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沓藏书

卷二十二

明。 俞汝楫 编

仪制司职掌

传制仪

国初,大祀天地前三日,誓戒百官及遣官摄祭,皆御。

殿传制,具仪如左。

誓戒仪

洪武二十六年定。

凡大祀,前三日,陈设如常仪。文武官各具朝服诣丹墀拜位,锺声止,仪礼司跪奏请升殿,乐作。皇帝御华盖殿,具皮弁服出,升座,乐止,鸣鞭讫,赞四拜。传制官诣御前跪传制,由东门出,至传制位,称有制,赞跪,宣制云:「洪武某年正月某日,大祀天地于南郊。尔文武百官自某日为始,致斋三日,当敬慎之」。传讫,赞俯伏,兴,乐作。又四拜,平身,乐止。奏礼毕。

嘉靖九年续定。

制曰:「某年十一月某日,祗行大祀皇天,礼于圜丘尔。文武百官,自今日为始,致斋三日,其宜精白乃心,益加敬慎之哉!」

遣祭仪。

洪武二十六年定。

凡遣官祭祀,前一日陈设如常仪。次日,各官具朝服丹墀北向立。皇帝御华盖殿,具皮弁服,钟声止。执事官行一拜叩头礼讫,仪礼司跪奏请升殿,乐作,升殿,乐止。卷帘,鸣鞭讫,唱排班班齐。百官一拜,叩头毕,分东西立。引礼引献官诣拜位,赞四拜,平身。传制官诣御前跪奏传制,俯伏兴,由东门靠东出,至丹墀东西向立,称有制」,唱跪,宣制 祭孔子则曰:「某年月日,祭先师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祭帝」。王则曰:「先圣历代帝王,命卿行礼」。」。 赞俯伏,兴,乐作。四拜,乐止。礼毕。

凡传制,遣官代祀历代帝王并旗纛、孔子等庙,前一日,沐浴更衣,处于斋宫。次日还宫。

嘉靖间更定。

祭孔子制云:「某年某月某日祭至圣先师孔子命卿行礼」。每三年,遣道士赍祝文、香帛,诣所在陵寝致祭制云:「某年某月某日祭先圣历代帝王,遣尔等赍捧祝文、香帛诣陵寝致祭,命所在有司行礼。

传制乐 与朝贺同

乐章

典祀之曲 氤氲满庭香,八音丝竹弄笙簧。金石音韵彰匏。土革木度,铿锵高捧降明香。吾皇诚,念诣神方。神不佞,祸淫福,善理之常。

进春仪[有司鞭春仪附]

凡进春,先期数日奏闻。钦天监遣官至顺天府候气,届期奏进。旧仪与见行微有不同,备列于左。

洪武二十六年定。

是日早,文武百官各具朝服于丹墀,北向立。应天府官置春案于丹墀中道之东,引礼引府县官就拜位。赞鞠躬,乐作,四拜,平身,乐止。典仪唱「进春」,引府县官举春案,乐作,由东阶升,跪置于丹墀中道,俯伏,兴,平身乐作,又四拜,礼毕。鸣赞唱「排班」,引礼引文武官北向立。赞班齐,致词官诣中道之东,跪奏云:「新春吉辰,礼当庆贺」。赞鞠躬,乐作。赞五拜,三叩头,讫,乐止。仪礼司奏「礼毕」。

万厯八年定。

先一日,鸿胪寺执事官设春案一张于皇极殿外东王门檐下。是日,文武百官各具朝服侍班,执事官先谐中极殿,行礼如常。鸿胪寺堂上官跪奏请升殿」。导驾官前导,教坊司乐作。上御皇极殿升座,乐止。锦衣卫传鸣鞭,引入。序班引顺天府等官先就拜位,鸣赞赞鞠躬,乐作。四拜,兴,平身乐止。内赞立于东王门外。赞进,春引入序班引顺天府府尹至东王门外,鸿胪寺堂上官招呼起案,乐作,抬案序班举春案。至正门外檐下置定,乐止。引入,序班引府尹至案前立,内赞随至檐下立。赞跪,鸿胪寺堂上官传跪外赞亦赞跪,内赞赞进,春府引赞臣某等「谨进」。某年春又奏皇太后陛下春中宫殿下春某王殿下春,俱在午门外,伺候请命。司礼监官捧进请旨承旨毕,内赞赞俯伏,鸿胪寺堂上官传俯伏外,赞亦赞,俯伏,乐作,兴平身,乐止。引入序班将府尹引下鸿胪寺堂上官招呼起案,抬案序班,举春案,至原处置定,府尹仍入原班立外,赞赞鞠躬,乐作,四拜兴,平身,乐止。顺天府等官退,下侍立。对赞赞排班班齐。文武百官入班立定。鸣赞赞跪,鸿胪寺堂上官一员于丹陛中道跪致,词云:「新春吉辰礼,当庆贺致毕,起身一躬。由东边门入殿内侍立鸣,赞赞俯伏,乐作,兴,平身,五拜,叩头,兴,乐止。鸿胪寺堂上官殿内跪奏礼毕」,传赞「礼毕」,鸣鞭,驾兴,百官退。

进春乐 ,与朝贺同

有司鞭春仪。

永乐中定。

每岁,有司预期塑造春牛并芒神。立春前一日,各官常服舆迎至府、州县门外,土、牛南向,芒神在东,西向。至日清晨,陈设香烛、酒果,各官俱朝服。赞排班班齐,赞鞠躬,四拜,兴。平身班首诣前跪,众官皆跪。赞奠酒,三奠酒讫,赞俯伏,兴,复位,又四拜毕,各官执采杖排立于土牛两傍。赞长官击鼓。三声擂鼓,赞鞭春,各官环击土牛者三。赞「礼毕。

颁诰敕[官员受诰封赠并焚黄仪附]。

近制,文武官诰敕于常朝日皇极门颁给领诰敕官具朝服行五拜三叩头礼。与洪武间所定不同,今仍载旧仪备考。

洪武二十六年定。

陈设如常仪。至日,皇帝升殿鸣鞭,百官一拜,叩头毕,引礼引受诰官诣拜位。执事官举诰案于丹墀中道。或吏部或兵部官奏讫,赞鞠躬,乐作,四拜平身,乐止。执事官举诰案置于丹墀中道,赞跪,俯伏,兴,乐作。又四拜,乐止。礼毕。

颁诰乐 与朝贺同

官员受诰封赠,并焚黄仪。

洪武中定。

凡受诰前一日,本家设诰案于正厅中,设香案于诰案之南,其日,彩亭鼓乐送 如无彩亭,用盘袱一人捧前行, 受诰官前行诰将至,受封者即出大门外,迎接命妇服冠服迎于门内。候诰舆即彩亭入门,随至厅前,各就拜位。执事者于舆内,捧诰置于案,赞礼者赞鞠躬,五拜三叩头。如命妇,则不必叩头。捧诰入受封赠,并受诰官具香烛等物,诣家庙或祠堂告知,四拜讫,受诰官并命妇于父母前,行四拜礼。 八年,令官员祖父母、父母受封迎诰至家祖父母、父母,则与子孙各具服拜受。男子受于正厅,妇人受于中堂。如不存者,子孙拜受,择日焚黄。

凡焚黄,前一日受诰于本家祠堂中,设案桌一于中间,设香烛桌一于案前,置祝文于案。至日清晨,孝子捧封赠诰命,置祠堂中案上。著能写人以黄纸一副,依诰命一般誊抄,置于案桌。执事者陈设祭物于案前,孝子等各就拜位,从祭子女列于后。赞礼者赞鞠躬,拜,兴,拜,兴,平身至香案前。赞「跪」上香,祭酒,亚祭酒,三祭酒,读祝。执事者取祝文跪于右。读讫,赞宣诰、宣诰者立于东,宣讫,赞俯伏,兴,平身。赞「焚」黄。读祝者取祝文,宣诰者取黄,俱至焚所焚烧。孝子酹酒礼毕。

祝文式。 维洪武某年岁次某甲子某月某朔某日,孝 子孙 致祭显 某考散官之灵。 某妣夫人之灵,若灵在写之灵。若巳除灵入祠堂,则写神主。 追念音容,不胜感慕。兹者钦蒙圣恩,追封显 ,某考散官某妣、夫人 ,谨于今日行焚黄礼,特备牲醴,告祭尚享」。

开读仪

朝廷颁命四方,有诏书,有赦书,有敕符、丹符,有制谕、手诏、诏赦,先于阙廷宣读,然后颁行。敕符等项,则使者赍付所授官员,秘不敢发,开读迎接,仪各不同,具列于后。

洪武二十六年定。

前期一日,尚宝司设御座于奉天殿,设宝案于殿东,锦衣卫设云盖于奉天门,教坊司陈《中和韶乐》于殿内,礼部设宣读案于承天门上西南向。其日清晨,陈设如常仪。教坊司设大乐于午门外承天门外,东西相向。仪礼司设百官拜位于承天门外桥南,校尉四人擎云盖于殿内帘前。鼓初严,文武百官各具朝服鼓吹严。引礼引公侯侍班于午门外,东西相向,钟声止。仪礼司跪奏请升殿。皇帝服皮弁服,导驾官前导,中和乐作,升座,乐止。鸣鞭,卷帘。礼部官捧诏书诣宝案前,用宝讫,捧置云盖中。校尉擎执云盖,由殿东门出,大乐作,自东陛降,由奉天门至金水桥南午门外,乐作。公侯前导,迎至承天门上。鸣赞唱排班。引礼引文武官就拜位。唱班齐,鞠躬,乐作。赞四拜,乐止。宣读展读官升案,称有制,赞众官皆跪。礼部官捧诏书授宣读官,宣读官受诏书,唱宣读。宣读官宣讫,礼部官捧诏置云盖中。赞礼唱俯伏兴,乐作,四拜,乐止。唱搢笏,鞠躬,三,舞蹈,唱山呼,百官拱手加额曰「万岁」。唱山呼,百官拱手加额曰「万岁」。唱再山呼,百官拱手加额曰「万万岁」。凡呼万岁,乐工军校击鼓齐声应之。唱出笏,俯伏兴,乐作,四拜,兴,平身乐止。序班即报仪礼司跪奏礼毕。礼部官捧诏书分授使者毕,驾舆,中和乐作,鸣鞭,乐止,百官以次退。

嘉靖六年续定。

前期一日,鸿胪寺官设诏案,锦衣卫设云盖云盘于奉天殿内东,别设云盘于承天门上,设彩舆于午门外,鸿胪寺官设宣读案于承天门上,西南向。教坊司设中和乐及设大乐如常仪。鸿胪寺官列百官班次于承天门外桥南。是日,锦衣卫设卤,簿驾百官各具朝服入丹墀内侍立,上具冕服御华盖殿。鸿胪寺官引执事官进至华盖殿,就次行五拜三叩头礼,赞各供事。鸿胪寺官奏请升殿,乐作。导驾官导上升座。翰林院官先捧诏书于华盖殿,从至御座前东立,西向,乐止,鸣鞭报时,鸡唱定时,鼓讫,唱排班。文武百官入班,鸿胪寺赞四拜,乐作,兴乐止。百官出至承天门外伺候,鸿胪寺官举诏案于殿中。赞颁诏,翰林院官捧诏书授礼部官,礼部官捧诏书置于云盘案上,校尉擎云盖,俱从殿左门出 隆庆六年仪注,诏从殿左门出至皇极门,鸿胪寺即奏礼毕,驾兴 至午门外,礼部官捧诏置彩舆内,乐作。公侯伯三品以上官前导,引至承天门上,乐止。鸣赞唱排班。引礼引文武百官就拜位,乐作。赞四拜,乐止。唱宣读展诏官升案,称有制,赞众官皆跪。礼部官捧诏书授宣读官,宣读讫,礼部官捧诏书置云盘中,赞俯伏,兴,平身四拜,乐止。搢笏,鞠躬三,舞蹈,唱山呼万岁者,三唱,出笏,俯伏兴,乐作,四拜,兴,平身乐止。序班报鸿胪寺官跪奏礼毕,驾兴,百官以次出。礼部官捧诏书授锦衣卫官,置云匣中,以彩索系于龙竿,颁降。礼部官捧诏书置于龙亭内,鼓乐迎至礼部授使者,颁行天下。

开读乐 与朝贺同

迎接诏赦仪

洪武中定。

凡朝廷遣使,各处开读,诏赦如至开读所。本处官员具龙亭彩舆、仪仗鼓乐,出郭迎接。朝使下马,取诏书置龙亭中,南向。朝使立于龙亭之东,本处官具朝服北面,行五拜礼。众官及鼓乐前导,引朝使上马在龙亭后。行至公廨门外,众官先入,文武官分东西序立。候龙亭至公庭中,朝使立于龙亭之东,西向,如有出使官员。赞者先唱曰「出」,使官行礼,礼生引出使官于公庭露台上,行五拜礼,毕于露台之上,东向立。赞众官排班有武官处文东武西,排班如有武官处。文官依次左右排班班齐,乐作,赞四拜。礼朝使捧诏授展读官,展读官跪受,诣开读案。宣读出使官于露台北向跪,众官皆跪。宣读讫,开读官捧诏授朝使,朝使捧诏置龙亭中,众官俯伏,兴,四拜,三舞蹈,跪山呼者三,俯伏兴,四拜。礼毕。本处官班首诣龙亭前,跪问圣躬万福。朝使鞠躬答曰:「圣躬万福」。众官乃退,易服而见。朝使行两拜礼。朝使答礼礼毕,本处官复具鼓乐,送诏于官亭。

凡遇有诏书,礼部差人赍往,各处开读,所差人员,必预先教。其捧诏进退礼仪。

凡使者钦赍诏书,至各处开读,预期一日,执知本处官司照依巳降仪式迎接行礼。

凡使者钦赍诏书至总兵官处近营十里,先令人报知总兵官设香案于营内,南向立。金鼓旗仗率领诸将出营迎接,见使者下马,立于道傍。俟诏书过,总兵官并众官上马从后至营门外,各下马。使者前行,总兵官并众官后从。至营,内使者捧诏书以授宣读官,众官皆跪。宣读毕,以授使者,复置于案。众官皆俯伏,兴,平身行四拜礼。礼毕,使者东立,西向。总兵官西立,东向,行两拜礼。相见礼毕,使者居东,总兵官居西,相向叙坐。

凡遇诏赦,经过道路,官员军民人等,即于道傍俯伏,候诏赦过毕方起。

凡出使在途,如遇诏赦到,各处出迎郊外,与本处官一同,随班行五拜三叩头礼,有职者随品序列,无职差使人使服随具服班之后,不许搀越,行礼毕,同本处官导龙亭至衙门中,随大班依上项班次行礼。

迎接诏赦官班仪仗行次图

见图

开读诏赦文武官拜位图式。

见图》。

迎接敕符制谕仪

洪武间定。

凡使者钦赍敕符,丹符到处,多系机密重事,不许先期报知,亦不许本处官司迎接。使者与众官直,至衙门开看,置敕符于案,使者立于案东,众四拜。使者取符宣读讫,复置于案。众官再行四拜礼毕,本处官遂与使者行礼。若与一二人止于本家接符,从便安放」。使者以符授本官,本官叩头开看毕,乃与使者行礼。

凡使者钦赍制谕敕符,手诏至总兵官处乾系机密军务经过去处,不许报知本处官司,亦不许迎接,径至总兵官营外,先密遣人报知总兵官,设香案于兵幕,南向。总兵官亲出营,迎接使者下马捧制谕敕符前行,总兵官后从至兵幕,使者取制谕敕符置于案。使者立于案东,西向。总兵官行五拜礼,礼毕,悉令屏去左右。使者取制谕敕符亲授总兵官开看毕,即收卷,复置于案。使者东立,西向。总兵官西立,东向行两拜相见。礼毕,使者居东,总兵官居西,相向叙坐。

凡总兵官奉命征讨,遇使者赍到制、谕、敕符手诏,依仪行礼,即便依旨奉行。如有应合,复奏事理,随时具礼奏请旨,不许迟延,方命违则如律。

进书仪

进书仪惟宝录最重。上具衮冕,百官朝服,进表称贺。其馀纂修书成,则以表进重,录书及玉牒止捧进仪,各列于后。

进实录仪

永乐元年定。

前一日,设香案于奉天殿丹陛之中,表案于丹陛之东,锦衣卫设卤簿驾,教坊司设中和韶乐及大乐如常仪。设宝舆于奉天门。是日早,史官捧《实录置其中。上御华盖殿,具衮冕。鸿胪寺官奏执事官行礼,赞五拜。奏请升殿。导驾官前导,乐作。上御奉天殿,乐止。文武官各具朝服诣丹墀,分左右侍班。鸿胪寺官导引宝舆至丹墀上,史官举《实录置于案。史官入班,鸿胪寺官奏进实录,序班举实录案以次由殿中门入,班首由左门入。上兴,序班以实录案置于殿中。班首跪于案前,赞史官皆跪。序班并内侍官举《实录》案入谨身殿,置于中。上复座,赞俯伏。班首俯伏,兴,复位,赞四拜。赞进表,序班举表案,由左门入,置于殿中。赞宣表,赞众官皆跪。宣讫,赞俯伏,兴,赞四拜,兴。进实录官退于东班侍立。文武百官入班,鸿胪寺官奏:「某官臣某同文武百官恭遇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实录纂成。群臣欢忻,礼当庆。贺宣讫,各官四拜兴,赞有制,史官仍入班。赞跪宣制云:「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功德光华,纂述详实。朕心欢庆,与卿等同之」。宣讫,俯伏兴,三舞蹈山呼,又四拜,礼毕。

万厯五年续定。

前一日,设表案于皇极殿丹陛之东,设实录案于丹墀中。教坊司设中和韶乐及大乐如常仪。设宝舆、香亭,表亭于史馆前。是日早,锦衣卫设卤簿,驾上御中极殿,具衮冕服,文武百官具朝服,侍班监修、总裁、纂修等官具朝服至馆前。监修官捧表置表亭中,纂修官捧实录置宝舆中,鸿胪寺官导迎实录宝舆香亭用鼓乐伞,葢由会极门下阶至桥南,由中道行表亭监修总裁等官后,随由二桥行至皇极门。实录宝舆、香亭由中门入,表亭监修总裁等官由左门入,至丹墀案前。监修官捧表由东王升,置于表案,由东北边下。纂修官捧《实录》置于案,乐作。宝舆、香亭、鼓乐伞葢俱退。监修、总裁等官侍立于丹墀东内殿。鸿胪寺官奏执事官行礼,赞五拜三叩头讫,奏请升殿。导驾官前导,乐作。上御皇极殿,乐止。鸣鞭,监修、总裁等官入班班列石墀上。鸿胪寺官奏进实录,乐作。序班举实录案以次由中道升,至殿门外,上兴。序班举实录案由中门入,置于殿中,乐止。序首由东北边阶升,自东边门入,跪于案前。赞总裁等官皆跪,乐作。内官侍举实录案入内殿,置于中,上复座,乐止。赞俯伏,班首及总裁等官皆俯伏,乐作,兴,平身,乐止。班首复位,赞鞠躬,乐作。赞四拜,兴,平身,乐止。赞进表,乐作。序班举表案置于殿中,乐止。赞宣表,赞众官皆跪。鸿胪寺官展表宣讫,赞俯伏,兴,乐作,赞鞠躬,四拜平身,乐止。进实录官退于石墀东侍立。赞排班、文武百官入班,赞班,齐赞跪。鸿胪寺官致词云:「文武百官某官臣某等,恭惟世宗肃皇帝神功圣德,纂述成书,光华万世,群臣欢忭,礼当庆贺」。赞俯伏,兴,赞鞠躬,乐作。赞四拜,兴,平身乐止。赞有制,进实录官仍入,百官班赞跪。宣制云:「世宗肃皇帝功德配天,纪述详实,朕心欢庆,与卿等同之」。宣讫,赞俯伏,乐作,兴平身,乐止。赞搢笏,鞠躬,三舞蹈。赞跪山,呼「万岁,三赞出笏,赞俯伏,兴,乐作。赞鞠躬,四拜,兴,平身,乐止。礼毕。次日,司礼监官自内殿送实录下殿,仍置宝舆中,用伞葢,与监修总裁、副总裁官同送至皇史宬尊藏。

进重书训录仪

嘉靖十五年定。

前一日,鸿胪寺设宝训、实录案于丹墀中,设宝舆、香案于史馆前,教坊司设中和韶乐及大乐如常仪。是日早,锦衣卫设卤簿,驾史官具朝服至馆,捧宝训实录置宝舆中,鸿胪寺官导迎,宝训实录宝舆用鼓乐伞,葢从东廊北行,由左顺门外引由桥南中道,行史官后随由二桥行,至奉天门阶下,由左门入,至丹墀案前,捧宝训、实录置于案,乐作。候香案宝舆退,上御华盖殿,鸿胪寺官奏执事官行礼,赞五拜,奏请升殿。导驾官前导,乐作。上御奉天殿,乐止。鸣鞭。文武百官各具朝服。侍班史官入班,赞四拜,乐作,兴,平身乐止。鸿胪寺官奏进宝训实录,乐作,序班举宝训实录案,以次由中道。升班首官由左阶升至殿门外,上兴,序班以宝训、实录案置于殿中,乐止。班首官跪于案前,赞史官皆跪,乐作。内侍官举宝训实录案入华,葢殿上复座。赞俯伏。班首及史官皆俯伏,兴,平身,乐止。班首复位,赞鞠躬,乐作。赞四拜,兴,平身,乐止。史官退于东班侍立。文武百官入班,赞五拜,三叩头,兴,平身,乐止。礼毕。次日早,鸿胪寺官诣华盖殿,请宝训、实录于宝舆内,执事者举舆由殿中门出,鼓乐前导,监录等官并司礼监及各监、内侍官后从,由奉天门左顺门东华门至皇史宬门外。钦遣官以次捧太祖高皇帝训、录及捧列圣训录各尊,藏于金柜内,不掩恭候,上亲临阅视,阖固毕,各官以次列阶下行叩头礼。

进玉牒仪

弘治三年定。

前一日,内执事官设御案于文华殿内稍东。是日早,朝退,上御文华殿,鸿胪寺设玉牒案于左顺门内,当中翰林院官捧玉牒置于案,序班二员,举案鸣赞,二员前导。锦衣卫官设伞盖,随案行,由文华门中门入。翰林院进玉牒官后随从二门入,至丹陛上进玉牒官序列于前。序班举玉牒案由殿中门入,置于殿中,出鸣。赞赞四拜毕,序班从左门入,举御案进上前出,进玉牒官一员,从右门入,捧玉牒展于御案,俟上览毕,仍捧玉牒置于前,案出,就班序班由左门入,彻御案,仍置殿内稍东出。鸣赞赞四拜,礼毕退。内执事官收所进玉牒。 修玉牒,起于正统年,进玉牒旧于文华殿。至正德以后,改于奉天殿。万厯四年,仍复旧制云。

纂修书籍进呈仪

前一日,内执事官设御案于文华殿内稍东,至日早,朝退。上御文华殿,鸿胪寺官设表案一、书案一于左顺门内当中。纂修官捧表并书,各置于案。鸿胪寺官四员,举案二员前导,锦衣卫设伞葢二,俱随案行,由文华门中门入。纂修官后随从二门入,至丹陛上。鸿胪寺官举表与书案由中门入,置于殿内正中,出赞四拜。礼毕,鸿胪寺官二员从左门入,举御案,进上前出。赞进表,纂修官一员从右门入,取表进上前展表。俟上览毕,收表置于前案。赞进书纂修官取书进上前,展书,俟上览毕,收书置于前案出就班。鸿胪寺官六员由左门入,二员彻。御案四员彻表,与书案各置于殿内,东西,赞四拜,礼毕退。内执事官收所进表并书。

表笺仪式。

国初定制,凡进贺表笺,亲王于天子前,自称曰「第几子某王某」,称天子曰「父皇」陛下」,称皇后曰「母后殿下」,若孙则自称曰「第几孙某封某」,称天子曰「祖父皇帝,陛下」,称皇后曰「祖母皇后陛下」。若天子之弟」,则自称曰「第几弟某封某」,称天子曰「大兄皇帝」陛下,称皇后曰「尊嫂皇后殿下」。若天子之侄,则自称曰「第几侄某封某」,称天子曰「伯父皇帝陛下」。叔父皇帝陛下称皇后曰「伯母皇后殿下」,叔母皇后殿下」若封王者。其分居伯叔及伯叔祖之尊,则自称曰「某封臣某」,称天子曰「皇帝陛下」,皇后曰「皇后殿下」,若从孙再从孙三从孙,自称曰从孙某封某再从孙某封某三从孙某封某。称皇帝曰「伯祖皇帝陛下」。叔祖皇帝陛下,称皇后曰「伯祖母皇后殿下,叔祖母皇后殿下」。至嘉靖间,始令各王府进贺表笺,但用圣号,不许用家人礼,至今遵行,凡表笺有定式,进表笺有仪,具列于后。

进表笺仪 王府进表

洪武间定。

凡在外衙门进贺表笺,前期一日,结彩于公廨及街衢。文武官各斋沐于本衙门内宿歇。其日清晨,设龙亭于庭中,设仪仗于庭外露台上之东西,设鼓乐于露台南之东,西北向。设表笺案于龙亭前,设香案于表,笺案前,设进表笺官位于龙亭之东。鼓初严,各官具服鼓。次严引礼引班首具服诣香案前,涤印用印讫,以表笺置于案,班首退于幕次。鼓三严,各官入班。赞礼唱班齐,鞠躬,乐作,四拜平身,乐止。唱进表,引礼引班首由东阶升,诣香案前。赞跪,传赞众官皆跪,唱搢笏,班首搢笏,执事者以表笺跪授班首,班首跪授进表笺官进表笺官跪授表笺,置龙亭中,赞内外官俯伏兴,班首复位。赞礼唱鞠躬,乐作,四拜,平身,乐止。唱搢笏,鞠躬,三舞蹈,跪山呼者三,唱出笏,俯伏兴,乐作,四拜平身,乐止。金鼓仪仗鼓乐百官具服前导,进表笺官在龙亭后靠东行,至郊外,置龙亭南向。仪仗鼓乐陈列如前。仪文武官东西侍立,班首取表笺授进表官,进表官就于马上受表即行,百官以次退。

进表笺

洪武二十六年定。

天寿圣节,在外五品以上衙门止进表文一通。正旦、冬至拜进皇帝表文,中宫笺文,东宫笺文各一通。在外各王府并各布政司、按察司及直隶府州笺表,俱各差官赍进礼部各州表笺进于各府,各府进于布政司。其馀五品以上衙门隶布政司者,亦进于布政司。布政司差官类进礼部。其各都司及直隶卫所差官赍进五军都督府至日,礼部官以各处所进表笺目,通类奏闻。

正统间定。

天下诸司进贺表笺,非职官不得遣。万寿圣节。三司堂上官自进冬至等节,许差本司首领官及所属府、州、卫所佐贰官进。弘治十七年,奏准:「今后天下都布、按三司庆贺表笺,除万寿圣节照例差委堂上官赍进外,其馀冬至等节,如果堂上官差占,照例于本司首领官及所属府、县、卫所佐贰官员内差委,不许滥差杂职官员赍进。

嘉靖四年,奏准辽东苑马寺系裁减衙门、万寿圣节等表文,只差主簿等官赍进。

表笺式

圣节正旦、冬至亲王上表洪武间定。

第某子某王:某今作某王臣某,诚欢诚忭,稽首顿首上言,伏以皇天眷命,统驭万方,圣治神功,臣民欢戴。恭惟皇帝陛下缵承列圣,奉天勤民,是以本支繁盛而宗社永安也。臣某恪守藩邦,忻逢圣旦, ,正旦长至 心驰遥贺,敬仰紫宸,祝圣寿于万年,同天长而地久,无任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称贺以闻」。

太皇太后寿旦、冬至亲王上表弘治初定

伏以天佑皇明,衍庆源于万世,位高宸极,溥德泽于八紘。臣庶欢忻,华夷仰戴。恭惟圣慈仁寿太皇太后陛下,睿智聪明,齐庄中正,同任姒之至圣,辅文武之治功,德化昭明,谋谟广大,是以宗社奠安本,支隆盛而建家国,天下悠久之福也。臣某叨守外邦,兹逢圣旦 正旦长,至 ,谨秉诚心,驰遥贺于九重,祝齐天之万寿,无任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称贺以闻。

皇太后寿旦、正旦、冬至亲王上表群臣同弘治初定。

伏以景运弘开,重熙累洽,实资坤德之懿,允开邦本之隆,海内民臣,不胜欢戴。恭惟皇太后陛下,聪明端淑,恭俭慈祥,夙赞理于宫闱,克迓承于天眷,遂启嗣统之瑞,聿兴致治之光,是以诞膺徽号,而亨盛福于悠久也。臣某 亲王叨守外邦,群臣职守藩维 忻逢令旦 冬至长至 ,仰九重而拜贺,祝万寿以维期,无任瞻仰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称贺以闻」。

圣节、正旦、冬至群臣上表洪武间定。

某衙门某官某等,诚欢诚忭,稽首顿首上言:伏以天佑下民,四时序而风雨时,五榖熟而民人育。恭惟皇帝陛下承天受命,君师宇内,相以奠之,和以安之,是以克享天心,永膺宝厯,大一统文明之治,开万载太平之基。 后改为「溥,仁恩于四海,建太平于万年」。臣某 等,幸遇时忻,逢圣旦 正旦长至,布政司用职守承宣府,州职在牧民。按察使职守宪纲。盐运司职在盐司都司,职总戎师。腹里卫所职典戎行边境,卫所职守藩维。土官衙门职守边夷。 心驰遥贺,仰紫宸,而三祝,祈圣寿以齐天,无任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称贺以闻。

太皇太后寿旦、正旦、冬至,群臣上表成化间定。

伏以运启皇明,德隆坤载,茂衍庆源之序,昭宣化理之基,中外腾欢,臣民仰戴。恭惟圣慈仁寿太皇太后陛下,齐庄贞静,中正仁慈,克相先皇,而续后之功益大。用兴圣嗣,而治平之道维新,光被八紘,祥开万世。是以诞膺天下之至养,而安享尊荣之多福也。臣某 叨守外邦,职守藩维 ,忻逢圣旦 正旦长至 ,仰宫闱之深远,祝圣寿于久长,无任瞻仰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称贺以闻」。

群臣谢恩表洪武间定。

「某衙门某官臣:某某年月日钦蒙 给赐某物,升授某职 谨奉表称谢者,臣某诚欢诚忭。稽首顿首上言:「伏以圣恩敷布,广大如天,凡在臣民,均沾雨露。恭惟皇帝陛下,圣神文武,治同百王,春育海涵,兆民忻戴,是以天心永眷,而基业愈昌也。臣某等深蒙恩宠,补报是图,惟坚葵藿之诚,上祝万年之寿,无任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称谢以闻」。

以上并用小字真书,其署名加小表文前,上面贴黄帖一方,如印,大帖下,用印黄帖上所书,如圣寿写进贺圣寿表文。正旦,写进贺正旦表文,冬至写进贺、冬至表文、谢恩写进上谢恩表文。末后年月日,上亦用印封皮,上用黄帖,上所书如前黄帖下用印,印下写具官臣某上进谨封于」上,进谨「封」字,上用印。副本用手本小字,真书后年月日上用印,黄绫表(衣,皆)袱匣。

中宫寿旦、正旦、冬至、亲王笺上群臣同。宣德间定。

伏以天眷圣明,万年盛业,中宫正治,协相洪猷。敬惟皇后殿下,懋嗣徽音,弘昭令范。仁慈施于宫壼,懿德著于邦家,是以宗庙奠安,而本支蕃衍也。臣某 宗室属藉,亲藩群臣见前 忻逢,寿旦 正旦长至, 肃班行,而敬拜祝宝,算以齐天,无任瞻仰。激切屏营之至,谨奉笺称贺以闻」。

东宫千秋节正旦冬至亲王上笺

「伏以天眷皇家,茂隆大本,前星恊应,四海归心,敬惟皇太子殿下天赐,英姿日新,圣学懋德,祗承于谟烈,重明翊赞于治平,是以宗社奠安,臣民咸戴也。臣某奉守藩邦,忻逢诞辰, 正旦长至 ,仰春宫而称颂,祝寿算于千秋,无任瞻仰激切屏营之至,谨奉笺称贺以闻」。

东宫千秋节正旦、冬至群臣上笺

伏以皇天眷佑,景运弘开,大本益隆,臣民忻戴。敬惟皇太子殿下,宽仁毓德,敬谨存心,嗣承万世之洪图,寅奉重熙之宝厯。是以贞符协应,万邦永宁也。臣某等职守藩维,忻逢令旦 正旦长至 ,仰望前星,敬祝千秋之寿,无任瞻仰激切屏营之至。谨奉笺称贺以闻」。

以上书写署名印封,皆与表同,但易笺文并红帖红绫袱匣。

凡表笺,洪武间令止作散文,不许循习。四六旧体务要言词典雅,不犯应合回避凶恶字样,仍用朱笔圈点句读,表用黄纸,笺用红纸为函,外用夹板夹护拜进,并依见行仪式。 又令进表笺及一应文字,若有御名庙讳,合依古二名不偏讳、嫌名不讳,若有二字相连者,必须回避写字之际,不必缺其点画。 二十九年,以天下诸司所进表笺,多务奇巧,词体骈俪,令翰林院撰庆贺谢恩表笺成式》,颁于天下诸司,令如式录进。正统间,奏准,凡表笺字画,俱用《洪武正韵》写进。

奏启题本格式。

国初定制,臣民具疏上于朝廷者为奏,本东宫者为启,本皆细字。后以在京诸司奏本不便,凡公事用题本,其制比奏启本略小而字稍大,皆有格式列后。

奏本式

洪武间定。

某衙门某官臣姓某等谨奏为某事备由云云。今将原发事由,照行事理,备细开坐,谨具奏闻。某事云云,缘由毕前件事理,拟议依某律科断施行。某事云云,缘由毕前件云云,伏候敕旨,右谨奏闻。如有勾问职官或支拨钱粮之类,则依此式写。如一事奏请,则于此下写,伏候敕旨。谨奏。以上某字起至某字止计字,若干纸几张。洪武印年月日,某衙门某官臣姓某某官臣姓,某年月日下,止列见在某官臣姓佥名,不得于背后书写,或有差故缺员者,不必列衔。

某衙门某官臣姓某谨奏为雨泽事,据某人状呈洪武几年几月几日,某时几刻下雨,至某时几刻,止入土几分,谨具奏闻」。以上为雨泽事起,至入土几分止,计字若干,个纸几张。右谨奏闻。洪武印年月日列衔如前式。启本同此式,但「奏」字写作「启」字。若有「请」,则「敕旨」字写作「令旨」,馀皆同。

题本式

某衙门某官等官臣,某等谨题为某事备事由云云,谨题请旨,如不用请旨,止用谨具题知」。馀同。

凡启奏题本事例。

洪武十五年定。

凡奏启,本内官员正面真谨佥名,当该吏典于纸背书名、画字。如有事故官员,不许写列空衔年月,及正面上俱用印信,毋致漏使。 又六部等衙门,凡差人有事公干,所在府州县,止是具奏启本付差去人,回还,复命赴当该衙门,发落批解官物者,令承批人赍批径赴该部交纳,不许泛滥径申。

永乐十年定。

凡诸衙门,于皇太子前具启,或敬奉过事件,其本内及行移文书内,止许写启本,敬奉令旨。或止云「敬依敬蒙及启准具启外字样」。二十二年,令诸司有急切机务不得面陈者,许具题本投进。若诉私事丐私恩者,不许。

嘉靖八年奏:「准本式遵照大明律后附写尺寸,参以近年适中式样题本,每幅六行、一行二十格,抬头二字平行,写十八字头行衙门官衔姓名疏密,俱作一行书写,不限字数年月下疏密同。若有连名挨次,俱照六行书写奏本每幅六行一行二十四格,抬头二字平行写二十二字头。行衙门官衔,或生儒吏典军民灶匠籍贯姓名,疏密俱作一行书写不限字数,右谨奏闻四字,右字平行,谨字奏字各隔二字,闻字过幅第一抬头计纸字在右,谨奏前一行,与谨字平行差小年月下疏密同前,若有连名挨次,俱照六行书写。

行移署押体式。

各衙门移行有式,署押有式,至今遵行,今备书之,而《附事列于后:

洪武间定。

在京:

一,五军都督府照会六部札付各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并金吾前后羽林左右虎贲左府军卫,及府军左右前后十卫经历司、各护卫经历司、各外卫指挥使司、提刑按察司、应天府各长史司兵马指挥、守御千户所。其察院磨勘司,凡有事务,各府经历司令典吏抄案,本司呈府施行。事毕,经历司回牒监察御史并磨勘司一六部咨呈五军都督府平咨各都指挥使司,照会承宣布政使司札,付太常寺、钦天监、太医院、翰林院、光禄寺、太仆寺、提刑按察司、应天府盐运司、各外卫指挥使司、金吾前后、羽林左右虎贲左府军卫前后左右十卫经历司、各护卫经历司、直隶府州各长史司兵马指挥司、国子监典簿,其察院事务,六部都吏赴院抄案磨勘司事,六部令史赴司抄案,呈部施行。事毕,主事回牒监察御史并磨勘司。

一、金吾前后羽林左右虎贲,左并府军卫、府军左右前后十卫,俱系经历司呈五军都督府并六部各布政司、平关各外卫并提刑按察司及在京三品衙门故牒兵马指挥司。其察院事务各卫经历司,令典吏抄案本司呈卫磨勘司事务,各卫令史抄案,呈卫施行。事毕,经历司回,关监察御史并磨勘司。

一,在京并直隶外州卫指挥使司申五军都督府呈六部,平关各卫并提刑、按察司及在京三品衙门故牒兵马指挥司。其察院、磨勘司事务,俱系令史抄案,呈卫施行。事毕,经历司回关监察御史并磨勘司。

一,太常寺、钦天监、太医院、翰林院、光禄寺、太仆寺呈部平关提刑按察司并三品衙门。其察院、磨勘司事务,俱系令史抄案,呈本衙门施行。事毕,首领官回报监察御史并磨勘司品级相等者,平关。七品以下者,牒上回报。

一,国子学,凡有行移,本学典簿呈六部,平关、应天府。其察院事务典簿、抄案、呈学、磨勘司事务,令史抄案,呈学施行。事毕,典簿牒呈监察御史并磨勘司 十五年,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其行移六部,札付国子监、国子监,径呈六部。

一,应天府申五军都督府呈六部牒呈各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平关提刑、按察司并国子学,故牒,在外各府兵马指挥司帖下州县。其察院、磨勘司事务,本府令史抄案,呈府施行。事毕,经历司牒呈监察御史并磨勘司。

一察院故牒各道提刑按察司、经历司,其磨勘司事务、察院书吏,赴司抄案,呈院施行。事毕,监察御史回关磨勘司。

一,兵马指挥司申五军都督府。六部牒呈金吾、羽林、府军等卫并外卫指挥使司,应天府牒上在外各府、平关各州帖下各县,其察院事务,本司首领官抄案呈司施行,事毕,本司回牒监察御史。

在外:

一,各都指挥司使,呈五军都督府平咨。六部各布政使司照会提刑按察司故,牒各卫并护卫指挥使司、应天府,札付长史司各府、州。

一,各处承宣布政使司,呈五军都督府咨呈。六部,平咨各都指挥使司,照会提刑按察司,应天府,札付金吾、羽林府军等十卫经历司长史司,并所属盐运司各府州。

一,各护卫指挥使司,凡有事务,行移本卫经历司,转呈五军都督府六部并长史司平关提刑按察司并内外三品衙门及各卫故牒、各府帖下州县并所属千百户所。

一,各外卫指挥使司,申五军都督府呈六部,牒呈都指挥使司、平关提刑按察司故牒各府帖下州县并所属千百户所。

一,各处提刑按察司呈五军都督府。六部牒呈都司、布政司,平关在京三品衙门,并在外各卫指挥使司、盐运司,故牒在内四品衙门及在外各府长史司,帖下内外五品至七品衙门,其察院事务、本司经历司牒呈回报。

一,各盐运司,申六部呈各布政司。平关按察司并三品衙门故牒。各府帖下州县。

一,直隶各府,申六部。在外各府申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牒呈按察司,各卫并护卫指挥使司、盐运司牒,长史司故牒守御千户所兵马指挥帖下所属各州县。

一、各王府长史司呈五军都督府、六部及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牒呈提刑、按察司牒呈各府帖下、各护卫经历司,故牒审理所。

一,各处守御千户所,直隶申五军都督府,在外申都指挥使司,呈各卫,牒呈按察司,牒上各府故牒,各州帖下各县所属百户。

一直隶各州,申六部在外各州,直隶布政司统属,申本司,系各府所属,止申本府并按察司各卫并护卫指挥使司。平关兵马指挥司。帖下属县。

一,各县申府并按察司、各卫并护卫指挥使司,各在京兵马指挥司。若系各州所属申州故牒、仓库、税课司局、逓运河泊所、驿坝等杂职衙门。

一,各处仓库司狱、巡检,税课司局,逓运河泊所、驿坝等杂职衙门、申府,如内有各州所属申州,俱牒呈各县各处杂职衙门,往复平关。

照会式

某军都督府为某事云云,合行照会,可照验施行,须至照会者(照会某部)洪武(印」。 某事)年月日。 照会(左都督押。 右都督押同知都督押。 佥都督押。 同知都督押。 佥都督押)

六部照会各布政使司文移同。 照会尚书押(侍郎押。 侍郎押)

都指挥使司照会按察司文移同。 照会都指挥司押。

各布政使司照会按察司同。 照会(左布政使押。 右布政使押。 左参政押。 左参议押。 右参政押。 右参议押)

咨呈式

某部为某事云云。合行咨呈,伏请照验施行,须至咨呈者(右咨呈某军都督府)洪武(印。 某事)年月日(尚书姓名押 侍郎押)。

各布政使司咨呈六部文移同。 洪武(印。 某事)年月日(左布政使姓名押。 左参政姓名押。 左参议姓名押。 右布政使姓名押。 右参政姓名押。 右参议姓名押)。

平咨式

某部为某事云云,合行移,咨请照验施行,须至咨者(右咨某都指挥使司)洪武(印。 某事)年月日。 咨尚书押。 (侍郎押 侍郎押)。

都指挥使司咨各处文移同。 咨都指挥使,押各布政司咨。各处文移同。 咨(左布政使押。 左参政押。 右布政使押。 右参政押左参议押。 右参议押)

札付式。

某军都督府为某事云云。合下仰照验云云。须至札付者(右札付卫指挥使司准此)洪武(印。 某事)年月日 札付(左都督押 右都督押同知、都督押。 佥都督押。 同知都督押。 佥都督押)。

六部札付各衙门文移同。 札付。 尚书押。 (侍郎押。 侍郎押)

各都指挥使司札付各衙门文移同。 札付都指挥使押。

各布政使司札付所属衙门文移同。 札付(左布政使押。 右布政使押。 左参政押。 左参议押。 右参政押。 右参议押)

呈状式。

某卫亲军指挥使司经历司承奉本卫某文为某事云云。奉此合行,具呈状,乞照验施行,须至呈者(右呈某军都督府)洪武(印。 某事)年月日(经历姓名。 知事姓名),各护卫经历司呈各衙门文移同。 应天府为某事云云,合行具呈,伏乞照验施行,须至呈者(右呈某部)洪武(印。 某事)年月日,府尹姓名(府丞姓名。 治中姓名,通判姓名。 推官姓名)

太常寺、钦天监、太医院、翰林院、光禄寺、太仆寺呈部,文移同。

提刑按察司呈五军都督府六部文移同。 洪武(印。 某事)年月日,按察使姓名。 (副使姓名: 佥事姓名)

各都司。布政使司呈五军都督府,外卫呈六部。 盐运司呈布政司、守御千户所呈各卫同。

长史司呈都府、六部等衙门文移同。 洪武(印 某事)年月日长,史姓名。

申状式

某府为某事云云,合行申覆,伏乞照验施行。须至申者(右申某处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印。 某事)年月日知府姓名(同知姓名。 通判姓名) 推官姓名。

直隶府州、申六部在外申侍官、都司、应天府申五军都督府同外卫指挥使司申,五军都督府、盐运司申部文移同。 洪武(印。 某事)年月日指挥使姓名。 (同知姓名 佥事姓名) 兵马指挥司。申都府。六部同。 守御千户所申,都府都指挥使司文移同。 洪武(印 某事)年月日(正千户姓名 副千户,姓名)。 各州申府按察司、各卫等衙门文移同。 洪武(印。 某事)年月日知州姓名(同知姓名。 判官姓名)

各县申、府、州等衙门文移同。 洪武(印 某事)年月日知县姓名。 (县丞,姓名: 主簿姓名)

平关式

某卫亲军指挥使司为某事云云。合行移关,请照验施行须至关者(右关某卫指挥使司)洪武(印。 某事)年月日 关指挥使押。 (同知押。 佥事押。 同知押。 佥事押) 各府平关各衙门文移同。 关知府押。 (同知押。 通判押。 推官押)。

各州平关各衙门文移同。 关知州押。 (同知押。 判官押)。

各县平关各衙门文移同。 关知县押。 (县丞押。 主簿押)。

牒呈式

某府为某事云云。合行牒呈,伏请照验施行,须至牒呈者(右,牒呈某处提刑按察司)洪武(印。 某事)年月日知府姓名「押」。 (同知姓名押。 通判姓名押) 推官姓名押。

应天府牒呈都司、布政司,各府牒呈各卫指挥使司、盐运司兵马指挥司,牒呈各卫指挥使司应天府。

按察司牒,呈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文移同。 洪武(印。 某事)年月日按察使姓名押。 副使姓名押。 佥事姓名,押长史司及守御千户所牒呈按察司、应天府经历司、国子监典簿牒呈察院磨勘司同。

平牒式。

某府长史司为某事云云。合行移牒,请照验施行,须至牒者(右牒某府)洪武(印。 某事)年月日。 牒长史押。

各府牒长史、司文移同。

牒上式

某处守御千户所为某事云云。合行牒上请照验施行。须至牒者(右,牒上某。 府)洪武(印。 某事)年月日。 牒正千户押。 (副千户押。 副千户押)

兵马指挥司牒上各外府同。

故牒式:

某卫指挥使司为某事云云。合行故牒,可照验施行,须至故牒者(右,故牒「某」。 府)洪武(印。 某事)年月日。 牒指挥使押。 (同知押 佥事押。 同知押。 《佥事押)

都指挥使司故牒各卫及应天府盐运司,故牒各府应天府故牒外府并兵马指挥司俱同。

下帖式。

某府为某事云云,合下仰照验云:云须至帖者(右下某县,准此,)洪武(印。 某事)年月日。 帖知府、押(同知押。 通判押) 推官押。

某州为某事云云,合下仰照验云云。须至帖者(右下某仓库,准此。)洪武(印。 某事)年月日。 帖知州押(同知押。 判官押)

行移往来事例

洪武十五年定。

一,通政司。职掌出纳帝命与诸司无行。有径行通政司者,以违制论。

一、各王府长史,凡有行移,具牒宗人府经历司案呈本府事毕抄案,回牒长史司。

一、五军都督府,凡有行移,令经历司具牒宗人府经历司案呈,本府事毕抄案,回报五军都督府、经历司。其在京卫所及在外各都司,各该卫所并直隶卫所,若有行移,俱有该府转行。

一、六部凡有行移,令主事厅牒呈宗人府,经历司案呈本府事毕,抄案故牒六部主事厅。其太常寺、应天府、光禄寺、太仆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南北兵马指挥司、仪礼司、行人司等衙门,及在外各布政司,并直隶府州应有行移,俱有该部转行。

一,都察院凡有行移,令经历司牒呈宗人府经历司案呈,本府事毕抄案,故牒都察院经历司。其各道监察御史并在外按察司,遇有行移,俱出都察院转行。

一、通政司,凡有行移,令经历司呈宗人府经历司案呈,本府事毕抄案帖下各卫经历司。

一、五军都督府有事于都察院,止令经历司互相文移,转呈本院。如行六部,则经历司与主事厅互牒。其在京秩三品者,则与本院并行,仍故牒在京四品,在外按察司牒呈本院及在京五品以下衙门行移本院,俱称具呈。惟大理、审刑、磨勘司,止与本院经历司行移。各道监察御史,亦止由本院行移,与诸司无行。

一、通政使与在外诸司衙门别无行移,今后不许申禀。

一,仪礼司并内府六科俱系近侍官员,与内外衙门并无行移,今后不许申呈。

一、六部有事务各处,必须县申州,州申府、府,申布政使司转达,六部,不许蓦越。

一,五军都督府并在京各卫,与在外各卫所及有司衙门勘合拘定,难以互相行移,除直隶卫所申都督府。其在外卫所,必经本处都司转呈该府,若有司与在京卫所军民相干事理,俱由合乾上司转达该部定夺,不许径自行移。

一,六部凡受五军都督府照会,不问有施行,无施行事理,俱于堂上立案。官吏于年月下小字依次列衔。尚书、侍郎、佥押、郎中以下至该吏,俱佥名。如是钱粮刑名,合送该部磨算问拟者,则从堂上正官批写,送某部磨算。或问拟,不必判押。其该部推算。问拟毕,官吏亦于年月下小字列衔,佥名连案,呈堂施行。

一、六部凡准各部咨文并布政司咨呈,及据各衙门申呈来文,其有系干具奏,及应照勘回答,即行在京各衙门者,俱系堂上立案施行,不必送该部,若系类勘合回答各布政司,直隶府州事理,则从堂上立案判押,连送该部移付类勘合科施行。其有钱粮官物磨算收支刑名,应合问拟印信、关领人材候到及虽施行而不系出事公文者,俱系正官,于来文批写送该部承行,不必判押。其该部立案,则写奉本部连送某连文云云,当该官吏于年月下小字列衔佥名。其无施行,止是立案备照。如有施行者,连案呈堂施行。

一,凡有创行事务,合行各属部遵守者,则从堂上札付各部。若属部该行事理,系乾放支钱粮官物等项,及须经堂上定夺,亦从堂上札付各部。其馀一应常行事理,及各类勘合行移各布政司直隶府州者,止自各部自相往复,移付施行,及札付移付公文,承行吏典,另行置立承发勾销簿附写名件,用使日时印记各科承受该吏,于簿上书名画字收领。承行毕,仍于前件项下勾销,以凭稽考。

一、凡铨选官员、调遣军马赏赐物件,处决重刑,剏立制度,及为令为律,事务所奉圣旨,必须文案上出事内钦写。其馀常行事理,虽有奉到圣旨,止于文簿及案验内钦录,不必出事开写。

一,凡议拟奏准事理,止于文簿。内云「写奏准,若钦奉圣旨改拟,仍写钦改缘由。

一、凡差使人员,既有所赍公文,其差帖下止写去某处公干,不必云写圣旨」。

一,凡差人赍执钦依。奉圣旨,公文到于各省各府,须要先将公文,于公厅中间置放,然后与官员相见,毋得收折在怀与人讲理。

一、凡五府、六部等衙门所奏事件各官,既巳亲奉旨意奏,本明白批写回本衙门,自作施行。其通政司入奏在外都司、布政司、按察司等衙门实封军机钱粮刑名等事,并鼓下受词,及各处差官径奏事件,虽有奉到旨意,承行衙门,无由知会,必合抄出施行。其抄写人员,将抄到旨意,赍从正门入,各该官员起身迎接,奉到旨意,止许本衙门明白立案,不许出事行移内云写,其各科填送勘合,亦不许云写旨,意止写某衙门为某事奏奉某衙门,如奏施行。

一,凡诸司文移,有奉旨施行者,勿书「圣旨」二字。凡有升赏差调等,悉以钦字代之。

十六年,令刑部等衙门遇有行移判押文书及商议公事,首领官引吏典就赍印信手本开具几件,于正官处亲行禀复可否,从公署押定夺,仍各照事件逐一附簿,以凭查点相同,不致违错。

十七年,奏定天下诸司文移纸式,凡奏本纸高一尺三寸。一品、二品衙门文移纸三等,皆高二尺五寸,长五寸为一等,四尺为一等,三尺为一等。案验纸二等皆长二尺五寸,高一尺八寸为一等,二尺为一等。三品至五品衙门文移。纸高二尺,长三尺。案验纸高一尺八寸,长二尺五寸。六品、七品衙门文移纸,高一尺八寸,长二尺五寸。案验纸高一尺六寸,长二尺八寸,八品、九品与未入流衙门文移,纸高一尺六寸,长二尺。案验纸高一尺四寸,长一尺八寸。官员任内公,文皆如式者,考为一,最不如式者罪之。

 {{ anno.name }}