不分别,致使贵贱混淆,察知或坐,中人发觉,罪以违制,奸顽不繇其主紊乱正席全家移出化外。

二十二年,再定图式,凡良民中年高有德无公私过犯者,自为一席,坐于上等。有因户役差税迟误,及曾犯公杖私笞招犯在官者,又为一席,序坐中门之外。其曾犯奸盗诈伪、说事过钱,起灭词讼、蠹政害民、排陷官长,及一应私杖徒流重罪者,又为一席。序坐于东门之内,执壶供事各用本等之家子弟,务要分别三等,坐次善恶,不许混淆。其所行仪注,并依原颁定式。如有不遵图序坐及有过之人不行赴饮者,以违制论。主官知府、知州、州县知县如无正官、佐贰官代位于东南,大宾以致仕官为之位于西北。僎宾择乡里、年高有德之人位于东北,介以次长,位于西南,三宾以宾之次者为之位,于宾主介僎之后。司正以教职为之主,扬觯以罚赞礼者,以老成生员为之。

弘治十七年题:「准今后但遇乡饮酒,延访年高有德,为众所推服者为宾,其次为介。如本县有以礼致仕官员主席,请以为僎,不许视为虚文,以致贵贱混淆,贤否无别。如违,该府具呈巡按御史径自提问,依律治罪」。

旌表

国初凡有孝行节义为乡里所推重者,据各地方申报风宪官核实奏闻,即与旌表。其后止许布衣编民委巷妇女,得以名闻。其有官职及科目出身者,俱不与焉。

洪武元年令,凡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卓异者,有司正官举名,监察御史、按察司体核,转达上司,旌表门闾。又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二十一年,榜示天下本乡、本里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及但有一善可称者,里老人等,以其所善实迹,一闻朝廷,一申有司转闻于朝。若里老人等已奏有司不奏者,罪及有司此等善恶。每遇监察御史及按察司分巡到来里老人等,亦要报知,以凭核实入奏。二十六年,定礼部据各处申来、孝子顺孙义夫、节妇理当旌表之人,直隶府州,咨都察院差委监察御史核实。各布政司所属,从按察司核实,著落府、州、县同里甲亲邻保勘相同,然后明白奏闻,即行移本处旌表门闾,以励风俗。二十七年,诏申明孝道:「凡割股或至伤生卧?,或至冻死,自古不称为孝,若为旌表,恐其仿效,通行禁约,不许旌表」。又奏:「准天下军民衙门,将已经旌表军民孝子节妇,于所在旌善亭附内,写行孝守节缘繇。其未经旌表,果系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卓异者,不拘军民人等一体保勘申报。

天顺元年,诏「民间同居共爨,五世以上乡党称其孝友者,有司取勘以闻,即为旌表。

成化元年,奏准:凡旌表贞节孝行,里老呈告到官,掌印官亲自研审,坐令有职官关保备开实迹,具奏礼部行勘核,实类奏旌表,如有扶同妄将夫亡时年巳三十以上,及寡居未及五十妇人,增减年甲,举保者,被人首发,或风宪官核勘得出,就将原保各该官吏里老人等通行治罪。

正德六年,令近年山西等处不受贼污,贞烈妇女,巳经抚按查奏者,不必再勘。仍行有司,各先量支银三两,以为殡葬之资。仍于旌善亭傍立贞烈碑,通将姓氏,年籍镌石,以垂永久。

十三年,令军民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事行卓异者,有司具实奏闻,不许将文武官、进士、举人、生员吏、典命、妇人等例外陈请。

嘉靖二年,奏:「准今后天下文武衙门,凡文职除进士举人,系贡举贤能,已经竖坊表宅及妇人巳受诰敕封为命妇者,仍照前例,不准旌表外,其馀生员吏典一应人等,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卓异,足以激励风化,表正乡闾者,官司仍具实迹以闻,一体旌表」。又奏:「准今后节妇,但系风宪官核实到部,虽有病故者,亦准类奏旌表」。三年,诏:「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巳旌表,年及六十者,孝子冠带、荣身节妇照,八十以上例给。

赐绢帛米肉。

嘉靖十年,题准孝子、顺孙、义夫节妇,有司勘实具奏者,免其覆勘,径行风宪官核实。若系风宪官巳核实具奏者,径候季冬类奏旌表。

四十二年,议:「准命妇守节,例不题请,止行所属,以礼存问,仍加周恤。其户下优免,与品官相同」。

隆庆三年,奏准孀妇寿至百岁者,照例旌表,为贞寿之门。

印信。

国初设铸印局,专管铸造内外诸司印信。其后又有铸换办验,及儒士食粮冠带等,俱具列于后,而以印信制度附之。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开设各处衙门,合用印信札付铸印,局官依式铸造给降。其有改铸销毁等项,悉领之。

弘治三年奏:准铸印局儒士食粮三年役满不愿外补者,咨送吏部,冠带仍旧,食粮办事,候有本局员缺奏补。

十三年,奏:「准两京兵部并在外巡抚、巡按按察司点视各卫所印信,如有军职将印当钱使用印者,带俸差操。

十四年,议准在外大小衙门,印记年久,印面平乏,篆文模糊者,方许申知上司验实具奏,铸换新印。其旧印送上司,付公差人员缴部,仍发铸印局看验。若印记新降未久捏奏烦扰,虽已铸换,仍将申奏官吏治罪。

嘉靖八年题,准铸印局官儒今后应造印记关防,专以洪武正韵》为主,正韵不载,方取许氏说文二书,无从查考者,方将先儒著述六书等书参考。十六年,题「准铸印局增食粮儒士二名,连额设共四名。

印信制度。

征西、镇朔、平羌、平蛮等将军,银印虎钮,方三寸三分,厚九分,柳叶篆文。 宗人府五军都督府,俱正一品,银印,三台,方三寸四分,厚一寸。 六部都察院并在外各都司,俱正二品,银印,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 衍圣公、张真人,中都留守司,俱正二品,各布政司,从二品,银印,二台,方三寸一分,厚七分。景泰三年,赐衍圣公三台银印。 顺天、应天二府俱正三品,银印,方二寸九分,厚六分五厘。 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詹事府及京卫并在外各按察司各卫,俱正三品。苑马寺、宣慰司俱从三品,铜印,方二寸七分,厚六分。 太仆寺、光禄寺并在外各盐运司,俱从三品铜印,方二寸六分,厚五分五厘。 鸿胪寺并在外各府,俱正四品。国子监并在外宣抚司,俱从四品,铜印,方二寸五分,厚五分。 翰林院、左右春坊、尚宝司、钦天监、太医院、上林苑监、六部各司、宗人府经历司并在外各王府长史、各卫千户所,俱正五品,司经局、五府经历司并在外招讨司、安抚司,俱从五品铜印,方二寸四分,厚四分五厘。 在外各州,从五品铜印,方二寸三分,厚四厘。 都察院经历司、大理寺左右寺、五城兵马司,大兴、宛平、上元、江宁各京县及僧录司、道录寺,并在外中都留守司、经历司、断事司、各都司、经历司断事司,各卫百户所长官司及各王府审理所,俱正六品。光禄寺大官等署并在外各布政司、经历司理问所,俱从六品铜印,方二寸二分,厚三分五厘。 吏科等六科行人司、通政司经历司、工部营缮所、太常寺典簿厅、上林苑监蕃育等署并在外各按察司经历司各县,俱正七品。中书舍人、顺天应天府经历司、京卫经历司、光禄寺典簿厅、太仆寺、詹事府、各主簿厅并在外各卫经历司、盐运司、经历司、苑马寺主簿厅、宣慰司经历司,俱从七品,铜印,方二寸一分,厚三分。 户部、刑部、都察院各照磨所,兵部典牧所,国子监绳愆厅、博士厅、典簿厅,鸿胪寺钦天监,各主簿厅并在外各布政司照磨所,各府经历司及各王府纪善、典宝、典膳、奉祀良医、工正各所,宣抚司经历以上,正从八品,俱铜印,方二寸,厚二分五厘。 刑部都察院各司狱司,顺天、应天二府照磨所司狱司,鸿胪寺、司仪署司宾署,国子监典簿厅,上林苑监、典簿厅、内府宝钞等各库,御马仓草仓,会同馆,织染所,文思院、皮作局、颜料局,鞍辔局,宝源局,军器局都税等司教坊司,并在外留守司司狱司,各都司司狱司,各按察司、照磨所,司狱司,各府照磨所,司狱司及各王府长史司,典簿厅,教授、典仪,所各府、卫、儒学,税课司,阴阳学医、学、僧纲,司道纪司及巡检司以上,正、从九品,俱铜印,方一寸九分,厚二分二厘。 各州县儒学、仓库、驿递闸坝批验所、抽分竹木局、河泊所、织染局、税课司、阴阳学医、学僧、道司,俱未入流铜条记,阔一寸三分,长二寸五分,厚二分一厘。以上俱直钮,九迭篆文。 监察御史,铜印,直钮,有眼,方一寸五分,厚三分,八迭篆文。 总制、总督、巡抚等项并镇守及凡公差官铜关防,直钮,阔一寸九分五厘,长二寸九分,厚三分,九迭篆文。 文渊阁银印,直钮,方一寸七分,厚六分,王箸篆文。宣德年,赐惟进呈文字等项用之。

建言:

按祖训》大小官员并百工技艺之人,应有可言之事,许直至御前奏闻,其言当理,即付所司施行,诸衙门毋得阻滞,违者即同奸论所以广耳目,防壅蔽而通下情也。累朝以来,亦有蓦越报复之禁,具载于后。

洪武九年颁建言格式,使言者直陈得失,无事繁文。十五年,令军士建言者,所日用印实封入递奏闻,本人不必赴京。

永乐元年令,「凡利国利民之事,不拘百工技艺之人,皆许具实敷奏。若官吏人等贪赃坏法、颠倒是非、酷虐良民及婚姻田土军役等事,一体职掌榜文内事理具状,自下而上陈告。如有假以实封,建言蓦越,合乾上司,径赴朝廷。干冒者治以重罪。八年,令布政司、按察司、进表官陈奏军民利病、政治得失。十三年,令凡军民利病及贪污吏作弊害民者,许诸人具实奏闻。

景泰四年,令建言者该衙门详细参看,果有利国利、民可行则行。有假以言事报复雠怨者,具奏治罪。 近例凡天下官吏军民人等建言民情,每岁礼部会官议定可否具奏,内可行者,移各该衙门施行。若泛言不切,立案不行。其抚按等官陈奏地方利弊,则从各衙门职掌覆奏定夺。

会议

洪武二十四年,令今后在京衙门有奉旨发放为格为例及紧要之事,须会多官计议停当,然后施行。又令各衙门会议事,六科给事中与议。若有众论不同,许面奏定夺」。

宣德三年,奏准官民建言,六部尚书、都御史、六科给事中会议奏闻。

正统十年命内阁官与各衙门会议,后免会。

正德六年,奏准,「凡事机重大,会官议拟,先备揭帖,送该议官,人各一本,如紧急亦将略节,先送传看毕,方才请会,仍行守卫,严禁在傍观听者」。 近例,凡朝廷有大事,当会别部,或会九卿堂上官及掌科掌道官议者,该部奏请得旨,然后请会。若合会武臣,则五府管事官皆与合会。儒臣则翰林院、詹事府、春坊、司经局、国子监皆与若刑名则锦衣卫与。若大事,则皇亲驸马皆与。其奉旨会某衙者,如旨施行。

节假

凡每岁正旦节,自初一日为始,文武百官放假五日,冬至本日为始,放假三日。

永乐七年,令元宵节自正月十一日为始,赐百官节假十日。

养老

国初养老,令贫者给米肉,富者赐爵,惟及于编民。天顺以后,始令致仕官七十以上者,皆得给酒肉、布帛,或进阶。其大臣八十九十者,特赐存问,葢古者尊高年养国老之遗意,今并列于后:

洪武九年,诏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一丁侍养,与免杂泛差役。十九年,诏:「所在有司,审耆老,不系隶卒倡优,年八十九十,邻里称善者,备其年甲,行实,具状奏闻。贫无产业者,八十以上,月给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九十以上,岁加给帛一匹、絮五斤。虽有田产,仅足自赡者,所给酒肉、絮帛亦如之。其应天、凤阳二府富民,年八十以上赐爵里士,九十以上赐爵。社士,皆与县官平礼并免。杂差正官岁一存问,著为令」。

永乐十九年,诏民年八十以上,有司给与绢二匹,布二匹,酒一斗,肉十斤,时加存恤。二十二年,令民年七十以上及笃废残疾者,许一丁侍养。不能自存者,有司赈给。八十以上者,仍给绢二匹,绵二斤,酒一斗,时加存问。

天顺二年,诏:「军民有年八十以上者,不分男妇,有司给绢一匹,绵一斤、米一石、肉十斤、年九十以上者倍之,男子百岁加与冠带、荣身」。又诏:「四品以上官,年七十以礼致仕。不能自存者,有司岁给米五石」。八年,诏:「凡民年七十以上者,免一丁差役。有司每岁给酒十瓶、肉十斤、八十以上者,加与绵二斤、布二匹。九十以上者,给与冠带。每岁设宴,待一次百岁以上给与棺具」。

成化二十三年,诏:「在京文职以礼致仕,五品以上年及七十者,进散官一阶」。其中廉贫不能自存,众所共知者,有司仍每岁给与食米四石,不许徇情滥给。

弘治十八年,诏文职官员五品以上以礼致仕在家者,各进阶一级。其二品以上、大臣年及八十者,有司备采币羊酒。年九十以上者具奏,遣使存问。

嘉靖元年,诏:「文职致仕一品未受恩典者,有司月给食米二石,岁拨人夫二名。应用二品以上、年及八十者,备采币羊酒问劳。九十以上者,具实奏来,遣使存问,五品以上,以礼致仕。年七十以上者,进散官一阶。其中廉贫不能自存,众所共知。岁给米四石,以资养赡」。又诏:内外大小文武官员人等死于忠谏、老亲、寡妻无人侍养者,有司量加优恤。

恤孤寡。

国初立养济院以处无告,立义冢以瘗枯骨,累朝推广恩泽,又有惠民药局、漏泽园、旛竿、蜡烛二寺,其馀随时给米给棺之令,不一而足,兹备列之。

洪武初,令天下置养济院,以处孤贫,残疾无依者。三年,令民间立义冢,仍禁焚尸。若贫无地者,所在官司择近城宽闲之地立为义冢。十九年,诏:「所在鳏寡孤独取勘明白田粮,未曾除去差拨者,即与除去。若不能自养,官岁给米六石。其孤儿有田,不能自立,既免差役,责令亲戚收养,无亲戚邻里养之。其无田者,一体给米六石,候出幼同民当差」。

宣德三年,令天下军民贫病者,惠民药局给与医药。

天顺元年,令收养贫民于大兴、宛平二县,每县设养济院一所于顺便寺观,从京仓支米煮饭,日给二餐、器皿、柴薪、蔬菜之属,从府县设法措办,有疾者拨医调治,死者给与棺木。四年,令京城崇文、宣武、安定、东直西直阜城门外,各置漏泽园。仍令通州、临清沿河有遗胔暴露者,一体掩藏。

嘉靖六年,诏:「在京养济院止收宛、大二县孤老,各处流来男妇笃废残疾之人。工部量出官钱,于五城地方各修。葢养济院一区,尽数收养。户部于在官仓库,每人日给米一升,巡城御史稽考,毋得虚应故事。又令巡城御史行各城地方,有在街啼号乞丐者,审属民籍送顺天府,发养济院属军卫,送旛竿、蜡蠋二寺给济。外处。流来三百里内者,验发本贯官司收养三百里外及不能行走者一体,送二寺给济。每季轮差兵马副指挥一员看验。饭食有无弊端,随同内官给散,十日一次开报。查考并行南京礼部一体施行。十一年,诏顺天府发银二百七十五两于五城市故衣给,民无衣者。

自宫禁

永乐二十二年,令凡自宫者以不孝论。军犯罪及本管头目总小旗、民犯罪及有司里老。

宣德二年,令:「凡自净身者,军还原伍,民还原籍,不许投入王府及官员势要之家隐藏,躲避差役。若再犯者,本犯及隐藏之家俱处死。该管总小旗里老邻人知而不举,一体治罪」。

正统十二年令,凡自首在官阍者送海南子种菜。其隐瞒不首,及再擅净身并私收使用者,事发全家发辽东充军。

天顺二年,令净身者拿问边远充军。

成化九年,令私自净身希求进用者,本身处死,全家发烟瘴地面充军。十五年,令净身人巡城御史、锦衣卫官督同五城兵马逐回原籍。若该城内外容留潜住者,并火甲、邻佑人等一体究治。本身枷号一个,月满日决打一百押回,如再来京,并家下父兄人等俱治罪。二十二年,令各王府非奉朝廷明文,擅收净身人,俱发回原籍收管,不许投托容隐。

弘治元年,令锦衣卫拘审净身人送顺天府递回。原籍官司,五日一点闸,不在者即杖并户头,追回见官,不许容纵五年,令私自净身者,本身并下手之人处斩,全家发边远充军。两邻及歇家不举者,同罪。有司里老容隐者,一体治罪。十三年,奏准先年净身人曾经发遣,若不候朝廷收取,官司明文起送,私自来京图谋进用者,问发边卫充军。

正德九年,令直隶顺天等府、山东、河南等布政司地方,再有私自净身者,照例本身并下手之人处死,全家发边远充军。其先巳净身者,立籍点闸,不使私自逃至京师,扰害官府。二年,令违例私自净身人,著锦衣卫五城兵马著落,该地方尽数逐去。如有潜躲在京者拿住杀了九年,令今后再有私自净身者,除小幼无知者,本身免死充军,其馀俱照见行事例本身并主使下手之人处斩,全家发边远充军。里老、邻佑及本管官不行举察者,各从重治罪。十六年,诏:「私自净身人,在京潜住,希图收用,著缉事衙门、巡城御史访拿究问。今后敢有私自净身者,本身并下手之人处斩全家,发烟瘴地面充军。两邻及歇家不举首者,治罪。

嘉靖八年奏准,凡海子食粮净身男子,分别老壮造册。礼部备查各处,王府并将军、中尉数目,将年壮者勘酌多寡,派去各府供役不堪选用者,给与印信文票,发回原籍,官司收恤,免其本身差役。

万厯十一年,奏准:「小民犯禁私割,致伤和气,著都察院行五城御史及通行各省直、抚、按衙门,严加禁约。自今五年以后,民间有四:五子以上,愿以一子报官,阉割者听有司造册送部,候收补之日选用。如有私割者,照例重治。邻佑不举者,一并治罪不宥。

 {{ anno.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